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德昂族

德昂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德昂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德昂族问题。

分享

浏览

4082

文章

8

德昂族的文化习俗

全文共 4358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习俗

1

【婚嫁】

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性和女性都有爱的自由,女性在选择对象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国家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姻,只要对方愿意,富人和穷人就可以结婚。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小伙子们开始缠着女孩子,到了晚上,他们走出女孩子家去吹芦笙,把女孩子们拉出来谈恋爱。

双方建立关系后,交换了手镯、腰带、领子、手镯、锦缎等生活用品,并请村里的老人与女同胞会面。只要女人同意,父母一般不会反对,他们认为女孩子爱她,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否满意,那是女儿的命运,父母无能为力。如果父母反对,女孩可以和丈夫一起生活。

德昂族青年男女的订婚仪式中,应该把鸡头砍掉。如果鸡头和鸡身分成两部分,双方都不能后悔;如果妇女不赞成结婚,就不能杀死鸡。婚礼通常举行三天。在三天内,村里所有的男人、女人、孩子和孩子都会去新娘新郎家庆祝。新娘和新郎的父母会一起吃饭,一起唱歌,唱歌和大笑。

2

【丧葬】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则行火葬。对正常死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死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还要在死者嘴里放碎银,作为死者的摆渡费。女尸放入棺内,取脸朝天式;男尸则脸朝地。装棺后,鸣枪通知诸亲友。这时,解除所栓的线,将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

3

【食俗】

德昂族以前称为“龙族”。在1985,它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它是中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人之一。他们主要生活在云南省。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麦、马铃薯等,专门种植茶叶。

大多数德昂人主要是水稻,有些地区覆盖着玉米和土豆。他们擅长制作各种食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米糕、粽子等。

德昂族饮食比较讲究,材料广泛使用。他擅长烹饪、炖、拌和举重技术。蔬菜种类很多。竹笋是一种四季保鲜的蔬菜。除了吃新鲜,它们通常被加工成酸或干笋。

烹调酸菜炖笋时,用其他蔬菜。酸竹笋的用途十分广泛。即使炖鸡肉炒或煮,加酸菜笋。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腌制豆腐也是德昂族餐桌上的一道常见菜。主要特色有无色木瓜、冷扒鱼、竹捣盘、脆瓜等。

喝浓茶是德昂族成年男子和老年妇女的嗜好。传说自古就有这种习俗。因此,德昂家庭习惯于在自己的家或村子周围种植一些茶树,采茶供自己消费,当有盈余时搬运市场与其他民族进行贸易。

茶不仅是一种普通饮品,而且是亲友最好的礼物。在日常生活中,德昂人不能生活在没有茶、婚礼和葬礼的环境中。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物。

4

【祭祀】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筋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寨神是德昂族村寨的保护神。德昂族把村寨附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树视为寨神的栖息之所,每年春节举行祭祀活动。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德昂族村寨还有寨心神"早务曼",一般是用一尖形木桩立于寨子中央的沙堆上表示。寨心神也是寨子的保护神,禁止触摸,禁止在附近大小便。社神"舍猛"一般供于寨边森林中的小茅草竹楼内,以两罐清水供献。此神圣之地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也不能允许触动供物。"舍猛"周围的森林禁止砍伐。

5

【宗教】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6

【历史】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因此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统称崩龙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7

【节庆】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如:泼水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但与傣族的“丢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8

【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9

【建筑】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分为卧室和客厅,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10

【禁忌】

1、忌拉手赠物:在德昂族 中,成年男女之间一般都不随便拉手搭肩,也不相互赠送礼品。认为这是防止和抵御性诱惑的有力措施。另外,妇女不与男客同桌吃,妇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跷二郎腿。年轻人不得面向长辈吐唾沫,妇女衣裤不能晾晒在男人穿行地方。

2、忌同姓婚姻:德昂族存在着同姓不婚的制度,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同姓,就会有血统上的相同。血统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孙后代的繁殖和健康。3、忌产妇串门:德昂族的产妇坐月子期间不能进入灶房煮饭炒菜,更不能随便到别人家串门。这期间,也忌讳他人进入产妇的卧室,特别是孕妇或婴儿。4、饮食禁忌:德昂族吃新饭时,首先喂牛和狗,以示对一年间几犁几耙的牛和日夜守护主人的狗的道谢。

德昂人到别人家做客时,不能看着人家炒菜或到灶边转,吃饭时不能随意拨弄盘中的食物。否则,注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敬和不礼貌。

家中接等客人时,上桌后要站着给客人斟酒、敬酒或挟菜,不能先自己。筷子必须置于碗的右边,若置于左边,就说明对客人不欢迎。盛饭时,勺子不能往外翻,否则就视为主客财水外流。客人吃饱饭后,在没有放下手中的碗筷之前,主妇不能收拾碗筷,否则就被视为不让客人吃饱饭。

5、忌唤乳名:在德昂族中,人生下来15天后都有自己的乳名。呼唤时,除小孩可直接呼唤其乳名以外,凡青年人都得以“哥”、“姐”相称,特别是在两人见面的时候更应如此相呼唤。在人多的场合,为了区别对某人呼唤,可在“哥”、“姐”的谓之后附加其乳名,也有在“哥”、“姐”之前冠上乳名,以此表示尊敬。但是,一旦生儿育女,成为父母亲以后,再不能附加或冠上乳名,而必须在“哥”、“姐”之前冠以“某某的父亲”或者“某某的母亲”,以示对其辈分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老一辈的称谓也是如此。两人相见时,可直呼“公公”、“奶奶”。

在人多的场合,为点明所呼唤的对象,得在“公公”、“奶奶”之后附加或在其前冠以“某某的公公”、“某某的奶奶”。

展开阅读全文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德昂族的民族风俗简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传统节日有很多,里面会有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等。这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传统的节日,基本上和佛教有关。其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就是泼水节,在这一天到来时,人们就需要给佛像吸尘,需要排成长队,彼此的泼水祝贺新年,希望吉祥如意。

泼水节的介绍

泼水节是这一个地方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基本是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7天举行,所有人在这一天都会拿着竹水筒,然后依次的在水槽里面倒水,这就是感谢祖辈,希望第2年能够风调雨顺。在关门节期间,所有的青年人都需要集中精力,需要自我约束,从事农业生产,在开门节期间,未婚少女全部都需要来到寺庙烧香,感谢老佛爷能够为自己开启一道爱情之门。

德昂族介绍

这里会有很多不同的少数民族,其中傣族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和德昂族基本是一样的。德昂族一般都比较喜欢喝浓茶,擅长种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种植茶树,又被人们称之为古茶农。在德昂族最为传统的工艺是制作银器,甚至还会擅长采集野生植物制作足器皿,在周边民族拥有着较高的声誉。这里有三种语言,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汉语,泰语还有景颇语。

德昂族的习俗

德昂族是一夫一妻制度,同姓不可以结婚,基本不会和外族通婚,但男女可以享受恋爱自由,在选择对象上有自主权,本族内部没有严格的限制性,只要彼此愿意,贫穷和富贵,人家可以联姻。在这里基本都是以大米作为主食,有一部分的地区以薯类还有包谷为主。擅长制作各种不同的粮食制品,里面会有汤、年糕、米粉、豆腐、豌豆粉,还有粑粑。蔬菜的种类非常的多,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就是竹笋,还可以加工成酸笋,具有多种不同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礼仪知识:德昂族礼仪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人口少,村落小,但他们都比较重视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愿意发生纠纷。尤其是镇康地区的德昂族,经常有几户经济独立的小户人家住在竹楼里。他们可以是亲密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是性格相似但彼此不亲近的密友。

在迪恩格人的意识中,仍然有一个概念,许多个体家庭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制造噪音和不制造噪音是一种美德,这也是每个院长非常珍惜的。

因为德昂族信奉佛教,而且佛教教义禁止捕杀动物,所以他们过去吃肉较少。

德昂族尊重老人,临沧区镇康县仍保留着给老人送饭的习俗。每逢泼水节,每个家庭都会送一份准备好的上等饭菜给村里最老的老人,表达年轻人尊敬老人的愿望。对于村里无依无靠的老人,当他们不能耕种田地时,他们的亲戚会免费为他种植和收割。

展开阅读全文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德昂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举行。节日当天,人们手捧竹水筒,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关门节期间,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开门节期间,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谢佛爷开启爱情婚姻之门。烧白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节日当晚,众人将佛像“请”到白柴堆旁,点燃柴堆,人们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僧侣为大家诵经祈祷,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德昂族筒裙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颖大方,鲜艳夺目。根据民间传说反映,德昂族妇女筒裙的纹饰与其先民崇拜龙和大鸟的图腾关系密切。

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明显的差异。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分别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这里还有个传说。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德昂族腰箍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

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展开阅读全文

德昂族寨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人口约1.7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和保山市的潞西、瑞丽、陇川等县区。能容纳数十人居住的德昂大房子,毡帽顶的小房子,还有颇具浪漫色彩的大公房、小公房……还建有“龙阳塔”标志及佛教奘房、佛塔。

民居建筑:

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分为卧室和客厅,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

宗教信仰:

德昂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民间的德昂寨子里普遍建有佛寺,又称奘房。按德昂人的习俗,陌生人进入德昂村寨,应先进佛寺拜佛,以示尊重。佛堂分三台,第一台为佛爷(出家修行有一定岁月者)坐席,第二台是已婚男子坐席,女人和孩子坐在第三台。

礼仪习俗:

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德昂族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背、大腿和胸部刺以虎、鹿、乌、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语言: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

婚俗:

男女青年恋爱自由,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若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婚礼通常进行3天,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人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

服饰:

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文化:

德昂族人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史诗、故事,也有诗歌、寓言、笑话、谚语。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各族中很有声誉。

饮食: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席宴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

歌舞:

中青年男子汇聚一起集体舞蹈,并有象脚鼓、铓锣、芦笙和小三弦等乐器伴奏。舞时由肩挂象脚鼓的青年带头击鼓起舞,敲铓锣者次之,其他尾随于后绕圆圈而舞;舞姿纯朴,动作优美。重大节日中象脚鼓舞由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余的男女跟在后面绕圈而跳。

节日:

“浇花节”是德昂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农历4月12日),老少都会到泼水亭颂经、拜佛、浴佛,泼水表示祝福。浴佛是洗礼仪式,人们将圣洁的水倒入龙槽,为金佛洗浴,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德昂族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其中“进法”、“出洼”、“做摆”和“烧白柴”较为隆重。云南民族村怒族寨满族院苗族村拉祜族寨景颇族寨壮族村僳僳族寨哈尼族寨回族村布朗族寨佤族寨独龙族寨基诺族寨阿昌族寨蒙古族村白族村布依族寨瑶族寨水族寨藏族寨纳西族村彝族村云南民俗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德昂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德昂族的来历

全文共 4693 字

+ 加入清单

德昂族,现有人口1.5万(1990年),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德昂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德昂族的来历习俗

德昂族的民族历史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僳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的民族食俗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正式改名为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 豆腐 米粉 年糕 粑粑 汤圆等。

德昂族饮食比较考究,用料较为广泛。擅长煮、炖、拌、舂等技法,口味酸辣中带甜。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

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 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 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 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 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凉拌番木瓜、凉拌挑手鱼、竹筒捣菜、脆皮冬瓜、勒浪等。

饮浓茶,这是德昂族成年男子和老年妇女的嗜好。传说从古老的时候起就有这种习俗。因此,德昂族各家各户都习惯在自己住宅周围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树,采摘的茶叶系士法加工,主要供自己消费,有剩余时携人市场与其他民族交易。

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

如参加婚礼时,要送一包扎有十字红线的茶叶;参加葬礼则送一包用竹蔑或竹麻拦腰捆扎的茶叶。到德昂族人家做客,好客的主人将客人迎上竹楼后,会捧出一杯杯烤得焦香的浓茶递到客人手中。

德昂人嗜茶成瘾,他们说一天不喝茶,混身都没劲。只有喝下一杯浓浓的热茶,才能提起精神,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这种茶是用刚摘下的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

酸茶叶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认为这种茶可以解热散毒。干茶和酸茶在当地集市上都可买到,通常由年长的德昂妇女出售,它们被为“蔑宁”,在德昂语中,这是“茶妈妈”的意思。

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德昂族的节庆

独特的“泼水节”

德昂族人民普遍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节外,还要欢度泼水节。

德昂族的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一般3-5天。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和水龙。节日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佛寺供佛,听佛念经。并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尘小屋中,举行为佛洗尘仪式。信徒们将最清洁的水倒入水龙中,水由龙口流出,顺龙口与小屋间的竹水槽流向佛像,洒遍佛像全身。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在象脚鼓乐和歌声中,年轻人将水筒高高举过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高兴异常,笑声朗朗。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但与傣族的“丢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习俗。节日之前,小伙子要悄悄地编织几个漂亮的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辩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关门节和开门节

德昂族的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从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开始,寺院里的佛爷停业外出,净居念经,群众则以食物、鲜花、钱物供佛,每七天小供一次,虔诚的老年信徒,住在佛寺听大佛爷讲经,直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为此,开门节后,僧侣即可外出。

烧白柴节

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

德昂族的民族婚丧习俗

德昂族的青年在婚姻缔结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做父母的也比较尊重儿女心愿。

依照德昂族的风俗习惯,德昂族的男女青年一旦爱情成熟。男方家则要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届时,女方家也要请一个媒人坐陪。提亲时,男方家的媒人提一台芭蕉、一包茶叶、两条干咸鱼给女方家父母作开门礼。若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还要提同样的礼物送给姑娘甚至女方家村寨的族长、长者,以取得族长、长者们的同意。

而且,德昂族的结婚聘礼也只是一些象征性的礼品,接新娘的人们的背萝里装着约一公斤多草烟,四碗大米,还有媒人带的八元钱,六元给爹娘,两元给内亲,哪怕人再多,即使每人只能分到几分钱也不能再向男家多要。这结婚聘礼恐怕是最少的了。办完了聘礼,方可迎娶新娘。迎亲时,新郎在伴郎、媒人的陪同下去迎接新娘,在进入新娘村落时,鸣枪数响,表示娶亲人员已到。

新娘梳装打扮完毕离娘家时,由舅母,姐妹及本寨未婚青年送行,并将女方家长陪嫁的衣服,锄头,镰刀等嫁妆,以及女方赠给男方父母的衣服等带往男家。新娘到新郎家,登梯上竹楼时,双脚一定要踩在专门置于楼梯脚下的石块上,表示他们的婚姻像磐石一样坚固长久。新媳妇上楼时,婆婆要给她洒谷花,撒花仪式结束,新娘步上晒台,跟在婆婆后面进入新房。男方事先请好的“安长”(有文化的先生)随即在火塘边为他们主持婚礼,安长念经并祈求佛祖赐给幸福。祝新婚夫妇百年偕老。婚礼千毕,开始宴客,同时新娘分别拜见男方长辈亲戚,赠送糯米粑及新娘平时织成的缀有红、绿、黄等色的绒球小布袋等礼物,长者受拜后要还礼,用铜钱时是五十文,用半开(云南银币)时则给一至二文,解放后一般是一、二元人民币。晚上,村寨里男女青年齐聚新娘家的厢房对歌,唱调子,往往要唱到鸡鸣方散。次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送去男家赠给女方父母、兄弟、姐妹的衣物等。若新娘是本寨人,亦可当天返回夫家。

德昂族的家庭,由于所处地区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住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小家庭类型;一是住居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的具有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特征的类型。德宏州的父系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主持家庭事务,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这里的小家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多为父母、夫妇、子女三代,一般是长子结婚后,即在老家周围选择一块适当的地方另建新居,建立小家庭。另立门户的长子、次子,家长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给一部分猪、牛等财产作为生产垫本,没有平均分配家产的习惯,主要依靠小家庭去独立经营。幼子留守老家,赡养父母,继承财产。而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类型的家庭是处于父系小家庭和父系大家庭(也称家族,公社)并存状态。即在经济上已独立的小家庭,并不立刻离开大家庭这个母体去建立单户住宅,仍共同住居在一幢大屋里,维系着相互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德昂族的丧葬有自己的习谷,除佛爷(和尚)实行火葬外,一般群众都是土葬。各村有公共墓地,只要是同一村的正常死亡者均可葬入。没有姓氏界限,也不分头人与百姓,不过他们的坟向与其他民族不同,不是顺山向,而是横山向埋葬。按德昂族的习惯,人将死时要把事前准备好的一枚银币放入口中,意思是给死者的灵魂到阴曹地府过河时用的摆渡费。人一旦断气,其家属即在门外对空鸣放三枪,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报丧。

这时,近亲、家族、村寨邻居闻迅后,纷纷奔赴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同时亲友们各自带些米和菜之类,有的还提着肉,拎着干巴之类。妇女们首先帮助背水,煮饭,男人们则忙着给死者准备棺木。棺木一般根据死者家属的经济情况决定,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就请汉族或本民族的木工师傅做一具汉族式的棺木,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则由亲友帮助砍一株大树,取下根部一段,弄成大、小两半,中间枢空,制成简单的棺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就是砍几株大龙竹,剖成竹片编一具竹棺材。在准备棺木的同时,一部分人便用一种特定的树叶蘸水洗涤尸体,穿上衣服,然后入棺。入棺后即请佛爷(和尚)择吉日安葬,停尸家中一般不超过三日,在这期间每日须请佛爷念经超度,祷祝死者的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出殡时,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即死人的脚朝前,头朝后),意思是要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来,送葬队伍从寨子出发直到山上的公共墓地,一路上连续不断的鸣枪,意思是通知土地神。有死者的魂来了。埋葬完后,由长老念祷词,说明死者和活人走的是两条路,死了的去阴间找归宿,活着的好好回家,长老念完祷词之后,各人拿一树枝拂身,表示扫除身上的邪气,就可转身回寨子,返回时不能转头向后看。葬后七日,死者家属再请佛爷念一次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超度死者及早转世投生,并嘱咐他来世也要变人。

德昂族的宗教习俗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也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的传统。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