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什么秦灭亡了边防军也没有调回热门十篇

浏览

3014

文章

10

篇1: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汉朝并没有灭亡?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一直以来也被认为是千古一帝,在他统治期间,前有文景之治的积累,后有自己雄才大略的施展,使得西汉王朝一度成为一个自信、强大的民族,这也是“汉族”的由来。然而,汉武帝晚年时期,可以说是相当的折腾,差一点把汉朝都给折腾没了。那么,汉武帝到底是有多折腾?又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朝依然没有被折腾掉呢?

汉武帝的折腾,就是他晚年时期的两大事件,一个是穷兵黩武,一个是巫蛊之祸。汉武帝初期也是征战四方,先是平定了闽越国的动乱,之后就准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之前不得不用和亲才能求的一时安宁的匈奴。卫青、霍去病前后三次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作战的同时,也用和平加军事的手段,让西域诸国臣服。匈奴在不断的打击中,远迁至漠北,这个威胁警报暂时解除。只是到了汉武帝晚年时期,仍旧不断发动战争,消耗国力,毕竟一场战争的成本是很高的,以至于汉朝的社经济一度陷入崩溃边缘。好在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家底,还能让汉武帝折腾一下,换了其他人,想折腾都不一定能折腾得起来。

巫蛊之祸,使得汉武帝差点就没有继承人了。在这一次的祸乱中,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还有众多后宫妃嫔、宫女、大臣,都被牵连其中,最终,太子刘琚也因此丧命,两位皇孙同样遇害。而后来,汉武帝也在日渐清晰的脉络中逐渐意识到,这件事情的确错在自己身上,也就有了《轮台罪己诏》。

刘琚的三子一女都在这件事情中丧生,幸而刘琚之子,汉武帝之孙刘进还有一个儿子刘病已尚存人世,但命途也是颇为坎坷,出生数月就遭遇巫蛊之祸下狱,幸而有廷尉监丙吉的照顾和保护,才得以幸存下来。汉昭帝驾崩之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谁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没有一点皇帝样子的家伙,吃喝玩乐,还想着杀了霍光。

于是,刘贺在当了皇帝才二十七天之后,就被废黜,又因为太仆杜延年的儿子杜佗素与刘病己是好朋友,杜延年也知道刘病己是个好苗子,于是劝告霍光、张安世将刘病己立为皇帝。于是,刘病己,也就是刘洵,被立为新一任皇帝,史称汉宣帝。

霍光也是希望有一个听话的皇帝,自己还能大权在握,但是谁知道,他还活着的时候,独揽大权,等他一死,汉宣帝就开始了清算行动。先是提拔自己的外戚与霍氏的政敌身担重职,如此一来,霍氏子孙的的政权就被夺走,之后把霍家的一干人等全部调职,拿回了他们手中的兵权,霍家人自然惶惶不安,于是决定造反,废黜皇帝。

谁知道,事情败露,霍氏满门抄斩,除了几个告发谋反的人,其他的全部被杀,或者是自杀,数千家人遭到株连,霍家的势力就这样被拔干净了。狠是狠了些,但是如果不这样,将来的汉朝,到底是姓刘还是姓霍,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辽国灭亡之后契丹族去了哪里?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全文共 20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的历史上,并非仅仅只有汉族一个民族,还有来自周边国家朝代的民族,以及入侵中原取代汉族的民族。辽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看历史背景为宋朝时期的武侠小说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他们的影子,例如《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等。而辽国是一个由契丹族组成的国家,但是为什么等到辽国灭亡之后,就好像没有了契丹族的影子呢?契丹族又去了什么地方呢?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过半农半牧生活。曾经建立辽国,与西夏、宋并存,后被金所灭。部分契丹人西迁又建了西辽,再次被蒙古人灭国,至元朝,契丹族在历史上就消失了。曾经盛极的契丹族去了哪里,为何现在56个民族里没有契丹族?

有书君认为有西迁、有内移,有融合、有改名,名称变了,血统还在。契丹族的消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融入国内其它民族之中;二是西迁,一路向西,走到西亚地区。1.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

辽朝被金灭亡后,契丹人多数成了金国的臣民,金国以胜利者的姿态歧视契丹人。将其姓氏按照女真人的语言改成了女真姓氏,改契丹人的耶律姓氏为移剌,改萧姓为石抹,同时为方便统治,对其中一些上层契丹人直接把女真的国姓完颜赐给契丹人。

这样,一部分契丹人就融入了女真人之中。比如近代中国知名满族作家老舍的满族姓氏是舒穆禄,而舒穆禄这个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契丹姓氏石抹氏,所以这就是契丹女真化的一个例子。

金国入主中原之后,大量女真人内迁进入中原地区,同时内迁的还有许多归顺女真的契丹人。而他们进入中原之后,也和内迁的女真人一样迅速汉化。

还有一部分契丹人,分别投靠了蒙古族和西夏的党项人。西夏灭亡之后,投靠西夏的契丹人也被编入蒙古军队之中,最终这两支契丹人都融入了蒙古族之中。到了元代,多数契丹人已融入女真、蒙古、汉族,少数融入达翰尔族、哈萨克族、本等族中。14世纪中叶之后,契丹族的名称没有了。

《元史·世祖本纪》中说到:女真、契丹,同汉人。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能汉语者,同蒙古人。即:会说汉语的女真人和契丹人都被划入了汉族之中,而在西北地区不会说汉语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则被划入蒙古族之中。

金朝被蒙古灭亡之后,大多数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都基本融入到汉族之中。汉化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蒙古人一律视为汉人,融入了汉族之中。因此融入到了汉族和蒙古族当中的契丹人最多。2.西迁至中亚、西亚

辽灭后,耶律大石带了近两百人转战西域,没想到却在西域打出了一片天地,建立了西辽国,后来西辽被蒙古骑兵所灭。一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剩下的契丹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善于金戈铁马的成吉思汗,曾使用大量契丹族随其四处征战。

而追随征战的契丹人,随着亡宋、灭金、平大理、破高丽、西征欧洲,开始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朝鲜、中亚、西亚。有的在当地定居做官,有的戍守一方。

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有一个叫哈扎拉的民族,这个民族分成八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名叫达尔契丹,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是西辽灭亡后逃到此地的西辽契丹人的后裔。欧洲人有称中国人为""契丹""的习惯,跟西辽的历史有关。3.有相关的民族与族系

一部分契丹人留在了故地,也就是现在内蒙的赤峰、通辽、辽宁、吉林一带,是在北部和东北的契丹人。跟随出征的契丹人,留在当地的,难以壮大,为了生存要么隐姓埋名、要么融入其他民族,慢慢没有了契丹人。

虽然契丹族没有了,但还是有一些其它的民族或者民系自己认为和契丹有着传承关系。比如最直接的是分布于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族。

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他们有传说,称自己的祖先跟随一个契丹将军来到现在的聚居地,近代基因研究也证实达斡尔族和契丹人有比较高的基因相似度。

达翰尔族可以说是契丹人的后裔,他们保留了一些契丹族的风俗,是契丹人留下的习惯。达斡尔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大鲜卑山,他们称自己是鲜卑后人。大鲜卑山地区是鲜卑族发源地,而契丹族的发源地也在这里。辽金灭亡后,这里是满族(女真)的所在地。

另外,在云南施甸县有一个叫""本人""的族群,也被认为可能是契丹人的后裔。他们虽然分属十几个民族,但其中许多家族的家谱最早都姓耶律。现在专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投靠蒙古军队并随其南征至此之后,在此定居的一部分契丹人后裔。

我国专家通过DNA上古基因鉴定,云南的""本""人与契丹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较高,同于现在的达斡尔人。

总体上来说,契丹人在辽朝灭亡之后,多数已经融入了其它民族之中,最主要的是融入汉族和蒙古族,少部分则融入了满族(女真)和其它中亚、西亚民族之中,如阿富汗达尔契丹部落。另有一些支系则成为了今天的达斡尔族、云南本人,但是与过去相比人数已经不多,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但血缘族系还在。

最后有书君要说56个民族里没有契丹族一点也不奇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融合的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古老民族的称呼没有了,比如女真、契丹、羌族。但一些新的民族产生了,比如回族,元代是形成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所以,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主体不变,而名称会发生一些变化,或消失或改变都属于正常变化。各民族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相互离不开,共同发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果没有赵高,秦国会不会这么快就灭亡?

全文共 234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仅仅是短短的十五年就消亡了,在这中间,赵高扮演了一个推动秦朝灭亡的角色。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历史上并没有赵高这个人,没有什么篡改遗诏拥立胡亥逼死长公子的事情发生,继位的就是崇尚儒家学说的扶苏,那么秦朝将会怎样发展,还会不会如此短命?秦朝千秋的梦想能不能实现呢?

没有赵高的作乱,秦朝将会成为延续几百年的强盛王朝,秦国是以法立国的,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从一个松散的弱势战国变成了一个全民高压的战争机器,在严峻的刑法约束下秦国的国力、战斗力开始逐步上升,直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可以一统山河的底蕴,最终秦始皇统一了神州。

秦朝之所以会灭亡,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来得及改变严峻的刑法,六国的遗民过惯了自由松散的生活,一下子面对秦帝国这么高压的刑法约束之后,自然会极为不适应,对秦帝国产生不了向心力,自然就没有归属感,最终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们才会追随着六国贵族后裔们,对走上末路的秦帝国进行反扑。

如果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没有作乱,把秦始皇死的消息传回了朝中,众臣们就会着手拥立新的大秦皇帝,胡亥年纪尚小,性格乖戾,自然会被众臣排除在外,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和大将蒙恬驻守在北漠的扶苏了,众王子中只有他能堪当大任,在朝臣们的迎接下,扶苏与蒙恬匆匆回到了咸阳,登上了皇位。

扶苏自幼喜爱儒家学说,对于严峻的刑法有着极深的不认同,在顶撞过秦始皇几次之后就被发配到了漠北抵御匈奴,想借此消磨一下他的性格,想让他拥有尚武的精神,这样才能接替大秦帝国皇帝的位置。但是扶苏的理念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在登上皇帝之位后,开始着手改变国内的严峻刑法,虽然有着朝内重臣们的反对,但是在蒙恬以及一众改革派们的帮助下,很多严峻的刑法被废除了,大秦帝国的刑法逐渐偏向人性化,饱受疮痍的大秦帝国开始休养生息起来。

最终起义还是发生了,虽然扶苏改变了严峻的刑法,但是落实到全国各地并没有那么快速,所以各地兴起了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很快就被大秦战神蒙恬带兵扑灭,但是项羽等一众六国后裔们在农民起义的调动下,瞬间从幕后涌上了台面,他们在六国的故地挑起了事端,以这些六国贵族后裔为首反军纷起。

有赵高没赵高,秦国会大不一样,此刻蒙恬没有死,很多的军中大将也没有因此对大秦产生了离心力,军中诸将万众一心,再把漠北抵御匈奴的大秦精兵回防二十万,这些经历过血山火海的大秦精兵与章邯的囚徒军并不一样,他们训练有素,经历了六国战争,又经常与匈奴作战保持了极高的战斗力。而蒙恬也与王离不一样,他是经过六国战争的军中战神,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对匈奴造成了压制性的打击,王离和章邯会输给项羽,但是蒙恬不会,项羽的军事素养很高,但是蒙恬的军事素养更高,项羽的军队未受过专业的训练,蒙恬的军队是历经血山火海的战场的。

最重要的是秦军的武器比项羽军队的武器精良无数倍,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蒙恬以及其他诸将将包括项羽、刘邦在内的一众反军扑灭了,自此,大秦帝国度过了最重要的一个难关,这辆庞大的战车开始走向平稳。经过扶苏以及一众改革大臣们的努力,秦帝国的百姓们渐渐对大秦帝国产生了向心力,大秦帝国自此平稳无碍,延续了数百年,直到它内部制度腐烂那天,被从内部崛起的另一个势力扑灭,最终成为了历史。

所以如果赵高没作乱,那么秦帝国绝对不可能经二世而亡,在扶苏以及一众大臣们的改革下,秦帝国战争时期的救国良药法家理论就会变成以民为本的儒家理论,秦帝国就会从一辆高压的战争机器回归平凡,在消灭一切造反的六国贵族后裔之后,大秦帝国再无亡国危机,大秦帝国这辆刚起步的战车就会在历史的道路中行驶数百载,最后因为车身散架而停下它的征途。

说到赵高这个人,我们先来看一看他在秦始皇死后都有哪些“先进事迹”。他在秦始皇死后说服本无意当皇帝的胡亥改变主意,并胁迫贪图权势的李斯一起合谋篡改了秦始皇遗命,让胡亥登上帝位,史称“沙丘之变”。这其中他是“居功至伟”。在赵高的授意下,秦二世赐死了公子扶苏,其他公子也先后被杀,整个皇室震惊恐慌。他又杀掉了蒙毅蒙恬兄弟,逼死了冯去疾冯劫等人,后来还弄死了李斯父子,其他受牵连或无辜被杀的难以计数,令群臣只得谄媚自保,朝政日坏;百姓震动恐惧,乱象丛生。

在赵高的忽悠下,秦二世不理朝政,大权旁落,实施比秦始皇时期更加苛刻的律法,肆意动用民力,激起民变,使得天下大乱。而赵高在朝堂上指鹿为马,生杀予夺。甚至因为害怕秦二世降罪而将其杀死。最后可耻地死在了秦王子婴的手上。从历史走向来看,如果没有赵高作乱,至少皇位会落在公子扶苏的头上。

扶苏是否会像秦二世那样胡作非为、败光大秦基业呢?我想扶苏最不济也不至于让刘邦等人灭掉,秦朝历史延长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历史上对扶苏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猜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司马迁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扶苏有些仁弱,去长城上历练后应该长进不少,在蒙氏兄弟和冯去疾等人的辅佐下,即使李斯心生不满,也无关大局。即使因为新上位,杀掉一些大臣,出现一些乱象,在蒙家兄弟的坚定支持下,扶苏成功巩固皇位的问题不大。

至于会不会像二世那样征发囚徙修陵,这可能会发生。贪图享受之类也许会有,不过应该在可控范围内。会不会破坏律法,引起民变呢,我想也不会。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有叛乱,在一帮功臣良将的支持下,也会迅速平定的。按照扶苏的风格,他还是要把骊山陵墓修好的,他不会背负不孝的罪名;为了边境安全,他不得不继续征兵防守北方匈奴和南方百越各族。

这样的话,陈胜、吴广还是会造反,各地诸侯还是会跟着揭竿而起,最后扶苏还是要和义军决战,结局还是楚汉相争。唯一不同的,就是扶苏应该不会像胡亥一样被赵高杀死,而是自己主动投降,条件就是请求保住秦地的百姓不被义军随意屠杀。至于项羽,估计还是不允,扶苏还是死于项羽之手,只是这时,秦朝就是二世而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没有昏君的清朝,为何还是灭亡了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无昏君”的大清为什么会灭亡

纵观我国的历史,大大小小几乎上百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灭亡,几乎都是因为有昏君的出现,但是呢,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统治期间一个12位皇帝,却没有一个昏君,这当然是与清朝有才之人才能继位的选拔方式有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最终为何还是走向了灭亡呢。

很多人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慈禧的专政懦弱无能,还有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导致的国力落后,这虽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并不是主要原因,说清政府腐败无能,那么那时候就算清政府选择抵抗,就可以打得过西方国家吗,清末好几任皇帝几乎都选择了变法改革,但是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其实呢,清政府的灭亡,其实算是被历史所淘汰了,这一结果任谁来都是改变不了的,那时候的封建主义制度已经很落后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很明显已经超越了清朝的封建制度,落后就要挨打,既然制度方面落后,并且统治者也没有及时的意识到这一问题,那么挨打就是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上章邯有多厉害?如果没有项羽秦朝还会灭亡吗?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章邯,是秦朝时期的名将,而项羽,是推翻秦朝统治的一把手,这两人曾经有过交战,交战的结果当然是以章邯的失败而告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章邯本人并不是什么厉害人物,相反,章邯其实也是一员大将。那么,章邯在历史上又有多厉害?如果历史上并没有项羽这个人,那么秦朝是否还会被推翻呢?

章邯是大秦的最后一个名将,单从章邯在巨鹿的表现来看,就远胜王离。

王离是王翦的孙子,而王翦是灭楚的名将,项羽的亲爷爷项燕就是被王翦弄死的。但王离率领的秦军精锐围困巨鹿城几十日,不能下,而后与项羽率领的楚军作战,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巨鹿之战中,章邯所率领的秦军,虽有小败,但却没有伤筋动骨,二十万秦军几乎是毫发无损。

要知道,章邯率领的秦军,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各方面素质都远逊于王离所率领的秦军——王离的秦军是秦将蒙恬带出来的,这支军队把凶悍的匈奴赶到了漠北。

虽然王离在巨鹿一败涂地,但王离也并不是草包,他出身于军人世家,长期担任蒙恬将军的副手,应能在秦末名将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个名将,率精锐的秦军,在与项羽的作战中,和章邯所率的秦军,表现出天差地别,可见章邯乃是秦末罕见的悍将。

章邯刚一出关,就打败了楚军大将周文。

周文并不是一般人,他曾是项燕的帐下负责占卜之人,又曾在楚国丞相黄歇手底下做事,通晓兵法,颇具领导才能,陈胜给了他将军印,他一路西进,同时招兵买马,到武关时,兵卒已经几十万,战车几千辆。

周文如此声势浩大,竟被章邯一击即溃,而章邯所率领的军队,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

击败周文后,章邯又迅速地击败了邓说、伍徐、魏咎、蔡赐、陈胜、项梁等人,个人声望达到巅峰。而后开始急速坠落,巨鹿之战后,章邯降了项羽,受封雍王后,又被汉军围困在废丘,汉军败于彭城,回手就给了章邯一下子,章邯死翘翘了。

从章邯的经历上看,应当说章邯是很厉害的,但章邯的厉害,也仰仗于骊山囚徒的凶猛和秦帝国高效的组织能力。

章邯的二十万士卒被项羽坑杀后,章邯便失去了一只脚,而刘邦萧何全面拷贝了秦帝国高效的组织能力后,章邯又等于失去了一只脚,这时候的章邯,空有头脑,却心有余力不足,是以章邯以雍王之尊却败于在彭城吃了败仗的汉军。

一旦敌人抓到章邯两个弱点中的任何一个,章邯乃至其他秦军将领,都很容易失败。

巨鹿之战中,项羽之所以能够一举击败王离,就是因为项羽破坏了秦军的高效组织能力,项羽派出英布破坏了秦军的粮草供应,王离军得不到粮草,自然打不过带足干粮还不要命的楚军。

同样的,秦军在巨鹿大败之后,章邯没能得到秦政府的及时援助,加上秦二世和赵高有可能杀掉章邯,章邯便选择了投降,一代将星进入陨落的隧道。

只要看到我刚刚说的这一点,便不会大肆夸赞项羽在灭章邯时的作用,也不会过分夸大章邯的能力。

如果巨鹿之战上统军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章邯照样有可能被搞。如果秦政府一直信任章邯,秦政府一直能一如既往地高效运转,项羽再能,也无法撼动章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秦扫六合为何灭亡后没有了族人复国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秦朝灭亡后没人复国呢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的王朝更替,也出现了多数王朝在灭亡之后却仍发生有复国运动,但是战国时期一统天下的秦朝,在短短两代更替灭亡后,却没有族人出来复国,这里面的原因大概分为三点。

其一,在灭国之前,秦氏宗族的贵族势力就已经被削弱,在秦二世胡亥继承皇位之后,考虑到自己德不配位,因此在赵高的怂恿下大肆屠杀宗室, 等于是秦朝自己把可能存在的复国力量给灭掉了。其二就是汉高祖刘邦深得人心。当时的秦始皇残暴无道,失去了人心。自刘邦进入关中就和当地老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秦人民的认可,大家都希望刘邦能够作为关中王,所以老秦人反而成为支持刘邦的根本,刘邦统一天下,百姓们也都得偿所愿。

最后一点便是汉朝建立之后,没有了战争干戈,国家休养生息,老百姓生活日益变好,那么就没有人会再站出来去复活一个残暴无道的王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唐朝灭亡后,为什么再没有人定都长安?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是中国古代从西周至唐代中,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也使得它成为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的都城。然而,就在唐朝灭亡之后,却再也没有一朝将它作为首都,前后差异如此之大,又是为什么?后世的王朝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没有再选择长安定都?

宋朝承接五代,而五代从后梁朱温开始,就把都城定在开封,因为开封当时是他的地盘,便于控制。此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都和后梁一样,把都城放在开封,并没有迁往洛阳或者是长安。宋朝开国时,接替了后周的政治遗产,其中也就包括定都在开封这一项。

到宋太祖赵匡胤基本上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大体上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国家形势逐步稳定下来,因为赵匡胤是出生在洛阳的,所以他曾有过迁都到洛阳去的想法,遭到群臣反对后,他在愤怒之中曾经刺激朝臣说,不但要迁都洛阳,而且将来还要进一步迁往关中,定都长安。

宋朝的大臣们为什么反对迁都洛阳呢?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开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如果迁往洛阳,这些就很难得到保证了。因为洛阳在唐朝是作为东都存在的,本身也有大量的宫殿和军政建筑及设施,所以在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破坏。如果这时迁都,势必要重建,而重建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宋太祖最后放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出自财政压力的考虑。

定都长安就意味着,西到天水,东到洛阳,整个这个地区都是处在京城的外围,在军事上必须保证绝对安全。而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原来陇右、河西走廊地区的驻军内调,吐蕃势力趁机扩张,今天的陕北、宁夏、天水一带几乎都被吐蕃势力占领,导致天水、庆阳都成为边境。到北宋的时候,这个形势并没有变化,所以长安这时候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了。

实际上,关中地区在汉末就遭遇了持续的战乱破坏,加上水土流失,自然环境变化,关中地区就已经无力自给自足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定都长安的政权不断从其它地区强制迁移人口来充实关中,但实际上关中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人。到隋唐时期,虽然都城在长安,但都仰赖于从南方运输而来的粮食,这也就是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的作用。

到唐朝时,每年都会有段时期,皇帝会带来大批皇亲贵族浩浩荡荡的前往洛阳,名义上是巡幸,实际上就是逃荒,因为关中每年这个时候青黄不接,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只能去洛阳就食。但运河是需要经常性的疏通、清淤的,在中晚唐时期,朝廷没有能力对运河进行维修和疏通,所以到五代时期,运河的运力已经下降了很多。

所以,不仅是宋朝没有定都在长安或者洛阳,而且是在唐朝灭亡之后的一千年里,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兴起之前,都没有再定都长安了。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水土流失,自然环境变化,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如果国家没有能力组织从江南到关中的大规模粮食运输,而且必须稳定可靠可持续,就不会定都长安了。

从外部条件来说,明朝的条件要比宋朝好很多。所以,在天下大定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考虑过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关中,并且指派太子朱标率领考察团前往关中地区去考察迁都的可行性。而朱标一行人的考察结论则是,关中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了。所以,朱元璋也放弃了这个打算。

相比之下,开封虽然无险可守,但是日常性的粮食供应还是要比长安和洛阳方便得多,可以依靠当时还比较发达的汴河、泗水、淮河和大运河联通,来保证粮食从南方源源不断的供应过来。所以,虽然宋朝在开封周围和河北囤积的军队越来越多,消耗越来越大,但却能够维持一百六十年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上如果没有慈禧清朝又会是怎样是灭亡还是繁荣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慈禧太后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慈溪太后是清朝的,在当时腐朽落后的清朝,慈禧太后为了自救丢下了当时的清政府不管了,同时,也是让人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小编看到有人在议论如果当时的清政府没有慈禧太后又会是怎样呢?是灭亡还是繁荣呢?具体的小编也是整理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的一个微小变动,会导致未来的巨大变化,如果历史上没有慈禧这个人物,不要说中国的现在会是怎样,就是世界历史也许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这就好比很多网友假设没有拿破仑、没有希特勒一样,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慈禧会怎样呢?

首先,如果没有慈禧,辛酉政变的历史就会改写,因为慈禧的崛起,缘于辛酉政变。咸丰驾崩,慈禧发动政变夺权,是因为意识到了自身的危险。宫廷权斗,你死我活。假如没有慈禧,慈禧不杀八大臣,八大臣就会杀慈禧。八大臣回到北京后,会立即抓捕慈禧等人。不杀慈禧,也会杀掉奕。

打掉慈禧、奕等势力,八大臣就完全控制了朝廷。接下来,历史又会按套路重演,八大臣之间内斗不止,强势的大臣,如载垣等人就会愈加擅权专政,独揽朝纲,出现类似鳌拜那样的人物。但年幼的同治又不同于当年的康熙,8岁的康熙可以智擒鳌拜,同治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此时,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正处在关键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肱骨之臣正在各战场与太平军奋力搏杀。假如没有慈禧,会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吗?应该不会。因为到了1862年或1863年初,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太平天国的气数已尽。不管有没有慈禧,清廷剿灭太平天国的决心不会改变。不管有没有慈禧,太平天国逆转局势的可能性都很小。

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等人会谋反、实行清君侧吗?肯定不会。因为当年慈禧掌权时根基也不是很稳,曾国藩等人同样没有谋反,那时慈禧一个女人家,还不到30岁。八大臣都是一帮老臣,重要的是,肃顺对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有大恩,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只会知恩图报。

假如没有慈禧,假如皇帝还是同治、光绪继续即位的话,同治没有作为是肯定的。一方面是自己年幼,身体不好;一方面又被辅政大臣死死控制住,很难有发挥的空间。4岁的光绪登基后,十年内的命运也会与同治差不多。

假如没有慈禧的崛起,而八大臣又杀了奕,那么,后面出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慈禧是洋务运动的最高决策者,奕是最高执行者,也可看作是总设计师。慈禧虽然保守顽固,但奕毕竟还是个开明派,洋务运动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展开的。没有了奕,光凭曾国藩等人会行吗?

洋务运动毕竟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运动,如果洋务运动程度减半,那中国的形势就相当可怕了。因为此时的日本正在大踏步前进,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让日本从上到下脱胎换骨。反观没有了慈禧的中国,仍在闭关锁国,裹步不前,拒绝一切现代文明。

历史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但不是每发展一步都是必然。慈禧的出现,或许就是一个偶然。一个女人掌握了权力,野心膨胀,权欲熏天,再加上有些手腕,不知不觉就操控了中国4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清朝会怎样还会灭亡吗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慈禧太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慈禧太后是当时清政府的一位统治者,虽然慈禧太后不是皇帝,当时的皇帝是光绪帝,但是,慈禧太后已经控住了所有的大权,光绪帝就是一个空壳而已。当然了,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如果当时没有慈禧太后清朝还会灭亡吗?小编觉得灭不灭亡都是迟早的事情,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慈禧太后干政,才最终导致的清朝的覆灭。那么如果没有这个统治清朝47年的慈禧太后,清朝还会亡吗?

首先朝代的兴衰是历史的必然走向,可能也就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古代的皇帝是实行世袭制的,开国皇帝自然是顶天立地的人物,但是他是无法保证自己的后代是如自己一般有很强的本事的。自乾隆后期,清朝的国势就日渐衰落,到了嘉庆、道光帝的手上,更是你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慈禧太后入宫时,道光帝已经驾崩两年了,所以说清朝的没落并不是慈禧直接导致的。

当时的八国联军入侵就已经暗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走封建传统的道路是肯定不行的,当时资本主义才是世界的潮流,当时的清政府玩完全是脱节的。虽然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坚持了三十年,但是始终受到那些清朝的腐朽顽固份子的掣肘,这才最终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在政治上面,慈禧太后只能说她是一个识时务的人,而不是明智的统治者。她敢于任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但还是坚持的自己腐朽的那一套作风,平日里的生活也是相当的腐败。当时的甲午战争打的正酣,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慈禧甚至从军费中抽取一千多万两白银来过生日。上层领导就这么腐败了,更何况是那些手底下打杂的。

在思想上也是相当落后的,像隋朝流传下来的科举制,以及后来的八股取士,这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都是非常不适用的,读书人的思维也受到了限制。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徐桐,甚至连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没有听说过。这也主要是因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吧!不向时代的发展趋势看齐,最终的没落也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清朝还会亡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相关阅读: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出来救过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灭亡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了?

是因为杨家将自身难保,杨家将虽然实力非凡,但是却根本就不懂得如何经营人际关系,所以导致自己被人坑害。杨家将虽然说个个都有英雄气节,但是每一次基本上都只是孤军奋战,根本就没有外援。

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功勋特别的耀眼,所以也导致任何人在和他们一起时只能够完全被比下去,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去孤立他们,可以说,这一种直男根本就不懂得怎么样去和战友搞好关系。孤军奋战本来就是非常危险的,就算杨家将个个刀枪不入,可是有时候吉利也没有办法支撑,最终寡不敌众而面临失败。屡战屡败的杨家将也会让人认为是一种堕落的表现,更加没有办法得到重要。

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和北宋有一定的关系,宋太祖目睹军事家族开始失去控制,所以就吸取了唐代灭亡的教训,始终都会把政治中心全部都放在文官集团上,希望通过用文官来有效克制这些武将的力量。在进入到北宋末年的时候,这一群文官怎么可能会选择放弃大权,自然就不可能会把杨家将放在眼中,所以也开始有意无意的打压,希望能够维持自己的地位。

这就导致杨家将虽然有某,但是很快就进入到衰落的阶段,再进入到北宋末年时期,杨家将的后人早就已经大权旁落,甚至连杨家将的后人也没有办法找到,因为绝大部分都已经战死沙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北宋即将灭亡的时候,杨家将根本就没有出来的原因,后世的人为了能够有效纪念这种爱国精神,所以就把杨家将的控制力逐渐的放大。其实在进入到后期虽然说没有办法就背诵,但是也同样会热爱着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