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川云关遗址(合集20篇)

宋代瓷窑遗址好玩吗?据考证,这里是宋代规模较大的地方瓷器生产作坊之一。宋代窑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福建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有重大意义。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瓷艺术,文人气、书卷气十分突出,注重个性,呈现出幽雅秀丽,温润含蓄,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此时的景德镇青白釉瓷,烧制日臻完善,胎质纯净洁白,釉面晶莹润泽。景德镇影青瓷的青幽氛围,是宋代“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审美观的突出展现。

浏览

4296

文章

1000

篇1:瓦石峡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瓦石峡遗址被当地人称为瓦石峡古城,位于若羌县瓦石峡乡瓦石峡村附近。包括12处较集中的遗址,3处窑址,2处墓葬区及1处治铁遗址,房屋遗址为唐至宋时期。斯坦因、贝格曼及国内、区内一些专家来此做过调查,曾出土玻璃器、瓷片、钱币、生产工具、饰品、生活用具和元代汉文文书。民间传说八十年代有人在挖红柳包时曾拾得黄金工艺品一只,为一小姑娘一手打伞,一手提花蓝造形,后被文物0犯骗走。从伞与“鄯善”谐音,花蓝与“楼兰”谐音看,这件工艺品应是鄯善国工匠精心打制的向内地敬奉的贡物。瓦石峡是古代楼兰——鄯善王国的经济中心,早在汉代以前,这里的手工业已颇具规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若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从遗址上还保存着的数十间前后相连的手工作坊和全属治炼窑残址看,瓦石峡手工业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粗玻璃器皿为研究古代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仇池国遗址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仇池国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仇池国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据《水经注》、《仇池碑记》(见《陇右金石录》)、《资治通鉴》记载:汉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杨氏以此为据点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经晋到隋六个朝代,灭于隋开皇元年(581),传世十八位,立3主,统治386年,南北朝时曾统辖陕、甘、川三省边境六郡十八县。仇池原名仇维山,因其上有池改称“仇池”,又名“百顷城”。该位于仇池山,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793米,其山四面陡绝,三面环水,壁立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所据,面积约4.8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有石碾槽、铜戈、匕首、驽机、镞和釜等。原城址已夷为平地,但现存遗迹对研究仇池国的历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仇池村:仇池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博物馆内有唐代长安城城墙遗址,也是登西安城墙的一个入口。

景点介绍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位于明城墙含光门段,内有唐代长安城墙遗址。这里也是登西安城墙的一个入口。唐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也设在含光门内,当年这里是西域商人进入长安城的“海关”。

博物馆分为东、西两个大厅

整个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布局分为东大厅、中大厅和西大厅。博物馆东大厅的唐含光门门道遗址,从这里可以想像到当时唐含光门的宏大雄伟。唐含光门遗址门址呈长方形,长约37米、宽约19米,以纯净黄土版筑而成。

西大厅的城墙断面遗址城墙断面是西安城墙的一部分,展示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在博物馆中大厅一层,有隋唐含光门复原模型和清西安府城沙盘模型,再现隋唐含光门雄伟和辉煌。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环城南路西段与甜水井街相交处

类型:古迹博物馆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电话: 029-87272792;029-87235239

开放时间:

淡季:8:00-18:00,旺季: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54.0元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与西安城墙景区为同一门票,54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吉成井盐作坊遗址

全文共 1629 字

+ 加入清单

吉成井盐作坊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成井盐作坊遗址

四川自贡市被誉称“天府盐都”,在古代盐业发展史上,它谱写过光辉篇章。它那耸入蓝天的采卤天车,是历代蜀南人民勤劳、勇敢和富于开拓精神的标志;它在盐业科技上的探索与创造性的巨大成就,为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据了解,自贡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上,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在19世纪到20世纪井盐生产鼎盛时期,自贡到处天车林立,雾气蒸腾,场面蔚为壮观。20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保存完整的盐井有1000多口,天车也有近千座。天车是将地底深处盐卤采汲上来的提卤工具,每一口盐井都有一座天车,可算井盐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天车系一种木制井架,耸立井口用于采卤、治井、淘井。据史料记载,自贡最早的天车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最初天车是独脚的,以后发展成两脚、三脚,天车形制构造的改变,与盐井的深度、井径、汲卤筒的大小和长度相关联,随着井盐生产的发展,采卤天车的荷载增加,为了适应深井采卤的需要,天车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独脚、双脚到多脚。

一座天车,由数百至数千根圆木、数千至上万个木楔组装而成。木料全为质地轻、耐腐蚀的杉木。它由塔式支柱组成,每根支柱都用一根根圆木圈合,用竹篾绳捆扎成空心柱子,外径40至80厘米。天车最高可达上百米,十分壮观。最为奇绝的是,这些圆木组成的巨大支柱,都只能从下往上一点一点地捆扎,每根支柱在一定的位置合成一体,最后汲卤的缆绳从天车顶端的天辊子绕过垂直落下刚好落到地面上小小的井口中。天车的高度与其汲卤时承载力的大小相关,一般每筒卤水在50公斤左右天车需要12~15米高,每筒卤水在100公斤左右天车需要20~24米高。一般20余米高的天车,需要圆木200余根。30米以上的天车,需要圆木三、四百根。天车一般可以连续使用30年左右,需要定期维修。架设和维修天车的工人称为辊工。

位于自贡大安区杨家冲上凤岭的吉成井盐文化遗址,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四口盐井组成,占地25亩,是我国现存盐井和天车最密集的地区。吉成井原名裕丰井,开办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在井深1108米,井径10厘米。天车高12米;裕成井原名裕顺井,清光绪年间由陕帮李世德号开办,现在井深1213米,井径9.93厘米,天车高18米;益生井原名西江井,清咸丰、同治年间由陕西帮开办,现在井深1018.8米,井径10.8厘米,天成井开凿于1867年,1913年投产,现在1188米,井径10.7厘米。吉成井盐文化遗址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自贡盐业和中国井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天府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以天车为代表的城市历史记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方面由于卤水的减少,另一方面效率更高的机械抽取方式逐渐替代天车汲卤,天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在2002年以前,吉成井盐文化遗址上的4座天车和厂房仍在使用,后由于工艺陈旧,加上国家-了关于停止小灶盐生产的相关规定,当时隶属大安盐厂的吉成井停工废弃,天车、房屋等建筑严重毁坏,井灶设施无存,天车腐蚀严重并倾斜。随着企业改制,该25亩厂区被转卖,在了解了企业的实际困难后,自贡市政府决定,这25亩土地进行评估后,由自贡市土地储备中心出资收购,按城市规划作为旅游用地进行开发,吉成井盐文化遗址交自贡市文物局管理。2010年,市文物局借吉成井盐作坊遗址成功申报“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与环境治理项目”之机,争取到资金,对该遗址围墙、4座天车、灶房、盐仓等进行了全面的抢救性维修,并将恢复古盐场传统的捣碓、采卤、天然气采输、制锅巴盐等生产场景。

2013年5月,吉成井盐作坊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范围为界,面积1.46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北以保护范围外延33-55米为界,西至两口塘小区道路边界,东北至人民路边界,东至人民路临街建筑西10米用地边界,东南至小区消防道路边界,南至保护范围外30米梯道边界。面积3.62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蟠交古城遗址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蟠交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蟠交,即今城关镇(城关镇政府),又名老合水、合水老城、合水镇。在今合水县城东北、合水川(县川)中段的北山麓。距县治三十五公里。

古城始建于唐初戍寅之岁(公元六一八年),以城在大小乐蟠二水(即今县东川及县北川)交汇处得名.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县治迁西华池止,共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县级建治历史。

蟠交古城,又名“葫芦城”。据府、县史志记载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县川河)之阳,北负尖岭、面向平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陆,东西顺山势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东西最长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宽九十五丈,周长三华里零九丈,登高北望俨若葫芦.当地群众对此城曾有生动的比喻:其根扎于城西北清水沟湫之中;其蔓由山后察家湾、万家湾顺山梁婉蜒而上;其把在城首北山之巅大有方丈之地;东西二垣起于葫芦把,顺坡而下层,中有细颈形呈葫芦腰;南垣傍河而长,收作葫芦底;东西二关之外,地势开阔平坦,似两片葫芦叶。整个葫芦扎于北山之颠,座于河川之台。

古城东通富、延,西经庆、环,南达宁县;左挈子午山,右抱珊瑚水,群山环抱,水带萦绕,横断山道,景色瑰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今通商之要道,亦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昔建有堀门二,皆有捐额,东曰“绥安”,西曰“庆宁”,近年拆除。宜兰公路从中穿过。

古城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战争破坏,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据现存资料记载,自唐初建城以后,于宋熙宁中再建,明洪武初重修。崇祯年间遭兵,城垣残破,公署民房焚毁,清顺治间重修。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建城楼,乾隆间重建县署,光绪五年(公元八七九年)以乱,多倾圮,复筑之。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迅争创座古城,城乡机关、民房栉桦相连,建筑林立,蟠交古城已经在成为合水重要的经济重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南坡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南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南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武成山,西至刘家台村,南至陇海铁路,北至蟠龙塬。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米。

2003年,南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仓镇:陈仓镇隶属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东西长11.2公里,南北长40.5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9000亩。镇党委下设2个村级党委、5个村级党支部,全镇党员总数971名。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4031元。 陈仓镇自古就是一个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元谋猿人遗址

全文共 1223 字

+ 加入清单

元谋猿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被发现了,元谋人大概在170万年前左右。

1965年5月1日,地质工作者钱方、蒲庆余等一行在大那乌村北从事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呈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为一左一右的上内侧门齿。经研究分析,同属个男性成年人个体,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但比较粗壮,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用古地磁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它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元谋人遗址还出土了7件石器,在地表采集到10件石器,均为刮削器。在化石层出土了大量的碳屑和两件烧骨,这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了,元谋人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

1972年2月22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重大新闻,《人民日报》报道:“这是继我国北方发现的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和我国西南地区第四纪地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了元谋人遗址。地层0土了6件石器,3个层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说明“元谋人”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会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70万年。随后,地质研究所和贵阳地化所分别采集元谋组古地磁样,并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

“元谋人”的牙齿为同一青年男性个体的左侧、右侧上内侧门齿,齿冠长度分别是11.4毫米和11.5毫米;宽度分别是8.1和8.6毫米,高度虽经磨耗而减小,但仍达11.2和11.1毫米。“元谋人”经研究归属早期直立人。其特征为:牙齿粗硕,齿冠扩展指数达141.9;齿冠唇面除接近颈线的部分较为隆突外,其余部分较平扁,有明显的汤姆氏线,唇面沟及浅凹面;舌面的底结节发达,占舌面的二分之一;具铲型结构。研究者认为“元谋人”应为直立人的一个新亚种,建议以发现人类化石的元谋县为名,命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

元谋人遗址发掘时,地层中发现大量碳屑,长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大致可分为3层,分布在上下3米的界线内,有的较集中,呈鸡窝状,碳屑常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地层中还含有烧骨(经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因此,不能排除“元谋人”已会使用火的可能性。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谋人遗址有纪念碑,不远处有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元谋人牙齿化石的标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关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安阜城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阜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城址分新、旧两城。旧城略呈矩形,南北长约166米,东西宽约122米。四周城墙大半犹存,黄土夯筑,高一般约5米。南墙中段辟城门,宽约4.5米,高4米。北墙中段残存马面一座。东墙因紧邻民居,破坏较严重。城内文化堆积层厚约0.60米。并有现代伊斯兰墓群。

新城遗址在旧城遗址东约1公里,城中现代民居鳞次栉比,巷道纵横,古城已破坏殆尽。据《清史稿?地理志》载,城周二里二、高一丈七尺三寸、城楼四座,雉牌五百八十个,有四座城门:东曰登青、西曰永丰、南曰辑和、北曰保康。

关于新旧安阜城,-明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准部平始建安阜城于精河,设典史”,安阜取“永保康宁”之意。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于“安阜城东二里建新城,仍旧名。”

安阜新旧城沿袭两个多世纪,因战乱,居民逐渐外迁,此城遂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奇章县城遗址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奇章县城遗址为巴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奇章县城遗址位于巴州区清江镇东井村一组,年代为南朝,类别为古遗址。

奇章县城遗址为巴中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东外延400米至小登子河,南外延600米至南寺垭,西外延40米至奇章河,北外延10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清江镇:巴中市辖镇。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1913年置清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6年置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府28公里。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3.3万。巴中至达川省级公路过境。辖柏林、塘坝、佑垭、杏垭、峰垭、、铁炉、观山、文昌、台山、昆山、金字、环岭、东井、南垭、郑家山、碧垭、石燕、八角位、楼台、保丰、元堡21个村委会和海生居委会。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后稷祠遗址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后稷祠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后稷祠遗址

《水经注》卷十八载:邰(武功)“城东北有姜女原祠,城西南百步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此即武功有姜女原

、后稷祠的最早记载。《长安志》更于武功条下载:“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姜女原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当然是就中亭川武功城(今武功镇)而言。康对山《武功县志》载:后稷庙、姜女原祠“今俱亡矣”,而“今(明正德时)后稷祠在城内西上,故宝意寺址也。明弘治丙辰(1496)知县(宋)学通改建,祠后又作姜女原祠”。《长安志》载:“宝意寺在县西一里,亦唐神尧别宅。乾封三年(668)建为宝意寺,周显德二年重恩宝意寺,寺东临绝崖”。显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后来的宝意寺(俗称上阁寺),即以后稷祠为中心改建发展起来的。此后,厉有修葺。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志》记载:“殿三楹,四角垂檐,南向,殿前有碑,马嵬阎铎记”。明、清数有修葺,每次立碑以记其事,碑文多言宝意寺“大唐创业天子(李世民)读书处”,与《长安志》的“唐神尧(李渊)别宅”之说想吻合。李渊在武功的住宅有三处,宝意寺即其一,此宅系以后稷祠为中心所建,由此可知,后稷祠建于李渊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骆驼城遗址及墓群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骆驼遗址及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城位于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

骆驼城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墙基厚6米,残高7米。除东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长方形角墩,前部城垣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内城南垣正中辟门并筑瓮城与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遗存较完整的汉唐故城。

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首诗道出了当年故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野风光秀色。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永胜村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

甘溪坡茶马古道位于天全县红星村二组境内。是当年背夫们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经之路。该古道现有27户农家住户,房屋还保留有清末建筑风格,古道上背夫们当年背茶包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仍清晰可见,还有当年照亮背夫行走夜路的灯杆窝子。至今,尚有健在的背夫,背夫们家中保留着当年用过的背夹子、拐子、油灯、草鞋耙等工具,以及当年开茶馆、旅馆遗留下的古老桌椅。

保护范围:现有驿站遗址四周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通明长城遗址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大通明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近日,大通明长城遗址列入了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险加固工程的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据悉,东起大通与互助交界处,西至大通与湟中交界处的大通明长城遗址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的“八达岭”。2007年,大通明长城被列为中国长城调查项目,日前又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为完整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我县近日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做了全面考察,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建成一处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

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鹰嘴山金风顶下,四面环山,山险林密。谁曾想到,荒山野岭,残垣断壁间,一个农民的儿子——胡胜海,在这里竖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提出了反对劳役和苛捐杂税的口号,组织农民起义,开始对清朝廷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斗争。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胡胜海以梅林寺为大本营,招兵-,建皇城,筑宫殿,修皇仓,设石门石卡,砌炮台,烽火台,围土千方,开沟引水,积草囤粮,以谋大事,就这样构筑起他的皇城之梦。透过这些残垣断壁,石门石卡、万人坑、胡王洞粮仓等遗址,仿佛看到当年威福王胡胜海率领以黄巾裹头的黄号军,浩浩荡荡,功克德江、务川县城,烟火滚滚,炮火震天,清兵闻之丧胆,并支援主力军纵横驰骋半个贵州,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廷的封建统治。是非功过,历史自会评说。

长丰乡:在距德江县城北部大山深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富绕的地方,象初被人识的豆蔻女子,似一片未被开恳的处女地,它就是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长丰, 长丰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32公里,平均海拔800米,植被达67%,气候宜人,境内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有桐坝土家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民族风情浓烈;冷水岩瀑布高达50多米,水流细长,长流不断;冷水岩自然壁画伟人像栩栩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老人沟遗址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沟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镇荔峡村。遗址分布面积约3.6平方千米,包含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存,前后延续2000多年。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彩陶壶、细绳纹素陶片,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片、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片和素陶残片以及齐家文化彩陶罐、素陶罐、磨制石斧、玉璧等器物和窑址、窑饼,暴露有灰坑、白灰地面、烧窑等遗迹。遗址分界线大致以村中的万家河为界,西岸以齐家文化为主,东岸以马家窑文化为主。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东至遗址所在东山山脊线,向南延伸300米,西至遗址所在西山山脊线,向北延伸300米。

丁家沟镇:丁家沟乡位于县城南部,南接安定区和通渭县,东面与中川乡毗邻,西、北靠会师镇。全乡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4410户,20864人,农村劳动力10988人。距会宁县城21公里,境内多为南北走向沟梁,属华岭山系二阴山区,是一个农业大乡。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32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399.2万元,第二产业达到651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203.8万元;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雷村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雷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雷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渭南市白水县西固镇雷村

保护范围:东至遗址所在土梁东侧沟底,西至遗址所在土梁西侧沟底,北至白水河南岸,南至雷村北侧。

2014年,雷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固镇:白水县辖镇。1949年为西固乡,1961年建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9.6公里。面积63.4平方公里,人口1.8万。西(安)延(安)铁路及白(水)澄(城)公路穿境而过。辖西固、东文化、中文化、潘家、杨家、梁家、南峁、东固、扶蒙、器休、马嘴、田家河12个村委会。属林皋水库自流灌区。乡镇企业有煤炭、建材、储运等。有中外合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春宫遗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长春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长-遗址位于朝邑镇北寨子村,距县城东16.2公里。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宇文护筑,初名晋城。建德二年(573),因晋城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对古蒲津关,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遂改名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西入关中,渡黄河后,先驻于此,再取长安。唐武德二年(619),在此置陕东道大行台。李世民为秦王时,镇守于此,河东军队,尽归指挥。山东平定,方移行台于洛阳。以后凡在同州为官的,多兼任长-使。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和后周明帝等,都曾到此巡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到过这里,《题郑县亭子》诗中的“天晴宫柳暗长春”即咏此游。

后因战乱破坏,五代全废。今已半为农田,半为北寨子村庄所覆压。但遗址的西围墙基础仍明显暴露,南边的两面残窑依然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淡家嘴遗址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淡家嘴遗址为城固文物保护单位。

淡家嘴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北约5公里的原公镇丁家村,系湑水河北第二台地边缘,距河一公里。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是1980年农民耕种时发现。-物工作者调查,该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采集的陶片标本能看出器形的有:泥质红陶钵,分尖唇和园唇两种;泥质彩陶盆,敛口侈沿,鼓腹,饰园点三角连弧纹;夹砂红陶罐,分敛口侈沿,直口平沿和敛口凹沿等,泥质红陶尖底瓶,直口重唇,细颈;在夹砂红陶中,除饰粗绳纹外,还有细绳纹间凹状指纹。石器有斧一件(残),只存刃部;杵一件,利用长扁圆形自然石坐做成,小端有使用痕,长12.3厘米。从陶片分析,该遗址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宝山镇:宝山镇位于陕西省城固县东部湑水河畔,距县城5.6公里,东与洋县马畅接壤,西与五郎乡、原公镇相临,地处汉中市环线交通网,交通便捷、信息通畅。全镇辖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4225户,15763人,土地面积27.51平方公里。杨丛仪墓座落境内。包含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新石器晚期文化、商代文化、汉代文化等几个时期遗存的宝山遗址蜚声海内外。近年来全镇实施 “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马路塬遗址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马路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路塬遗址

马路塬遗址位于岘塬乡姬家川村马路塬,保护面积7亩。1975年文物普查中,在磨河嘴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长7米、厚80厘米的灰层1处,出土不少陶片和骨器。陶片为细泥红陶,色橙红,饰黑彩,平行条纹、斜纹、水波纹,还有夹砂红陶片,属辛店文化。在断崖面距地表50厘米处,发现居住遗迹,长6米,厚60厘米,地面夯筑,下有卵石层;还发掘出石刀2件,单耳陶杯1件。陶杯质为夹砂红陶,色橙红,饰黑彩,上,下部为组3条,并有勾纹;杯高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3厘米。属辛店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全文共 2414 字

+ 加入清单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区以北32千米处,在普定县城关镇西南约5千米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一带,一万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西秀区的猫猫洞及还愿洞、平坝飞虎山洞、普定白岩脚洞都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普定穿洞遗址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印证了黔中地域辉煌的史前文化,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成为史学界一颗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

穿洞为一自然溶洞,南北对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蚀盆地,绵延数十千米。峰顶与盆地相对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长30米,最宽处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居住。

1976年,南京大学教授俞锦标等人到普定作岩溶勘察,在穿洞首次发现骨化石、残骨、灰烬及染色的红土矿,从而揭开了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神秘的面纱。穿洞出土的部分古人类文化遗迹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分外重视,封存于历史尘埃中的古人类生活图景由此而逐步展现出来。

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教授与俞锦标教授相继对穿洞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又获得一批珍贵的文化遗物。是年冬,中国科学院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淼水教授应邀考察了穿洞,裴文中充分肯定了穿洞古人类遗址的价值,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超过其文化内涵丰富新颖、突出的类似的古人类遗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981年和1983年,贵州省博物馆和南京大学两次联合发掘,获得旧石器一万多件,骨角器一千余件(其中以骨器为多,角器较少);人类化石有头盖骨两个和一些头盖骨残片,完整的下颌骨及上、下颌骨残片,桡骨、胫骨各一段,单个牙齿多个,儿童头骨碎片40多块以及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这些人类化石当中,有一个女性个体,一个老年男性个体,至少代表了5个个体的化石人类,据此将他(她)们称为“穿洞人”。

穿洞文化主要是指穿洞人用劳动智慧创造的工具,这些劳动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其次是用火证据中的烧骨、烧石、灰堆、灰烬、炭屑等。

穿洞人使用的工具,制造时用了3种方法,即锐棱砸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锤击法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普遍的传统方法;砸击法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里最早发现;锐棱砸击法是在穿洞首次发现,并遍及我省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遗址中,甚至在一些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也有发现。在国外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同期遗址里,从时代上看目前以穿洞所发现的年代为最早。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境内特别是南方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渊源、模式.将起到积极作用。

穿洞遗址出土厂大量骨器和角器。骨器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器物之精良,技术之高超,工艺之进步,超过了以往我国的任何一个遗址,也是我国同期遗址中绝无仅有的。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骨器,过去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仅发现骨针一件,辽宁水洞沟、鸽子洞、湖南桂阳、四川资阳等亦只发现骨锥各一件,贵州猫猫洞6件,台湾、小孤山各100余件。而穿洞遗址目前已发现1000多件,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它填补了“南方无骨器”的空白。

在1000多件骨器中,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骨叉等。对众多骨器的研究可看出,穿洞人已经懂得将骨片用火烧或火燎以加强骨器的坚硬度,这充分说明穿洞人已具有高度智力和高超的制磨技术。

角器是用鹿角的角柄作原料,宽而粗大,两面加工磨成,刃口极为平齐,大多作为撬、挖工具,与原始农业有着紧密关联。

用火遗迹在穿洞遗址中异常丰富,不仅有灰烬、烧骨、烧石、炭屑、灰坑、灰堆等,在烧骨和烧石中还有变色、变形、龟裂的遗迹。在几次发掘中,仅烧骨就有18000余件,烧石相当多,炭屑遍及每个文化层。这表明穿洞人居住的时间很长,而且是连续的,没有间断过。

穿洞古人类遗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大约140平方千米之内,以穿洞为中心,所处谷地较开阔。而白岩脚洞洞口距穿洞较近,只有红土洞、西秀区三铺观音洞、旧州猫猫洞距穿洞较远。在它们之间,在以穿洞为中心的短距离内,文化面貌是以中小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骨器,少量角器;较远的则以大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角器而无骨器。这说明两者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明显区别,穿洞人使用的是中小型工具,红土洞等处的人,使用的则是大中型工具。这是否与区域性文化有关,尚值得研究。

两种文化类型叠压关系在遗址内首次发现,堆积物厚约5米,自上而下分为12层,除第12层上部含化石外,上覆11层都含文化遗存。第2层上部出磨制石斧1件;第5、8层有灰堆遗存;人类遗骸出自第5层以上的堆积物中。文化遗物的差异分早、晚两期,第6层以下为早期文化,第5层以上为晚期文化。早、晚期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早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几乎全是燧石,形体小,打片以捶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极少而只有骨锥;晚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以粗晶体变质灰岩的砾石为主,形体大,打片以锐板砸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数量多,类型较复杂,,因此被冠以“穿洞文化综合体”。

动物遗骸大约有20种,石化程度有差异,大多出自第5层以上。其中哺乳动物有长臂猿、西藏黑熊、狗獾等15种。除中国犀相似种以外,均为现生属种。

穿洞遗址下部地层(早期文化)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6000~9610年。上部地层(晚期文化)的地质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8540~8080年。其文化内涵在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类型的重叠和骨器的突出程度,这在史前考古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穿洞人属晚期智人,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同属一亚种,不仅可以和中国同期人类相比较,还可以同东南亚、澳洲的古人类相比较,探讨其发展渊源,对人类如何迁徙、人种何时分野甚至民族形成,从体制上、特征上获得依据。

胡应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