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幼儿形成龋齿的主要原因(精品20篇)

燕窝是很好的一类补品,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燕窝是怎么形成的。

浏览

3701

文章

56

篇1:电气火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电使用不当所致吗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一些城乡结合部居民住在平房里,其房顶有些是用可燃材料建造的,起火后,火势极易烧到顶棚,沿屋顶可燃物迅速蔓延,造成火灾扩大蔓延,导致建筑倒塌破坏,然而电气火灾形成主要原因家电使用不当所致吗?哪些因素容易引发家庭火灾?

用电安全小知识:

电气火灾一般是指由于电气线路、用电设备、器具以及供配电设备出现故障性释放的热能;如高温、电弧、电火花以及非故障性释放的能量;如电热器具的炽热表面,在具备燃烧条件下引燃本体或其他可燃物而造成的火灾,也包括由雷电和静电引起的火灾。

众所周知:凡是导线与导线、导线与开关、熔断器、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的地方都有接头,在接头的接触面上形成的电阻称为接触电阻。当有电流通过接头时会发热,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接头处理良好,接触电阻不大,则接头点的发热就很少,可以保持正常温度。如果接头中有杂质,连接不牢靠或其他原因使接头接触不良,造成接触部位的局部电阻过大,当电流通过接头时,就会在此处产生大量的热,形成高温,这种现象就是接触电阻过大。

在有较大电流通过的电气线路上,如果在某处出现接触电阻过大这种现象时,就会在接触电阻过大的局部范围内产生极大的热量,使金属变色甚至熔化,引起导线的绝缘层发生燃烧,并引燃烧附近的可燃物或导线上积落的粉尘、纤维等,从而造成火灾。

提醒您:当发生火灾时,一定要找出火灾原因,这样才能根除。最后大家想要了解更多家庭火灾原因小知识可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回南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回南天形成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的低温,日平均气象低于12℃至少要持续3天以上。例如在2010年2月份出现回南天之前,连续9天日平均气温都低于12℃,其次要有天气突变,长时间的低温后要突然地变得暖湿,发生回南天的时候,湿度有时高达100%。

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现象在南方比较严重,这与南方靠海,空气湿润有关。

春天时的回南天墙壁和地板都会出水,其实跟海雾产生的原理很相似。温暖潮湿的海洋气流,从较暖海面流经较凉的海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滴,在空中积聚便形成雾。如果气流经过的海面温差大,则成雾的机会亦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什么是形成近视的最主要原因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形成近视的最主要原因?国外有学者把幼小动物养在只能看近的环境中,即可成为高度近视;但若在实验中把看近改为看远,却可使近视度数降低乃至完全恢复正常。这项动物实验说明,近视的形成与长期看近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双生子研究也证明,在诸多因素中,看近是形成近视的最主要原因。

有关调查表明,在85万名汉族大、中、小学生中远视力下降者达34.26%。

假性近视是青少年中的正视眼或轻度远视眼,由于长期看近引起调节痉挛,而看远时仍有部分屈光度未放松,因而远视力降低,但近视力正常,故称假性近视。人届青年,调节功能将慢慢减退,但是否所有假性近视都随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呢?

这是近视防治工作中要弄明白的大问题。已有人报道,如假性近视不防不治,晶状体的可塑性会逐渐消失,晶状体的弯曲度固定,以致成为屈折性的真性近视。又据某测绘大队调查,分配到该单位的青年,一组从事室内绘图和刻版等近业工作,由于紧张的持续看近,几周后即有人出现假性近视现象,此时若休息短时间即可恢复,但因防治不够,几年后屈光检查证明,近业组的真性近视发生率大大高于野外的大地测量组。从两个群体对比不难推断,在近业组中新增加的真性近视中包含了由假变真的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吧。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对人体的危害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且神经系统患病率达30%,主要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失眠、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忧郁压抑感等。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对工业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原因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避免或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3)建筑物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风向,不要把楼房全部建设成为东西走向的,要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模式;同时,最好将一些单位的高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

(4)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

(5)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全文共 417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对酸雨污染进行观测调查研究。很多都想知道酸雨是怎么来的,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下面小编告诉你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供大家参考!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酸雨形成的原因是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

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而硫酸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

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

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N?+O?==放电==2NO 2NO+O?======2NO? 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映生成硝酸。

细菌分解

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

如汽车尾气,在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象天空中的闪电,氮气变成二氧化氮。不同的车型,氮氧化合物的浓度有多有少,但近年来,我国各种汽车数量猛增,它的尾气对酸雨的贡献正在逐年上升,不能掉以轻心。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得归结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利用,不断开发,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也排放酸性气体NOx。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与水结合形成了PH值小于7的液体,形成了酸雨。

酸雨形成的化学公式:N2+O2在雷电的作用下生成NO4NO+302+2H2O=4HNO3

酸雨的治理措施

世界上酸雨最严重的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终于都认识到,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经过多次协商,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公约》规定,到1993年底,缔约国必须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为1980年排放量的70%。欧洲和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32个国家都在公约上签了字。为了实现许诺,多数国家都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制订了减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酸雨法》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万吨/年,经过10年减少到1000万吨/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万吨/年,到1994年减少到230万吨/年,等等。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20世纪60年代间,瑞典土壤学家奥登首先对湖沼学、农学和大气化学的有关记录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发现酸性降水是欧洲的一种大范围现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度正在不断升高,含硫和含氮的污染物在欧洲可以迁移上千公里。1972年瑞典政府向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一份报告:《穿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磕对环境的影响》。从此更多的国家关注酸雨这一问题,研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75年5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酸性降水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198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国际环境酸化会议,酸雨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迁移来的。

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会释放二氧化硫到空气中,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同时高温燃烧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其在大气中与氧继续作用,大部分转化成为二氧化氮,遇水或水蒸气就会生成硝酸和亚硝酸。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酸雨的形成也产生影响。大气颗粒物中的铁、铜、镁等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和过氧化氢等又是使二氧化硫氧化的氧化剂;飞灰中的氧化钙、土壤中的碳酸钙、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氨,以及其他碱性物质又会与酸反应,而使酸中和。降水的酸度实际上就是降水中的主要阴阳离子的干衡。当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浓度较高时,降水中就会表现为酸性;如果降水中代表碱性物质的几个主要阳高子浓度也较高时,降水就不会有很高的酸度,甚至可能呈现碱性。在碱性土壤地区,或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高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相反,即使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浓度不高,而碱性物质相对更少时,则降水仍然会有较高的酸度。工业区的高大烟囱可把二氧化硫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因而很多山区和荒野地带也降酸雨。硫和氮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壳中的矿物质,供动、植物吸收。但如果酸度过高,例如pH值降到5以下,就可能使生态系统遭受损害。在土壤盐基饱和度低的地区或土层薄的岩石地区,酸性雨水降落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就会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当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时,流域内的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金属(例如铝)就会被溶解进入水中,毒害鱼类,使其繁殖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水体酸化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耐酸的藻类、真菌增多,而有根植物、细菌和无脊椎动物减少,有机物的分解率降低。因此,酸化的湖泊、河流中鱼类减少。瑞典和挪威南部以及美国东北部许多湖泊都已成为无鱼的死湖。例如美国东部阿迪朗达克山区,海拔700米以上的湖泊,半数以上湖水pH值在5以下,90%已无鱼。而在1929年-1937年间,只有4%的湖泊的pH值在5以下,或者是无鱼的。现在瑞典18,000多个大中型湖泊已经酸化,其中约4,000个酸化严重,水生生物受到很大伤害。

酸雨还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酸雨的类型

酸雨中的阴离子主要是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根据两者在酸雨样品中的浓度可以判定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相关的文献中,通过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比值将酸雨的类型分为三类,如下:

(1)硫酸型或燃煤型:硫酸根/硝酸根>3

(2)混合型:0.5

(3)硝酸型或燃油型:硫酸根/硝酸根

由此,可以根据一个地方的酸雨类型来初步判断酸雨的主要影响因素。当然,大多数地方的酸雨可能这三种类型都涵盖了,这就需要对每个时间段的酸雨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了。

酸雨的生物防治

世界观察研究所不久前发表的1994年全球趋势报告《1994年生命特征》中说:总的来看,地球的情况并不太好,在所有衡量地球健康状况的指标中,我们仅成功地扭转了一项指标的恶化─使臭氧层出现空洞的氟里昂的减少。碳排放量没有减少,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人类每年向大气层排放SO21.15亿吨,NO2约5012万吨。全世界城市人口中有一半左右生活在SO2超标的大气环境中,有10亿人生活在颗粒物超标的环境中。大气污染已成为隐蔽的杀手。而SO2则是罪魁祸首。最近,欧洲的26个国家和加拿大,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新协议上签了字,休证把本国SO2的排放量减少87%,美国也承诺到了2010年将SO2的排放量减少80%。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称赞这项新协议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里程碑。SO2不仅污染空气、危害人类健康,而且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大气中的SO2和NO2,在空气在氧化剂的作用下溶解于雨水中。当雨水、冻雨、雪和雹等大气降水的pH小于5.6时,即是酸雨。据美国有关部门测定,酸雨中硫酸占60%,硝酸占33%,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

酸雨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酸雨问题。许多国家把控制酸雨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通过有关污染限制汽车排污。1993年在印度召开的"无害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预防、阻止和逆转环境恶化,增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保持环境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的措施。专家们认为: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力。煤是当前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但煤中含有硫,燃烧时放出SO2等有害气体。煤中的硫有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种。无机硫大部分以矿物质的形式存在,其中主要的是黄铁矿(FeS2)。生物学家利用微生物脱硫,将2价铁变成3价铁,把单体硫变成硫酸,取得了很好效果。例如,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硫杆菌,它是一种铁氧化细菌,能有效地去除煤中的无机硫。美国煤气研究所筛选出一种新的微生物菌株,它能从煤中分离有机硫而不降低煤的质量。捷克筛选出的一种酸热硫化杆菌,可脱除黄铁矿中75%的硫。据1991年统计,捷克利用生物技术已平均脱去煤中无机硫的78.5%,有机硫的23.4%,科学家已发现能脱去黄铁矿中硫的微生物还有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杆菌等。日本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最近开发出的利用微生物胶硫的新技术,可除去70%的无机硫,还可减少60%的粉尘。这种技术原理简单,设备价廉,特别适合无力购买昂贵脱硫设备的发展中国家使用。生物技术脱硫符合“源头治理”和“清洁生产”的原则,因而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看了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酸性沉降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那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酸雨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雨,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吧?

一、天然排放

1.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2.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N2+O2=高温高压=2NO2NO+O2==2NO2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硝酸。

6.细菌分解:即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二、人工排放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无论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气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做化石燃料。科学家粗略估计,1990年我国化石燃料约消耗近700百万吨;仅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2%,人均相比并不惊人;但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消耗的增加速度实在太快,1950年至1990年的四十年间,增加了30倍,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煤中含有硫,燃烧过程中生成大量二氧化硫,此外煤燃烧过程中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为一氧化氮,继而转化为二氧化氮,造成酸雨。

工业过程,如金属冶炼:某些有色金属的矿石是硫化物,铜、铅、锌便是如此,将铜、铅、锌硫化物矿石还原为金属过程中将逸出大量二氧化硫气体,部分回收为硫酸,部分进入大气。再如化工生产,特别是硫酸生产和硝酸生产可分别产生可观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带有淡棕的黄色,因此,工厂尾气所排出的带有二氧化氮的废气象一条“黄龙”,在空中飘荡,控制和消除“黄龙”被称做“灭黄龙工程”。再如石油炼制等,也能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它们集中在某些工业城市中,也比较容易得到控制。[3]

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在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像天空中闪电,氮气变成二氧化氮。不同的车型,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多有少,机械性能较差的或使用寿命已较长的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要高。汽车停在十字路口,不息火等待通过时,要比正常行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要高。随着我国各种汽车数量猛增,它们的尾气对酸雨的贡献正在逐年上升,不能掉以轻心。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近视是很多父母朋友所揪心的。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近视呢?小编在此整理了近视形成主要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治疗近视秘方

1、钙

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钙的含量较高对增强巩膜的坚韧性起主要作用。食物中如乳类、豆类产品、鸡蛋、油菜、小白菜、花生米、大枣等含钙量也较多。

2、锌

近视患者普遍缺乏铬和锌,近视患者应多吃一些含锌较多的食物。食物中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奶粉、茶叶等含锌和铬较多,可适量增加。

3、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虽然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很小,但它们在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用食疗方法治疗近视时,应适当多补充些维生素A、B1、B2、C、及E。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有蛋、奶和新鲜的蔬菜、水果。

4、蛋白质

就巩膜来说,它能成为眼球的坚韧外壳,就是由于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构成很坚固的纤维组织。巩膜虽有一定的坚韧性,但在眼轴前后径部位仍比较弱。蛋、奶等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必须氨基酸。

5、补肝益肾

补肝益肾的食物这些食物主要有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蜂蜜、蛋等。

近视形成的五大主要原因

城市里,人们的视线大部分时间都在5 米以内,你根本无法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地平线,因为根本就看不见!正是因为城市里视野不开阔,缺少可以提供给孩子极目远眺的环境,不需要用远视,所以,他的远视功能就会越来越弱。

许多儿童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这让许多父母感到很揪心。其实,除了是天生的因素外,孩子的近视多是不良的生活因素所致,家长们有必要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了解,避免孩子成为近视眼。

孩子近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看近处的时候太多

在城市里,人们的视线大部分时间都在5 米以内,你根本无法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地平线,因为根本就看不见!正是因为城市里视野不开阔,缺少可以提供给孩子极目远眺的环境,不需要用远视,所以,他的远视功能就会越来越弱。

二、户外活动时间太少

现在的生活空间太狭小,孩子大多数时候都在室内活动,近距离用眼的时候很多,而孩子的眼睛适应性是很强的,它会自己调节去适应这个近距离。而且,在屋里的时候多了,看电视、玩电脑的机会也就增多了,如果再不注意距离、姿势,很容易让眼睛过度疲劳。

在户外,物体再怎么近,也要比屋里远。有研究证明,常在户外运动的孩子比不常出门的孩子更少患近视。

三、灯光强弱不当

“灯光够不够亮?我担心灯光太暗了会影响孩子的视力。”我们一般都这么想。实际上,眼科专家认为,现在孩子看书、写字的灯光不是太暗,而是太亮了!过强的光线会使孩子的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孩子需要的是柔和的光,而且要保证光线来自于孩子的左前方。所以,晚上孩子看书、写字时,可选择能调节明暗度的灯,将亮度调到柔和为准。

四、配眼镜太随意

给睫状肌散瞳验光是让孩子眼睛的睫状肌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样才能查出孩子视力不好的原因,到底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是远视还是散光。常规的散瞳验光需要一周时间才能恢复自由阅读。性急的家长往往会选择快速散瞳剂。

但快速散瞳时,孩子的睫状肌只是处于不充分麻痹状态,并不是完全放松,这时候得出的检查结果并不准确,有可能会给孩子配了比实际度数要高的近视眼镜。这样,孩子的近视就会向更深的度数发展。

五、图书纸张、印刷太“讲究”

越来越精美的印刷、越来越讲究的纸张,使童书越来越具观赏性了。不过,这些精美的图书也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眼睛呢。铜版纸反光太强,晚上感觉尤其明显,直晃眼睛。这种晃眼的光医学上叫眩光,它使得你要看的东西更不清楚,眼睛更容易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尿尿,这样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一天需要多少水

一般一个成年人一天一夜每千克体重需要消耗大约 40 克水,如果他的体重是70千克,那他一昼夜的需水量就是 2.5~3 千克,对于儿童一天所需的水量相对要少一些,一般只有成年人的1/3。

尿是怎么形成的

尿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肾脏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子”,它长在腰后部的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大小如拳头,形状很像蚕豆。肾脏分为生尿和排尿两部分。 产生尿液的部分叫肾单位,它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团毛细血管叫肾小球,肾小管是位于外面的一段弯弯的管子。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就像被筛子过滤了一遍,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被滤到肾小管中,于是就形成了尿液。许许多多的肾单位,把产生的尿液汇集到肾脏的排尿部分—肾盂,然后再通过输尿管进入到膀胱。

当膀胱中的尿液积累到一定量时, 就会受到膨胀性刺激,这种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到大脑,大脑便发出“排尿”的命令。这时候,膀胱顶部的肌肉首先收缩,尿液出口处的括约肌开始放松,尿液便源源不断地流向尿道,排出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暴风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暴风雪,一种大自然形成的气候灾害。暴风雪,-5℃以下大降水量天气的统称,且伴有强烈的冷空气气流。大而急的风雪。亦以喻剧烈的政治风暴。那么暴风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雪崩的急救措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

暴风雪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这是自然规律,地球的冷热和太阳活动有一定关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阳活动的低潮,地球也就会特别冷。

另一方面,就具体情况来说,由于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冬天越来越冷。

另外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会变热,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时候却是变冷。温室效应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暴风雪的危害有哪些

暴风雪天气中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这样的环境中人会失去对方向的认知,极容易因此迷路而冻死在野外。当遇到暴风雪袭击时,畜群惊恐不安,往往因辨不清方向而随风狂奔不止,无法赶拢回圈,常常掉进湖泊水泡或掉下山崖,摔死冻死。怀孕母畜在逆境中奔跑,容易导致机械性流产;有的幼畜甚至异嗜污雪、或结冰牧草,引起恶性传染病的爆发,导致幼畜死亡率剧增,暴风雪是牧业生产上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那pm2.5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另外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今天小编对pm2.5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你还想了解造成pm2.5爆表的原因是以及其他的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海啸的形成 引起海啸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引起的。当地震发生,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震级6.5以上时,海底的地壳发生断裂,有的地方下陷、有的地方升起,从而引起强烈的震动,并使海面剧烈起伏,形成震荡波,然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海啸就这样形成了。

无论现在的科技发展的有多,但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人类总是显得特别渺小,有很多的电影就展示了海啸的可怕性。能引起海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地震是最容易引起海啸的。尤其是在海洋旁边发生地震,引发海啸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当然海啸发生之前是有一些信号的,那就是地面会强烈振动。如果感觉到了较强的震动,这时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并且随时注意电视和新闻发布的预警,做好及时逃生的准备。此外,潮汐涨潮和海平面突然下降,也可能是海啸来临的征兆,都要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吧。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原因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对人体的危害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且神经系统患病率达30%,主要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失眠、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忧郁压抑感等。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对工业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避免或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3)建筑物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风向,不要把楼房全部建设成为东西走向的,要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模式;同时,最好将一些单位的高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

(4)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

(5)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儿童形成龋齿的原因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容易发生龋齿,特别是乳牙龋齿发病更多。俗称虫牙,是一种牙齿硬组织脱钙后软化损害的一种慢性病,从乳牙一萌出就有发生龋齿的可能。那么,儿童形成龋齿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儿童形成龋齿的原因吧!

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方法:

1、及时纠正吸吮奶头的坏习惯,以防牙齿排列不整齐,面颌部畸形等。

2、注意口腔卫生,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特别是睡前刷牙更加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更宜细菌繁殖,发酵产酸较多,容易腐蚀牙齿。小儿3岁即可练习刷牙,选择好适合年龄特点的牙刷和牙膏,要竖刷不要横刷,即上牙向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到。

3、睡眠时,口腔静止,更适合细菌作用而发生龋齿,所以睡前刷牙尤为重要,睡前不要吃糖果、点心、牛奶等甜食。

4、用含氟牙膏刷牙。含氟牙膏具有抗龋齿作用,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口腔医院,用含氟药物对牙齿的窝沟进行封闭。

5、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如发现有龋齿,应及时治疗,填充龋洞,以杜绝感染,预防龋齿引发其它疾病。

儿童形成龋齿的原因:

1、口腔细菌的作用。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上繁殖,发酵而产酸,使牙齿被腐蚀,软化,脱钙。牙齿脱钙后,便慢慢形成龋洞。

2、糖类是产生龋齿的必要条件。糖类在龋齿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含有蔗糖的食物,可使牙面的菌斑增多,而且其中致龋链球菌大量增加。

3、肌体的抵抗力对龋齿发生有明显影响。肌体的抵抗力包括牙齿和全身的抗龋能力,肌体的内在因素可影响龋齿的发生。尤其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缺乏时,有助于龋齿的发生。

4、牙齿的形态、结构、位置、口腔卫生、唾液的量及性质,营养、内分泌、遗传因素系统疾病,免疫状态等,都对龋齿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黑头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黑头危害,不仅仅只是导致肌肤不美观,甚至会严重肌肤健康,那么黑头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小编在此整理了黑头形成的主要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长期不清理黑头的危害:

1、会让鼻部看上去很不美观

因为黑头都是呈现一点点的黑斑点,长期不清理,会造成脸部、鼻部等更大面积的暗斑,如此大面积的暗斑点会让你的脸部从外观上很不美观。

2、会堵塞毛孔

黑头是滞留在毛孔口。如果你长期对此不加清理,就相当于垃圾堆满了出口,肌肤内的分泌物也无法从毛孔排泄出来。

3、严重的话可能造成肌肤发炎、感染

如果毛孔堵塞严重,堵塞在毛孔内的灰尘与分泌物等在外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会逐渐滋生细菌,严重者会发生脸部肌肤发炎和感染。

了解到了黑头的危害,我们就要想方设法除去黑头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真正有限的三大去黑头方法,包括物理拔除、深层清洁和溶解,持之以恒一定能让你的皮肤重新变得白皙细腻。

黑头形成的四大主要原因

天生黑头:角质栓塞

毛囊表面角质与正常人有差别,这种人角质很厚,不易离开毛囊,毛孔中分泌过剩的油脂混杂着老废角质堵塞在毛孔里,氧化后硬化的油脂阻塞物,暴露于空气表面氧化后呈现黑色,俗称黑头。

后天形成:原因复杂

1、毛孔粗大:毛孔横向变大是形成黑头主要问题,皮脂管道内的多余油脂更加容易氧化变硬,黑头更加明显。

2、化妆品使用不当:长期使用含有油脂或蛋白质过重的产品,易造成白头,氧化后便会形成黑头,与毛孔壁牢牢地黏在一起,日常洁面不易洗去。

3、饮食习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血热、胃积热、血淤等都宜造成黑头、粉刺、痤疮。因此,饮食上要调整,少吃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黑头又称黑头粉刺,为开放性粉刺(堵塞毛孔的皮脂的表层直接暴露在外面,与空气、空气中的尘埃接触)。

基因原因

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所以毛孔的大小也不一样,而且,即使做了相同的保养工作,毛孔能够得到的改善程度也有差异,因此我们不能老是羡慕别人的零毛孔了,如果自己先天条件不够好的话就只能在毛孔方面多做功课了,怨天尤人是不能改善毛孔的,当然,自暴自弃和任其发展也是不可选的。

过度清洁肌肤

当天气变热时,我们毛孔的皮脂分泌也就跟着旺盛了起来,为了去除这些恼人的“油光”,许多人常常会卯起来卸妆、洗脸,以为这样就可以跟油腻说拜拜,但事实上,除非是服用药物,否则不管我们做什么去油的动作,顶多也只能清除脸上的油脂,不可能控制油脂的分泌,相反的,如果清洁得太过用力,让皮肤发生紧绷干涩、干燥脱皮,甚至出现一些小屑屑,反而容易让我们的肌肤产生角质代谢不正常或老化现象,形成更大的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城市热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从郊区流向市区的地面层气流被称为城市风,小编在此整理了城市热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城市热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知识拓展:防止城市热岛的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复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城市热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介绍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主要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反射率小,热量传导较快)。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散失热量较慢,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由以下因素影响:蒸发减少、城市下垫面反射率降低、能量输入,其强度影响为:蒸发减少0、05g/sm,热输入增加120、9w/m;城市下垫面反射率降低10%,热输入增加30w/m;人工能量输入10w/m,城市中总热输入增加160、9w/m,由于受空气对流的影响,实际热输入约20w/m,计算温升约3、5℃,这与实际比较相符。当夏季空气流通减缓时,热输入会急剧增加,由于城市蒸发系统适应性低,造成城市温度急剧上升,同时由于空调和火电厂的加速运转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加剧城市大气温升。城市蒸发量减少也形成了城市干岛效应,造成城市上空大气稳定度升高,不易发生垂直对流,易形成近地表高温,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例发灰霾和光化学烟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石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怎么样的

全文共 1838 字

+ 加入清单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石油的形成过程是很复杂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石油的形成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石油的性质改变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油原料性质,以及由热能引起的变化过程等的详细资料。由此种资料即能进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遗骸逐渐堆积时的环境状况。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1.

2.

3.

4.

5.

6.

7.

8.

石油的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石油的形成原因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臭氧层形成的原因_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层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形成臭氧层的原因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

形成臭氧层的原因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臭氧层的作用

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 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

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 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240-329纳米,称为UV-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但另一方面,臭氧遍布整个对流层,却起着温室气体的不利作用。在平流层中臭氧耗损,主要是通过动态迁移到对流层,在那里得到大部分具有活性催化作用的基质和载体分子,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掉。臭氧主要是与HOX、NOX、ClOX和BrOX中含有的活泼自由基发生同族气相反应。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

1.当氟氯碳化物漂浮在空气中时,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开始分解释出氯原子出来。

2.这些氯原子的活性极大,常喜欢与其它物质结合。因此当它遇到臭氧的时候,便开始产生化学变化!

3.臭氧被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O)及一个氧分子(O2),而氯原子就与氧原子相结合。

4.可是当其它的氧原子遇到这个氯氧化和的分子,就又把氧原子抢回来,组成一个氧分子(O2),而恢复成单身的氯原子就又可以去破坏其它的臭氧了。>>>下一页更多精彩“臭氧层被破坏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幼儿龋齿什么原因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幼儿龋齿其实是很常见的,一般的小孩子都会出现龋齿,特别是那些平时喜欢吃甜食的孩子,而且小孩子平时也不太注意饮食卫生,还有很多孩子不喜欢刷牙也容易长龋齿,其实龋齿是可以预防的,那幼儿龋齿的原因有哪些?怎么有效防龋齿?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预防幼儿蛀牙的方法

对于婴儿和还不能够自己刷牙的小宝宝

1、避免将成年人的口腔细菌通过唾液传递给宝宝。不要亲吻宝宝的嘴部、不要将宝宝的辅食勺子、奶嘴等物品放入自己嘴里。这些细菌对成年人可能没什么伤害,但可能引发宝宝龋齿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2、每次喂食之后,可以用干净的湿纱布垫或毛巾擦拭宝宝的牙龈。在宝宝开始长牙至3岁前,用婴幼儿专用牙刷和一点(米粒大小的量)氟化物牙膏轻柔的帮宝宝清洁牙齿。

3、不要把哺乳、奶粉瓶喂长期作为安抚宝宝入睡的常规方法。哄睡宝宝的方式有很多,好的睡眠习惯要从婴儿期就开始培养。

4、宝宝的奶瓶应该只用来喝奶及白开水。不要让宝宝喝糖水、果汁、软饮料等含糖饮品。辅食宝宝应当吃果泥而不是饮用高糖的果汁,才能保证从水果中正确摄取营养成分。

5、如果宝宝使用安抚奶嘴,保证奶嘴清洁,不要在奶嘴上涂糖或者蜂蜜。有些宝宝确实不爱吃奶嘴,多尝试其他的安抚方式。

6、宝宝摄入液体不足也有引发蛀牙的风险。鼓励宝宝满1岁时用杯子喝水。白开水永远是最好的饮品。

2岁以上孩子护牙要点

1、监督孩子每天早晚刷牙,每次至少2分钟。直到孩子能够每次漱口吐出牙膏而不是把它吞下去(一般可能要到6、7岁)。

2、3-6岁的孩子每次应该使用豌豆大小的氟化物牙膏刷牙。

3、利用一些有趣的手段让孩子爱上刷牙。比如在刷牙时间播放孩子爱听的短故事;制作一个奖励图标,每完成一天的刷牙就贴上一个贴纸;和孩子一起刷牙,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牙膏颜色及口味等等。

4、尽量选择不含添加糖的小吃和饮料。尤其注意避免牛轧糖、葡萄干这类有粘性的高糖零食,对牙齿危害极大。

5、尽量喝白水和牛奶,少喝果汁。如果一定要喝果汁,6岁以前的儿童每天不超过175ml,7岁以上的儿童不超过250ml。

6、多吃对牙齿有益的食物:奶酪、牛奶、卤水豆腐、绿叶蔬菜等食物富含钙,肉类、禽类、鱼类、牛奶和鸡蛋则是磷的最佳来源。蔬菜水果所含的水分和纤维素还有助于清洁牙齿。

7、饮用氟化水也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方式。

幼儿龋齿的原因

2大原因儿童龋齿率高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龋齿有两大原因。学龄前,因手部协调能力未熟练,牙齿不易彻底清洁干净;学龄后,进入混合齿列期,牙缝容易残留食物残渣,牙齿清洁更加困难,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刷牙,定期检查牙齿、涂氟、使用氟锭。

乳牙龋齿恒牙也容易龋齿

乳牙龋齿对健康影响很大,乳牙除了具有咀嚼的功能,同时还有占据恒牙生长空间的功能;若乳牙罹患龋齿,容易导致恒牙生长空间不够,造成牙齿排列参差不齐,影响进食、发音、美观,更增加龋齿发生率,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转糖链球菌最主要的龋齿病原菌

为什么会发生龋齿呢?进食后,食物残渣卡在牙缝中,经过细菌分解形成白白黏黏的牙垢,其中充满的牙菌斑更是造成牙齿酸蚀的主因;事实上,口腔内有上千万种细菌,而转糖链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当细菌量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龋齿。市面上有非常多可以抑制转糖链球菌的成分,目前研究发现P113+抑菌蛋白为温和、安全性高的有效成分。

P113+抑菌蛋白抑菌力达99%

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实验室发现,萃取于人体的抑菌蛋白成分P113+,抑菌力高达99.9%,可有效抑制引起蛀牙的转糖链球菌。P113+抑菌蛋白分离自人体唾液,唾液原本就具有抑制转糖链球菌、强化牙齿钙质的功效,可有效预防龋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海浪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3852 字

+ 加入清单

在海边,经常可以看到翻腾的海浪。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很多人都好奇海浪是怎么形成的。以下就是小编做的海浪形成的主要原因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海浪形成的原因

海浪是海水的波动现象。

“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的说法都没有错,事实海上有风没风 都会出现波浪。通常所说的海浪,是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无风的海面也会出现涌浪和近岸波,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无风三尺浪”的证据,但实际上它们是由别处的风引起的海浪传播来的。广义上的海浪,还包括天体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等。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风也起浪。

海浪是海面起伏形状的传播,是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振动,并向一定方向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波动。水质点的振动能形成动能,海浪起伏能产生势能,这两种能的累计数量是惊人的。在全球海洋中,仅风浪和涌浪的总能量相当于到达地球外侧太阳能量的一半。海浪的能量沿着海浪传播的方向滚滚向前。因而,海浪实际上又是能量的波形传播。海浪波动周期从零点几秒到数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从几毫米到数千千米。

风浪、涌浪和近岸波的波高几厘米到20余米,最大可达30米以上。风浪是海水受到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波动,可同时出现许多高低长短不同的波,波面较陡,波长较短,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片片泡沫,传播方向与风向一致。一般而言,状态相同的风作用于海面时间越长,海域范围越大,风浪就越强;当风浪达到充分成长状态时,便不再继续增大。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称为涌浪。根据波高大小,通常将风浪分为10个等级,将涌浪分为5个等级。0级无浪无涌,海面水平如镜;5级大浪、6级巨浪,对应4级大涌,波高2~6米;7级狂浪、8级狂涛、9级怒涛,对应5级巨涌,波高6.1米到10多米。

海洋波动是海水重要的运动形式之一。从海面到海洋内部,处处都存在着波动。大洋中如果海面宽广、风速大、风向稳定、吹刮时间长,海浪必定很强,如南北半球西风带的洋面上,常的浪涛滚滚;赤道无风带和南北半球副热带无风带海域,虽然水面开阔,但因风力微弱,风向不定,海浪一般都很小。

海浪的分类

风浪

风浪,指的是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涌浪,指的是风停后或风速风向突变区域内存在下来的波浪和传出风区的波浪。

近岸浪

近岸浪,指的是由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到海岸附近,受地形作用而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

海浪是十分复杂的现象,研究海浪对海洋工程建设、海洋开发、交通航运、海洋捕捞与养殖等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海浪谱

海浪可视作由无限多个振幅不同、频率不同、方向不同、相位杂乱的组 成波组成。这些组成波便构成海浪谱。此谱描述海浪能量相对于个组成波的分布,故又名“能量谱”。它用于描述海浪内部能量相对于频率和方向的分布。为研究海浪的重要概念。通常假定海浪由许多随机的正弧波叠加而成。不同频率的组成波具有不同的振幅,从而具有不同的能量。设有圆频率ω的函数S(ω),在ω至(ω+ω)的间隔内,海浪各组成波的能量与S(ω)ω成比例,则S(ω)表示这些组成波的能量大小,它代表能量对频率的分布,故称为海浪的频谱或能谱。同样,设有一个包含组成波的圆频率ω和波向θ的函数S(ω,θ),且在ω至(ω+ω)和θ至(θ+ω)的间隔内,各组成波的能量和S(ω,θ)ωθ成比例,则S(ω,θ)代表能量对ω和θ的分布,称为海浪的方向谱。将组成波的圆频率换为波数,可得到波数谱;将ω换为2π(频率为周期的倒),得到以表示的频谱S()数。以上各种谱统称为海浪谱。

海浪谱不仅表明海浪内部由哪些组成波构成,还能给出海浪的外部特征。比如,理论上可由谱计算各种特征波高和平均周期,利用这些特征量连同波高与周期的概率密度分布,可推算海浪外观上由哪些高低长短不同的波所构成。若已知海浪的谱,海浪的内外结构都可得到描述,因此谱是非常有用的概念。事实上,海浪的研究(包括许多应用问题),大多和谱有关。频谱

在海浪谱中,风浪频谱得到最广泛的研究,因为它的应用最广,也最易于得到。但尚无基于严格理论的风浪频谱。通常p为5~7,q为2~4,在正量A和B之内。除了数值常数外,还包含风要素(如风速、风时和风区)或浪要素(如特征波高和周期)作为参量,故谱的形状随风的状态或对应的浪的状态而变化。上述两项的乘积代表的谱,在ω=0处为0,在0附近的值很小,ω增加时,它骤然增大至一个峰值,然后随频率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在ω→∞时趋于0。这表明谱的频率范围在理论上虽为0~∞,但其显著部分却集中在谱峰附近。海面上存在的许多波,其显著部分的周期范围很小,恰和理论结果相对应。随着风速的增大,谱曲线下面的面积(从而风浪的总能量或波高)增大,峰沿低频率方向推移,表明风浪显著部分的周期增大。

从波面的记录估计谱,是获得海浪频谱的主要途径。习惯上将谱的估计方法分为相关函数法和快速傅氏变换算法两种。在电子计算机上计算时,后者比前者更节约时间。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用最大熵等方法。依此可自不多的资料估计出分辨率较高的谱,它适用于非平稳的海浪状态。

在海浪研究中已提出的频谱很多常采用的皮尔孙-莫斯科维奇谱,是60年代中期提出的,是在对充分成长的风浪记录进行谱估计和曲线的拟合时得到的,已为多数观测所证实。

60年代末,按照“北海联合海浪计划”(JONSWAP),对海浪进行了系统的观测,提出了一种频谱,其中包括分别反映能量水平、峰的频率尺度和谱形在内的5个参量。这种谱表示风浪处于成长的状态,它具有非常尖而高的峰。对Jonswap谱分析的结果表明,风浪的能量主要通过谱的中间频率部分传递,然后借波与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再分别向谱的高频和低频部分传递。反映这种能量交换的谱,具有稳定的形式。利用此特性,可将谱随风的变化转换为其中的参量随风的变化,从而提供另一种海浪计算或预报的方法。

有一种半经验的方法,它假定海浪的某些外观特征反映其内部结构,由观测到的波高和周期间的关系,可导出海浪谱。早在50年代初提出的纽曼谱和工程中常使用的布雷奇奈德尔谱,都属此类,前者p=6,q=2;后者p=5,q=4。有些苏联作者采用具有前述形式的频谱,然后由观测资料确定其中的常数和参量。

中国学者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尝试自风浪能量的摄取和消耗出发推导出谱,其中包括用风要素作为参量,从而描述谱相对于风时和风区的成长。由这些谱计算波高和周期等要素比较方便,但推导中涉及的能量计算,仍是半经验性的。

描写海浪的句子

1. 海浪不停地涌上来,撞在礁石上,留下一圈圈白色的泡沫,像给海岸镶上了玉色的花边。海浪退回去时,软软的金黄的细沙露出了海面。

2. 阵阵海风夹带着大海特有的清新和湿润,迎面扑来,把旅途的疲劳全都吹走了。

3. 贪玩的小海浪已不像白天那样汹涌澎湃,轻轻地抚摸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响声,好像哼唱着动人的催眠曲,催人入睡。

4. 浩瀚的大海好像和天连在一起,滔滔的海水撞击着礁石,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5. 幽光粼粼,神秘莫测。海水轻轻地摇啊,摇啊,唱着催眠曲拍着鼓浪屿静静人睡……

6. 当丽日升天或夕阳欲下,就是潮涨汐落的时候,一时风狂海沸,浪花汹涌,如千军万马,奔腾呼晡,直到黄昏的时候,才风平浪静,重露出一片平静的海滩。

7. 海水荡漾着,翻起一个个浪花,慈母般地抚摸着柔和的沙滩。

8. 那泛起的浪花,多像个调皮的小弟弟,一次又一次涌到我面前来捉弄我,当我要和他握手时,他又淘气地跑开了。

9. 阵阵海浪亲吻着我的脚,好凉的水哟,带走了我的疲劳,刺激着我的心扉;好温柔的水哟,像小时候妈妈的手,把我轻轻地抚摸。

10. 顷刻间,轰轰隆隆,潮声似千声鸣谷,万雷惊涧,气势壮观极了!

11. 那大潮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饿虎群狼,咆哮而至。大潮掀起的浪涛足有几米高,夹带着泥沙像一堵墙,汹涌澎湃。

12. 那白浪翻滚的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动起来。

13. 浩瀚的大海,经常是风平浪静,像熟睡的娃娃,没有一点声音;有时也会波浪滔天,像怒吼的雄狮,向岸边扑来。

14. 海像一位刚醒来的母亲,散发着温馨的气息,柔和的海浪是她嘴边哼唱的一支晨曲,海鸥就像是她的孩子,和着这曲子扇动着翅膀,在海面上绕来绕去。

15. 大海伸出她温柔的小手一一海浪,为我拂去脚印,似乎那金黄的沙滩是她满头的金发,不愿让我随意践踏她漂亮的头发。我明白了她的意思。坐在了海边的礁石上,大海好像觉得太寂寞了,又伸出小手拿出了自己的玩具——贝壳,抛向海滩,又轻轻地收回,玩得可愉快呢!

16. 层层叠叠的海涛,前推后涌地形成一个个巨浪,每个巨浪在跃起到它的最高度的一瞬间,便凌空开放一簇雪白的浪花。

17. 大海宽广壮阔,浩浩荡荡。它千变万化,有时波涛起伏,汹涌澎湃;有时又风平浪静,默默无声。

18. 没有月亮,海更增加了几分妩媚与神秘,天与海完全融合成一体:一个深蓝近乎于黑黑的世界。唯有那一排排相继涌来的浪花,给海镀上了一道道如雪的花边。

19. 湿润凉爽的海风吹过,海面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浪头,层层叠叠,远远望去像一行行展翅飞翔的白鹭,如千万匹脱缰狂奔的烈马,似无数条怒吼狂叫的蚊龙,“哗哗”地扑向岸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头,绽开万朵洁白晶莹的浪花。

20. 湛蓝的夜空里,一轮满月把它清亮的光辉投到蓝墨色的海波上,海面上显出一道长长的颤动的光柱。

看了海浪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幼儿龋齿的产出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龋齿这种牙齿疾病的出现与饮食密切相关,龋齿又叫做是“龋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虫牙”、“蛀牙”,是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牙齿疾病。那么幼儿龋齿的产生原因有哪些呢?下面了解下吧。

1、口腔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着一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不注意及时刷牙漱口就会导致这些病菌在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上繁殖,发酵而变为酸性物质,使牙齿被腐蚀,同时也就会软化,脱钙。牙齿脱钙后就会慢慢的形成龋洞。

2、糖类是牙齿变为龋齿的必要条件。糖类的食物,尤其是蔗糖类,在龋齿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吃了之后不及时清洁口腔也可使牙面的菌斑数量增多,而且其中致龋的链球菌的数量也就会大量增加。

3、机体的抵抗力茶。机体的抵抗力主要包括牙齿和幼儿全身的抗龋能力机体内在因素可影响牙齿转变为龋齿。尤其当幼儿不注意摄入营养,导致出现了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时,也有助于龋齿的发生。

除了上述的这些因素之外,我们人类的牙齿的形态、位置、口腔卫生、唾液多少及性质,遗传因素、系统疾病,身体摄入的营养、内分泌、免疫状态等等一些原因,都对龋齿这个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以上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儿童患龋齿介绍。想了解更多儿童疾病安全小知识,请继续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