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汇编九篇】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QQ密码怎么找回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浏览

7905

文章

9

篇1:诸葛亮北伐无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和韩信出蜀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蜀地历来易守难攻,三国时期诸葛亮决心北伐,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收效甚微。那诸葛亮北伐无为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还是兵力差距过大,而且战略方面没有大胆的突破,所以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效果。很多朋友都喜欢把诸葛亮和韩信拿来比较,因为韩信当时也打过出蜀的战役,而且最后是以胜利告终。当然,两者面对的环境和对手都不同,其实没那么高的可比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韩信身上学到一些他的优点。

公元前206年,韩信身先士卒,做汉中军队的先锋大将,使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计谋,一举攻打出四川,势如破竹,大败项羽军队,助刘邦夺得天下。

李白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面对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韩信与诸葛亮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那么为何韩信可以打出四川,助刘邦夺取天下,而神机妙算的诸葛丞相却接连五次出川都均以失败告终呢?1、吃了韩信的“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五次攻打曹魏政权皆以失败告终,最后死在战场蓬帐之中,令无数人悲痛唏嘘。

诸葛亮素有神机妙算之称,这前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有七擒孟获、空城计,诸葛丞相的事迹一一排出来,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功绩。

这样一个几乎没有败绩的神人,为何连着五次都没有打出蜀地,反观韩信,却能够如此顺利呢?

其实神机妙算的诸葛丞相在实际战场上的作战布局方面,与这韩信相比,可差得远呢。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间,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诸葛丞相自己都认为自己在实际作战方面,与韩信差得很远。

想当初,诸葛丞相为了攻打曹魏,制作了非常详细全面的作战策略,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纸上谈兵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梦碎身死,再详细的计划又有什么用呢?

再看这韩信,一把火烧了那条蜀地通往关中的重要栈道,搞得项羽那边是人尽皆知,然后明面上派了大量的士兵,去修那条烧毁了的咽喉栈道,暗地里却偷偷的带着士兵翻过去,偷袭了项羽势力的军队,成功的让蜀汉大军攻出了四川。这招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好计谋用得实在是妙不可言。

诸葛亮作为后来想要出川的人,他也是考虑了这个计策的,不过有前车之鉴,只要是曹魏将帅不傻,那肯定是要事先做好防御的呀,诸葛亮贸然有前人之法,搞不好还会被对方“瓮中捉鳖”。

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只好采取步步为营的硬攻,无奈仅有天府的蜀国,在国力上,难以跟占据中原的曹魏媲美,最终五次都没有成功。

可见正是因为韩信的成功,无形之中增大了诸葛亮北伐的难度,而这个增加的难度恰恰卡死了诸葛亮。2、截然不同的对手

除了这“计谋”层面的异别,韩信与诸葛亮面对的对手也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韩信来说,昏庸暴虐的秦朝刚刚覆灭,天下呈现出一片混乱之势,各路诸侯谁都想要分这天下的一杯羹,谁都不会甘愿臣服于另一队人马,这心当然也就是不齐的。

虽然项羽被推为“共主”,但从刘邦开始在对楚国作战中,占据上风后,诸侯国纷纷倒戈可见,这些诸侯并未死心塌地地效忠于他的麾下。

这无疑是韩信打出四川的绝好时势,刘邦夺取天下的天赐良机。

与之相反的是,当年诸葛亮出川,天下已经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谁也无法轻易吞掉任何对方。

而曹家是当时最强悍的一支,曹魏历经了曹操、曹丕两代,不但版图广阔,国库充实,还人才辈出。曹叡、曹真、司马懿、田豫都是响当当的将帅之才。

韩信打不齐心的诸侯联盟,诸葛亮打君臣上下一心的集权体制国家,可见一个是踢泥墙,一个是踢钢板,韩信能出川,诸葛亮出不了,是符合自然定律,否则诸葛亮就真的是神仙了。3、时势造英雄

同样都是怀着从川内打到外面去的目的,同样都是两个绝顶聪明的人,诸葛亮却落得个与韩信截然相反的结局,五次北伐均惨烈失败。

这对诸葛亮来说,是多么痛苦自责的遭遇啊。这能怪诸葛丞相吗?当然不能。计谋不能用两次,同样大好有利的局势也不会出现两次,对于两人面对的截然不同的局面,只剩下无数唏嘘罢了。

古人常说,时势造就英雄,这个道理在诸葛亮和韩信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诸葛亮多次北伐却失败,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过许多次北伐,但是从总体结果来说他还是失败的。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战争。我们不禁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支撑他进行这样的战争?尽管是失败的,但是北伐战争真的对蜀国没有一点好处吗?这些失败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三国时期时任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从228年春到234年冬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发动了五次对曹魏的战争,《三国演义》称之为六出祁山,甚至诸葛亮最后死于第五次北伐上,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年仅54岁,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是诸葛亮不停的北伐中原拖累可蜀汉,一直后来蜀汉的衰亡,那么诸葛亮真的是如此不智吗?诸葛亮一直北伐中原的意义何在?

其一、刘备遗愿和汉室正统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诸葛亮坚持要北伐中原,在出师表中有说明了一部分,即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并且打响蜀汉的正统之名,以汉室正统立足天下。

其二、以攻代守,扰乱曹魏发展

曹魏皇帝曹睿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转而大力恢复魏国自身实力。而蜀汉地少人稀,此消彼涨之下,蜀汉后继无人,只有被曹魏灭亡的结局。诸葛亮只能趁着曹魏当时还处于复兴前的动荡时期,准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许战局顺利,就算不能覆灭曹魏,也能够抢下足够多的地盘,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的将蜀汉的国运延续得更久一些,因此,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一种无奈而必然的选择。

其三、转移蜀汉国内矛盾

蜀汉政权由第一阶级的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二阶级的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的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所组成的。

刘备死后,这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诸葛亮时不时的北伐中原,可以适当的将蜀国内部的三方矛盾转移到对曹魏战争的外部矛盾去。而若是侥幸打下了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这三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大大缩减,甚至进而使得蜀汉更有问鼎中原的机会。

诸葛亮北伐中原,在迫使曹魏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曹魏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曹魏的恢复速度,还转移了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一有机会的话,便可以进入关中、逐鹿中原。再不济也可以巩固对自己蜀汉政权的掌控,所以诸葛亮北伐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诸葛亮北伐失败为什么还要贬赵云官职?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遭遇了失败,回去后诸葛亮斩了马稷贬了赵云官职。很多人觉得这次是马稷和赵云帮诸葛亮背了黑锅,因为诸葛亮也有非常重大的失误,用人和制定战略都是诸葛亮下的决策。不过当时蜀国的战略就是依靠北伐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比你强大的对手和平发展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不过诸葛亮始终还是没能对曹魏造成什么致命伤。

找点素材,写写历史也不是一件好差事,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同样写历史的,我发现不管写的对于否,下面都会有不同的言论于看法,在我看来也许这就是历史吧!

那么今天随笔,写写赵云贬官的事实。

一、在建兴元年,那时的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随后五年,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三国志蜀书六》

二、《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谨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伐赤崖屯田,一伐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即是道也。

三、赤崖即赤岸,蜀置府库于此,以储军实。《方舆纪要》卷五十五:箕谷在宝鸡县东南四十里。又卷五十六:赤崖在汉中府城西北,亦曰赤岸。

从以上史料分析赵云被贬官不仅仅是因为在箕谷战斗中的失利,很大原因可能是赵云为了转移并保护赤涯府库中的战略物资,采用了非常的手段,烧毁了赤涯的阁道,使得阁道很难再次修复使用,从而给蜀军下次北伐增加了难度,比起战略通道(道路),战略物资的价值就显得低了不少。虽然赵云保护物资安全撤离,但功过不能相抵依然被贬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诸葛亮北伐失败最大原因是什么?诸葛亮有前车之鉴却被忽略

全文共 2079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的失败加上刘备去世,蜀国好像瞬间进入到最危急的时刻,这时诸葛亮决定只能北伐以攻为守。诸葛亮在世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了,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想对魏国造成伤害实在太难。不过诸葛亮的这种做法早有前车之鉴,只不过说被诸葛亮给忽略掉了。诸葛亮北伐失败最大的原因也是出现在这里。

01

今天聊一个话题: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陷阱是什么?

一个人强不强,要看业绩。否则,说破了天,也没人信。简单来说,就算做不到“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至少要别人能做到的,他也应该做到吧。

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要做到,恰恰就是人生最大的陷阱。

因为强,所以不服输;因为不服输,所以掉入陷阱,不能自拔。

三国里就有这么一个人。

谁?

诸葛亮。

具体哪件事?

北伐。

02

三国话题中,诸葛亮北伐为啥不能成功,从古到今,很多人讨论过。

有人觉得,这是因为诸葛亮没采纳魏延的“子午奇谋”:派出精锐部队,从子午谷突然冲出去,直扑长安城,杀魏国一个措手不及,不是挺好的吗?

有人进而推论出,诸葛亮个人素质不全面,治国理政行,带兵打仗不行。

这些说法,算“诸葛黑”。

“诸葛粉”们,改换思路,拼命强调现实条件:蜀汉和魏国实力差距太大。

不是诸葛亮不行,是蜀汉底子薄。

这个问题,连当时的人也很困惑。比如说《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结尾,他拼命赞美了诸葛亮一堆,然后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就这句话,让陈寿1700多年来,成为争议人物。

很多人怀疑:他和诸葛亮有私人恩怨。最后连他爸爸被诸葛亮处罚过,都拿出来说事。

这么多争议,说穿了,就是:有人做到了,诸葛亮没做到。

03

这人是谁?

韩信。

项羽分封后的刘邦,和丢了荆州后的刘备,地盘一样大,都包括西川和汉中,也都面临着北伐的问题。

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陇西、关中。

诸葛亮呢?连年北伐,始终没成功不说,连陇西都没占到,还把自己活活累死五丈原。

同样的条件,韩信做到了;诸葛亮没做到。

陈寿那句话,其实就是拿诸葛亮和韩信比。

《三国志》这本史书,风格向来惜墨如金,最后十个字的意思,要说完整,应该是这样:如果诸葛亮有韩信那样的“应变将略”,他也会成功。

这就把诸葛亮强者身份,给否定掉了一半,引发了争议。

问题就来了:为啥韩信能成功,诸葛亮就没法成功?

04

这个谜,直到8年前,也就是2010年,才有了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有个教授,名叫周宏伟,长年研究长江水系历史变迁。他发现:公元前184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当时人口稀少,死的人不多:760人。

后果很严重:把古汉水一截两段。西边的一段,变成了嘉陵江水系,源头还是陇西,却向南流去了;东边的一段,还是照样向东流,就是现在汉江。

韩信为什么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因为当时还有古汉水,军粮、后勤物资,能通过古汉水,运到陇西,效率很高;这次大地震后400多年,等诸葛亮北伐时,就要人拉肩扛,效率相当不高。

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军队经常缺粮,有时明明可以打大胜仗,却不得不退兵。

韩信能做到的事,诸葛亮却做不到,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诸葛亮知不知道这件事?

05

诸葛亮应该不知道。

他后来几乎所有的北伐路线,都沿着韩信当年的路线走:进陇西,然后想尽办法,想冲进关中地区。诸葛亮的想法,大概是:韩信能行,我也能行。

他确实是强者,把整个蜀汉变成一台战争机器,以从未有过的高效,快速运转。连老对手司马懿都不得不叹他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其实很擅长兵法,每次北伐,都是以少击多,不但不落下风,还经常主动进攻人家。

可就这样,他还是没办法。

他死在五丈原时,军队因为缺粮,不得不屯田,积攒哪怕一点点的粮食,准备和魏军耗下去。

韩信能行,我也能行,就成了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陷阱。他不断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反思自己的措施上面有什么错,咬着牙硬挺下去,可就是始终找不到原因。

那问题就来了: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了,诸葛亮为什么没发现?

06

这可能和他读书的习惯有关。

《三国志》注中,引用了《魏略》一段话: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因为观其大略,诸葛亮才能成为一代天才,准确研判、理解和谋划大的战略,也因为观其大略,有些小细节就来不及注意了。

其实,对这个环境变化,《汉书》里早有记载了:“(高后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另一段又记:“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地震山崩,古书中很常见,偏偏这次山崩,后果很严重。

观其大略,造就了诸葛亮,也导致他倒在北伐途中。

原本,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7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人确实站得高,看得远,这是很好的事。但那些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却在某一方面非常精熟的人,不应被忽视。

要是诸葛亮军队里,有个非常精通《汉书》的人,哪怕这人视野再窄,看得再不远,或许更能判明原因。

这件事告诉我们:战略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细微之处,其实也可以。一个有战略思维的人,因为视野过于宏大,更要特别注意精通某一领域的人的意见。

老天爷是公平的,要是一个人既能搞宏观,又能搞微观,别人还活得下去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北伐基本都是失败 原因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的北伐屡屡失败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首先如果从数量上来看,南方的军队就会在一个劣势的状态下,在双方的势力中,最明显的比较就是人数的对比。另外士兵的能力也非常的重要,在战争的过程中担心的就是出现叛徒,所以一般将领都会选择本地人,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北方陆地相对比较多,那么在此时,北方士兵的身体会比较强壮,这对于所有的南方军队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威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北方军队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很明显要比南方更高,而且也会拥有着很多优秀的人才,北方人在数量上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在北伐的时候才会面临多次的失败。

另外从兵种这一方面来看,南方很明显也比不上北方,在那个时候战场上,骑兵的获胜几率会远远的超过步兵。相对于水域比较多的南方,北方也能够体现出一些优势,因为当时的陆地比较多,所以马的数量也是一个优势。再者男方也会比较擅长水域作战,所以在这种极端的对比,北方军队也会拥有着遥遥领先的特点。

北方军队的强悍也同样是南方军队所没有办法比较的在战场上,北方军队因为骑兵比较多,所以也会拥有着较高的获胜优势,在这里南方早就已经输得一塌糊涂。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人数,北方军队所拥有的优势早就已经超过南方,所以在古代的历史上,每一次北伐都没有办法获得成功。

就是因为统治者的观念,所以才会导致南征北战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中国土地根本就不允许任何人去践踏,如果有人想要破坏平衡,那么必然就会有人站出来抵制,在这种情况下也一定要选择奋起反抗,毕竟这也是中国人的骨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蜀国最令人惋惜的名将,诸葛亮如果听从他的计策,北伐也许不会失败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蜀国武将,大家可能最先联想到了就是“五虎上将”的威名,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名将。其实蜀国还有一名将,虽然没有位列五虎,但是英勇过人,熟知兵法,他就是蜀国大将魏延。说起魏延,不可不提到他北伐时的献策“子午谷奇谋”,当初要是诸葛亮听从了他计策,北伐也许不会失败,历史可能将会重写。

虽然演义中说他有反骨,最终被诸葛亮锦囊妙计诛杀,但是史书上也确实说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被讨伐杀死,可怜蜀汉中期的支柱大将就这样背负着骂名死去,着实让人感觉可惜,就让我们来了解魏延的一生。

魏延本是荆州刺史刘表的麾下大将,本人生的威猛雄壮,而且面如重枣,身长八尺,飘有美髯,很像关公的一个人,善使大刀,武艺精通,可惜刘表这个人只懂得怜惜保护人才,却不能将人才归为己用,所以魏延得不到重用,他被分配给长沙郡太守韩玄,在韩玄的手下当一名领军。

而演义上则是在刘备兵败长坂坡投襄阳时候,蔡瑁刘琮不肯开城门接纳刘备军以及相随的十余万百姓,这个时候魏延带着一支军马杀出,砍死守门士卒,带领刘备进城。

虽然魏延被文聘率兵阻挡了,但可见那时候魏延早已仰慕刘备,在刘备落难之时愿意起兵拼死相助。无奈的是刘备不可入襄阳只能逃亡江夏,刘备日后感叹魏延对自己的相助之情。因此在赤壁之战收取荆州四郡后,刘备得到魏延后便开始重用他,从进攻四川刘璋、北上夺取汉中,魏延都立下不少功劳。

在获取汉中后,决定由谁来守卫汉中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会是张飞,而张飞也觉得会是自己。但令大家震惊的是,刘备却亲自点名魏延镇守汉中,当问到如果曹军来进攻的时候。魏延答复“如果曹操倾全国之兵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个偏将率十万大军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也不枉刘备的信任与提拔。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在平定南蛮之后,便计划整顿大军北伐曹魏,继承刘备遗志兴复汉室。魏延作为镇守汉中多年的大将,肯定熟知地理形势,因而献策子午谷进兵策略,这可是极有可能获得最大战果甚至扭转乾坤的的谋略,可惜诸葛亮未采纳,以致于六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

而魏延也因为同杨仪不和,不愿屈居杨仪手下,想独自领军继续北伐。可惜最终被杨仪等人设计诛杀,三族也被灭,下场落得非常凄惨,实在令人痛心。在九泉之下,魏延如果见到诸葛亮与刘备,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诸葛亮北伐失败郭淮才是立大功者 司马懿真的怕诸葛亮么?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五次均没能给魏军造成致命打击,很多人说是因为诸葛亮碰到了他的克星司马懿。其实司马懿心里还是对诸葛亮有所忌惮的,所以做什么事都万分小心,而且最后还被死诸葛吓跑,不过司马懿的手下郭淮并不惧怕诸葛亮,两次献计都完美攻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如果当时魏军没一个能站出来的人可能北伐之战结局也不好说了。

得知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司马懿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此时,司马懿大军也进至渭水北岸。大部分将领都认为应该以逸待劳,大军主力留在渭水北岸,等待诸葛亮大军的出击。但司马懿认为,渭水以南地区人口较为稠密,是必争之地,绝不能让诸葛亮夺取人口,于是下令大军加快行军速度,并在到达渭水后不做停留,立即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下一步诸葛亮的行动将如何展开呢?司马懿陷入沉思,此时雍州刺史郭淮却一语道破了诸葛亮的意图,他认为北原地区必定是诸葛亮下一个要攻占的目标,并向司马懿建议,立即出兵抢占北原,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不过,郭淮的建议却受到部分曹魏将领的质疑。但郭淮坚持己见,并终于说服司马懿由自己亲自率兵赶往北原固守。而正当郭淮刚刚在北原完成防御工事时,诸葛亮的大军赶到,想北原发动猛攻。但诸葛亮却没料到郭淮竟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经过激烈的战斗,北伐大军无法攻破北原,不得不全军撤回。诸葛亮的第一次突袭战就这样中途夭折。

突袭北原不成,北伐大军突然向西运动。此时在司马懿的军帐又出现了一件分歧,大部分将领认为应当集结重兵对诸葛亮进行拦截,而这个建议又遭到了郭淮的反对。郭淮认为,北伐大军的西进只是佯动,目的就是为了声西击东,其真正的目标是在东部的阳燧地区。

最终,经过激烈辩论,司马懿再一次选择了郭淮提出的战术,派遣郭淮与将军胡遵在阳燧与积石一线布防,大军主力则加快行军速度,迅速完成在渭水以南地区驻扎的任务。就在曹魏大军密集调动的同时,诸葛亮也突然改变部署,下令将西进的军队调头向东,向阳燧方向运动。这一次诸葛亮再度失算。北伐大军遭到郭淮与胡遵所部的顽强阻击,突袭战变成了阵地战,占不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再度回撤至五丈原一带。

就这样,诸葛亮精心设计的两次突袭战都被郭淮识破,战事不仅毫无进展,北伐大军形成了对曹军主力对峙的不利局面,陷入僵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姜维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姜维为什么能接班诸葛亮?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死后,蜀国继续北伐的大旗就由姜维接过。当时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姜维当自己的接班人呢?如果马稷还在的话可能这两人还要做个选择,不过马稷自己作死也怪不了谁,姜维降蜀后也是非常被诸葛亮看重,认为姜维是可造之材。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姜维最后也非常的忠心一生都效力蜀汉,只是姜维最后穷兵黩武,面对国力昌盛的曹魏也是没有办法。

说起这个姜维,其实他本来是和魏国一伙的,只是后来在一次战事中失败而投了蜀国。要说这个投了蜀国的姜维也算是个忠心的人。

姜维自从归顺蜀国后,也是一心想着有朝一日攻下魏国,这个转变有点令小编猝不及防。也因为他攻打魏国的信念十分之大,也一度被后人喊作了诸葛亮的小接班。既然姜维有这层身份,那为何诸葛亮去世后,他没有立刻领兵攻打魏国呢?

其实姜维自己也要说了,怎么是我不愿意,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诸葛亮还在的时候,姜维是十分得诸葛亮欣赏的,可以说是诸葛亮一步步提拔他起来的。但是即使如此,直接被赋予接班人身份的却另有其人。而以费祎为首的这些人并不支持攻打魏国,其实就是怕死罢了。

于是在姜维提出请兵出战的时候,直接就被费祎给拒绝了,不仅如此,还断了姜维的后路,当时他手中的兵力只有区区万人。可以看出如果姜维这个时候带着这万人兵士去与魏国打仗,结局不用猜都知道了。所以此时的姜维也是出于无奈,不得已放弃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而真金总是不会被埋没,在之后的几年间,文山郡的叛乱是姜维平定的,在这一年他还在洮西和魏军展开过战事,之后姜维也没闲着,一直和魏军不停的交战,虽然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姜维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要讨伐魏国的信念。

在小编看来,虽然姜维在名义上算是接了诸葛亮的班,但是不难看出,假如他要攻打魏国,首先在军力上就没有军权,再加上在他上面还有几位重量级的人物和他持反对意见,所以姜维以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直到后来,等这些人都去世了之后,姜维终于有了机会可以实现自己讨伐魏国的心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诸葛亮失败在什么地方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为何会失败

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会失败,主要是兵力问题,粮草问题,还有刘备不在。

虽然说诸葛亮在兵法上确实非常的厉害,但是魏强蜀弱这本来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所以诸葛亮也会知道要想北伐,必然就应该选择智取。诸葛亮最喜欢的必然就是以少胜多,但是在北伐的过程中遇到司马懿。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好战的人,所以只是用了一招就已经让诸葛亮无计可施,这其实就是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无论怎么样我就是不和你一起打,就这么一直干耗着你。诸葛亮没有办法就只能够选择去折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没有生气,反倒气坏了诸葛亮。

都说蜀道,难更是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在北伐时之所以会失败,无非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粮草的问题,诸葛亮真的是想尽了一切方法,甚至还会用木牛流马去押运粮食,但是依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其实大家也会知道,如果士兵一直跟着你吃不饱饭,那么怎么可能会有力气去打仗呢?所以粮草问题也同样是导致诸葛亮没有办法获胜的一个最大障碍。

诸葛亮北伐失败也和刘备不在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无数人都会纳闷,北伐不成功和刘备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其实刘备就是蜀国的企业文化,更是蜀国的精神支柱,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公司早就已经连老板都已经不在,那么有多少人真的会听经历的话呢?所以刘备在死后,有无数的人都会站出来反对。诸葛亮显然早就已经忘记了刘备的话,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