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塔儿湾遗址(最新20篇)

浏览

5890

文章

1000

篇1:桥儿沟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桥儿沟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桥沟村西山。

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是在抗战剧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抗战剧团建于1935年夏,当时叫工农剧社,由杨醉乡负责。后改名为人民剧社、抗战剧团。抗战剧团驻在桥儿沟(即桥沟村)西山。1942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在抗战剧团原址正式成立。校长由柯仲平兼任,副校长张季纯。学校隶属于边区文协。招生对象主要是边区各剧团的艺术干部。课程设有文化、艺术表演、政治常识等。1943年5月4日,边区艺校正式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边区艺校工作即行结束。同时,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的还有延安杂技团等。

该旧址是桥儿沟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现为荒地,杂草丛生,栽植有白杨树,所有建筑均已坍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石器文化遗址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距今4000年以前,楚雄境内先民多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现-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楚雄州各县均有发现,并以元谋、永仁、禄丰等县最为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

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元谋盆地莲花村东南河岸高地。1972一1973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此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收获甚丰。发掘面约500平方米左右,所发掘的遗址分布在一条已经干涸的河床旁边的高地上。根据地层堆积与出土文物分析,大墩子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其文化层共两段,第3一6层为晚期居住遗存,第7一9层为早期居住遗存。早、晚两期出土物差异不明显,属同一文化相互联接的两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进行碳十四测定,时间为距今3210

± 90年,相当于商代的晚期。

永仁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永仁县城西南,共有3个文化层,出士物有炭屑、果仁、骨器、石器、陶器、陶纺轮等。距地表1·2米处有半地穴式圆形住房,并有用火痕迹。据测定,距今为3400±500年,稍早于大墩子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原遗址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周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0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听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甲组西周早期宫室建筑基址发掘于1976年。基址位于京当乡风雏村西南,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以门道、前堂中阶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规整的“廊院制”平面布局开我国建筑史上四合院风格之先河,前堂为主体建筑,是周王处理朝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丧等典礼的场所,后室是周王和嫔妃居住之处。

在基址发掘中,先后出土金箔、玉器、瓦陶器等贵重文物万余件及大型陶质水管等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基址西厢二号房间发掘出占卜用的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甲骨293片。这是我国首次大批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主要记载上起先周王季或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和杂卜之事,为探索周文化的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在宫室基址周围航测发现岐邑(周城)遗址。古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周长约1300米,全城总面积约945000平方米。凤雏宫室建筑基址恰在城内中心部位,即小孟鼎铭“王格周庙”之周庙,亦即先周之京宫;古城即先周京都岐邑。

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为目前国内所仅有。1975年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土窖-铜器37件,其中卫簋、卫蚕、懒匝等均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分别记载着西周以物换田、土地交换、诉讼判决、策命赏赐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情况的实物资料。周原地区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业寺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感业寺遗址为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感业寺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六村堡村内,汉代北宫遗址夯土台基上。现存包青砖夯土台基一座,夯土台基平面呈倒“凸”字形,东西长40,南北宽20,高4米,夯层厚约10厘米。南墙上包砌青砖,并镶嵌石碑三通,现仅存右侧”重修三台庵碑”,其他两石碑均已损毁。该双层夯土台基处原在六村堡小学院内,四周有围栏。南墙两侧均有包青砖券顶窑洞。南墙突出部分的西面有砖砌台阶通往台基上方。台基上方现为耕地。

感业寺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的形制及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1年2月感业寺遗址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六村堡村:六村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平梁城遗址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平梁城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梁城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西郊10公里处的平梁寨上。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先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任兵部尚书的余玠令都统张实修筑平梁城,取扫平梁州之义,而山寨遂以此而得名。平梁城居山寨之上,而山寨四周如削,易守难攻,是四川抗御蒙军的古城寨之一。宋时在山寨上修筑城墙达20里,5寨9门,内外两层,排列整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蒙期间,州城官民及州衙曾迁入此城寨。清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占领巴州城,州城吏民及州衙再次迁入平梁城,并在城内建有鸿禧寺,又名真武庙(已毁)。清咸丰皇帝赐四川提督、抗英将领张必禄为“武壮”谥号,张必禄系古巴州人,死后葬于平梁寨上。山前刊有“武壮佳城”四字。

1933年,红四方面军曾在乎梁城作战,总指挥徐向前在此指挥战斗。

城寨上有天生的平梁洞和古时建造的摩崖造像,城中有古井、饮马池。

清《巴州志》载:出州城西行十余里,山渐高,迤邇以至平梁山下。雉堞(高矮城墙)参差,望之如半天赤城(如浙江天台赤城),缥缈在空际。四周皆悬岩峭壁,仅微径可上,既入城,则平野豁然矣。城创自张实。宋至淳祐,境土日蹙(收缩),兹城僻在一隅,乃以抚平梁州(今汉中)为名。其摩崖云:坐据要地,汉中在掌握,将以为兴复之基,故在南宋不效(南宋时没有效果、作用)。历数百年至昨,‘教匪’(封建统治者对白莲教军的贬称)扰乱,州城残破,官民侨居其中,大军粮饷咸在,经略(官名)额公,亦接印于此,卒之扫平‘逆孽’(封建统治者对白莲教起义军的贬称),川陕肃清,则平梁之名,殆为今设也。后之人抚今追昔,其亦知天人助顺,灵应固自有时欤!

巴州平梁城

平梁城创建以来已历750余年,而今环山城墙、城门、基石犹存。城内建的真武庙、饮马池、州衙署等遗址尚在,城外尚有接印台、石旗杆。平梁城山下的平梁洞,人称仙人洞,据传,昔有一妙通居士在洞中炼丹,人称仙人,故此得名。

保护范围:西、南自寨墙边缘外延150米,北自遗址寨门第一步石梯边缘外延250米至公路旁,东自寨门第一步石梯边缘外延300米至龙背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县功杜村遗址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县功杜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汉唐

地址: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杜村

保护范围:东至杜村村东山坡,南至杜村村南断崖,西至杜村村西与李家崖村之间冲沟,北至杜村村北半山腰。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县功杜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功镇:县功镇地处陕西关中平原的西端,宝鸡市的北部,距市区19公里。县功镇2002年元月1日由原宝鸡县上王乡、双白杨乡、县功镇三乡镇合一,镇名为县功镇,2003年5月26日,随宝鸡县撤县建区,称为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县功镇东接陈仓区桥镇镇,西接金台区硖石乡,南邻金台区金河乡,北与新街镇相邻。全镇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49公里,镇域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司川河、北川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麦龙沟遗址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麦龙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从西藏札达县出发,沿着一条简易公路,在土林中盘旋而上;走完一条干沟,穿过一片荒原,眼前出现了数十座土林遗址和佛塔墙。同行的札达县人武部政委杨明春告诉我们:麦龙沟遗址到了。据说对这片遗址还没有人来得及搞清它的历史,就已风化殆尽,只留下墙基的痕迹和几座经过风吹雨淋已化为土堆的佛塔,多像人静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一样,它只好“来于尘土,归于尘土”了。

有人把札达县誉为“土林环抱的地方”,这话一点不假。从县城到达巴边防连,这种景象一直断断续续地伴随着我们,本以为快到边界它会渐渐消失,没想到到了达巴,它又集中起来,成为一组千姿百态的景象,丝毫不亚于古格王国的恢弘气势。

达巴边防连和达巴乡近在咫尺,这里海拔4100多米,闪亮的喜马拉雅山的光辉极目可见,在宏伟土林的辉映下,小小的达巴乡政府和边防连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翻过很多的历史资料,但对达巴遗址的介绍可谓微乎其微,只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份极不完整的资料记载了这样寥寥几句话:“在达巴区西面的小山顶上,有一处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寺院遗址,称扎什伦布工巴,寺前有3座白塔,上有金顶;据当年的管家讲,寺中有阿底峡像,其地还有从印度飞来铜佛的古老传闻。”

历史走得越久远,这个昔日小王国的神秘色彩就越浓。我们发扬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于是便零零星星听到、看到了一些值得笔记和思索的东西:达巴原是个约有4000左右人口的小王国,当时属古格王国管辖,兴起于10世纪,灭亡于17世纪,其兴衰基本与古格同步。沿着那唯一的通道爬上山顶,山顶上有一堵寺院残墙,是那种既原始又很厚的土墙,断断续续跨越两个山头,还有一些零散的羊骨头、石锅、嘛呢石、盔甲碎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柳家河遗址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柳家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柳家河遗址

位于本县五里镇民主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南距越河100米,北距神仙街200米,周围地势平坦,中部隆起,呈不明显土丘状。东面被柳家河村叠压,西面是耕作区。遗址表面有石器、陶片和红烧土。西部有高约1.5米的断层,系褐色灰土,含陶片、红烧土。断层以下向西的稻田中,文化层表露,可采集陶片石器等。

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为主,兼有少量夹沙灰陶。器物有尖底瓶、尖底器、罐、瓮、钵、锉等。纹饰普遍为绳纹,多数在肩部或领部绳纹上又勒七至十一道弦纹。其中一件高领罐、沿壁薄而外侈,领部饰指尖戳印纹及乳钉纹,极有特色。还有少量彩陶,素面磨光陶。

石器以磨制居多,部分打磨兼制,大部分是砾石制成。有斧、耜、刀、镞等,少数刀、镞磨制精细,两边开刃。该遗址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元谋大墩子遗址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元谋墩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大墩子遗址西距元谋县城4.5公里,东靠莲花山,南距“元谋猿人”产地——上那蚌村4公里。遗址地处张二村河上游的两条季节性河沟之间。系一高出河床14米的河旁台地;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0-56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南因河水长期冲刷已成断崖,地层剖面十分清楚。1972年2至4.月,云南省博物馆在大墩子做了两次试掘,揭露面积235平方米。同年11月至1973年1月,云南省文化局举办的第一期文物考古学习班在这里实习,又发掘261平方米。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也很丰富。它为研究我国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和云南边疆的原始社会历史,累积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墩子遗址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与饲养家畜。从大量出土的磨制石器看,当时的农业虽较粗放,但已发展到原始的锄耕阶段。粳稻已是当时的重要作物。大墩子出土的炭化粳稻和发现储藏谷糠与禾草类粉末的窖穴,说明云南种植水稻的历史很早。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陕甘宁边区妇女合作社遗址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陕甘宁边区妇女合作社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关街市场沟沟口北侧。

妇女合作社由陕甘宁边区妇联创办,是一个保障妇联经费部分自给的经济贸易组织。

193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开始筹备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1938年三八节时,召开了边区各界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会员共194254人。会址开始在城内叶家渠,后移至杨崖前渠。李建章、徐明清、高敏珍、路志亮、张芝芳、白茜先后任主任。

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旧址被严重损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洞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大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洞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距县城约49公里,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大洞遗址属于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口宽55米,高约40米,主洞长1600米。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首次发掘,已揭露面积为8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石制品1300余件,部分石器的特征可与西方同期文化相比较。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属于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动物化石40余种。

大洞遗址是目前贵州省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其文化遗物和原始生活遗迹保存了弃置时的状态,洞内的第四纪堆积丰厚且保存完好,为建立华南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的标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西河滩遗址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西河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河滩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清水镇中寨村七组村西,处于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岸的二级阶地上。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大部分保留在夹杂有第四纪黄土的沙砾堆积中。

该遗址在过去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得到保护。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道施工建设,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考古系联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2003年6月至9月,历时两个多月,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处早期四坝文化的大规模聚落遗址,取得了重大收获。已发掘的遗迹主要有:房屋基址33座,储藏坑31座,烧烤坑321座,陶窑4座。

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发掘0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已复原陶器20余件。陶器的形式有双耳彩陶罐和素面罐、单耳杯、彩陶盆、器盖、纺轮等。石器的出土数量也较多,其中大多数为细石器。细石器中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磨制的石刀、石凿、石纺轮等。骨器也有一定的数量出土:其中骨针、骨锥较多,骨铲、骨镞较少,另外,还有较多的骨珠。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残片和残铜块。

从出土陶器等遗物的特征看,西河滩遗址的主体遗存应属早期四坝文化。四坝文化是公元前二世纪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玉门火烧沟等多处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但一直未能找到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使我们对四坝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无法深入。西河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一重大空白,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它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对于该地区古代民族的构成、民族迁徙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

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文化遗迹丰富,特色鲜明。它既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同时也具有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

2006年5月,西河滩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金塔东古城遗址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金塔古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古城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东北5.3千米处的戈壁砂砾石地带,遗址平面呈正方形,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89米,总面积约7921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04-0.1米。城墙基宽约5米,上部宽约2.5米,残高最高处约5.2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米,宽14.8米。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3米,门向南开,宽4.2米。城墙筑法与外城城墙相同。

城内外遍布大量的绳纹、麻点纹、垂帐纹灰陶罐、瓮、碗等残片,并散见较多的石磨残块、汉砖、铁渣等遗物。据考证,此遗址为汉代会水县城遗址。该遗址保存较好,地面文化层丰富,见证了汉代会水县的历史变迁和兴衰。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199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陕甘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

时代:近现代

地址: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

保护范围:(1)马鞍岭烈士墓:烈士墓群四周外扩10米。(2)陕甘边特别委员会成立地遗址:刘苍福住宅院落。(3)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地遗址:汪有财住宅院落及纪念碑本体。(4)杨柳坪地母庙:以1—6号窑洞所在区域为中心,四周外扩20米。

建设控制地带:(1)马鞍岭烈士墓:A区四周外扩30米。(2)陕甘边特别委员会成立地遗址:A区四周外扩50米。(3)杨柳坪地母庙:A区四周外扩30米。

2018年,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照金镇:耀县辖镇。1949年为照金区,1958年为管理区,1961建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203.1平方公里,人口0.8万。柳(林)照(金)公路横贯东西,耀(县)照(金)公路纵穿南北。辖尖坪、照金、田峪、芋园、北梁、胡巷、杨家、代子、台尔、高尔塬、崾岭、梨树、麻地13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土特产有核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口镇宫殿遗址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口镇宫殿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口镇宫殿遗址·秦~汉·泾阳县口镇镇街南。

保护范围:东至口兴路以东700米,西至口兴路以西100米,南至冶峪河主干渠以南900米,北至冶峪河主干渠。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北外延100米,西至冶峪河。

2003年,口镇宫殿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口镇:口镇位于泾阳县北部。东接蒋路乡,南连兴隆镇、云阳镇,西临白王镇,北靠嵯峨山和淳化县接壤。总面积48.9平方公里,辖12个村(居)委会,人口2.47万人,耕地面积4.2万亩。口镇主导产业有奶畜、蔬菜、果品和建材等。2002年全镇奶牛、奶山羊存栏分别达到1738头和13000只。蔬菜生产历史悠久,大蒜等特色菜享誉省内外,大棚菜面积达110亩,蔬菜总面积2700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旭水酒作坊遗址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水酒作坊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旭水酒作坊遗址位于荣县旭阳镇附东街社区,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占地面积约1394平方米。该酒窖遗址作坊建筑为砖木结构,18柱17开间,面阔82米,进深17米,屋脊上端有冲棚。现存窖池38口,每口长4.7米,宽3.6米,深1.5米;作坊内另有甑子、冷却池、酯化桶等若干。该酒作坊采用续糟泥窖发酵、混蒸混烧、土陶坛贮存。以小麦、大麦按比例磨烂作曲,伏天作曲佳,曲成块封之,用时碎之,不用他药,酿酒时以谷壳为底,参以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稻子各种磨面之和,下窖酿经60时为一轮。总结出了一套“脚踢手摸、探气上甑、热平地温、冷十三”的独有酿酒技法。整个酒窖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荣县的酿酒历史、生产工艺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8年3月,自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启动仪式在旭水酒业老窖池举行。

保护范围:北至窖池边缘外105米,西至窖池边缘外10米,南至窖池边缘外40米,东至窖池边缘外4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附东街社区:附东街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窝遗址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天窝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天窝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天窝村东面的邕江南岸,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1年,天窝遗址被公布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长塘镇:长塘镇位于青秀区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部,距区政府25公里,前身为长塘乡,1987年从原伶俐乡分出,2000年撤乡建镇,东南西北分别与伶俐、南阳、刘圩、邕宁区的蒲庙、兴宁区的三塘、四塘、五塘等乡镇为邻。湘桂铁路、邕江河、柳南高速公路分别穿境而过,主要交通干道为伶俐至蒲庙柏油路。全镇总面积265平方公里,辖9个村、1个社区、116个自然坡、334个村民小组、100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崖遗址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李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汉

李崖遗址位于今清水县城北侧樊河和牛头河交汇处樊河西岸的台地上,西南至赵充国墓地,东北以陈家大沟为界,长约1.5千米,行政区划属于白土崖村、李崖村、仪坊村。

李崖遗址二级台地西南部有一座地面可见残段城墙的古城,被称之为白土崖古城,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搞清楚该古城的年代及性质,遂首先钻探和发掘该古城遗址。

四座墓均为土坑竖穴,有棺有椁或有棺无椁。墓葬为东西方向(西偏北),头向西,M5、M7、M8仰身直肢葬,M6仰身下肢微屈。四墓均带腰坑、坑内殉狗。M8无随葬品,其余三墓陶器组合为鬲、簋、盆、罐,年代均为西周时期,部分陶器具有明显的商式风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韩岔遗址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韩岔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韩岔遗址位于会宁县大沟镇韩岔村韩岔社李家脑梁湾。

韩岔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农机路,西至东坡屲,北至东坡屲,南至韩岔李宪章承包地。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大沟镇:大沟镇位于会宁县中北部,东邻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田坪乡,西接韩家集乡和四房吴乡,北靠新塬乡和土门岘乡,南与平头川乡接壤。总流域面积287.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大沟村,距县城67公里,国道309线横穿境内4村17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480户,总人口22323人。 自然资源:属黄土高原区,地形为坡陡梁多、沟壑纵横的梁峁山地,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路红军凉州战斗遗址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西路红军凉州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6年10月,陈昌浩、徐先前等同志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红四方面军第5、9、30军2万余名指战员,西渡黄河进军河西,30军为西路军右翼,从一条山出发,沿长城南侧西进,经古浪大靖、土门直达武威四十里堡。为接应9军,掩护主力部队西进,派88师263团驻守四十里堡。红军刚到四十里堡驻守,就遭到敌人5个团的围攻,时任30军政委的李先念和军长程世才同志在四十里堡祖师宫坐镇指挥,红军战士英勇反击,当地群众积极援助,敌人死伤惨重,但由于寡不敌众,陈家烧房和沈家庄“土围子”被敌人攻破,尔后,红军重新组织火力猛攻反击,敌人的轮番进攻均被击退,终于夺回了失去的“土围子”,守住了阵地,经过3天激战,共歼敌2400余人,完成了掩护大军西进的任务,随后撤出阵地向西挺进。

中国西路红军凉州战斗遗址旅游景区位于凉州区城西20公里的永丰乡四十里堡村,现存祖师宫和陈家烧房遗址。这里交通便利,312国道横贯全境。凉州作为中国西路红军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历史纪念地,其红色遗址——祖师宫及陈家烧房战斗遗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慕名前去参观,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和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经过适当的保护性开发,此处将成为凉州西路红军革命历史纪念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信息来源:凉州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