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什么是地震预报说法实用20篇

现在每天查看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了,但是也会遇到手机天气预报不更新的情况,那么我们遇到了该怎么办呢?

    浏览

    7032

    文章

    22

    篇1:地震预报的种类与程序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预报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预报技术是从地震监测、大震考察、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室内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对地震发生的条件、规律、前兆、机理、预报方法及对策等的综合技术。

    地震预报的程序

    《中国地震预报概论》(梅世蓉、冯德益等著,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谈到的地震综合预报五阶段工作程序包括:地震形势预测、年度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地震临震预报与震后预报。

    我国根据观测到的大量前兆异常资料及一系列预报地震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长(数年至一二十年)、中(一到数年)、短(数月以内)、临(数天至几十天)”的渐进式预报模式;采取“震源形成及演变过程的追踪与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动态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用“条、块、带、源、场、兆、触、震逼近思想”,进而研究了地震预报的判据、指标、方法以及技术程序。

    预报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天小编对地震预报的种类与程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震警报不是地震预报 也存在“盲区”

    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预警,而不是地震预测

    地震后,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从震源向外传播。p波传播得更快,大约6公里/秒,但振动相对较小。横波速度相对较慢,约为4千米/秒,携带大量能量,这是大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地震警报系统使用震中附近的监测仪器捕捉p波地震,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破坏性剪切波到达震中周围地区之前,电子通信系统会发布警报信息,预测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使相关机构和公众能够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地震紧急警报的好处

    地震警报原则上有盲区

    原则上,地震预警技术有一个“盲区”。所谓的盲区是地震警报到达时地震波已经到达或经过的区域。换句话说,当收到警报时,它是无用的。

    地震盲区示意图

    地震预警技术本身在原则上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盲区。盲区的地震预警基本上是无效的,因为当盲区的人们收到预警信息时,地震波已经过去了。事实上,警报技术非常复杂,单个地震台站的判断往往不准确。需要足够密度的地震网络。判断地震是否只发生在地震波的前几秒钟还不成熟。这样,处理时间会更长,报警盲区会更大。

    利用纵波快速判定地震是报警的关键

    地震报警最关键的技术是快速判断地震技术。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其复杂性有两个原因。首先,地震台一收到地震信号就必须“立即”判断地震,最好是一两秒钟。这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地震的常规快速处理(称为地震快速报告)需要地震网络,并且在整个地震波记录完成并扫过地震网络之后,获得并处理完整的数据。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地震动态阶段的识别。即使使用计算机,最早也需要几分钟来确定地震参数,有时会有误差。这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的可靠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对于地震警报是无用的。

    地震警报的盲区实际上可能是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地震破裂带的长度与震级有关。一般来说,5级地震为3公里,6级地震为10-20公里,7级地震为30-80公里,8级地震为100-240公里,9级地震为300-1000公里。根据上述分析,如果地震警报盲区为20公里,则意味着盲区直径为40公里,这可能相当于7级地震破裂带的长度,一般来说,是强度最大的区域,即受影响最大的区域。可以看出,地震警报可以在大地震盲区以外的地震破坏中发挥作用,但在地震破坏强度最强的地区作用有限。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地震预警对小地震的影响很小,对7级以上地震盲区以外的地区有减少震害的作用。一般来说,地震预警能减轻地震灾害并不严格。它可能对地震直接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没有影响。

    地震警报对烈度异常区、次生灾害和生命线设施的影响

    地震预警对地震破坏的缓解作用有限,但在任何大地震中有两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一是地震异常烈度区,如唐山地震期间的天津宁河。第二,任何大地震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汶川地震的巨大滑坡。当然,异常强度的区域通常离震中有一定距离。因此,地震预警对于紧急情况下避免这些灾害仍然非常有用。即使在地震警报的盲区,它也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此外,地震警报对于生命线设施的紧急处置也是有用的。即使在地震警报的死区内,当获得地震警报时,地震波已经到达并通过,但是它对于紧急处置诸如水和电的生命线设施仍然非常有用,因为地震警报信号在地震后几秒钟或十几秒钟发出,这是目前最快的地震警报。这对于生命线设施的紧急处置非常有用,以避免进一步的水电二次灾害。

    地震报警系统应能快速确认和取消报警。

    鉴于地震报警技术的现状,我们不能把地震报警的“完美”归咎于它。日本气象厅在2007年10月1日地震警报系统投入使用时明确指出,由于地震警报技术本身和地震台站环境的问题,包括其他振动的干扰、雷电干扰、设备故障以及地震判定技术的复杂性,地震警报可能会被遗漏、误报和误报。因此,确认和取消地震报警非常重要,应该成为地震报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地震预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地震警报系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高密度地震网络:每20-30公里一个台站(实际上一个台站应该是10公里——本文作者注);第二个是一个好的处理系统:利用地震台网获取的信息快速定位和计算震级。第三是一个完善的发布系统:报警信息将迅速传输到公共平台,如电视、广播、手机和互联网。第四是健全的法律保护:使整个系统能够有效运作。简而言之,它是“测量的”、“确定的”、“传播的”和“很好使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国地震预报发展前景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50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预报方面取得过较为成功预报的喜悦,但更多的是虚报、错报、漏报的挫折与痛苦。围绕地震预报持久科学探索的长远发展战略,归纳为如下几点:

    (l)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的结合。

    地震预报的突破有赖于对地震规律的科学揭示。加强基础研究则是揭示地震规律的基本途径。而基础研究又必须抓住地震预报实践中提出的基础性的、原始的科学问题,如:①大陆地震的成因问题;②大陆地震的机理问题;③地震前兆机理、包括地震前兆的科学内观地震与前兆的关系;④地震前兆观测中的基础性问题。⑤其它有关问题。

    (2)确定地震观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作为地震科学分支的地震预报研究,与整个地震科学一样,地震观测是其整体性的科学基础。

    (3)坚持地震预报试验场建设,发挥其地震预报研究的带动作用。

    总结国内外地震预报试验场的经验教训,建设有关试验场。此外,试验场的科学思路、组织和管理也有待改进。

    (4)在长、中、短、临阶段性地震预报中,充分注重中长期预报的先导作用。

    (5)地震预报科研群体的培养和建设。

    鉴于地震预报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和建设一支优秀的地震预报科研队伍。并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鼓励他们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探索,不断地为揭示地震孕育发生的科学规律,突破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进行科学积累。

    今天小编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震发生前有预报吗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第四章第十四条的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第十五条规定: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规定: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在发布预报的时域、地域内有效。预报期内未发生地震的,原发布机关应当做出撤销或者延期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第十七条规定:发生地震谣言,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时,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采取措施,迅速予以澄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给予配合、协助。

    今天小编对地震发生前有预报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震预报类型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

    为了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我们地震预报分了四个类型。按照国家的标准说法,对十年以后的破坏型地震预报,我们叫长期预报。两年以后的叫周期预报,三个月以后的叫短期预报,十天左右以后的叫临震预报。

    预测方法

    预报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2.地震地质法是研究与发生地震有关的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和地壳的应力状态。研究地震地质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发生地震的地质成因、地质条件和地质标志,对未来的地震危险区和地震强度作出预测,为地震区域划分提供依据。

    3.地震统计是根据历史地震的统计,关于历史地震的记载很多,根据历史地震统计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震的规律性,可以建立地震的活动周期。

    今天小编对地震预报类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人类目前能准确预报地震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1975年2月4日,中国地震学家成功地预测了辽宁省海城和营口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预测相当准确,误差只有一两个小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测。那么,人类目前能准确预测地震吗?

    世界地震预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地震预测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破坏性地震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预测。

    1975年2月4日,中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城发生的里氏7.3级大地震,并在震前采取了果断的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地震的人员伤亡和损失。然而,地震预测目前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问题,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使用现有的方法来观察可能引起地震的各种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主要依靠经验。

    现阶段,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前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还远未达到常规认识;同时,他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我对中长期预测有一定的了解,但短期和临震预测的成功率仍然很低。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一些地震的谣言。事实上,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中国地震预报发布实行“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因此,面对地震谣言,我们一定不要听,不要相信,不要传播。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怎样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

    全文共 1430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壳上部岩层中的水,它存在于土壤或岩石的孔隙、裂隙或溶洞中。我们一般见到的地下水是井水或泉水。

    国内外许多震例证明,大震前,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地下水常出现水位、水质等异常变化。 1966 年 3 月 8 日河北邢台 6.8 级地震前震中区的隆尧县白家寨公社马拦大队党支部书记袁桂锁的家门口有一口井,震前发现井水翻花冒泡,他没有在意,结果 8 日发生了大震。半月后,又发现了翻花冒泡现象,又发生了一次 7.2 级地震。以后他每天几次观察,利用家门口的这口井,准确地报出了每一次余震。因而袁桂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地震预报的“土专家”。当地群众编了顺口溜:“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发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测报网,异常快报告。”如何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也是地震专家研究的课题。

    地下水由于存在于地下,和大气、土壤及各类岩石接触,其中蕴含有不同成分的气体、化学物质及微生物等。其流动方向、承压力的大小受岩层运动和地应力大小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比重、导电性、放射性)和化学性质(所含离子和气体等成分如氯、硫酸根、碳酸氢根、钾、钙、镁等离子和一氧化碳、氧、甲烷、硫化氢及少量氡等气体)都是变化着的。

    氡在地震预报中更受到专家的青睐。氡(Rn)是一种惰性气体,是放射性元素铀(U)和镭(Ru)衰变的产物,它具有由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转移的特点。在浅层地下水中氡的含量受气压、气温影响较大,而在深层地下水中这种影响较小,可反应深部地下温度、压力的变化。我市地震局在东郊建立的水化站多年来对氡值的跟踪观测是我市重要的地震前兆观测手段之一。

    地下水的地震异常变化与发震时间、震级、和震中有什么关系呢?

    震例表明,地下水异常现象大多集中在大震前几天,尤其是前一、二天更为集中。其表现除水位大幅度升降以外,常有水发浑、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打旋等。一个七级大震地下水异常初期表现为缓慢的升降,其超前时间短的一两个月,长的可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左右。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 7.8 级地震,地下水异常总起数的 73.7%出现在震前 1-2 天。

    一般情况下地震震级越大,地下水位异常的范围也越大。如 1966 年邢台 6.8 级地震前地下水异常范围南北长约 230 千米,面积达 4 万余平方千米,3 月 22 日邢台 7.2 级地震异常范围达 5 万平方千米。1975年 2 月 4 日辽宁海城地震前地下水异常范围南北长达 370 千米,东西宽达 380 千米,总面积达 14 万平方千米。唐山 7.8 级地震前相距 600 千米的安阳地下水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异常。地下水与震中的关系往往有以下规律:异常分布早期出现在周围地区,以后逐渐向震中收缩集中,震中多为地下水位上升区。如唐山地震前 1-2 天,震中区水位出现大面积上升,外围地区下降,震前 16 小时之内,地下水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烈度八度区内。地下水的观测注意排除自然与人为干扰因素。如大气降水、冰雪融水、人工抽水、灌溉、天气干旱蒸发、气压上升下降、环境污染等。只有排除了非地震因素干扰后,才可确定为地下水地震前兆异常。在有中短期预报的背景下,广大群众在有观察条件的地区应注意了解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情况,如发现异常应积极向地震部门报告,为扑捉临震前兆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不属同一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则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形成之前发出警告。预警虽有“预”字,实际上仍然是地震发生后发出的警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告知人们采取应急措施,以减小当地的损失。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研究分析,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的受灾区人们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也称作“震时预警”。但是地震预警也存在其局限性,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

    地震预报方法主要有三种,包括测震学预报、地震前兆观测、宏观异常。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三要素。由于人类对地震产生、发生的机理研究还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包括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地震预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还远远做不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地震预报的资料知识

    全文共 2082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灾害为群灾之首,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今天小编为你整理了地震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地震预报资料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校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地震预报的资料第二部分: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地震预报的资料第三部分: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震监测预报知识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1.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2.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3.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

    今天小编对地震监测预报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什么是地震预报“三要素”

    全文共 2750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和天气预报一样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现象”三要素,一个准确的天气预报必须要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什么天气现象。。一个准确的地震预报必须要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发生地震,什么地点发生地震,发生多大强度的地震。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项,这样的预报便毫无意义。

    发生地震的地点就是震中,也就是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那一点,是地震力破坏最严重的地区,那一片就叫“极震区”。就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看,很难准确地预报出未来主震的具体地点,如某县某市。因为预报的依据是根据前兆异常、地质构造、断裂带及其活动状况而定。所以预报只能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发生地震的时间也很重要,如果把可能发震的时间定的很长,几年、几十年,不可能让人们天天防震。如果把时间定为某一天、某一时刻,目前的预报水平也很难达到。目前的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期预报(几个月到几年),短期预报(几十天到几个月),临震预报(几小时至几天)。地震中长期预报的主要目的是对某地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范围及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烈度作出趋势性的分析,以制定出该地区基础建设的抗震规划,和地震的预警方案。短期预报要求地震部门加强对各项前兆手段的观测,扑捉、采集临震信息,同时各级政府作好地震的应急准备工作,拿出具体的防震抗震方案,作好人员的分工和各种物资的储备。临震预报要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采取必要的应急防震措施,迎接大震的到来,并做好震后抗震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四种不同阶段的预报环环相扣,无严格区别与界限。中长期预报是基础,短临预报是目标。地震强度有两个不同的相关概念,即震级与烈度。震级是震源的发震强度,即地震波所释放出的能量,是用地震仪测量后计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出的能量越多震级也就越大。震级可分为十级,2.5 级以下称为微震,无感,2.5~5 级为有感地震,5 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 8.9 级,是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我国最大的地震为 8.5 级,是 1920 年的宁夏海原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由于各地距震中的远近不同,震源深浅不同,所处的断裂带的位置不同,其破坏程度也不同,因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可有不同的烈度。根据历史地震和安阳地区的地质构造状况,安阳抗震设防(房屋建筑的抗震标准)要求能抵御烈度为八度地震(相当于震中区震源深度为 15 千米的六级地震)。所以如果在安阳发生一个五级左右的地震,安阳市在八十年代以后按抗震标准建的新房,建筑质量达标的话基本上都不会有严重破坏,更不会倒塌。

    地震谣言往往与地震三要素有关,如果有一定地震知识的话就可以很好地去分析识别。地震谣言往往把地震三要素说得非常具体、准确,如说某某市某某县什么时候,甚至几点钟到几点钟发生一个几级大震,为了骇人听闻常把震级说得很高,为了让人相信便打着某某地震专家或地震局、地震台的旗号。

    前以述,因为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不过关,还不能把地震三要素预报的非常具体、准确,另外发布预报的权限和途径只能归省人民政府,逐级向下传达,其他任何个人和单位包括地震部门在内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因而听到谣言要冷静分析,更不要以讹传讹。一些地方由于地震谣言一时盛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地震预报和天气预报一样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现象”三要素,一个准确的天气预报必须要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什么天气现象。。一个准确的地震预报必须要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发生地震,什么地点发生地震,发生多大强度的地震。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项,这样的预报便毫无意义。

    发生地震的地点就是震中,也就是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那一点,是地震力破坏最严重的地区,那一片就叫“极震区”。就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看,很难准确地预报出未来主震的具体地点,如某县某市。因为预报的依据是根据前兆异常、地质构造、断裂带及其活动状况而定。所以预报只能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发生地震的时间也很重要,如果把可能发震的时间定的很长,几年、几十年,不可能让人们天天防震。如果把时间定为某一天、某一时刻,目前的预报水平也很难达到。目前的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期预报(几个月到几年),短期预报(几十天到几个月),临震预报(几小时至几天)。地震中长期预报的主要目的是对某地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范围及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烈度作出趋势性的分析,以制定出该地区基础建设的抗震规划,和地震的预警方案。短期预报要求地震部门加强对各项前兆手段的观测,扑捉、采集临震信息,同时各级政府作好地震的应急准备工作,拿出具体的防震抗震方案,作好人员的分工和各种物资的储备。临震预报要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采取必要的应急防震措施,迎接大震的到来,并做好震后抗震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四种不同阶段的预报环环相扣,无严格区别与界限。中长期预报是基础,短临预报是目标。

    地震强度有两个不同的相关概念,即震级与烈度。震级是震源的发震强度,即地震波所释放出的能量,是用地震仪测量后计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出的能量越多震级也就越大。震级可分为十级,2.5 级以下称为微震,无感,2.5~5 级为有感地震,5 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 8.9 级,是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我国最大的地震为 8.5 级,是 1920 年的宁夏海原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由于各地距震中的远近不同,震源深浅不同,所处的断裂带的位置不同,其破坏程度也不同,因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可有不同的烈度。根据历史地震和安阳地区的地质构造状况,安阳抗震设防(房屋建筑的抗震标准)要求能抵御烈度为八度地震(相当于震中区震源深度为 15 千米的六级地震)。所以如果在安阳发生一个五级左右的地震,安阳市在八十年代以后按抗震标准建的新房,建筑质量达标的话基本上都不会有严重破坏,更不会倒塌。

    地震谣言往往与地震三要素有关,如果有一定地震知识的话就可以很好地去分析识别。地震谣言往往把地震三要素说得非常具体、准确,如说某某市某某县什么时候,甚至几点钟到几点钟发生一个几级大震,为了骇人听闻常把震级说得很高,为了让人相信便打着某某地震专家或地震局、地震台的旗号。

    前以述,因为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不过关,还不能把地震三要素预报的非常具体、准确,另外发布预报的权限和途径只能归省人民政府,逐级向下传达,其他任何个人和单位包括地震部门在内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因而听到谣言要冷静分析,更不要以讹传讹。一些地方由于地震谣言一时盛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什么是地震临震预报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除继续追踪监视中期与短期异常的发展变化外,还应从时空两方面进一步核定与分析各类异常的数量、比例、持续时间、变化速率、异常幅度、转折、加速或恢复时间等特征量,临震阶段尤其要注意突发性异常的这些特征。突发性异常既包括原有中、短期趋势异常、新的大幅度加速、转折或恢复,也包括新出现的前兆突跳、阶跃和有一定数量与范围的宏观异常现象,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水、气、油的喷发,动物习性异常,声、光、电异常及气象要素的突变等。应综合分析突发性异常的总体特征,如各类突发性异常出现时间的准同步性特征;异常频次、强度等随时间的变化;突发性异常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性,异常分布与构造的相关性,异常数量与项目的比例等。继续修正已有的地震三要素,地震三要素指(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与震级,它是地震预报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密切监视预报区及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动态,尤其是当监视区出现显著的震群活动时,应立即运用多项判据判定是否为前震活动。

    在中强以上地震或其他有重要意义的突发性震情(如中小震群活动)发生后,要迅速而准确、完整地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给出地震序列资料及相应的基本图件,如M-t图、N-t图等。确定宏观震中位置、烈度等值线与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震区周围地震前后微、宏观异常变化,空区、条带、波速等震前区域中、短期地震异常背景及其他中、短、临前兆异常与已发生地震的三要素对应关系,分析本区历史地震的活动复发周期、地震类型及与临区地震活动的相关关系。

    今天小编对什么是地震临震预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震预报由哪级政府部门发布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可将地震预报分为5 个阶段,即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和主震后余震预报。

    但是,人类的视线还无法穿透厚实的岩层直接观测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因此,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临震预报始终是困扰世界各国地震学家的一道世界性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震预报成功案例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震学家曾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的辽宁省海城大地震,政府在地震前一天疏散了一百万人。其他成功的案例还有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6.7级地震;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9年11月29日的海城岫岩地震,中国地震局提前一周发布预测。中国地震预测主要是基于震前的异常事件,例如地下水位、动物行为或前震等等。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都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①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10~20km处,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人们对地下震源的研究,仅能依靠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从地表间接地探测。

    ②地震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孕震过程是非线性的,其演化途径和结果不是唯一确定的,它存在多种可能性,至今仍未找到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

    ③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一般而言,大地震的复发周期为数百年乃至数千年,远远超过了现代仪器观测时间,限制了对已有预报思路和方法的有效检验。

    今天小编对地震预报成功案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震能预报吗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灾害之一。那么,地震能不能预报?下面就由小编给你介绍地震预报,希望你喜欢。

    (3)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地震预报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1)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要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2)地震微观前兆与宏观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4)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不致造成混乱,我国政府于1998年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地震预报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听信谣传,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什么是地震中期预报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预报技术是从地震监测、大震考察、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室内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对地震发生的条件、规律、前兆、机理、预报方法及对策等的综合技术。

    为了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我们地震预报分了四个类型。按照国家的标准说法,对十年以后的破坏型地震预报,我们叫长期预报。两年以后的叫周期预报,三个月以后的叫短期预报,十天左右以后的叫临震预报。

    地震中期预报是依据各种前兆趋势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圈定危险区,并据经验公式判断发震时间与强度。进行中期预报要考虑监视研究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历史地震情况、监测台网的布局,各单项异常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幅度、异常起始、转折、结束时间及异常的预测意义;地震活动性的时间变化分析及是否出现空区(在被称作地震空区的区域内,地震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或几乎没有地震发生。地震空区有可能与孕震有关)、条带、集中区等空间异常图像;在上述基础上统计与作图,进而分析各类异常的时空演变特点。

    今天小编对什么是地震中期预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什么是地震预报

    全文共 197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地震预报由查字典科普知识资料整理

    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城级)作出预报。

    我国通过对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逐步发展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方法,形成了“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电磁、重力、地壳形变、地下水动态等方面异常后作出的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国地震预报发展现状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由于地震情况复杂,有些地震能预报,有些则无法预报,现在全球预报地震的准确率只有20%多。近年来,国际上有一些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否定意见。有人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的论文,明确提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论点。但另有一些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报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地震发生地点、时间、震级的短期预报终将实现,而长期预报的成就则更加突出。

    我国有计划地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已经50年了。此期间在我国大陆发生了一系列强震,为我国广大地震工作者研究地震预报问题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使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获得很大进展,同时也使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地震预报困难性的认识。特别是海城等大震预报的某些成功和唐山等大震的未能预报,不论对社会,还是对国内外地震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地震预报具有多地区、多学科广泛探索,专群结合,边研究边预报等特点。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大地测量、生物、天文、气象等,观测项目近二十种。随着资料的积累,逐步开展了地震可能性前兆特征的综合研究和孕震物理过程的实验模拟与理论探讨。同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壳深部探测、地质卫星影像的解释等多种方法,对地震发生的条件开展了综合研究。

    今天小编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震预报国外措施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地震包括很多未知因素,各国在加强预报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球科学计划的实施将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新的基础。在地震学研究方面,继法国的‘地球透镜计划’和日本的‘海神计划’之后,美国最近酝酿为期15年的‘地球透镜计划’,以发展地震科学、促进地震科学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应用为目标。最近10年来,美国开展和正在酝酿开展的‘洛杉矶地区地震试验’和‘美国台阵项目’、‘板块边界观测计划’、‘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观测’等更是直接围绕着与地震孕育发生相关联的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其中包括与地震成因直接联系的深部隐伏断层的探测及其活动性判定,地震孕育的深浅部构造,板块边界带的运动变形、应变速率、地震复发模型,以及通过深钻对圣安德烈斯断层带上大地震震源区结构、物性、变形、应力状态和流体蕴存等的直接探测。毋庸置疑,这些基础性很强的研究计划,都将逐步为地震预报奠定重要的基础。

    除了观测技术的巨大进步之外,地震学家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尽管在成因机理上板内大陆强震比板缘的海沟系地震复杂,但在构造物理条件和地震的破坏机制上,大陆强震比板缘强震含有更多的破裂成分。这种含有某些破裂成分的大陆强震的预测比以摩擦滑动为主的板缘强震的预测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今天小编对地震预报国外措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什么是地震长期预报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不同的用途和目的,地震预报分了四个类型。按照国家的标准说法,对十年以后的破坏型地震预报,我们叫长期预报,两年以后的叫周期预报,三个月以后的叫短期预报,十天左右以后的叫临震预报。

    长期预报是对某一地区今后数年到数十年强震形势的粗略估计与概率性预测。主要依据是对历史地震活动资料的统计分析,对现今地质构造活动(尤其是断层)背景、地震活动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背景、地壳形变(幅度、速率、方向等)的观测研究,并考虑到天体运动、地球自转等因素。通过断层活动与其他这些因素的组合特征及发展趋势,对区内的发震可能性及其变化方式进行分析,提出长期性的趋势预报意见。以此为基础,才可在监测力量较强、资料较多的地区进行地震三要素的中、短期定量预报。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监测与研究力量有限,因此在长期预报中就要有所侧重,注意强震的地震地质标记,如大地构造的边界带、新构造差异活动带、活动断裂带、断陷盆地、地壳厚度变异带、壳内低速层(在地壳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大约60~250km深处有一地震波速局部降低的圈层,叫低速层)、地壳形变幅度、速度、强度等。强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的端点、拐点、交点、闭锁点等部位。

    今天小编对什么是地震长期预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