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 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和注释(最新20篇)

英语是现在的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许多地标、产品上都会标注英语,但有时候我们看见英语单词会觉得很熟悉,却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就来了解一下monster的意思吧。

浏览

4607

文章

33

篇1: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注释 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不识自家》的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把鞋子悬挂在门外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突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收起鞋子。到了快傍晚的时候,这个愚蠢的人回到家,却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一直在门外徘徊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

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不识自家》的原文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释

曩:从前。

县:悬挂。

履:鞋。

志:标记。

及:等到。

暴:又猛又急的,大

薄暮:临近傍晚。

薄:临近

讶:惊讶。

徙:搬迁。

是:这。

汝:你

识:认识。

审视:察看。

熟:仔细

悟:恍然大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 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不鞭书生》的译文: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他就下令: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在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回答说:“从老师家听课回来,没发觉天黑了。”

差役问:“要鞭打吗?”王安期说:“鞭打书生而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放了他,并命令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不鞭书生》原文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业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启发

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死之药文言文翻译 不死之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不死之药》的译文:有个人向楚王进献长生不老药,通报官拿着药进入宫里,宫中的官员问道:“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这个官员就夺过药,把药吃了。国王大怒,派人杀宫中的那官员。

宫中的那官员让人对国王说:“我问通报官是否可以吃他说可以,我所以就吃了,我应该是没有罪的,有罪的应该是通报官。况且那客人所献的是不死的药,我吃了因此王杀我,这就是死药啊,那就是客欺骗国王啊。那么杀没有罪的臣,就证明了别人是欺骗国王你啊,不如免我无罪。”国王于是没有杀他。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释

不死之药:传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

荆王:即楚王。荆,楚国的别称。

谒者:专门为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守门官。

谒:拜见。

中射之士:指宫廷中的待卫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望梅止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望梅止渴全文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魏武帝在行军路上,找不到取水的道路,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命令道:“前面有一片梅子林,果实丰饶,(梅子)味道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魏武:魏武帝,指曹操。失:丢失,找不到。饶子:果实很多。

望梅止渴全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全文注释

魏武:魏武帝曹操,他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追尊他为武帝。

行役:行军。

汲(jí)道:取水的道路。

汲:原指取水于井,这里指水。

饶子:果实很多。

饶:丰富,多。

甘:甜。

乘此得及前源:借此机会终于在前边找到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嵇中散临刑东市文言文翻译 嵇中散临刑东市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嵇中散之死》的译文:中散大夫嵇康将在东市受死刑,他神色不变,索求古琴来弹奏,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道:“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

(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嵇中散之死》的原文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注释:这段话中的“嵇中散”就是嵇康,中散是他担任过的官职的名字。这个人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做妻子,嵇康还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后来,他得罪了一个叫钟会的人,遭陷害,被司马昭处死了,死的时候才40岁。这一段就是他临上刑场前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师旷论学》的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道:“我到了七十岁的年纪,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亮烛灯呢?”晋平公说:“哪有身为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国君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师旷论学》

刘向 〔两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于:向。

吾:我。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恐:恐怕,担心,害怕。

暮:这里指“晚,末”。

何:为什么。

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安:怎么,哪里。

戏:作弄,戏弄。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闻:听说,听闻。

而:表并列,并且。

阳: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冲智救库吏文言文翻译 曹冲智救库吏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智救库吏》的翻译:汉朝末年,战乱频繁,统治者多用严刑峻法。曹操的马鞍存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咬坏了,管理仓库的官吏害怕被处死,商量着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回答说:“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别再为这事苦恼了。”

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他丝毫不加追究。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曹冲智救库吏》的原文

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1)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3),犹惧不免(4)。冲(5)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6)。”冲于是以刀穿(7)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8),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9),是以忧戚(10)。"太祖曰:“此妄(11)言耳(12),无所苦也。”俄而(13)库吏以(14)啮鞍闻(15),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16)柱乎?”一无所问(17)。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18)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注释

⒈太祖:指曹操。

⒉啮(niè):咬。

⒊议欲面缚首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 议,商议,商量。欲:将要。 面,当面。 首罪,自首请罪。

⒋犹惧不免: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⒌冲:指曹冲。对:回答。

⒍自归:自首。

⒎穿:戳。

⒏谬为失意: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 谬,谎称,撒谎说。 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

⒐见啮:被咬洞。见:被。

⒑是以忧戚:因此悲伤。是以,因此;忧戚,悲伤。

⒒妄:胡乱。12.耳:罢了。13.俄而:一会。14.以:被。15.闻:上报。16.县(xuán):同“悬”,悬挂。17.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18.而为:而且被。为:被。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荆人袭宋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荆人袭宋讲述了楚国人偷袭宋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随时掌握发展变化了的情况,以制定新的政策。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不停变化的,应该用更深的眼光看待事物。

原文内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全文翻译

荆国的人准备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上做好标志。澭河水暴涨,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原来那时他们做的标志可以走过去,现在水情已经变化上涨了很多了,荆国人还按照标志走,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失败。当今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治国方略,就像这件事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黄牛滩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黄牛滩讲述了黄牛滩及有关的历史遗迹。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及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原文内容: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全文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块岩石。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在黄牛滩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割席断交原文及注释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管宁割席》的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仍旧挥动锄头,跟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了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的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割席》的启发

《管宁割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也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余音绕梁文言文翻译 余音绕梁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余音绕梁》的译文:过去,韩娥向东到了齐国,路上缺少粮食,经过雍门时,卖唱来换取粮食。韩娥走了之后,她歌声的余音缭绕于房梁上,经过多日也没有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

经过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便用长音悲哭,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流泪相互看着,三天不吃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又用长音放声歌唱。

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高兴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所以雍门的人,都擅长唱歌跳舞,哭泣,那是韩娥传出的遗留的声音。

《余音绕梁》

昔曹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读书小古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读书的意思是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指示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古文道理:

关于读书父母生养身体,书籍铸造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籍好比我们的再生父母。读书赋予人的快乐是任何美食、锦衣和华屋绝难比拟的。吃一道佳妙的菜,美味一会儿;穿一件漂亮的衣服,神奇一阵子;读一本有益的书,受用一辈子。

人不读书与人无朋友一样孤单;人无朋友的孤单,也许是暂时的,人若不爱读书,那么这种孤单、贫穷将是终身的。文学的魅力无穷,书中的世界最大。顿悟是人在精神上升时的飞跃,而书籍便是保证飞跃的撑杆。书籍是炎夏的凉荫,是严冬的炭火,是治狂医骄的良药,是灵魂的伊甸园。但愿天下无尽书,化作生生世世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铸砚示志》译文:宋朝有个人叫做桑维翰,他的长相丑陋、形貌怪异,身子很短但脸很长。他经常看着镜子,对自己感到惊奇,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因此不录用他。

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

《铸砚示志》文言文原文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注释

1. 宋:宋代

2. 鉴:镜子

3. 屡:经常

4. 恶:厌恶

5. 或:有的人

6. 业:改变行业

7. 乃:于是

8. 自:亲自

9. 示:给……看

10. 易: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之法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字词注释: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翻译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王安石辞妾文言文翻译 王安石辞妾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王安石辞妾》的翻译:王荆公升任为知制诰时,吴夫人给他买了一个小妾,荆公见到了小妾,便说:“这是谁?”那女子说:“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侍奉您。”王荆公说:“你是谁家的?”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官员,运米时船沉,家中财产全部用尽(用来赔偿)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

王荆公伤感地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荆公叫来她的丈夫,让那对夫妇和好如初,把钱全赏赐给他们。

《王安石辞妾》的原文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塞翁失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塞翁失马古文翻译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大家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

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故:缘故。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

将:带领。

为:是。

富:很多。

好:喜欢。

堕:掉下来。

髀:大腿骨。

大:大举。

引弦:拿起武器。

近塞:靠近长城边境。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

保:保全。

化:变化。

极:尽。

《塞翁失马》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两牧竖入山文言文翻译 两牧竖入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牧竖捕狼》的译文:有两个牧童上山,走到狼窝边,(发现)窝里有两只小狼。牧童俩就谋划着各自抓一只狼。两个人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感到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牧竖捕狼》原文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平时看书要先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一样。接着,就精心地思考,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想出来的一样,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果文章有疑难的地方,或解释有不同,就要虚心冷静地思考,不要匆忙地解释,决定对错。

首先假设一个你自己的陈述,然后根据文章思考,验证其思想是否通畅。那么那些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人说,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反驳,然后寻求稳妥的道理,来考证对错,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会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观察发展变化,比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比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

《读书之法》文言文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七擒孟获文言文翻译 七擒孟获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七擒孟获》的译文:建兴三年,诸葛亮带领军队抵达南方的中部,所有的战斗都胜利了。(诸葛亮)听说有个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信服的。因此下命令将他生擒。已经抓住孟获后,诸葛亮让他参观汉军的兵营阵列,说:“这些军队怎么样?”

孟获回答说知:“以前不知道虚实,因此失败。现在蒙您的恩使我观看兵营阵列。只是这样,一定可以胜利!”诸葛亮笑,心里知道孟获还不服,放了他使他继续作战。七次放了七次活捉。但诸葛亮还想放了孟获。孟获说:“汉军威镇天下,南方人再道不反了。”于是诸葛亮进军,南方平定。

《七擒孟获》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至南中,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今蒙使观营阵,若止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欲释获。获曰:“公天威,南人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守株待兔明白什么道理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翻译

宋国时期,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有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可以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

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为:被,表被动。

《守株待兔》的启示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心存侥幸心理,终将会一无所获。我们也不能抱着狭隘的经验死守成规,不知变通,要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办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