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花岭战役遗址通用20篇

红花尔基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境内,并与广袤的鄂温克草原、巴尔虎草原毗邻;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花岭战役遗址,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5688

文章

1000

篇1:东李沟遗址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东李沟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李沟遗址位于清水县永清镇东李沟村村西100米处。年代为齐家文化,类别为古遗址。

1989年8月28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李沟河为界;西:以空沟河为界;南:以李沟西塬山顶为界;北:以桐温公路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30米。

永清镇:自然环境:永清镇位于清水县中部,总土地面积3.78万亩,总耕地面积1.71万亩。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8.9°C,年平均降雨量580.5毫米,全年无霜期172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010户,乡镇总人口48428人,乡镇从业人员24280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县武装起义会商地遗址仁爱乡老王场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高县武装起义会商遗址仁爱乡老王场)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仁爱乡老王场——高县武装起义会商地遗址,位于高县文江镇仁爱解放村,距高县县城19公里。

仁爱乡老王场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54师160团的驻扎地,是解放军和张洪湖起义部队研究决定解放高县的会议地点。1949年11月,西南战役打响。此时,高县的武装起义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武装起义队伍有1000余人,已掌握全县的基本武装力量。全县18个乡(镇)的武装力量分为3个集中点。第一个集中点置于落润场,辖落润、四维、陈村、羊田、蕉村、龙潭等7个乡;第二个集中点置于县城,辖天星、可久、梁河、腾龙、玉皇、文江6个乡(镇);第三个集中点置于老王场,辖仁爱、籁棚、云山、趱滩、中心5个乡。12月16日,解放军160团由团长范铁波、政委徐达文率领部队到仁爱乡与钱寿昌、张洪湖领导高县起义部队会合。决定:以解放军为主力,起义部队配合,分两路进攻高县县城。一路解放军经籁棚、怀远佯攻东门,主力则经云山渡黑水。至嘉乐又分两路:一路直取东门,一路猛攻驻落润的许亚殷部。17日战斗结束,高县解放。

仁爱乡老王场房屋为泥石结构建筑,房屋现系当地村民居住,屋基还在,但大部分已进行了改建。

文江镇:【基本情况】文江镇位于高县中东部,属县城南城,幅员面积 102.65 平方公里,辖 25 个村 4 个社区 204 个村民小组 56 个居民小组。总人口 63158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4319 人。城区面积 3.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5969 亩,其中:田 14981 亩,土 17078 亩。森林覆盖率 35% 。南广河、南广河穿流而过,地势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虚灵洞遗址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虚灵洞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虚灵洞遗址位于马场镇新迎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遗址。

新迎村:新迎村位于马场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行政面积10.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共1357户4937人。有耕地近4000亩,林地300多亩,荒山草坡近3000亩。海拔140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丰富,有未开发的“岩丫口”、“虚灵洞”、“法砂洞”等旅旅游避署休闲景点。气候适宜,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农业的优势。20。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旬阳汞矿遗址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旬阳汞矿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旬阳汞矿遗址

时代:秦汉—清

地址:旬阳县小河镇公馆张良村至红军镇庙湾村

保护范围:东至东沟右坡,南至小蜀公路北坡,西至大胡家沟汇入北沟处,北至油房湾。

2018年,旬阳汞矿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河镇:小河镇地处旬阳县城以北镇旬公路48公里处,东与公馆乡、南与赵湾镇相连,西与桐木乡、仁河口乡接壤,北临镇安县,素有旬阳“北大门”之称。该镇于一九九六年十月五日撒区并乡时建镇,由原小河区小河口乡和康坪乡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4347户、16414人,均为汉族,有耕地19456亩,人均1.3亩。海拔高度在4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军攻城战斗遗址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东北街居委会东门外。原有城墙和城门等今已无存,现仅存中国工农红军攻占嵩明县城的战斗遗址和一座跨于护城河上的单孔石拱桥。

1935年4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师由寻甸县塘子进入嵩明县的匡郎,沿大铺、倚伴等村直逼嵩明城下。在机枪火力掩护下,红军很快突破东门防线,登梯上了城墙,打开东城门,迎接大部队进城,并迅速占领黄龙山制高点,捣毁第一区公所。嵩明县县长顾震用绳索坠城逃跑。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红军即占领整个嵩明县城。

红军入城后,纪律严明,爱憎分明,砸开监狱放出了无辜受害的30多名群众。在县衙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和红军抗日反蒋的政治主张,把捕获的土豪劣绅押到会场示众,把没收来的财物散发给穷苦群众。通过宣传,杨文举等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一军团在攻克嵩明县城的同时,其二师六团及师侦察连则向杨林急进,不费一枪一弹,智取白龙桥,捣毁了嵩明县第六区公所,活捉区长计天佐,又继续向杨林进军。杨林是国民党政府嵩明县第五区公所驻地,是昆明东北-的一个重要据点,在这里设有兵站。当红军进抵杨林时,杨林兵站及区公所的官兵争相逃命,来不及逃跑的-局罗巡长等人,做了红军的俘虏。红军占领嵩明县城和杨林后,除一部从县城出发,连夜北越梁王山,经大哨向富民款庄前进外,其余均在县城、杨林及其附近宿营,一面宣传发动群众,一面作抢渡金沙江的准备工作。军团部驻县城内。为迷惑敌人,确保全军抢占金沙江渡口和渡江的胜利,红一军团大造声势,佯攻昆明。在街道要津地方,多处书写和张贴“打倒云南军阀龙云”“打到昆明去活捉龙云”等标语口号,又向群众调查进军昆明的里程、路径、沿途设施等情况,并派出先头部队从杨林出发,进抵距昆明仅十多公里的大板桥,直接威胁昆明。龙云闻讯后,调兵死守昆明,红军乘势西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过嵩明,历时三天两夜,经过了嵩明县所辖的全部乡镇,行程160多华里。红军的英勇事迹,在嵩明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78年,中共嵩明革命委员会在县城东门(现嵩明县公安局大门一侧)遗址上建纪念碑一座以示纪念。碑为青石,高172厘米,宽68厘米,中间阴刻“红军攻城战斗遗址”8个隶书大字。由于碑石砌在原县皮防站的围墙上,不便保护,2001年5月,县政府在原攻城遗址处重建一碑,碑身贴汉白玉,形似立剑。碑面正书,直行阴刻“红军攻城战斗遗址”八字,上款阴刻“1935年4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举攻克嵩明县城”。下款阴刻“中共嵩明县委员会、嵩明县人民政府,2001年元月18日重立”。

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清宫遗址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清宫遗址

三清宫位于县城东门外水磨河高坡处,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名“疙瘩庙”、“封神庙”。因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而得名,由道教全真派弟子捐建。此后又捐建“斗母宫”,道家与佛家融合在这里充分体现,使人难辨佛道。

1949年,斗母宫竣工,三清宫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到1964年,经过70多年的修建,三清宫已有相当规模。历史上,庙内香火旺盛,更有抽签、问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五月五赶庙会的居民川流不息。

现存三清宫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殿平行并列,历-革期间被彻底毁坏,建筑如同一般平房,建筑风格不突出,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上党战役北关战斗遗址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上党战役北关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阎锡山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派兵侵入长治,引发了著名的上党战役。1985年,为了纪念上党战役胜利和长治解放43周年,长治市政府发动机关干部、工人义务劳动,修建起上党战役北关战地旧址纪念地。旧址游园的中心,屹立着刻有“上党战役北关战地旧址”的假山,假山后的铭文,记述了半个多世纪前发生的上党战役,体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2002年,园林部门在旧址游园的南侧又新增园林绿化面积2900平方米,使游园总面积达到6594平方米。园内建有长廊,水池,亭阁,有毛泽东同志手书的纪念三垂岗战役的石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紫竹遗址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紫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竹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10米,高1—2米。

紫竹遗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和双河遗址早约300年);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紫竹遗址文化内涵主要为宝墩文化时期遗存,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双重城垣为显著特征,有灰坑、红烧土堆积等遗迹。灰坑形状多样,出土文物有石斧、锛、凿和陶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尊等,是宝墩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从建城技术和规划布局形式来看,紫竹古城及成都平原其它史前古城在国内同期古城中也居于领先地位。各城筑墙时多采用斜坡构筑的方法,墙体内部堆砌有卵石,以增加城墙的稳固性;这些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厚、绵长,内外两道城垣,其间开挖有宽深的壕沟,体现出高超的建城技术和设计水平。修筑了双重城垣,更突出城垣的“防洪抗洪“功能;同时,筑城首先被视为战争频繁的标志性产物,高大耸立的城墙和宽阔深凹的壕沟是“抵御外敌”的有效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磨沟遗址含墓葬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磨沟遗址(含墓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

磨沟遗址(含墓葬)位于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西北300米与岷县交界处洮河西南岸的台地上,面积约80万平方米。分属仰韶、马家窑、齐家和寺洼等史前文化,并有宋代遗存。

1958年发现,2008年、200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发掘。遗址断崖上暴露有房址和墓葬。其中,墓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墓葬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以土葬为主,有少量火葬墓存在。墓道中有殉人现象,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及蚌、牙、石质装饰品和复合材料装饰品,并发现了工艺先进的金器。墓地时代集中在齐家文化晚期和寺洼文化早期。

磨沟遗址是目前洮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中心聚落,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保存完好,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结构、家庭婚姻形态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进而对中国文明起源不同模式的研究也有深远影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茨台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小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茨台遗址

小茨台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东南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解放初期,省文物工作队曾到此地作过调查。1975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由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初,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又对其进行了重点复查。

小茨台遗址分小台和大台两个阶地,小台面积约60亩,大台面积约80亩,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台治渠边和山根渠边发现有灰坑,并采集到石刀及彩陶片;在台地北面的骆驼脖子崖坎处有灰层;在台地前沿一带散存的陶片较多。从陶器残片看,为细泥红陶,饰黑彩,绘平行线纹,为马家窑类型遗存。另外在本遗址尚残存一段古长城遗址,并征集到引水管三节,以后又从小茨村征得三节,外表有细绳纹,灰色,每节可以相接,系汉代早期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塔儿湾遗址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塔儿湾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塔儿湾遗址位于武威市城南古城乡上河村东岸的山坡和一片台地上。历年来发现的瓷器种类繁多,釉色花纹多样。釉色有单一的白、黑、绿、酱、褐釉的;也有外白内黑、外黑内白等多釉色的;器型有罐、盆、壶、豆、瓶、碗、碟、盘、钵等;纹饰有白釉褐花、褐釉剔花、绘花、划花、刻花及九珍点等。仅此一地,已出土各种瓷器70多件,其中有高45-60厘米的褐釉剔花瓷罐及大型瓷碗(其中最大的一件口径为35厘米,高16厘米),为已发现的西夏瓷器中所罕见; 另有一件褐釉剔花罐,已残,上有墨书西夏文,初步译为:“酝酿坛”、“毁”、“底严重倾斜”、“小”,从文字上看,该瓷器的出土地点可能是一处检验瓷器的作坊。这为研究西夏制瓷业提供了珍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荔北战役纪念园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荔北战役纪念园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荔北战役纪念园

时代:1948年

地点:大荔县户家乡大壕营村

保护范围:陵园四周围墙内。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50米。

2008年,荔北战役纪念园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户家乡:户家乡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19个村民委员会,现有18684人。我乡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齐全,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许步油路贯穿乡内,在许庄镇同“108”国道相通;七个村通了油路,乡路三横四纵实现了交通网络化;高章营小集镇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现有商贸、饮食、服务个体经营户107户,年营业额达到一千万元。户家乡现有私营棉花加工企业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鸾亭山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鸾亭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鸾亭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后牌村北侧,东至燕河,西至鸾亭山山腰,南至后牌村,北至冲沟,遗址位于山顶被挖断的山脊上,坡度比较缓,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海拔约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汉墓,山的第3~4级台地上曾经出土玉戈,也曾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和冥钱,山顶有祭祀坑和汉代的建筑遗迹,祭祀坑被盗。山顶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头,另外还留有石头铺制的散水遗迹。曾出土素面泥质红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山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牌村:后牌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樊家城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樊家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樊家城遗址位于天水市中滩镇雷王集村背湾西村西4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变体鱼纹、弧线三角纹、勾叶纹彩陶片,器形有盆、钵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圆圈纹、平行线条纹、网纹彩陶片,器形有碗、罐、壶、喇叭口尖底和平底瓶,并有石斧、石刀、骨锥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与马家窑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中滩镇:自然环境:中滩镇北临葫芦河,总土地面积3.25万亩,总耕地面积1.28万亩。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气温12℃,全年无霜期211天,平均海拔1083.9米。行政区划:辖3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8459户,乡镇总人口37944人,乡镇从业人员18972人。 六通情况:33个村全部通电、通电 话、22个村通邮,8个村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塬子头遗址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塬子头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塬子头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唐·陇县城关镇塬子头村西。

保护范围:东至村西断崖,西至崖边以西350米的农田,南至崖边,北至无名小沟。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30米。

2003年,塬子头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关镇:城关镇地处千河川道,是陇县县城所在地。版图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个办事处、2个居委会、1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43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062人。镇区山川塬兼备,宝平、宝天公路、宝中铁路穿境而过,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陇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工商贸和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1 元。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斯泰克方丹、斯瓦特科兰斯、科罗姆德拉伊和维罗恩斯的化石遗址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斯泰克方丹斯瓦特科兰斯科罗姆德拉伊维罗恩斯化石遗址拥有大量古代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遗迹,其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3300万年前,是人类进化和起源的有利证据。从中发现的化石可作为确认早期原始人类的多个标本,也是1800万-100万年前动物驯化的证据。

其中斯泰克方丹山谷的许多洞穴里藏有大量有关现代人类在过去三百五十万年里演变的科学信息,人类的生活、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动物以及那些被人类作为食物的动物。斯泰克方丹遗址包括一个特别大并且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群,有助于了解人类祖先的早期情况。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科学信息,有着巨大的潜力。斯泰克方丹化石洞是由地下水位之下的白云石溶解于水后沉积而成的,它被认为是非洲原始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科罗姆德拉伊化石洞高40米,长125米,宽50米,游人穿过洞口时无须弯腰,沿着砌好的楼梯可以进入位于地下22米的电梯,而从电梯中走出来时,游人们已经到达地下40米处了。科罗姆德拉伊化石洞目前仍处在活跃状态,里面的许多形成物正以每一百年1毫米-1厘米的速度生长,堪称奇迹。

Fossil Hominid Sites of Sterkfontein, Swartkrans, Kromdraai, and Environs

必去理由:非洲原始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南非[South Africa]

景点所在省、州:豪登省、西北省和林-省 [Gauteng, Limpopo and North-west Provinces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温家坪遗址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温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温家坪遗址位于通渭县寺子川乡花亭村东南4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及齐家文化并存的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9--1.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黑彩弧线三角纹、勾叶纹、网格纹彩陶罐、变体鸟纹彩陶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黑彩旋涡纹细颈瓶、条纹彩陶碗;齐家文化夹砂灰陶罐、泥质红陶篮纹罐、石斧、玉琮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三种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花亭村:花亭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东灰山遗址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东灰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夏、商

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遗址是由灰土与沙土堆积而成的一座呈东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约5~6米,面积24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

1958年发现。1987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1003件,其中有彩陶、青铜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发现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

沙丘东北部为墓葬区,墓葬分布密集,多作西北—东南向排列,与沙丘走向一致。共清理墓葬24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有龛,极个别有腰坑。仅两座墓发现有木质葬具,盛行尸骨不全的乱骨葬,合葬墓占有一定比例,各墓随葬品数量差异较大,约三分之一的墓葬无随葬品。

东灰山遗址是继玉门火烧沟遗址之后,又一处较大规模且经科学发掘的四坝文化遗址,为全面认识四坝文化的内涵和面貌提供了丰富资料。遗址发现的农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5000±159年前后,其中小麦是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农作物品种,为研究我国小麦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境内,距新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至阿尔山市S203省道60公里处。景区于199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包括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景区大门和景区雕塑景观群、和平广场等。陈列馆是景区的核心,建筑面积为2264平方米,建筑分四层,一、二、三层为陈列馆、战场模型沙盘、放映厅等;顶层为观礼台,正前方对着诺门罕战争主战场。陈列馆一楼放映厅放置座椅和投影仪,已对游客开放,播放影片是与凤凰卫视合作的苏日二战交锋录第二集《诺门罕战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诺门罕记忆》。

陈列馆主体建筑外部设计风格为密封的古城碉堡形式,色彩上以岩石般的凝重灰色为主,内部布展以深灰色岩石和有色金属颜色为主颜色,光、电、声三维一体的多功能陈列馆。

馆内陈列3000余件战争遗物、大量的照片和图表及战争场景,全景式地再现了苏蒙军队在朱可夫将军和乔巴山元帅的指挥下战胜日本关东军的过程。

在景区周边还有战场遗迹景点多处,主要有日军第23师团和第6军指挥部将军庙、日军慰灵祭遗址莲花山、炮阵地、日军细菌部队遗址、焚尸坑、日军野战医院遗址、胡鲁斯台河战争遗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牛门洞遗址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门洞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门洞遗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乡牛门洞村。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墓葬、灰坑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片为泥质、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样有橙、黄、五彩纹、鱼纹、鸟纹、圆圈纹、漩涡纹,器形有盆、碗、罐等;半山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多饰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锯齿纹、水波纹、葫芦纹,器形有罐、钵、盆、瓮等;马厂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饰粗条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编织纹,器形有瓮、壶、单把筒形杯、石臼、石祖等。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不仅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