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景帝为什么削藩【实用17篇】

浏览

2165

文章

17

篇1:刘彻是怎样成为皇帝的?汉景帝为什么要立刘彻为太子?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太子在古代是一国之本,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对于皇帝来说,太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选择太子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汉景帝之后虽然是汉武帝,但是汉武帝刘彻当年的太子之位得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他之前,原本已经有了一个太子刘荣。那么,为什么后来汉景帝会废掉刘荣,而将皇位交给了刘彻呢?

1.汉景帝有封号的老婆不多,如薄皇后、王皇后、栗姬、程姬、唐姬、贾夫人、王夫人,共七人。在这七个老婆中,若论早年用情之深宠爱之隆,当属栗姬了。

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长子刘荣、次子刘德、三子刘阏于为栗姬所生。从这一点看,可以推测,栗姬是汉景帝为太子时的第一个女人。当时,薄氏为太子妃,但汉景帝对薄妃不甚宠爱,栗姬才是汉景帝的初恋。栗姬是齐国人,家世、名讳不详,可能只是当时汉景帝的一名侍女,出身较寒微,但能歌善舞,与汉景帝很合得来。

2.汉景帝即位后,立薄妃为皇后。由于皇后没有生育,现有的九个儿子无一为嫡出,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让景帝伤了不少脑筋。过了三年,汉景帝又陆续添了几个儿子,其中,第十子刘彻出生时,出现了祥兆,汉景帝很喜欢。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四月,根据无嫡立长的原则,将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册立为太子,同时,封王夫人(后被立为皇后)所生的十子刘彻为胶东王。

有了好事,自然会有人来巴结。刘荣被立为太子后,汉景帝的姐姐刘嫖,主动找到栗姬,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当太子妃,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原来,汉景帝即位后,刘嫖为讨景帝欢心,频频给景帝进献美女,致使栗姬失宠,每天都发些无名之火。刘嫖今番来想好事,栗姬的态度很坚决,“谢长公主,不许”(见《汉书·外戚传》)。东方不亮西方亮,刘嫖转而将目光投到了王夫人身上,让女儿陈阿娇跟刘彻好上了,于是,后来有了“金屋藏娇”这个典故。

为了让阿娇成为国母,也为了报复栗姬,刘嫖隔三岔五地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还不断地夸赞刘彻,汉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而且,又有从前他母亲梦日入怀的祥兆,所以,对刘彻愈发宠爱。有一次,刘嫖对汉景帝说:“栗姬与诸贵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见《史记·外戚世家》)。在汉代,“祝唾其背”是一种巫术。汉景帝听后,对栗姬生出厌恶之心,但念及多年来对栗姬感情深厚和太子刘荣,并没有对栗姬怎么样。

3.景帝六年九月(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黜薄皇后。为了皇后之位,六个女人争得焦头烂额,汉景帝也因此害了一场大病。一天,景帝带病找到栗姬,说:“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见《汉书·外戚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景帝想把后宫所生的那些儿子们托付给栗姬,并对栗姬说,我死了之后,请善待他们。很明显,汉景帝可能觉得身体扛不住了,向栗姬托付大事,以此来试探栗姬的想法和态度,并有意让她当皇后,毕竟她是太子刘荣的母亲。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得大好事啊!不知是任性愚蠢,还是觉得有太子这个靠山而嚣张,栗姬不但没听懂汉景帝的弦外之音,而且,当时的反应很强烈,“怒不肯应,言不逊”(见《汉书·外戚传》)。不答应就不答应吧,还出言不逊,栗姬那天显然是吃错药了。至于栗姬如何“言不逊”,《史记》《汉书》等正史可能出于为景帝这位尊者讳,均没有记载,野史中倒有相关记载。《汉武故事》载,“栗姬怒,弗肯应,又骂上‘老狗’”。《前汉通俗演义》中说:“景帝忍耐不住,起身便走。甫出宫门,但听里面有哭骂声,隐约有‘老狗’二字”。

野史并非空穴来风,必有一定的根据。在历史上,骂皇帝是狗,而且是老狗,栗姬是第一人。听到这两个极其刺耳的字后,“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见《史记·外戚世家》),内心非常生气,只是为了保持帝王尊严,没有发作而已。事情不可能就这么结束了。栗姬因心性狭窄,又太过任性嚣张,骂了不该骂的人,骂了不该骂的话,这不仅导致了她的彻底失宠,毁了她自己,还牵连到了她的儿子太子刘荣。此时,汉景帝心中的天平指针,已渐渐偏向了刘彻。

接着,王夫人又火上浇油,“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之前,汉景帝因为栗姬之事,本来就很反感,这下更冲了汉景帝的肺管子,只是可怜了那位被王夫人当枪使的大臣。

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汉景帝废刘荣为临江王。栗姬闻讯后,“愈恚,不得见,以忧死”。后来,汉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即日后的汉武帝)。关于此次废立太子事件,司马迁曾说:“栗姬负罪,王氏乃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既然是“负罪”,肯定不是小事,也可得知栗姬骂景帝“老狗”此等辱君之事并非无中生有,只是在史料中被春秋笔法隐去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汉汉景帝削藩成功,为什么明朝建文帝却失败了?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分封制”这一项制度,虽然说从秦朝开始,之后就很少再用了,但还是有些朝代在建国初期封了很多藩王。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封王,最终都还是会走上同一条路——削藩。例如西汉时期和明朝时期,都曾经有过削藩。然而,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削藩成功了,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却惨遭失败,自己的皇位也丢了。为什么结果差距会如此之大?

削藩(这里的“藩”,特指同姓藩王)这件事,西汉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了。但从农民起义走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他更多的儿孙享受获得江山的成果,又开始分封藩王。而分封藩王以后,各方面的工作又没做好。因此到建文帝的时候,才不得不又像西汉文景时期那样,再一次削藩。

为什么汉景帝能够削藩成功,而建文帝却失败了呢?

1.领兵的大将不一样。

帮汉景帝率兵削藩的大将是周亚夫。周亚夫是西汉初年名将周勃的儿子。汉文帝时期,汉文帝虽然屡次打击周勃,但不过是惩戒了一下,最后还是让他得善终,而且重用周勃能干的儿子周亚夫。周亚夫在汉文帝时期,就表现出了他卓越的带兵能力,又在数次与匈奴作战中得到了锻炼。因此,由周亚夫率兵削藩,虽然面对五倍于自己的藩军,依然能够大胜。

帮建文帝打仗的则是耿炳文、李景隆这些人。由于朱元璋建国以后,大肆诛杀功臣,当时带兵打仗能力卓越的一批人,比如蓝玉、常遇春、徐达等,都先后被处死或暴卒。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一些庸碌之辈。比如耿炳文,他当年跟在徐达、常遇春身边,还马马虎虎能打一些胜仗。现在自己带兵,就完全不行了。李景隆是个将二代。他爹李文忠当年本来就是个二流将军,而李景隆又基本上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反观他们互相的对手。朱棣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刘濞则从未打过仗。此消彼长,战争胜负一开始就定了。

2.参与作乱的藩王范围不一样。

汉景帝时期,虽然有七国作乱,但其实并不是全部藩王造反。因为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对削藩做过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分封自己的儿子和弟弟为王。因此在七国之乱中,这一部分藩王,是坚决站在汉景帝身边的。尤其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正是因为他死命拖住吴楚的军队,让周亚夫从容截断七国的粮道,最后才顺利打败七国。

朱允炆时期不一样。朱允炆一开始就高调大肆削藩,连削五个。可以说,藩王中人人自危,没有一个藩王是支持朱允炆的。虽然他们也许并没有参与朱棣的造反,但是也不率兵勤王,这使得朱棣在和朱允炆打仗的时候,避免了不少阻力。

其实,如果当时的藩王站在朱允炆一边,率兵勤王的话,朱棣未必打得过。可以举后来明代宗时期“北京保卫战”为例子。瓦剌军大军围攻北京城,为什么会失败,除了于谦指挥将士顽强抵抗外,还在于各路藩王纷纷率兵前来救驾。这样瓦剌才怕了,赶紧撤军逃走。而朱允炆没有这样好的运气。

3.皇帝处理的方式不一样。

汉景帝先是用晁错削藩。后来藩王们闹起来后,他竟然把责任推在晁错身上,腰斩了晁错。汉景帝这一招是够无耻的,不过却也起到了好效果。这样一来,就把造反的刘濞等人推到了很不利的境地。他们的起兵,就纯粹是造反,道义上他们一开始就输了。然后汉景帝派中央军去打藩军,便打得理直气壮。

朱允炆则不是这样的。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帮助他削藩,他自始至终都信任这些人,没有在朱棣喊出“清君侧”的时候,像汉景帝那样杀了这些帮他的人。这样,朱棣就一直有借口,一直可以为“清君侧”打下去。

当然了,虽然朱允炆最后被朱棣推翻了,但是他也获得了很大一片忠臣。方孝孺就是被“灭十族”,依然要站在他那边。景清就算朱棣重用他,他也要为了朱允炆刺杀朱棣。朱允炆得到这么多忠臣,就算失败,他也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汉朝功臣难以善终?汉文帝、汉景帝都曾打压功臣

全文共 1620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称帝以后,往日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有部分都受到了猜忌。初汉三杰韩信被害死,萧何、张良只能明哲保身,就连刘邦最信任的樊哙也差点被被杀。或许站在刘邦的角度来看,他的疑心会日益加重只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但想要将安全感给填满恐怕会是个无底洞。有人说汉朝的功臣似乎都很难善终,不仅是刘邦,汉文帝、汉景帝也都曾打压、甚至逼死功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朝之后,天下也并不完全太平,先后经历了异姓王之乱、诸吕之乱和七国之乱。在平叛这些战乱之中,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为稳固西汉政权立下了盖世奇功。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在父子两人身上都得到了体现,两人的结局都不由让人唏嘘感慨。

周勃是刘邦的同乡,是刘邦起义队伍里的老革命了,也是刘邦在老家的狐朋狗友之一。刘邦夺取天下后,周勃因军功被拜为将军,封侯爵。后来,在讨平韩信叛乱时有功,升为太尉。

刘邦在临终之前,担心自己老婆吕后极其吕家势力有可能威胁到刘氏子孙的皇位,留下了“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的预言。

刘邦死后,吕雉专权。吕雉死后,周勃和陈平等人一起诛灭了吕氏诸王。吕家的党羽被铲除后,周勃和陈平经过商议,拥立刘恒坐上龙椅,即汉文帝。

周勃为汉朝立了大功,对汉文帝也有拥立之功。如果没有周勃,皇位不一定会落到刘恒头上。对于这样的大功臣,汉文帝本应该大力褒奖。但刘恒登上皇位后,对周勃却处处刻意打压,横竖看不上眼。

汉文帝继位后,周勃当了右丞相,陈平当了左丞相。有一次,文帝询问周勃全国一年案件数量和国库收入支出是多少?周勃答不上来,文帝非常生气。身边有人提醒周勃当心鸟尽弓藏,周勃非常恐惧,于是向汉文帝提出了辞职。

不久,陈平去世。汉文帝无奈之下,只好把周勃再诏回来。但是,汉文帝并没有好好任用周勃,不到一年时间就又把周勃打发回去了。

周勃感到非常憋屈,作为一名武将,有时就在家中舞刀弄棒打发时光。但这事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大做文章,污蔑周勃谋反,汉文帝刚好借此机会将周勃抓进了大狱。

对于这飞来之祸,周勃是不善言辞的人,根本没有办法替自己辩解。周勃和汉文帝其实还是儿女亲家,周勃的长子娶了汉文帝的女儿为妻。在狱卒的指点下,周勃的家人通过公主的关系,最后请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面,才将周勃放了出来。

汉文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继位。周勃有个儿子叫周亚夫,作战勇猛、深知韬略,是汉代名将。汉文帝在临终之时,也对儿子刘启说过类似刘邦说的那些话:如果国家将来有紧急情况,周亚夫可以统兵解危!”

汉文帝虽然打压周勃,但他看出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是位将才,所以临终前叮嘱儿子汉景帝好好任用周亚夫。后来,汉景帝采用晁错的的销藩之策,引发七国之乱。而再次挽救大汉政权的,正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

周亚夫立了大功之后,被封为丞相,遇到了和其父周勃同样的命运,处处被汉景帝打压。有一次,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只给周亚夫准备了大肘子但却不给他筷子。

汉景帝本想给周亚夫展示皇权至尊,让周亚夫绝对臣服。然而周亚夫却并没有领悟汉景帝的用意,反而认为汉景帝是在耍弄他,感到非常的生气,拂袖而去。接着和他老爹周勃一样,周亚夫辞职回家了。

尽管周亚夫辞职回家,但是汉景帝却把周亚夫的辞职看成是对自己的反抗,更加加深对周亚夫的怨恨。

辞官后,周亚夫的儿子看自己的父亲年事已高,于是购买了几副铠甲,准备将来作为周亚夫的陪葬品。但此举却被看成周亚夫谋反的证据,周亚夫和其父亲周勃一样,被皇帝打入大牢。

审讯时,法官责问周亚夫为何要谋反?周亚夫辩解:那只是我儿子给我准备的陪葬品,怎么能说是谋反呢?法官冷笑道:即使你不在阳间谋反,在阴间也是要造反的!

这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周亚夫心高气傲,不能像他爹周勃那样能屈能伸,一气之下,在狱中绝食五天而亡。

汉文帝打压周勃,汉景帝打压周亚夫,一对为大汉朝立下卓越功勋的父子最后的结局都那样可悲,真是伴君如伴虎。一把宝剑,战时可以用它来杀敌,但是闲时必须要归鞘;或许还会束之高阁、蒙受尘埃,因为帝王就是这样的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汉景帝为什么要废黜薄皇后?薄皇后生平简介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皇后汉景帝第一任皇后,两人当了20多年的夫妻,不过汉景帝渐渐不再宠爱薄皇后,她也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能怀有身孕。此后汉景帝的后宫中只有薄皇后没有孩子,这也让她的地位难以保持稳固,加上皇帝后宫的竞争极为激烈,大家都对皇后之位还有太子之位虎视眈眈。最终薄皇后被废黜,她也成了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被废的皇后。下面就来了解下薄皇后这个人物吧。

汉景帝一生册立过两个皇后,第一任皇后薄氏,第二任皇后王娡。王娡在嫁给汉景帝之前结过婚,而且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入宫得到了汉景帝的恩宠,最终被立为皇后。跟薄氏比起来,王娡的出身太卑微,以前还有过婚史。但汉景帝就是喜欢王娡,最终让她登上了那个天下女人都梦寐以求的宝座。

薄氏,是汉景帝祖母薄太后的同族贵女,出身不凡,而且生性温柔。但可惜的是,她一生都没能得到丈夫汉景帝的一丁点宠爱。汉景帝还在当太子的时候,薄氏就已经嫁给他做了太子妃。这门婚事是薄太后一手促成的,她很担心自己过世之后,薄氏一族会失势。

原本想把薄氏女安排给自己的儿子,可当时儿子已经大了,也有了宠爱的妃妾,薄氏女入宫位分也不会高。于是薄太后想到了自己的孙子,就一意孤行的把太子妃的位子给了自己同族的薄氏女。汉景帝对于薄氏这个强塞过来的妻子是没有一点感情可言的。而且娶妻的时候他正好处在叛逆期,虽然因为是长辈的命令不得不娶,但娶来之后如何相处还是他自己说了算。

薄氏长得漂亮,性格温柔,也不会争宠讨好那一套。汉景帝漠视她,她也不敢如何,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跟他相处。后来汉景帝继承了皇位,薄氏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她虽然无宠,但是跟后宫的妃子们相处得很融洽,不愧于一国之母的这个位置。但汉景帝就是看薄氏不顺眼,只因为她是薄氏出身,所以就先入为主的不喜欢她。

汉景帝不宠爱,薄氏自然也无法生下孩子。虽然薄氏有皇后的位子,但是因为无子傍身,在后宫有时候还要受几个得宠妃子的气。薄太后过世之后,薄氏彻底失去了依仗。汉景帝之所以给她皇后之位,看的也是祖母的面子。祖母过世,他更加肆无忌惮的冷待薄氏。在薄太后过世的第四年,汉景帝废黜了薄氏的皇后之位。

汉景帝废黜薄氏只因为顾忌她的出身,但当然不能明着这么说,还是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汉景帝给出的理由非常可笑,废黜薄氏只因为她没有生下孩子。当时薄太后已经过世,自然朝中也无人替薄氏说话。薄氏就这样被废了后位,被废后迁到了别宫居住,七个月之后,她原本的宫殿就搬进了新的主人。

可笑的是,汉景帝废黜薄氏,原本是为了给自己的宠妃栗姬腾位置。但最终登上皇后位的并不是栗姬,而是王娡。不过这一切跟薄氏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她迁宫之后一直过得非常低调,不再关注宫中妃嫔们争风吃醋的事,而汉景帝也没有再去看过她。薄氏就这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后。在被废位3年之后,薄氏因病过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汉景帝仁厚爱民 最后为什么让上万人陪葬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驭民有术的汉景帝为何让上万人为他陪葬

汉景帝无非就是想要让监狱空闲出来,所以才会出现万人陪葬。在汉朝时期,汉景帝就是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君王,这其实就能够有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可没有想到最终居然选择万人陪葬,这确实让人有一些百思不得其解。

选择这么做是为了预防自己,在去世之后一直感受到孤独,就好像是秦始皇,虽然并没有选择让秦军一直为自己陪葬,但是却特意打造兵马俑。这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死后照样可以作君王,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减少孤独,可以说古代的人还是会非常明显在去世之后的一些世界。

汉景帝的万人陪葬也会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这些人全部都是死刑犯,也是在活着的时候是穷凶极恶之人,曾经犯下很多巨大的错误,最终被判处死刑。但是距离执行死刑照样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也就是因为如此,导致监狱原本所剩无几的空间全部都被占据,为了能够让今日更好的利用,为了能够节省空间,所以就决定让这些犯人全部都为自己陪葬。这个做法确实也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佩服,因为这一个做法确实能够有效达到节约的作用,而且在操作时也会比较简单。

从这些原因也可以看出,确实并不是指为了自己着想,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选择陪葬,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大部分都是选择一些妃子又或者是宫女,怎么可能会选择让一些死刑犯去陪葬呢?所以人们就会看出这完全是为了国家着想,这确实是一代贤君,难怪在他的治理下也会进入到繁荣昌盛的阶段,但是后来因为制度的不合理,所以说陪葬也同样会被废掉,但是不管如何,这依然是仁厚爱民的好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汉文帝和汉景帝只差十五岁,景帝还有哥哥姐姐,古代生育究竟有多早?

全文共 2376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的观念中,对于生育的时间概念自然是不再像以前那样那么苛刻,而大部分其实还是认为二十多岁生育最好,但事实上三四十岁生育的也有不少,而很多人也知道,古代人的生育时间是非常早的,很多人可能到了十六七岁生育都属于“大龄”,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年纪的人的身体各方面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现如今都还是未成年人的年纪,在古代却已经可以当爹当妈了。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汉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他们是一对父子,然而两人之间年龄相差却只有十五岁,不仅如此,汉景帝的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他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却不是汉文帝的第一个孩子,究竟汉文帝几岁就结婚生子了?古代生育的年纪究竟有多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汉景帝和汉文帝相差十五岁

就历史来说,汉文帝的出生时间为公元前202年,而汉景帝的出生时间为公元前188年,当中相差了有14年,但可能是古代的计算方法,或者是按照周岁的时间来计算,人们觉得汉文帝和汉景帝之间相差了有15岁。其实就正常的情况来说,父子之间的差距应该是很大的,毕竟在现代,哪一对父子年龄的差距不是在几十岁左右,也正是因为现代的认知,所以使得我们在看待文帝和景帝父子相差十五岁的时候,表现出了一种匪夷所思的不相信。

其实不要不相信,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就拿景帝来说,在历史的记载中,他是汉文帝的第五子,也就是说他在兄弟几个当中的排名还是较小的,很可能他的哥哥们于父亲年龄的相差会更多,这种差距可能会是12岁、10岁,甚至是在10岁以内。2.年纪轻轻的结婚、生子在古代很是平常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年纪轻轻就结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民间是如此,而在皇家也是如此。因为每一朝,每一代的皇室,为了能够壮大自己家族的香火,他们都会提前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进行婚配,而在古代的一些皇室中,进行婚配的年龄大都是在12、13、14岁左右的时候。所以说,这是一种对家族繁衍的重视和迫求。

要知道,人们在12、14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繁衍后代的功能和能力,之所以在现代,国家将这样的权限提升到了二十多岁,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过于庞大,为了防止人口超标,从而加重国家资源、以及家庭的负担。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皇室就不会顾及这些了,毕竟在他们看来,结婚结的越早,就可以生下很多皇室的孩子,毕竟在皇家中,他们不用考虑因为孩子众多,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压力。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因为战事的繁多,以及科技的不发达,使得那个时候需要巨大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这就使得在那个时候的早生早育是一种传统。毕竟女性在古代的时候,如果快要到18了都还没嫁出去,就相当于是现代的大龄剩女了。而且在汉朝的相关文献中,还有关于女子婚配年龄的记载,例如在《汉书.惠帝纪》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句话的意识便是,如果女子在到了规定的时间内,还没有进行婚配和婚嫁,那么这个女子所在的家庭就要缴纳高于别人五倍的税款。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早生早育不仅有当时的思想在加持,还有一定的规定在当中左右,正因为如此在当时早嫁是一种社会的风气,民间的早育是为了劳动力和劳动资源,以及兵士的补充,而皇室的早生,则是为了能够皇族的血脉更加的庞大,皇族的基础更加的巩固,有利于对天下进行更好的统治。

所有综上所述,汉文帝和汉景帝之间相差了十五岁是有可能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男女之间婚恋的过早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而且他们身为皇室,享受着天下最好的生活待遇,所以他们也不用为养育儿子而伤神,再加上因为皇室宗族的需要,这使得在那个时候的早生是一件很符合常理的事情。所以这两位皇帝父子之间相差了有十五岁也是正常的。

而且我们通过汉朝对于女性结婚年龄的限定,就知道了男性也必须在这个时候进行婚娶,所以在那个时候,一名男性在12、3岁的时候结婚,更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3.古人为什么那么早结婚

《西游记》故事里,四个菩萨考验唐僧师徒,要坐山招婿,其中,大女儿二十岁,次女十八岁,三小女十六岁。可见,古代女子二十岁之前就可以出嫁,十六岁都还没成年呢,就可以结婚了。其实,比起《金瓶梅》,《西游记》里女子的结婚年龄已经算是很保守了。

《金瓶梅》故事里,一个才十三岁的小姑娘,已经是别人家用过几年的使女;一个才十七岁的女子,已经是嫁过人被休了的女子。《金瓶梅》故事里,李娇儿和孙雪娥乃至于王六儿房中使唤的小丫鬟,都是十三岁。这些房中使唤的小丫鬟,都是有可能被男主人收用的,可见,《金瓶梅》里十三四岁的女子,是可以出嫁的。

《金瓶梅》故事里,十五岁的韩爱姐,就嫁给了东京蔡太师老爷府里翟管家做二房,图生长。而韩爱姐嫁过去不久就怀孕生子,可见,古代女子十五岁左右就可以生孩子了。

早在古代的西周时期,中国就有“女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的规定,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女子十四五岁就要出嫁,越王勾践曾令:女十五岁出嫁;齐桓公令:女十四岁出嫁。

在古代的很多时期,女子十四岁就要嫁人并且生儿育女,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国,比如唐朝的贞观时期。除此之外,晋朝时期,武帝要求女十七出嫁。最可怕的是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下令:女十二出嫁。

如果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不出嫁会怎样呢?汉惠帝要求女十五出嫁,并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就是说到了年龄你不出嫁,交税要交别人的五倍,这是要逼死人呀!

原因一很可悲,因为古人寿命比较短,医疗水平很低,随便一点点疾病就会导致死亡,所以,质量不行产量补,只能早早结婚,早生育、多生育。

原因二很残忍,古代生产力低下,物资困乏,抢地盘、抢生存资源,战争频繁,死的人多,在“人多力量大”的冷兵器时代,早结婚、多生育,自然就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原因三很现实,古人通常会生育很多子女,贫穷是常态,家里多张嘴巴吃饭都是问题,而古人以农耕为基础,需要男劳力,女子常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出去换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汉景帝削蕃引七国之乱 建文帝为何不效仿汉武帝 的推恩令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建文帝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朝廷内部的力量分布较为复杂,他的政策执行困难重重。与汉武帝的集中统一相比,建文帝时期的明朝政权更为分散,各方势力争斗激烈,导致了政策的难以有效实施。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到《削藩策》的建议,开始了我国封建史上的第一次削藩,在明朝时期,建文帝未效仿汉武帝的推恩令,却选择了强行削藩。

1.历史背景: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文帝并未完全采纳。至汉武帝时,贾谊的建议再度被提起。汉武帝下令推行推恩令,不仅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还改变了传统的封国继承方式,打破了世袭的格局。

2.汉武帝推恩令的背后思考

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的背后思考是多方面的。他要削弱诸侯王的实力,防止他们联合造反。推恩令的实施,将封国继承分散,限制了藩王的实力聚集,降低了他们的威胁程度。

汉武帝借助推恩令,实际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封国继承的改变,减少了藩王的地位和实力,使得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影响力增加。这种集权对于汉武帝统一国家、加强中央控制的目标非常有利。

最重要的是,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衡了封地削减对藩王的影响。他提高了列侯的待遇,赐予他们更多的赏赐,保障了他们的尊严和利益,从而减少了可能的反抗。

3.建文帝与强行削藩

建文帝继位后,面对众多分封的藩王,他认为这些藩王的实力可能已经尾大不掉,决定采取强行削藩的方式,限制他们的势力。

4.未能如汉武帝般取得成功

建文帝的做法在历史上却未能如汉武帝般取得成功。一方面,汉武帝在推恩令实施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国家实力,他的决策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而建文帝刚刚登基,国家实力尚未稳定,面对众多强大的藩王,强行削藩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局势。

另一方面,建文帝的执行手段也存在问题。他采用了过于激进的方式,导致藩王的反抗,甚至造成七国之乱。与此同时,他的朝廷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政治力量的分配不合理,无法有效地应对藩王的反抗。

5.建文帝未效仿汉武帝的原因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汉武帝是在汉高祖刘邦的基础上统一天下,国家实力相对稳固。而建文帝时期,明朝的国家实力相对不足,推行类似的政策可能引发更大的不稳定。

汉武帝在推恩令时,采取了一系列平衡策略,保障了被削藩王的利益,降低了反抗的可能性。而建文帝采取的强行削藩方式,未能很好地平衡利益,导致藩王的反抗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只用三个月是怎么做到的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两大重要的评判叛乱之人,一是周亚夫,二是梁王刘武。第二是七国之乱并没有选择抱团取暖,因为各怀鬼胎,没有团结,最终就导致一败涂地,全部都被朝廷收回,在历史上逐渐落下帷幕。

两个重要人物出场成为获胜关键

在这次的战役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周亚夫,一个是梁王刘武。在面对着七国叛乱时,汉景帝比较慌乱,直接就使用周亚夫,这是一位足智多谋,能文能武的猛将。汉文帝在去世之前曾经告诉汉景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可以直接使用周亚夫。周亚夫在出发之前就召集一些心腹谋士,然后去策划出一个方案。梁王刘武同样也需要开战,周亚夫就决定先不用支援,让刘武一个人去抵抗一段时间。接着自己就可以来一个东西夹击,可是却害惨了刘武。刘武在这一个阶段多次选择向周亚夫援救,但是对方却置之不理。不过好在最终的结果还是能够获胜,最终两人就成为了评判叛乱的两大有用之人。

所谓七国之乱并没有抱团取暖

吴国和楚国在和梁王周旋的过程中,赵王根本连邯郸城都没有出,正在选择窝里斗,最终被汉军困了长达10个多月,最终孤立无援,全军覆没。胶东王、胶西王、淄川王本身就是一直都在抢夺都城临淄,因为内斗早就已经头破血流,可想而知在当时的这一个阶段,每一个诸侯王全部都是各怀鬼胎,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团结的力量。由此可见,因为视野不长远,因为格局不宽广,仅仅只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是没有办法成就大事业的。

如果七国真的能够同仇敌忾,这或许也会成为整个历史中的一个拐点。最终七国之乱导致七王有一些自杀,有一些被杀,完全不需要进行削藩,直接就被朝廷收回。不过这一些领域也没有最终能够进入到中央,因为结局是分给了其他的一些皇室子弟。就这样一场没有规划,没有战术的七国之乱,到了最后无非就是闹剧,在历史上慢慢的就会落下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什么那么短命?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朝的皇帝很多网友都知道好像感觉都挺短命的,就好比汉文帝和汉景帝真的是命不知道有多么的短啊,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汉朝的皇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短命的情况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

西汉文景二帝开创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

汉文帝(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享年46岁。汉文帝本身背上就生有大疮,伤口恶化时,只能趴在床上。由此可见,汉文帝身体本身身体就不太好,汉文帝是一个很抠的皇帝,但是他的男宠邓通常为他吸吮患处,因此汉文帝也对邓通极为宠爱,赏给邓通铜山,并允许他私铸铜钱。后文帝驾崩,邓通被汉景帝贬为庶民,饿死街头。因为邓通打了汉景帝的脸,汉文帝叫景帝为他吸吮患处,景帝觉得恶心拒绝了,如果景帝同意了,二十四孝可能会变成二十五孝。

汉景帝(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享年48岁,汉景帝也是因病身亡的。史记中没有记载景帝身患什么病。

史记:后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

我觉得文景二帝死的并不是很早,古代医疗水平本来就不发达,到了两汉,仍然存在巫、医之争。文景二帝本身就是很有作为的皇帝,政事缠身,身体又不好,所以不长寿也很正常。秦始皇嬴政不也就活了51岁?包括后来开创孝宣中兴的汉宣帝刘询,也就活了42岁。

到了隋唐时期,还流行“年过五十不称夭”的说法。文景二帝活了四十多,这已经远远高于两汉所有皇帝的平均寿命了。所以文景二帝的寿命虽然不能算高寿,但也算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汉景帝妃子上厕所真的遇到过野猪?而且侍卫抗旨不救反而获得了奖赏?

全文共 126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景帝妃子问题也还是挺有趣的,为何说有趣,其实是一件事情有趣,话说一次汉景帝的妃子去上厕所,结果遇到了一头野猪,但是旁边的侍卫却抗旨没有救妃子,这放在古代那就要被杀头了,但是这些个侍卫不仅仅没有别杀头,而且还获得奖赏,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

汉景帝的宠妃如厕时被野猪突袭,当时景帝让侍卫去救,但侍卫就是站着不动。事后皇上很生气要砍侍卫,侍卫说了一番话,皇太后却赏了她一百两黄金,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在景帝继位后很宠爱宫中的贾姬。

也难怪景帝喜欢贾姬,史书记载贾姬长得十分漂亮,身材苗条,肌肤白皙,走起路来如风拂杨柳,千媚百娇令人心荡神怡。

贾姬恃宠而傲,像蜜糖一样腻在景帝身边,景帝也喜欢她撒娇,事事依着她。

有一次,景帝和随行人员去上林苑打猎,贾姬说什么也要跟着,景帝说:“打猎是男人们玩的游戏,不如你在宫中绣绣花,贾姬撒娇不干”。

景帝不想让爱妃不高兴,只好带上她和侍卫郅都一起去打猎。

由于贾姬从来没打过猎,在山中走得很慢,景帝就让随行人员先去打猎,他和侍卫留下来陪着贾姬慢慢走。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此时贾姬内急要上厕所,要不说带女人出游很麻烦,如果是男人就地方便了事。但是美女不行,最起码要找个简陋的厕所遮挡一下吧。

还好山上不远处有个简陋的茅厕,景帝对爱妃说:“你去方便吧,我俩在这等着你”。景帝和侍卫离厕所不过三十米左右,贾姬急急忙忙钻进了茅厕。

就在贾姬刚进入厕所,突然一头野猪也窜进了厕所,只听厕所里有女人尖叫声。

此时景帝心急如焚,命令郅都前去营救贾姬。但是郅都却站在景帝身边一动不动。景帝再次命令郅都去救,郅都置如罔闻。

景帝一看指使不动郅都,上去要夺郅都的刀,意思是你不救老子去救。但是郅都就是不给他刀,就在二人争夺时,钻进厕所的那头野猪突然又窜了出来,向着后山飞奔而去,原来这头野猪受到了惊吓,盲目地钻来钻去寻找藏身之所,并无伤人之意。

景帝和侍卫一看警情解除了,二人急忙去茅厕查看,发现贾姬完好无损,只是被野猪吓呆了,半晌才缓过了神。

景帝也没心思玩了,匆匆忙忙打道回宫了。

回宫后,皇上越想越生气,景帝要杀郅都。皇太后窦夫人听到了消息,走上前问郅都为何不去救贾姬?

郅都说:“当时情况紧急,我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其他野猪出现,如果我离开皇上去救贾姬,再有野猪出现皇上安全就受到了威胁。皇上是万乘之尊,天底下就一个皇上,出了事乃国之不幸。

贾姬不过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天下还少吗?死了贾姬,还有更多的女人供皇上选择,何必在乎一个贾姬?

皇上的安全岂能和贾姬相提并论!这是我当时不离皇上左右的原因”。

郅都一口气说完了这些,然后一伸脖颈,对窦太后说:“太后要杀要剐我郅都引颈受刑”。

太后一听哈哈大笑,不由得赞道:“真乃忠臣也,你不但无过而且有功,女人是衣服,君臣才是根本,朝廷就需要这样的能臣,分得清轻重,看透事情的本质!”太后说完,手一扬喊道:“来人,赏郅都一百两黄金。”

从此以后,郅都受到了景帝的重用,最后成了汉朝著名的酷吏——人称“苍鹰郅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汉景帝阳陵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汉景帝阳陵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公元前一百八十八年--前一百四十一年)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

经过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发现,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在陵园四周的丛葬坑中先后发现了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其0土的彩绘陶俑人物造型准确,表情丰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出土的断臂汉裸俑,堪称“东方维纳斯”和“东方大卫”,显示了汉代高超绝伦的雕塑艺术水平。

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

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

陕西咸阳

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窦漪(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崩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安葬于阳陵。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 饭后汉景帝说 此人不能留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汉景帝时期,我国正面临着内外威胁,危机四伏。周亚夫,一个开国将领周勃的儿子,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汉景帝治军的得力助手。他的权力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和转折,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七国叛乱爆发前,周亚夫已经因治军严格而获得汉景帝的赞赏。他以细柳营之事为例,展示了自己坚定的纪律观念和军事能力。七国叛乱爆发后,周亚夫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成功平定叛乱,为西汉王朝的稳定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周亚夫的性格与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产生冲突。他直肠子的个性和坚守原则的态度,使他多次与汉景帝产生矛盾。他坚决反对废黜太子和封侯的提议,甚至拿出祖训维护权力的纯洁性。这些行为虽然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原则,却也在权力斗争中引发了危机。

最终,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餐桌事件成为了周亚夫命运的转折点。因在宴会上没有筷子,周亚夫未经允许就拿了一双筷子,虽最终下跪认错,却在心中存有不满。汉景帝则因此事感觉到他的难以驾驭,随后找到了杀死周亚夫的理由。

周亚夫在监狱中绝食而死,他的悲剧展示了权力残酷和君臣关系的脆弱。他的一生证明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权力斗争中的忠诚与背叛交织在一起。周亚夫的命运也印证了权力坐标的重要性,权力的基础在于地位,地位的保持则需要适应权力斗争的规则。

周亚夫的故事呈现出我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权力与命运的微妙关系。他为国家稳定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在权力的漩涡中失去了生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面前,即使是功勋卓著的将领也难以幸免于悲剧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窦太后权力大过汉景帝吗?为什么她有那么大的权力?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太后可以说也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她出身普通平民,从最初被选入宫中侍奉吕后,到后来一步一步成长,最终成为西汉时期权倾一时的掌权人物。但其实,如果放在整个古代的背景中,后宫中能够成为掌权之人的例子并不多,甚至有人认为,窦太后的权势甚至比汉景帝还要高,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窦太后会有这么大的权势?

窦太后,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的皇后,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认为窦皇后名为窦漪房,我们暂且就这样称呼她吧。窦漪房的经历,是真正的麻雀变凤凰,她原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农家女子,汉惠帝刘盈时期被选入宫侍奉吕太后吕雉,后来被赐给了当时只是代王的刘恒。一同赏赐过去的还有另外四名女子,然而刘恒独宠窦漪房。

由于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家人权势滔天,所以等到吕后一死,大臣们便将吕家一网打尽,迎立刘恒为新帝,是为汉文帝之后,立窦漪房所生的长子刘启为太子,刘恒的母亲认为“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窦漪房正式成为西汉的皇后。汉文帝公元前157年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窦皇后便被尊为窦太后。

很多人可能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窦漪房最初与刘恒的母亲薄姬关系不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刘恒对薄姬非常孝顺,在薄姬的心中儿子的幸福也是最重要的,刘恒喜爱窦漪房,薄姬与她的关系也很好,原本的窦漪房是不识字的,还是在薄姬的教导之下才学会了写字,因为在窦漪房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所以薄姬对她一直很好。

窦漪房以前是吕后的侍女,她能看到吕后强硬狠毒的一面之下的善良,后来又是薄姬的儿媳,也能学到她的仁慈,因此可以说,后来的窦太后,既像吕后那样有手段,也像薄太后那样仁慈,所以专权这样的事情她做不来。

只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她的确也曾权倾朝野,但窦太后始终信奉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的政策,坚持黄老学说,汉文帝这样坚持,后来汉景帝尊重母亲,这才有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也由此为后来的汉武帝积累下了可以供他与匈奴折腾的资本。

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窦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汉景帝临死前把虎符交给窦太后,所以她摄政也是名正言顺的,也正是因此,汉武帝刚登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权势,这样也可以防止汉惠帝时期吕后专权的情况再一次发生,那一次可是差点就要了汉室的命。汉朝以孝治天下,刘启和刘彻都是孝子,对待窦太后当然是恭顺的态度,而且原本历经文景两帝,到武帝时期,窦太后的声望也是很高的。

窦太后权势的确不小,但是她要做的也是为了大汉王朝的未来发展,无为而治不是不治,只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法,如果没有权倾朝野的窦太后坚持这样做,恐怕也就没有后来汉武帝的那些丰功伟业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汉景帝为何非杀晁错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汉景帝为何要杀晁错

晁错是汉景帝时期的一大功臣,在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便是开始辅佐,一直到后来汉景帝继位,仍是忠心辅佐于汉景帝身侧,为汉景帝解决了不少麻烦,但正是这样一位功臣,却是被汉景帝不得以的诛杀了,为什么呢。

可以说,其实是晁错自己把自己给坑了。当时汉景帝时期,藩王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小,于是晁错为了帮主汉景帝巩固政权,提出了削藩政策,意为削弱藩王的实力,来使汉景帝的实权得到保障,但不曾想,当时的藩王实在是太多了。

汉景帝听了晁错的建议之后,实行了削藩政策,却是一下子触动了太多藩王的权利,他们便是联起手来想要造反,打的口号的是诛晁错,于是汉景帝为了留住自己的江山,便是不得已将晁错给杀了,所以说晁错的死其实是自己坑了自己,他低估了藩王的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汉景帝是谁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的第六位皇帝,他是汉文帝刘恒和窦漪房的儿子。在刘恒登基之后,他和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都已经去世了,刘启就成为了当时最年长的皇子,因此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窦漪房也被封为皇后。

汉文帝驾崩之后,刘启登上皇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亲刘恒的事业,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在位十六年间,刘启于内于外,都采取开明宽松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整个政局趋向于稳定,国力昌盛。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景象,为汉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景帝崇尚节俭,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评价,可惜的是,他在四十八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刘彻即位,成为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也就是著名的汉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汉景帝酒后“犯错” 却意外为汉朝续命近两百年埋下种子 为什么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汉景帝酒后的“错事”有了刘发,有了他的子孙刘秀。新朝末年,王莽的激进改革导致天下大乱,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在这动荡的时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崛起,带领农民军队起义,推翻了新朝的统治,结束了新朝的统治。

1、汉景帝的“错事”

汉景帝刘启是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与父亲汉文帝一同开创了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然而,在他的一次酒宴中,却发生了一次意外的“错事”。

当时,汉景帝醉酒后前往宠妃程姬的宫殿,却不巧遇上了程姬的月事。为了避免皇帝的怒火,程姬让自己的侍女唐姬代替她侍寝。次日,汉景帝发现事情真相,对程姬怒气冲冲。

2、“天选之子”的诞生

在这次“错事”中,程姬的侍女唐姬被误认为程姬,她怀了皇帝的孩子,刘发。因此,刘发成为了皇子。尽管刘发生活在相对较为贫瘠的地方,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机智地在一次舞蹈中向汉景帝索要土地,获得了三郡的分封。

3、刘秀的崛起与东汉的续命

推恩令发布后,刘发的子孙地位不断下降,但正是这个被贬低的后代,刘秀,成为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发起起义,建立了东汉,为汉朝续命了近两百年。

汉景帝酒后的“错事”实际上是历史中的偶然事件,然而,这个“错事”却像蝴蝶效应一样,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人们无法提前预知偶然事件的影响,但我们不必害怕未知的前路,也不必因为未知的美好而过于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汉景帝的妃子程姬是谁?程姬和程姬之疾有什么联系揭秘?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景帝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位皇帝其实真的挺不容易的,他的功绩很大,文景之治就是这位皇帝的功绩体现了,他为了西汉的统一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说他有多么的厉害,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妃子,话说他的有一位妃子叫程姬,但是这个人好像很有点意思啊,因为她被人说成是胸大无脑,而且她和程姬之疾也有很大的联系,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

程姬呢其实就是汉景帝的一位妃子了,别看她只是一位妃子,她的魅力可不小,那放在古代就是能直接把人迷晕了,这汉景帝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就隔三差五的宠幸程姬,要翻她的牌子了,程姬被宠幸之后也帮助刘启生了两个儿子,就是传鲁王刘余和江都王刘非了,之后就没有程姬什么故事了,都是他们儿子的后代的故事。话说程姬被宠幸也就是因为胸大无脑这个事情了,感觉笨笨的但是身材超棒了,这对于刘启来说毫无招架之力。就是因为这样才引发了后来的“程姬之疾”这个故事了,那么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接着往下看。

话说那天汉景帝喝醉了想起了自己的好身材的妃子程姬,于是就命人去叫程姬侍寝,但是刚好这个时候的程姬来了月事,所以就不想侍寝,但是皇明不能违啊,要不得杀头了,那么这么办呢?程姬就想了一个办法,因为汉景帝毕竟是喝醉了,所以程姬就让一位宫女假扮自己去侍寝了,结果大醉的汉景帝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和宫女同床了,结果还这位宫女还有身孕,但是这件事情还是被汉景帝知道了,虽然最后这位侍女把孩子生下来了,但是因为身份低微,所以他的儿子只能到边远贫苦的地方当王了。

这件事情在《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了,因为古人比较忌讳月事,后来古人就把月事称为“程姬之疾”了,也是因为这个事件得来的,看到这小编觉得古人也真是挺有才华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