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真题及解析(汇编20篇)

高考期间考生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饮食问题,高考期间比较好的食谱有哪些呢,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你整理的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真题及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浏览

3289

文章

110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借代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作用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3)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用典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用典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化用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是

“重霾之下,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谈何健康中国!重霾之下,花草也被伤害,谈何美丽中国!重霾之下,连呼吸都不畅通,谈何幸福中国!”当何维委员在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连发质疑时,人民大会堂里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不约而同爆发的掌声,最能代表与会者的真实心声。正因如此,难道我们还要固步自封地迷恋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吗?在改革继续前行的道路上,经济稳定增长与环境治理要统筹兼顾,这甚至需要走钢丝般的平衡艺术。

A.选段运用“重霾之下……谈何……”的排比句式,强有力地突出了重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B.选段中“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何维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

C.选段中“难道我们还要固步自封地迷恋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吗?”运用反问,强调我们不应迷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兼顾环境的治理。

D.选段中“这甚至需要走钢丝般的平衡艺术”,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平衡稳定增长与环境治理关系的难度与风险。

B

解析

试题分析:“表现了何维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说法是错误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这个句子并不为了表现何维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为了表现何维委员的远见卓识,敏锐的洞察力。

考点: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还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比喻的种类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很多成语中有修辞的影子,比如“门庭若市”和“_________”都运用了比喻,肝肠寸断和“_________”都使用了夸张,再如“百花争艳”和“_________”都使用了拟人。

①旁若无人②怒发冲冠③兔死狐悲④口是心非⑤手无寸铁⑥呆若木鸡

A.⑥⑤③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⑥②③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要求进行回答。

①“旁若无人”指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没有修辞。

②“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运用夸张的修辞。

③“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狐悲”赋予狐狸人的动作和情感,运用拟人修辞。

④“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没有修辞。

⑤“手无寸铁”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借代的修辞。

⑥“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比喻修辞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真题解析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真题练习: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012山西中考语文试题)

A.杜甫《春望》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怀凄然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侧面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D.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起笔的“老夫”与词中的“鬓微霜”相照应

答案:C

2、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13分)

青春

塞缪尔·厄尔曼

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奔流

②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20岁的后生有之,六旬的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③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④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好奇之冲动,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⑤一旦天线落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20,实则垂垂老矣;然而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即使80高龄,行将告别尘寰,你也会觉得年轻依旧,希望永存

文中括号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等积极因素对青春永驻的重要性(意思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妙题解说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题解

[题一]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答案]C

[题二]”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答到意思即可)

[解说]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排比的用法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感到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

(1)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列锦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专题训练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专题训练

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会在树阴下。

C、像拙政园这样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的园林,在苏州大约有二百来处。

D、他的眼睛宛若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自测题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列古诗词中加点部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比喻,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感情。

C.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萤。——说“春风”能“语”,赋予物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别有情趣。

D.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落叶之多。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病痛的伤口。——“棉球”

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专项训练及解析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给友人

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走呵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是呵是呵

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我们的笑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解析】试题分析:“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两句诗强调的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坚持前行,风雨无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句的赏析的角度和现代文语句的赏析相同,一般从修辞、词语、手法、内容、情感等角度。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能结合诗歌全文内容对语句作出正确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专项训练及解析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XkB1.com

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②他总是微笑起来,并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③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④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A.①夸张②反复③比喻④比喻

B.①比喻②反复③拟人④排比

C.①比喻②夸张③拟人④排比

D.①夸张②夸张③比喻④比喻

B【解析

试题分析:先判断四句修辞方法,再看选项,用排除法。①句不是夸张,排除AD,②句也不是夸张,排除C。

考点:修辞手法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采用排除法即可选出答案。修辞手法,是语言的润滑剂,是语言调色板,恰当地使用修辞,能使语言富有韵味,使文章平添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语文对偶句修辞手法例句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对偶句:

1.东风恶,欢情薄。

2.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3.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4.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8.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0.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11.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

12.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13.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14.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15.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

16.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17.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关于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整理

全文共 1657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共有12种: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对比、引用、借代、反复、反语。

修辞手法由易到难排列顺序:

引用-反复-反语-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比喻-借代

修辞手法之间的用法及区别:

1、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一般要回答,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设问语气较弱,反问语气较强。

设问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一般要带否定副词。

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项以上一组,对偶仅限于两项一组。

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语,对偶要尽量避免字相同,只求对应词性基本相同。

排比字数灵活运用,对偶句中两个句子中必须字数相等。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的借体与主体之间必须密切相连,借体常常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

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词,构成明喻。

4、怎样判断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

方法一:比喻一定要有本体何喻体,两者缺一不可。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房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这句只有本体铜牌,并没有雨铜牌相似的喻体,所以不是比喻。

方法二:比喻的本体何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包括人)。

(1)、这棵树像我家门口的那棵树。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同一类事物(树),不是比喻。

(2)、他很像他的父亲。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父亲,同是指人,不构成比喻,不是比喻。

由深入浅地学习八种重点修辞手法:

由易到难排序

反复-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比喻-对偶

如何理解?

1.反复

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这就叫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类型:1、连续反复2、间隔反复

作用:能加强节奏感,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2、拟人

定义:把生物或无生物直接当作人来描写,赋予他们认得思想和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何深切感受,就叫拟人。

作用:拟人常常在感情激动是运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何感染力,使语言生动有趣。

3、夸张

定义:运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语言来渲染强调某个事物,个人以突出的印象。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

作用:能增强表达效果,引起人的丰富想象,其强调的作用。

4、设问

定义: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答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提起下文,引起人们的思考,答案紧跟在问题之后。

作用:能唤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可以是人们对后面的的答案加深印象,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5、反问

定义: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懂啊表达的真实意思。这样的修辞手法是反问。

作用:能加强语气,表达激动的感情,一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排比

定义: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巴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排比。

作用:1、能把要表达内容的重点加以强调,给人印象鲜明突出。

2、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3、宜于抒发壮美的情怀,运用是有力重千钧、排山倒海的分量何气势。

7、比喻

定义:利用有相似之处的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的事物,即喻体)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北比喻的事物,即本体)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

作用:具有秒回何说明的作用,可以吧事物秒回得更具体形象,生动感人;业可以吧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便于理解。

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8、对偶

定义: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叫对偶。

作用:便于记忆、传诵,增添语言的和谐美。

修辞手法训练: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拟人)

2、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3、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着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

5、满窑李围得不透风。(夸张)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

8、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总觉得他不容易飞过高高的峰顶。(直接反复)

9、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间接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简谈如何学习修辞手法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简谈如何学习修辞手法

1.要理解几种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对于每一种修辞手法,要准确理解它们的表达作用(课本上都有介绍),做到灵活运用。从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这四种考查得最多。前三种主要是在写各类句子(或语段)、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中落实;对偶则主要在拟写对联中落实。当然另外四种也不应该忽视,应在平时多加训练。

2.要在写作中去灵活应用。

一篇作文是否有文采,主要是语言是否生动,是否有感染力,而修辞手法在里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将修辞手法灵活地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当然,绝不能单纯为了修辞手法的训练而不顾作文的其他要求。

3.要多加比较揣摩。

修辞手法的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必去背诵一些修辞手法的条条框框,关键在于如何去灵活运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找一些这样的句子加以分析揣摩,多进行一些比较,运用和不运用修辞手法在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揣摩运用得多了,规律也就发现了,问题就好解决了。

总之,我们对修辞手法必须予以重视,应该加大对其学习的力度,做到准确判断,灵活运用,这样我们在各种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

B、拟人反语拟人比喻

C、比喻反语呼告拟人

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

C

解析

试题分析:一句中的“像”是比喻词,且有本体和喻体。二句中的“正义君子”是反语,三句中的“咆哮吧”三次,可构成排比(直呼“风”,也可认为是呼告的修辞)。四句中的大自然“她的儿女开战”把大自然人格化,是拟人。综合考量,应选择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知道常见的修辞有哪些,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等。本题中的呼告是指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了解即可,不属于考查重点。可用排除的方法选择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具体讲解之排比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自测题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句使用不当的一项是(D)

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B.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C.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

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B)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