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边坡遗址【热门20篇】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西边坡遗址!

浏览

6893

文章

1000

篇1:小茨台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小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茨台遗址

小茨台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东南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解放初期,省文物工作队曾到此地作过调查。1975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由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初,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又对其进行了重点复查。

小茨台遗址分小台和大台两个阶地,小台面积约60亩,大台面积约80亩,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台治渠边和山根渠边发现有灰坑,并采集到石刀及彩陶片;在台地北面的骆驼脖子崖坎处有灰层;在台地前沿一带散存的陶片较多。从陶器残片看,为细泥红陶,饰黑彩,绘平行线纹,为马家窑类型遗存。另外在本遗址尚残存一段古长城遗址,并征集到引水管三节,以后又从小茨村征得三节,外表有细绳纹,灰色,每节可以相接,系汉代早期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兰堡子遗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兰堡子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兰堡子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宝鸡市麟游县河西乡三义村

保护范围:南至兰堡子沟北岸的断崖,北至兰堡子古堡堡墙,东至遗址东部的断崖,西至遗址西部的断崖。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兰堡子塬边,东、南、西三面同A区。

2014年,兰堡子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乡:河西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灵台县接壤,东与咸阳市彬县相邻,南与崔木镇、西与丈八乡相连,距县城60公里,是全县的烤烟生产基地乡、市级平安乡。全乡东西宽10.9公里,南北长11.3公里,总面积82.17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18399亩。平均海拔1175米,年降水量460——500毫米,日照8小时,年平均气温9.5℃,无霜期170无左右。一年四季气候多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董家沟日军慰安所遗址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遗址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遗址于龙陵老城区中心的董家沟小河边,为当地董姓人家私宅。房屋始建于1921年,为一土木结构的串连式四合院,占地1.26亩,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全院有大小房舍30间,内部装饰精巧华丽,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大院。

1942年日军占领龙陵后,被强占为城区日军慰安所。在1942年至1944年的两年中,长期住有从日本、韩国征来的15名-供日军官兵淫乐。

1944年10月远征军以10万人马围攻龙陵,在战斗最激烈的11月1日,这些无辜的-全部被日军押到观音寺脚下汤家沟枪杀或强迫服毒自杀。

此大院目前无人居住,自然损坏较为严重,面楼已经损毁。

地址:龙陵老城区中心的董家沟小河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横巷梓11号(现门牌为13号)。房屋为简氏人家所有,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三进,面积约100平方米,现中后进倒塌,仅剩头进为危房。头进有一正厅,正厅上建有木阁,以供奉历代祖先神位,大厅两边各建一房,房中有木阁以放杂物。

1926年4月12日,共青团东莞各地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8人,成立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本立、黄国器、周棠、刘伯刚、李鸿举,候补委员李鹤年、杨爵荣。选举李本立为团地委书记,刘伯刚为组织委员兼经济委员,黄国器为宣传委员,李鸿举为学委委员。机关设在莞城横巷梓11号。团地委下辖莞城、石马、东莞中学、太平、石龙5个支部,共有团员45人。会议通过了发展组织、巩固组织、训练及宣传、扩大--、帮助发展工农运动、发展平民义学及儿童运动、开展青年工人与青年农民及青年妇女运动共七项决议。

1926年5月底,李本立接任中共东莞地方组织负责人,共青团地方执委会成员有所调整,刘伯刚暂代书记,学委委员由杨爵荣担任。年底,由黄国器任共青团东莞地方执委会书记。

共青团东莞地委成立后,在中共东莞党组织的领导下,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积极开展青年运动,使东莞的青年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莞城区编志办谭志恒)

莞城街道:莞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15.2万人,从唐朝至德二年至今已有近1250多年历史。莞城作为东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千二百多年来旗峰莞水积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莞城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莞城是东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铸造了莞城独有的精神和灵魂。在莞城有宋代资福寺舍利子塔、明代西城楼、有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五松园遗址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五松园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赵氏五松园位于张掖城西一公里新墩镇青松村,为唐代赵武孟与赵彦昭父子宴游之别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相传赵彦昭官位显赫时,在家乡造院建宅,层楼殿阁,高下栉比,亭台池谢,曲径通幽,五松鹤立,花木争妍,取名“五松园”。并在松旁建亭曰“五松亭”。原建筑规模颇大,小桥流水,桃杏满园,五株青松郁郁葱葱,另栽有白牡丹、芍药、碧桃、紫荆、侧柏、榆、杨等林木花卉,姹紫嫣红,相映丰趣。

文人雅士常在这里把酒入诗。园内五松亭有明代诗人李鹤题诗“其枝那漪,其节坚贞;百物改观,四时留春:赋诗谐韵,把酒入林;兴酣落笔,为五松亭”。

随着时间的变迁,名园荒鞠,只存五株青松。民国16年、23年相继被大风刮倒两株,1977年4月大风又刮倒两株。现幸存的一株,直径1米,高20米,人喻之为“狮子头”,树冠庞大,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清风千载。

景点位置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青松村

新墩镇:新墩镇位于古城甘州西北郊,环城半握。国道312线、GZ45线、省道213线纵贯全境,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镇政府驻地灵官庙,以清代在城西新建的一座土墩而得名。1956年建乡,1999年撤乡建镇。南北长13.5公里,东西宽4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125个合作社,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3.8万亩,6666户24368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7。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紫荆遗址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紫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西周

紫荆遗址位于陕西省商县城东南约七公里处紫荆村附近的丹江南岸第二级阶地上。

该遗址于1953年发现,1977-1978年商县图书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首次发掘。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文化层的堆积及其内涵,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于1982年4-7月,再次进行了发掘。发掘区紧接第一次发掘区的南边,共开5×5探方15个,发掘面积375平方米。

发现的遗迹有房址2座、窖穴60多个、陶窑2座、墓葬16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洋关遗址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洋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与法帝国主义相继签订屈辱的《天津条约》,《中法续订界务商务条约》等,法国取得开设《蒙自正关》特权。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派工程师吉理然率人勘测滇越铁路路线,强占民居,强拆民房,引起民众公愤。

大屯人杨自元(彝族)很快与志同道合的沈恩彩,李弯三等组织数千民众,手执长矛,大刀,于5月14日晨,直逼蒙自洋关。法领事宋嘉铭等负隅顽抗,杨自元率众聚集茅枯,火烧洋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绵竹故城遗址

全文共 1539 字

+ 加入清单

绵竹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晋绵竹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台地,北距德阳市区北15公里,属川西平原北部边缘。中心位置在今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龙安村和袁家镇双江村结合部。以龙安村“土将台”为中心的台地上曾发现大量文化层堆积。“汉晋绵竹城”遗址为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东晋绵竹城移治今绵竹市所在地。遗址东临绵远河,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遗址中心海拔约534米。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命名为“土将台”遗址,1990年由德阳市市中区(现旌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四川省、德阳市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工程、砖厂取土、采沙等过程中发现“绵竹城”砖、石提钱鱼俑、石武士俑、石虎、石狮础、石蛙础、板瓦、铜朱雀等汉代遗物。“绵竹城”砖的发现,初步确认该遗址即为汉”绵竹城”遗址。但是,长期以来,对该遗址的性质、范围、重要遗迹等基本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有文献曾探讨古绵竹城迁址原因,认为有八百年根基的古绵竹城迁离古蜀道要隘原址,于隋大业年间迁现址,不是因战乱、瘟疫抑或饥荒,应该是水患所逼。隋新绵竹城的选址着重考虑的因素是规避水患。

值得一提的是,黄略公路旁所立“土将台遗址”文保碑非土将台遗址所在地。土将台遗址实为江林村黄略公路东侧刘家大院屋后的土堆,现盖有民房。2015年4月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擅自在土将台遗址南侧文物保护范围内挖深坑作业,对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

根据调查勘探资料推测,土将台遗迹应为“绵竹城”遗址北城墙的残存,土将台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65米,土台现为农耕地和住宅地。根据勘探结果,夯土宽约30米。调查发现的“绵竹城”砖一件位于龙安砖厂取土地,其余全部发现于土将台周围,部分位于土将台上。在勘探过程中,土将台上的探孔大部分发现有砖及夯筑痕迹。南城墙位于龙安砖厂和上店子梁子。上店子梁子勘探中发现有夯筑痕迹,根据勘探结果,夯土宽约30米。龙安砖厂取土地发现1件“绵竹城”砖,砖厂长期在周围取土,对遗址的文化堆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砖厂南部原来也为一梁子,与上店子梁子和西边的尹家梁子东西走向十分清楚。

根据勘探和发掘情况,北城墙大致呈东西走向,现存高度为1.5~1.7米。因城墙内侧有民房,探沟未能全部解剖城墙。发掘的城墙宽约20.7米。城墙北部边缘系包砖结构,包砖已垮塌,从解剖情况看,较有规律的砖有4层,为错缝平砌。砖的大小规格不一,有“绵竹城”砖、钱纹砖、五铢钱纹砖、“八”字纹砖、菱形纹砖、楔形砖等。夯土北部有修筑城墙之前挖的基槽,剖面大致呈梯形。已解剖的城墙夯土剖面有a、b、c、d四部分,夯土b部分为主城墙,夯土a和c部分为侧城墙,其中夯a和夯c均叠压夯b,为中央夯筑法夯筑而成。夯d城墙靠外部的基槽内及其上部夯土,夯筑前先在下部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上,其上即是城墙包砖。四部分交界处陡直,应为板筑法筑成。

2019年,绵竹故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北至绵远河,西至獐子堰,南至尹家梁子、上店子梁子一线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与保护范围重合,西至保护范围西缘外延100米,南至保护范围南缘外延100米。

黄许镇:德阳市旌阳区辖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200强乡镇。1952年置黄许镇,1958年与5社1镇合并建立黄许公社,1984年分置黄许镇和黄许乡,1986年黄许乡并入黄许镇。位于区境中部,距市区12公里。面积26.7平方公里,人口3万。宝成铁路与川陕公路、成绵高速公路贯穿镇境。辖新新、新合、新丰、圣三、龙安、新华、新胜、新广、清平、海胜10个村委会和滨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白山堂古铜矿遗址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白山堂古铜矿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山堂古铜矿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新八分村东北50千米处,古铜矿遗址分布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82米,东西宽约185米,总面积约27925平方米。在遗址中心位置遗存有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矿井一处,南北长19.7米,东西宽9.1米,深4.8米,矿井壁面有原始工具凿挖的痕迹。四周散见铜矿石和早期凿挖矿井使用过的石凿、石锤、石斧、石刀等工具。地表残留有少量的红陶残片。 在矿井东南约200米处的1座丘陵山上发现大量用于打制开矿的硬石块,并在山坡地带发现打制石器。初考为四坝文化时期铜矿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冶铜业的萌芽和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该遗址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 201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西旱坪遗址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西旱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吉家庄西南1公里。是一处史前和商周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1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陶器,饰绳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等生产工具,均属齐家文化。另有周代夹砂灰陶绳纹鬲、豆、细颈瓶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古代史有重要价值。

洛门镇:武山县洛门镇是陇东南商埠重镇。位于天水市西部,距武山县城14公里。镇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物产丰富。陇海铁路、316国道纵贯全镜,省道洛礼路横穿南北,素有"旱码头"之称。镇北5公里处有建于北魏的水帘洞石窟,镇东南10公里处有西北第一的温泉山庄,人文环境优越,是休闲、旅游之佳处。 洛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东西旱坪遗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位于李家崖村西,无定河东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西、北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悬崖为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122—213米,东西495米,总面积67000平方米。城内房址、道路清楚可辩。东城墙筑在土丘上,残长128米,复原长160米;西城墙残长35米,复原长151米。东西城墙为土石结构,用大小基本相同的小石块和土筑成,一层石块上敷一层土,其结构紧密,外壁平整坚固。遗址出土大量商至汉代的斧、棒、盆等石器;鬲、罐、碗等陶器;锥、铲、骨卜等骨器;圭、料珠等玉器;剑、矛、驽、印章、货币等青铜器。1983年5月,经省考古研究所确认,古城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李家崖文化。该遗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香山寺遗址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香山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寺遗址

时代:前秦

地点: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瑶玉村

保护范围:遗址四周外延8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2米。

2008年,香山寺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庙湾镇:耀县辖镇。1956年设庙湾乡,1958年建公社,1959年改管理区,1961改属柳林公社,1984年析置庙湾镇。位于县境北部偏西,距县城32公里。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1.9万。耀(县)陈(家山)公路穿境东南部。辖庙湾、窑峪、贺家庄、春林、走马、曲南、玉门、三政8个村委会。农产以玉米、小麦为主,特产核桃、药材等。工业以煤炭为主。古代建筑大香山寺,传为菩萨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青化砭战役遗址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青化砭战役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化砭战役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境内。

遗址在青化砭以北200米的老爷庙山至以南惠家砭山之间的川道,蟠龙河及205省道平行穿过。南北7500米,东西2000米。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向延安发动进攻。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寻机消灭敌人,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和部队主动撤离延安。3月25日,胡宗南一部进入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设下的伏击圈,仅一个多小时全歼敌军2900余人,活捉其旅长。青化砭战役是党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捷,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斗志。

时代:1947年

地点: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老爷庙咀至以南惠家砭村、惠家山之间的川道

保护范围:以石绵羊沟为中心,东至珍珠峁,西至黑圪瘩山,南至烈士陵园(小蒜沟),中间川道及两侧山梁。

建设控制地带:A区以北延至青化砭,以南延至白坪。

2008年,青化砭战役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化砭镇:延安市宝塔区辖镇。1972年设青化砭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市区东北,距市区40公里。面积90.7平方公里,人口0.1万。辖张马河、新山沟、常沟、海眼沟、呼不塌、二峁渠、碑路坪、常塔、七郎沟、新庄科、李家崖、米家沟、闫家沟、赵家沟、曹咀、王庄、高窑、中庄、青化砭、常屯、小寺沟、小蒜沟、石绵羊沟、白家坪、石家圪崂、白家坡、林坪、前丈子沟、后丈子沟、大寺沟、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明水要塞遗址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明水要塞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水要塞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音凹峡村西42千米处一座独立隆起的小山丘上,山的东南西三面地形隆起,只有北面敞开,俯视成不规则四边形,山体四角高。该军事设施依山而建,在山体四周有战壕与各碉堡、营房相连,西南两面有护城河似的战壕相通,设碉堡、掩体等相互配合。根据县志记载,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在马鬃山镇建立保卫团,1937年委任军统周国良为设治局委员率两个营在马鬃山明水等地设防,1945年10月,国民党部队191师573团也先后派部队驻防于此。该军事设施是民国时期扼守中蒙边界的重要根据地,是确保兰州至新疆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有较高的军事、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杰顿珠宗遗址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杰顿珠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杰顿珠宗遗址坐落于边巴乡杰麦村西南侧悬崖上,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海拔3300米,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东、南两面为悬崖峡谷,西面为陡坡,北面山势较为平缓,宗大门位于北面。杰顿珠宗建筑略呈椭圆形,大门向外凸出,形成狭长通道,穿过通道可进入一间圆形的碉楼,碉楼的西侧有3间住房,再往西依围墙建有1间长弧形住房。主体建筑位于宗南部,临悬崖。遗址底层为4间长方形房间。主体建筑前有一长石阶,石阶西侧有房2间。主体建筑后有取水暗道,暗道沿悬崖绝壁垂直下降长达60米。宗周围建有石墙,墙厚1米。杰顿珠宗于2007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杰顿珠宗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巴乡:洛扎县辖乡。1966年设边巴区,1968年改公社,1988年8月撤区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98公里。面积242平方公里,人口0.12万。辖秀、雪玛、柏日、扎西康萨、温虚、绕6个村委会。为半农半牧乡,种植小麦、青稞、油菜、荞麦,牧养牦牛、黄牛、羊。.边巴乡 辖3个村委会:雪玛村、白日村、梅秀村。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蒋家坪遗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蒋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蒋家坪遗址位于永登县河桥镇蒋家坪村。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马厂类型共存的遗址。遗址一处在村南约800米处,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有房址和灰坑。1974—1975年甘肃博物馆曾进行过部分发掘,出土陶器以泥质橙色陶为主,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样有弧线圆点纹、平行线纹,器形有罐、盆、瓶。属马厂类型的彩陶纹样有圆圈纹和网格纹,器形有壶、瓮和杯。出土石器有斧、刀、凿、砍砸器、石弹丸等,另有骨、角器等。另一处在村北约1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米。采集陶片有泥质橙黄陶、红陶和夹砂陶,纹饰有刻划纹和附加堆纹。彩陶纹样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有平行线纹、弧线纹和垂弧纹,器形有罐、盆;属马厂类型的有三角折曲形纹,器形有壶。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及兰州地区的古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蒋家坪村:蒋家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军强渡乌江遗址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强渡乌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大乌江回龙渡口,两岸山势刀僻斧削,江水湍急,人称乌江天堑。1935年1月1日,中央红军从乌江南岸以仅有的一艘船抢渡乌江,奋勇击溃了驻守北岸的侯之担部队,成功地渡过乌江,顺利地召开遵义会议,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距离-县城45公里的乌江江界河渡口是通往遵义的主要渡口, 江面宽120多米,两岸悬崖绝壁,横亘天际, 形成“乌江天险”。1934年12月31日,“猴场会议”以后,中央红军立即作出强渡乌江战斗的决定。1935年1月1日,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红军,经过3天3夜的顽强战斗,强渡乌江,击败黔军,向遵义挺进。该战斗遗址于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省级和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县城以北48公里处的震天动峡谷,天下第一桁式组合拱桥--江界河大桥飞架山巅,横空出世,巍峨壮观。大桥全长461米,宽13.4米,桥面至最低水面263米,主孔跨径330米。在同类桥梁中,江界河大桥雄踞“世界第一”,堪称“天下第一桥”。以它为主形成了-县独具特色的峡谷风光、人文景观、革命遗址等江界河风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瓦窑山遗址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瓦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山遗址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下甲积峪村东南6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有陶窑、墓葬。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主要饰细绳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盆;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有少量灰陶,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高领折肩罐、鬲、盆等;周代陶片为泥质灰陶,多饰绳纹,器形有鬲、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古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四十里铺镇:四十里铺镇继1997年被甘肃省确定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7年12月又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镇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4.53平方公里,镇区内公安、法庭、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机构健,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饮、娱乐、法律等服务功能齐全,粮油、果菜、商贸、木材、牲畜、货运、食品7大专业市场已经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扶眉战役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六军高望寺驻地遗址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扶眉战役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六军高望寺驻地遗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午井镇高望寺小学附近。

1949年7月12日,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攻占扶风午井镇。军指挥部设在镇里的高望寺小学。

高望寺始建于唐末,盛于宋初。原面积30余亩,大门左侧植唐代楸树一棵,右侧植宋代槐树一棵。古楸树原直径2米,因经火灾现1米左右、高26米,仍郁郁葱葱。寺院坐南向北,南高北低。现高望寺小学是在1928年创办的高望寺私立初小基础上经过改建形成的。高望寺小学附近有30多孔土窑洞,窑洞高约4米,宽约3米,深约5米。这些窑洞由于当时多年没人居住,蚊蝇很多。当天晚上战士们就地做饭用餐之后,就很快睡下了,第二天早晨5时左右集合即投入战斗,一路追击国民党军到岐山县罗局镇。

午井镇:午井镇位于县城西南七公里处,东与段家镇相连,南与眉县接壤,西与岐山毗邻,北与城关镇相望。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全镇辖16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9230户,36681人,是扶风县八大古镇之一,以北宋淳化年间理学家张载在贤山寺讲学,提倡井田而得名。西(安)——宝(鸡)渭北南环线和扶(风)——常(兴)公路在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老冕山营遗址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老冕山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名含义及来历

2013年5月,喜德县老冕山营遗址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而得名老冕山营遗址。

二、地理位置

喜德县老冕山营遗址位于喜德县冕山镇瓦厂村辖区范围内。

三、历史沿革

冕山营遗址古称冕山关,又称桐槽站(驿)。明初为冕山堡,属宁番卫。洪武二十七年(1935年)改置冕山千户所。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冕山千户所,改设抚番县。后改名为冕山分县,设守卫冕山桥千户所。《冕宁县志》载:冕山“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被倮夷焚毁”,老冕山化为灰烬。今只存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