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起这篇文言文的翻译(通用20篇)

浏览

4157

文章

1000

篇1:后羿射日文言文翻译 小古文后羿射日的译文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尧统治的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将庄稼都晒干了,花草树木也干死了,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出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到南方泽地荒野去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死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祸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天子。

《后羿射日》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后羿射日》的传说

远古时期,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送之()(2)援疑质理()

(3)然负此自放()(4)故虽有勤苦之劳()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译文: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译文: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答: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

(―)文言文(共10分)20.(1)跑。(2)询问。⑶但是,可是。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21.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22.(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每问1分,共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重要语句翻译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扬州明珠-宋-沈括 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小编在关注这个“扬州明珠”事件,很多人也都说了还是挺有意思的,毕竟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了这个UFO事件了,这个还是显得十分的稀奇的,但是时间太过于久远了,对于这个事件的真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相关的古人记载了相关的内容,沈括就记载了相关的事件,但是毕竟是文言文,有的也看不太懂,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扬州明珠的文言文翻译,看看古人是怎么对待这个UFO事件的吧!扬州明珠文言文原文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

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杲杲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

催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来往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扬州明珠文言文翻译

在北宋嘉佑年间在扬州出现了一只巨大的“珠”,常常在夜晚时可见。开始时它出入于天长县陂泽中,后来转入甑社湖,随后又在新开湖中现身,当地的居民和南来北往的行人常常能见到它。

沈括的一位友人的书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里,忽然看见这颗巨“珠”,离他还非常近。开始时,“珠”房微微的打开,有光自吻沿处透出,像横着的一条金线。

突然,“珠”房大开,有半席那么大,里面白光如银,中有一颗如拳大的宝珠,耀眼夺目,不可正视。它放出来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阳,方圆十几里地的树木都能看见影子。

只见天空火红一片,犹如燃烧的野火。倏然之际,“珠”飞一样地远去,像耀眼的太阳,浮于湖面上。这颗珠放出的光不像古时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万丈,如同日光一般。扬州明珠UFO事件真假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于天文、地质、物理、医学等多方面皆有成就的科学家,1072年出任宋王朝“司天监”之职,《梦溪笔谈》一书耗时八年完成,他治学严谨,用功极勤,可谓呕心沥血之结晶,可以推断这段记载应该不是妄言之说。

扬州明珠一事,毫无梦境幻觉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难看出,沈括所记述的乃是一起真实的UFO案例,于现代人的目击报告十分相似。

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讲到:“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369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飞降地面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后羿射日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到了尧统治的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将庄稼都晒干了,花草树木也干死了,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鍥输、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出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到南方泽地荒野去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死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鍥输,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祸害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后羿射日》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后羿介绍:

后羿(生卒年不详),本称羿、大羿、司羿,中国远古五帝时期的神话人物,帝尧的射师,嫦娥的丈夫,神话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在民间有“后羿射日”的典故。后人讹传为后羿(历史上“后羿”是指夏朝有穷国君主)。

羿在年仅五岁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在深山,自幼在山林中成长。他善于射箭,后来成为射师,被帝尧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大羿曾经帮助帝尧射下九日,匡扶黎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名师解析文言文翻译得分技巧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知恩图报文言文翻译 知恩图报的古文翻译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知恩图报》翻译: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秦穆公说道:“这是我的马。”这些人十分害怕,立马站了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的人会死。”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三年之后,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秦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秦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打败晋国,并把晋惠公抓了回来。

《知恩图报》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启示

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懂得知恩图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纯孝之报文言文翻译 纯孝之报的全文翻译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纯孝之报》的翻译:吴郡人陈遗,在家里很孝顺。他的母亲爱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纯孝之报》的原文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之选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醉吐相茵文言文翻译 醉吐相茵的全文意思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从不将自己的感情外露,也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有一次跟随丙吉外出,喝醉之后吐在了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原文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醉吐相茵的意思

醉吐相茵意思是喝醉了之后吐在了丞相的草席上,现在人们常用这个典故写醉后的过失,或为咏宽宏大量,不计人过的典故,出自《汉书·丙吉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王冕僧寺夜读出自明代“文臣之首”宋濂的《王冕传》,讲述的是元朝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冕少年时一心读书求学,终成通儒的故事。

王冕僧寺夜读的翻译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成了精通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百度翻译如何一键清空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百度翻译一键清空方法:点击输入框上方的“清空”,为您一键清空输入和输出的全部内容,方便您的重新使用。

百度翻译是一项免费的在线翻译服务,支持中文和英文、中文和日文之间的文本、网页翻译功能,只需输入您想要翻译的文本或者网页地址,即可轻松获得翻译结果。

公司简介

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2000年1月创立于北京中关村。

1999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于2000年1月1日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至今,员工人数超过18000人。如今的百度,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网站。

百度拥有数千名研发工程师,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优秀的技术团队,这支队伍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使百度成为中国掌握世界尖端科学核心技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韩国之外,全球仅有的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作为国内的一家知名企业,百度也一直秉承“弥合信息鸿沟,共享知识社会”的责任理念,坚持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成立来,百度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投入巨大资源,为盲人、少儿、老年人群体打造专门的搜索产品,解决了特殊群体上网难问题,极大地弥补了社会信息鸿沟问题。此外,在加速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净化网络环境、搜索引擎教育及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等方面,百度也一直走在行业领先的地位。2011年初,百度还特别成立了百度基金会,围绕知识教育、环境保护、灾难救助等领域,更加系统规范地管理和践行公益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蒹葭》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之,代“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文言文:表兼代官职常用词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大禹治水》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距至也。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①,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无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①甔槌(dān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1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则醉,经旬乃醒

译文: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译文:

17.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答:

14.(1)通“涂”,道路。(2)气味(3)沿着,顺着。

15.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16.(1)(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2)(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17.“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全文共 2245 字

+ 加入清单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吴郡陈某家至孝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吴郡陈某家至孝文言文翻译是:吴郡人陈姓某人,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那时人们说这就是孝顺的好报。

原文: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拓展资料:

吴郡陈某家至孝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的《锅巴救命》的故事,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复习‖ 文言文虚词归类

全文共 4644 字

+ 加入清单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

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1)有时。

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啥 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翻译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当我们把一本书读上百遍时,自然就会领会中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书要读透,不能囫囵吞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原句为: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原句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精卫填海的翻译 精卫填海文言文的意思翻译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小心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她)化为精卫鸟。经常将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叼到东海,用来填塞东海。

精卫填海》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启示

一旦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不要在乎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是自己努力过、坚持过,做人做事都应该锲而不舍。

《精卫填海》的故事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最喜爱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去东海游玩,不幸被海上的风浪淹没在海中,不小心溺水身亡。炎帝很难过,但是却救不活自己的女儿。

女娃不甘心自己就这样死去,她的魂灵化做名叫“精卫”的小鸟,住在北方的发鸠山。精卫每天都飞到西山去衔石子或是树枝,然后飞到东海投入海中,要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嘲笑着精卫的作为,笑她不自量力。可是精卫不在意,她认为只要自己一直努力,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就这样,精卫每天都不停地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地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