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汇总20篇】

浏览

2308

文章

110

篇1:孙权向曹丕称臣,却把他和刘备都给耍了!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之中吴国的君主孙权虽然比曹操、刘备差了一个辈分,但是却能守住江东的基业,国祚比蜀国还长,自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所依靠的便是他的权谋。当时孙权就向曹丕称过臣,有雄心壮志的“吴大帝”孙权岂会甘心久居人下,他的所图甚大,最终把曹丕和刘备都给耍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孙权于公元219年向魏王曹操臣服,公元222年就和魏帝曹丕破盟开战,真正“屈身忍辱于曹魏”的时间不过三年,却“空手套白狼”般让自己从一个汉朝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名正言顺地做为君主统领荆、扬、交三州,也为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东孙氏奠基,始于孙策以武力征服江东六郡,大肆诛戮名士,江东群豪奋起抗争,孙策轻而无备,因此丧生。

而孙策之弟孙权年仅十八,初领江东,张昭受孙策托孤为“仲父”,实际执政。此时的孙权,只是类似一个孙氏家族推出来协调各方的牌位,离名副其实的江东之主相差甚远。即使孙氏家族内部,对他也颇多不服。

当时江东各郡到处反叛,孙权的从兄孙暠,从驻地吴郡乌程,整军欲取会稽,被虞翻劝退;庐江太守李术率部曲数万北迎曹操,直到官渡袁曹对峙,才被孙权趁势讨平。几年后丹阳太守、孙权三弟孙翊又被部将刺杀。而同为孙氏家族的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等人,直到赤壁之战前,都一直和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暗通款曲。

因此,直到赤壁大战一场大胜,孙权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孙氏家族,张昭也因主张降曹站错立场,就此退居二线。从此在江东,孙权才真正说一不二。

然而论合法政治地位,整整十九年时间,孙权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丞相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和“宜城亭侯”的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决裂,自封“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个官位形式上还是由刘备上表的,因此,孙权以此号令江东,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孙权联合刘备进行的十年抗曹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从贫瘠的江东去如何一统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倒不如说更多原因是为了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帝国中枢,就此认可他自己割据江南的既成事实。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魏王:曹操

而此时刘备已自称汉中王,势力达到鼎盛,在孙刘联盟中即将居于主导地位,却连个“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空头职务也吝惜赠与孙权。

因此,孙权便迫不及待对曹操上表称臣,与之缔结盟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后,孙权又以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极人臣。曹丕称帝

因此,“大魏吴王”对孙权从来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大成就业绩。从一个无名瓜农的子孙,刚即位时的一个杂号将军,到此时真正建立了吴国,整个历史进程,前后花了快20年时间的个人奋斗时间,当然离不开曹操、曹丕、刘备、关羽等各方贵人的成就。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在猇亭之战,吴国历时年余苦战,好容易一场大胜,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没几个月后,便和曹丕矛盾尖锐化,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

孙权和曹丕的决裂,一方面自然是孙权斩关羽,破刘备,自以为羽翼丰满,对“皇二代”曹丕也绝没有如曹操一般的敬畏,

更关键因素当然是曹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孙权表面称臣,收点大象、荔枝之类的贡品;魏国皇帝曹丕,皇后郭氏

而是一定要求孙权的继承人孙登人为质,意图之后借魏朝中枢名义和政治手段来整合江南,一如曹操从前挟天子令诸侯,逐渐压服各路地方豪强,将司洛、三辅、豫州、淮南等地收入囊中一般。

此等苛求关系到东吴政权的生死存亡,孙权当然绝不可能接受。

在朱桓、朱然等东吴名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

刘备就算心中再如何痛恨,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为着本政权的长远利益,也不得不强咽苦果。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蜀吴重新结盟以抗曹魏,也就是时势之必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曹丕真的是阴险狡诈吗?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曹丕,可能有不少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阴险狡诈”这一类的形容词,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曹丕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但其实,罗贯中都已经把曹操黑得看不出原型了,曹丕自然也不会逃得掉,而且很多事情只要细细想想,就会觉得曹丕不仅不是心狠手辣,相反,与其它帝王比起来,已经是相当的心慈手软了。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曹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们通常受《三国演义》影响,觉得曹丕是个奸诈阴狠的人,是个忘恩负义的汉贼。这种评价对曹丕而言是很不公平的,同样都是取代前朝,怎么不骂刘邦是秦贼?怎么不骂李渊是隋贼?怎么不骂朱元璋是元贼?没错,这几个皇帝都是凭借实力取代前朝,赢得相对光明正大,难道曹丕不是?

所谓贼,是偷取人家的东西才叫贼,可汉朝还有东西偷吗?早在董卓入京那时,汉朝就已名存实亡,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不过是一群军阀各怀鬼胎下的作秀,倒是曹操还有几分诚意。后来献帝逃出李傕等人的魔爪,连饭都吃不上,狼狈不堪,是曹操把他迎入许昌,才给了他一个安身之所。

曹操的目的或许不纯,但他实在也不亏欠皇帝,要知道其他诸侯连这点诚意都没有。曹操的权力与地盘,都是在战场上真刀实枪拼得,不是窃取的东汉皇室,他只是拿汉献帝装点下门面。曹丕的权力与地盘,是继承的父亲曹操,与汉朝没半点关系,他只是不再想要汉献帝来装点门面,不可以吗?怎么就成了汉贼?

曹丕没有篡汉,他称帝应该归为正常的改朝换代,和刘邦、李渊等人无异。

我们都知道,一般新皇帝登基后,往往会对前朝皇帝痛下杀手,包括他的子女亲族也可能遭受杀戮,这是为了防止前朝皇帝死灰复燃,比如王莽毒死汉平帝、朱温害死唐哀帝,又比如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宗室大加杀戮。

但曹丕对汉献帝,简直不能再好,据史书记载,“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封公之四子为列侯”,“奉(不是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汉献帝不必对曹丕称臣,他的四个儿子全部封侯,等于说汉献帝除了没有皇帝称号,和以前根本没有两样,甚至过得更幸福,毕竟山阳国彻底成了他自己的地盘,所以汉献帝得以寿终,比曹丕还晚死八年。

《三国演义》除了指责曹丕篡汉,还有一事,即讽刺他冷血,没有兄弟情义,迫害一母同胞的弟弟曹植。其实,这事要放在平常人家,曹丕确实做得不厚道,但如果放在帝王家,那他可真算得上“仁慈”之君。

曹植当年可是曹丕太子之位的竞争者,历来宫廷太子之位竞争,失败者往往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最惨重的莫过于李建成几乎被李世民灭门,另外雍正对待八阿哥胤禩一党的阴狠也让人寒心。这样的例子可是不胜枚举,但曹丕仅仅只是逼曹植做个了七步诗,历史上有没有这事儿还有争议,即便有,也是说曹丕因此被感动,放过了曹植。

其实,曹丕压根就没有重治曹植的打算,只是想借此杀杀他的威风。如果他真想把曹植往死里弄,你以为一个七步诗就能感动他吗?别说七步,七十步,七百步都没用!想杀还得杀!可事实上,曹丕真就感动了,这说明他还是很在乎兄弟之情的,曹操去世时他幼子曹干托付给他,曹丕因此善待曹干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同时也说明,曹丕不仅在帝王届算得上友爱兄弟,也是个比较孝顺的人。历史上的曹丕,文武双全,既是一名出色的诗人,又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他的武功也不错,当时有名的武林高手邓展都不是他对手。

著名学者叶嘉莹评论曹丕: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一生那么多儿子,为何对曹丕那么好?

全文共 188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生可以说是有非常多的儿子的,25个儿子,这个数量在古代也是相当多的了。然而尽管有这么多儿子,却没有出现什么争夺,曹操确立啦曹丕作为了继承人之后,可以说曹丕的位置就一直很稳,后来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又从汉献帝手中得到了皇位,究竟是曹丕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曹操对曹丕另眼相看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曹丕最满意的儿子

中国历史上有一人被称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他就是曹操,曹操在政治、军事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和水平,即使是被神话了的诸葛亮在当时面对曹操的进攻,仅一人也无能为力,只能联合东吴孙权抱团取暖,可见曹操的军事用人方面水平极高,不仅如此,曹操还是我国“建安风骨”的发起人和领军者,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而且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三人并称为“三曹”,来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

但曹操除了军事、文学上的造诣还有一项“癖好”鲜为人知,那就是喜爱美女,而这种喜好到了什么程度呢?曹操攻下下邳擒拿吕布时,看见貂蝉国色天香,便什么也不顾,将貂蝉一揽入怀,为了去人口舌,将千里宝马“赤兔”送与关羽。据统计,曹操一生至少有15个老婆,而曹操的儿子则多达一个排,整整25个!真让人不得不服。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壮志踌躇,挥兵南下,但被孙权、刘备联军,以假投降的黄盖作为诱饵,带着浸满油的船只假意接近,结果被用火攻击败于赤壁,史称“赤壁之战”。战败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逃跑,筋疲力尽。回去以后,53岁的曹操感觉自己身心乏惫,开始了立储之事,曹操虽然有25个儿子,但他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原配卞夫人为自己生下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2、曹操为何对曹丕那么好

曹操刚开始比较关注看好曹植,因为曹植从小便文学天赋秉异,曾年仅七岁就能写出精美的诗词歌赋,而且不追求华丽服饰,这让喜爱文学歌赋的曹操对他这个儿子很是满意,有意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在铜雀台建成时,就首先让曹植登台作赋,曹植也比较争气,在台上“援笔成立”,惊坐四方,相对比之下,沉默寡言的曹丕就没有什么显著的优势能和曹植抗衡,正当曹操打算立曹植为太子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让曹操改变了心思。

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和曹植都想在父亲曹操面前好好表现,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情有多深,曹植捶胸顿足,说了一大堆辞藻华丽的额诗词来歌颂曹操,这让曹操听到了很舒服。但是转过头一看,发现曹丕跪倒在地上默默流泪,周围的人都被曹丕感染了情绪,也都开始放声痛哭,这个举动让曹操觉得前面曹植的诗词是多么虚伪,而曹丕对自己才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真实情感流露。

后来曹操愈发发现曹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仅嗜酒成性,而且消极怠工,耽误了很多重要事情,而寡言而干事的曹丕却越来越像自己,就跟自己年轻时一模一样,于是最终权衡让曹丕做了太子,而对曹操当初看好的曹植的,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皆以至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这个评价彻底否定了曹植,而一直隐忍到最后的曹丕获得最终的胜利。3、曹操为何选中曹丕

1.曹丕是嫡长子

中国古代出现过很多继承制度,如嫡长子继承制、禅让制、推举制等等,汉人王朝主要使用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曹丕虽然排行老二,但却是嫡长子,老大曹昂是庶出,没有继承的可能,所以从根本制度上来说曹丕是最正统的继承人。

2.曹丕的军事统率能力强

因为是嫡长子,所以曹丕自小便被曹操带在身边,经常要跟着曹操一起外出征伐。久而久之,曹丕也养成了良好的军事统率能力能力,这一点除了老三曹彰能与之相比外,其他十几个兄弟无人能胜过他。

3.曹丕熟悉如何处理政事

别看曹丕看上去十分平庸,其实不仅有军事统率能力,在政事上的处理能力也很高。24岁时,曹丕就成了副丞相,对政事的熟悉程度极高。曹丕在掌权之后,可以实行九品中正制、严禁宦官干政等政策,前者缓和了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为他称帝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解决了汉朝出现的一大问题,保证皇权不受威胁。

4.曹丕的性格更适合继承大业

曹丕心思缜密,还很注重表面功夫,这样的性格更适合当继承曹操的丞相之位;而反观曹植,他的性格就有些率性而为了,甚至有些刻薄,曾经送给杨修的信件中,他就直接讽刺孔璋,孔璋曾自诩可以和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长卿对比,结果曹植称他为“画虎不成反为狗”,这样的性格是适合继承大业的。

其实不管是曹丕也好,曹彰、曹植也罢,都不是曹操心里最满意的继承人,曹操更想传位给曹冲。曹冲是出了名的神童,而且性格仁厚,不仅是曹操宠爱他,连不少大臣都对曹冲另眼相看。然而曹冲没能活到成年,13岁时因病夭折,曹操后来对曹丕说出了流传千古的一句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丕是否真的心狠手辣?曹植真的很无辜吗?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认为,在三国时期,曹操更喜爱文采斐然的曹植曹子建,最终却还是选择了另一个儿子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曹丕继位之后,对自己的这个亲弟弟也曾想过下毒手,所以总是觉得曹丕心狠手辣,而曹植却是十分无辜。那么,这样的想法是否有些偏激呢?真实情况下,曹丕对曹植是什么样的,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如何呢?

在权力的争夺斗争中,尤其是当双方的砝码相差悬殊时,看舞台剧的观众们,总习惯用眼泪和移情于己的感叹,掩饰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致命缺陷。曹丕曹植是在争夺储位,不是一般家庭的兄友弟恭,用心机、计谋再正常不过了,说到底是曹植手下人不像吴质给力罢了,看史书曹植并没有主动参与争夺储位,都是他手下人杨修、丁仪兄弟在热衷、闹腾罢了。想要扶曹植上位来谋取利益罢了,曹操一开始就是对曹丕区别对待的,对很多儿子封了侯,唯独曹丕是五官中郎将、丞相副,在一门躲多侯的情况下,不封侯的那个是要继承老爹的爵位的。

所以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的诏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觉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这样;你们闹腾什么,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继承人,否认自己曾经欲立曹植引起的政治风波,曹操不做声,下面人以为有机会,就会闹。曹老板的心思确定了,就不让人闹腾了。还说自己一开始就是让曹丕做接班人的,等于说那些和曹植搅和在一起的人,很蠢来着。

曹丕狠毒无非是《七步诗》罢了,好多人是不信的,研究正史的话,还是不要相信了。曹丕有很多正当的理由杀曹植,比如醉酒辱骂监国使者,监国使者代表的是皇权,这是藐视皇权,私自祭奠先王。但是七步不成诗这个理由最差劲,曹丕不是傻子,他知道弟弟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否则也不用用哭来表示自己的孝心了。用曹植最擅长的东西来考校他,真是无语死了。曹丕曹植的关系没有那么差劲。

总的来说,争储事件历时短暂,曹植只是作为他人谋取私利的依托被动参与。因此,整个事件没有造成兄弟关系的隔阂:建安二十年(215),曹丕尚托曹植索玉玦,二十二年(217)兄弟又一同宴饮。据曹植《黄初六年令》黄初三年(222),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曹植。曹植赴京陈诬告之罪。曹丕不听众议,免植罪使归国。黄初四年(223),曹植徙封雍丘, 又为监官所举,亦未治罪。

黄初五年(224) 春正月, 曹丕下令曰: “初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余皆勿听治; 敢妄相告, 以其罪罪之。 ”政令下达的原因未载,但联系曹植为监官所举的时间及黄初五年后未曾受诬的情况来看,曹植无疑是此令的最大受益者。数次受诬,屡次赦免,曹丕待曹植真可谓宽容优厚。前人多谓曹丕遣使者罗织曹植罪名,其实不然。否则,曹丕为何既使人捏造罪名,却又不治其罪?究其实际,当时政策对诸侯王监察甚严,而监国谒者也不轻松,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三国志·魏书·楚王彪传》记,嘉平元年令狐愚与王凌谋立曹彪,事发,曹彪自杀。彪之官属以下及监国谒者,坐知情无辅导之义,皆伏诛。”监国谒者、防辅吏担负检举诸侯之过、防非辅正之责,楚之监国谒者因未能及时上报曹彪之过,便受株连被杀。因此,监国谒者势必严密伺察诸侯之过,及时上报、纠过,以免祸及自身。而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面对严密监察,必然会频繁与监国谒者发生冲突,难免为其所奏。故曹植屡次为监国谒者所奏,实由己之行事所致,曹丕对其比较宽容,屡次赦免其罪责并未严肃处理。曹操曾训诫曹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此语正可为曹丕与曹植关系之注脚。黄初以后,曹丕、 曹植情为兄弟,义为君臣,从君臣角度出发来看,曹丕待曹植不薄。

我再增加一个例子,“初植未到关,自念有过,宜当谢帝。乃留其从官著关东,单将两三人微行,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关吏以闻,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对帝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诏乃听复王服。《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封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曹丕知道曹植的消息还是比较高兴的,等到见了面,又装着一副严肃的表情,不和曹植说话。

还有《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封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增加曹植的封邑,算是不错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司马懿为什么选择扶持曹丕上位?曹丕算是一位好皇帝么?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争嗣子之位也是非常的凶,曹植是找杨修帮忙,而曹丕则是请到了司马懿。早前司马懿还因为不想入士就自己装病,但是骗不过曹操最后只能入朝,如果是这样的话司马懿应该并不想卷入危机四伏的争储之战中,为什么还会选择帮助曹丕呢?其实司马懿心里也明白曹操不会废长立幼,荀彧也是建议曹操直接立曹丕为太子,要知道荀彧一个人分量就已经能抵上不上朝中大臣了。

今天小编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跟大家阐述一下司马懿与曹丕之间的关系。

从黄初元年到七年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曹丕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是否接受孙权的投降。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孙权为什么会投降?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夺占了荆州,彻底与蜀国交恶。

所谓三足鼎立,就是三国之间互相制约,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而一旦谁同时与两国为敌,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眼下,吴国从蜀国背后捅了狠狠一刀,导致蜀国失了荆州要地,死了大将关羽。吴蜀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冰点,短期之内不可能缓和。

假如这个时候蜀国联魏,一起攻打吴国,则吴国必灭。所以孙权才要“投降”魏国,纳表称臣。

当听说孙权投降的消息时,魏国的群臣,都觉得要接受。唯独刘晔以为不能接受。他说,孙刘本为两个小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今天双方交恶,正是天欲亡他们之时。此刻应该即刻出兵攻破吴国。以蜀国当前对吴国的仇恨,一定不会出手相助。而吴国一灭,蜀国独木难支,则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刘晔还指出:如果接受了吴国的投降之后去攻打蜀国,吴国一定会在后方作乱,到时候魏国腹背受敌,一定损失惨重。

然而,如此明白浅显的道理,曹丕就是听不进去。不仅如此,他还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刘晔的真知灼见并没有被曹丕所采纳。曹丕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蠢人的自负和小聪明淋漓尽致。他以为吴国投降,就是与魏国合二为一。其实,他想的简单,那孙权根本就是假意投降,这一点明眼人一看便知。果然孙权在投降后称臣后,根本就没有送质子到魏国来。

所以小编在此要说:黄初年间,最伟大的谋士,不是司马懿,不是贾诩,光彩属于刘晔!

那么以司马懿的才学和见识,会看不到刘晔所说的这些关节?显然不是。

当年司马懿策动曹操联合孙权偷袭荆州,比之如今刘晔之论高明了不知有多少。可是为何他闭口不谈呢?

小编分析,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他长期与曹丕相处,早已了解了他的深浅。第二,他并不愿意,好处和功劳,归功于他人。

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我们总是看到刘晔在提建议,提好的建议,提不被采纳的好的建议。相比之下,司马懿却一直一言不发。

这与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积极谏言献策的情形,截然相反。司马懿每次向曹操献策,即使曹操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一定会给他一个说法。比如说批评他“得陇望蜀”。两个聪明人的对话,点到即可。

而一个聪明人跟一个蠢人了,是没有办法对话的。司马懿太了解曹丕的为人,曹丕的胸襟,以及曹丕的能力了。

小编猜测,也许就是因为,他太了解曹丕。才在内心深处,生出了将来取而代之的想法。后世常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我们看司马懿。也许他早就已经在谋划曹魏的江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机密中刘平和伏寿最后在一起了么?曹丕曹节却当上了备胎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平和伏寿终于是喝了合卺酒,但是这两人在一起却把曹丕和曹节两兄妹给彻底伤到了。这也是三国机密让人诟病的一点,刘平难道真有这么大的魅力么?可能还真有,谁叫他是主角呢,而且刘平也并不是刘协,可要比刘协厉害多了。这段时间伏寿和刘平肯定要恩爱一段时间,之后这四人必将上演大的狗血剧情,你希望谁能走到最后呢?

此时的天子刘平和皇后伏寿来到了卢龙城守卫此城,鲜卑人本就骁勇彪悍再加上鲜卑学会汉军的战术阵法,这卢龙城快被鲜卑人给攻破了,鲜卑首领拿汉军的士兵当靶子射入卢龙城墙,鲜卑人果然残忍,把汉军的士兵当靶子射,调到地上士兵身体被摔的四分五裂,粉身碎骨,接着鲜卑人又拿一个士兵开始当靶子射,天子刘平才知道只有杀人才能救人,以前的仁慈在战场上也救不了士兵,于是就射死了将要被当成靶子射的士兵,天子的这一剑吓得鲜卑人暂时撤军了,军队里不准喝酒,刘平就偷偷带酒跟皇后偷喝,还为皇后做了一顿饭。刘平担心今晚恐怕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皇后希望小叔刘平今晚以丈夫的身份陪自己,刘平来了一句“我也不相等了”,刘平说今晚可惜只能给皇后这样的合卺酒了,皇后伏寿并不介意,皇后只要知道刘平不介意自己是他的嫂子身份心里爱着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了,所以高兴皇后回了一句“哪有比今晚更丰盛的婚宴啊!”刘平就这样跟皇后算是简单的喝了合卺酒就要入洞房了,而站在外面的曹节看见刘平和皇后的这幕心碎了,看来曹节也是非常爱皇帝刘平的,看见自己心爱的男人跟皇后又亲又抱的难免会伤心的。

曹节不忍再看下去了就离开了,看到这幕我就看想起了之前的那一幕,曹节的哥哥曹丕也是在外面站着看着皇帝跟皇后又亲又抱的,曹丕吃醋的站了一夜才离开,这曹家两兄妹,曹丕爱上了皇后伏寿,曹节就爱上了天子刘平,可惜曹氏兄妹二人的爱注定是得不到皇帝和皇后的回应的,即使曹丕日后当上了皇帝也得不到皇后伏寿的心,即使曹节当上了天子刘平的皇后,曹节也得不到天子刘平的心,只可惜爱上了自己不该爱的人,上次是曹丕,这次是曹节站长外面看着心爱的男人刘平跟皇后又亲又抱的,今晚注定是个不眠夜,刘平跟皇后终于同床了,而曹节今晚恐怕也是难以入睡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刘备的儿子刘禅,为什么比曹操的儿子曹丕差这么远?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说,刘备儿子刘禅是一个怎么都扶不起来的阿斗,非常有名的成语“乐不思蜀”也是出自他的经历,不仅将自己父亲一手打下来的地盘拱手送人,当了俘虏还表现出一种对故国没有一点的思念之情。反观对手曹操的儿子其他的先不说,但就说继承大权的曹丕,文韬武略,每一样都在刘禅之上,还超出很多,如果不是因为死的早,三国的走势也很难说。那么,为什么刘禅和曹丕会有真么大的差距呢?

要论“官二代”,曹操和刘备的儿子是标准的“官二代”。刘备的亲儿子有三个,大儿子刘禅,二儿子刘永,三儿子刘理,都不怎么成器。最有名的当属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投降曹魏,葬送了父亲一手打造的蜀汉江山,“乐不思蜀”地甘做囚徒。同为三国二代,刘备的儿子比起曹操的儿子来简直是有种不堪相比的意味,一个在地一个在天简直无法相比。作为同一代人,他们之间的差距为何这么大?

首先恐怕还是基因的关系。后世公认,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正面说,叫机智、果敢、有雄才大略,反面说,是狡黠、凶狠、怀狼子野心。而刘皇叔呢,仁厚、宽爱。两个个性气质完全不同的父亲,生出的儿子,遗传自然各异。曹丕比他的爸爸心眼更多,刘禅则比他爹更温和绵软。这是两人事业未来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关乎生长环境。曹丕早早地就参与到权力的运作之中,亲历了宫斗的惨烈,对皇权政治的认识极为深刻到位;阿斗幼年倒是随父南征北战,但他经历的似乎只有被人护持逃亡,入蜀后,又冰火两重天,安逸得只知斗鸡走马。

三是政治经验差异。曹丕生长在兄弟争宠的环境下,机变权谋这些政治手段,在他与同胞相互内斗的过程中,即已见识、练就和熟悉了,且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和执政团队。而刘禅,蜀汉确立的唯一皇储,一直又被先主刘备溺爱,养尊处优,静待接班在他这儿,是铁板钉钉的事,是故缺乏复杂权力争斗的历练,内心尚天真而质朴。

四是客观条件有别。曹丕提前有父亲手把手教其治人理政,而刘禅呢,不光有父皇罩着,最要命的是有丞相加军师的诸葛亮在。有诸葛在,连刘备都许多军机大事不用操心,更何况年少的太子刘禅,玩你的就是了。请看曹操和刘备分别给太子的遗嘱,不难弄清两个接班人的担当,在其父那里区别多大——曹操遗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者,皆不得离屯部。”江山重要,安葬我是小事,稳固社稷是大事;刘备敕刘禅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显然,曹操对自己的儿子是有信心的,一以贯之地叮嘱其执政弄权;而刘皇叔呢,临死前只能无奈地托孤。两个接班人,谁能很快进入角色,擎起天下,不言而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丕作为继承人缺资质平平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辅佐他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司马懿要选择辅佐曹丕

这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一开始司马懿真的是一个大忠臣,曾经提出过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野心。可是司马懿就是一个隐藏非常深的人,否则也不可能会如此的暴露,除了曹操之外,根本就没有人能够看出来。

曹丕还有曹操成为皇帝时,司马懿一直都在尽心尽力,一直都在循规蹈矩,丝毫不敢造次,表现的就如同是一个忠臣。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一直都会明察秋毫,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会掉脑袋,因此司马懿始终都在隐忍着,完全没有显山露水,悄悄的等待着时机。

司马懿一直以来都非常的努力,更是早就已经支持曹氏几代君主,让魏国变得更加的强大,同时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如果说阴谋手段,如果说命长,在三国时代这显然就是无敌的,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对手。

在有了诸葛亮作为铺垫之后,曹睿自然会更加的信任司马懿,再加上自己整个家族的人都不是特别的好使,司马懿就非常的出色,因此就把所有的权力中心都放在司马懿的手中。司马懿本来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而就算没有野心的人在遇到这么好的机会时,又怎么可能不会放手一搏呢?

因此等到曹爽登上皇位时,司马懿就变得胆子越来越大,总想着一定可以解决对方,直接就把皇帝给杀掉,虽然说上面还会有另外一个皇帝,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效果。司马家族为了保住自身的安全,为了保证后代不会被灭族,因此直接就选择走上曹操当年的这一条道路,可以说司马懿真的是一个非常心狠手辣的人,在这背后一直都在不停的谋划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曹丕、曹植都写过哪些著名的经典诗词?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都是非常厉害的文学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曹操的后代就是比孙权和刘备的争气很多,可以说曹操、曹丕和曹植在文学史上也都是有着自己的地位。不管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曹家还是在正史里的曹家都在这两代间非常的辉煌。这次把曹操,曹丕,曹植曾写过的经典诗句做了一个小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曹操、曹丕、曹植作品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

一、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3、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

4、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同时也失去斗志。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8、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八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0、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

二、曹丕,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

1、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 人莫之知。

2、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3、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4、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5、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6、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后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7、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8、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9、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1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曹植,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1、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4、天称其高乾,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河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5、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6、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7、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0、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曹操的名句,曹丕的名句,曹植的名句,全是精品,值得收藏!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了,我们后续会继续给大家分享经典古诗词,欢迎常关注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这七人都舍命救过曹操 但其中一位差点被曹丕杀掉

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初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实则到了30多岁才走上职业巅峰,在这之前也是打过几次败仗,还差点丢了性命。不过曹操也是命好,每次大难临头都有人舍命相救,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曾救过曹操命的七个人。要说这七位后来也都飞黄腾达了,毕竟档过子弹的功劳肯定忘不了,但是其中有一位却不讨曹丕的喜欢,还差点就杀掉了。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经提到,刘备的创业之路非常坎坷,多次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他运气好,又善于伪装算计,才被刺客放过,得到了糜竺的资助,逃脱了曹操的软禁,等等,最终成就了霸业。而与他同为枭雄的曹操,也曾多次犯险,差点丢了性命。若非以下七人拼死相救,或许华夏历史上,便会少了一个枭雄,少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少了一个诗人,汉末历史也会改写。那么,这七个人,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一、曹真之父

对于曹真的父亲,到底姓甚名谁,一直没有定论。《三国志》称曹真是曹操的族子,其父名邵,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名叫曹邵;《魏略》中则记载,他的父亲名为秦伯南。另外,虽然《三国志》中记载,曹真的父亲,是为曹操募兵的时候被杀的,但是《魏书》和《魏略》中,都记载道他是为救曹操而死,只不过两处史料的说法并不统一——《魏略》称,曹操被袁术追杀,到秦伯南家避祸,秦伯南替曹操被杀;《魏书》则称,豫州刺史黄琬想杀曹操,曹真的父亲替曹操受死。从之后曹真受的待遇来看,其父应该的确是曹操的救命恩人。

二、夏侯渊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魏名将。真实历史上,曹操并非出身于夏侯家族,不过他与夏侯兄弟的交情非常深。《三国志》记载:“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也就是说,曹操在老家期间,曾经犯了重罪,是夏侯渊代他受过。而从后来,曹操将其营救看来,这项罪应该非常重,就算不死也要脱层皮。因此,夏侯渊也算曹操的救命恩人之一。

三、曹洪

曹洪,字子廉,是曹魏名将之一,也是著名的贪污犯,曾差点被曹丕处死,不过因为他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卞夫人不但保下了他的性命,也替他保住了家财。他救曹操性命,是怎么回事呢?此事还要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说起,当时曹操人微言轻,又想诛灭奸臣,于是孤军冒进。那个时候的他,兵马少,自己也没有成长起来,于是败在了董卓部将徐荣手上,这个时候,“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他的这一举动,这一句话,为自己换了一块无形的免死金牌。

四、楼异

说到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他只是曹操早期部将,账下一个司马,在《三国志》中仅被一笔带过,但他也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之一。濮阳之战的时候,“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阵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也就是说,曹操在逃亡的时候,从马上跌落,并受了重伤,这在战乱中,几乎相当于陷入了绝境。而楼异将其重新扶上马,则为他创造了一缕生机。

五、典韦

除了曹洪之外,还有一个人,曾经将自己的马匹献给了曹操,使曹操得以逃生。他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此事发生于宛城之战期间,当时曹操狼狈逃窜,“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曹昂便将自己所乘之马,献给了曹操。结果曹操逃出生天,他却死在了战场上。据记载,他是被曹操当作继承人培养的,而且文韬武略,颇有才能,若他不死,或许历史会改写吧?

七、许褚

许褚是继典韦之后,曹操的又一贴身保镖。他与数次救曹操于危难。例如官渡之战的时候,刺客徐他等人,想要趁许褚不在的时候,刺杀曹操,结果许褚好像心有所感,很快便放弃休息时间,回到了曹操身边,并击杀了徐他等人,避免了曹操被刺杀。后来,潼关之战的时候,马超想凭借自己的骁勇,趁曹操出阵与韩遂说话之时,阴捉曹操,结果被许褚震慑,未敢行动。

之后曹军北渡,曹操和许褚率百余人断后,结果遭到西凉军突袭。面对乱箭,许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对于此事,陈寿评价道:“是日,微褚几危”,意思是说,那天如果没有许褚,曹操危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国最无存在感的亡国之君,却得以善终,不是汉献帝刘协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后魏蜀吴独占鳌头,分别建立国家政权,然而强盛如三国,也阻挡不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潮流。我们都知道最后是司马家夺得了天下,三国归晋,那么三国最后的几位君主都是谁呢?他们最后的下场又是怎样?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三国之中的几位亡国之君,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人生,并且谈论下谁是他们之中最无存在感的亡国之君。

“东汉末年分三国”,是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不但点明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还暗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汉末天下大乱,一直到晋朝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政权,华夏历史上,接连出现了四个亡国之君。他们分别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蜀汉后主刘禅,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以及被司马炎逼迫禅位的曹奂。

他们四个人中,以孙皓能力最强,毕竟他在登基之前,有“小霸王遗风”,明明不是上一任皇帝孙休的儿子,却被扶上了皇位。不过,其中名声最不好的也是他,因为他登基之后,就换了一幅模样,不但骄奢淫逸,还成了有名的暴君,剜人眼睛,剥人面皮等,都是他曾做出来的事情。与孙皓相反,名声最好的是汉献帝刘协,他虽然从登基起就是傀儡,但是一直在试图抗争,甚至曾敢和曹操撕破脸,吓得曹操不敢上朝,退位之后他则悬壶济世,成为了一个行脚医生,因此千百年来,抨击他的声音很少。

蜀汉后主刘禅,虽然没有孙皓的能力,也没有孙皓的狠辣,更没有汉献帝的魄力和好名声,但是“乐不思蜀”的典故,却让他成为了这四个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人。而且因为这个典故,如今关于他到底是真的怯懦无能,还是大智若愚的争议,一直没有定论。可是剩下的曹奂,却像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可怜,在华夏历史上,毫无存在感——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了解他人生经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毫无存在感呢?

原来,他是曹操的孙子,也就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当初曹叡临终,本想任命曹宇为大将军,让曹宇辅政,但是曹宇性格谦让,所以他在曹叡提出此事时,进行了推辞。而曹叡可能与自己的这个叔叔并不熟悉,于是他询问自己最宠信的孙资和刘放说,曹宇本来就是这个性格吗?孙资和刘放回答说,曹宇是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起如此大任,才推辞的。曹叡听信了这两人的话之后,任曹爽为大将军,不但将曹宇遣回了封地,还免除了曹宇的官职。

后来先是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又有曹芳被废,曹髦登基。可是到了公元260年的时候,曹髦又因反抗司马昭被杀。这个时候,司马昭想找一个听话的傀儡,于是将眼光瞄准了当时还叫曹璜的曹奂,并把他接到了朝中,立为了皇帝。曹奂显然是一个合格的傀儡,他没有像曹髦一样反抗,反而非常巴结司马昭,不但将司马昭加封为了相国、晋公,还把司马家族中没有爵位的男子都封赏了一遍,司马昭极力拒绝之后,他才作罢。

之后他的经历,与汉献帝有些相似——安安份份的当傀儡,然而被迫禅位,将九五之尊的位置,让给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被封为陈留王,然后善终,只不过他自始至终,从未反抗而已。《三国志》记载:“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坛于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甲子,使使者奉策。遂改次于金墉城,而终馆于邺,时年二十。”

分析到这里,可能大多数朋友,都已经明白,同样为亡国之君,曹奂之所以这么没有存在感,主要是因为他身上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他在位期间没有反抗权臣;被逼禅位之时,也没亡国之恨;没有做出什么出格之事,也没有留下什么典故;更没有什么作为。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物,怎么可能被历史铭记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晋书》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最典型的例子,什么叫禅让制度?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的意思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就是指“让出帝位”。举个最典型例子,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而尧后期就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了舜,推举舜为首领。这种让位,历史上就称为“禅让”。“禅让”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就是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外禅”就是天子禅位给外姓人,比如尧让位于舜就是外禅。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于是就让舜来摄政。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这样,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领导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他的继位者。经过治水考验,各方意见认同大禹的表现,于是帝舜举行禅让仪式,推荐大禹做自己的继承人。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部落联盟领导人。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就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原本要继位的益而称王,所建立的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往后历代相沿,禅让制就消亡了。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也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治理国家的政治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操一辈子顾虑重重,曹丕为何就敢篡位?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不敢称帝,为何曹丕却敢?

是因为曹丕选择篡位,无非是逆水行舟不进而退,但是曹操这属于急于功取,这两者之间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可能是对于汉朝的情节,对于文臣武将来说,这本身就是较大的归属。尤其是曹操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到政坛,家族全部都是汉臣,一直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振兴汉室,最终就可以重整了河山,一般对于汉室也会有着较大的情节,即便统一,北方也会拥有着成为皇帝的条件,可是曹操还是没有选择称为皇帝,这就是为了表达出忠于汉室,绝对不会篡位的一个底线。

曹操没有选择篡位,也同样是因为不愿意做实骂名,从一开始起兵就开始被骂,著名昭著。曹操本身根本就不愿意承认,之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么就不可能会有汉室的今天。即便到最后曹操也没有选择自称为皇帝,虽然说曹操自己没有选择成为皇帝,却为自己的儿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曹丕在成为周王之后很快就自立朝代称之为皇帝,因为在进入到曹操后期也开始有了许多的反对势力,而这些基本上都已经被铲除。

基本上都是用来去支持家族独立,而且也会让曹氏的权贵一直掌握军权,可以给未来儿子成为皇帝去扫除所有的障碍,这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去除一些障碍。所以曹丕选择成为皇帝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胆子特别的大,而是因为这所有的一切本身就是曹操为自己打好了基础,这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因为有曹操的安排,所以也就使得曹丕在成为皇帝时阻碍相对来说比较小,没有任何的反抗就可以成为最后的皇帝。从这里也会让大家知道,这只不过是来自于父亲的一个谋划,所以最终就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操死后,刘协为何会把女儿送给曹丕呢?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死后刘协为什么把女儿送给曹丕呢?

之所以会选择把女儿送给曹丕,这其实就是希望能够起到监视的作用,另外也希望让自己的女儿能够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没有如愿。

刘协一直以来都会比较懂得去揣摩一些新帝王的心思,所以在听到曹丕之话之后,就认为这可能是想要让自己送上女儿,所以着急的就把两个女儿直接就送给曹丕,其实这个时候曹丕早就已经有正宫,那么这两个女子在进入到后宫之后就只能够成为妾室。

这些全部都是如同花朵一般的少女,就这样沦为父亲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为国家的破灭,所以也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全部都交给这个曾经夺走汉朝基业的人。其实除了曹丕的这一句话之外,汉献帝选择这么做也会有其他的意义,之前曹家曾经给他送去三个女儿,那么现在找到合适的时机,自然也会给你还几个女儿,那么在曹家和刘家之间总会有血脉做线。

就算哪一天想不开,也并不会要了我这一条性命,只是很可惜这两个孩子就变成了工具,一般买卖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今后的人生也同样会有一些身不由己。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本来就是比较低的,类似的悲剧比比皆是,就算是一些来自于贵族的女子,比如说黄金公主也有可能会被逼以柔弱的身躯去换取国家的和平。在当时的时代,人类一直都会倡议男女平权,不仅妇女群体,而且也有很多的男性全部都会加入到其中,但是女性依然会受到伤害,在那个时候不要认为出生在皇家是一种幸福的事情,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最终就成为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受禅和禅让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151 字

+ 加入清单

禅让是一种很古老的推举部落首领的礼制。相传三皇五帝时期,当时都是联合的部落。首领必须是各部落推选出来的有德有能的人物,故而三皇五帝皆为明君。当上一代君王老了的时候,就会大力推荐一位能人,把帝位让给他,这个就叫做“禅让”。

受禅:“受”是动词,可以是接受的意思;禅,可作“禅让”意思,字面理解就是接受禅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曹丕简介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他文武双全,文采出众,在他的统治下魏国的基业得到了巩固。

公元217年,魏王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曹操去世后,曹丕受禅登基,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设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他对内恩威并重,先后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曹丕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匈奴、羌等外夷,恢复在西域的建设。夷陵之战后,曹丕不满孙权的欺诈背叛,决定挥师南下讨伐吴国。魏军一路大捷,先后击败吴国大将孙盛、诸葛瑾等人。就在胜利在望之时,曹丕染上重疾,只得班师回朝与吴国握手言和。公元226年,由于伐吴之战途中久病未愈,曹丕在洛阳去世。此外,曹丕在诗、赋、文学方面也颇有成就,尤其擅长五言诗。并且与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曹丕有着兴国强兵、扫灭贼寇的强硬志向。他一生都主张征伐,并且渴望早日实现山河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刘协身为末世帝王,为何能够安享晚年呢?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刘协身为末世帝王,为何能够安享晚年呢?

刘协确实有一些坎坷传奇,做了将近30多年的傀儡皇帝,最终也拥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可以说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有很多的末代皇帝,都会有着悲惨的结局,比如江山崩塌,大臣叛变,死于非命。在历史上很少会有亡国之君能够活下来,但是汉献帝会安享晚年,寿终正寝,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董卓在进入宫中之后反动乱很快就控制局势,但是会发现汉少帝胆怯无能。所以马上就立年仅9岁的刘协作为皇帝,这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然后开始一辈子的傀儡生活。

董卓在死后,汉献帝没有办法获得权利,汉献帝非常相信曹操,可没有想到曹操居然会出现写天子以令诸侯,不断的去发展自己的力量,然后就会导致力量更强大。汉献帝已经识破了曹操的野心,不甘心被控制,所以就决定联合董承一起杀掉曹操。

刘协在退位之后就被封为山阳公。可以说曹丕一直来都没有亏待他,而且两人之间也并不是真诚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当时更是给了他比较高的俸禄。曹丕的妹妹也同样一直都会跟着他一起来到家乡,从此之后就来到这里生活,也过上了比较幸福的生活。

一直都会比较受到当地人的爱戴,而且还会修建一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全部都送到这些学校去上学,在经过了一番治理之后,这里就已经不再是穷山恶水,所有的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以说在做了这么多年傀儡皇帝之后,能够拥有着这么好的结局,也同样是比较少见的。这可能是运气,也有可能是个人的性格,不管如何这样的故事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 尧舜禹禅让历史真相

全文共 143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尧舜禹这个时代的事情由于记录等原因所以当时的情况也还是非常的复杂的,那么有的人说了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吗?其实这个问题也争论了很久很久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尧舜禹禅让历史真相吧,感兴趣的可一定别错过了!

关于尧舜禹禅让的事迹基本是见于儒家学说。儒家将尧舜禹的三王时代描绘成中国史籍上最具光辉的时代,三王以“禅让”这一“天下付有德者居之”的传承方式进行权力交接为后人所称道。

实则这些记载靠不住。

深谙历史的毛泽东主席晚年批注二十四史时,曾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条中写下了六个字:尧幽囚,舜野死。这说明对历史颇有研究的毛泽东对尧舜禹禅让的事迹是不认同的。

而且“尧幽囚,舜野死”这个说法也非毛泽东首创,最具代表性的是《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中明确记载:“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另外《韩非子-说难》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禅让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是最大谎言)。

《庄子-杂篇-盗跖》中就直接指出“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

《吕氏春秋-举难》篇开首就说“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置意”。

这些说法以《竹书纪年》为最早最具代表性。

《竹书纪年》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在当时盗墓者在汲郡盗墓作业时从魏国古墓中发现的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所以又称《汲冢古书》,从上古载至“今王二十年”。从其内容确定”今王“乃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被盗墓冢应该是魏襄王墓。

《竹书》原简应该是战国时魏国的官修正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战国魏襄王20年(前299)之间的历史,是古代唯一一部未遭秦火和儒家篡改的编年体通史。其时尚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学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修史者不至于落入儒家的条框中,能够比较公正地记录下史实,所以它的记载可信度就要比后来儒家典籍中的禅让说要可信得多。而且其记载能与甲骨文、金文、《史记》、《春秋》等多方面的资料相印证。它颠覆了很多传统儒家学说奉为圭臬的记载,其中就包括尧舜的禅让说,因此遭到后世儒家的极力禁毁。

根据《竹书纪年》我们得知,丹朱是尧的儿子,尧把帝位传给丹朱,但是舜后来夺取了丹朱的位子,并杀死了丹朱。

《山海经海内西经》也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丹朱的称呼也是“帝”。间接说明丹朱曾称帝。晋代郭璞对本段注解道:“《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这也是竹书和山海经相互印证的一个证据。

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史记正义》,《括地志》里有这样一段话:“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远别离》就直接记述了“尧幽囚、舜野死”。清人王琦在替太白诗作注的时候补充了另一条资料:“《广弘明集》曾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说明到了清代,还有囚尧城这个地名。

而舜的晚景也并不妙,传说他是死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但所谓南巡估计和后来被放逐皇帝的”北狩“差不多,基本是被放逐。

后来很多人也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晚期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当时人想当然得臆测古人的说法,基本属荀子、韩非之流臆造。但这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毛泽东主席还有诗云:“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操死后,曹丕真的霸占了他的女人吗?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死后,曹丕马上霸占了他的女人

曹丕真的霸占了曹操的女人,而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有着很多的原因,在成为天子之后,把父亲后宫中的这些女子全部都放入到自己的后宫中,这其实就是一种不顾人伦的做法,被所有的人讽刺。

一、巩固自己的政治

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经历过生死战场的皇帝,怎么可能会真正的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这无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因此就决定选择避免被汉献帝赶下皇位的一种风险。曹丕就是一个君王,因为手中汉献帝退位,这才导致三个国家可以并立,但是这也是自己父亲都没有做成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有着很多的风险。

二、避免留下更多的机会

曹丕曾为皇帝冒着巨大的危险,很多的野心家在背后一直都会竖着反对的旗帜,一时之间,在魏国境内直接就掀起一番战火,这就给东吴还有西蜀,创造了很多的进攻机会。要想解决这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必然就是选择联姻,这就可以给那些很有可能成为的敌人一起结成联盟,然后创造一个比较亲密的关系,到底什么样的关系要比婚姻更有效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吧。

三、继承父亲的作风

曹操选择把曹操后宫的这些女人全部的收到一起,是因为这些女子都会有着庞大的家世,是为了能够有效巩固自己的关系,曹丕的这个做法其实和自己的父亲简直是如出一辙。通过这样的一个做法,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野心家,或许曹丕真的非常的好色,但是在这一些女子背后潜藏的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难怪就能够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丕一生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丕其实还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人啊,看过电视剧或者小说的人都知道,曹丕有点像是曹操的捡来的,反正就是各种不爱,曹丕也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曲折才有称帝的资本的,所以很多网友要说了,曹丕一生中最应该感兴趣的人到底是谁呢?其实有三个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滚滚长江东逝水,落花已作泥尘中。

一代枭雄曹操也无法抵得过时间流逝的力量。建安二十五年暨公元220年3月15日,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走完了他的辉煌而又丰富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位枭雄,却并未称帝,而是留下了偌大的基业给了曹丕。而曹丕能够登基称帝,还是要非常感谢三个重要帮手,没有他们的存在,曹丕上位很难。

第一位:司马懿

早在曹操逝世之前的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太子中庶子一职便由司马懿担任,其辅助曹丕称魏帝,尽心尽力。当时的司马懿被称之为“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在曹操逝去之后,曹丕即魏王之位,司马懿也受封河津亭侯,后转丞相长史,愈发受曹丕重用。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便。任命司马懿为尚书,到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之时,司马懿已经是抚军大将军,假节之仪。更是在临终之时,被委任为辅政大臣,其时,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时年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这份资历,足以体现司马懿在曹魏势力中的地位,以及他的能力。

第二位:陈群

陈群早年在刘备帐下效力,在徐州时期被提拔起来,而到后来曹操占领了徐州,陈群便转而在曹魏阵营效力。曹操征战天下时,陈群虽然没有军事方面的天赋,但他在治国这方面,确实十分有才华。陈群当时推行官制为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制订的《魏律》,成为了魏国强大的根基。前者为魏国确立了人才体制,使官员做事更具效力,而后者则是保证了魏国的稳定发展。陈群之才,不在萧何之下。

第三位:贾诩

贾诩,贾文和的辅佐过的人很多,从东汉末年董卓入主洛阳开始,直到曹丕当皇帝才去世,几乎跨越了半个辉煌的三国时代。而贾诩的智谋堪称一绝,屡建奇功。但是对于曹丕来说,贾诩是助其得到魏王之位的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的曹操还没有立世子,曹丕时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的才名更盛,曹丕便派下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将军若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做到士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的做事锲而不舍,而不去做违背孝道的事,便成功了。”曹丕听了他的建议,在之后便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去问贾诩对于自己立嗣的看法,贾诩却闭口不言,曹操问他为何不说话,贾诩说:“我现在在想袁刘二人啊。”曹操大笑,于是在当年年立曹丕为太子。所以在曹丕称帝之后,封贾诩为太尉,自此之后屡屡被曹丕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