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庭教育父母该怎么做汇编7篇

浏览

5839

文章

7

篇1: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地带” 孩子成长过程父母缺席的危害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都市,不得不说许多人在劳碌之中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情;比如路途中的美景、美味的咖啡、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在这其中最令人遗憾的莫过于错过了孩子成长,因为那只有一次,我们无数次想要孩子打造一个美好的童年,却又因为各种理由让孩子的成长旅程变得落寞孤单,家庭教育也因此出现真空地带”。你可知道孩子成长过程父母缺席危害

家庭教育缺少父母陪伴原因:

1、父母外出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农村地区,父母需要外出打工,孩子被迫与爷爷奶奶等长辈在一块成为留守儿童。这种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受到隔辈教育的影响。

2、单亲家庭的条件下成长的孩子

调查表明,单亲家庭状况下,城镇比例要远高于乡村,这当然跟城区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家庭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离婚后的双方常常因为还存在着心结问题或是涉及到家庭重组等问题而导致缺乏与孩子相处时间。

3、父母是看重事业的工作狂人

这样的父母由于工作心与责任感超重导致没有剩余时间与孩子相处,这样的父母一般只能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永远无法领略。

家庭教育缺少父母陪伴危害:

在缺父母关爱的情况下成长,孩子们的性格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一是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讲狠斗恶,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二是性格孤僻,不太与人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

三是不讲文明、礼貌、卫生,进取心、上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

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五是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从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能看出家庭教育的成败,这句话有道理吗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完全对。一个人对父母态度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对父母很好;这二种情况是对父母不好;第三种情况是对父母冷漠。我们来仔细看这三种情况。

1

一、孩子对父母很好。

1.孩子对父母好,可能是因为父母以前对孩子也很好。这样的父母会很关心孩子,会经常陪伴孩子,对孩子很和善。会适当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懂得尊重孩子,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孩子也会对父母很好。这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2.孩子对父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以前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什么事情都答应孩子,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因为溺爱孩子,父母对孩子很好,所以孩子自然对父母也会很好。但是父母溺爱孩子并不能说明家庭教育就是非常成功的。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规则意识。孩子会依赖别人,独立能力差。

2

二、孩子对父母不好。

1.孩子对父母不好,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在一些控制型家庭中,还是会感觉到很压抑,他们往往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凡事都要听父母的,否则父母就会对孩子大发雷霆。或者在孩子面前诉苦,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可是孩子却不听话。对孩子进行感情上的绑架。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他们都很想逃离这个家,远离自己的父母。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父母的控制让英子压抑得想去跳河。在她的心里是非常排斥父母的,不愿意亲近父母。

2.孩子对父母不好,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因为当一个孩子长期受到父母过多的关爱与保护,他自己的独立能力就很弱,会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就像一个巨婴一样,等有一天父母帮不了了,他会认为父母对他不好了,因此对父母也会不好。很多啃老族就是这样,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

因此,从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3

三、孩子对父母是冷漠的。

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得到的爱比较少,他没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因此他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防御性比较强,不轻易相信别人,对父母也会比较冷漠。比如在留守家庭或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是忽视的,或者父母爱另外的孩子,而不爱他,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感情自然不会很深。

这种孩子还表现在没有同理心,他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当别人在承受痛苦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因此,从这种孩子对父母的表现上来看,也能看出家庭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的。

不过天下没有哪一位父母是完美的。能从自己身上看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是一种觉察。父母可以慢慢完善自己,只要父母在不断的学习,就能改变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啥孩子成绩变差,越来越“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犯了4种错误

全文共 206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问,“为啥我家孩子以前学习挺好,现在的成绩却越来越差?”、“为什么孩子小时候挺机灵的,现在越变越呆笨?”以前挺聪明的孩子,现在却越来越“笨”,难道说人的智商会降低?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追踪调查发现,孩子的智商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的一些不正确行为,会导致孩子某些方面的智商下降,变笨!

在孩子的成长中,这4种容易让孩子慢慢变笨的行为,家长要警惕。

1

一、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厅对12000+小学生调查后的数据表明:每天吃早餐的学生比不常吃早餐的学生总成绩平均分高出近28分!

吃早餐的孩子比不吃早餐的孩子,在某些学习项目中表现更出色,并且较少旷课或者迟到。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每天都吃早餐的孩子智商会明显偏高。

健康的早餐会提供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这会帮助我们的大脑正常运作,提高大脑的警觉性和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吃早餐,在上午9、10点钟会感到非常饥饿,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到孩子上课的状态,进而会影响成绩的下降。

除了饮食习惯不良,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

有一个“萨德夫睡眠实验",实验将77名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比平时多睡半小时,第二组比平时少睡半小时。

四天后的神经功能测试,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名犯困的六年级学生的成绩,约等于四年级学生,也就是说,少睡一小时等于失去了两年的学习与发展!

孩子睡眠不足,上课发困,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听课状态,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头脑不清醒总是昏昏沉沉,大脑思维处于一种抑制状态,无法兴奋,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并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饮食的不规律,睡眠的缺乏,都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抑制状态,孩子达不到优质的学习状态,从而出现成绩越来越差,也就是家长口中的“越变越笨”。

家长就一定要尽力保证孩子的早餐质量和睡眠质量,不让孩子跌倒在生活习惯上。

2

二、父母的语言暴力让孩子智商下降

2009年,哈佛教授泰彻团队对年轻成年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发现经常遭受父母严重语言暴力的人,韦尼克区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增加,而这两个区域都会影响到语言智商。

同时,他们的海马体和胼胝体体积缩减,因此,吼叫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导致左右脑发育不完全,从而影响到智商。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你吼叫时,孩子给出的反应一般都是神情呆滞、眼神发直、不知所措,即使被你臭骂过一顿,孩子依旧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甚至越做越错,越错越多。

就是因为,面对父母的呵斥,孩子的精神高度紧张,内心充满恐惧,大脑此时是停止思考的。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孩子就会变得反应迟钝,行为迟缓,变得越来越“笨”。

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发现自己处于暴怒的边缘,请马上离开房间,独处一会儿,冷静10分钟之后,再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肆无忌惮,口无遮拦地呵斥孩子。

3

三、不断打压孩子,贴负面标签

“没用的东西”、“你怎么这么笨?”、“你是猪吗?”、“这么简单都不会,真是蠢死了!”······

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不断地进行精神打压,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心理学上认为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后,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这就是著名的“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也指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孩子年纪小,还没有形成自我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他们非常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父母给孩子贴上的标签,会成为他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参考来源。一旦孩子接受了父母”笨“的标签的暗示,孩子就会朝标签的方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让自己变成一个“笨”孩子。

所以父母一定要拒绝一切贴标签的行为。如果孩子有问题,也请你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对在哪里,今后应该如何改进。

对于无关轻重的错误行为,父母要淡化处理,不过分关注,避免加深孩子对错误行为的印象,形成负面暗示。

4

四、不喜欢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为什么有些孩子童年时期聪明伶俐,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头脑不灵活了?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不善阅读,就不善于思考,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幼儿时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孩子上一二年级,会明显感觉到字词储备量不足,不会组词造句,读不懂课文,看不懂题目。

到了“三年级滑坡”期,首先出现成绩大下滑的就是不爱阅读的孩子。孩子在四年级前没有养成读长篇文字的习惯,没有耐心读完一本小说,他很可能终身都会难以形成这样的耐心和能力。

而小学期间,阅读没有抓起来,到初中,不但语文成绩会下滑,其他各科成绩也会受影响!

作家林语堂曾说“没读书习惯的人受眼前世界禁锢。”

不爱读书的人,眼界受限,他们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无法和更多元化的思想交流,他们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停滞不前,这样的人眼界窄,格局小,思维狭隘,知识有限。

在时间的积累下,爱阅读的人和不爱阅读的人,知识体量,看问题的深度高度都会有显著区别,也就是我们说的“愚蠢”和“聪明”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对孩子很失望不想管 父母给孩子3样东西 家庭教育很简单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机会,家长们往往会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过度的关注和标准化,让孩子失去了自我约束的内驱力。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抑郁症高发、校园霸凌、物质和药物滥用、虐待动物等,甚至有些家长已经对孩子感到失望,不再关注他们。

自我决定论是心理学中广受支持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1

1.自主需求

自主需求是培养内在动机的关键要素。给予孩子控制感的支持是激励孩子最好的方法。有数百项研究表明,在学校、家庭和企业中,解释任务的重要性,并在完成任务时尽可能多地给个人提供选择自由,能够比奖励或惩罚激发出更强烈的动力。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他们的孩子则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通过询问孩子们都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东西,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控住自己的选择。

2

2.胜任需求

胜任需求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而非摆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奖杯,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为人父母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多多支持我们的孩子去发展胜任力。要记住,你不能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任何这样做的尝试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

3

3.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当孩子感到与父母之间也有这种纽带,当父母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如此一来,孩子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父母的价值观。自我决定论把这称为“整合调节”,指的是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孩子本人很可能已经非常沮丧,父母应该多一点同情地表达:“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跟你聊聊,这样就能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当父母体现同情,并告诉孩子还有提高的空间与方法,并且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是否接受这种帮助时,孩子就会感到更被尊重和支持,同时也会更愿意接受帮助。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在孩子做出好的决定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时,家长可以给予鼓励和赞扬,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

4

4.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孩子需要有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培养自我约束力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控制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力,成为自律、上进、对自我负责的人。

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需要家长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鼓励孩子探索自身兴趣和爱好,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反馈,以及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力,成为自律、上进、对自我负责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哪些父母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家庭教育确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很容易让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哪些父母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缺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抵制校园暴力不仅仅要从孩子做起,而且还要从父母做起。

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的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多为政府公务员、大型企业或者外企员工,尤其是在重要工作岗位或者担任单位部门领导职务的,工作任务繁重,竞争压力较大,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从而无暇于教育孩子。

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可能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但是相对轻松,有充足的业余时间,但是可惜的是没有把宝贵的时间用到教育孩子上。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作父母的只需要挣钱供应孩子上学就可以了。

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主要是那些没能很好接受教育的人群,由于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太低,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重任,或者说不会教育孩子。自己虽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但是却不懂教育,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单身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是那些离异后没有再婚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为了生计长时间在外面奔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单身家庭的孩子本来就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家庭教育缺失后就会使孩子的状况更糟糕。

小编温馨提醒,有很多家长特别怕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会经常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就打他,虽然看起来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如何让孩子远离暴力行为?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而且还要教会孩子一些校园暴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远离校园暴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庭教育当中父母要多注意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当中父母要多注意适当鼓励孩子,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精神鼓励,有的时候甚至比物质基础更加重要。对于孩子来说物质需求只是基础,孩子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家长对孩子适当的精神支持,能让孩子获得自信,自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适当的鼓励赞扬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人也很自信做事也能有动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帮助孩子做了的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就剥夺了孩子独立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孩子的精神自律和自信心。青汁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孩子养成习惯之后,对于父母的依赖越来越重,对于孩子能够独立生活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要让孩子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

对于孩子家长要给予肯定。有些家长总是喜欢对于孩子打击式的教育,打击式的教育不但不能够促进孩子生长,反而会导致孩子出现强烈的自卑心,所以家长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孩子某件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肯定,给孩子激励式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但是鼓励孩子也要用正确的方法,如果不合适的方法也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

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也要学会以理服人,不要对于孩子过于苛刻的要求。如果家长一味的批评指责孩子,这种错误的观念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懂事,家长能够耐心的跟孩子聊天,说话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也是能够听懂的,而且孩子基本上都是喜欢听好听的话,如果家长平时跟孩子说话的态度很好,孩子也很乐意接受家长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庭教育中 “付出感”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父母该如何把握尺度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可能让孩子产生内疚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付出感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但它对孩子和家庭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一、付出感的本质

付出感是指在付出、牺牲或关怀他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并不是一种坏事,而是在特定情境下自然产生的情感反应。然而,问题在于付出感的方式和程度是否适当。

2

二、付出感与家庭教育

付出感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尤其是母亲为子女的成长和福祉而付出。然而,过度的付出感可能导致母亲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陷入一种牺牲感和付出感的困境。

3

三、中国女性与付出感

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在过去的社会结构下,年长的女性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付出感。这与家庭中的重男轻女传统有关,导致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匮乏的角色,容易产生付出感。

4

四、付出感的影响

付出感可能对孩子产生内疚感,因为他们感知到母亲的牺牲和付出。这种内疚感可能会长时间存在,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5

五、解决付出感的路径

1. 感知付出感的复杂性:孩子不应将责任归咎于母亲的付出感,而应理解社会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影响。

2. 促进女性的独立和平等: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女性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个人空间,减少了付出感和内疚感。

付出感在家庭教育中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但它需要被正确理解和把握。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意识到付出感的复杂性,尊重彼此的需求和欲望,以建立更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社会也应促进女性的独立和平等,以减少付出感的不利影响。只有这样,家庭和社会才能更加富裕和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