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学

国学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国学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国学问题。

分享

浏览

3383

文章

29

儿童学国学的好处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等历代史学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学国学的好处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儿童学习国学,儿童学习国学可以使孩子对各领域各学科有初步的了解,3至12岁的年龄段是孩子智力与记忆力发育的重要时期,诵读国学经典能有效地锤炼孩子的脑力,以提升他们智力和记忆力。

通过学习国学,让孩子建立“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孩子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潜移默化,孩子的国与家的意识更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启蒙读物有哪些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启蒙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阅读国学启蒙读物能够增加孩子的知识,让孩子对中国的一些传统知识进行了解传承。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愿意学习国学经典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工具/材料

国学经典书籍

操作方法

1

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任何的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我们要学习经典中的经典,吸收其中的精华。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变得沉静,人变得静定,就可以增长智慧。

2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实是,学习国学经典也离不开读与背。对于年龄小(4~7岁)的小朋友来说,理解经典古文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经常读经典,达到背诵的效果还是可以的,让智慧的种子可以从小存留在他们的心中,同时可以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3

因为单独的学习国学经典会比较枯燥,对于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可以通过兴趣的引导,比如很多青少年对诗歌感兴趣就可以从学习了解《诗经》开始,《诗经》短小精悍,而且押韵,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4

一些年长者也喜欢钻研国学经典,年长者有一定的阅历,所以他们对经典解读多注重学习其中的哲理智慧,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找到做事的方法。在学习国学经典时可以从读《老子》入门,让人变得豁达通透。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手抄报的教程在这里,赶快收藏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一开始先在右上角的位置画出毛笔字报头“国学经典”,并在其下画出三部分带有古代标志花纹有棱有角的文字框。

接着在左上方的文字框内画出一张摊开的卷轴做装饰,下方大一点的文字框内画上竹简作为装饰,右下角的文字框用格尺画好横线,留作后续填写内容。

四周画上祥云纹路的边框,更好的表现古代中国风。右下角空白处画出三个着古装,束发髻,正在讨论学习的老师和学生,并在中间空白处画出古代笔筒和毛笔。

然后可以先把边框填充上蓝色。

报头边框填上红色,卷轴用灰色打底,正文边框涂上黑色,也给读书人、毛笔、梅花等分别上号颜色后,画上文字栏,一张古色古香的国学经典手抄报就完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幼儿国学启蒙先学什么为什么学国学害了孩子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幼儿国学启蒙,先学三字经,百家姓,还有千字文。三字经中总共是376句,里面会包括社会人生,地理天文,人物,还有历史。书中的故事还会放入孔孟思想,是一本可以传授学习方法的书。百家姓是把一些比较常见的姓名全部都变成四字一句的韵文,方便阅读,影响比较深,流传至今,是启蒙教育的一种好选择。千字文中还有一个传说的故事,可以拓展出1000多个不一样的字。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诸子百家以及先秦经典作为根基,里面有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有隋唐道学。会将同一个时期的明清小说,还有唐宋诗词,全部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没有主从关系的,如果需要按照当时所起的作用而论,一般都是显性的作用或者隐性的作用。

学国学有什么样的弊端?

有一些不符合时宜。这中间有很多突出的唯心主义,不够系统完善。国学的经典基本来自于我国奴隶社会,我国曾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当时的社会中就形成糟粕,比如最典型的是三从四德。

学习国学有什么样的好处?

可了解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当代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学术,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产生,产生于几千年之前。清朝末年,张之洞曾经主张过因将中学作为核心,西学作为使用。这本身就是对于文化的一种忧虑,对于国家的一种关切。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许多的精神成果,可以体现出我国民族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心理状态,还有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理论思维水平,这些在社会上都被称之为文化传统,如果可以深入学习,将有所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

全文共 1841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漫谈国学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国学是什么

一是以“国学”总括一国固有的文化。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故’。”这个“国学”的涵盖面最为广泛。

二是用“国学”之称一国固有之学术。这种观点以钱穆为代表,他说他所谓的“国学”指的是“两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学者多喜欢在这层含义上使用“国学”这个概念。这个涵盖面就收窄了不少。

三是用“国学”来指称一国固有学术当中的思想,比如马一浮和熊十力就指出“国学”当指“六艺之学”。马一浮说,“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所谓“六艺之学”指的是“六经之学”,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事实上,今天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学一点国学,常常指的也是学一点“六艺之学”。这其实没有什么错误,因为这几部经典确实是中国固有民族文化的“自性之源”。

说到“自性之源”,那么就不妨再说说中国人的主体性。美国学者亨廷顿在说到东方文明时,以儒教文明圈指称。换言之,儒教文明是我们的民族主体性,这应该是大体不错的。虽然这个概括不算十分精准,比如,儒释道三家也是我们的主体性文明所属。但是,说是儒教文明也大致不差。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温习“国学”,重温“四书五经”,实则是重新回顾、反思我们民族主体性最早的根源,借此反省主体性变迁的来龙去脉。

而学习“国学”还有一个方法论上的长处,那就是综合性。不难发现,“国学”之下,文史哲悉数收纳,没有现代学术体制下的文史哲之分门别类,它是亦文亦史亦哲,单只有一个方面的知识准备都不足以把“国学”学好,要学好“国学”就必须多管齐下,兼收并蓄,成为通才。如果深入进去,“国学”又岂止是一门学问,它实在包含着我们很多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为此,很多家长早就觉悟,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去学一点“国学”,具体来说,就是“四书五经”,回到我们古老文明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这实在是非常有远见的。

当然,“国学”跟我们现在的主流知识话语大相径庭,甚至很多地方从功能性的角度来说似乎“落后”于时代。但如果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去考察,则“国学”的意义不可替代: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难用别国的文化或者文明来建构我们的主体性。六艺之学或者儒释道之学,虽然经过了断裂,但其精神内涵,早就如盐融之于水,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骨髓当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固有、古老、传统等等,都不是贬义词,它正彰显着“国学”超越时代的属性。

看了漫谈国学礼仪文化的人还看了: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

“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而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靠道德来管。”彭林认为,道德之所以能融入人的身体,就是因为它可以转换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体系,于是就成为了“礼仪”。“一个人每天都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每天都在实践‘礼’,那么道德也慢慢地就在他身上内化、升华,最后他靠自己的修为,成为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彭林介绍,归结起来,“礼”在中国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化里,“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

“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是可以通过‘礼’体现出来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也是可以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的?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圣贤又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使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礼’的意义。”彭林说,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你有多少钱,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这个‘礼’不是讲人心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修身践言,做善事。”

彭林介绍,“礼”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首先,“礼”就是博爱大众,《礼记》里讲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爱”这个词是在《孝经》里。“《弟子规》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孟子》还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中的礼仪_传承国学精髓

全文共 2032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那么你知道国学中的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国学中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国学中的礼仪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点击下页查看>>>中国宴席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反科学吗?

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有两件事在教育系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一是广西北海艺术学院的“任磊试卷”,二是孙楠和他的妻子送他们的孩子去“国学班”。这两起事件不是偶然的孤立事件。一些批评家将它们与“权力和健康”联系在一起。在他们背后,一些“反智主义”猖獗,或缺乏公众科学素养。

学院里提出任磊试卷的一些人,一方面主张“女性道德”,另一方面认为无线上网会导致脑溢血。一方面,各种语文课也强调女性道德,另一方面,他们轻视数学、物理和化学的科学教育。一方面,全健和其他企业打着复兴传统医学的旗号,另一方面,他们抵制现代医学的科学成就。

我们可以看到,促进中国研究似乎总是与反对科学结合在一起。因此,那些崇尚科学的人肯定会反对中国研究。

然而,中国研究和科学之间的对立可能从头到尾都是错位的。所谓的“国家研究”应该是教育系统中“科学”的补充,但是由于一群猪队友的努力,传统文化已经变得臭名昭著。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和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份额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此外,正是这种教育层面的缺乏导致了科学素养的缺乏。

这种教育维度在西方被称为“自由教育”,在中国被翻译成“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但它的字面意思实际上是“自由教育”。“免费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反,后者教授的东西并不直接指向职业或效用。西方古典文学、古代史、哲学传统等学科都是“免费教育”的重要环节。

“免费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人的“民族文化”。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教育体系。它在启蒙时代一度衰落,在19世纪和20世纪复活。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荷马、柏拉图、西塞罗和其他经典仍然值得21世纪的学生学习?这种教育如何与现代科学兼容?这应该从“免费教育”的方向开始。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给出了这样的描述:“免费教育的理想是让人们思想开放,避免地方主义、教条主义、偏见或幻想。鼓励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简而言之,顾名思义,“免费教育”的主题是“自由”,旨在培养人们独立和批判地思考和行动。

相比之下,“职业教育”教授客观和有用的东西。一个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人可能胜任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如果他服从安排,努力工作,他就能取得好成绩。然而,问题是,只有专业教育,只有传授客观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螺丝钉”,却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在这方面,这正是“免费教育”的方向。

所以,当然,“自由教育”几千年前仍在教授传统经典,并不是因为这些经典仍然提供客观和有用的东西,也不是因为柏拉图优于爱因斯坦,所以我们值得读柏拉图。相反,“免费教育”的取向是“无用的”教育,其目的是让人们超越功利主义和效率主义的工具理性主义,在一个不同的维度上反思自己的立场——我从哪里来,去哪里?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传统经典确实过时了,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然而,正是这种时代的局限使他们有意义——因为我们可以进入他们的时代,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跳出我们自己的时代,并且更恰当地将我们自己定位在时代的碰撞和思想的冲突之间的历史长河中。简而言之,阅读经典并不是要否定进步,而是要理解进步——我们并不满足于只是一个被时代潮流推动的自助螺丝钉,而是需要获得更超然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然后,除了专业教育,接触古代经典的免费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然而,这种取向下的免费教育自然不可能与现代科学发生冲突。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不否认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而是说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太有效”,功利主义盛行,人们满足于工具理性,放弃了反思和批判。人们致力于不断提高效率,却忘了反思自己的初衷和目的。例如,基因技术和其他领域暴露出的问题:中国人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方面并不落后,但他们缺乏对为什么要发展这项技术的思考。

说到这里,我们马上发现许多人对“国学”有相反的取向——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培养“自由”,而是总是为了培养“服从”;对现代科学的抵制不是由于“对效率至上的反对”。相反,他们总是认为他们的产品比现代科学更“有效”。

我们迫切需要发展“免费教育”,而中国的“免费教育”自然不能也必须只读柏拉图和西塞罗。如果一个中国人想找到“我们从哪里来”并在历史和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自然需要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并阅读中国古典作品。然而,这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自由而不是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研究”的复兴甚至还没有开始。

(作者: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展开阅读全文

墨家代表人物 国学墨家代表人物简介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墨家是诸子百家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由墨子创立。其代表人物有墨子、禽滑厘、田鸠、孟胜等。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天志等。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到了西汉时期,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

展开阅读全文

年年红紫檀国学文化博览园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年年红紫檀国学文化博览园建设于龙游城北开发区曹垅村,是一个融艺术观赏、文化研究、工艺制作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年年红紫檀博览馆位于年年红紫檀国学博览园旃檀木舍,2007年成立。紫檀博览馆陈列面积约6000平方米,产品主要有客厅系列、卧室系列、书房系列、工艺品系列,总1000多个规格和品种。

年年红系列家具,引用海外珍稀檀木为材料,造型多承传中国明清古典红木家具,或保留明清家具的原汁原味,或在明清家具的基础上研发创新。年年红家具简洁大气、淳朴厚重、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工艺讲究、功能合理、环保健康,集适用、观赏、保值于一体。

百年红木,千年文化。红木家具沉淀着中国几千年的家居文化、家道文化和人生智慧。年年红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家具上进行了应用和发挥, 以国学儒家文化为基础,以紫檀文化为背景,弘扬尊儒重孝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家庭布道国学精髓,通过国学文化的实景展现和教育培训,紫檀文化的历史演示和紫檀精品的研发展示,培养国人“爱国、爱家、爱自己、爱他人”的高尚情操。

信息来源:衢州市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

青岛国学公园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青岛国学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青岛国学公园位于青岛市正阳路与烟青公路交叉处,是中国首家以国学为主题的公园。青岛国学公园将于2013年年底前竣工开放,建成后将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国学研讨活动,成为国学研究基地。

公园将规划建设包括国学讲堂、康城书院、国学长廊等仿古建筑,配合亭、轩、榭、小桥、水系设施,达到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并建有牡丹园、百花园、腊梅园、桂花园等园林绿化工程,形成月月有花看、四季各不同的绿化景观。建成的国学公园中,将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体现深厚的国学内涵;同时为了增强国学院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将加强国学内容“动”、“静”结合,将人物典故表现形式和景观环境进行有机结合。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正阳路1号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包括哪四部分 国学分为哪四大类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其中,经部包括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注疏、经学史等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包括《史记》、《汉书》等正史以及史评、史钞、传记等书籍;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经史子集的具体分类

经部包括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经学史及小学类。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大师季老的长寿之道是什么

全文共 157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大师季老长寿之道是什么呢?已逾百岁高龄的季老,依然身轻体健,思维活跃,吐字清楚。在谈及养生秘诀时,他总是这样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季老的养生术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大智慧”,是他那平和、博爱的胸怀和“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的心态。他说:“待人要真诚,不虚假,且能容忍;凡事想开一些。人的一切要合乎科学规律、顺其自然,不大喜大悲,不多忧虑,最重要的是多做点有益的事。”

季老有一篇短文,叫《做人与处世》。他在文章里写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小处也显大风范

季老之所以被世人敬仰,不仅由于他卓越的学术地位,更在于他不凡的人格魅力。对不平之事,他仗义执言;对晚辈后生,则极力扶持。与他谈话,不论你的身份地位,也不管你学问深浅,他从不会随便打断你,每次都等你说完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长期以来,慕名找季老写文章、采访、题字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好几拨。工作人员为了季老的健康,有时不免找些理由“挡驾”。一日,北大一位退休的张老师来找季老为他的书写序。工作人员“挡驾”说季老不在,张老师只好悻悻离去。不料屋外的“交涉”被屋里耳聪的季老听到了。他从阳台来到屋外,请张老师进来,并爽快地答应挤时间为他的书写序。事后,季老对工作人员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对社会有用,我做研究对人有用,为人写序也是对人有用。人家需要,你能做而没有去做,心里会过意不去。”

简朴生活坦诚心

季羡林的生活俭朴简单,即使身为知名教授,仍是一贯的布衣粗食。有一次,一位新入校的学生见他的穿着如工友,请他看管行李。第二天开会时,才发现他竟然是赫赫有名的东语系系主任。

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季老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可他用的竟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买的19寸电视机。生活上极其简朴的季老,却将一笔又一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家乡学校,捐献给家乡建卫生院。

季老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看书。他藏书多达几万册。在梵文和西文书籍中,有些书堪称海内孤本。对这么多的书,季老坦白地说,他只看过极少的一点,但他非常欣赏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

高龄曰“寿”,体健曰“康”,劳作曰“为”。季先生正是因“为”而健,因“健”而康,因“康”而寿。人有生理的生命,也有学术的生命,若两个生命都充满生机,可谓不老。

养生之道三个“三”

季老有个“三不”戒律:不生气、不嘀咕、不运动。不生气、不嘀咕是基本的养生之道。“不运动”则似乎与“长寿在于运动”的说法相悖。实质上,“不运动”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养生法。养生最讲究的是心态,想活动就活动活动,不想运动就不要勉强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心情乐观、心态平和的自然状态。这样可能比强制性的运动好得多。

三上:季老是珍惜时间、用足生命的典范。他大量的著作是利用“三上”的零星时间写成的。季老的“三上”指的是会上、飞机上、路上。“会上”是指提前到会、会中空闲、会后休息的时间;“飞机上”是指长途外出,在飞机、火车、轮船上的时间;“路上”则是指步行的时间。把这些零碎的时间积少成多,充分利用起来构思写文章。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养生,大脑是人的司令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新陈代谢,就能使人青春永驻。

三余:季老对人说:“我开会之余仍然看书;看书之余,我就散步;在散步之余,许多联想、许多回忆就无端被勾起来了。”看书能修身养性;散步是最好的锻炼形式;联想暇思能使人入静、进入忘我境界。这些既是工作的好方式,也是养生的好方法。

不难看出,季老的养生法是适用于自己个性特点的。每个人有特定的职业和生活环境、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养生之道的最佳选择就是适合自己,任其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进行国学胎教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胎教,是指利用国学经典文化进行胎儿教育及艺术熏陶,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给宝宝读国学经典,越早开始越好,所以胎教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因为宝宝的听力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发育完全了,而近来各个胎教中心也都大多开设了“国学胎教”课程。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如何进行国学胎教吧。

1.进行国学胎教适合的书籍

国学书籍一般都适合拿来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孟子》《论语》《大学》《老子》《中庸》《易经》

2.其它题材也要选对

选择那些颂扬理想、幸福、勇敢、坚强、智慧的童话题材的故事,那些伟人和有成就的人的传记故事。在读书时,准妈妈一定要将感情倾注到故事的情节中去,通过生动的语气和丰富的表情给宝宝讲故事,将书中积极健康的精神传递给宝宝。

3.多听柔和的古典音乐

在怀孕期间,妈妈应注意不要经常发脾气,要多听一些柔和的音乐例如精选的古典音乐、上一些胎教课,认真的听医生的话,定期做检查,确保宝宝的状态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大师称婚姻也有等级

全文共 2473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国学大师婚姻也有等级

第二章:两对夫妻做朋友婚姻更稳固

第三章:夫妻过于亲密会降低幸福感

学习有等级,学历有等级,职位有等级,但你听说过婚姻也有等级吗?国学大师张中行认为人的婚姻也有四个等级,分别为: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那么你的婚姻现在是什么等级呢?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大师称婚姻也有等级

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婚姻》一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等级,婚姻也是这样。以当事者满意的程度为标准,我多年阅世加内省,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什么叫婚姻?有人说,婚姻是美梦的开始,也是爱情的归宿;有人说,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其余则全是平淡的散文;有人说,婚姻是一条绳索,套上了脖子,就再不容易打开;有人说,婚姻是一个金色的鸟笼,在外面的想进去,在里面的想出来;有人说,婚姻是一双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张中行把婚姻分成四个等级,看似非常残酷。一样的大红证书,一样的洞房花烛,谁不希望恩爱?谁不盼着幸福?但婚姻就像一块土地,并不是每个耕种的人,都能取得丰收。有人感觉到了甜蜜,也有人感觉到了酸楚;有人感觉到了快乐,也有人感觉到了痛苦。

“可意”,就是称心如意。相貌、人品、职业、家庭以及学历、才气、性格、爱好都“可意”。但这样的“十全十美”,并不太好遇。再说,你对人家“可意”,人家未必对你“可意”。而且任何事情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谈恋爱的时候,双方都觉得“可意”。但过了一段日子之后,有一方就可能觉得“不可意”了。有的是因为发现了对方的毛病而“不可意”,有的是因为遇到了“更可意”的而“不可意”,还有的是因为一方升官发财而觉得另一方“不可意”。所以,婚前“可意”、婚后也一直“可意”的婚姻,实际生活中并不多。

“可过”,就是虽不十分满意,但可以把日子过下去。张中行评价自己的婚姻,就属于“可过”这一级。张中行幼年由家庭包办在农村订婚,17岁时正式结婚。后他在北大读书时,又与比自己小5岁的杨沫同居,并生下一女儿。但最终二人分手,张中行又回到前妻身边。后来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轰动一时,有人认为张中行就是小说中余永泽的原型。张中行认为这只是小说,未加申辩。此后,张中行与他并不“可意”的发妻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其诗中尚有“添衣问老妻”之句。这种婚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也最为普遍。虽有一些“不可意”,但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

“可忍”,就是很不满意,但仍处于能够忍受的程度。之所以要忍,是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另一半的错误,尚有回旋和改正的余地;二是为了孩子和老人,不得不保持家庭的完整;三是如果“不忍”,自己还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夫妻生活的过程,也是相互包容和转变的过程。时间不仅能淡化一切,而且能改变一切。所以“忍”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直接的质问、训斥和吵闹,效果会更为明显。

“不可忍”,就是感情已经彻底破裂,这日子没法过了。或者,对方给你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让你再也无法忍受;或者,人家铁了心不再要你,九头牛也拉不回;或者,两个人都看着对方不顺眼了,在一起就是一种煎熬。到了这种时候,只有不忍才能平衡,只有分开才能解脱。

可意的婚姻,是天上的花朵;可过的婚姻,是地上的花朵;可忍的婚姻,是尘埃里的花朵;不可忍的婚姻,是牢狱里的花朵。但无论婚姻处于什么状态,都应该精心经营。因为爱情是两颗火花的碰撞,只有在摩擦中才能交融,在宽爱中才能提高。

两对夫妻做朋友婚姻更稳固

据美国“心理中心网”1月16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与其他夫妇保持友谊,可改善夫妻关系,提高婚姻质量。

研究成果指出友谊的有益作用对已婚夫妇和未婚伴侣都非常重要。该书作者杰弗里·格里夫和凯瑟琳·霍尔茨·迪尔对123对夫妇、122名独居者和58名离婚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夫妻关系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友谊是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夫妻会从“2人友谊”逐步扩展到“4人友谊”。比如,两个男人为好友,他们的妻子也相互认识逐渐变成好友,于是发展成“夫妻”友谊。这种关系能让他们一起参加社交活动,一起度假等,还能让他们一起共度悲伤时刻,一起分享快乐时光。这能对夫妻生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些经历有助于夫妇了解共处艺术和保持快乐婚姻。

作者总结指出,健康的夫妇友谊会使婚姻满意度更高,这包括多方面原因,比如,这种友谊可提高夫妻对对方的吸引力,加深夫妻对男人和女人的总体理解,提供观察其他夫妻互动和协调的机会。

夫妻过于亲密会降低幸福感

在生活中,亲热是像一人人的恋人或夫妻却往往会酿出些风波来,甚至发生意想不到的结局。结婚后,有些人情不自禁地将伴侣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女性,非要“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心理学家指出,太亲密的伴侣反而会不幸福。

心理学家曾对长期厮守的夫妻进行调查,结果是有些夫妻常为彼此过问、关照得过分而恼火,有些丈夫抱怨妻子过问太细或是唠叨太多,自己缺乏安静的时候;有些妻子则抱怨丈夫什么都要过问和评价,自己不能独立地处理事情。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感到夫妻相聚机会太少的人来说,当然很难理解。

在夫妻关系中,保持自我是婚姻幸福的秘诀之一。许多人婚后不仅放弃了自我,也要求对方放弃自我,要求两个人融入一个为婚姻而建立的“第三体”中。其实,这种为了爱而牺牲自我或让对方也牺牲自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心理学家介绍了一些帮助人们保持自我的做法,如定期“撇下”伴侣,只和好友们聚会;坚持写日记,只记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每天花10分钟独处,闭上眼睛,回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地点和事件,它就像是一个漫长旅行中的路标,会帮你确定“我是谁”。

结语:夫妻本是两个最亲密的人,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点点摩擦而破坏你们的感情。当夫妻意见不一致时,大家都能够冷静一下,多替对方想一想。(文章原载于《汕头都市报》、《青年时讯》、《汕头日报》,作者:蓝青、徐澄、建一,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写作、说话很有用国学经典古籍名句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中,流传下来许多古籍,在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至今,在许多重大的国家或外交场合,古籍中的经典名句还经常被引用。

如果你在生活工作中,写作学习中也有时常引用几句古籍名句,会显得比较有深度呢!

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延伸】骄傲是失败的另一个名字。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

【释义】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想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准备好工具。

【延伸】想要办成事,先准备好工具。

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使之运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延伸}最大的成就,是德行。

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释义】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织个网。

【延伸】与其羡慕,不如付出行动。

五、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释义】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延伸】人品体现在细节中。

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释义】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有时福是祸,有时祸是福。万事万物有他的两面性。

【延伸】有时候,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反之亦然。

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释义】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延伸】自强不息,有德行的人,才是君子。

八、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释义】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百尺大的房屋,也会因为一缕小烟而焚毁。

【延伸】细节决定成败。

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充《论衡》

【释义】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延伸】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延伸】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十一、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世说新语》

【释义】从竹管中看豹,只看到一点斑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延伸】以小能见大,以小也能失大。

十二、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释义】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延伸】环境造就人。

十三、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墨子》

【释义】名声不是凭空产生的,赞誉也不会自己增长,只有成就了功业,名声才会到来。

【延伸】只要有实力,不求名来名自扬。

十四、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

【释义】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

【延伸】优势,有时也会变成劣势。

十五、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释义】用人要用他的长处,不要对他的短处斤斤计较;用人要用他所擅长的,不要对他所不擅长的斤斤计较。

【延伸】惟才是举。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基础知识

全文共 20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那么你对国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国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国学经典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看过“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的分类方式

四库方式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属性方式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国学的概念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道家、释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知识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经典是依据中国最精华的传统文化精粹,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融合了国学启蒙、弟子规、易学、处世之道、家庭教育、养生、国学游戏等众多内容。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国学经典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国学经典知识1

1、【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2、【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3、【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4、【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5、【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6、【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7、【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8、【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9、【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10、【五彩】

青、黄、赤、白、黑

11、【五音】

宫、商、角、徵、羽(读音为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

12、【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13、【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14、【七大艺术】

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5、【四大名瓷窑】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看过“国学经典知识“

国学经典知识2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5、【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小知识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国学小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国学小知识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5、【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17、【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8、【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0、【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看过“国学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中的礼仪_传承国学精髓

全文共 410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那么你知道国学中的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国学中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中国宴席礼仪

首先是宴席的座次。中国有着严格的宴席座次礼俗。据资料记载:古代宴席以坐西面东为尊位,坐北面南次之,坐南面北又次之,坐东面西为下座。比如《鸿门宴》上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其中项王、项伯的位置是主座,而范增的位置则似乎应该是客座,本来应该是刘邦坐的。鸿门宴上的这种座次,表明了项羽对刘邦的轻视。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酒席上座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水浒传》、《红楼梦》中对座次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

到了现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正规一些的场合,人们对酒席上的座次仍然有严格的要求,但各地的习惯却并不一样。过去,中国民间喜欢用正方形的八仙桌,北方八仙桌的座次一般是:面门的两个座位为正座,其中右位为主客,左位是主人;正座的对面(即背门的两个座位)为陪座,通常是晚辈或主人家找来的陪客;左右两侧为侧座,或客人或陪客,大多依年龄长幼顺序而坐,靠近正座者为上,靠近陪座者为下。南方的八仙桌座次略有不同,即正座对面为三、四宾位,有点像西方的长方形餐桌。此外,现在比较讲究的圆桌宴席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面门而坐的位置是主陪位,但如果桌子并不冲门口,则要看墙上的壁画,有壁画的一面为正面;或是看酒杯中的餐巾的形状,一般主陪酒杯中的餐巾是中间对折的圆筒状或鸟头状(其他的则是各种花形)。主陪位的右面是主宾位,左边是副主宾位,对面则是副陪位;副陪位的左边是三宾位,右边是四宾位。也有副主陪的左右为两位酒陪,恰与主宾、副主宾成对角线,其任务是分别负责陪主宾和副主宾喝酒;其他的则如八仙桌的侧座,可以随便坐。

其次上菜的顺序和摆菜的位置也是有要求的。端上席的菜肴摆放在宴席的什么位置,也是中国宴席非常讲究的一个内容。《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古代上菜置食的总体次序:“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即是说:大凡上菜的礼节,炒菜(指小块的鱼肉)放在右边,煮熟的大块肉放在左边;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切细和烧烤的鱼肉放的远些,醋、酱等调味品放在近处;生葱和蒸葱等佐料放在远处,酒水等饮料则放在右手方便触及的地方。单独一道菜的摆放也有讲究,据《礼记·少仪》记载,进献红烧或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肴时,要将鱼尾朝向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客人的右方。

现在宴席上的置菜位置与古代不同略有不同,比如现在上鱼的时候是将鱼头冲着主宾,但仍有传承。尤其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什么菜摆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讲究。比如:新上的菜都要放在靠主席或主宾的位置;上整鸡、整鸭、整鱼时,一般将头部冲着主席或主宾,以示尊敬等等。

再次是进食的规范和主客的礼节。中国人喜欢围坐聚餐,而聚餐必然是“众人共器”,所以特别注意进食的规范。《礼记·曲礼》中就规定:“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意思是说: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吃饱;一同在饭盘里用手抓饭的时候,不能搓手,不能多拿(把饭团成一个饭团),不能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放回盘中;吃菜的时候,嘴里不能漏汤,不能咂嘴出声,不能嚼骨头,不能把已经夹取的鱼肉再放回盘中,不能扔骨头给狗。甚至包括如何剔牙缝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进食的规范,或多或少地都流传到了现在。

中国酒桌上的礼仪规矩

中国人是最为讲究在酒桌上的社交礼仪了,通过这小小的酒杯,缩短着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两个人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在酒桌上有着一套完整的中国礼仪文化,如果没有讲究,可能会取得反效果。

先给领导斟酒,并随时观察领导酒杯是否缺酒。酒桌上要先给领导斟酒,如果有客人的话,先给个人斟酒在给自己的领导斟酒,并且随时观察他们发酒杯是否有酒,没救就赶紧填上,总不能让领导自己发现酒杯美酒自己斟酒或者再来叫你吧。

给别人斟酒八分满。给别人斟酒的是不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最好斟八分满。

跟别人碰杯时端杯稍比别人低。跟别人碰杯的时候要双手,别那一只手伸过去碰一下,这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正确做法应该是左手放在杯底,右手拿着杯子,端酒杯与别人碰时要低于别人的酒杯,这是一种尊重。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敬酒要注意顺序,不要乱敬酒,一般是按照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的顺序敬酒。

可以多人敬一人,不可一人敬多人。自己去敬酒的时候,千万别一人敬多人,只有领导才可以这样敬,但是可以几个人一起去敬一个。

敬酒要有说词。敬酒的时候应当说点什么,不然光敬酒是很尴尬的,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如果是领导或者同事那么可以说“谢谢领导或者同事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以后需要经常像您学习,这杯酒代表我对您的谢意与尊敬”,如果是刚认识的客户的话,可以说“很高兴认识您,希望你您以后多多帮助”。

给领导挡酒要巧妙。给领导挡酒的时候要看领导是否喝得差不多了,喝得差不多的话可以给领导挡一些不必要的酒,也就是对领导来说不重要的酒,而且挡酒的时候不要明目张胆,自己先察言观色,是否有人准备给自己的领导敬酒,有的话就拦住他,假装自己要跟他敬酒。

国学中的礼仪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点击下页查看>>>中国宴席礼仪

#p#副标题#e#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