0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经验和风俗【20篇】

浏览

662

文章

32

篇1: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元旦节的风俗简介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元旦不是中国传统节日,而是法定节日。同时元旦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新年。

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从汉武帝起,规定阴历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新中国成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全文共 193 字

+ 加入清单

阿昌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那么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呢?

阿昌族受汉族、傣族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众多,有赶摆节、泼水节、火把节、过新年、浇水花、阿露窝罗节等。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阿露窝罗节,节日当天各地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当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人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瑶族有很多的传统节假日,比如盘王节,干巴节,晒衣节,山歌节,成人礼,达努节,还有讨念拜。这是我国常见的一大少数民族属于山居民族,一般村庄都是在半山腰或者是山顶。这里的男男女女基本都喜欢留长头发。

瑶族传统的节日月半节

这是当地最为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月半节即将到来时,每家每户都开始进入到忙碌的阶段,都会摆上鱼肉或者是酒,然后祭祀祖宗。从初十开始就进入到准备的阶段,到处都是欢笑声,锣鼓声,15是节后的最后一天,也是特别热闹的这一天。在这一天的晚上,所有的人都会欢聚一堂,然后彼此祝福,在晚饭之后小伙子和小姑娘都会穿上节日盛装一起唱歌跳舞,直到凌晨,大家才进入到梦乡中。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根据中国的传统,女子在出嫁时生的孩子必须要随父亲的姓氏,这就成为一个千百年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就有嫁男嫁女的说法。这里的年轻人还有爬楼的规定,受到居住地域的影响,到现在为止还会保持这种传统的习俗。这里的人一般居住在山上,那么小伙子为了去寻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就会有爬楼的风俗,这就是当地一个民族风情。

瑶族的宗教信仰

对于宗教信仰相对比较复杂,有一些崇拜图腾,有一些崇拜祖先,有一些崇拜,自然还有一些地区的,主要是相信道教。道教对于整个瑶族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凡是丧葬,都会严格按照道教的规定,只是在这过程中还会掺杂一些来自于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即便是经过无数年的改变,这里依然还是如此,所有居住的人们都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慢慢的就成为一种传统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哈尼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他最重要的节日风俗,主要有这三个。

1、苦扎扎节

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2、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这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非常热闹。

3、喝新谷酒

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还有吃油茶、吃山泥鳅、吃青菜、婚丧等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还有吃油茶、吃山泥鳅、吃青菜、婚丧等风俗。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吃:

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

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恋爱:

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

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德昂族的民族风俗简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传统节日有很多,里面会有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等。这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传统的节日,基本上和佛教有关。其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就是泼水节,在这一天到来时,人们就需要给佛像吸尘,需要排成长队,彼此的泼水祝贺新年,希望吉祥如意。

泼水节的介绍

泼水节是这一个地方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基本是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7天举行,所有人在这一天都会拿着竹水筒,然后依次的在水槽里面倒水,这就是感谢祖辈,希望第2年能够风调雨顺。在关门节期间,所有的青年人都需要集中精力,需要自我约束,从事农业生产,在开门节期间,未婚少女全部都需要来到寺庙烧香,感谢老佛爷能够为自己开启一道爱情之门。

德昂族介绍

这里会有很多不同的少数民族,其中傣族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和德昂族基本是一样的。德昂族一般都比较喜欢喝浓茶,擅长种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种植茶树,又被人们称之为古茶农。在德昂族最为传统的工艺是制作银器,甚至还会擅长采集野生植物制作足器皿,在周边民族拥有着较高的声誉。这里有三种语言,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汉语,泰语还有景颇语。

德昂族的习俗

德昂族是一夫一妻制度,同姓不可以结婚,基本不会和外族通婚,但男女可以享受恋爱自由,在选择对象上有自主权,本族内部没有严格的限制性,只要彼此愿意,贫穷和富贵,人家可以联姻。在这里基本都是以大米作为主食,有一部分的地区以薯类还有包谷为主。擅长制作各种不同的粮食制品,里面会有汤、年糕、米粉、豆腐、豌豆粉,还有粑粑。蔬菜的种类非常的多,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就是竹笋,还可以加工成酸笋,具有多种不同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蒙古族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节日有白节、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麦德尔节、马奶节等。

蒙古族人过各种节日的时候都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戴上各种装饰品,或载歌载舞,或比赛骑马、射箭、摔跤,还会制作各种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包饺子、烙饼,还有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各种奶制品。

蒙古族始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风俗就在于正月里面不剃头。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在正院里面剃头就会死舅舅,这个原因其实和满清的剃发易服有关,满清统治期间,要求满洲人还有汉族人,全部都剃鼠尾头,但是汉族人自古以来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说法,认为身体发福,受之父母,除了佛教徒之外,大家不可能会轻易的去掉头发。

婚姻习俗

中国传统的婚姻主要是分成三个不一样的阶段。第1个是订婚,这就是指两人要结婚的礼仪是指夫妻结合之后的一个礼仪。又被大家称之为“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就表示两人在结婚之后就需要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全部都是有对应的规定,都是来自于周公的六礼。

丧葬以及饮食习惯

我国传统的葬礼颜色全部都是白色,因此又被称之为白事。这和红事是完全不一样。伴随着死者的信仰,又或者是经济状况,整个过程,可能有时候也会加上一些不一样的风水仪式,有时会有佛教礼仪,有时候会有道教礼仪。汉族主要就是从事农业,一般都是以玉米稻米还有小麦为主,同时还会加上一些副食品,里面会包括豆制品蔬菜,鸡鱼猪牛羊等等,茶和酒就是一种传统的饮料。

传统节日

汉族的节日非常的多,传统的节假日主要有清明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春节又被称之为过年,这也是千百年来汉族主要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中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春节到来的时候,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伴随着时代的改变,如今人们对于春节好像并不是特别的注重,但这些礼仪到现在为止都不曾被大家忘记,人们还是会选择遵守对应的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塔塔尔族的节日风俗 塔塔尔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塔塔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那么塔塔尔族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呢?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

塔塔尔族人民过在肉孜节前,就要将家里打扫干净,并提前做好炸馓子、油饼、果酱等美食,节日当天,塔塔尔族成年男性要到清真寺做节日礼拜,之后要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

塔塔尔族人过古尔邦节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清真寺聚礼和宰牲,这一天几乎家家要煮肉待客,互相拜节。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要举行摔跤、赛跑、跳远、赛马等各种娱乐活动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境内大部分苗族有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杀年猪,除夕打糯米粑、贴春联,除夕夜守年,初一开财门等风俗。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

苗年相关介绍

苗族在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

在苗年的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还会跳起踩堂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170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的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寓意

一、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都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二、祭祖:

古人非常重视过年祭祖这一习俗。虽因各地习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但都表示着后辈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对先人的追思,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一年里顺利吉祥。

祭祖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去祖坟祭拜,还有的是到宗祠拜祖,但为了祭拜的方便,很多人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每顿饭前先请先人们用过之后,一家人再开始用餐。

三、除夕守岁

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旧迎新之际,人们要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也要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际。所以,在外的人们,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赶到家,和家人一起团聚。

四、生旺火

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有的地方,把点燃旺火的举动,称为“发旺火”,意指旺火一点,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五、吃年夜饭

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北方人的饺子、南方人的馄饨是必备的,取其形状如同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六、接神

腊月二十三诸神上天向玉帝汇报完工作后,要在除夕夜返回人间,所以家家户户在子夜过后,就开始迎接神灵返回,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着方向,请神仙到自己家中,为家人降福。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的风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夕节的节日风俗 七夕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的节日风俗有七夕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祈求姻缘、游七姐水、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拜魁星、七夕观星和结红头绳等。

风俗一: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风俗二:接露水

浙江农村,有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睛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风俗三: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

风俗四: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风俗五:祈求姻缘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隔河相望、遥遥相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风俗六:游七姐水

在广西百色、靖西等民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洁干净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驱邪避病,又能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这个习俗和当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传说有关。

风俗七:为牛庆生

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风俗八:拜魁星

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风俗九:七夕观星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风俗十:结红头绳

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哈尼族传统节日风俗主要有:

1、十月年: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然后还要把家里打扫干净,洗澡换衣服;

2、耶苦扎:耶苦扎过节期间,人们都会停止生产劳动,在家吃吃喝喝或者是外出走亲戚,还会举行打陀螺、赛马等;

3、扎勒特:扎勒特这天,每个寨子都会杀一头猪,不管猪的大小,肉按照户头平均分配;

4、老人节:在老人节当天,全寨的老人聚集在一起,由晚辈举行敬老仪式,向老人们献米酒、肉等食物;

5、六月年:在这节期期间,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等活动;

6、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庆祝,希望母亲幸福安康;

7、新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当地人的新米节,这天人们把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表示庆祝丰收的美好愿望;

8、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者二月年,这天人们会把米饭做好来祭拜天神,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

“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上,村寨依照山势而建。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其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的格朗和南糯山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其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有哪些风俗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其中传统节日就是火把节。哈尼族是中国云南一个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还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节日还是非常多的,最有知名度的是火把节,代表着是一种希望,团结以及光明。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来有效驱逐黑暗,然后迎接全新的一天。

火把节的背景

这就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直都会在云南山区中生活,这里的生活方式还有文化方式,全部都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在这里有很多的习俗,全部都是和畜牧业,农业还有手工艺是有关的。火把节对于哈尼族而言,就是对于神灵的一种尊敬,更是对于祖先的一种表现。

火把节节日时间

火把节一般都是在农历6月24日举行。会展开3天的时间,人们全部都会选择围聚在一起,然后点燃篝火一起去跳舞。根据传说,火把的发明者就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位英雄,为了能够留下保护自己的家园,尽可能的减少外敌入侵。用稻草直接制作成长矛,希望能够有效预防敌人的入侵。伴随着时间的延长,后来就变成了一种火炬,在经过演变之后就变成了现在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怎么庆祝

在这一天主要的庆祝活动就是吃美食,跳舞,唱歌,另外还会有一些传统的体育比赛。其中最有知名度的是放烟花,在这一个晚上就会大量的燃放烟花,有效庆祝这与众不同的时刻。常见的美食有烤串,糕点,还有米饭。这些食物全部都是由社或者是家庭一起准备。这就是一个团结友爱并且庆祝丰收的日子,在这一天大家就可以欣赏到很多不一样的表演,这就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大好机会,可以让大家了解到文化的信息生活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明节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

全文共 167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大的传统节日,是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么清明节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历年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几点

2022年4月5日03:20:03,农历2022年三月(大)初五

2021年4月4日21:34:58,农历2021年二月(大)廿三

2020年4月4日15:38:02,农历2020年三月(大)十二

2019年4月5日09:51:21,农历2019年三月(大)初一

2018年4月5日04:12:43,农历2018年二月(大)二十

2017年4月4日22:17:16,农历2017年三月(小)初八

2016年4月4日16:27:29,农历2016年二月(小)廿七

2015年4月5日10:39:07,农历2015年二月(大)十七

2014年4月5日04:46:39,农历2014年三月(小)初六

2013年4月4日23:02:27,农历2013年二月(小)廿四

2012年4月4日17:05:36,农历2012年三月(大)十四

2011年4月5日11:11:58,农历2011年三月(大)初三

2010年4月5日05:30:29,农历2010年二月(小)廿一

2009年4月4日23:33:46,农历2009年三月(小)初九

2008年4月4日17:45:51,农历2008年二月(小)廿八

2007年4月5日12:04:39,农历2007年二月(小)十八

2006年4月5日06:15:31,农历2006年三月(大)初八

2005年4月5日00:34:17,农历2005年二月(大)廿七

2004年4月4日18:43:19,农历2004年二月(小)十五

2003年4月5日12:52:29,农历2003年三月(小)初四

2002年4月5日07:18:17,农历2002年二月(大)廿三

2001年4月5日01:24:22,农历2001年三月(小)十二

2000年4月4日19:31:58,农历2000年二月(大)三十。

清明节吃什么

1、青团。江南地区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吃青团的饮食习俗。

2、艾粄。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

3、馓子。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虽然南方和北方都会吃馓子,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却有所不同。

4、暖菇包。泰宁一带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饮食习俗。

5、子推馍。在清明节的时候有吃子推馍的饮食习俗,是用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质。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

1.扫墓: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会给祖先的坟墓添新土,将贡品摆在墓前,焚化纸钱,在墓前磕头,以此来祭祀祖先,尽孝道。

2.踏青:又叫春游,清明节正处四月,春回大地,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春游的好时机,因此,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郊外踏青,散散心。

3.植树:正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诗句所描写的那样,清明节前后雨水是非常多的,这时,种植树木,成活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这天有植树的习惯。

4.荡秋千:在清明节这天,人们有去荡秋千的习惯。

5.放风筝: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是人们一项喜爱的活动。故每逢清明节,在郊外会看到真多人在放风筝。

清明节每年都一样吗

不少人都非常好奇,为什么清明的时间不都是不都是4月5日,也有4月4日,还有4月6日,难道每年的清明都不一样吗?

清明节是惟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一般会出现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它的日期不是按照时间,而是按照太阳黄经来进行计算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65天,地球的公转运行线路就称为黄道。黄经是黄道上的经度度量坐标。按天文学惯例,太阳黄经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气时,地球公转到达太阳黄经15度位置。但是由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不一定是严格的365天,所以在节气的划分上也可能出现日期不固定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分后15天左右即为清明,具体日期前后变动不超过三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藏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和风俗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传统节日有:雪顿节、大佛瞻仰节、祈祷节等;藏族的风俗有:丧葬风俗、服饰风俗等。

雪顿节:“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为雪顿节期间有藏戏演出和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

大佛瞻仰节:节日进行三天,此三日主要是在扎什伦布寺后高壁上展佛,挂大佛像。第一日悬挂麻免则佛像,第二日悬挂释迦牟尼佛像,第三日悬挂弥勒佛像。

祈祷节: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

丧葬风俗:藏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这四种。如水葬,是身份低下或孤寡者所采用的葬法,即用白布将尸体一裹,丢入水中随波而去。藏南一带因无鹫鹰,无法行天葬,所以也多采用水葬。

服饰风俗:目前关于藏族服饰最久远、现存的实物资料是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少量装饰品,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着居民,已有了较高的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有哪些?

全文共 3291 字

+ 加入清单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风俗: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风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龙抬头(社日节/土地诞)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风俗:剃头、祭社神、分祭肉、炮会、吃龙食(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吃春饼、吃猪头肉等。

4、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由来久远,有历史,乏记载。“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里。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风俗: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5、寒食节

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风俗: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是源传于我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6、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风俗: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7、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医节、天中节等,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风俗: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放纸龙等,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8、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风俗: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9、中元节

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风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10、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风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1、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风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具体如: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等。

12、寒衣节

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等。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风俗: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13、冬至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

风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4、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风俗: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15、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风俗: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16、除夕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

风俗:除夕主要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等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的民族的节日习俗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哈尼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六月年、耶苦扎、活瑟瑟、扎勒特、十月节、昂玛突节、新米节、老人节等。

六月年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传统节日,过节期间,人们停止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访友。昂玛突节是哈尼人重要的节日,在这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大肥猪,然后烧火做饭。饭菜做好后抬到指定的大街上,桌连桌摆起来,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来吃长街宴。哈尼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哈尼人灿烂的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乞巧是哪个传统节日的风俗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乞巧是七夕节的风俗。在古代每年的七月七日,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有趣味。

乞巧节是指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也是她们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有一双巧手,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七夕节”、“女儿节”。

乞巧节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景颇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景颇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瑙纵歌节、能仙节、尝新节、采花节、新米节等。目瑙纵歌节是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活动,也是景颇族最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能仙节是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尝新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目瑙纵歌节、能仙节、尝新节、采花节、新米节等。尝新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

1、目瑙节

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瑙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都要跳目瑙。

2、撒种节

撒种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举行。

3、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

4、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

5、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