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震仪

地震仪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地震仪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地震仪问题。

分享

浏览

700

文章

11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最早地震仪是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地震仪制成后,安置在洛阳。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是小钢球却异乎寻常地从龙口里吐了出来,落到蛤蟆嘴里。几天后,陇西发生地震的消息便传来了,事实生动地证明了地震仪灵敏、准确。

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

展开阅读全文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最早地震仪是张衡发明的。

张衡的地震仪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东南、西南等八个方向。龙头上的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

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发明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

地动仪制成后,安置在当时的京都洛阳。在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阳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落了下来,说明洛阳的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洛阳人却没有感觉到,一些学者和官僚们纷纷议论,有的人还讥笑张衡的地动仪不灵。

人物简介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担任尚书。永和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获封西鄂县伯。

展开阅读全文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地震仪谁发明的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发明地震仪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而近代的地震仪是由意大利科学家伊吉·帕尔米里发明,它的原理是通过水银让电磁装置触发相关设备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再显示出来。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地震仪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青蛙,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悬垂摆”,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东汉地动仪早已失传,我们看到的地动仪都是后人根据史籍复原的。

中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中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地震仪的分类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地震仪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现在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

1.短周期地震仪:一般用于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动,测量移动速度最快的地震波。这是因为这些地震波移动速度太快,短周期地震仪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摆动;它同样能够放大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图,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出地壳瞬间运动的轨迹。

2.长周期地震仪:使用的摆锤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次摆动,可以用来测量跟随在地壳初次和二次震动后的较缓慢的移动。地震检测仪网络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工具。

3.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具有最长摆锤摆动周期的地震仪叫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宽波段地震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地壳运动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今天小编对地震仪的分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过后怎么防止传染瘟疫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现在的地震仪能预测地震吗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仪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由意大利科学家卢伊吉·帕尔米里于1855年发明,它具有复杂的机械系统。这台机器使用装满水银的圆管并且装有电磁装置。当震动使水银发生晃动时,电磁装置会触发一个内设的记录地壳移动的设备,粗略地显示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第一台精确的地震仪,于1880年由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尔恩在日本发明,他也被誉为“地震仪之父”。在帝国大学的同事詹姆斯·尤因和托马斯·格雷的帮助下,约翰·米尔恩发明出多种检测地震波的装置,其中一种是水平摆地震波检测仪。今天大部分地震仪仍然按照米尔恩和他助手的发明原理进行设计。

第一台电磁地震仪,于1906年由俄国王子鲍里斯·格里芩发明,在这台机器的设计中,他利用了19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提出的电磁感应原理。在此基础上,格里芩制造出一种仪器,可以在感受到震动时将一个线圈穿过磁场,产生电流并将电流导入检流计中,检流计可以测量并直接记录电流。这个电子装置的优点在于记录器可以放置在实验室里,而地震仪可以被安放在比较偏僻的的可能会发生地震的地点。

今天小编对现在的地震仪能预测地震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地震仪是测定地震震级的仪器吗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仪测定地震震级仪器,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约1000(~32×32)倍。

今天小编对地震仪是测定地震震级的仪器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什么制作出来的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什么制作出来的呢?公元132年,在京师(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了吗?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3月1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大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目前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地震仪的原理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如果能准确测量并精确模拟地壳活动,将大大增加预测地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那么,地震仪原理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吧!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地震仪结构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中国东汉张衡发明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在19世纪末期发明的,它有负责的机械系统。那么,地震仪结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吧!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过收音机,收音机是将空中微弱的电磁波信号(电压)通过电压放大,再通过电流放大以推动喇叭工作,使我们听到声音;另一方面,通过选台我们就能听到不同频率的电台播出的节目。

地震仪的结构与其相似,不过要比它复杂得多,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为滤波器。滤波器的作用与收音机选台的作用有些相似,只不过它是滤掉干扰波信号,保留有效信号。地震仪中有多个滤波器,设计滤波器的线路不同,对信号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数字地震仪中还要设计去假频(去掉假的频率)滤波器。

第二部分是放大器。放大器必须能放大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信号。要做到在接收到最大信号的同时也能接收到最小信号。放大器采用多级放大以达到稳定放大并有很高放大倍数的目的。与收音机放大的原理相似,地震仪首先用前置放大器将由检波器输人的、微弱的电压信号放大,后续放大器的作用是将电流放大,以便带动光点偏转而照相或推动磁头运动而将信号记录到磁带上。

第三部分是显示系统。放大后的信号必须以能见到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以前将信号照在相纸上,在使用模拟和数字地震仪后,在将数据记录到磁带上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份模拟监视记录,供人们检查采集质量或作初步解释用。

展开阅读全文

地震仪有用吗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仪这个东西,如果不接触历史的人应该不怎么了解,记忆中关于地震仪的知识都是在初中教科书里面的介绍。那么,地震仪有用吗?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吧!

地震仪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用。像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会出现过高的估量地震的级数。但在现在人类已经开发出一种仪器,它是靠地壳的氧气浓度和地壳的压强的大小来预测,这东西很有用。

最早地震仪是张衡发明的,有八个青蛙。上面有8条龙,就是8个方向。当某处发生地震时,是在哪发生,就在那边的那条龙就会吐出蛋掉在那条龙对应的青蛙肚子里。地震仪是人类用来预测地震的一种工具。它的产生是人来的一种进步。可以说是我们人来的一项重大发现。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叫做侯风地动仪。

近代的地震仪在18世纪90年代才制作成,其原理与侯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种类繁多,现有长、短周期等各种类型,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磁带记录、数字化等。灵敏度从放大几倍到千倍、万倍、十万倍乃至百万倍不等,周期范围从0.05秒到1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