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尉是哪个朝代的官职汇总20篇

浏览

2008

文章

800

篇1:1750年是啥朝代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1750年是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农历庚午年,生肖马年。乾隆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是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1750年大事记有:

和珅出生:和珅原名善保,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

乾隆帝西巡五台山:乾隆十五年,乾隆帝奉皇太后西巡五台山,驾发京师。谕扈从王公大臣,一应官员人等,严戒践踏禾苗,违者议处。免经过地方本年应征钱粮十分之三。又以原任翰林院编修王居正,以前因两次考试均列四等,令休致,今到五台接驾,著以知县补用。

李绂去世:乾隆十五年,李绂因病去世。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人。家贫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成诵。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至左副都御史。雍正二年(1724),授广西巡抚,奏请禁止开矿,重视练兵。察出督抚、司道、府厅分得羡余银八十二万两,勒限赔偿,雍正帝嘉其秉公执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腾冲宣纸产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腾冲宣纸产于清代,产自于泾县,旧属宣州府管辖,所以叫做宣纸。腾冲宣纸的产地腾冲县盛产加工宣纸的原材料,利用这种优质的原料制造的腾冲宣纸非常的柔软,是当时书画用纸的佳品,可以保存数百年都不褪色,所以也被叫做“千年寿纸”。

腾冲宣纸非常的白净且细腻,比较适合用在书写、绘画、制版、契约上,是很多书法家和画家们的最爱。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和湖笔、端砚、徽墨并称为文房四宝。腾冲宣纸还有一个优点为作画后别人是无法偷揭的,所以作画用腾冲宣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秦国被哪个朝代灭了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被谁灭的

说到秦国大家都知道他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统一了其他六国,成为了第一个统一大业的国家,然而最后却被汉朝灭亡,虽然这个朝代只有15年的时间,但是他的历史却是很悠久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一直是非常强大的,为统一国家做下了巨大的贡献,但当时皇帝却非常的桀骜不驯,一直沉溺在自己统一天下的权利里。

秦王朝在刚刚安定以后,又向南北边疆开始开辟战场,修建运河。让大量的人参加兵役劳动,而且为了粮食的运送还调动了很多人,当时的天下人口并不多,他却用了很多人来做兵役和劳役。

时间长了让很多人无可忍受,一味的施压,在秦始皇离世以后。当时的秦王朝局面已经变得惨不忍睹,在他的孙子继位之后,看到秦朝的地位已经要岌岌可危,最后只好禅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重耳传奇发生在哪个朝代?重耳传奇历史背景介绍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由王龙华、张一山主演的古装剧《重耳传奇》将在本月12号正式开播。该剧将背景放在了春秋时期,主人公是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如果对晋文公还不太熟悉的朋友正好可以通过这部剧补补课。据说张一山饰演的晋国三公子夷君是一位反派人物,而男主王龙华并不是当前的热门明星,很多观众对他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开播后能否一鸣惊人就要看他的演技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重耳传奇》的历史背景,还有剧情,一起来看看吧。

重耳传奇历史背景

《重耳传奇》讲述的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传奇一生的故事,以及他与骊姬、齐姜、秦怀赢等人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自幼饱读诗书,谦虚而好学,爱护身边的人,很多有才华的人士都愿意跟随着他。重耳一心爱国,才华横溢,治理国家有很多的办法,但却被朝中奸党们排斥陷害。晋献公因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阴谋,就派公使勃鞮讨伐。重耳被迫流亡,长达十余载。重耳当政后励志强国,精心图治,福祉于民;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安定太平;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最终称霸了中原。

男一号由王龙华主演,而张一山变成了男二号,还是一个反面人物。说起《重耳传奇》这部剧本应该在2017年播出,可如今时隔两年再次上线,不知道观众的反响会如何,而且男主还不是我们“熟知”的人。

饰演男一号的演员叫做王龙华,此前在新版《红楼梦》中饰演贾琏一角色受到关注,可是这十几年来王玉龙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所以观众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

而女一号由张含韵主演,“酸酸甜甜就是我”的代表,张含韵古装形象还蛮令人惊艳的,此前爆出的古装照片中她的造型很惊艳,备受喜欢,期待她在《重耳传奇》中的精彩表现。

重耳传奇剧情介绍

《重耳传奇》主要讲述的是重耳历经重重困难只为复国,最终称霸当时的中原的励志故事。据悉该剧中女主齐姜是由我们酸酸甜甜的女孩张含韵饰演的,齐姜这一人物在历史上也是有血有肉有胆有色有情有义的典范呢,张含韵近两年来她在屏幕上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刷新大众对她的认知,唱歌非常的棒,演技也越来越好。

虽然官方发布的《重耳传》首版宣传片仅有45秒,但是信息量却是十分大,不仅让大家在其中感受到了演员们的古装造型十分精致华美,更是被这壮美的场景所深深吸引。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十分出彩,精彩的剧情也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大家也纷纷期待该剧开场的那一幕。

在宣传片中所提到的重耳的九死一生,命途多舛,也将在《重耳传》整个剧集中所贯穿,让大家重温重耳这一经典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所发生的点滴。在那个时代,当美人与天下需要抉择时,当事人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一切无不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电视剧《重耳传》集结了许多人的心血,精心打造,在这部中年老戏骨与青年实力派演员共同演绎的恢弘古装剧之中,相信一个正在发酵的故事,也定将成为2019开年的古装大戏,并将“仁义礼信·至善至诚”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据悉在这部剧里张一山饰演夷吾,是重耳的兄弟。“内清外浊可称惠,纵横捭阖君位夺。出尔反尔食言肥,天怒人怨败成囚。”

而该剧最让人期待的当然是我们的老戏骨张一山了,奈何张一山此次在剧中并不是主角,而是一反常态饰演剧中的大反派夷吾,首个随着本剧情发展从善变恶的角色,大家也是非常期待张一晋惠公晋国三公子夷吾的呈现。

据了解《重耳传奇》这部剧的男主并不是流量小生,而是影视剧熟脸王龙华饰演的,大家可能对王龙华这个演员不是那么的熟悉,但是王龙华在很多的电视剧都是有露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十三陵是哪个朝代皇帝的墓葬群

全文共 182 字

+ 加入清单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墓葬群,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内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两位太监。

现如今,明十三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陵寝建筑群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春秋季节是最佳旅游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太监最早出现的朝代 古代帝王为什么需要太监

全文共 1611 字

+ 加入清单

太监古代是专门供帝王役使的官员,其实最早的太监并非全部都是阉人,只是从东汉开始才规定太监必须全部净身。可能会有朋友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太监和皇帝身边的人走的太近,包括皇帝的后宫妃子,所以为了防止通奸的事情发生才让太监阉割下体。太监最早是出现在哪个朝代呢,太监和帝王之间的关系其实密不可分,不少朝代都有发生宦官专权的现象,实际上这些都并非偶然。太监之始

太监这个群体,在最初并不叫做太监,而是被称为宦官。但从开始到现在,无论是宦官还是太监都是服侍位高权重的贵人们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早,在《诗经》、《周礼》、《礼记》中都可以找到有关宦官的记载。根据现今已经发掘的史料,现在大多认为,宦官自夏商时,便在宫廷中出现,与统治者相伴,为统治者服务。

宦官在最初的时候,还并不全是由阉割之人充当。秦朝时宦官除了受过宫刑的罪人可以充当,还有一些身份地位低贱卑微的人可以充当。直到东汉时代,才规定只有受过宫刑的人才可以做宦官。

而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叫做太监,还是在唐高宗时,因为政府机构变动,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因此,宦官有了他们的别称——太监。而到明朝时候,宦官手握权力增大,人们便将宦官们全都称作为太监。

说来有趣,当今大家打趣的太监一词,却是那个时代对这个群体的尊称。历史中不断演变

我们经常在一些古装宫廷电视剧当中看见皇帝身边有一个很值得信任的太监随侍左右。他们帮助皇帝传达政令,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是皇帝身边尤其亲近之人。

而他们的地位与权力,总是围绕着皇权在上下浮动着。

秦汉时期,宦官便已经成为皇帝用来牵制外戚的一个好助手,这时,在这个群体中依旧存在着一些地位低下,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宦官,但也有了一些如赵高一般官至宰相的宦官。总体说来,在秦朝,宦官制度并不完备。

隋唐时期,皇帝为加强专制集权,宦官可以充任一些官职。在唐代时,宦官已经可以官至三品,而宦官官至四五品的就有千人以上,在安史之乱后,一些宦官甚至对军权虎视眈眈。

宋朝时,家国动荡,文人在社会上受到极度重视,是以,在宋时,宦官的权利并未有多大。

要说中国历史上,宦官生活最为美好的年代,那一定非明朝莫属。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丞相专权而废丞相,又因为政务繁忙,为加强行政效率而设立内阁,而后又以司礼监的宦官牵制内阁,这相当于给了宦官群体极大的权利。更何况明朝时还设立东厂,实行特务统治。在宦官权力逐日变大的同时,明朝政治也变得愈加黑暗。

而后,清代吸取前代教训,宦官专权现象减少。而随着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王朝皇帝不复存在,宫刑不复存在,太监这一群体,也最终消失。与皇权密切相关的一个群体

太监一职,本来便是应古代统治者的需求而出现的。

从最初的服侍统治者,再到后来帮助统治者节制外戚,更到后来担任一些较大的官。古代统治者总是在用太监们达成一些自己需要达成的目的,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而这也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下的必然。

除却社会大框架下的政治需求,太监这个群体与统治者天然的距离优势也成为一些太监可以获取统治者信任,从统治者处得到权力的一大原因。而宦官当中获得权力后的一些野心家,便会利用所得到的的一些权力去博取更加多的权力。也因此,我们会听见这样多的宦官乱政的故事。

中国历史中有过很多太监,但拥有姓名的太监并不算很多,而为后人所知的太监大多数都是因为专权等不好的事件。比如秦朝赵高,比如明代魏忠贤,这些人至今都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旦被人们提及,多是一顿批评。但历史上也有那么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宦官,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明代下西洋的郑和,他们俩,也都是宦官。

太监这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而每个太监个体也一定是与普通人一样有好有坏。太监,这个群体一直都在为统治者而服务,应统治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个群体所对应的宦官制度也在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变更。

但无论他们怎样,当几千年的专制王朝制度作古,太监这一与皇权密切相关的群体也就成为一段历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县的一个小康之家,十岁时就能阅读背诵《左传》、《国语》等书。司马迁家族祖辈都是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在朝中担任太史令。在司马谈刚担任太史令后就开始搜集各种史料,准备编撰一部绝世罕见的史书。但是随着司马谈年事的增高,时间、精力和才学也都远远不够,所以司马谈便将这个愿望寄托在了儿子司马迁身上。

在父亲的要求下,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全国,他去过屈原投江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的诗;他还去过韩信的故乡,向当地人询问韩信幼年的故事;他也到过孔子的故乡学习骑马射箭,广泛地接触人民群众的生活。经过此次游览,司马迁的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获得了很多真实的材料。回到京城后,司马迁便被汉武帝封为郎中。元丰元年,司马谈病危,临终之时司马谈将太史令之职传与司马迁并让他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心愿,编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

汉武帝天汉二年,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未完成,司马迁决定用最令人羞辱的腐刑代替死罪,继续编写史书。经过多年的忍辱负重,司马迁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修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南宋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因建策不被采纳而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达三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辽金是什么朝代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辽金是从五代末年到南宋末年。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

辽朝吸收许多汉文化与渤海国文化。灭渤海后,渤海遗民大量聚居于辽上京、辽东京一带的州县,较先进的渤海文化对辽文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辽朝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讽谏、叙事等各种题材。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1115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立国,国号金,建元“收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历史上最短的朝代排名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短的王朝排名不知道大家理解多少,自己心目中又有多少这个人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短朝代排名吧,看看中国历史上最短王朝分别有哪些吧,对这个比较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学习看看!

1、李自成的王朝-大顺-1天

2、袁世凯的王朝-83天

3、十六国-冉魏-2年

4、五代-后汉-4年

5、十六国-西蜀-8年

6、五代-后周-9年

7、五后-后晋-11年

8、十六国-南燕-12年

9、五代-后唐-13年

10、秦-15年

11、北朝-东魏-16年

12、五代-后梁-16年

13、十六国-后凉-17年

14、十国-前蜀-18年

15、十六国-西凉-21年

16、北朝-西魏-21年

17、十国-楚-21年

18、十六国-后燕-23年

19、南朝-齐-23年

20、十六国-胡夏-24年

21、十六国-汉赵-25年

22、北朝-北齐-27年

23、十国-北汉-28年

24、十国-后蜀-31年

25、十六国-后赵-32年

26、十六国-北燕-32年

27、南朝-陈-32年

28、十六国-前燕-33年

29、十国-吴-35年

30、十国-闽-36年

31、隋-38年

32、十国-南平(荆南)39年

33、十国-南唐-39年

34、三国-蜀汉-42年

35、十六国-北凉-42年

36、十六国-成汉-43年

37、十六国-前秦-43年

38、三国-魏-45年

39、十六国-西秦-46年

40、十六国-后秦-47年

41、西晋-52年

42、十国-南汉-54年

43、南朝-梁-55年

44、三国-吴-58年

45、南朝-宋-59年

46、十国-吴越-71年

47、十六国-西燕-100年

48、东晋-103年

49、金-119年

50、北朝-北魏-14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哪个朝代选皇后要先由太监验正身?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明朝选皇后:还要先由太监验身

明朝在选皇后的时候还需要由太监去验证,在明朝之前许多朝代的政局动荡,全部都是因为外戚。这些人一直都会仗着自己全部都是皇亲国戚,因此就能够为所欲为,一直指手画脚无数的朝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为了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出现,明朝的妃子一般都不会注重于门帝,永远都只注重于品行,甚至都不容许大臣去推荐。

不过即便是明朝妃子全部都来自于民间,照样也可以给家族带来一些好处,有无数的人都愿意让自家的孩子去参加皇上妃子的选择。根据当时的规定,首先就需要在民间去挑选5000个秀女,然后就进行第1次的挑选,再进入到第2个关口时,就需要由太监去执行。

这些太监就会拿着专门的工具,然后就进行挑选,看一下身材比例是否合适,看一下是否拥有出众的气质,主要是检查三个方面。第1个是检查是不是清白女儿身,有没有一些恶疾,另外还需要看胸部发育是否正常,接着还需要看一下有没有异常的味道。

一般在经过这一个关卡之后,能够留下来的人就并不是很多,估计也只有几百人左右。最后这几百个人就需要进入到中级筛选的阶段,大部分都是由秀女所集中的场所,然后去仔细的观察生活习性,在这个过程中太监就会把这一些女子全部带到房间里面,还需要摸遍全身,看一下发育有没有完全。

最后这些合格的女子才有一定的机会得到皇帝的册封,总之在挑选秀女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注重于个人的修养,而并不是注重于家族。在个人修养这一方面也会包括很多,其中会包括文化修养,说话谈吐,还有智商高低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在太监的监视之下,因此有无数的人都会觉得明朝的太监还是让无数人觉得比较羡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日本为何没有朝代更迭

全文共 2916 字

+ 加入清单

谈到日本历史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什么,那就不得不说日本的天皇了。从日本刚建国,从第一代天皇开始,一直传到现在,总共延续了125代天皇,历史长达2600对年,居然从来没有断过。而且从来也没说有人想要去刺杀天皇,然后让自己来当天皇。也就是说,日本到现在为止,都是天皇一家代代相传,叫“万世一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这个国家缺乏一种革命的思想。

那么,日本的第一代天皇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神日本磐余彦天皇”,是彦波潋武鸬鹚草葺不合尊的第四皇子。他出身在日向国(今宫崎县),从九州的日向地区向东进发,经过多场血战,最终平定了大和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奈良为中心,国土范围涵盖半个日本列岛的“大和国”。公元前660年,神日本磐余彦天皇在今奈良市的橿原宮即位。神日本磐余彦天皇在位长达76年之久,于公元前585年驾崩。驾崩后的谥号“神武天皇”。如今的奈良市有神武天皇的陵园,橿原神宮里供奉着神武天皇。

传说中,神武天皇在神鸟的引领下,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国。

神武天皇生活的时代,也就是中国的战国时代,与秦朝的第八代国君是同一时代。关于神武天皇的故事,目前只有一些传说,说他很会打仗,也很能种田,是一位英勇善战,又十分圣明的天皇。

日本历史上还有一个传说,说神武天皇其实是中国秦朝的方士徐福。说秦始皇当年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命令他的大臣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海上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徐福带了这么一支浩大的船队来到了日本,长生不老之药没有找到,怕回去交不了帐,于是就在日本留了下来,创建了一个国家,叫“大和国”。

中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写了一部《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书中记述了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

在日本各地,有许多徐福上陆地和徐福寺庙、雕塑。

现在还有不少日本人对于徐福是神武天皇的传说是深信不疑,在富士山下居住着一个大族,大家都姓同一个姓,叫“羽田”,“羽田”在日语中的发音,与秦始皇的“秦”是同一个发音。所以,羽田一族的后人们坚信自己就是当年跟随徐福东渡日本的秦人后裔。90年代初,日本诞生了一位首相名叫“羽田孜”,他一直跟人家说,他是秦人的后代,是中国的血统。有一次,我见到羽田先生时,他开玩笑说:“我们可是兄弟”。今年10月22日,日本全国徐福会将在富士山下举行全国大会,也已经向我发出了出席的邀请,因为我姓徐,他们认为是应该是徐福的后代,换言之,与日本全国的羽田一家属于骨肉同胞。下次大家坐飞机到东京羽田机场的时候,心里要想一想,这个机场与中国的秦始皇还多少有些关系。

日本国虽然有26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古代文明,要比中国落后许多年。所以,日本在古代一直向中国朝贡,向中国学习。

《三国志?魏书?倭传》是中国正史中记载日本的第一篇文章,共1987字,总括性地介绍了魏国使节团在倭国的所见所闻。使节张政等在日本居留7年,直接调停了“亲魏倭王”卑弥呼死后邪马台国内的战乱,直至卑弥呼的宗女壹与继承王位才回国。由于《魏书》比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要早大约440年,所以《魏书?倭传》对了解3世纪时日本的情况是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而日本人要寻找自己国家的历史,只能从中国最早的史书中寻找。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典籍《古事记》成书于712年,《古事记》中说神武天皇活了137岁。为什么能够活得那么长?或许真的是因为吃了长生不老药。这本《古事记》中说,神武天皇建立日本国的日期是公元前660年的1月1日,这一天是农历,明治时代,日本正式确立“建国纪念日”时,把它换算成公历,结果就变成了2月11日。

到现在的平成天皇为止,日本的天皇总共有125位。在这125位的天皇当中,最有名的天皇应该有3位,一位是中国隋朝时期的女皇——推古天皇。她干了什么伟大的事呢?她向中国派遣了使者和僧人、留学生,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让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文明的时代。他有一个很优秀的外甥,叫圣德太子,圣德太子根据当时的中国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定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宪法,叫十七条宪法,这部宪法的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就是“以和为贵”。第二位天皇就是中国晚清时代的明治天皇,他实行了明治维新,让日本打开国门,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实施了亚洲国家中的第一次改革开放,通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农业、渔业为主的一个贫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了亚洲工业大国和经济军事强国。第三位,就是昭和天皇,他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在古代,日本为了保持天皇血统的纯真,一般不允许与皇族以外的平民结婚。但是日本的第五十代天皇,叫恒武天皇,据说他跟一名在日本的朝鲜半岛出身的美女结婚。所以,日本的皇室中,参合了朝鲜半岛的血统。所以,日本有一种说法,说当初日本为什么要占据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就是为了让朝鲜半岛归属日本,以此来说明日本天皇的血统是正宗的,身上流的都是日本人的血。

平成天皇和美智子皇后是一对恩爱伉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宣布投降,天皇被剥夺了对国家的管理权和统治权。同时,日本的皇室贵族也大多被剥夺特权削为平民,天皇家只保留了直系的三户人家。这样一来,皇室成员中女性是越来越少,当时的皇太子就是现在的平成天皇,他娶的妃子,就是一个民间女子,也就是日清食品公司老板的女儿美智子,就是现在的皇后。那么现在的皇太子也以父亲为榜样,娶了女外交官雅子。雅子虽然是平民女子,但是她的爷爷当过海军大将,她的父亲当过日本外务省常务副部长,在古代,也算是一个贵族家庭。即使如此,日本天皇对于血统还是十分讲究,他在几年前动手术需要输血,宫内厅为了保证天皇身上的血液的纯正,不允许使用民间人士的血液,而是由天皇自己在手术前,抽出一部分血储存起来,然后在手术时用自己的血给自己输血。

到2016年,日本国建立已经2676年,但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却只有三个,1300年前,日本建了第一个首都,叫平城京,也就是现在的奈良,当时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奈良城完全是按照长安城的模式建造的。所以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长安古城的模样,但是你在奈良依然能看到长安古城的模样。公元794年,恒武天皇决定迁都,为此他专门请了风水先生,按照中国的风水学的原理选地方,结果发现京都三面环山,南面是平原,东西有两条河流穿过,是一个可以作为千年古都的好地方。于是,恒武天皇下令按照中国长安城的模式,建成了一座东西宽4.5公里,南北宽5.2公里的京都城。

所以我们现在去京都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种地名,叫了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一直到九条。一条就是一条道路,也就是环绕皇宫的环城线,相当于我们现在概念中的一环二环。这就是当年长安城的街道模式。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从京都来到东京,当时的东京叫江户,他看到江户城三面环山,一年朝海。所以他决定迁都,并把江户城改名为东京。所以,东京成了日本国第三个首都。傲慢的京都人到现在为止,还坚持认为,明治天皇是被一部分官僚绑架到东京去的。所以他们都认为,天皇的心是留在京都,而现在只是在东京出差。日本的首都依然是京都,而不是东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薛仁贵是哪个朝代的人?薛仁贵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3881 字

+ 加入清单

薛仁贵作为唐朝的一代战神其实还是名不虚传的,当时的薛仁贵不仅是奋勇杀敌,更是人们非常喜欢。相传在当时,薛仁贵在民间也是深的老百姓的喜爱。因为在当时薛仁贵经常帮助当地的老百姓,解决老百姓的一位困难和问题,那么,说到薛仁贵的朝代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就是唐朝,那么,薛仁贵的死也是人们一直议论的焦点,到底薛仁贵是怎么死的?关于薛仁贵的生平介绍还有死因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导读:薛礼(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薛仁贵为薛安都的六世孙,属于河东(今运城)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薛仁贵生平

中国唐代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骁勇善骑射。长成务农,娶妻柳氏。薛仁贵为唐朝名将,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从而为唐前期的强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他在战争中有时治军不严,纵兵掳掠,收受赂贿,又往往斩杀过多,失之残酷。薛仁贵还忠于职守,从他任安东都护时的情况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贞观末,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今辽宁海城南),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句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句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北门长上[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唐征高句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征高句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土,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郑仁泰、薛位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于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句丽士民安居乐业。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人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至此,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但吐善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战后,他因败绩被免为庶人。不久,高句丽地区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辽东。任内,薛仁贵因事违法,贬象州,后遇赦免而还。

开耀元年(681年),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授瓜州长史;不久,授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阿史那元珍反唐,薛仁贵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逝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

薛仁贵

演义:

“薛家将”的第一任主人公,是太宗朝后期的主要军事统帅,留下“白衣破高丽”、“三箭定天山”等传奇故事。最后在征西凉之时,中敌将杨凡之计被围,被其子薛丁山误射而死。

历史原型:

出身穷苦农民,太宗征高丽时从军。在辽东战场上屡立奇功,曾身着白盔白甲横扫敌阵,引起太宗注意,将其调入禁卫军。高宗继位后,宫中曾发洪水,幸得薛仁贵所救。后又多次出征高丽,多有斩获。

薛仁贵武艺高强,曾一箭射穿五层甲。铁勒叛乱,仁贵率军平叛,对方派骁骑数十前来挑战,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吓得其余人全部投降,薛仁贵将其全部活埋。不久即平定叛乱,此即为“三箭定天山”。

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与李绩等同征高丽,连败高丽军于新城、扶余,经两年奋战,终于平定高丽。薛仁贵在胜利后被派镇守平壤,指挥高丽境内的常驻唐军。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率唐军十万征讨吐蕃,但由于副将郭待封私自行事,仁贵部被吐蕃军四十万所围,唐军大败,战后薛仁贵被撤职。

不久高丽叛乱,薛仁贵再次被启用,但不久后又因罪被流放。直到开耀元年(681年),六十八岁的薛仁贵才因大赦回朝,率军抗击突厥。突厥听说领军的是薛仁贵,吓得四散而逃,唐军大获全胜。永淳二年(683年)病死,年七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庆余年是哪个朝代?庆余年讲的什么故事?

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庆余年》一周只更新6集,很多观众都直呼太少,作为一部人气小说改编的作品,《庆余年》能有这样的火爆程度也不算意外。不过还有很多观众第一次看《庆余年》,对于这部剧的朝代背景,还有剧情故事都不太了解,所以这次我们就来为这些新观众做一些基本的解答,让大家能够更加顺利的观看剧情发展。男主角范闲身为一名穿越者,他究竟有没有原型呢?一起来了解下吧。庆余年是哪个朝代?

电视剧《庆余年》是根据猫腻同名小说改编,剧中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古代,发生在一个叫做庆国的朝代,但真实历史上却不存在,也就是说本剧故事背景是虚构的。剧中还出现北齐和北魏,还有庆国当朝的太子名为李承乾等,这些都会让人误会本剧是有历史原型的,剧中人物也有对应的历史人物。

剧中虽然出现了北齐但是历史上北齐的皇帝高姓,并不是剧中说描述的战姓,所以说剧中的北齐和历史上出现的北齐并不是一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名为李承乾,剧中出现的太子刚好叫做李承乾,让人再次产生误会,认为这是唐朝时期的故事,而且剧中人物的服饰和唐朝也非常相似,不过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现在很多古装影视剧都是根据历史编写的,剧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是根据真实历史人物进行编纂,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不缺乏架空历史编写的古装剧,针对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将影视剧和真实历史进行区分,不要对历史人物生平和关系产生混淆。

《庆余年》是古装,而且是制作精良的一部古装剧,剧中所传达出的思想也很积极正能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朝代故事,让很多朋友相信那就是曾经真实存在的。

本剧主要讲述的是范闲从出生到成长的故事,这一切背后有两个非常关键性的人物,庆帝和叶轻眉,此二人是关于范闲命运的人物,也正是二人才有了这个故事。他们虽然不是主要主人翁,但始终贯穿其中,也是范闲每一次成长的关键。在故事最后范闲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了解了亲生父母亲之间的恩怨情仇,但他仍旧抱有赤子之心,坚守理想。庆余年讲的什么故事?

《庆余年》故事中的范闲是出生就被追杀的人,他表面上是范建的私生子,实际上他是庆帝和叶轻眉的私生子,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有着现代人思维和记忆的人。剧中交代故事背景是庆国,而当朝的皇帝是庆帝,很多人好奇当时的朝代背景,也好奇范闲的原型,他是否是历史上的某一位皇子?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

庆帝是本朝的皇帝,至于他的真名叫什么没人知道,所以大家都将庆帝当做是当朝皇帝真正的名字。故事中又出现太子和二皇子,从故事上来分析会让人误会剧中的故事背景或者说剧中人物是有原型的,其实不然。

范闲虽然是庆帝和叶轻眉的私生子,但他却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就是说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叫做范闲的人,是编剧虚构的人物。

范闲的生母叶轻眉帮助庆帝夺得皇位,但是在权势和爱情面前,庆帝选择了权利,在叶轻眉生下范闲之后被庆帝设计害死,在范建等人的帮助下救下了范闲,范闲也因此成了范建的私生子。

范闲从未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好奇,他相信自己是父亲的私生子,只是对母亲的事情比较好奇,随着去京都发生的事情逐渐的让他了解他的身世。后来范闲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是庆帝,母亲是叶轻眉,当时的范闲对庆帝抱有一丝丝的幻想,想不到庆帝竟然要杀了他,这让范闲看清了庆帝的真面目,最后在几位友人的帮助下一起刺杀庆帝为母亲报仇。

本剧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古装剧,但仍向我们展现了古时朝代人物的权谋,为了权利可以放弃亲情,放弃人性。除此之外,也存在很值得让人深思的世界观,不知道大家在看剧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感悟。庆余年被吐槽

观众对《庆余年》的评价很两极。这部前期物料怎么看怎么严肃大气的大格局权谋剧被赐外号:电视剧乔碧萝。简言之,感觉自己被骗了。

首先是服化道。

这两年古装剧愈发注重美术光影,同期在播的《鹤唳华亭》就以此为主要看点,审美在线,每一个镜头都赏心悦目。

而《庆余年》的艺术审美几乎是没有。演员造型廉价,灯光构图水平停留在十年前,滤镜是什么?不存在的。如果仅是画面不够好看,观众的欺骗感倒也不至于这么强烈,主要这一切反映在演员身上,就彻底成了灾难。一个个脸色极差妆感强烈,大美女李小冉的妆发更是匪夷所思,惊现话题#李小冉眉毛飞了#。

另一头的欺骗感来自于剧的画风。相比于其他每个角色都一脸三千斤心事的权谋剧,《庆余年》6集下来最大的tag是:太好笑了。

光主角名字就让人怀疑听觉:范闲,他弟叫范思辙,他爸叫范建。还有一系列ABB式的名字,当众处刑了习惯于 随便一取的网文作者。其他的都算了,布下全剧大局、让人避如蛇蝎的人物叫陈萍萍,偏偏还是吴刚来演。

范建 每叫一次 陈萍萍 ,我的三次元三观都要碎裂一点。

剧情上,《庆余年》的笑点非常具有网感,不仅不严肃,甚至不正经,一阵阵凉风中沙雕气息迅速突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胡旋舞盛行哪个朝代?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胡旋舞源自中亚诸民族,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西汉丝绸之路后,昭武九姓与新疆、敦煌及长安等地进行了商贸和文化等广泛的交往,胡旋舞也随之传入中原,到了唐代唐玄宗时期,胡旋舞更是盛极一时。

胡旋舞奔腾欢快,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胡旋”,其主要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

胡旋舞在公元2世纪已在中原传播,在唐代盛行的根本原因是胡旋舞具有中亚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民族性格,矫捷、明快、活泼、俊俏的舞蹈风貌和优美的音乐节奏,体现了人类形体的美感和速度,显示出一种蓬勃活力和朝气,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胡旋舞自汉至唐,一直盛行不衰,及至五代、宋以后,仍不断发展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妃子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各个朝代的妃嫔封号介绍

全文共 1987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在一些宫廷剧当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时期,皇帝后宫当中都有很多的妃子,而这些妃子也会因为自己等级身份的不同而获得相应的地位,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对于后宫当中各个妃子的称呼感到很困惑,不同时期的妃嫔的称呼是不一样的,地位也不一样,最常见的就是清宫剧里面的妃子了,那么除了清朝,你知道古代其他朝代的妃子的称呼又是什么吗?这些称号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后宫妃子称号是怎么来的

清代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嫔妃、妃嫔、妃妾六宫,古代有所谓妃嫔居于六宫的说法,因此六宫成为皇妾的代称之一。六宫并非实际上的六座宫殿,而是一种代称,除用以代称皇妾,也专称皇帝的后宫。西宫,最早见于封神榜,当时纣王为了审问皇后姜氏,便命西宫黄妃代审,自此成为皇妾的代称。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有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其余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数。贵人以上均加称号,有贤、德、和、静之类。如慈禧太后在清文宗咸丰帝时历贵人、嫔、妃、贵妃四级,除了贵人时期称号为“兰贵人”外,称号不变,均为“懿”。2、历朝历代妃嫔的称呼

每个朝代的妃子的名称是不太一样的,就这个“妃”也是一种头衔,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妃”的。

商朝: 中宫皇后 东宫皇妃 西宫贵妃 四妃:德妃,淑妃 ,惠妃, 庄妃 九嫔 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西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武帝时加婕妤、婧娥、容华、充衣。元帝加昭仪、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

东汉:皇后、贵人、美人、彩女、宫人。

魏:皇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加淑妃、昭华、修仪。

晋: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魏:皇后、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

南朝: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三职(美人、才人、良人)。

隋: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共120人。

唐: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开元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后、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婕妤、美人、才人、国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红霞帔、侍御。

元:皇后(皇后人数不止一个,一般三人,多可达五人)、妃

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

清:皇太极仿元制设五宫后妃: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即孝庄文皇后)。以后各朝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此十四人称为“主位”,得以在东西十二宫主一宫;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得以在某宫占据一室3、如何看待后宫妃嫔制度

在民间传说中,谈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时,经常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或者说三千粉黛。总之,皇帝是妻妾众多。这些说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在各个方面,对异性随心所欲的大量占有,就是这种权威的一种表现。

为了满足皇帝无止境的私欲,同时也为了子嗣众多,便于挑选皇位的继承者,于是,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后妃制度就逐渐确立和健全起来。纵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帝王的这种多妻制是一种极端罪恶腐败的制度。

首先,它是对妇女的摧残压迫。“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对这些被压迫少女的命运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她们或始而得幸,旋即被弃;或终生望幸,却永宿空房,不得见皇帝一面;或小有不慎,触怒帝尊,则刀斧加身。高墙深宫,月圆月缺,不知有几多怨叹,几多血泪。

黄宗义曾愤怒地斥责封建皇帝,“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造成民间多怨夫,宫中多怨女。其实这还只是后妃制度罪恶之一端。

其次,这种多妻制也腐蚀皇帝本身。他们有的春宵苦短,懒于国政,倾复邦国;有的因纵欲过度,而伤身害命。中国皇帝长寿者少,后妃如云,纵欲无度,淫乐自状实为原因之一。

再而,官闱内部,争宠嫉妒,倾轧残杀,以及种种秽闻丑行,更对整个官僚机器隐寓着潜在的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朝代顺序 历史朝代有哪些顺序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顺口溜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中还有“五胡十六国”与“五代十国”,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所建立的。五胡十六国分别是:匈奴、鲜卑、羯、羌、氐、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五代十国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经历了历史的分分合合,让统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得中华民族更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蹴鞠起源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此时所提的“蹋鞠”就是“蹴鞠”比较民间的称呼。在2008年国际足联成立的100周年庆典的闭幕式上,足联主席还为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官职太师别称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太师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它的别称有很多:太师、太傅、太保,但这仅仅是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另外一种太师官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明史官职志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秋在哪个朝代成为正式节日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是中国非常的传统,也是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的一个节日。你知道中秋成为正式节日的朝代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中秋成为正式节日的朝代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秋节故事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下生长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会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行,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猜你喜欢: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成为正式节日的朝代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