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土

黄土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黄土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黄土问题。

分享

浏览

225

文章

8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易容,地版表千沟万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权人们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地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

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高原地处什么地带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黄土高原处于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带;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处于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处于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带。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由于位置、气候、高度、降水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有独特的地形地貌。下面咱们来说说黄土高原地处什么地带。

详细内容

1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广义上的黄土高原即黄土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黄土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狭义上的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2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3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洮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

4

黄土高原是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区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是高原内部间歇性的大面积整体抬升,同时周围的拗陷区域不断地沉降。从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河谷多发育有3~4级阶地等判断,第四纪以来黄上高原以抬升为主,抬升幅度在150~30米,地壳抬升有利河流下切和侵蚀地貌发育,也有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加强。黄土高原内部六盘山是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中心,据现代水准测量,抬升速度为20毫米/年。六盘山以西地区抬升量大于以东地区,抬升最快在华家岭一带,据1934—1955年陇海铁路水准测量,陇西、渭源等地现代抬升速度为31.4毫米/年,隆德、庄浪一带沟床下切速率达45~240毫米/100年。

5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6

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黄土的成因,20世纪初,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论和各种原因论.

目前认为黄土形成过程复杂,但风成过程是黄土形成的主要过程.就我国黄土而言,风成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黄土分布在戈壁和沙漠的东南部。虽然颗粒相对均匀,但有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细的规律。这一变化的方向与当地的流行趋势一致.

(2)黄土覆盖各种原因和形式的原始地貌,保持相似厚度,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坡向规律,即北坡或西北坡的厚度一般较大.

(3)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动物和植物化石,反映干燥的生物气候条件.

(4)黄土中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一致性,不一定与该地区的下伏基岩有关.这些特征充分说明,我国北方黄土主要是从沙漠地区吹来的风积物,属于悬移质粉尘堆积.当然,黄土表面的一部分,后来可能会通过其他外营力再次搬运.

(5)黄土中发育了多层埋藏古土,随着下伏地形的起伏而变化;这些埋地土层代表了黄土粉尘下降间隙期的土壤风化和产物形成.这说明黄土搬运的主要力量──风,随着历史上全球气候的变化,有活跃期和停滞期.

在短暂停滞期内,外来黄土沉积减少,当地风化为土壤,然后被灰尘黄土淹没.进一步说明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分──黄土的主要形成过程是风成.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高原在哪个省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东西千米以上,南北700公里.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在哪个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至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份,面积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个假设:有些人认为黄土的家乡不在当地,是风把黄土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风成理论);有些人认为黄土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理论);有些人认为黄土的家乡在当地,是原岩石、砾石的风化作用,残留地演化为黄土(称风化残积理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818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而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

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

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该区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晋南,豫西黄土丘陵区,年降水为600~750毫米,是该地区降水最丰沛的部分,而位于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降水400毫米等值线通过榆林,靖边,环县,固原北部一带,将整个黄土高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一年之中,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季降水一般只占到5%左右。而且由于季风的影响造成区域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的特点,区内降水量的年相对变率平均为20~30%,季节降水的相对变率更大,多在50%~90%。丰水年的降水量往往是枯水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再有就是区内极容易产生暴雨天气,相对集中于陕北、晋西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最大暴雨强度高达2毫米/分钟以上。

蒸发

黄土高原的蒸发量普遍高于实际降水量,年蒸发量为1400~2000毫米,其总体趋势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就年蒸发的变率而言,一般是春末夏初最高,冬季最小。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如下特点:即光热条件优越,但降水量少、蒸散量大,农田水分亏缺严重,主要是雨养农业。大风和沙尘暴日数多。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是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区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是高原内部间歇性的大面积整体抬升,同时周围的拗陷区域不断地沉降。从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河谷多发育有3-4级阶地等判断,第四纪以来黄上高原以抬升为主,抬升幅度在150-30米,地壳抬升有利河流下切和侵蚀地貌发育,也有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加强。黄土高原内部六盘山是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中心,据现代水准测量,目前的抬升速度为20毫米/年。六盘山以西地区抬升量大于以东地区,抬升最快在华家岭一带,据1934-1955年陇海铁路水准测量,陇西、渭源等地现代抬升速度为31.4毫米/年,隆德、庄浪一带沟床下切速率达45-240毫米/100年。华家岭以南地区河谷狭窄,一般有3-4级阶地,华家岭以北河谷较宽阔,只有2-3级阶地发育,所以华家岭以南抬升幅度更大。六盘山以东地区白于山至东胜一带是新构造运动抬升的中心。保德附近现代抬升速度在3毫米/年左右。山西台背斜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较大在五台山-恒山一带,这从五台山、恒山山前发育的串珠状洪积扇可以得到证明。第四纪黄土高原在抬升的同时,边缘拗陷区如银川平原、汾渭谷地在大幅度下沉,渭河平原固始凹陷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接近1000米。据地形变形资料,汾渭地堑的下沈速度为3毫米/年。黄河自140万年前后冲出三门峡后,汾渭谷地是黄河中游众多支流的侵蚀基准面,一方面黄土高原不断抬升,另一方面汾渭谷地持续下沉,必然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起促进作用。地震是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的强烈表现形式,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震记载进行统计,可以反映出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新构造运动的强弱变化过程。

黄土高原的基岩构造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挑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岩性差,抗蚀力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润滑作用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常形成大型滑坡。六盘山以东的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构成,中间夹以黄河凹陷。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

陕北、陇东和晋西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当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今况刚好相反。西北部堆积了厚达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其中神木,准格尔旗一带广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砂岩,当地叫砒砂岩,极易风化侵蚀,是当地及黄河中粗砂的主要来源。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边缘发生断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到第三纪的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向斜成为准平原。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南的准平原面上广泛堆积了三趾马红土,从三趾马红土的分布和厚度看,上新世时长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己与今相同。三趾马红土透水性极差,是黄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层,而且三趾马红土容易吸水膨胀,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层。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如汾渭地堑谷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原整体发生掀斜运动,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在地貌演变过程中沟谷的发展,谷间地有些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状或椭圆状丘陵,它们是鄂尔多斯高原塬、梁、峁地形的基础。

山西台背斜包括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五台山是山西台背斜最古老的部分,并以此为顶点向南沿伸,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两山之间为凹陷部分。古生代以来,凹陷部分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物。燕山运动后山西台背斜中部受断裂作用晋中大断谷开始形成。中新世末晋中南的漳沁地区形成准平原,其后接受了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堆积。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西台背斜进一步上升,晋中断谷不断发育,河流下切,到更新世黄土堆积时地面形成起伏较大的丘陵、成为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3323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导致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还有待继续研究。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

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

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该区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晋南,豫西黄土丘陵区,年降水为600~750毫米,是该地区降水最丰沛的部分,而位于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降水400毫米等值线通过榆林,靖边,环县,固原北部一带,将整个黄土高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一年之中,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季降水一般只占到5%左右。而且由于季风的影响造成区域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的特点,区内降水量的年相对变率平均为20~30%,季节降水的相对变率更大,多在50%~90%。丰水年的降水量往往是枯水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再有就是区内极容易产生暴雨天气,相对集中于陕北、晋西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最大暴雨强度高达2毫米/分钟以上。

蒸发

黄土高原的蒸发量普遍高于实际降水量,年蒸发量为1400~2000毫米,其总体趋势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就年蒸发的变率而言,一般是春末夏初最高,冬季最小。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如下特点:即光热条件优越,但降水量少、蒸散量大,农田水分亏缺严重,主要是雨养农业。大风和沙尘暴日数多。

黄土高原形成的过程

大约在八百万年以前,黄土高原地区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河南洛阳,南至陕西秦岭,北到陕北长城,湖面辽阔,水如汪洋,面积有如今的六个渤海之大,可称其为黄土原湖。在这巨大湖泊的西岸,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南边和东边是一片荒芜的山,那时期,地球上的天气干燥而寒冷,到处吹着强劲的狂风,狂风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尘粉,漫天飞扬的沙尘被吹落到黄土原湖湖泊,把湖水搅得十分浑浊。慢慢的,沙尘沉到湖底,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的累积起来,天长日久,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湖底的积尘日渐丰厚起来,积了几百米至上千米,由于这一地质时期十分寒冷,大陆上吹的是干寒的西北风,所以风沙尘粉多是由西北向东南运行,在尘粉的运行过程中,大的颗粒总是要先落下来,中小的和小的依次后落下来,落进了广袤的黄土原湖,这样在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东,泥土层由粗到细的格局,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颗粒较粗一些,靠近东南部的地方,泥土颗粒依次较细。随着千万年的风吹,湖底的泥土愈来愈厚,在水面涌浪的感应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颗粒排布也越来越紧密,这就为以后黄土的坚硬打下了基础。

当大暴雨的季节,强大的山洪又会带着山石和鹅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区,将这些石块粗沙平布在已积堆好的靠近湖边的粘土层上,而大暴雨过后,风沙尘粒又天长地久的落在湖中,将那些石块粗沙蒙盖好,靠近湖边的地区经常这样反复着,以至可以形成几层这样的泥层土、石层结构,这种运动大约持续了上千万年。慢慢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暖和起来,风暴渐渐的不那么强劲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来越少了,天气的变暖,使湖边也就渐渐长起了青草植被,湖中也慢慢有了贝类等小生物,大约2000万年以前,这里便有了数量众多的生物,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动物们常常在了湖边嬉戏,游玩进食,偶而间有些死去的动物在湖边被泥沙埋起来,继而变成了化石。时间在推移,地球在变化,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至把整个湖区慢慢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渉而下,向东方的底洼地区涌去,流向东海。巨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大象犀牛等等热带动物也就慢慢灭绝了,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形成即不能说单纯是风形成的,而也不能说是一次性洪水灾害形成的。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条件下,慢慢由风尘和湖水相乎容存,相乎作用而形成的。这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地层科学的解释。

黄土高原的基岩构造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挑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岩性差,抗蚀力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润滑作用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常形成大型滑坡。六盘山以东的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构成,中间夹以黄河凹陷。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

陕北、陇东和晋西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当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今况刚好相反。西北部堆积了厚达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其中神木,准格尔旗一带广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砂岩,当地叫砒砂岩,极易风化侵蚀,是当地及黄河中粗砂的主要来源。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边缘发生断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到第三纪的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向斜成为准平原。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南的准平原面上广泛堆积了三趾马红土,从三趾马红土的分布和厚度看,上新世时长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己与今相同。三趾马红土透水性极差,是黄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层,而且三趾马红土容易吸水膨胀,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层。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如汾渭地堑谷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原整体发生掀斜运动,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在地貌演变过程中沟谷的发展,谷间地有些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状或椭圆状丘陵,它们是鄂尔多斯高原塬、梁、峁地形的基础。

山西台背斜包括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五台山是山西台背斜最古老的部分,并以此为顶点向南沿伸,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两山之间为凹陷部分。古生代以来,凹陷部分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物。燕山运动后山西台背斜中部受断裂作用晋中大断谷开始形成。中新世末晋中南的漳沁地区形成准平原,其后接受了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堆积。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西台背斜进一步上升,晋中断谷不断发育,河流下切,到更新世黄土堆积时地面形成起伏较大的丘陵、成为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常年覆盖着黄土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黄土高原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除陇南市、平凉市大部分地区、庆阳市的宁县和正宁县外)、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1] 。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非常之大。

黄土高原

为什么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常年覆盖着黄土?

在我国的北方存在着一片广袤无垠的高原, 那里终年被黄土所覆盖,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黄土高原。 据卫星观测, 黄土覆盖的面积可达37万平方千米,其土层的厚度也有100余米,堪称世界之最。

这么多的黄土来自中亚以及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和蒙古地区。上述地方都处于干燥荒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即使是非常坚硬的岩石在这种剧烈的热胀冷缩的作用下也变成了细小的微粒和尘土。在冬季盛行的西北风作用下,每秒都有数以万吨计的沙粒被卷入高空,随风南下,随着风势的减弱,最终降落在秦岭以北的地方。经过数百万年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浩瀚无边的黄土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那么,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黄土高原由黄变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坚持不懈在陕北黄土高原开展生态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逆转。

蒙蒙细雨中,层叠起伏的黄土高坡云雾缭绕,满目的林草仿佛为大地铺上了绿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周年总结大会8日在吴起县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这样评价:“退耕还林使吴起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地处黄土高原的吴起县,是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记者10年前初次来到这里采访时,只能在个别流域看到少许绿色,多数山山峁峁因为开垦种粮而满眼土黄。

为了走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1998年起,吴起县启动了以封禁造林为主题的绿色革命,当年就在留够口粮田的前提下,将155.5万亩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耕。

10年前,尽管家里有60多亩耕地,吴起县吴仓堡乡周关村村民贺建清一家7口人的日子并不好过,靠天吃饭粮食收成没保障,因为学生上学和家人看病还欠了几万元的债务。自从家里50亩退耕地列入国家补助,加上种植沙棘果的收入,贺建清一家年收入稳定在了2万元以上。

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完全落实后,吴起县10多万农民可享受粮食补助、管护费、种苗费折合12.9亿元,农民户均领取补助5.6万元,人均领取12230.6元,这有力地调动了他们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没有产业,生态难保,没有产业,农民难富。为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吴起县特别注重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舍饲养羊和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务输出等农村后续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8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2771元。

吴起县薛岔乡南沟村党支部书记闫志雄说:“10年来我们这里有两大变化,一是环境变了。原来到处是黄山,现在山清水秀;二是我们的收入提高了。原来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近年来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400多元了,一部分群众还有了私家车。”

1999年以来,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扶持下,吴起县累计完成造林种草面积24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启动最早、面积最大、成效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

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说:“与10年前相比,吴起县的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出现。”

在陕西延安市柳林镇后孔家沟村48岁的农民刘治平眼中,黄土与绿色,饥饿与富裕,这两组鲜明的对比最能体现家乡的巨变。2008年,这个只有53户人家的小山村,人均种植苹果3.4亩,人均纯收入1.5万元。

但在退耕还林前,后孔家沟村山上无树、坡上少草,全村人守着荒凉的群山受穷。刘治平说,现在站在高处看,我们村就是花果园,春天满山花,秋季满树果。

黄土高原的形成:

1、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是如何变成黑陶的?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黑陶是中国龙山文化时期(约4600~4000年前)的典型器物,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其中,蛋壳黑陶代表了当时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因为它“像油漆一样黑,像镜子一样亮,像纸一样薄,像瓷器一样硬”,所以被考古界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产物”。但是,你知道吗?黑陶最初不是黑土,而是用黄土烧制的。黄土是如何变成黑陶的?秘密在于烧制黑陶。

用来制作黑陶的粘土非常严格。一般来说,需要向粘土中加入水进行多次沉淀和过滤,以使粘土变细和无颗粒。经过制坯、成型、压光和阴干,窑将进入最关键的阶段,黄土变成黑陶。烧制黑陶的温度非常高,通常在800到1200摄氏度之间。为了使温度快速上升并保持稳定,有必要在窑中一层一层地放置陶器并密封窑顶,只留下放燃料的窑入口。燃烧黑陶的燃料因地而异,从松针和木炭到磨损的轮胎都有。然而,所有的燃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能产生浓浓的黑烟,这是把黄土变成黑陶的关键。

当燃料被点燃时,窑中的温度缓慢上升,将窑中的温度稳定在800度以上。此时,达到了黄土陶器坯体变成黑陶的重要条件——高温。然后放入能产生浓黑烟的材料,如松针、破轮胎等。从而产生大量黑烟。连续燃烧一段时间后,必须及时封闭窑口,实现高温渗碳,让碳元素渗入黄绿色坯体。其原理是:由于水分的大量排出和有机物的分解,烧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其内部结构接近真空。此时,燃烧后的燃料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含碳元素的黑烟,微小的碳颗粒从表层渗入陶体,从而达到黑陶无釉但黑而有光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把黄土变成黑陶的秘密。

黑陶表面的碳元素最多,所以它是黑色的,有光泽。越靠近绿色物体的内部,黑色浓度逐渐降低。因此,高温渗碳法把黄土变成了黑陶。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蛋"是在继承祖传工艺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精选地方鸡鲜蛋,加中草药,用土陶罐浸煮,真空包装,高温灭菌而成。其特点是蛋壳完整,蛋清呈土黄色,气味芳香,营养指标高于一股普通鸡蛋,且能预防水土不服、调整肠胃。是旅游出差、家居饮食及馈赠亲友的优质产品。

由于产品独具特色,营养丰富,符合消费者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的渴求愿望,所以投放市场至今一直是供不应求。经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中心鉴定该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较高水平,在首届国际食品展览会上获"最受欢迎产品"奖,在中国国际农博会上被评为"山西名牌食品",省食品工业办公室和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山西放心食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鉴定为"绿色食品",2001年获得国家专利总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目前已远销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等国内十多个大中城市,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食品的污染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一系列无污染、营养丰富的天然绿色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通追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由山西襄垣黄土蛋有限责任公司正在进行年产3000吨黄土蛋扩产改造,改造结束可以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可以带动种植和养殖相关产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岭北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岭北遗址为赤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土岭北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赤城镇黄土岭村北的高台子。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四日,黄土岭北遗址被公布为赤城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以遗址边缘为基线,向东外扩10米,向西、北、南各外扩20米。

赤城镇:赤城镇是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南与样田乡交界,西南与雕鹗镇接壤,西临镇宁堡乡,北接云州乡,位于白河与汤泉河交汇处。国道112线,省道宝平线、南赤线纵横贯穿镇域,(北)京(张)北一级公路、 张唐铁路从镇内通过,交通便利。镇所在地海拔890米,全镇平均海拔949米。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年平均降水430毫米,平均(气温5.7C,。

展开阅读全文

雁宿崖、黄土岭战斗遗址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雁宿崖、黄土战斗遗址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雁宿崖、黄土岭战斗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银坊镇黄土岭村。

1939年(民国28年)11月,在抗日战争北岳区反扫荡战役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省涞源县三岔口、黄土岭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伏击战。

1939年10月下旬,日华北方面军第110、第26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第3、第8旅团各一部,共2万余人,分多路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进行冬季"扫荡",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打通曲(阳)阜(平)间的交通。11月3日,由涞源出动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独立步兵大队500多人,被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诱至雁崖村,将其歼灭。晋察冀军区第1、第3军分区针对日军每次遭到歼灭性打击,总要重整兵力前来报复的特点,命令部队立即脱离战场,分别隐蔽于适当位置,作好连续作战的准备,待机再战。

11月4日晨,日"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兼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亲率独立步兵第2、第4大队1500余人,分乘90多辆卡车,向雁宿崖、银坊方向急进,企图寻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主力。阿部是日本侵略军的所谓"名将之花"和"山地战专家"。1938年10月,原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常岗宽治少将被八路军在广灵县境张家湾打死后,日本军部乃以阿部规秀这个刚晋升为中将的名将接替旅团长职务。八路军在雁宿崖消灭其一个大队后,他恼羞成怒,亲自出马,声称要与八路军主力"决战"。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令第1军分区统一指挥第1、第3、第25团、游击第3支队及第3军分区第2团、第120师特务团、第715团等部,予进犯日军以歼灭性打击。令第二十五团一部与敌保持接触,监视日军动向;令第1、第2、第3团、游击第3支队及第25团一部进行战斗准备。是时,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从神南镇北上,准备参加战斗。

5日,日军进犯银坊扑空后,继向涞源、易县交界的司各庄、黄土岭方向进犯。当日下午,日军进至张家坟、雁宿崖、三岔口一线。第1军分区游击第3支队和第1团各一部与日军保持接触,节节抗击,诱其探入。6日,日军进抵黄土岭,并有继续东犯征候。晋察冀军区利用这一带有利地形,即令第1团和第25团迅速占领寨坨附近阵地,截断日军去路;第3团迅速占领黄土岭至上庄子以南地区;第120师特务团接替第3团进至大安,随时准备加入战斗;第2团尾随敌后,待敌占领司各庄后,绕到黄土岭北面占领有利地形;第3支队控制通往涞源的要道。7日晨,日军主力由黄土岭出发,沿山沟向东蠕动。

下午3时,当其全部进入八路军伏击地域时,第1团、第25团迎头杀出,第3团和第2团从西南北三面合击过来,把日军团团围住,压缩在上庄子附近一条长约1公里、宽仅百十米的沟里,100余挺机关枪从各个山头一齐朝沟中射击,炮兵部队也连续发射炮弹。这时日军依仗兵力雄厚和优良火器,向寨坨阵地猛冲,遭八路军反击后,乃掉头西向,妄图从黄土岭突围逃回涞源。第三团紧紧扼守西、南两面阵地,第120师特务团也赶到,从第3团的左侧加入战斗。日军伤亡惨重。激战中,第1团发现远处一独家屋附近猬集一群敌人,即令第一军分区炮兵连以迫击炮火力对其进行袭击,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弹毙命。当日,日军连续突围10余次,均被军区部队击退。8日,日军在猛烈炮火和5架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向上庄子西北突围。此时,由蔚县、易县、满城、唐县、完县出动增援日军1200余人已接近黄土岭以南的花塔。从涞源增援之敌已到三岔口附近,同八路军第三支队接触。各路敌人企图对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参战部队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八路军给突围日军大量杀伤后,各部队迅速转移隐蔽,主动撤出战斗。当援敌赶到后,再次扑空。

在黄土岭战役中八路军曾设伏歼灭日寇的山坡上,由个人出资,县、乡政府扶持建立了“黄土岭战役”纪念碑和陈列馆,条件虽然简陋,但它成为了一段抗战中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黄土岭村:黄土岭村地理位置处在涞源县与易县交界,距离县城45公里,距离镇政府10公里,全村127户511人,其中劳动力155人,外出务工110人,本地务工45人。共有党员57人。荣乌高速征地后耕地面积剩余60亩左右,人均不到2分,山地面积4000亩,村民生活来源主要为种植业以及外出打工,2017年人均收入2994元。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79人,脱贫享受政策1户。

展开阅读全文

麻黄梁黄土高原写生摄影基地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麻黄梁镇位于榆阳城区东北35公里处,因地势较高,生长麻黄而得名。古长城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将镇境分为南、北两种地貌。南部,千沟万壑,纵横交错;北部,大漠绿洲,风情万种。特别是境内的壁立千仞、高峡平湖、血染丘陵等地质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北宋女将刘金定雄踞双锁山,囤兵营(云)盘梁遗址,有清末陕西三杰之一书法家李棠故居,有赤足寺、兴隆寺、龙泉寺等名刹古寺,有六百年木瓜树、千年古松,悬崖峭壁上的千年原始古柏群蔚为奇观。所有这些历史文化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绘制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近年来,创办了陕西省第一个民间乡镇文化站长城文化站,组建了长城画社、长城学社、长城采风社;在双山村创办了榆林市美术家写生创作基地、陕北信天游采风基地、影视采风基地,为全国各地来此创作的画家、学者提供服务。吸引北京、上海、西安、香港、台湾等地的知名画家、摄影家慕名而来,每年接待3000—5000人次。

麻黄梁黄土高原写生摄影基地闻名遐迩,是中国知名画家、摄影家写生创作的圣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段正渠三十多年来,每年至少一次来麻黄梁采风创作从未间断,他的《十月麻黄梁》、《麻黄梁长城》等油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贾又福的弟子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王一明更是扎根麻黄梁,作品《寄情麻黄梁》系列震动画坛,著名摄影家陈宝生关于麻黄梁印象的摄影作品《山魂》在全国发行,吸引清华、北大、中央美院师生数次到麻黄梁写生创作。画家刘文西先生曾三次亲临这里,置身于千沟万壑、库峡碧波之中采撷。

2013年,麻黄梁出版了《情系麻黄梁》、《寄情麻黄梁》两本画册,2014年2月份,在榆林世纪广场成功举办了《魅力新榆阳、神奇麻黄梁》摄影展。4月份在西安亮宝楼展出麻黄梁山水画八十多幅。5月28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麻黄梁油画作品。9月20日,在北京798国际艺术区三度半艺术空间设有麻黄梁山水作品画廊。10月份举办麻黄梁黄土高原写生摄影基地采风活动暨王一明作品展;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翰墨人生栏目组拍摄麻黄梁风光暨王一明写生纪录片。是一块正在开发的黄土地艺术金矿。

信息来源:区旅游局

麻黄梁镇:榆林市辖镇。1958年建麻黄梁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改设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26.5公里。面积430.6平方公里,人口1.1万。榆府公路经乡过境。辖磨庄、花龙镇、旧堡、乔界、盘云界、十八墩、大圪达、东王家湾、东清水河、断桥、李家峁、刘占峁、上黑龙滩、下黑龙滩、崖窑、瓦窑沟、张虎沟、十字焉、段家湾、店坊、阎山、双山、东刘家畔、大沟24个村委会。。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风情园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绥德黄土风情园位于龙湾生态区腹地,与绥德老县城隔河相望,总规划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2010年初,县委、县政府启动了“中国·绥德黄土文化风情园”项目建设,并决定用5至10年时间,将龙湾生态区建成全面展示陕北独特文化的旅游文化景区。

黄土风情园以黄土景观为载体,以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为核心,凝聚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创造绥德文化的“城市客厅”,展示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园区按照“一线两翼五区二十八景”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一线”即:以主干道为线索的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龙湾、龙沟为核心的龙脉线;“两翼”即:一线内侧的民俗文化摄影基地,一线外侧的军事文化扩展区;“五区”即:入口风情区、景园博物馆、军事体验区、宗教文化区、旱码头文化区;“二十八景”即:石魂广场、摩崖石刻、演艺长廊、风情会所、民俗文化村、秧歌台、腰鼓坪、碾磨情缘、唢呐之声、风情谷、李广寨、后军营寨、中军大营、龙城尚武、李广射虎、战马嘶鸣、前军营寨、烽火传情、五龙庙、迷雾佳境、游方登界、了世凡尘、百级天阶、拜雨台、秋雨谷、马帮驿站、商旅文化街、旱码头。

石魂广场是景区的标识符号和门户。该设计方案由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艺系创意设计,集绥德民间艺术的精华,融入绥德石雕、牌楼、窑洞等元素,选取当地石头为材料建造,形成气势恢宏的石狮阵容,体现绥德民间艺术的本土性、地域性和唯一性。设计方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中荣获银奖。

石魂广场工程共分两期,其中一期主要包括:一是建造完成一对高19.5米、风格迥然、气势磅礴、举世无双的巨型石雕狮。二是在巨型石雕狮内部建成石狮博物馆,收集有300多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炕头石狮、镇宅石狮、镇山石狮等,是一个自然、人文、建筑、民俗与石狮相结合的雕刻艺术博物馆。三是在广场入口建设完成34尊高6.6米的垒石底座式石狮,其阵容严谨、错落有致,集中展现了绥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石雕技艺和民间艺术的精华。四是建成游客服务管理中心,地下两层为文化超市和停车场,地上两层为服务管理中心。五是在广场入口左上侧建成广场照壁,在传统照壁形式的基础上结合陕北窑洞院落影壁的建筑形式设计,须弥底座,吉祥纹样,龙凤呈祥、花开富贵、龟寿延年等传统图案交相辉映,照壁中央的“石魂”二字阳刚端庄、熠熠生辉。在广场右侧游客服务中心侧墙上的九狮照壁石刻浮雕画宽25米、高5米,气势轩昂、形象生动、刻艺精湛、风采独具。六是环广场两侧山体建成城墙、烽火台等景观。

石魂广场二期位于巨型石雕狮背后,占地面积约8000㎡,设计体现“十(狮)全十(石)美”,主要包括有城门楼、石鼓、四狮图腾柱、崖壁雕刻等。其中四狮图腾柱高21米,共7层。石鼓共5个,1大4小,大石鼓直径8米,小石鼓直径3米,寓意“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城门楼建于广场北,下建门洞,上建城楼,门洞直通上山主干道,上 书-“乾元得路”四字,寓意敢为人先的绥德汉和绥德人民意气风发,诸事如意。广场两侧崖壁雕刻一幅“天佑善者”四字题刻和大少浮雕50多幅。

黄土风情园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的设计理念、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的黄土文化资源必将成为陕北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产业,也为绥德石雕之乡再添浓重一彩,与摩崖石刻景观连为一体,形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成为展示黄土文化和绥德民间艺术的旅游景区,进一步促进了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随着景区的不断开发,必将带动我县及临近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及居民收入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乾陵黄土民俗村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乾陵黄土民俗村为文化旅游景点。

乾陵黄土民俗村位于乾陵脚下的西兰公路旁,为中韩合作兴建,1997年对外开放,占地近3万平方米,是新开女的民俗旅游景点。黄土民俗村所占地据传是唐代建造乾陵时能工巧匠的居住遗址,后经修茸,成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的休闲避暑之地。民俗村依地热修建一级大型窑洞民居群,每处窑洞既是民居,又是不同内容的民俗陈列室。长达2000多米的黄土“龙洞”蜿蜒曲折,犹如地下长廊,间隔有序地陈列着关中地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婚丧嫁娶、寿诞庆典、传统礼节、节令活动、文化娱乐、集市贸易、农耕狩猎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实物或塑像,并在“龙洞”长廊中设有地下餐厅,内容十分丰富,集中展示了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黄土风情。

陕西咸阳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湿陷的防治措施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受水浸湿后,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与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强度降低。当土体中残余的强度不足以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时,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沉陷。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往往会造成水塔、烟囱等高耸构筑物严重倾斜,房屋墙身破坏,梁、柱等承重结构开裂以及机器基础倾斜等恶果。另外,湿陷性黄土对道路工程的工程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公路路面大面积开裂、下陷,从而引起其他次生道路病害。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1.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2.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3.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今天小编对黄土湿陷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湿陷等级划分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湿陷是黄土的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黄土湿陷等级是根据黄土湿陷量的大小来划分的黄土湿陷性强烈程度的级别。划分的具体方法是按规定的压强(一般约为2×10^5帕,折合20吨/平方米)求出湿陷系数,根据基底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Δs)和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的大小等因素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划分的等级。

湿陷性黄土的评价指标δs被地质学作为湿陷系数符号,代表着以δs为单位的厚度土层由于浸水在规定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湿陷数值,定量标识了土样代表的湿陷等级系数。地质上对黄土湿陷等级系数已有明确的划分。判断土质是否具备湿陷性为,δs0.07为强烈湿陷。

判断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

1.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70mm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2.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70m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判定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系数可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进行黄土湿陷等级系数判定。因此,在黄土地区修建工程应优先考虑选用非湿陷黄土地基,假如建筑工程已规划在了湿陷性黄土上,应尽量选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因为这种地基与自己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相比,要求较低。

今天小编对黄土湿陷等级划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崩塌滑坡多发原因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滑坡具有特有的形成条件、产生原因、变形破坏机制、几何边界条件、启动-运动-停止阶段,其形成是在重力作用下,经历了前部长期变形破坏引发后部滑坡叠加的地质过程。概括起来,黄土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大气降水沿黄土垂直节理入渗,在泥石顶部形成饱和带,斜坡在入渗条件下,由不饱和状态转化为饱和状态,在地下水及外动力作用下滑面逐渐形成,降低了黄土的抗剪切强度,导致坡体在自重作用下开始向临空方向蠕动。随着斜坡土体强度的逐渐减弱,当拉应力超过后缘坡体的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拉裂,坡面表现为断续的拉张裂缝。为地表水的进一步渗入提供了条件,导致蠕动变形加剧,拉裂向下逐渐加深。随着坡体的进一步蠕动,坡面上的拉张缝隙不断扩展、加长,坡体两侧也相继出现剪切裂缝,滑体的雏形基本形成。

当饱和土层在外动力作用之前,土骨架未产生滑移,外部重力全部由土骨架来承担,当拉裂逐渐加深,带坡体的软弱带全面贯通后,坡体后缘段便以一定推力推动主滑段。当此推力加上主滑段自重力的复合作用,使主滑带面上的剪切力大于其自身的抗剪力时,坡体便开始整体向下蠕动。受剪应力作用的土颗粒就会产生相应滑移,改变排列状态,产生孔隙水压力,导致有效应力降低,产生轻微液化,加速了滑坡体变形的发展,产生滑动破坏。

今天小编对黄土崩塌滑坡多发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山体滑坡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区物理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在黄土地区修建道路隧道,或多或少会受到物理地质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工程地质灾害,概括起来黄土道路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灾害有塌方、塌顶、坍洞、滑坡、滑塌等。

1)塌方、塌顶、坍洞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彼此在水平方向的连接力较弱,黄土隧道一般按疏松石质隧道的普氏理论计算、设计。在干燥时,黄土的强度较高,衬砌受力较小;遇水后颗粒联结力削弱,黄土强度随之降低,此时极易引起衬砌受力不均匀,成为偏压隧道,造成塌方等地质灾害。西河口隧道由于采用地表注浆方案,为使机辆及设备搬运到地表,致使左线出口段左侧刷坡严重引起隧道受力不均匀,使支护受偏压,并导致在施工期间地表产生多条明显裂缝,威胁施工安全安全。后采用加强超前支护,并及时跟进二衬,使地表注浆与洞内施工分期进行,以保障施工安全。

2)滑坡、滑塌

隧道洞口及隧道表层斜坡地段均可能产生滑坡、滑塌。表层斜坡地段具有黄土高边坡特征,同时又是受人为改变较大的自然边坡,坡体内应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经过反复干湿膨胀收缩,发生裂隙,在雨水的催化作用下容易产生滑坡、滑塌等工程地质灾害。

今天小编对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黄土湿陷的机理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构成黄土的结构体系是骨架颗粒,它的形态和连接形式影响到结构体系的胶结程度,它的排列方式决定着结构体系的稳定性。湿陷性黄土一般都形成粒状架空点接触或半胶结形式,湿陷程度与骨架颗粒的强度、排列紧密情况、接触面积和胶结物的性质和分布情况有关。

黄土在形成时是极松散的,靠颗粒的摩擦和少量水分的作用下略有连接,但水分逐渐蒸发后,体积有所收缩,胶体、盐分、结合水集中在较细颗粒周围,形成一定的胶结连接。经过多次的反复湿润干燥过程,盐分积累增多,部分胶体陈化,因此逐渐加强胶结而形成较松散的结构形式。季节性的短期降雨把松散的粉粒黏结起来,而长期的干旱气候又使土中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于其中的盐分便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可溶盐类逐渐浓缩沉淀而形成为胶结物。

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连接力也逐渐增大,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的自重压密,形成了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多空隙结构。当黄土受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于是结合水连接消失,盐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或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向大孔滑移,粒间孔隙减小,从而导致大量的附加沉陷。

今天小编对黄土湿陷的机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