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刘林文化遗址(精品20篇)

浏览

1967

文章

57

篇1: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于1996年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4—2.5万年,是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地方,有丰富的用火遗迹、烧石、动物化石等。返朴归真的陈列气氛,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大型图画,将观众带到2万年前祖先的家园,体会祖先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本馆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了普通版、学生版、英文版讲解词,并配有电脑触摸屏提供全球的相关古人类信息,使观众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了解古人类,体会祖先生活的情景。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座落在北京东方广场地下发掘出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再现2万5千年前斑鹿跳跃、鸵鸟欢腾、望山听水、狩猎生息景象,展示“北京人”狩猎、烧火、制造工具的痕迹。在博物馆3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将陈列在原址发掘出土的石砧、石锤、石核、石片。参与展陈的还将有原始牛、斑鹿、鸵鸟、鱼类等古生物的骨骼及2万多年前人类制成的骨铲、骨片等工具。参观者还能从这里看到更新世晚期人类用火的遗物和遗迹。展览将配以大量的图表和照片,在壁画、雕塑的映衬下生动地展示出2万5千年前古人类在今天王府井地区狩猎、做饭、休息、制造工具的生活场景。展馆还精心为小参观者准备了电脑触摸屏等动手型的参观项目。这一遗址是继周口店北京猿人之后,在北京地区远古人类遗存的又一重大发现。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存。遗址距地表12米,有两层灰褐色古文化层。在约2000平方米的面积中,共出土文化遗物2000余件。在遗址土层中保留了远古人类点篝火后的遗留物——炭灰坑、炭屑层等,以及富含骨片的遗址。此处的石制品、骨制品和用火遗迹均保持出土时的原貌。2001年12月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陈列最重要的展品是一块约50平方米的2.5万年前的遗址地块,其中蕴藏着古人类的用火遗迹和烧石、烧骨、石制品及动物化石。同时展陈的还有在原址发掘出土的石砧、石锤、石核、石片等物件,原始牛、斑鹿、鸵鸟、鱼类等古生物的骨骼及2万余年前古人类制成的骨铲和骨片。展厅中的人造沙盘、挂画及雕塑展示2.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在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地区狩猎、做饭、休息、制造工具的生活场景。

景点位置

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东方广场第一街地下三层

信息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位于荆门市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响岭村,1982年因村民平地造田而发现。-物部门初步考证,遗址分布在响岭岗南北长约1000多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遗址虽处三国长坂坡古战场,但主要保存的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是楚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

1988年,荆门市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对此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东周时期遗址近百平方米,文化遗存堆积1米多厚。此次发掘共出土了石、陶、铜、铁、玉等质地的文物近千件。其中战国早期的大铁釜,以其器型大、制作时代早、形制规则等特点而具特色,是迄今我国罕见的早期铁容器,对于研究我国铁器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遗址的南部,发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型墓一百多座,出土陶、铜质地的鬲、盂、罐、豆等数量众多的楚人用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近百具人骨架,是考古发掘的一次重大发现,对于我们研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规模大,保存好,是一座已经开启又等待我们去探索的地下楚文化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代石棺葬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罕额依古遗址位于丹巴县中路乡境内。这是一个经四川省、甘孜州联合考古队于1988-1989年进行试发掘的一个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该遗址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6余米,试发掘120平方米。通过对其最表文化层进行“碳14”测定,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

该遗址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和众多的遗迹。文化遗物中有陶、石、骨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遗迹有房屋建筑和灰坑。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划分为3类。一是打制石器,主要有锤、斧、砍砸器、乔削器、双缺石刀等;二是磨制石器,主要有斧、锛、凿、簇、穿孔石刀、网坠等;三是细石器,主要有用水晶等石料压制而成的小石核、石叶等。

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骨器。陶器的陶质、陶色以夹砂或云母片居多,灰陶为大宗,红陶较少,陶器纹饰以纯文为主,有部分为凿印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凹弦纹、刻划纹等;均为手工制作。器制以罐类居多,有双耳罐、单耳罐、深腹罐、高领罐、钵、杯等。骨器有锥、针、梳。

遗迹中发现有房屋遗址,墙体用石块砌成,内壁抹黄色沾土。

罕额依罕额依遗址所发掘的许多文化遗物在昌都卡若遗址中均有出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并存;陶器以夹砂陶居多,均手制,纹饰有刻划纹、附加堆纹;房屋以石块砌墙等特点,与昌都卡若遗址的部分文化特征一致。此外,该遗址0土的一种底部有三足的双耳罐,与甘青地区辛店文化墓葬出土的一种双耳罐在风格上相似;在四川雅安宝兴县陇东石棺葬墓内也有出土。

丹巴这一考古发现说明:1、丹巴是青藏高原上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至少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活繁衍。2、罕额依古遗址是一个既有自身文化特点,又与周边考古文化有一定联系的古人类遗址。这一人类遗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与今天生活在丹巴等地的嘉绒藏族的文化特征是基本相符合的,二者间应该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保护范围:以遗址占地范围向东、西、南外延2米,以石棺葬墓群最北侧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50米,向西、南、北外延1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奉山背文化遗址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上奉山背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山背文化遗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聚焦之地,距今约五千年,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学样本。山背址文化遗群目前已探明有46个文物遗址,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匀地分布在山背村周围山丘西南坡上,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见距50米至200米不等。山背遗址的文物堆积保存较好,包含物丰富,大部分还没有挖掘,已出土的有锛、斧、镞、铲、凿、网坠、镰、励石、鼎、规鬲、壶、罐、簋等石器和陶器。因本地没有博物馆,很多文物流失于社会。我县正努力把“山背文化”遗址打造为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和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西藏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盘点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西藏是中国一片神秘的领土,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西藏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而且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西藏文化。不仅如此,在西藏还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十分具有历史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一些历史遗址吧。

象雄王国遗址

遗址距今约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本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如今与着名的达果雪山、当惹雍错并存的象雄遗址存有无数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和观光。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迷。难怪今天有许多人煞费苦心仍找不到有关象雄文化遗址的蛛丝马迹,这也许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属于土地的文明”。

象雄的都城据本教传说是在被称为琼隆银城的地方,琼隆在今阿里扎达境内。扎达土林中确实有不少早期的人类洞窟遗址和岩画。在那曲尼玛县文部乡办事处不远的穷宗有大片遗址,也被称为象雄都城之所在。穷宗附近的当惹雍错是本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边今存一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本寺,相传为本教最古老的寺庙,香火尤盛。

西藏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扎达县托林镇扎布让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古格王国遗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遗址,同时也是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约始建于公元10世纪前后,是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吐蕃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县以南约12公里处的卡若镇卡若村,属于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约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是西藏自治区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文化遗址,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另两项为拉萨曲贡文化遗址、藏北细石文化遗址)。该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出土文物多达3万余件,包括石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

曲贡文化遗址

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4000年以前的拉萨先民村居遗址,把拉萨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曲贡文化遗址分布在曲贡村和军区总医院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萨河谷地。这个古老的村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被誉为拉萨的“半坡”。

猜你可能也喜欢:

具有宗教色彩的台湾妈祖文化

河南结婚风俗知多少?

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河南近代名人都有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良渚文化遗址群里共有多少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群里一共有多少遗址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良渚文化遗址群里共有136个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一般指良渚古城遗址,这是人们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文化遗址简介

良渚文化遗址一般指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于公元前3300年建立。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有5300-4300年,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主要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总数不少于7000件,材质以透闪石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为每天9:00至17:00,入园时间为每天9:00至16:00。

2019年7月31日前的入园参观是免费的,2019年8月1日起公园正式收费入园。个人需要提前1-7天预约,团队需要提前3-5天预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昌果沟文化遗址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昌果沟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山南市昌果沟,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经过对遗址边缘试掘,获得了磨制石器、细石器和打制石器标本300余件及大量陶片。

陶片中可辨器形有侈日圈足碗、侈日罐、镂孔窝柄器等,陶器纹饰有网纹、弦纹、短线纹、圆圈纹、圆点纹、人字纹、十字纹等。

昌果沟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陶器,具有不同的特征,很可能是青藏高原文化遗址中一种新发现的原始文化类型。

西藏山南贡嘎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客龙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小客龙山文化遗址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客遗址,位于正定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小客村东250米处,地跨小客、北早现两村。1981年秋,北早现中学学生经常从小客村东的一块地里拣到石斧、石铲等,正定文保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在遗址断崖处发现灰坑和红烧土数处,并采集到一些磨光黑陶、灰陶、红陶、夹砂红陶片,另外还有石器和骨、蚌器等。

从这些遗物中可分析出器物有陶鬲、大口尊、大瓮、豆、罐、石斧、石铲、石锛、石杵、蚌锯、卜骨等。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篦纹、指甲纹、方格纹、同心圆等。经鉴定为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有很发达的磨光石器,出现了石镰、蚌镰。陶器已开始用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除平底器外,有圈足和三足的,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等,还有镂孔的。此外还出现了卜骨。小客遗址除具备龙山文化特征外,其间也有商文化遗址。

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100米。1982年7月23日,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齐家文化遗址为何如此受到关注?竟出土史前宇航服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小伙伴们相信在远古时期有外星人的造访吗?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初,一名叫做安特生的瑞典考古学家在中国甘肃宁夏一代进行考古研究,经过了西方的考古理论以及西方探测仪的付出,在一座不知名的山坡下面准备定位出了几座古代墓穴。安特生请来了当时非常专业的考古学家,并且证明了这几处古墓距今已经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一个让专家难以解释的东西,那就是有件非常类似于“宇航服”的东西。

安特生在墓穴中所发现的宝藏有着数以千计珍贵的历史文物,包含着精美的玉器,陶器以及用骨头制作的年代久远的装饰品。这些就足以代表着齐家文化遗址被发现的重要意义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中国的处境是内忧外患,社会非常动荡,针对历史文物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建立,保护工作也没能做到全部落实。所以在当时,这些出土于中国史前的文物全部被安特生派人运回了本国,收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之中。

但是对于这一部分文物,现今我国队这批文物却非常的重视,正在极力追回历史文物。之所以重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着几件非常珍贵的,其历史意义甚至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文物,而且还与我国远古时期的著作《山海经》有着某种联系。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当年保护不得当,导致陶制半身人像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不过好在的是拓印版本却保存了下来。

通过这个拓印版本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是一个类似于人类的人像,但是却有着一定的不同,有点类似现在宇航服的样子。对于这种猜测,史学家们感到非常的迷惑,根本无法解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这样的猜想是存在着一定依据的。比如说在世界考古案例当中,玛雅人遗址的墙壁当中就曾出现过“外星科技”的图案。另外再埃及金字塔中也有着类似的记载,记录下来了一些远超于青铜时代和石器时代文明的记录。而这些发现无不证实了这种猜测可能存在的正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平谷北埝头新石器文化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平谷北埝头新石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北埝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县大兴庄乡北埝头村西500米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北埝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北部为古河床,距遗址台地顶部6--7米,北400米处为错河河道。1984年4月对遗址被蚕食破坏部分(约60平方米)进行清理发掘,发现8处人类居住遗址,其中有石垒灶坑,坑旁有人类存留火种用的深腹罐,里面积满木炭。还出土陶器13件,有红陶钵、灰陶钵、圈足碗、陶磨盘、鸟头羽身器等,均为刮条或之字纹;出土石器有打制石器、盘状器、石刀、石斧、石磨盘、棒、异形器等25件。该遗址经碳14测定为6000--7000年。这一发现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

平谷平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东皮岭文化遗址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东皮岭文化遗址位于棠浦镇东北方向约3公里处,离浦江(棠浦河)1公里,1981年11月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在遗址发掘石斧3件、陶片数十片、石锛3件、鼎足1件,经考古人员考证,东皮岭文化遗址属春秋文化遗存.

棠浦镇:棠浦镇位于宜丰县城东部,东邻新庄镇,西接澄塘镇,南界上高县,北与花桥乡毗连。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6公里,全镇土地面积为115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棠浦集镇位于宜杨公路与上奉公路的交汇点上,距县城23公里,距省会南昌114公里。 棠浦镇古称新安乡,直至清代。民国时期先后为第六区、第三区驻地,境内曾设过棠浦乡、江洲乡,建国后为棠浦区驻地。乡境设过曲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彰灵岗文化遗址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彰灵岗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彰灵岗文化遗址

位于安义县城北1.5公里的丘陵地带,为东经115°32′,北纬28°51′,遗址复盖面积约为方圆10多华里,1988年在此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发掘鉴定为我国旧石器时代石器,距今约5万年。

1988年9月,安义县食品厂青年职工“考古迷”胡贤钢,在位于安义县城北1.5公里的彰灵岗(安义名胜称之为“九龙奔岗”处)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同年12月22日送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1989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专家和江西省考古队来安义发掘考察,历时近1个月。为确认这一科学发现,为寻找更多佐证,考古人员查阅了《安义县志》、《安义土壤志》、《安义-》以及安义气象等有关资料,走遍了县城北彰灵岗、城东凤凰山、城西台山、城南潦河畔,找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如“石核”、“石片”、“尖状器”、“砍砸器”和“刮削器”等。同年7月7日《中国文化报》以《江西省首次发现旧石器文化》为题首次向全国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和安义县文化馆联合组成了调查队在县城附近的彰灵岗、凤凰山和上徐村发现了三处旧石器地址,获得旧石器时代人类遗物数十件。旧石器文化的发现在江西尚属首次。它填补了我国已知旧石器在省区分布上的一个空白,为我国旧石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把人类在江西地区活动的历史从距今八九千年提前约五万年。”

2005年,江西考古专家曹柯平在《南方文物》上发表《江西旧石器年-证》一文,用大量的史证论述彰灵岗史前年限,把人类在江西地区活动的历史从距今八九千年,提前到约五万年,又推前到二十万年。

信息来源:安义县人民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城头大河东文化遗址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城头大河东文化遗址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头大河东文化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大河东村北,现存庙墩东西长77米,南北宽50米,高约2.5米。据当地居民讲,明朝时在此墩上有一座庙,在清朝时被毁。从遗址表面裸露的遗迹来看,遗物有豆柄、鬲足、陶片等文物碎片。曾经有江苏省文物专家来此考察,初步断定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有一定历史价值。

2006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西至村民孙成军家东院墙(10米),东至村民徐进强家西院墙(10米),南至村民李传明家北院墙(10米),北至村北大路(5米)。

城头镇:2013区划调整:撤销门河镇、城头镇,设立新的城头镇。两镇合并后,人口规模将达到近8.8万人,镇区规模将达117.5平方公里,辖43个村委会。【概况】城头镇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人口8.8万,总户数10950户,辖43个行政村,43个村委会。【发展思路】 2006年,城头镇将以壮大民营经济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全面提升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上宅文化遗址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上宅文化遗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宅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区韩庄乡上宅村大兴庄乡北埝头村,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上宅遗址位于泃河北岸,现存3500平方米。北埝头遗址位于洳河南岸,面积5000平方米。上宅、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北京地区新石器时--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信息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新石器文化遗址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距今4000年以前,楚雄境内先民多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现-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楚雄州各县均有发现,并以元谋、永仁、禄丰等县最为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

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元谋盆地莲花村东南河岸高地。1972一1973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此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收获甚丰。发掘面约500平方米左右,所发掘的遗址分布在一条已经干涸的河床旁边的高地上。根据地层堆积与出土文物分析,大墩子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其文化层共两段,第3一6层为晚期居住遗存,第7一9层为早期居住遗存。早、晚两期出土物差异不明显,属同一文化相互联接的两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进行碳十四测定,时间为距今3210

± 90年,相当于商代的晚期。

永仁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永仁县城西南,共有3个文化层,出士物有炭屑、果仁、骨器、石器、陶器、陶纺轮等。距地表1·2米处有半地穴式圆形住房,并有用火痕迹。据测定,距今为3400±500年,稍早于大墩子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金沙遗址的什么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金沙遗址的四鸟绕日金饰图案,该图案表达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国家文物局在2005年08月17日正式公布采用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四鸟绕日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鸟绕日金饰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这是本世纪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彭常新介绍,由国内著名专家联名推荐的这一金饰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有旧地基遗址和曼干遗址,因发现于云县忙怀而得名。旧地基遗址位于离云县忙怀镇两公里的地方。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1974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探测发掘情况表明,以忙怀为代表的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是云南省新发现的一种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在澜沧江中游的临沧地区有大量分布,在上游的保山、怒江及下游的西双版纳等地均有较多发现,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以砾石石片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或称为双肩石斧、双肩石铲、石钺、带榫石器等)为特征。旧地基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约1.56万平方米。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在约1米厚的文化层里,发掘出了石斧、石网坠、印模、陶片、石砧等文物。石器均是用鹅卵石打制成的钺形肩石斧和靴形肩石斧;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陶器多是罐子类,包括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

陶器上的纹饰,有素面、绳纹、乳钉纹。曼干遗址位于云县东南部栗树乡曼干村公所的小曼干村。遗址地势相对平缓,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北高南低,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文物以打制有肩石斧为主,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都是采用天然砾石打制而成。有部分磨制条形石斧,是两面加工磨制成的,相对较精致。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少量石刀,形状像月亮,刀刃部稍微作了一些修理,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没有特定的刀刃口。陶器较少,主要有印模纹、刻划纹、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绳纹等三种纹饰。此外还有一些石器半成品、石片、石球、石锤等。忙怀新石器遗址,以其独特的打制石器,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特别是双肩石器,被考古学家确定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是澜沧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文化分布,表明了澜沧江是沟通滇西与祖国西北的一条文化走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谷堆文化遗址张苍墓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谷堆文化遗址(张苍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谷堆文化遗址(张苍墓)位于原阳县城关镇谷堆村,该遗址为新石器至商代古文化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苍,(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数学家,官拜丞相,归葬故里。其墓原规模很大,并有祠,今仅存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县安如泰立的“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碑一通。现墓碑立在谷堆商代文化遗址之上。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原阳县没有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同时对黄河的变迁及黄河流域的商代文化之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艾恩文化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艾恩文化遗址:哈菲特、西里、比达-宾特-沙特以及绿洲(The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由一系列遗产所组成,这些遗产拥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为人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在沙漠地区活动定居这一事实提供了见证。

突出的遗迹包括圆形石墓葬群(约公元前2500年)、水井及大量的土坯建筑物,如住宅、塔楼、宫殿及行政建筑等。特别是西里(Hili)的阿夫拉贾(aflaj)精密的灌溉体系是这种源自铁器时代的灌溉体系的最古老例证之一。艾恩文化遗址的遗产是这一地区由狩猎与采集文化向定居文化的过渡的重要见证。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 (Hafit, Hili, Bidaa Bint Saud and Oases Areas)

必去理由:阿联酋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阿联酋[United Arab Emirates]

景点所在省、州:阿布扎比酋长国 [Emirate of Abu Dhabi]

景点所在城市:Al Ain [艾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狮子垴西周文化遗址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狮子西周文化遗址位于高城乡高城村东北约1000米,距县城12公里。遗址的西面是水田,东南面底延绵起伏的丘陵,北面紧靠蜀江。

狮子垴高出地表40—50米,长500米、宽30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黑色沙土壤。整个山形褶皱明显,凹凸不平。山顶有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平坦台地,远看恰似一只雄狮,故名狮子垴。狮子垴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地表及断面有丰富的石器和陶器残片。石器有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均磨制精细,有的通体磨光,刃部锋利,棱角分明。还发现有青桐锛一件。遗址中大量的陶器残片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鼎、鬲、碗、钵、折肩罐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浮雕式大块云雷纹、漩涡纹、圈点纹、曲折纹、双线菱形凸点纹等。还发现有陶纺轮3件,形制为圆饼形和算珠形,陶网坠4件,形制为长条形和圆珠形。

高城村:高城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