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闰月

闰月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闰月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闰月问题。

分享

浏览

4515

文章

30

闰月几年一次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认为“闰月”与“闰年”是一个意思,其实不然,虽说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却相差很远。

中国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月年。闰年是四年一次,每一个闰年的二月份都会多一天,但是我们所说的闰月并不是闰年的二月。

闰月也不是固定的,而且闰月出现的年份不一定是闰年,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年份,有时候平年也有可能出现闰月。闰月是每三年就有一个闰月,每五年就有闰月,累积到十九年的话就会有七个闰月。十九年后就从头再来,这样一直往下算。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几年一次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两年或三年一次。

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我们暂且就把它叫做“阴历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又由于这个差额不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字,所以,到底哪年需要增补一个闰月,也并不是很有规律。

不过,随着年份的增多,人们总结出了一个“十九年七闰法”的规律,即是说,在十九年里,我国农历大致应该有七次置闰月的年份。到底在哪个月的后面增加闰月合适,要看哪个月与二十四节气差的悬殊而定,因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还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2006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2009年,我国农历闰五月。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的规律是什么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闰月规律为,地球每绕日一周,也就是一年之内的月数不能出现奇零,因此一年十二个月,只有三百五十四天,与实际的日期相差大约十一天,每年以此类推积聚,三年后大约盈余三十三日,因此每三年都需要设置一个闰月,又一次遗留下来的三四天,则会再次累积,两年后又可余出二十五六日,便可再设置一个闰月,以平均时间计算,每十九年便须置七个闰月。

农历属于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同时还融合阳历而形成的历法,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也可称作阴阳合历,它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制定而成,根据月相来确定月份与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几年一次?

全文共 3239 字

+ 加入清单

两年或者三年一次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汉历(民间亦称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有时,闰月也指公历的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即公历闰年的2月)。

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我们暂且就把它叫做“阴历月”吧)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又由于这个差额不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字,所以,到底哪年需要增补一个闰月,也并不是很有规律。不过,随着年份的增多,人们总结出了一个“十九年七闰法”的规律,即是说,在十九年里,我国农历大致应该有七次置闰月的年份。到底在哪个月的后面增加闰月合适,要看哪个月与二十四节气差的悬殊而定,因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还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

农历闰月怎么算?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其近似值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阳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闰月的年份(2017-2120年级)

2017 闰六月大 2020 闰四月小 2023 闰二月小 2025 闰六月小 2028 闰五月小 2031 闰三月小

2033 闰冬月小 2036 闰六月大 2039 闰五月小 2042 闰二月小 2044 闰七月小 2047 闰五月小

2050 闰三月大 2052 闰八月小 2055 闰六月大 2058 闰四月小 2061 闰三月小 2063 闰七月小

2066 闰五月小 2069 闰四月小 2071 闰八月小 2074 闰六月小 2077 闰四月小 2080 闰三月小

2082 闰七月小 2085 闰五月大 2088 闰四月小 2090 闰八月小 2093 闰六月大 2096 闰四月小

2099 闰二月小 2101 闰七月小 2104 闰五月小 2107 闰四月小 2109 闰九月小 2112 闰六月大

2115 闰四月大 2118 闰三月大 2120闰七月小

农历闰哪个月?

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现在的置闰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24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春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之后正好有一个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置闰七月来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后,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而当中这一个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

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闰月生日怎么过?

古人设置闰月,是根据24节气,24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每当阴历月份没有中气,则设置为闰月,而月份没有中气的情况,多出现在四五月份,所以闰年中闰四月和闰五月最多,闰九月和十月较少,闰十一月、闰十二月和闰正月出现的频率最低。

在这种情况下,闰月出生的人要过上一次生日可就要等很长时间了。例如,出生于1957年闰八月的人,如果总过阴历的生日,那么就要等到下一个闰八月,才能过一个真正的生日。

经过查询,1957年之后出现闰八月的几个年份,是1957年、1976年和1995年,也就是说1957年生人在21世纪只过了3次生日。而进入21世纪后的下一个最近的出现闰八月的年份,是2052年,这和1995年,相差了57年之久。而如果是在1984年闰十月出生的人,按照闰十月出现的低频率,现在算起来,竟要再等150年才能过一次生日!

数十年、数百年过一次生日显然不太现实,那么,闰月出生的孩子怎么过生日呢?古人的做法是,闰月是附属于“需要置闰”的那个月的,闰月出生的那一年如果没有闰月,就按同月的那一天过生日。比如,闰七月初一的生日,就在七月初一过。还有一种情况,假如是大年三十出生,如果这一年没有三十,就在大年二十九过生日。

而现代许多年轻人,更是大多以过阳历生日为主,不再过阴历的生日,故而要苦等数十年才过一次生日的尴尬,是越来越少见了。只有上一辈的人,大都还保持着过阴历生日的习惯。不过,如果真的遇到需要等待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情况,大概也只好也在慢慢习惯过阳历的生日了。

闰月可以过两个生日吗?是可以过两个生日,不过从民俗角度出发,一般人还是过第一个月的生日。

需要注意的是,按传统的说法,生日紧前,不紧后,闰月过生日,如果是整十的生日,要提前一个月的,小生日(凡年龄逢十的生日叫大生日,其余的叫小生日)则无碍。

展开阅读全文

2019年闰月吗?闰几月?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2019不是闰年,且没有闰月

2019年不是闰年,一般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平年。而当遇到世纪年(也就是整百年),就只有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据此,2019不能被4整除,故2019年不是闰年,是平年,且没有闰月。

闰年

所谓闰年,是古人发明,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而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这个补上时间差的年份就称为闰年,包括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和在中国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

闰年现象,即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这也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规律。

闰月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阳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阳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并且古人发现,如果改成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这样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正是所谓多也不行,少也不行,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2019不能被4整除,故2019年不是闰年,是平年,且没有闰月。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多少年一次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闰月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既有可能是三年,也有可能是两年就出现一次闰月。

闰月是我国农历历法的一种奇特现象,由于很多人对农历历法的计算不是很清楚,他们就想知道闰月多少年一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闰月是一种中国历法置闰的方式。在中国,闰月是指农历每逢闰年就会增加的一个月。

2

在农历年中,月是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

3

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情况较为常见,甚至还出现过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为大月的情况。

4

现行的置闰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如果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

5

每隔两年多就会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在农历上,就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展开阅读全文

遇到闰月怎么算一周岁?什么是闰月?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遇到闰月,通常不需要计算。周岁的计算方法则是按国际惯例,出生时为零岁,每到一个公历生日长一岁。虚岁的计龄方式为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到一个春节便增加一岁。

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来安排大月和小月,其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设置闰月是因为十二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阴历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0.875天,17年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

如果不设置闰月,同季节就会发生倒置,即17年后的同一时间会与17年前的同一时间发生不同的季节变化,这样不利于农业生产,所以后来设置了闰月,每2~3年置1闰,解决了这个矛盾,让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腊月为冬季,二十四节气并行,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闰年闰月是什么意思?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闰年闰月可分为公历和我国农历两种。

公历中的闰年是指在公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可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普通闰年是指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世纪闰年是指公历年份能被400整除(如2000年是世纪闰年,1900年不是世纪闰年)。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称为闰年,这一年共有366天,1-12月的天数分别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闰月指的就是闰年里多出来一天的月份,即有29天的2月。

而我国农历中的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的方式,因其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下来比公历要差将近11天,因此,倘若当年一个月完了之后,之前多余出来的天数刚好够一个月,就增加一个月,这样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就非常接近公历了,增加的这个月就称为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就称为闰年。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鞋有什么讲究吗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闰月鞋则讲究提前购买,注意颜色和谁买等讲究。在很多的地区之中,一旦是闰月则需要给妈妈买鞋子,这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之一,因此则有了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的俗语,也就是说在给父母买鞋子的时候,主要是在闰月所买,父母穿上之后就能长命百岁,是一种较为美好的传统习俗。

闰月鞋的讲究

在购买闰月鞋的时候一定要去注意闰月学要提前赠送才符合习俗,在今年2023年是属于闰2月,因此要在农历2月购买,在有些地区则有所不同,需要提前一个月穿才会灵验。其次则是在购买闰月鞋的时候,一定要去注意颜色,有些则是必须要去选择红色,有的则是要去选择和父母五行相关的颜色就行。最后则是要去注意,像一般都是子女没成家的时候有子女购买,但成家过之后都是女儿或者是儿媳妇儿购买。

闰月给父母买鞋

闰月鞋是每逢奴隶的闰年,闰月则是要给父母买一双鞋,是孩子报答父母的不育之恩,为了是让父母身体健康平安,有的地方是逢年闰月年,出嫁的女子买给母亲要提前一个月穿才灵验。还有一种说法则是闰月斜是孝敬老人的传统,在以前因为人没有鞋,要光着脚去劳作,经常性会导致脚破流血,在异乡的孩子,闰年闰月回家团聚,则要给老人买一双布鞋表示孝心。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为了表达对于老人的关爱,在不同的地区则有着不同的习俗解说。

为什么会有闰月

其实闰月这一天则是因为农历和公历不同,并不是每月固定的,大约30一天小月30天,而是按照推算计算,农历的一年天数也不是365天,而是在354天左右,为了能够协调能力公历农历的天数才出现了闰月,进行调整,也就是在十九个农历年之中加上7个闰月,这样中秋节依旧是月圆出现的时间,24节气也能对应上实际的天气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鞋是闺女买 还是儿媳妇买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都可以买,地区不同,习俗也不像同。闰二月也就是在一年之中会出现两个农历2月,在闰二月的时候就有着很多的习俗,买闰月鞋就是在大多地方都会流传的一种习俗,在2月就是要给父母去买鞋子,明天也有着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的说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闰二月的时候是该儿媳妇去买还是闺女去买。

闰月鞋到底是谁买

在大多数的地区之中,闰月鞋一般都是女儿给买,但是有很多地方也是出嫁过的儿媳给父母去买鞋,为的就是能够希望父母能福寿延年,但是有一些地区之中,不论是男女都是需要去给父母买闰月鞋的。结石关于闰月钱没有什么太多的说法,不论是女儿买或者是儿媳妇买都是可以的,都是一种好的寓意,如是当地的风俗要求较为多,还是要去按照当地风俗习惯来。

地区不同,风俗不同

给父母送鞋子,不论是谁送都是自己家孩子送的,这本身就是一件有孝心的事情,在子女没有成家的时候有子女买,如果是成家了之后可以有出嫁的女儿或者是儿媳妇买,并没有什么太过于严格的,不一定给母亲买鞋子,是承载了自己的孝心,母亲把鞋子给穿在脚下,也意味着可以把霉运给踩在脚下,穿上闰月鞋的父母都能够获得,平安健康有一些地区之中每到闰月的时候女儿还要亲手去制作鞋子,表达自己的孝心。

闰月多久出现一次

闰月是每隔4年都会出现一次,但是闰2月大概是19年会出现一次,在一年之中会有这两个农历的2月,第2个2月就叫做是,闰2月上一次出现闰2月则是在2003年的时候,在25世纪至28世纪每个世纪各出现一次,12月,29~30世纪,36~38世纪40~44世纪,都是没有闰2月的。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清明不上坟什么意思 闰月清明可以上坟吗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闰二月清明可以上坟。在近一年2023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因为在今年是双春年,也就是汇润2月过两个2月,在12月期间则是会经历清明节,清明节,也是我国教育传统的一个节日,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去祭祀拜祖上坟,可是在民间却有一种说法,说是闰月清明不能上坟,闰月清明节为什么不能够上坟呢?

闰月清明为何不能上坟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在闰2月的时候绝对不能够去上坟,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或是江临门,其实就是在说在清明节的时候,一旦是去上坟之后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在古人的观念里面闰月是不存在的一个这个月是虚的。

在这个月份之中有一些传统节日肯定也是不存在的,如是在闰月的时候去上坟,那么祭祖祖先也不会收到祝福,收到钱财反而还会招惹祖先,生气惹来不好的祸端,所以在古代以及有一些老人都觉得在闰月的时候清明节不能够去上坟。

闰月到底可不可以上坟

清明节去祭祀祖先,上坟是我国较为传统的文化,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而在每年的清明节也应该去祭祖,这也是我国历来的习俗和闰月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闰月是农历阳历之间所造成的,是一种特别正常的现象,一般来说是在两三年左右就有,2月只是较为少见而已,所以在闰月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去上坟的,并不会不吉利也不会说会惹来祸都按这种说法是特别不科学的,根本没有根据,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大。

清明习俗

在过清明节时也有着许多较为传统的习俗,首先则是要扫墓祭祖,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习俗,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不论是身在何方都一定要给祖先上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也是为了能够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其次则是踏青,游玩也是清明节较好的一个活动,植树和插柳带柳都能够体现出清明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鞋是女儿还是媳妇买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闰二月指的就是一年中会出现两个农历二月,闰二月的出现频率仅次于闰三月。民间有闰月买闰月鞋的习俗,那么闰月鞋是女儿还是媳妇买?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我们一起看看吧!

闰月的讲究有哪些

1、妇女喝闰月茶:在武夷山地区,闰月年有喝闰月茶的风俗,主要是妇女喝茶,男人不能参加,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茶宴上以茶代酒,相互敬茶,边喝边聊,可以起到融洽情感、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

2、送母亲猪脚和面线:在台湾地区,闰月年有送母亲猪脚和面线的习俗。已经嫁出去的女儿需要买一副猪脚和面线给娘家的母亲,通常是两只前猪脚和六把面线,面线上面绑红丝线和春花。这个习俗寓意着祈求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美满。

3、忌迁坟:在一些地方,闰月年有忌迁坟的习俗,认为闰月是多出来的一个月,这个月里鬼门关不开,闰月去世的人要搁到下个月再安葬。

4、回娘家吃闰月饭:在一些地方,闰月年有回娘家吃闰月饭的习俗。每逢闰年闰月,娘家人会将已经出嫁的女儿再请回家中一起相聚吃餐饭,父母还在世的一般要由父母请,如果是父母已不在世的,就必须要由兄弟请了。

5、娘家送女儿雨伞、蕉扇:在一些地方,娘家还会在闰月送女儿送雨伞、蕉扇。这个习俗寓意着避邪驱湿、平安吉

闰月鞋是女儿还是媳妇买

闰月鞋谁来买,没有特别的规定。通常是子女末成家时由子女来买,子女成家后则由女儿或媳妇来买。

古人认为,闰月的特殊就在于它非灾则福,反正是一个不寻常的月份。闰月买鞋给父母,就希望他们能将霉运踩在脚下,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个不寻常的月份。

送闰月鞋是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过去人穷无鞋,光脚劳作,导致脚破流血,异乡游子闰年闰月回家团聚,就为老人买双布鞋以示孝心。总之,买鞋给老人,代表的是儿女的一番孝心。

闰月禁忌有哪些

1、忌结婚。

“四”和“死”谐音,而死亡表示分离,因此闰四月不适合结婚这种大喜事,传统风俗称如果在闰四月结婚会有感情不合、夫妻分离、成为寡妇等不好寓意,不过结婚挑日子这只是迷信的说法,只要男女双方适合,天气适合,闰四月结婚是不错的时候。

2、忌安葬迁坟。

部分地区有闰月忌迁坟的习俗,理由是闰月是多出来的一个月,这个月里鬼门关不开,闰月去世的人要搁到下个月再安葬,但现在不信鬼神,而且死亡的人一般采取火化处理,需尽快办理丧事,这一点也是不建议相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闰月

全文共 2679 字

+ 加入清单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闰月,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闰年闰月都有什么习俗

一、何谓闰月?

1、闰月的来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阳历, 指的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中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年。

与太阳相对应,月亮被称为“太阴”,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法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

这样,阴历的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这样的历法,会引起人们的生活的混乱。

而中国的古人,沿用的历法是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用闰月的办法解决了这个矛盾。

闰月保证了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2、闰月年的规律

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如果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3、闰月和闰年不同

“闰月”与“闰年”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习惯说一年365天,与一年准确的时间365.2422日之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

“闰月”,在上面已经有过较为详细的说明,每十九年就会有七个闰月,相当于不到三年就会有一年是闰月年。闰月年的一年有十三个月。显而易见,这与“闰年”是大不同的。

二、各地闰月年的习俗

1、妇女喝闰月茶

武夷山地区有闰月喝茶的风俗,而且主要是妇女喝茶,男人不能参加,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设宴喝茶由村里农家妇女轮流作东,并邀请近村来的女客入席。“茶宴”上以茶代酒,相互敬茶,边喝边聊,可起到融洽情感,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

2、送母亲猪脚和面线

在台湾地区,闰月有这样的习俗:已经嫁出去的女儿需要买一副猪脚和面线给娘家的母亲,通常是两只前猪脚和六把面线,面线上面绑红丝线和春花。

3、忌迁坟

局部地区有闰月忌迁坟的习俗,说闰月是多出来的一个月,这个月里鬼门关不开,闰月去世的人要搁到下个月再安葬。

4、送父母闰月鞋

“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部分地区民俗中,逢闰年闰月,孩子要给父母买双鞋,以报哺育之恩,祈求父母身体健康、平安。有的地区则是逢闰月年,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买鞋。

5、回娘家吃闰月饭

“闰月饭”也叫“六亲饭”,每逢闰年闰月,娘家把已经出嫁的女儿请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时,由父母请;父母不在世的,则由兄弟请。

6、娘家送女儿雨伞、蕉扇

在有些地方,娘家还会在闰月送女儿送雨伞、蕉扇。寓意娘家是女儿的保护伞,祝福女儿早生贵子,为夫家招财,财丁两旺。

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闰月

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为什么会有闰年闰月

1.先说说闰年(Leap Year):

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产生原因

通常的解释是说一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取整数365还有多余的,累积达到一天24小时后,就多加一天的年是闰年。这个解释只是告诉了大家怎么计算,是人为设置的东西。

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

2.那闰月又是什么呢?

闰月有两种,一种是指闰年中的2月,另外一种,则是在亚洲(尤其在中国)历法中每逢一定时刻增加的一个月。

闰月,是阴阳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和日。

产生原因

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需要置闰,古时曾采用: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会有闰月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那么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存在呢?下面就由小编来说一下。

闰月(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19年置7闰)。有时,闰月还指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闰年,即“百年不闰”。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

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多出来一个月?

全文共 2179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其实已经习惯了看阳历的日期,也就是用公元纪年法计算出来的时间,而公元纪年法是近代才在我国普及开的,古人用的是我们现在称呼为阴历或者农历的纪年法。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在日历上面看到,有一些年份中,有一个月是有两次的,被称为闰月。闰月是怎么来的?为何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多出来一个月呢?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回归年约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又1/2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那么我们中国传统的历法——农历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为什么农历有时会多出一个闰月出来呢?

农历的计算规则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身世”

传说中的古历法(古六歷,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的合称)大都没有流传。后世的说法是,古历法对于岁首的定义不同。

比如黄帝、周、鲁三种历以冬至月为岁首(夏历11月,建子之月),亦即子正;殷历以冬至月为岁终,以建丑之月(夏历12月)为正月,亦即丑正;夏历以元春为岁首(夏历1月,建寅之月),亦即寅正;颛顼历(秦历)以孟冬为岁首,历元于立春正月初一,亦为寅正。夏历寅正、殷历丑正、周历子正,是为三正。

此后历法大都采用寅正,故统称为夏历。

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观测来说就是冬至日影最长。阴阳来讲就是阴气盈到极致,阳气亏到极致。二元转化来说就是阴气狂到头了该阳气滋生了。所以叫做“冬至一阳生”。但是以寅月为岁首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春季的气候。

汉兴之初,沿用秦国的颛顼历。汉武帝时期征集天下历算大牛,拟出台新的历法。后于元封七年颁布新历法,并且改年号为太初,这部历法就叫做《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历法。一般认为也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开端。

闰月的由来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有闰月 闰月的由来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采取的传统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同时又融合阳历成分而形成的历法,即“阴阳合历”。一个阴历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会超过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总天数相适应。这就是“闰月”的由来

为什么有闰月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闰月特指农历每2至3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每2~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

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置闰法的规则是依据与阳历回归年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来定的。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农历的“闰月”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你是不是关心过在我国阴历中的“闰月”?例如今年 便是闰四月,换句话说有两个农历四月,那麼闰月是什么原因呢?

农历是在我国的传统式农历历法,我国数千年所采用的传统式农历是一种以农历为基本,另外又结合阳历成份而产生的农历历法,即是阴阳合历。阳历是以地球上紧紧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订的。农历则以月儿的阴晴圆缺转变而制订,依据月相明确时间和月。一个农历朔望月均值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回归年(约365.25天)相距11天上下,三年总计的時间差别会超出一个月。

可是在近现代至今,在我国的农历春节(大年初一)未出現在夏天,缘故取决于在我国自汉朝刚开始慢慢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调整阴历的方式——“置闰法”。现行标准阴历置闰方式是“十九年七闰”,即每过2年到三年,就务必提升一个与上一个月同样的农历月份,提升的这个月叫闰月。

置闰法的标准是根据与阳历回归年有关的二十四节气而定的。一个回归年分成二十四节气,假如二十四节气从春分排到小寒,那麼第单数个就称为节令,第双数个叫中气。阴历用十二个中气各自定性分析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中间的均值间隔相较一个农历朔望月会空出近一天。长久以往,都会出現中气在月底的状况,那麼接下来的一个月必定会沒有中气而只剩节令了。因此这一沒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称之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例如2020年的闰四月只有一个芒种节气,而沒有中气。阴历庚子鼠年为闰年,有一个“闰四月”,这一“闰四月”从阳历5月23日刚开始至6月20日完毕,月长29天。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要闰月

全文共 348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农历平年为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你可知道农历的闰月是如何设置的,为什么闰月设置在夏季的多,设置在冬季的少呢?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从未有过闰正月,因而也就没有"闰春节",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闰月知识以供大家阅读。

阴阳历和节气

阴历的历法完全根据月亮的运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地球的绕日公转。我国沿用已久的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历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太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历月长度和回历一样,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就是所谓月建。但农历历月的安排却不同于回历,回历中大小月机械地相间排列,而农历的月建大小则要经过推算后决定,比回历更为精密。农历规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决于合朔的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安排来调节。

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两个难以相合的周期,它们的余数都很零碎,而我国的农历却把作为阴、阳两历基础的这两个自然周期调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种"十九年七闰法"在古历中称为"闰章"。实际上19个回归年=6939.60日,而235(12×19+7)个朔望月=6939.69日,两者仅差2小时9分36秒。为了进一步说明农历置闰月的规则,我们先要来对节气作一番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一大特点。由于长期以来把农历称为阴历,因而不少人都误认为节气属于阴历,实际上节气完全取决于地球的公转,可以称为是阳历的一部分。节气反映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它们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规定太阳黄经等于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从春分开始,依次为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正因为如此,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例如,春分总在3月21日或22日。少量变动由阳历历月长度不等以及闰年增加一日而引起。相反,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却是变化不定,同一节气在阴历不同年份中出现的日期前后可相差达一个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节气属于阳历而不是阴历。

为什么要闰月:农历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农历平年为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你可知道农历的闰月是如何设置的,为什么闰月设置在夏季的多,设置在冬季的少呢?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从未有过闰正月,因而也就没有"闰春节",这又是为什么呢?问题还得从地球和月亮的运动情况谈起。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天体的运动也不例外。无论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还是月亮的运动,都需要相对于一些参考点来加以观测。因此,在天文学上由于所用参考点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年"、"月"、"日"。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日"每天长度相等,称为平太阳日。平太阳日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的时间单位,它是假定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形、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相垂直时,地球相对太阳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决定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称为回归年,它的长度等于365.2422平太阳日。最后,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长度等于29.5306平太阳日。显然,年和月的长度并不正好是日的整数倍,这就给日常生活中的计时问题带来了一些麻烦。如何利用年、月、日这三个单位来计算时间的方法称为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数,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数如何确定,以及置闰的规律等内容。

阳历和阴历

历法中年和月的长度是日长的整数倍,它们不再是时间的自然单位,分别称为历年和历月。阳历又称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阳历的每一历年都接近于回归年。在一长时间内,历年的平均长度应尽可能与回归年相等。在这一前提下,每年划分为12个历月,它们没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因此,在阳历中,便采用与回归年最相近的整日数来计算年的长度,一年365日。

很明显,如果阳历的历年长度每年都为365日,那么由于每一历年比回归年长度短0.2422日,长此以往,差数不断积累,季节就会不断向后推迟。比如,经过720年后,积累差数达到半年左右,那时春分出现在十月,而七月则成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这样,必然会造成寒暑颠倒,岁时混乱。为了克服这一点,阳历规定设置闰年,闰年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称为平年。置闰的规则可用三句话来表示:非世纪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世纪年(如1900年,2000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其余的年份为平年。于是在400年内计有闰年97年,平年303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和回归年的长度只相差26秒,经过三千多年后才相差1日,这是很精确的了。现行的阳历为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八世在公元1582年所颁布的,并且从第二年起陆续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因而又有格里高里历或格里历之称。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依据月亮运行的周期所定出的一种历法。制订阴历的原则是使每一历月都接近于朔望月,历月平均长度应等于朔望月。然后,使历年的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阴历的历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间,以使历月平均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当然,这样做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因此在目前伊斯兰教徒所采用的回历中,规定在360个历月(即30个历年)中大月占191个,小月为169个,从而在历月和朔望月的配合上作了很大的改进。

纯粹阴历的历年也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和六个小月。闰年355日,在十二月末增加一天,包含七个大月和五个小月。这种历法并不照顾到历年平均长度和回归年长度的配合,久而久之,两者相差甚大。比如说,对于用阴历记年的一个68岁回族老人来说,实际上他只过了66个春秋。

由于阴历的根本特点在于历月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每个日期就必然与一定的月相相对应,比如阴历十五大致就是满月。阳历的月是不能反映这一自然现象的。但阴历的历年则不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因而已很少为人所用。

农历的置闰规则

24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两大类,简称为"节"和"气"。古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于是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古代历法采用的称为"恒气",即按时间把一年等分为24份,每一节气平均得15天有余,所以又称"平气"。现代农历采用的称为"定气",即按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为标准,一周360°,两节气之间相隔15°。由于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动速度较快,因而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的时间不到15天。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太阳在黄道上移动较慢,一个节气达16天之多。采用定气时可以保证春、秋两分必然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

农历置闰的方法同中气的划分和采用定气方法密切相关。由于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约为30.5日,而阴历历月平均约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节气所在的日期必然会较上一个月推迟1~2天。如此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一个月被规定为"闰月",作为该月所在农历历年多余的第13个月。既然节气严格按回归年长度周而复始地出现,根据上述规定来设置闰月必然能保证农历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闰法就是这样来置闰的。

由于定气方法的采用,冬季一节一气的平均长度约为29.74天,比朔望月长不了多少,节气逐月向后推迟得很慢,所以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夏至附近地球运动得慢,交节气也慢,一气可达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后几个月,如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设置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农历闰月74个。其中闰正月、闰十一月、闰十二月一次也没有,而闰五月最多,达16次。无怪乎我们碰不到闰正月,也过不到"闰春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闰月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528 字

+ 加入清单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汉历(民间亦称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闰月的有关知识,欢迎阅读。

闰月产生缘故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O.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闰月计算方法

闰月记润法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

数式19/235=19/(19×12+7)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闰月简介

闰月是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出现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接下来小编带你去了解一下它们的奇妙世界吧。

为什么会有闰月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闰月基本介绍

闰月是阴阳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需要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如已经过去的2009年农历闰月为己丑年闰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2012年农历闰月为的壬辰年闰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8日)2014年农历闰月为的甲午年闰九月(2014年10月24日——2014年11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