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额尔吉姓氏【汇总20篇】

浏览

7628

文章

126

篇1:日本最尊贵的姓氏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日本只有天皇拥有姓氏,直到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 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在后来的分支中代表性比较强的有藤原氏、源氏、橘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在姓氏中邸如何读,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非常多的姓氏,根据《百家姓》来看,中国已经记录的有504种姓氏。而在这些姓氏里面,不乏有一些大家都没有了解或者是不知道的姓氏。那么这些姓氏其实也是有很多人姓的,只不过是人数比较少而已。那么,邸怎么读在姓氏?

邸姓是侯国的一个贵族的姓氏,也就是国王邸就裕的后代,这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在百家姓之中都没有排到前三百名。这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比较广,而且大多数分布在河北这个地方,北的邸姓人口数能够达到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之多,而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方,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律可以追寻,而且大多也都是河北的古人向外迁徙导致的。历史上的名人也有很多是邸姓,例如邸国卫、邸宪章等等。

那么,邸在姓氏之中,这个字读作dǐ,三声,是和抵同音的字,但如果不在姓氏之中,则读作和迟同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吴姓氏的来源和故事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来源和故事来源于姜姓、姬姓等。

源于姜姓: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在上古的时候,虞和吴同音,而且字形也非常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吴部落后来人就以吴为姓氏。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非常的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开始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日本最尊贵的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古代的姓氏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贵族身份和一个显赫的家族。那么,日本最尊贵的姓氏有哪些呢?

在日本古代的江户川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配拥有姓氏,平民百姓只能有名不能有姓,因此诞生了日本贵族专用的姓氏。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 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

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 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的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有多少姓氏?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民族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中国的姓氏,一般是以一个汉字为姓。也有少数的是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的姓,其中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的音译。

汉族姓氏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汉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单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复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现在一般人只有姓与名,部分人或会使用化名、笔名、网名等)。

少数民族姓氏

汉族的姓氏,也和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影响。通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与清皇室的爱新觉罗。《辽史》中有叫耶律马驴者。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称:“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后来为了简便使用,或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少数民族改用单姓,如:北魏孝文帝孝文汉化政策,令拓跋氏改汉姓为元姓。清朝灭亡后,不少姓爱新觉罗的人改姓“金姓”。

也有少数仍维持两个字或以上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姓氏,就如傣族的刀姓。

姓氏数量

中国各个民族一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宋代《百家姓》共收录504个姓氏;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进行统计,得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胡姓氏起源和来历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起源较多,有来源于胡母姓、源于归姓、源于满族、源于官位、源于姬姓、源于妫姓等,像源自于胡母姓,是出自于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源于妫姓,西周初年,陈国公族后裔很多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者是以封地“胡”为氏,称之为胡氏;源自于姬姓,姬王国亡国后,胡国子孙以国号为姓氏。

胡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起源于周朝诸侯国胡国。先秦时期,胡姓主要的活动地区是在淮河、黄河以南和汉水流域地区;秦汉两晋时期,胡姓已经播迁到各个地区,西陲至四川与陕西,北疆为河北、山西,南抵广东和福建,东临江浙。在唐宋时期,胡姓已经在长江流域地区形成了较大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呼延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呼延姓出处有三种说法:

1、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源于各民族变姓。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延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

2、出自鲜卑族姓氏之一:是一种改姓,源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汉书》记载,呼延,又为鲜卑族姓氏之一。

3、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为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随之姓呼延。

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现主要分布在宁夏、河南一带,依旧保留呼延复姓。而流入陕西、山西一带,改“呼延”复姓为单姓“呼”。

历史名人有大将军呼延赞、水浒好汉呼延灼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呼延氏复姓或是典型的源出少数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世界上最大姓氏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你们知道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姓是哪一个吗?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当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姓——李

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据统计,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过8700万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 怎样形成的呢? 说来很有意思。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臬陶是传说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据称就是李利贞的第11世孙。到了唐朝,李为“国姓”。唐朝初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全部被赐李姓,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开始迁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当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姓——《百家姓》排名

目前中国百家姓前一百名排名为:1李,2王,3张,4刘,5陈,6杨,7黄,8赵,9周,10吴,11徐,12孙,13朱,14马,15胡,16郭,17林,18何,19高,20梁,21郑,22罗,23宋,24最近对百家姓很敢兴趣..不止一百个姓氏 中国共有4100个姓 实际上,对中国姓氏的调查早在20年前就曾经进行过,但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当时的抽样率太低,因此结果并不可信。” 此次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数的25%。 061、范姓2014-08-30 成姓排中国姓氏中第几名 3 2013-06-05 宋朝的《百家姓》百家姓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就是一种称呼罢了,根本不止题目说的那么一点。百家姓 内容简介《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当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姓——李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经过十余年收集海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艰辛地整理考定,巳由国家华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大十六开,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著名李氏谱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辩、人口分布、迁徙、血缘文化;通天世系图(1)、始祖先贤像(1)、世系附录等,是一本集珍贵历史资料和族谱资料及调查资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谱通书。(《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共分十二部,计九百九十九卷,现第一部已编纂完成,第一部分为六卷,第一卷巳出版、发行全球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据有关专家和有关档馆和海内外名人名家的评判,一致认为,第一卷不论从史料价值和族史资料价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图文并茂、史料科学祥实不仅仅是李氏家族的宝典,也是一本全球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料宝典。巳被上海、北京等七家博物馆和图书收藏。《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的编纂大纲草案巳撰写完成,正广泛征求意见。有意参与的李氏文化爱好者请来信来函索取相关资料。凡各支派李氏都应有人参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的编辑工作,如不及时与参与,造成漏编,该支该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上就留下空白,成为族籍的“弃儿”,本编写办公室概难负责。凡有志于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亲和李氏网宗亲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枝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都会有你的一片天空。后续十二部,九百九十九卷离不开一点二亿全球李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容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等多方多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参加编撰和为此作出贡献的宗亲和外姓朋亲都将永载史册,永留芳名。有志者速联系!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这期间还收到海内外三十多个宗亲组织的贺电。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母子谱的形成,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融汇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平民史等多方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翟,不做姓氏怎么读?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汉字有两种读音,可以读作zhái,与宅门的宅同音;也可以读作 dí,和笛声的笛同音。

当读作dí 时,本意是指古书上长尾巴的野鸡,由此引申为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或画翟羽用为装饰的衣服。《诗·邶风·简兮》中记载:“右手秉翟。”这句话的意思是右手拿着雉羽。因为春秋时期,中原有翟国,是狄人的部落。所以翟和狄同音,读作dí。而当作姓氏时,一般读作zhái。

读作dí时,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多,组词如夏翟,表示羽毛五色的野鸡。但在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应用场景了,更多时候作zhái的发音,用于人的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如今人口最少的姓氏是哪个姓氏?此姓氏让人听了难为情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和结晶。在这些文化结晶中,其中有一项是每个中国人最深层的情节,因为它现在的我们与祖先们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人人都拥有的姓氏。那么有人相关如今哪个姓氏的人最少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姓氏这个问题上,我们和日本恰好相反。日本是现在全世界姓氏最多的国家,至少有十多万个姓,但绝大部分姓都是明治维新时代才有的,距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姓氏数量远远少于日本,大概也就四千多个,不到日本二十分之一,但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即使是那些非常少见甚至奇怪的姓,个个也都是上千年的历史。比方说我们之前介绍过中国目前人口最少的姓——难。这个姓不读nan,读作ning(4声),来源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个名叫“吐难”的部落。后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吐难部落的人就以单字“难”作姓,并且传承至今。这个姓现在全国只剩下四个小村子,在河南武陟县,这个姓也成了人口最少的姓。

虽然这个姓听起来很奇怪,而且似乎不太吉利,毕竟和困难的“难”同字,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里的地位,每个姓都是平等的。

我们的姓名永远都是姓氏在前而名字在后,这种传统表达了后代子孙对祖先最崇高的敬意,当然了还有一些中国人跑到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了,把自己的名字放到了姓氏的前面,不过这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中国人,当今的中国姓氏由于时代的变化加之受到各种西方文化的冲击,有许多古老的姓氏失去了原有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中国最阴狠的姓氏,人们一看到这个姓氏就会由内而外地产生一股寒意,此姓氏就是~“毒”姓氏。

“毒”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晚,关于此姓氏的产生有两个传说,其源头是一场千年之前的仇恨,在唐朝时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同时也是后来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可谓是唐朝最有名的公主了,当时的宰相窦怀贞和太平公主相恋了,年轻的皇帝李隆基却坚决反对,窦怀贞和太平公主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最后政变失败只得逃亡,两人在逃亡的路上窦怀贞死了,太平公主却被抓了回来,后来太平公主将遗腹子改姓氏为“毒”,以示不忘皇帝之阴狠。

另一个传说没有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的爱情,只有窦怀贞一个人,他虽然官居宰相、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预谋夺取江山,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后来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赐”其及后代“毒”姓氏!这个姓氏,叫起来、听起来都非常阴狠,人们看到就有一股寒意,你想谁愿意和“毒先生”、“毒太太”打交道呢?哪怕这些姓氏的人,再古道热肠,也让陌生人滋生几分畏惧,在台湾的嘉义县就有一户毒姓氏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在大陆个别省份也有此姓氏的分布。

唐玄宗赐窦怀贞姓毒这件事,是毒姓唯一的来源,所以你有某个朋友姓毒,那你完全可以确定他就是窦怀贞的后代,他的先祖曾经和太平公主关系密切,一起密谋杀害李隆基。你把这件事告诉他,可能他还会感觉很自豪。实话说,今天讲起这件事,感觉确实很牛逼。姓毒不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何我国北方很少见到祠堂,而南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呢?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首先南方很多地区是不适宜耕种的,就以广东地区为例子,广东自古就属于南蛮之地,但是祠堂却是非常盛行的,主要就是因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所以当地的人对祖先就这更深的感情。而且话说回来,早期很对北方有很多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地处他乡,难免会思念家乡,所以在传承这里就各位的注重了,不断的修建祠堂来提醒自己以及后代自己的根在哪里。

第二,南方现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期。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在南方得以确立。南方先后出现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等等。而祠堂的建设、修缮以及保护是一个宗族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宗族汇总不断出现的高官、富商对保护祠堂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南方更有保护宗族祠堂的实力。

第三,修祠堂容易,维护祠堂可是件难事。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人口消失了1500万以上。家族都灭亡了,还怎么会有祠堂。并且战争以及之后的饥荒和疾病,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这也就使得很难有连续几代、十几代的家族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再加上外部契丹、女真、匈奴这些凶悍的少数民族对内地的袭扰一直不断,所以北方人一直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而无法在祠堂的维护上费太多心思。而南方就相对稳定一些,在五胡乱华时期,南方虽然也有朝代更替、但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屠杀,所以祠堂也就维护得更好一些。

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成为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相比起南方来,更接近政治中心,所以受到的冲击也就更明显。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将祠堂保留了下来。比如皖南赣北有些祠堂,当地人将食堂设在了里面,这就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之所以祠堂在北方不如在南方常见,一是因为南方宗族观念更强;二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再加上一些天灾,所以祠堂不容易保留下来。三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影响比较严重,而南方受政治的影响较小一些。四是因为经济重心后来移转到南方,南方对祠堂的维护投入的更多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赵姓氏起源来历有哪些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1、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2、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3、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历史上赵姓名人: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2、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3、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宋朝开国皇帝。

4、赵佗,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人,南越国创建者。

5、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满族人为什么要改汉姓?揭秘满族姓氏改汉姓对照表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宣统三年,大清王朝的裕隆皇太后对于南方的革命局势,以及袁世凯的逼迫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下。最终因为临时政府方面的妥协,民国政府答应大清皇帝退位之后可以继续保留皇帝的尊号,并且还会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于是,隆裕太后就坡下驴,大清国由此落幕。大清国的覆灭,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

而大清国灭亡后,从大清国的国姓爱新觉罗,到寻常的满族姓氏,都改姓了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姓很多改姓了金,他他拉姓则改姓了谭,只是,为什么满族人要改姓汉姓?

1.防止迫害

满清灭亡时候的局势,和之前的朝代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王朝灭亡的情况,有隋灭北周、明灭蒙元。但是在隋灭北周之时,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仇怨几乎没有。甚至隋文帝父子还委任宇文化及为重臣;而明灭蒙元的时候,大多蒙古贵族逃到了北元境内,即便是明朝想清算,也找不到对象。

辛亥革命建立的民国政权,除了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以外还涵盖几乎整个满洲和蒙古的故地,而早在光绪帝还在世的时候,革命者为了革命需要,曾撰写大量反满文献(按:民国建立后,共和先辈也意识到反满口号不利于国家统一,而强调五族共和),这就导致整个满族群体,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处于惶恐状态,担心自己会受到民国当局的迫害。为了防止迫害,很多满人只好改用汉姓,放弃满族姓氏。

2.生计所迫

满清灭亡后,宣统帝一家子和宗室贵族固然可以靠民国拨付的生活费过活,但普通满族人的生计却成了问题。为了糊口,很多满族人只能靠给人打工为生。但民族歧视这个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始终存在。很多满人因为姓氏原因,受汉族雇主的歧视而失去工作。为了糊口,满族平民需要隐藏自己的姓氏,因此,就需要改用汉族姓氏。这也是满人改用汉姓的原因之一。

3.追求进步

此外,还有部分满族青年出于追求进步的因素,而改用汉姓。

根据相关文献披露,早在孙中山先生筹备共和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就有部分满蒙进步人士认为大清朝廷应该推翻而参与进步组织。这部分进步人士,在民国建立以后,改用汉姓。随着民国立国日久,很多新生代满人受共和思想、进步思想影响,而表示和传统满族家庭绝了,而采用汉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姓氏?天皇家为什么没有军人?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天皇,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现在的天皇,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天皇也是日本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很多国家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天皇却偏偏只有名字,没有姓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且天皇家族当中尽管人数众多,却没有一个是能够参军当军人的,这又是为什么?

日本天皇确实是没有姓氏,也不算军人。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和日本民众整体的象征。很久之前的日本,站在权力顶尖的人被称为“大王”,在7世纪时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称当时的“君主”。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虽然天皇制度一直保留,但是实际权力却越来越小,直到现在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象征性人物。

天皇为何没有姓氏

普通的日本民众称天皇一般是“天皇様”,其实日本不仅仅是天皇,连同皇族同样也不存在姓氏。在众多新闻报道之中,经常会出现“XX宫”的字样,比如现在日本今上天皇的二儿子被称为“秋篠宮”(あきしののみや),而“秋篠宮”并并非是他的姓氏,而是“宫号”。“宫号”是日本皇族男丁结婚独立以后被赐予的形式上的称号。(之前也有单身的皇子男丁创立宫家的例子),那么天皇为何没有姓氏呢?

在古代,天皇是处于“赐予他人姓氏”的一个角色,天皇的地位是超过姓氏的,没有人能够给天皇封姓氏,并且日本人很多,但是天皇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所以也没有必要有姓氏。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天皇家族被称为“万世一系”,并未出现过第二个天皇家族,其他国家的朝代更替必然皇帝也会出现更换,日本天皇没有和其他人进行比较的机会,所以天皇就一直没有姓氏的状态。

天皇是不是军人?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号称“天皇军队”,可以想象天皇应该是军队的最高统治人。在旧的日本宪法中规定,天皇定位为“陆海军大元帅”的位置,而皇太子以及其他皇族也会被任命为不同的将官。

旧日本陆海军中有一些皇族成员,这些人被称为“皇族军人”。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效仿英国王室的制度推行了皇族参军的行动。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日本天皇并非实际的“军人”,明治、大正、昭和的前期(从1868年~1945年),历史进程上来看,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日本战败的这段期间,天皇可以称为“军人”,而其皇族也是可以参军的。

但是战后,在GHQ的主导下,修改了日本的宪法,规定了日本天皇包括皇族在内的成员不能够加入自卫队或者担任自卫队任何职务。从根本上也杜绝了天皇家族参军的可能,所以自此以后天皇不再称为“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姓氏越靠前人越多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

《百家姓》是按政治地位排列的。不是姓氏越靠前人越多,“赵钱孙李”成为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吴越国的邻国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是按政治地位排列的。不是姓氏越靠前人越多。根据《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的作者是北宋时期江浙地区的普通百姓。时值北宋,“赵”姓作为皇家姓氏,理当排名第一;地处江浙,所以将曾经统治江浙的吴越国王钱俶的姓排名第二。

原来钱俶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他宣布减少赋税,让惠于民。当遭遇灾荒,百姓被迫卖儿鬻(YU第四声)女时,钱俶更是令官府花钱帮百姓赎回孩子。而最让江浙百姓世代传颂的是,为了保全五十五万百姓的性命,他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王位。

当年宋朝举全力统一中国,先是十万大军征服南汉,然后又水陆并进灭了李煜的南唐,之后更是派遣数十万军队北伐北汉,所到之处难免遍地焦土,生灵涂炭。钱俶从小跟着爷爷钱镠学习佛法,灵隐寺、雷峰塔,都是他在位时修建的。

当宋太宗的统一战争威胁到吴越国的时候,钱俶不愿意自己统治的百姓和土地陷入战乱之中。他牺牲自己的帝王身份,背负着亡国之君的骂名,纳土归宋。

钱俶用自己的方式,放弃了钱家社稷,保全了江浙百姓的性命,换来了江浙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自然也换来了《百家姓》中“第二”的位子。孙排第三是因为当时吴越国国王的正妃姓孙;李排第四是因为南唐的国王姓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姓氏有哪些 百家姓全文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全文内容如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chǔ)、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bǎi)、水、窦(dòu)、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

酆(fēng)、鲍、史、唐、费、廉、岑(cén)、薛、雷、贺、倪、汤、滕、殷(yīn)、罗、毕、郝(hǎo)、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biàn)、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湛(zhàn)、汪、祁(qí)、毛、禹、狄、米、贝、明、臧(zāng)、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yú)、万、支、柯、昝(zǎn)、管、卢、莫、经、房、裘、缪(miào)、干(gān)、解(xiè)、应、宗、丁、宣、贲(bēn)、邓

郁、单(shàn)、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niǔ)、龚、程、嵇(jī)、邢、滑、裴(péi)、陆、荣、翁

荀、羊、於(yū)、惠、甄(zhēn)、曲、家、封、芮(ruì)、羿、储、靳(jìn)、汲(jí)、邴(bǐng)、糜(mí)、松、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kuí)、山、谷、车(chē)、侯、宓(fú)、蓬、全、郗(xī)、班、仰、秋、仲、伊、宫

宁(nìng)、仇、栾、暴、甘、钭(dǒu)、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sháo)

郜(gào)、黎、蓟(jì)、薄(bó)、印、宿、白、怀、蒲、邰(tái)、从、鄂、索、咸、籍、赖、卓、蔺(lìn)、屠、蒙

池、乔、阴、郁、胥(xū)、能(nài)、苍、双、闻、莘(shēn)、党、翟(zhái)、谭、贡、劳、逄(páng)、姬、申、扶、堵

冉、宰、郦(lì)、雍、郤(xì)、璩(qú)、桑、桂、濮(pú)、牛、寿、通、边、扈(hù)、燕(yān)、冀、郏(jiá)、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qú)、阎、充、慕、连、茹、习、宦(huàn)、艾(ài)、鱼、容、向、古、易、慎(shèn)

戈(gē)、廖(liào)、庾(yǔ)、终、暨(jì)、居、衡、步、都(dū)、耿、满、弘、匡(kuāng)、国、文、寇(kòu)、广、禄、阙(què)、东

欧、殳(shū)、沃、利、蔚、越、夔(kuí)、隆、师、巩、厍(shè)、聂、晁(cháo)、勾、敖、融、冷、訾(zī)、辛、阚(kàn)

那、简、饶、空、曾(zēng)、毋(wú)、沙、乜(niè)、养、鞠、须、丰、巢、关、蒯(kuǎi)、相(xiāng)、查(zhā)、後(hòu)、荆、红

游、竺(zhú)、权、逯(lù)、盖、益、桓(huán)、公、万俟(mò qí)、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赫连(hè lián)、皇甫(huáng fǔ)、尉迟(yù chí)、公羊、澹台(tán tái)、公冶、宗政、濮阳(pú yáng)

淳于、单于(chán yú)、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zhōng lí)、宇文

长孙、慕容、鲜于(xiān yú)、闾丘(lǘ qiū)、司徒、司空、亓(qí)官、司寇、仉(zhǎng)、督(dū)、子车(chē)

颛(zhuān)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yuè zhèng)、壤驷、公良、拓跋(tuò bá)、夹谷

宰父(fǔ)、谷梁、晋、楚、闫(yán)、法、汝、鄢(yān)、涂、钦(qīn)、段干(gàn)、百里、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gōu)、亢(kàng)、况、后、有、琴、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mù)、佘(shé)、佴(nài)、伯(bó)、赏、南宫、墨、哈(hǎ)、谯(qiáo)、笪(dá)、年、爱、阳、佟、第五、言、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妲己姓什么 妲己的姓氏揭秘

全文共 4574 字

+ 加入清单

大部分朋友心中妲己的形象,都是通过《封神演义》定型的。妲己被妖狐附身,此后魅惑纣王,独霸宠爱,纣王则是变的更加暴虐,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其实古代有关妲己的传说故事都很多,但这一个应该是最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就准备来跟各位讲一个和妲己有关的故事,就是妲己究竟姓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妲己姓苏!其实妲己并不姓苏,这涉及到古代女性和姓氏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1、别把古代娱乐当历史

笔者从来以为,《封神演义》只是一部娱乐小说;严格讲,连“文学”都算不上。

好比今天,有人写关于盗墓的探险小说,虽也多有传奇、附会,但好歹也大多还是研习了些相关知识:风水命数、谶语符命、野史掌故,等等;而且大多数(不敢说“绝大多数”)读者,都很明白,那是小说、是虚构。

真较真儿比起来的话,《封神演义》,可以说是完全的胡说八道。简直可以算“垃圾”。甭管写的多热闹,多能自圆其说,都是彻头彻尾的“娱乐垃圾”。茶余饭后当闲话聊都能把人呛咳嗽的那种。

可为什么,竟那么多人那么顽强地将里面的胡话当作“历史”呢?

难道仅仅因为是“古书”?

诚然,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并不等于说,古代传下来的一切都是宝,都是“真”的。关于《封神演义》及其叫做“封神榜”的故事基底,之前也写过文章,试图讲讲为什么垃圾如彼却仍能流传,这里就不再多赘,只再就着上述关于妲己的“概要”,简单阐释其“垃圾”、“娱乐垃圾”的“属性”——

首先明确,《封神演义》也好,“封神榜”也罢,其所讲的故事,发生在商末周初,时间轴上,铁定是公元前12世纪晚期到公元前11世纪中叶,距今超过3500年。

建立在这个年代认定基础上,上述关于妲己的说法,几乎就没有成立的地方。

先说出身——

“冀州侯苏护”之说,完全不靠谱。

“苏”,繁体写作“蘇”;是个组合字,即便在以独体字为绝对主体的故事当时已经有了这个字,也不大可能用做“姓”,更可能是地名。

另外,“冀州”也好,什么“州”也好,来自“天下九州”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其实是“妲己”之后的“周”王朝才正式“法定化”确立的。

再就是“侯”——商朝时候,有可能会“封侯”。那时候,封侯,就意味着“封邑”,即被封者享有领地。冀州,如果指的是今河北省为主的地区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封邑的。原因很简单,那是商朝部族的发祥地、老窝儿。

这样的话,很容易就能得出判断——所谓“冀州侯苏护”,绝对不靠谱。

“跟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定有婚约”这说法,也纯粹胡吣。

西伯侯,指的是姬昌,就是周文王。可是——人家是“西歧伯”好吗,“西歧”这个地方(今陕西省宝鸡一带)的“伯”,也就是被封邑了西歧地方的伯爵。

伯爵是“伯”,“侯”是“侯爵”,比“伯”高一级。“伯侯”是什么鬼?

“世子”的说法,那时候也没有。

更没有“自幼定有婚约”。那时候,就算是商朝最高统治者“帝”(不是“王”),也未必就会跟谁“自幼定有婚约”。那会儿,婚约制度还很不完备。《封神演义》里的语境,是写作的明代时候。不敢说作者不懂历史。但可以肯定,小说里写的,丁点儿没“严肃参照”历史。

至于“九尾狐附体”什么的,就更不靠谱了。

九尾狐是“图腾崇拜”幻化出的神兽,象征“繁衍茂盛”——尾巴象征生殖器,尾巴多到最大单数“九”,寄托“无限繁衍”之愿。人家是“吉祥物”,不是“妖孽”哒。

所以说,娱乐小说,不是历史。具体到《封神演义》,连“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历史故事”都不能算。

也许,因为年代过于久远,那时候的“历史”,并不怎么太值得关心、较真。但只要涉及,就还是要奋力一呼:《封神演义》绝对不是历史。一丝一毫都代表不了。2、姓、氏及其与女性的关系

关于“妲己”到底姓不姓“苏”的疑问,很早时候,也就是现在高三的女儿还是学龄前儿童、看《哪吒传奇》动画片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诉她:妲己不姓苏。就算她爸姓苏,她也不姓苏。不等孩子追问,我就直截了当接着告诉她:妲己没有姓。

是的。没有姓。

别说莫须有的女子妲己,那时候,就连男子,也有好多好多人都没有姓。

《史记·五帝本纪》里明确提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连伟大的“黄帝”的儿子,都还有十一个没有得到父亲的姓。

今天,小孩子,拿出生证和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就能上户口、登记身份证号码,自自然然得起个名字,自自然然就在那名字前面带上了父亲或者其他直系亲属的姓氏,毫无疑义地,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了“姓氏”。

注意,今天说的,是“姓氏”。而“姓氏”,是从古代的“姓”和“氏”演变、发展、融合而来的。三千多年前,姓、氏,可是两码事。那时,姓、得姓,是贵族男子的“专利”,没女性什么事儿哒。说重男轻女也行,说什么也行,但实是历史的真实。

在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几万个“姓氏”里,真正是源自古老的“姓”,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氏”。

姓,是古老的部族传承,源自由“母系”向“父系”变迁过程中的界定,带有明显的“向母系社会形态致敬”的痕迹,今天“姓氏”中带“女字偏旁”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古老的“姓”——姬(周王朝姓)、嬴(秦朝姓)、姜(齐国国姓),等等。另外,有些简单的独体字,也是古老的“姓”。比如“子”,是商朝“帝姓”,还有“兒”,在古代属于独体字,读作“倪”,而不是今天简化字的“儿”。

氏,部分由“姓”演变而来,部分是“失姓”者的“自我再认定”使然;演变、再认定的思路、方式,五花八门,比较多的是“因地而氏”,即以地名作为“氏”。这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周初因“获罪”被“夺姓”的“嬴”部族的一个旁支,被封邑在叫做“赵”的地方(今河北省赵县一带),便“因地而氏”,后世皆以“赵”为氏。

还有很多“氏”,是由“职业”或“职位”、“封号”而来,司马(官职)、司徒(官职)、郭(职业)、韩(封号)、卫(封号)、毕(封号)、毛(封号)……

“苏”这个字,旧文中有两个对应的字——、甦。前者是“地名组合字”,后者是“会意组合字”。出现较早、更可能用做“氏”的,前者可能性更大,属于上述“因地而氏”。

姓也好,氏也好,在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都跟女子没大关系。

那时,大多数女子,都是在出嫁后附属式地冠以夫家姓氏;最典型一例,当属春秋美女夏姬——她是郑国公主,嫁去陈国,丈夫名叫“夏御叔”,她于是就被称作了“夏姬”——老夏家的“姬”的意思。而如果要按今天“户籍制度”,她应该姓“姬”的。

有些地位高的女子,会在名字中带有父亲的姓氏,但不能就当成她自己的姓氏,而是放在名字后面。比如,姜尚(姜太公)的女儿,名叫“邑姜”;她父亲的“姓”,放在她的名字里;但她是没有姓的,不能叫“姜邑”或“姜邑姜”。

按这个道道,如果真有妲己这么个人,而她父亲竟真的是以“苏”为“氏”,她也不能叫“苏妲己”,最多只能叫“妲己苏”,或者再重新起个名字,把“苏”放在后面,比如“妲苏”、“己苏”,以标榜她是“老苏家的闺女”。3、妲己其人的真伪虚实

到底有没有“妲己”这么个人呢?

从《史记》的只言片语看,应该是有——“帝纣”也就是商朝末代“帝”子辛最为宠爱(甚至可能是唯一宠爱)的姬妾。不过,也只是在《殷本纪》篇章里提了几笔,没具体讲她有没有“姓”或“氏”,也没提她出身如何。甚至,仅从语言角度掰扯,都不能完全确认“妲己”究竟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还是一类人、一群人的代称。

后世大概还是偏重相信那是一个人、女人、“帝纣”身边的女人,并有了她来自“有苏氏”的说法。或许,就是因为“有苏氏”的“出身”,娱乐小说就附会地说她姓苏。

“有苏氏”,又称“有苏”,是个“部落”名。如同说“黄帝”来自“有熊氏”,“有熊”也是部落名。

“有”这个“有”那个,这个“有”字,应该后人加上去的;在笔者看来,并无很确切含义,有点儿类似“助词”,更是为了说起来“上口”、显得丰富;附带也是弱弱地、含混地,表达一下其“部落”的属性。

部落、部落联盟,在上古时期,是比较普遍的存在。概指具有部分(肯定不完备)“政权”特征而尚不足以称“邦”、“国”的社会集群。简单、武断地说,就是还没有或者根本不能完成“国家化”的“氏族公社”。

不能完成国家化,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三点:

其一是生产落后。

其二是人口少或人口结构(性别比例、年龄段比例)不合理且缺乏自我调整、改善的潜力。

其三是长期受到强大部族、国家的制约,无法自我振兴、完善。

有苏氏,或说“有苏”,今天我们可以称其为“古国”,但其实,它就是一个在“帝国化”的商朝末期还没有完成国家化的部落。

关于“有苏”到底在哪儿,有两种说法。

其中比较权威或说比较为今人更加认同的,是说它地处在今河北省中部。

据考,商朝最早的部族发祥地,在太行山东麓、临滹沱河的地方。

如果上述都大差不差,那么就可以合理推定,有苏,是商朝“老部族”的“邻居”。如是,那么这个部落,有可能长期处在商朝的提防、压迫之下,或者长期被赋予了某种为商朝服务的使命,并因而处于强大的国的庇护之下;又或者,既被信用、庇护,又被压迫、制约。反正,不管究竟关系怎样,都八成千丝万缕、世代相传。那样的话,从他们那儿找个女子“伺候”商帝,似乎很是顺理成章。

对“有苏”地理位置的另一说法,非主流,是说它位于今天江苏省内陆地区。

持这种说法的人,有两条理据。

第一条很简单,就是这个“苏”字——迄今为止,古往今来,似乎始终都跟“苏”字沾边儿的地方,还就是江苏、姑苏(苏州)。

第二条,是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商朝中后期,直至其灭亡前夕,历代商帝,都在大力清剿“东夷”。“东夷”,“东方之夷”的意思,概指商朝国家权力控制边缘及以外的东部的部族、邦国,其所指代的范围,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浙闽交界。从商朝的以今河南省为核心的“地缘”看,并参照有关现代研究资料,“征伐东夷”,大抵是由北向南的策略。在“帝纣”的时代,战略重心可能更倾向“东南”。据近现代权威大家考据,这个战略意图,在商朝末期,是基本完成了的。就是说,被妖魔化了的“帝纣”,很可能建树了“平定东南”的历史功绩。真是的话,那么,跟地处商朝中心地带和战略目标区域之间(比如今江苏省内陆地区)的部落、邦国,很可能会成为商朝“平定东南”的“战略合作伙伴”。对这样的伙伴,意图低成本地长期控制、合作,无疑,联姻,会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措施。

“有苏”这个“古国”,应该是有的。无论在哪儿。

妲己这个人,十有八九,也是有的。无论美丑善恶。

但妲己是不是来自“有苏”,就不好说了。

能肯定的是,即便她来自“有苏”,也肯定不姓苏。

后世为妲己立庙,奉其为“碧霞元君”。

因为在史书上没留下好名声,真正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东两省。由此不妨猜测,妲己其人,出身在河北、山东或毗邻山东的江苏内陆地区,都有可能。

有说北京也有过碧霞元君的庙。有过。后来荒废掉了。

荒废掉了的北京碧霞元君庙,据传,不吝承认所供奉的“元神”就是商末帝妃妲己。

好像还有个挺温情挺浪漫的传说——妲己爱美,帝纣专宠,为其在“故地”以北的“燕山”寻到可以研磨后敷在肌肤上的“脂”,是为“燕脂”,就是“胭脂”的由来。

作为北京人和多多少少懂得敬畏历史的后来者,不管肯定不姓苏的妲己到底是否有、善恶美丑如何,都真心希望,这个传说,是真的。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氏是当过皇帝的?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所学习的语文教科书当中,相信很多人都有学过《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了,其中有一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简单的来说就是秦国会爱护原来六国的人们,那就可以依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万世做皇帝,又有谁能灭掉他呢?

但结合历史发展来看,又有哪个封建王朝能长久存续下去呢?“家天下”所带来的弊端,让举国权力集中在一人一家手里,或许短期能够提升国力,但时间一长,内部也必然会产生腐败现象。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皇帝”这个称号起源于秦朝嬴政,自号为“始皇帝”,意思很明显,希望江山社稷从自己这里是一个开始,以后可以百世、千世、甚至万世的传承下去,却没想到秦朝在他手里既是开始也是巅峰,只传了一代,二世就亡国了。自此以后开始了两汉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脉络,当然中间还存在一些小的政权,下文会一一进行细数,那么两千多年的历史下来,在百家姓里有五十五个姓氏做过皇帝,分别是哪些呢?

嬴,芈,刘,赵,王,公孙,曹,孙,司马,李,石,冉,慕容,张,段,苻,姚,冯,乞伏,赫连,吕,秃发,沮渠,桓,萧,陈,侯,拓跋,元,高,宇文,杨,武,安,史,黄,劝,朱,郭,柴,钱,马,孟,郑,耶律,完颜,侬,大,蒲鲜,韩,徐,明,爱新觉罗,吴,袁一共五十五个姓氏的人做过皇帝,笔者也把其中一些比较生涩的姓氏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芈姓,存在背景秦末时期,项梁起义时为了师出有名,拥护芈姓熊心为帝;赵姓,存在背景为西汉时期的南越;公孙,定都于四川,属于境内一小国;石姓存在于后赵,冉姓存在于冉魏;慕容姓存在于前燕;乞伏为西秦,赫连本姓为刘,后来改姓所致,创立夏(非奴隶制那个夏朝);像一些例如秃发、沮渠等都是活跃在我国境内或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宇文姓存在时间短,为隋唐之间的过渡阶段;韩、徐、明三姓都是当年与朱元璋争江山的人,为了师出有名,他们都自立为帝,爱新觉罗后面的吴姓为吴周,属于康熙年间吴三桂举兵反清,创立吴周。

而要论起皇帝的数量,恐怕要从王朝存续时间来看,因此排名前列的应该是刘、李、朱,所对应的王朝为两汉、大唐、明朝,都是在中华历史上对内主权态度极为强硬的大国。其中汉武帝为华夏民族收复了秦末大乱丢失的宁夏、浙江、两广、贵州诸地,并将甘肃、云南、福建、西域、内蒙诸地收入中国版图。大唐国力之强盛可令八方来朝,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明朝从建朝伊始就有一个传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看完了笔者上面的姓氏介绍,是否能在众多“皇姓”中找到你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满族八大姓氏是哪八大姓?后来为何都改成汉姓了呢?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是清朝了,大清是由满族人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满族人曾经一度高人一等,尤其是那些满族八大姓氏中的人,地位更加是无比崇高的。那么,问题来了,清末后,“满族八大姓氏”为何都改成汉姓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原因。

第一,满族八大姓氏具体是哪八姓?

要了解清末满族姓氏的变迁历史,“满族八大姓氏”是必须要提到的,那么这“满族八大姓氏”到底是哪八姓呢?

具体是指,满清八大贵族,即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这八大姓氏,是满州八旗除了皇族爱新觉罗以外最高贵的姓氏,所以又称八大家族。

这八大家族历来都是皇帝拉拢与选亲的重要对象,比如其中的富察氏,在《延禧攻略》里面,最受欢迎的富察皇后就是出自该家族,其弟弟富察傅恒也是这个家族的人。

又比如《还珠格格》里面的皇后娘娘那拉氏,就是出自八大家族之一的那拉氏。所以说,这八大家族是皇帝选后妃嫔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我们熟悉的大贪官和珅,其家族是钮祜禄氏;隆科多,其家族是佟佳氏,这八大家族也很朝廷重臣的途径来源。

第二,清末民初,满族人为何纷纷改汉姓了?

要梳理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力。清朝入关后,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和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他们都避免不了被汉化的过程。所以改姓,情理之中。

其次是大清的覆灭,他们失去了国家这个靠山,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保命保根,所以改姓了。而他们的改姓是有规矩的,一般取的是“其名之第一字”。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最后是工作或者户籍的需要,清灭之后,他们这些贵族也和平常老百姓一样了,需要工作,需要融入社会生活中,改名就是第一步。而一般情况下,简姓比较容易让人记住,也比较方便书写。试想一下,填写表格时,自己的姓名太长了,那会不会影响工作效力呢?所以,简姓减字就有必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骂姓氏读音 骂姓的由来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骂姓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非常的稀少,非常的少见,之前一直以为没有,但是现在终于是看到有媒体报道了,所以这个姓还是存在的,那么这个骂姓氏读音是什么呢?这个骂姓的由来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1、骂姓氏读音

骂姓氏就是读“mà”,五声哦。

2、骂姓的由来

2.1、骂(駡)mà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附录)《中国姓氏学发凡》云:“……原为‘马’姓的一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让改姓‘骂’,世代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添上立人旁成为‘㐷’姓,表示重新获得人权。”可供参考。

2.2、骂(駡)

骂姓分布:辽宁沈阳有此姓。

骂姓起源:其先原姓马,清雍正时下令改姓骂,世代沦为贱民,居山东。

变化:

a、亦俗作〔罵〕。

b、民国初添人旁为傌。

3、骂姓人数

目前姓骂的人数,已经不足千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