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合集20篇)

浏览

2223

文章

1000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在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遗址基础上建成,2018年2月14日正式开放。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

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从2004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300座,其中诸侯墓8座,出土2万多件珍贵文物。

芮国(芮,汉语拼音ruì,同瑞),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另有说法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方。经过专家考古发现,确定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梁代村为芮国墓地,并不能算是诸侯国。 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灭芮国。而《路史》记录了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的说法。-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

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2月14日正式开放。将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从2004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300座,其中诸侯墓8座,出土2万多件珍贵文物。

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于2004年,墓葬群占地33万平方米,整个考古控制区占地976.78亩,分墓葬区和遗址区两部分,共发现两周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经对5年的抢救性发掘,七座大墓及百余座中小型墓共出土金、玉、铜器等各类文物2万6千余件,仅珍贵文物就有3千余件,其中国内首次重大发现的文物70多件。包括我国两周时期最早的俑、金韘、纯金剑鞘、青铜錞于、龙形镂空金环……以及距今已有5000余年的镇馆之宝——玉猪龙。梁带村芮国遗址的惊世发掘,续写和填补了我国两周时期的历史空白,是陕西继秦兵马俑、汉阳陵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它以其规模大、级别高、布局完整、保存完好被公布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6年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新开放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设计采用了两轴五区的空间格局,形成极为严整而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通过对梁带村出土文物镂空方盒简化提炼,融合现代化元素,庄严凝重,气势恢宏,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大型博物馆。新馆共分为上下两层,展览以考古成果为核心,以《古芮寻微 故国韶光》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高科技手段,再现考古发掘现场和芮国风云。为了实现“旅游+演艺”的创新发展,大型民俗舞台剧《芮姜传奇》2017年国庆节首演;同年12月,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成功入围首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连城遗址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连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连城遗址

连城遗址位于民勤县泉山镇团结村西北约12.5公里沙漠中。城平面呈长方形,长420米,宽370米,面积15万余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7米,基宽4米,夯层厚0.1至0.15米。西墙开一门,门外有东西长24米,南北宽12米的瓮城,门向东。地表暴露大量灰陶片、碎砖块等。城内西门南侧有许多铜甲、铁甲残片、铁箭头等,城中东部铜质残渣集中,似铜器作坊,西南隅玛瑙碎片遍布,似玛瑙作坊。又有唐“开元通宝”、三彩瓷残片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汉唐史有重要价值。

团结村:团结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良周秦汉宫遗址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良周秦汉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周遗址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遗址。

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

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有较高历史和学术价值。

良周秦汉宫景区位于澄城县王庄镇良周村,距县城30公里,西北有高耸的壶梯山,东北有宏伟险峻的杜公山,属黄龙山脉与洛水之间的山前冲积扇形黄土台塬,地势开阔、较为平坦,曾是秦汉时主要的练兵场。秦汉宫殿遗址是一处面积巨大、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的秦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建筑、交通、祭祀等具有很高的价值。秦汉宫景区现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渭北特色饮食一条街、共和国历程展厅、西安美院良周绘画基地、民俗展演区、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良周古民居、古城堡、古地道、垂钓园等景点正在建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叠溪地震遗址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叠溪地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叠溪地震遗址位于茂县较场乡东南2.5公里,岷江东岸二级台地上,背靠七珠山,下临岷江河,面积22万平方米。据文献记载,叠溪汉为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即是军事重镇亦是商留集散地。

1937年8月25日,此地发生7.5级强烈地震,山崩地裂,台地下陷,古城沉没,城中军民三千余人全部遇难。地震后古城仅残存东门瓮城一角,南墙一段石狮、石辗、石碑、石缸各一。该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是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坡遗址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小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坡遗址位于宁县和盛镇杨庄村,有两处遗址,一处在村西100米,是一处多时代复合型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鱼纹敛口钵、细绳纹重唇口尖底瓶残片;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划纹单耳罐残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汉代灰陶盆、甑、罐残片。另一处在村南500米。汉代遗存。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器形有圜底罐、盆、瓮等。另有圜底铁釜、铁钉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陇东地区的古文化面貌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斯勒塔格佛寺位于柯坪县西北约10公里处,原柯坪县水泥厂旧址北克斯勒塔格山前。佛寺东为苏巴什河,南为生长茂密的胡杨林。

克斯勒塔格佛寺依托克斯勒塔格山体前延伸出的缓坡修建。在佛寺的构建过程中依照山体的走势,利用山体表面坑洼粗糙的特点,将黄泥土夯筑其上,构筑成一个大平台。整个佛寺建筑利用克斯勒塔山体的走势依次构建了三个高低错落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利用夯筑与大土坯垒砌筑的方式修建了高大的佛堂、禅房、僧房及佛塔。整个佛寺建筑依山体走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在佛寺南面修筑了一条通往顶层佛殿的台阶。整个佛寺面积14854平方米,佛寺地表与山体最上部的佛堂高差达25米。在残存的僧房墙体上尚可见有烟道及土坑,为当时僧侣烧火做饭的地方,在佛殿的墙体上还可见有佛龛。克斯勒塔格佛寺利用山体构建,构思奇妙,技艺精湛,工程浩大。这种佛教寺院的建筑方式在阿克苏地区的佛教寺院建筑中是最神奇、壮观的一处。站在平地仰望佛寺,其宏伟壮观的身姿,雄踞险关的气势,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在佛法--时的宏大壮观场面,让人不由慨叹古人的勤劳、智慧与伟大。

1975年在佛寺下修建水泥厂取土时,在第二层平台的佛塔下出土了两件完整的彩绘舍利盒及泥塑佛像残件,现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南诏太和城遗址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南诏太和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

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可供考察、游览。

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渐荒废,现在保留着一些断壁残垣。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北段城墙高出地面约3米,厚约5米。

太和城遗址是云南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云南与中原交流往来的重要见证。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以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7月1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加泰土丘新石器时代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南部,由两座山丘所组成,占地34英亩。

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边的山丘较高,展示了公元前7400年至公元前6200年之间新石器时代居住地的18个发展级别,包括壁画、浮雕、雕塑和其他具有象征性、艺术性的特质。它们一起见证了人类为了调整自身适应定居生活而在社会组织和文化实践方面的演变。西边山丘则展示了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200年铜石期间的文化习俗的演变。加泰土丘遗址反映了两千年的时间中,同一位置的定居村落如何向城市聚居地转变。定居点一项独特是这里没有街道,房屋与房屋背靠背连成一个集群,房子的入口则设在屋顶。

Neolithic Site of Çatalhöyük

必去理由:土耳其于2012年最新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土耳其[turkey]

景点所在省、州:科尼亚省 [Konya Provi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泰山庙塬烽燧遗址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泰山庙塬烽燧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塬烽燧遗址位于清水县永清镇东关村泰山庙塬北边200米处。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遗址。

2010年3月30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烽燧为中心外延10米以内;西:以烽燧为中心外延10米以内;南:以烽燧为中心外延10米以内;北:以断崖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

东关村:东关村坐落在秀美永清的东面,其占地面积约50亩,人口约310人,约有60户人家,大多村民以种地为生。东关村原名叫东门外、小东关,之所以叫小东关就是人口少。听老辈人讲,永清原先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关就坐落在东门外,就依此而得名,解放后改名为东关村。东关村紧挨东高线,交通便利,紧邻永清县第一中学、永清第一小学,村里的孩子上学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南城子遗址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南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子遗址位于肃南县大泉沟乡南城子村西北200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70米。面积2941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6米,残高10.2米,夯层厚约0.2米。北墙开门,门外筑瓮城。瓮城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8.5米,东向开门。城四角筑四棱台体角墩,突出墙外8--10米。距离东北角墩14.7米处建有高13米、边长23米的正四棱台体夯土台。城外有口宽8.5米、深1--3米的护城河环绕。地表散见黑釉、青花瓷片及残砖、瓦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也迷里古城遗址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也迷里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也迷里古城遗址

也迷里古城遗址位于额敏县也木勒牧场格生村北距额敏县约14公里,距今780多年。据《元史》记载:“太祖东归,定田子分地”记的是成吉思汗西征(公元1219—1244)后,把所征服的地方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其中“也迷里河滨之地封三子窝阔台”,历史上称作窝阔台汗国,首府设在额敏,统治范围包括今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蒙古西部。窝阔台曾率部在也迷里河(额敏河)南岸兴土木,筑高墙,建成一座四方形都城,取名“也迷里城”,也称“都鲁布津城”,随着窝阔台统治地位的巩固,也迷里城也日趋繁荣,到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窝阔台继蒙古大汗位后,仍致力于成吉思汗未完成的对外征服大业,为适应连年征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各地设立驿站,开通道路,修建仓库,储备粮食。由于政治上的暂时统一,交通畅达,促进了商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也迷里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公元1306年窝阔台大汗的孙子海都与忽必烈夺帝位失败后,其领地并入察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哈台的封地),而窝阔台汗国首府—“也米里城”则毁于这一次权力之争的战斗中,留下一处古城遗址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也迷里古城遗址长2000米,宽1800米,面积约3600000平方米,遗址高出平地3—4米,额敏河在也迷里古城遗址西北侧不远处流淌,地势舒展,水源很充足,它的东南面是乌尔喀夏尔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老冕山营遗址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老冕山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名含义及来历

2013年5月,喜德县老冕山营遗址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而得名老冕山营遗址。

二、地理位置

喜德县老冕山营遗址位于喜德县冕山镇瓦厂村辖区范围内。

三、历史沿革

冕山营遗址古称冕山关,又称桐槽站(驿)。明初为冕山堡,属宁番卫。洪武二十七年(1935年)改置冕山千户所。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冕山千户所,改设抚番县。后改名为冕山分县,设守卫冕山桥千户所。《冕宁县志》载:冕山“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被倮夷焚毁”,老冕山化为灰烬。今只存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正宁秦直道遗址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正宁秦直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横有秦长城,竖有秦直道,与万里长城一样工程浩大,撼人心魄的秦直道遗址,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与秦长城、兵马俑并称于世。两千多年前,由秦始皇下令派蒙恬将军率30多万大军用两年半的时间修建而成(公元前212年——210年)。秦直道北起九原郡,南抵秦都咸阳,全长700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4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如剑直劈,宽广直通,故称“直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两千多年后的秦直道虽然久经风霜、沧海桑田,但遗址依然清晰可见,直道在庆阳市境内约三百里,正宁境内由蔡头湾至艾蒿店长约八十里。

秦直道加快了秦、汉等朝中央政府与北方各地的联系速度,保证了政令畅通,直道连接了中原和西北地区两大民族,对我国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龙兴寺遗址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龙兴寺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遗址位于成都邛崃县临邛镇黄坝社区5组,上世纪40年代曾因一场洪水显现“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崃龙兴寺遗址,终于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邛崃文管所等多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历时8个月,终于完成了龙兴寺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还原了其历史轮廓。

1947年,邛崃西河洪水暴涨,河岸土层因洪流冲刷而剥落,数尊唐代石刻佛像因此现身。得知消息,四川大学博物馆(原华西博物馆)成恩元等考古专家多次前往收集,并对出土佛像的河边地带进行了清理,先后在西河边发掘和收集到碑碣、经幢、佛像等残件170余件。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龙兴寺”之名频频出现,研究者便称之为“龙兴寺造像”。由于最早出土造像是因洪水冲刷,没有地层,龙兴寺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给学术研究留下了一个遗憾。

史载,公元705年,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中宗时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兴寺、观一所,寓意大唐中兴。公元707年,武则天死,中宗正式即位,为避中宗之讳,天下中兴寺、观均更名龙兴寺、观。因“级别”较高,故各地龙兴寺均是当年香火最盛的宗教场所,内中也多藏有奇珍。

龙兴寺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唐宋寺院布局的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三处唐、宋建筑基址各外延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各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甑皮岩遗址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甑皮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甑皮岩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号,地处桂阳公路与万福路交汇处,距市中心约8千米,公交车可直达,是岭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物景区。1986年1月28日,-同志曾专程考察。

景区于1978年对外开放,占地50000平方米。甑皮岩遗址包括主洞、矮洞、水洞,洞穴面积约1000平方米,1965年发现,1973年、2001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成千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残片;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洞穴遗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场;发掘了32具古人类骨架,其中大部分为奇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古人类食后遗弃的113种水、陆生动物遗骸,其中哺乳类的“秀丽漓江鹿”、鸟类的“桂林广西鸟”是首次发现的绝灭种属;鉴定出植物孢粉和炭化物近200种,其中发现了中国最早、距今约10000年的桂花种子。遗址的遗迹遗物记载和展示了距今12000——7000年的桂林史前文化发展轨迹,被考古界称为“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有“史前明珠”之誉。景区由洞穴遗址保护区、出土文物展示区、独山生态保护区、考古模拟园等四大园区构成,主要景观有《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展馆、甑皮岩洞穴、甑皮岩人“复活”、水洞探险、模拟考古、独山奇景、考古碑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艾恩文化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艾恩文化遗址:哈菲特、西里、比达-宾特-沙特以及绿洲(The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由一系列遗产所组成,这些遗产拥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为人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在沙漠地区活动定居这一事实提供了见证。

突出的遗迹包括圆形石墓葬群(约公元前2500年)、水井及大量的土坯建筑物,如住宅、塔楼、宫殿及行政建筑等。特别是西里(Hili)的阿夫拉贾(aflaj)精密的灌溉体系是这种源自铁器时代的灌溉体系的最古老例证之一。艾恩文化遗址的遗产是这一地区由狩猎与采集文化向定居文化的过渡的重要见证。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 (Hafit, Hili, Bidaa Bint Saud and Oases Areas)

必去理由:阿联酋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阿联酋[United Arab Emirates]

景点所在省、州:阿布扎比酋长国 [Emirate of Abu Dhabi]

景点所在城市:Al Ain [艾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台藏塔遗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台藏塔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藏塔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三堡乡尤喀买里村,西距吐鲁番市40公里,东南距高昌故城遗址1.2公里。

台藏塔的始建年代为公元6~7世纪(麹氏高昌时期),是当时著名的佛教遗址。14世纪末,察合台汗国统治者强迫高昌地区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之后,台藏塔逐渐毁破。

台藏塔内曾供有一身巨大佛像,于20世纪初期被毁。台藏塔遗址占地面积为939平方米。残高约20米,塔身平面略呈口字形,朝向南偏西。塔基底部外边南北长约36米,东西残长34米,塔壁基部厚8~12米。塔内中空,内边方约15米。南向正中有宽约3米的缺口。该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峰生殖崇拜遗址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中峰生殖崇拜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生殖崇拜遗址位于綦江中峰镇,距綦江城区44公里,南与贵州省接壤,西与江津市毗邻,从重庆经渝湛高速到綦江,再经綦江—四面山高等级公路可以到达,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中峰是古代博人生息繁衍的地方,在清溪河岸古驿道旁遗留有先人为求子、祈福而留下的几千根男性生殖器石刻、石雕,根体上咸丰、同治、光绪和求子得灵的字迹清晰可辨,以其雄壮、挺拔、恢宏、逼真、罕见、奇特而闻名全国乃至全球。男根石雕高低粗细不一,最高的近4米、最粗的直径约30厘米。在中峰灵应岩有近3000根男根石雕、石刻,还有香火旺盛的灵应寺。清溪河边近百座汉代崖墓上刻有马、鱼、人物等,是古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峰寺老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老式建筑保存完好。

址:綦江区中峰镇

话:48469760

交通路线:重庆—渝黔高速—綦江—中峰

信息来源:磴口县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简介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三十日傍晚,红军文艺联欢晚会和大会餐在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由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主持。全体将士高歌《国际歌》后,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领导人相继作了继续北上抗日的动员报告。联欢晚会热烈欢快,李克农、黄兴等指战员和战士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戏剧、魔术等节目。10时晚会结束。十月二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城,踏上奔赴陕北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果树园,后改建为田径运动场,并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修建了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以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后人奋发进取。

一九八四年五月,通渭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六月,中共通渭县委、通渭县人民政府命名该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城市道路改造,结合南园体育场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纪念碑。二00七年五月,投资12.6万元建成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广场,广场占地576平方米,其中心竖立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一座。该碑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孙颖设计,县委书记燕胜三、县长令续鹏撰文,原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书写。

纪念碑高2.2米,宽3米,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碑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红色大理石砌成,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纪念碑坐西朝东,寓意着红军从通渭奔赴陕北,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英明决策。纪念碑像一个火炬,寓意着红军长征精神从“星星之火”到光耀全国,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又一次伟大的长征。纪念碑矗立在体育场内,形同奖杯,寓意着“全国田径之乡”的体育健儿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故道略阳段遗址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故道略阳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故道略阳段遗址

时代:战国—清

地址: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朱儿坝村、大地边村

保护范围:(1)枣林坝段:南北150米,(2)白崖段:遗址本体。

建设控制地带:(1)枣林坝段:A区外延东以废弃铁路为界,西以嘉陵江江心为界,南至宝成铁路枣林坝新桥,北至栈道本体以外100米处。(2)白崖段:A区外延东以栈道及山崖为界,西至嘉陵江,南至栈道外100米处,北至朱儿坝。

2014年,故道略阳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儿坝村:朱儿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华门遗址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东华门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门遗址

年代:汉至明

2013年8月,为配合成都体育中心南侧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例行勘探时发现一处唐代庭院,其后这里的考古发掘就不断带来惊喜。到2014年5月,发掘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发现有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沟、灰坑、灰沟、池塘等遗迹现象。更为重大的则是成都历史中著名的摩诃池首次浮出水面,一座“豪华”的唐代官邸也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历史上,摩诃池曾经广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描绘,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而摩诃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陆游“一过一0-”,但它却最终消失在成都的土地。

如今的东华门遗址,已发现战国至明清各时期文化遗存,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池塘等遗迹,并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钱币等遗物。发掘首次确认始于隋代的摩诃池位置,发掘出唐代官署建筑基址以及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遗址等,在成都的城市考古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东华门遗址大事记

2013年10月起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体育中心整体提升改造项目”工地开始正式发掘。此次发掘首次确认始于隋代的摩诃池位置,发掘出唐代官署建筑基址以及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遗址等。

2014年8月正式命名为东华门遗址。

2015年3月东华门遗址将确定建成遗址公园。

2015年11月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概念规划完成,全开放零距离展陈隋代摩诃池。

2016年考古人员发现明代摩诃池的西北角。

2016年9月东华门遗址纳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6年11月东华门遗址挖出蜀王府后花园。

2017年8月成都计划打造约13.6平方公里“成都文化中心”,其中包括东华门遗址公园建设。

2018年天府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启动,其中,东华门遗址项目位于成都体育中心南侧,打造兼顾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露天遗址公园,建设面积15亩,投资约1亿元。

2019年,东华门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