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甘氏宗祠世德堂【精选20篇】

浏览

7580

文章

653

篇1:傅家宗祠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傅家宗祠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傅家宗祠位于潮安区彩塘镇东寨(傅厝),时代为清。

2016年,傅家宗祠被公布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彩塘镇:彩塘镇地处韩江下游平原地带,毗邻潮安县城,潮汕公路、广梅汕铁路贯穿境内,面积45平方公里,辖3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0.06万人。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6.4亿元,外贸出口2200万美元,工商税收2982.44万元,农村人平收入4305元。 彩塘镇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舞龙、舞狮、弦乐、灯谜是彩塘著名的民间文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后龙张氏宗祠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后龙张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后龙张氏宗祠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见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9.7米,通进深18.2米,占地面积为176.5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由戏台、天井、大厅组成,戏台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级石阶往大厅,左右建二层厢房,大厅面三间7.49米,减前二金柱,进深七柱1.55米,后部设神龛,穿斗抬梁木构,硬山顶,马头墙;大厅墙上有文革标语。

该宗祠是该村村民议事和节庆日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该村宗祠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龙村:后龙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岭刘氏宗祠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高岭刘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岭刘氏宗祠位于衡阳市衡南县冠市镇,龙形山建立宗祠,坐北朝南,古树像两个扶手,祠堂似坐在“龙椅”上;建筑构图精美,工艺精湛,既有精雕细琢,又有简练粗放;宗祠内有36条龙,12只凤,第一进前廊顶棚棂格天花嵌五彩瓷盘,在我市绝无仅有;建筑以28根木(石)柱支撑,象征天上28星宿集聚宗祠;整体高大雄伟,令人肃然起敬。

2019年3月,高岭刘氏宗祠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冠市镇:衡南县辖镇。1953年设冠市镇,1956年并入九龙、冠市乡,1958年属江口公社,1961年析置扬武公社,1984年复置冠市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城区44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4.4万,镇政府驻冠市街。衡安公路过境。辖南岳、洲上、虎形、新塘、柏潭、冠市、青山庙、清瑞、四一、柳树、光富、畔壁、坪田、竹林、杨武、枫山、梅盐铺、黄竹、旧田、石鹿、大牧、五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叶店叶氏宗祠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叶店叶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叶店叶氏宗祠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年代为清。

整座建筑格局保存较完整,规模宏敞,雕刻题材丰富,体现了婺派精美的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叶氏宗祠采用磨砖八字大门,两侧置青石,左右设立抱鼓石,气派雄伟。整个建筑用材粗大,两侧都有砖雕、磨砖门墙,工艺精湛,极富地方特色。此刻,宗祠大门和左侧的小门都紧闭着,右边的小门静静地敞开。据悉,祠堂每天早上6点开门,下午4点锁门,现在主要作为叶店村文化礼堂和白龙桥镇老年活动中心。

据《叶氏宗谱》记载,叶氏宗祠又名尊亲堂、石林公祠,始建于明神宗丁酉年(1597年),成于神宗丁己年(1617年)。祠堂中堂顶高五丈余,气宇轩昂,成为当时金华西乡的一座名祠。叶氏宗祠屡经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祠堂坐北朝南,通面宽35.8米,通进深44.39米,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前后共有三进,左右设厢房,第三进两侧各辟设角厅。后三进建筑毁于抗战时期(仅存两侧角厅),2009年修复。

宗祠门厅为五开间,整个建筑用材粗大,木梁、装饰构件都雕刻有禽兽、云纹、水纹等。建筑中的斗、拱、昂、梁或雀替、牛腿,还有隔扇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体现了清代东阳木雕的浓郁特色。在不起眼的隔扇、槛窗、绦环板上,多种透雕浮雕,有人物、山水或花鸟鱼虫,雕工精细,华丽精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宗祠的明、次、稍间梁架都是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前檐廊做了卷棚顶,前檐明间开设八字大门,两侧均置砖雕、磨砖门墙,工艺精湛;门厅内藻井上绘满了彩绘。“中厅”也是五开间,明、次间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稍间用中柱。东厢房10间带两弄,西厢房也是10间。三进建筑两侧设有角厅,都是三开间。

叶氏宗祠是婺城区目前遗存的较为完好的宗祠之一,其做工的考究是婺派建筑的典型,对研究金华的宗祠建筑形式和做法,以及金华一带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4年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201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桥镇:白龙桥镇地处金华市区西郊,是婺城区政府所在地。镇域面积89.3平方公里,辖52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2万,集镇人口2.4万。境内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市场经济发展健康,经济实力强劲,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善,是一座充满着活力、实力和魅力的新型现代化小城镇。近年来,白龙桥镇党委、镇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镇、科教兴镇、商贸富镇、生态建镇”战略,经济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养马岛张氏宗祠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马岛张氏宗祠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养马岛张氏宗祠

编号:编号4-487-5-054

时代:中华民国

地址: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街道张家庄村

保护内容: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建筑、构筑物、碑刻、古树名木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存。

保护范围:东北角:37°27′15.7″N,121°36′08.7″E,东南角:37°27′14.2″N,121°36′08.9″E,西南角:37°27′14.3″N,121°36′07.0″E,西北角:37°27′15.8″N,121°36′07.2″E。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角:37°27′17.3″N,121°36′11.0″E,东南角:37°27′12.5″N,121°36′10.9″E,西南角:37°27′12.5″N,121°36′05.2″E,西北角:37°27′17.4″N,121°36′05.2″E。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申屠氏宗祠含跌界厅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申屠氏宗祠(含跌界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申屠氏宗祠(含跌界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申屠氏宗祠,坐北朝南,布局为五间三进,通面阔19.5米,通进深45.28米。一进前檐设八字墙,前檐明、次间为轩廊,轩廊的柱、梁枋、牛腿及梁上小斗均为青石制。二进进深十一檩。后檐明间与三进明间之间设穿廊,廊柱间施美人靠。三进进深十一檩,地面高出二进近1米。

跌界厅,坐北朝南,前后由接官厅、戏厅及花厅三座独立建筑组成,均为三开间,占地面积720平方米。接官厅,进深六檩三柱,前三后四用脊柱,脊柱间置板壁门。戏厅,坐南朝北,进深十檩,明间为戏台,两次间设二层,下为通道。花厅,进深十檩,后金柱与后檐柱间设看楼。

申屠氏宗祠、跌界厅,石雕、木雕,雕工精细,梁枋、装饰构件时代特征明显,是我省比较重要的清代祠堂建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荻浦村: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位于江南镇东部,与富阳场口一溪之隔。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2335人,农户697户。荻浦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申屠氏宗祠、保庆堂、咸和堂)。2006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村总面积为4866亩,耕地面积1144亩,林地面积3664亩,水域面积58亩,建村区面积(不含。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老口村覃氏民居宗祠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位于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0年,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口村:老口村简介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办公地点设在老口旧街,距离石埠街道办事处8.5公里。东起永安村,南抵江西镇,西至兴贤儒礼坡,北接石西村,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管辖11个自然坡,分别是那告、新村、那律、三民大平、三民细平、卢村、罗屋、登悦、六冬、覃屋、浪竹、建宁,49个生产队。现有农户2500户,人口11500人。老口村设立党委,党委班子7名,下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父子进士祠堂昂氏宗祠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父子进士祠堂(昂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父子进士祠堂肥东县西山驿镇东昂集行政村

祠堂于清代乾隆辛丑四十六年(1781年)落成。共三进五开间,原有屏门隔扇108扇。前院两棵天竹分为两边,至今完好无损。祠堂大门有1对石狮看守,门外两边是八字门。据史书记载:解放前从桥头集到柘皋,昂集是必经之道,南来北往的官人经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尊敬。

昂绍善:字元长;安徽昂集人。清朝著名大臣。在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考中进士,官居内阁中书,位列台辅高位。其子昂天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亦中进士,官居山东德州平原县知县。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皇帝连下二道诰封,赠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封昂绍善妻梁淑慎、昂天曾羽妻阎终温为孺人。同时,准入祀乡贤祠,人称"父子进士祠"。不仅如此,皇帝还赠御书匾额四块:"父子进士"、"昂氏宗祠"、"承先启后"等,分别高悬于祠堂大门及堂屋门楣上。可惜的是,除"父子进士"匾额仍清晰可见外,其余三块均在文革中被毁。

保护范围:祠堂整体及四周各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南35米,东、北、西各1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浔窟谢氏宗祠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浔窟谢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浔窟谢氏宗祠位于大嶝街道浔窟社区中部,建于清代,20世纪90年代初重修。坐西朝东,为两落大厝,中为天井,面宽11米,总进深20米(其中一进进深5.5米,天井4.5米,二进进深10米),内高5.4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正中院门为单间凹形门廊,大门上匾额字迹模糊不清,门前1座抱鼓,前落柜台脚、石柱础保留清代原物,门旁两侧墙堵有麒麟石雕板等,院门为硬山顶,燕尾脊,脊端立龙首雕塑,院门两侧连接院墙。后落大厝为厅堂,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脊端立龙首雕塑。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信息来源:翔安文化馆

大嶝街道:大嶝街道2005年,撤销大嶝镇,设立大嶝街道。办事处驻西田。附:原 大嶝镇代码350213112。位于翔安区东南海面,与金门岛最近距离仅1800米,面积13.2平方千米,近2万人口。辖9个村委会:~201_田墘村、~202_山头村、~203_蟳窟村、~204_嶝崎村、~205_双沪村、~206_阳塘村、~207_北门村、~208_东埕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崔桥吴氏宗祠遗址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崔桥吴氏宗祠遗址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崔桥吴氏宗祠遗址建于清雍正年间,2012年吴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修建,现存二进院落。常州吴氏为季子之后,是常武地区仅存的吴季子祠遗址。

2018年3月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桥吴氏宗祠遗址为常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武进区横林镇崔桥吴家村

横林镇:武进市辖镇。著名的稻麦产地。1949年设横林镇,1958年改公社,1966年为横林、林南2个公社,1983年改镇,1985年横林镇乡合并设横林镇。位于沪宁铁路中心地段,距常州市中心15公里,距常州飞机场30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3.3万。沪宁铁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横穿东西,南临太湖,北靠长江。紧邻沪宁高速公路。辖余巷、狄坂、顺庄、张村、江村、赵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幸家际熊氏宗祠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幸家际熊宗祠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幸家际熊氏宗祠位于邵武市大埠岗镇乌石村,时代为清代。

幸家际熊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村:乌石村位于东经117°26′50″,北纬27°07′47″。处邵武市南部,北与铁洋村交界,东与吴厝村相邻,,西南与溪上村接。村部距市区42公里。●名称来历村部所在地乌石坪,该村庄上方石头全为乌黑的石块,后被取名乌石,故得名。●政区沿革该村以熊、张姓为主,熊氏最早始祖庆铧公于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487年)自江西省进贤县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詹氏宗祠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詹氏宗祠为桃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詹氏宗祠

地址:桃江县鲊埠回族乡筑基仑村

时代:民国

类型:古建筑

保护范围:以围墙为中心四向各延伸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以外四向各延伸50米

公布日期:桃政发【2011】14号2011年8月

鲊埠回族乡:鲊埠回族乡是益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桃江县境内的资江北岸,东邻栗山河乡、三堂街镇,南邻资江,与大栗港镇隔河相望,西邻武潭镇、罗家坪乡,北与汉寿县丰家铺乡接壤,环抱千年古镇——鲊埠街,桃江二中座落其隅。乡政府驻地车门街,距县城55公里处。全乡总面积58545亩,其中耕地14770亩(水田13210亩,旱地1560亩),山地58320亩,森林面积30052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泾县吴氏大宗祠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泾县吴氏大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是皖南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茂林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明崇桢已卯年(1639)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又为革命遗址。是现存宗祠当中,唯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堂大门上的横额“吴氏大宗祠”五字,为明邑庠生吴国抡所书,书法苍古奇逸,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石栈,自相钩连。大门两边还有一副镏金字的楹联,是明万历进士、泾县知县李邦华所撰,其联文为“延陵世泽传江左,泾里名家著水西”。

吴氏大宗祠的整体布局,依中轴线建门厅、享堂、寝室楼三大进,东西两侧建有边屋。大门前设抱鼓石和石狮各一对。祠内共有18根方形白石柱,64根圆木大柱,屋顶为硬山式。门厅内两边各装一间厢房,其后是四方形大天井,天井当中用麻石砌一条过道,两侧砌花墩分别栽扁柏和桂花树,取“四季长青”之意。天井两边有较宽的走廊,连接第二进大厅。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做祭祀及--等活动。屏风上首高悬“叙伦堂”三字横匾,两边墙上嵌青石碑刻“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厅中的月梁、瓜柱、撑拱和平盘头等构件上,鎏金绘彩,刻有卷草、云头纹饰,以及龙凤、狮象、麒麟和人物图案。柱础和走廊的墙裙上,也有很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古代家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享堂后面又有一长方形天井,下面一对金水池,当中架单孔石拱桥。金水池用麻石砌护,上有狮头白石柱和青石栏,石栏上浮雕如意纹饰。第三进是二层楼房,上下均有木制神龛,安放历代祖先牌位,称之谓“寝室楼”。从前祠堂的门厅、走廊和大厅中悬挂数以百计的匾额,昭示着吴氏宗族在科举、职官、孝悌和懿行等方面的代表人物。

(1)茂林吴氏大宗祠。

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的民居外墙(7.4米),南至祠前广场(13米),西至西侧民居外墙(含巷道,3米),北至三吴纪念馆外墙(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40米。

(2)西洪吴氏宗祠。

保护范围:宗祠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40米。

(3)乔吴吴氏宗祠门楼。

保护范围:宗祠门楼东、南、西、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4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平江余氏宗祠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平江余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余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白尔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筑面积955平方米,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前厅、后寝、东、西厢房、书院组成正方形四合大院。两院呈双天井布局,并在两侧设东、西厢房,厢房两侧各安放一扇八角门,连接左右书院。总体布局合理,内部空间合理,通风采光性能十分优良。

余氏宗祠为三市地区最大的、最为完整的祠堂建筑,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是作为封建国家统治基础的历史见证。该祠的存在,不仅是进行通常的祭祀睦族活动,同时也起到了培植文教、劝课农桑,保一方平安的特殊作用。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排坡莫氏宗祠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排坡莫氏宗祠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排坡莫氏宗祠位于定安县定城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向东5米,向南9米,向北9米,向西至围墙,面积为4.69亩。

定城镇:一、基本情况定城镇位于定安县北部,南渡江下游南畔,东靠高速公路,西与新竹镇接壤,南与雷鸣镇为邻,北与海口市隔江相望,海南东环高速公路从定城镇东部穿过,距海口3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定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21个村委会,共143个自然村,381个经济社;13个社区,139个居民小组。境内交通十分便利,143个自然村都通公路。总人口10.5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会宫张氏宗祠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会宫张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会宫张氏宗祠又名公茂堂,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419.8平方米,分前后二进,由戏台,前厅、后堂等部分组成。属全封闭抬梁式结构,封火墙到顶,两面坡屋面,拱棚卷起。前厅上层为一戏台建筑,天花及四壁均存有彩绘图案。门前有石质上马石1对。该宗祠是目前我县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内有戏台设施、外存上马石的古代建筑,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戏台内的与戏文相关的彩画、建筑构件上精致的雕刻,长江中下游地区少见,对研究古代建筑史、中国戏台艺术史、民俗史以及古代的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范围:墙基四周外,东、南、西、北各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位于亳州市涡阳县青疃镇大袁庄,年代为清。

属清代后期建筑,均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建筑均为砖石砌墙,小瓦覆顶,设计错落有致。其中故居现有房屋40余间,祠堂现有房屋10余间。房屋主人袁大化是清末爱国将领,曾任漠河金矿总办、清河道、山东按察使和新疆巡抚等职。

2012年,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袁氏宗祠。

保护范围:祠堂四周围墙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米至祠堂东侧的南北沟东岸,南200米至原祠堂以南的鱼塘,西10米至大路西侧的南北路西侧,北150米到殷庙至刘村的东西大路。

(2)袁大化故居。

保护范围:故居四周围墙外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8米至故居以东的南北路,南23米至东西大路,西28米至村中南北大路,北38米至故居北侧的东西大沟。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涡阳县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大化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 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车江李氏宗祠含仙根书院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车江李氏宗祠(含仙根书院)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祠仙根书院位于衡南县车江镇原樟树村,其现在的名字实为李氏宗祠。它是一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祠堂,曾经也取名仙根书院。

2019年,车江李氏宗祠(含仙根书院)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车江街道:衡南县车江街道位于衡阳市南郊,北靠雁峰区,南邻松江乡,西接硫市镇,东频湘江,是衡阳市中心卫星城镇之一。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车江隶属二十八都与三十都,新中国建立初期为衡阳市第一区,1961年定名为车江区,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系衡南县最早的建制镇之一,属衡南重镇。2016年被云集镇合并,命名为云集镇车江片区。2019年10月31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石门高氏宗祠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石门高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

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硬山式屋面,天井两侧为单坡,上盖青灰小瓦。门厅两侧建有砖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门前设有广场,广场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历时多个朝代、整修不断,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它的保护对研究皖南古建筑史、地方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保护范围:宗祠门楼向南8米,东、西、北三面至祠堂墙基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米,南同保护范围。

棠溪镇:棠溪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南部山区,南面分别与石台县的七井、贡溪乡毗邻,东面分别与青阳的阳陵、南陵及九华山二天门接壤,距市区43公里,现有9个村委会,1.2万余人口,国土面积251平方公里,是贵池区面积最大的镇,其中山场37万亩,耕地1万余亩,是一个“九山两河半亩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镇。 发源于九华山楼台山的龙舒河,由东而西贯穿全,沿途流经石门、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溪口袁氏宗祠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溪口袁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口袁氏宗祠

年代:清

座落地点: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

简介:面阔三间,进深二进,占地面积327.1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大门、下厅(内连戏台)、中厅、上厅。保存完好的牌匾,起于清嘉庆年间。有李宗仁、杨树庄、蒋光鼐、萨镇冰、何宜武等人多位国民党政要题写的匾额。

保护范围:建筑滴水线四周向外延伸20米。

2009年,溪口袁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口村:溪口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溪口村位于乍洋乡东部,距柘荣县城2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东与福鼎市白琳镇高山村相邻,北与乍洋乡长岐村、凤里村接壤,西与乍洋乡石山村、前楼村交界,南与福鼎市潘溪镇湖林村、南广村相连。村落与村民:溪口村现有114户465人,劳力200人,现下辖上洋、下洋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气候物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