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79

文章

644

李村李氏宗祠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李村李氏宗祠为清流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村李氏宗祠位于李家乡李村,年代为清代,面积为136平方米,类别为坛庙祠堂。

2018年7月30日公布为清流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墙四周外延5米。

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0米。

李村村:李村位于清流县南端,李家乡政府据地,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321户,1046人,党员27个,在村劳动力740人,在家务农495人,转移到清流县城关服装厂、雨具厂134人,转移到县外谋业65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东、厦门从事经商、务工、办企业等。土地总面积5974亩,其中林地面积3834.6亩,居民实用地267.4亩,交通用地219.3亩,园地34.4亩,耕。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栗下村彭氏大宗祠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栗下村彭氏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村栗下之名早有耳闻,秋高气爽时节,朋友相邀终于如愿以偿。栗下古村位于江西省吉水县尚贤乡,距吉安市26公里,距吉水县城29公里,为吉水县、吉安县、吉州区三县(区)交汇之地。栗下村皆为彭姓人家,目前共计137户、460多人。村中建筑依山而建,背靠后龙山,前有小溪缓缓流淌,整个村庄的布局非常符合传统村庄“依山傍水”、“枕山面水”的风水理念,这也是栗下彭氏能够长久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

“彭氏大宗祠”建于1882年,四周是参差有致、雄浑古朴的马头墙,其内部结构依照客家民居“三进三开”扩之为“三进六开”,形成规模庞大的“九栋十八厅”。建筑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颇为壮观,精美的木雕、砖雕,雕龙画凤,金饰彩绘,令人叹为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坑王氏大宗祠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坑王氏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坑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

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

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时代脉络清晰可辨,难得的是石牌坊上有“嘉庆十四年中秋”的题刻记载,是有绝对纪年的建筑物。整个宗祠就犹如一部砖石书写的建筑史册,甚为珍贵。

宗祠面阔五间,中庭宽阔,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加上后堂正脊上的龙凤灰塑纹,说明该村王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比较显赫的时期。

中坑村:中坑村位于石排镇的西部。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华侨、旅港澳乡亲6000多人。2006年村级集体收入696万元,村级集体资产8494多万元。共有工业企业30多家,形成了以家具、电子、轮胎、五金为主的工业体系。中坑村餐饮文化尤为特出,以石排琼荘酒楼为代表的烹鱼技巧更是出色,深受广大顾客的青睐。 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礼嘉王氏宗祠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礼嘉王氏宗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礼嘉桥王氏宗祠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鱼池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雍正年间(1723—1735)增建后进,嘉庆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旧址上扩大祠堂规模,历时8年建成。

礼嘉王氏宗祠,历史比较悠久。据《周陈王氏宗谱》记载,中沙礼嘉王氏是周陈王氏是随北宋南渡而来到武进礼嘉的。中沙周陈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脉的后裔,而王旦的父亲王祜(王晋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当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大文豪苏东坡收入《古文观止》的名篇“三槐堂铭”说的就是这件事。以后,王氏子孙不论迁徙何处,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

王氏宗祠原为五楹四进,中间有一个大天井,是经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歇山式建筑在我国古代运用很多,它指的是庙宇殿堂的屋顶形式,即在殿顶两侧的两面坡截断后立起一面墙,然后再形成一个斜坡。这样建筑就有厚重感和纵深感,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并且指导当地确定了修复方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它的历史原貌。

王氏宗祠堂屋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4进。依次为门厅、三槐堂、槐荫堂、槐恩堂。整个宗祠堂屋占地面积217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

第一进门厅6楹5间,正中为“礼厅”,前檐筑石库门楼,门额嵌砌砖雕楷书“王氏宗祠”4字,两侧楹联“五马家声远,三槐世泽长”。门后悬挂“王文正公祠”横匾。屋后天井中筑2条平行凉棚式穿廊连接到第二进。

第二进厅屋名“三槐堂”,6楹5间,前后超檐下均构筑沿廊。前檐下悬挂“三槐堂”横匾,堂内正中塑有先祖王旦全身坐像。屋后天井东西两侧各筑进深3楹,面阔3.5间的碑廊,陈列《先祖像赞》碑、岳飞《题王氏家谱跋》碑、《钱振锽丁丑避难纪念》碑、《周陈王氏修缮宗祠碑记》及《修祠续谱功德》碑等。

第三进名“槐荫堂”,6楹5间,前檐翘角下筑沿廊,檐下悬挂“槐荫堂”横匾,堂内自左至右分别塑有中沙礼嘉桥支祖王真一坐像,南渡始迁祖王皋坐像,中沙祖王吾伍坐像。

第四进名“槐恩堂”,进深5楹,面宽5间,供奉王氏列祖列宗牌位。另在正屋两边附建有厨房、库房、大仙阁等辅助房。

精美的砖雕和木雕也是王氏宗祠的一大特色,内容有飞鸟花卉、山水人物,构图讲究,刀法细腻,都是典型的江南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远远望去,马头墙,粉墙黛瓦,砖雕门楼,飞檐重脊,在蓝天映衬下,诉说着昨日辉煌,不禁让人遥想当年风光。

礼嘉桥周陈王氏祠堂,自嘉庆十四年(1809)改建以来,未曾规模维修过,屋宇建筑日显破败。为保护祠堂文化遗产,故王氏族人于2006年9月启动宗祠修复工程,历年余,于2007年9月修缮竣工,恢复了祠堂原有明末清初的建筑形制。2008年2月26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礼嘉镇:武进市辖镇。常州市主要商品粮基地。全国有名的“雨衣之乡”。1993年撤乡设礼嘉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常州市15公里,距沪宁高速公路1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北通京杭大运河,南通太湖,永定河穿镇而过,礼坂公路紧靠镇区西侧。辖新路、新生、于家、秦巷、渔池、兴隆、孙觌、建东、沟东、陆庄、贝庄、礼嘉、西仪、毛家、高树15个村委会和礼嘉镇1个居委会。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溪姚氏宗祠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古溪姚氏宗祠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溪姚氏宗祠位于潮南区两英镇古溪社区寨内,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4年10月10日,古溪姚氏宗祠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两英镇:广东省汕头潮南区两英镇是中国针织名镇、广东省科技创新试点镇和广东省中心镇,全镇总面积72.4平方公里,总人口18.8万人,下辖30个村(居)70个自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南通深汕高速公路,北接324国道 省道司神公路、田池公路贯穿全境。城镇功能日臻完善,镇村二级主干道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并配套路灯;拥有中小型水库35宗、自来水厂1座、220千伏输变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犀溪叶氏宗祠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犀溪叶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犀溪叶氏宗祠位于寿宁县犀溪乡犀溪村,年代为清。

简介: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坐西北朝东南,由门楼、戏台、先慎堂(中军府)、亨堂、报本堂等组成,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牌楼式门楼,面阔三间,悬山顶;戏台设八角藻井,歇山顶;先慎堂进深五柱,享堂进深六柱,均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

2013年,犀溪叶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四周各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穗石村林氏大宗祠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穗石村林氏大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穗石村林氏大宗祠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穗石村穗石大街52号,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从建筑物外墙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30米。

穗石村:小谷围街穗石村距离番禺市区23公里,离小谷围街道办事处2公里,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院相邻。广州大学城兴建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城建设后,部分村民仍留原地居住;部分受拆迁影响的村民则搬往谷围新村安置。现该村面积约3.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00人,流动人口近1000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村属土地发包收入,旧村闲置土地、村属商铺和渡船等出租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包氏宗祠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包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包氏宗祠位于安徽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大包村。

为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南距包拯出生地小李蛮村(原名小包村)仅2公里。始建于宋,现存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筑。祠堂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景色秀丽。奇特的是,一般宗祠均大门朝南,唯该祠是大门朝北。相传包拯因严惩恶吏得罪朝中权贵,权贵屡向皇帝进谗,诬包拯图谋不轨。包拯为表白忠心,故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以示“子子孙孙,永不面南”。现存宗祠4进,青砖小瓦,正厅居中陈列有《包氏宗谱》、《包孝肃议》及包拯画像。祠堂附近有不少有关包拯的传说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桂阳谢氏宗祠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桂阳谢氏宗祠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桂阳谢氏宗祠位于桂阳县流峰镇松市村松圩组,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桂阳谢氏宗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墙基四周外延10米

建筑控制地带:墙基四周外延20米

松市村:松市村(Songshi Cun)松市村因东、南、北三面临山且都是松树故而得名,1980年前属沧海大队,1980年后沧海大队分为沧海村和松市村,村部设在松市小学内,距镇政府5公里,辖2个自然村,松木圩、松木辛,松市村东面连山;北面与沧海村相连;南面与樟木寨脚村相邻,西南与敖泉叉路口相连,村内有10个村民小组,全村334户,人口1378人,土地面积2.5。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北亭崔氏宗祠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北亭崔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亭崔氏宗祠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该祠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四年(1878),1997年重修,2008年重修。坐东向西,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占地面积1602.58平方米。该公祠三路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祠前有开阔地坪,立有旗杆夹石一对。大门门额镶木匾阳刻“崔氏宗祠”四字,两边有钟鼓楼、青云巷,左路青云巷石额阳刻“礼门”,右路青云巷石额阳刻“义路”。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堂梁架正中悬刻“大衍堂”木匾,上款“光绪四年戊庚岁”,下款“1997年仲春”。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后堂设前廊,后堂衬祠天井处有一口古井。

200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北亭村:小谷围街北亭村距离番禺市区20公里,离小谷围街道办事处3公里,与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相邻。广州大学城兴建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城建设后,部分村民仍留原地居住;部分受拆迁影响的村民则搬往谷围新村安置。现该面积约3.98平方公里;村户籍人口4300多人,流动人口近3000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村属土地发包收入,旧村闲置土地、北亭广场商铺等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横大路周氏宗祠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大路周氏宗祠为安福县文物保护单位。

横大路周氏宗祠位于安福县横龙镇横龙村。

2011年3月,被公布为安福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安府字[2011]29号)

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四周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四周延伸各10米。

横龙镇:安福县辖镇。商品粮重要产区。1949年为横龙、管家等乡,1958年合设横龙公社,1968年并入平都公社,1972年复设横龙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设镇。位于县境西部,镇政府驻关王庙。距县城5公里,面积136.8平方公里,人口2万。南北皆山,中部为泸水河冲积平原。吉(安)界(化垅)省道与泸水河横贯镇东西。辖全村、枫塘、井头、洲里、壶丘、新屋、利田、院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石门高氏宗祠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石门高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

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硬山式屋面,天井两侧为单坡,上盖青灰小瓦。门厅两侧建有砖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门前设有广场,广场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历时多个朝代、整修不断,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它的保护对研究皖南古建筑史、地方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保护范围:宗祠门楼向南8米,东、西、北三面至祠堂墙基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米,南同保护范围。

棠溪镇:棠溪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南部山区,南面分别与石台县的七井、贡溪乡毗邻,东面分别与青阳的阳陵、南陵及九华山二天门接壤,距市区43公里,现有9个村委会,1.2万余人口,国土面积251平方公里,是贵池区面积最大的镇,其中山场37万亩,耕地1万余亩,是一个“九山两河半亩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镇。 发源于九华山楼台山的龙舒河,由东而西贯穿全,沿途流经石门、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定安张氏宗祠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定安张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氏宗祠位于海南定安县城定城镇东南20多公里处永丰乡高树林村,是一座有正屋和横主席台的院子。张氏宗祠那里陈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张岳崧的著作、书画、对联、碑帖匾额、印章等遗物和晚清名人关于记述张岳崧生平事迹的文章著作,对了解和研究张岳崧及晚清海南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重要价值的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的张岳崧,字子骏,又字翰山、瀚山,号觉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县,宋嘉定年间迁琼,其祖为琼山尹,张氏宗祠故落籍琼山。张氏宗祠后迁定安。张氏宗祠张岳崧自小聪明好学,《翰山公行述》中记述:"七八岁时,或偕童稚钓游,每挟书与俱"。十岁时,负芨琼山县蔡南昭为师,学业进步很快。十二岁应童子试,十六岁补弟子员,嘉庆辛西(1801年)优引举质。嘉庆甲子(1804年)科中广东省举人,嘉庆已已(1809年),中进士,张氏宗祠的0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试正考官、文颖馆篡修官、武英馆篡修、都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张氏宗祠的张岳崧饱才博学,涉猎很广,业通书画、法律、经济、水利、军事、医学。张氏宗祠史称他“学问淹通醇粹”,说他“诗赋宗汉魏而出入唐宋诸家,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临仿造精妙,片褚只字,人争宝之。”他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现今海南岛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

张岳崧乐善好施,济困助学,他任陕甘学政时,曾捐俸修复荒废了的汉中之涅中、巩昌之南安、绥德之雕山等书院。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捐捧制作棉衣数千件,以救济水灾之民,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也尽力而为,曾捐资历并合众力,重修岁久就圯的定安县文庙张氏宗祠,带头捐集4000两银,建立宾兴馆,以资助定安县贫寒的读书人做为赴乡试的旅费。还多次捐资给家乡高林村修路,晚年他致力编篡《琼州府志》,其“采访必确,抉择必精,删其丛杂舛谬,阅岁而成书。”他还捐资合刊《丘文庄海忠介文集》并为邢宥搜辑遗文。曾主讲琼州之琼台书院、雁峰书院,羊城之越秀书院、肇庆之端溪书院。张岳崧一生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岳崧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乡病逝。享年70岁,他的棺葬于琼山县甲子镇毛头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时期遭受破坏,其石柱、石栏、石牛、石羊、翁仲都荡然无存。在张岳崧前,明清两代,琼人登进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当朝清嘉庆皇帝仁宗琰,为张岳崧的直接这样高的名次而骄傲地说:“何地无才!”后来在张岳崧直接熏陶下,他的长子张钟彦中了进士,三子张钟秀和张熊祥也均中举人。

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一位难得的人才,他有功于国于民,历来海南岛人民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宏诲等一起引以为荣。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革除各种陋规,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丘浚)、忠绝(海瑞)、吟绝(王佐)、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新朱氏大宗祠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清新朱氏大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清新县三坑镇白米埔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门向东,迎紫气东来之瑞气。门檐高达5米,门上镶嵌石匾,上刻“朱氏大宗祠”五字,宗祠高达9米,青砖墙,琉璃瓦剪边,屋顶两侧为镬耳,虽经二百多年风雨,至今仍巍峨挺秀,是粤北地区现存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宗祠大门两侧沿巷的建筑物均为附祠。门口的照璧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木雕屏风,祠堂是五进结构,前座是仪门,中座为大堂,大堂中间为大厅,高悬牌匾,两侧大柱有楹联,后座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据介绍,从前祠堂两旁设有读书室,每进均设一间,前为天井,后通青云巷,十分宽敞,厅旁设有登0梯。宗祠坐西朝东,明亮通爽,静穆的祠堂,清秀的庭园,是朱家子弟读书的地方。

朱汝珍旗杆夹在祠堂门口,有一百多年历史,旗杆夹上两面刻有“光绪甲辰恩科联捷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授职编修臣朱汝珍立”的字样,顶端是两只威武的石狮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邹堂郑氏宗祠与牌坊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邹堂郑氏宗祠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堂郑氏祖祠俗称“始祖祠”,位于揭阳空港经济区地都镇乌美社区,于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建成,是邹堂郑氏之11世祖郑旻告假回乡修建祖祠时所建的。郑旻是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进士,授官兵部主事,曾任贵州布政司、四川按察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有口皆碑。其祖祠几经焚毁再建再重修,如今依然屹立在邹堂山下,古风依旧。“科第世家”石牌坊坐落在祠外,为二层式石基的三门四柱全石结构,高约5米,宽约7米;此乃郑旻的五世孙郑其崇中举之后归故里修祠所立,这石牌坊见证了邹堂郑氏一族的荣耀与辉煌,自郑旻首中进士之后,五世之中就有四代科甲,确实不得不令人称赞。据说邹堂乡曾产生了1名进士、5名举人、40名贡生,乡间多处可见到“明经第”的古宅。

郑氏祖祠和“科第世家”石牌坊浑然自成一体,独树一格,更是邹堂乡的文化象征,激励着邹堂人崇文向学,孜孜不倦求知。清康雍年间邹堂乡沙池尾出了一个秀才郑文海,字明若,乡人称之为秀才公,郑文海于1737年倡开溪筑长堤,将几千亩咸田改造成良田,其功绩载入史册,颇见辉煌。目前位于枫美村境内沙池尾的“纯笃公祠”及郑文海读书处——“德邻居书斋”、郑文海故居——“栏杆厅”古居民建筑群结构尚完好,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邹堂自古以来人文蔚茂,俊贤迭出,文风犹盛,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乌美社区:乌美村乌美村地处潮汕三市交界,北倚桑浦山,南临榕江,东部与汕头特区媲邻,206国道横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全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乌美村是地都镇的一个行政村,设立党总支一个,下设9个支部;设立村民委员会一个,下设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6031人,总户数1352户,现有党员140人。村二委班子成员共9人,其中支委7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景贤贾氏宗祠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景贤贾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贤贾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内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历史悠久,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称贾家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是说贾家的官宦发达。对此,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个掌故可以说明:因为贾信身为朝廷要员,与皇室关系密切,贾信的父亲贾季良在入宫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只会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员,而拒绝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怎肯低头拜妇人?”以显示自己的不寻常。

当然,对于这种说法常人只当传闻一听了之,不过贾家古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显的官宦建筑风格,依然可以印证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贾家村在外任官的人多,回来以后所建房子风格多变,甚至含有皇宫建筑的元素。”刘金成说。

最有代表性的是贾氏宗祠。走过祠前巷,就可以看到这座四进式穿堂建筑的祠堂,占地面积达到1872多平方米,分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最为关键的是,雨亭、拜亭、寝宫、观音堂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甚至是廊道、庭院和厢房沿中轴线对称布局。“这明显是遵照了皇宫建筑中的对称原则,这在江南一带的祠堂中极为罕见。”刘金成说。

祠堂建筑中的皇家风格还不止于此。祠堂建有大型雨亭藻井,呈八卦造型,分为三层,在此天井被赋予了采天地之灵气、聚肥水财气于一家的传统理念。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三进院为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而这还要求具备一定成就者的牌位,才能被放进其中。四进院为观音堂,前置太平缸一口。

祠堂雕刻固然反映了当时工匠的技艺臻至炉火纯青之境,更透露出一种信息,贾家子孙在外致仕发达,也将所见所闻带回了故乡。

村落建筑官味十足

与一般古村的朴实无华相比,贾家非同一般的官宦建筑让这个村子多了一份雄壮威严。抗战期间,著名上高大会战前夕,国民党军长王耀武就居住在贾家村,在此酝酿上高大会战的部署指挥。王耀武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时任国军劲旅第74军中将军长,平时为人谦逊随和,战时雷厉风行,是国民党军八年抗战中最能打的虎将之一,1941年参加上高大会战,因74军作战有功,国民政府还特颁给74军星形荣誉旗一面。

王耀武所住的地方就是贾家官厅“赐福堂”。官厅是迎接府、县来往官员的驿站,也是政府机关。“赐福堂”无疑是贾家村中最典型的官厅建筑,是在清早期建造起来的,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我们从赐福堂可以看出,重内不重外、内秀外中的儒家理念,在整个村落中首屈一指,外观上很平常,但里面建筑却十分实用。”刘金成说,其中天井处由青砖砌成福、禄、寿、喜圆形字样,两侧为封火墙翘角建筑,赐福堂装饰为木雕、石雕,采用圆雕、镂雕和高浮雕技法,赐福堂山墙均用条形麻石砌成,高1.5米,非常坚固,防盗性能良好,山墙和后墙上有石刻多处,纹饰有鹿、凤、八卦、蝙蝠等。

新街镇:新街镇位于高安市南部,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总面积135.18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 2017年,全镇总户数13079户,总人口41321人。有耕地面积5059.8公顷,山林面积4267公顷,水域面积836公顷,森林覆盖率31.6%。 2017年,我镇完成财政总收入8127.94万元,全市排名第10位。2017年主要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桂林王氏宗祠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桂林王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王氏宗祠位于福安市穆云乡桂林村,年代为清。

简介:始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坐西向东,由门楼、戏楼、祠厅、祖堂等组成,占地面积1612平方米。四座单体建筑均为穿斗、抬梁式梁架,以厢房、天井、围墙连成整体,屋面依次为牌楼式、歇山顶、悬山顶、悬山顶鹊尾脊;牌楼、戏台、祖堂均施藻井。

2013年,桂林王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东、南、北侧各外延10米,西侧外延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徐家塘余氏宗祠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徐家塘余氏宗祠为安义县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类型:古建筑

地址:江西省安义县县城徐家塘

简介:

余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安义县城徐家塘,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重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560.7平方米,宗祠主体建筑宽17.3米,进深25.8米,大门呈八字型。分前、后两幢,硬山顶建筑和在此二幢中间东西二侧建有草坡式厢房连接,成为一整体组合而成。宗祠内有前厅堂、后厅堂、厢房、过道,且天井四周有迥廊,由于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致使厅堂高大宽敞,整个建筑有大柱七十二根,其中四棱形麻石柱十二根,其分布在大门口二根,天井四周十根,宗祠的木结构,采用穿斗式框架,在穿片上有立柱。宗祠四周青砖墙面,墙面彩平砖砌法和侧砖法的空斗式,顶面用粘土瓦,由于前后二幢瓦面和中间两侧的厢房瓦面以割沟相联接,使屋面雨水流向天井,再从下水道中排出宗祠外。其古风犹存,古朴典雅,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对研究我县祠堂的起源、建筑结构式,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定内坡定内宗祠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定内坡定内宗祠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定内坡定内宗祠位于西乡塘区坛洛镇朱湖村定内坡,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定内坡定内宗祠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坛洛镇: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位于南宁市西北部,距离市中心约42公里,周边与金陵镇、江南区的江西镇、隆安县、扶绥县相毗邻。南昆铁路、国道324线、南百二级公路、南坛高速公路横贯全镇,设有南武康火车站,左江、右江两大水域夹流而下,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坛洛镇设有一个党委,辖有6个党总支部(其中村级党支部5个),92个党支部(其中村级党支部14个,机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郎坞骆氏宗祠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郎坞骆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郎坞骆氏宗祠位于义乌市大陈镇郎坞村村口,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1.08.27义政发【2011】64号。

大陈镇:中国衬衫之乡——大陈镇,地处义乌市北大门,与诸暨、浦江接壤,距义乌机场12公里,交通便利。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大陈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经济持续稳定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渡头雷氏大宗祠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渡头雷氏大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渡头雷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渡头社区云梯里1号,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十五年(1889)、1999年重修。祠堂坐北向南,三间三进,面阔13.2米,纵深37.15米,面积约484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墙脚,博古脊。每两进间夹一天井,天井两旁有廊。蓝釉瓦当、滴水,门前台阶两侧各有一抱鼓石,头门前廊有四根石檐柱,石质瑞兽托脚、雀替、挑头,两侧有塾台。头门为硬山搁檩,中堂、后堂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梁架由四根木质金柱支撑。该建筑为当地较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

南区街道:南区古称良都,位于伟人故里中山市中心城区南部,面积48平方公里,辖良都、北溪、城南、马岭4个社区,常住人口约6.53万人,旅居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乡亲超4万人,是中山的重点侨乡。南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香山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区域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民生和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宜业近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