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优秀19篇)

你的血型其实决定了什么样的食物适合你的身体,你的血型也和你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

浏览

4126

文章

352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真菌疾病防治

1.利用细菌或真菌制成疫苗预防传染病。

2.提取真菌产生的抗生素治疗疾病。

①抗生素指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能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②抗生素主要杀灭相应的细菌,治疗相应的疾病,一般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或真菌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对人体有副作用,注意合理使用,禁止滥用抗生素。

③利用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及相应举例

青霉菌青霉素肺炎、脑膜炎、淋病等细菌性疾病

青霉菌灰黄霉素头癣、足癣、甲癣等真菌癣病

某些放线菌灭瘟素水稻多种病害

金色链丝菌金霉素对青霉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

链霉菌链霉素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泌尿感染等

3.转基因细菌大量生产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成本大大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壁及其作用

全文共 2103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壁结构

细胞壁分为3层,即胞间层(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胞间层把相邻细胞粘在一起形成组织。初生壁在胞间层两侧,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次生壁在初生壁的里面,又分为外(S1)、中(S2)、内(S3)3层,在内层里面,有时还可出现一层。这样的厚壁,水分和营养物就不能透过。有些植物的次生壁上具瘤层,还分化有特殊结构,如纹孔和瘤状物等。纹孔是细胞间物质流通的区域,而瘤状物则是次生壁里层上的突起。

细胞壁的结构一般分下列三层

1.胞间层:胞间层是在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形成的,是相邻两个细胞间所共有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胶粒柔软的果胶质。胞间层既将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又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也不会阻碍细胞生长。

2.初生壁:在细胞分裂末期胞间层形成后,原生质体就

电镜下的植物细胞壁分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的果胶质,添加在胞间层上,构成细胞的初生壁。初生壁有弹性,能随着细胞的生长不断增加面积。这种在细胞生长时形成的细胞壁,叫做初生壁,植物细胞都有初生壁。

3.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后,原生质体仍继续分泌纤维素和其他物质,增添在初生壁内方,使细胞壁加厚,这部分加厚的细胞壁叫次生壁。次生壁添加在初生壁里面,次生壁越厚,壁内的细胞腔就越小。次生壁只在植物体的部分细胞中有。厚壁的纤维细胞、石细胞、管胞和导管等有明显增厚的次生壁。

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它形成细胞壁的框架,内含其他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这种框架由一层层纤维素微丝,简称微纤丝组成的,每一层微纤丝基本上是平行排列,每添加一层,微纤丝排列的方位就不同,因此层与层之间微纤丝的排列交错成网。微纤丝之间的空间通常被其他物质填充。

此外,在一些植物表皮细胞壁中,常有蜡质、角质、木栓质。在一些成熟和加厚的细胞壁中,常沉积木质素。在禾本科、木贼科植物的表皮细胞壁中含有硅。在真菌类的细胞壁中还有甲壳质。

细胞壁上有纹孔,是因为在细胞生长过程中,次生壁随着细胞的生长而不断

次生壁伸展,但壁的增厚是不均匀的,形成了许多壁薄的区域,叫做初生纹孔场;细胞产生次生壁时,增厚也不均匀,一般在初生纹孔场的部位不再加厚,细胞壁上就形成纹孔的结构。相邻细胞壁上的纹孔常对应地形成纹孔对。纹孔有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通常有许多胞间连丝从纹孔通过,胞间连丝又跟细胞质中的内质网连接,从而沟通细胞间的物质交流,有利于水分的运输。因此,细胞壁上的纹孔是细胞间联系的通道,使整个植物体在生命活动中能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新细胞壁的形成是在细胞分裂末期的赤道面上,分裂的母细胞先形成成膜体。在染色体分向两极时,高尔基器分离出的小泡与微管集合在赤道面上成为细胞板。新的多糖物质沉积在细胞板上就逐渐形成胞间层。其后细胞内合成一些纤维素组成微纤丝沉积在胞间层的两侧,就出现了初生壁。当细胞成熟停止生长以后,一层层新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陆续添加在初生壁上,就建成了次生壁。初生壁每添加一层,微纤维排列的方向就可不同(纵向或横向),形成了不规则的交错网状,称为多网生长。这样加厚的结果,使整个植物体的机械支持有了基础。

细胞壁的作用

1、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细胞壁增加了细胞的机械强度,并承受着内部原生质体由于液泡吸水而产生的膨压,从而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这不仅有保护原生质体的作用,而且维持了器官与植株的固有形态。另外,壁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因为细胞要扩大和伸长的前提是要使细胞壁松弛和不可逆伸展。

2、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细胞壁允许离子、多糖等小分子和低分子量的蛋白质通过,而将大分子或微生物等阻于其外。因此,细胞壁参与了物质运输、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水分损失(次生壁、表面的蜡质等)、植物水势调节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细胞壁上纹孔或胞间连丝的大小受细胞生理年龄和代谢活动强弱的影响,故细胞壁对细胞间物质的运输具有调节作用。另外,细胞壁也是化学信号(激素、生长调节剂等)、物理信号(电波、压力等)传递的介质与通路。

3、防御与抗性细胞壁中一些寡糖片段能诱导植保素(phytoalexin)的形成,它们还对其它生理过程有调节作用,这种具有调节活性的寡糖片断称为寡糖素(oligosaccharin)。将一种庚葡萄糖苷寡糖素施加于大豆细胞时,会使负责合成抑制霉菌生长的抗菌素的基因活化而产生抗菌素。多种寡糖素的功能复杂多样,如有的作为蛋白酶抑制剂诱导因子,在植物抵抗病虫害中起作用;有的寡糖素可使植物产生过敏性死亡,使得病原物不能进一步扩散;还有的寡糖素参与调控植物的形态建成。细胞壁中的伸展蛋白除了作为结构成分外,还有防病抗逆的功能。如黄瓜抗性品种感染一种霉菌后,其细胞壁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比敏感品种增加得快。

4、其他功能细胞壁中的酶类广泛参与细胞壁高分子的合成、转移、水解、细胞外物质输送到细胞内以及防御作用等。

5、参与细胞间的相互粘连,即“胞间连丝”。

研究发现,细胞壁还参与了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相互识别作用,此外,细胞壁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凝集素还可能参与了砧木和接穗嫁接过程中的识别反应。应当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细胞的细胞壁都具有上述功能,每一类细胞的细胞壁功能都是由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转基因技术应用

概念: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动植物甚至成为制造药物的“微型工厂”,例如:1996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的培育了5头具有治疗血友病的凝血因子基因的山羊,其乳汁中就含有凝血因子;1999年又培育了转入人的血清蛋白基因的奶牛,总之转基因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转基因技术与遗传病诊治: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遗传病诊断与治疗,随着我们对人类自身基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将呈现广阔的前景。

(3)转基因技术与农业:科学家应用转基因技术,成功的培育出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如苏云金杆菌体内能产生一种毒蛋白,农作物害虫吃下就会死亡。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优良品质的作物,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马铃薯和玉米等。

(4)转基因技术与环境保护:转基因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发挥奇妙的作用。如转抗虫基因作用的培育成功,可以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农药等。

(5)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转基因产品带给人们巨大利益的同时,还要重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做好转基因动植物及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评价工作,如转毒蛋白基因作物若持续产生毒蛋白,将可能大规模的消灭多种害虫,并使这些害虫的天敌数量下降,从而威胁生态平衡。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基因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是非常必要的。

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酵母菌和霉菌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重点难点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因为通过本实验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协作共进的机会。

3、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具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

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

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理解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1)产生淀粉

a.暗处理: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消耗和运走淀粉。

b.叶片遮光:叶片部分遮光——对照实验

c.脱色:用色素溶剂——酒精进行水浴加热。目的是安全地脱掉叶片中的色素。

d.染色:滴加碘液。未遮光部分叶片变蓝——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2)场所是叶绿体:用银边天竺葵做材料。银边部分无叶绿体,光照后检验哪部分产生了淀粉。

(3)反应物有CO2:将已放在暗处2-3天的生长旺盛植物的两片叶片分别用塑料袋罩上密封,一个罩内

放罩能吸收CO2的石灰水,一罩内放清水,光照后检验淀粉产生情况。

(4)反应物有水:切断一叶片中的主叶脉,光照后检验切口上部的切口下部淀粉产生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全文共 1431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

细胞(英文名:cell)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两类,但也有人提出应分为三类,即把原属于原核细胞的古核细胞独立出来作为与之并列的一类。研究细胞的学科称为细胞生物学。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组织

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称为组织。在高等动物体(或人体)具有很多不同形态和不同机能的组织。通常把这些组织归纳起来分为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

器官

器官是动物体或植物体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器官一起组成各个系统(动物体)或整个个体(植物体)。

不少器官都容易被人们忽略而不认为是器官。比如任何一块骨骼肌,皮肤等。

器官是生物体中自己具有一定功能,承担生物体一定的工作,是生物结构层次中比组织高一级,比个体低一级的层次。器官由各种组织构成(关于组织的知识请参见词条“组织”)。

植物的器官比较简单,最高等的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其中茎、叶、根为植物的营养器官,而花、果实、种子则为植物的生殖器官。而其他的植物并不一定都有这六大器官的。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植物只有茎、叶,无根;而大部分的藻类植物根本没有器官的分化,一些单细胞藻类仅仅只是一个细胞而已,连组织都谈不上。植物的五大类就是根据拥有器官的数量来分高等与低等的。

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器官是生物体中自己具有一定功能,承担生物体一定的工作,是生物结构层次中比组织高一级的层次。器官由各种组织构成。

植物的五大类就是根据拥有器官的数量来分高等与低等的。

动物的器官十分复杂,数不胜数,很难具体地列出有哪些器官。不过,很多不同的器官有相似的功能,它们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消化、神经、运动、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这八种功能。这也就是人体的八大系统。

系统

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系统。

系统一词创成于英文system的音译,对应外文内涵加以丰富。系统是指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的整理、编排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整体。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中,人们把能加工、变换数字信号的实体称作系统。由于处理数字信号的系统是在指定的时刻或时序对信号进行加工运算,所以这种系统被看作是离散时间的,也可以用基于时间的语言、表格、公式、波形等四种方法来描述。

从抽象的意义来说,系统和信号都可以看作是序列。但是,系统是加工信号的机构,这点与信号是不同的。人们研究系统还要设计系统,利用系统加工信号、服务人类,系统还需要其它方法进一步描述。描述系统的方法还有符号、单位脉冲响应、差分方程和图形。

中国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血液

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功能

血浆(55%)

水分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7%左右

葡萄糖0.1%

无机盐0.9%

血细胞(45%)

红细胞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1.25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和微观观察涂片(取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目的:改善生态环境。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7、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水,原因是长江流域植被被严重破坏,降低了它涵养水源,蓄洪,滞洪的能力。我们从中吸取的教训是:经济开发不忘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营养基质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基质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无色透明,具有一定黏性,孔隙中有组织液。

采用泥炭、椰糠、珍珠岩、枯枝落叶等堆肥原料,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特性,配制适合特定条件下的专用栽培营养基质。

陶化营养土是一种新型的无土栽培基质,它富含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等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12种元素的化合物,可完全代替土壤和肥料,是真正的无土栽培基质。它适合须根植物,肉质根植物(兰花、君子兰、大蕙兰花、金钱树等),木本质植物(牡丹、茉莉花、一帆风顺等)的生长发育。可广泛应用于盆花的种植,鱼缸、水草、睡莲的养殖,屋顶花园的栽培基质,比泥土轻,透气利水,不板结,无粉尘,泡水后不会解体,大风刮不跑,暴雨冲不走,冻融试验无变化,没有病虫害。用作屋顶花园基质可安装自动补水箱年保持水位,一年四季无需人工浇水。可重复使用8年,无需再添加营养元素,方便实惠。

陶化营养土还具有很好的吸潮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害气体等,保水性能好。此种基质、无泥水、无尘埃、无臭气、不滋生蚊蝇、清洁卫生、维护方便、植物生长良好,是花卉尤其是室内花卉养殖理想的栽培基质。

它与市场上的其他陶粒不一样,它摒弃了其他基质的缺点:如豆饼有臭味;泥炭土不保水分,是有机质,含有虫卵,使植物易产生病虫害;蛭石不吸水、无营养等。具有吸水、透气、干净卫生、营养丰富等几大优点。是现代时尚生活的最佳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虹膜、

脉络膜、视网膜。

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晶状体病变会出现白内障,房水

压力大会出现青光眼。看近物时,

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视觉形成: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近视原因:①眼球前后径过长、②晶状体曲度过大。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长时间收缩,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近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真性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造成。)

﹡耳: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听觉形成:声波经过: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耳蜗中的听觉细胞-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层,含有多种功能区—神经中枢。小脑功能:①维持身体平衡;②使运动协调、准确。脑干功能:能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脊髓功能:①反射;②传导。

﹡神经细胞又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递冲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细胞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比较

1、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2、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1、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净。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浓度为0.9%,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刮:用消毒的棉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漱口的目的是清除口腔内的杂质)。

4、涂:把棉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5: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平。

6、染: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稀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及功能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分生组织

细胞具有持续分裂新细胞能力的组织,其衍生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组织,由于分生组织的活动,使植物在整个植物阶段可以不断地分化出组织和器官。根据发育时期,细胞的来源、在植物体中的位置及机能上的不同,把分生组织分为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它们共同组成了顶端分生组织。由顶端分生组织延续下来的维管形成层,是一种侧生分生组织,由它产生次生维管组织。有些植物,还可在节或其他部位的成熟组织之间,保留着一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称为居间分生组织。

成熟组织

由分生组织分裂所产生的细胞,经过成长和分化,逐渐转变为成熟组织成熟组织在生理和形态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基本组织

基本组织分为薄壁组织、机械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部分。薄壁组织可分为同化组织,储藏组织,储水组织,通气组织,传递细胞五类;机械组织分为厚角组织、厚壁组织。

表皮与周皮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避免外界的危害,在其表面都被覆着保护结构(见植物表皮)。在初生植物体最外层为表皮层及其各种附属物。周皮是植物体次生加厚时形成的保护组织。

维管组织

包括产生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形成层和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木质部,以及运输营养物质的韧皮部。有人根据组织的生理功能,将组织分为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吸收组织和贮藏组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显微镜的结构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显微镜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显微镜使用中的几类问题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一、镜头的识别及放大倍数

例1.下图是显微镜的一些镜头,包括物镜和目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2、3号是目镜,4、5、6号是物镜B.1、2、3号是物镜,4、5、6号是目镜

C.1与6号组合的放大倍数最小D.3与4号组合的放大倍数最大

答案:B

解析:目镜即接目镜,无螺纹,长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大;物镜即接物镜,有螺纹,长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实际放大倍数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积。

二、视野亮度调整

例2.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与物像明暗程度无关的是

A.反光镜B.光圈C.镜头D.通光孔

答案:D

解析:物像明暗程度取决于通光的多少,通光越多越亮;反光镜的凹面比平面反光多,光圈越大通光越多,镜头放大倍数越小通光越多;通光孔在正常观察时不影响通光量。

三、装片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

例3.将一透明纸片书写“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⑴视野内看到的将是

A.bB.dC.qD.p

⑵若观察到的图像在视野的右上方,要将其移动到视野的中间,移动方向应该是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答案:⑴C⑵A

解析: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相当于将物体旋转180°后的图像;其移动方面与希望移动的方向正相反,如本题物像在右上方,要移向中央,希望移动方向为左下方,实际应向右上方移动。总结

序号

1

2

3

4

希望移动方向

左下方

左上方

右下方

右上方

实际移动方向

右上方

右下方

左上方

左下方

四、正确的取放、使用方法与观察的基本程序

例4.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取用显微镜时,应左手握镜臂,右手托住底座

B.应养成两眼睁开,右眼通过目镜观察的习惯

C.观察的基本程序是对光→放置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物镜接近装片→逆时针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看到物像→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移动装片进行观察

D.实验完毕,应擦拭干净,如需擦拭镜头应用擦镜纸擦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后,把显微镜放入镜箱,送回原处。

答案:A

解析:取用显微镜时,应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A错。

五、污物位置的确定

例5.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了观察。请你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判断污物在何处?

答案:可先轻轻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如果不动,可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移动,说明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污物应在物镜上。

解析:污物可能存在位置为:目镜、物镜或装片,判断时一般通过转动目镜或移动装片来观察污物是否移动来找到污物所在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太空基因转移基因工程生物育种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进行基因转移比在地球上更容易,成功率更高。研究表明,在航天飞机上对大豆进行的基因转移试验表明其成功率是地球上的10倍。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在太空中更容易做基因转移的原因。据推测,由于地球轨道的低重力,某种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使基因转移更加容易。

太空给基因工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工作环境,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人们可以培育出更多具有抗病虫害的农作物。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采用把细菌的某些遗传基因材料导入到植物细胞内,以培育出新的植物。但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

在地球上,给大豆进行基因转移的成功率仅为千分之一,这就是研究人员要把目光投向太空的原因。现在,研究人员正集中研究在太空将各种疫苗移植到大豆体内。

科学家目前正计划在国际空间站上建立基因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但可进行基因移植工作,而且还可在太空中培育新的转基因植物,甚至是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细胞分化:

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随着新细胞的不断生长,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分裂能力,构成了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另外的一部分细胞停止了分裂活动,根据它们将来所要担负的生理功能,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群。这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组织,如图:

细胞分化的特点: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细胞分化过程。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例】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是指()。?

A.对某种传染病缺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B.没有接种疫苗的人?

C.经常播散病原体的人群?

D.未曾感染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

解析:易感人群是指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或体质较弱、抵抗力差的人。没有患过传染病的人体内一般没有相应的抗体,缺乏免疫力,因此容易感染上传染病。B、C、D选项与题目无关。

答案:A?练习1:1.传染病的特点是()。?

A.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B.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有的有病原体,有的是体虚引起的D.都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下列各组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A.流行性感冒、麻疹、近视眼B.肺结核、狂犬病、侏儒症?

C.细菌性痢疾、结膜炎、水痘D.蛔虫病、糖尿病、肝炎?

3.要及时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A.任何一个环节B.传播途径?

C.任何两个环节D.全部三个环节?

4.在SARS(非典)流行期间,政府要求疫区的外来人员不要回家,这种措施属于()。

A.消灭病原体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人群?

5.一般情况下,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发病以前B.发病初期?

C.发病中期D.发病后期?

6.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途径是()。?

①血液传播②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进餐③母婴传播④性传播⑤与艾滋病病人交谈、握手?

A.①②③④B.②④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生命活动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知识点的认识:细胞既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功能上的基本单位.从结构上看,植物按照由大到小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由: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的,动物按照由大到小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组成的,除病毒外,其它的微生物的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由细胞组成的.从功能上看,细胞能独立的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代谢的基本单位,具有分裂、遗传的功能,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除病毒外,最小的生物体为单细胞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转基因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转基因

动物转基因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它是按照预先的设计,通过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转移,可能育成生长周期短,产仔、生蛋多和泌乳量高,转基因超级鼠比普通老鼠大约一倍。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但由于转基因动物受遗传镶嵌性和杂合性的影响,其有性生殖后代变异较大,难以形成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品系。因而,尝试从受体动物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以外源基因对其进行离体转化,再将转基因线粒体导入受精卵,所发育成的转基因动物雌性个体外培养的卵细胞与任一雄性个体交配或体外人工受精,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质遗传,其有性后代可能全都是转基因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