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湾寺镇黑窑洞村【汇集14篇】

我国有很多地方都有窑洞,那么具体在哪些地区呢?下面小编来告诉大家。

浏览

7450

文章

14

篇1: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很多地方都有窑洞,那么具体在哪些地区呢?下面小编来告诉大家。

操作方法

1

山西

有很多窑洞都分布在山西省,那里处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土壤比较厚,所以产生的窑洞是比较多的。

2

陕西

还有很多窑洞分布在陕西省,陕西省的窑洞要比山西省的窑洞要更多一些,那里的土壤更厚一些,很多陕西人以前就住在窑洞里面。

3

河南

有很多窑洞也分布在河南省,河南省的窑洞较为干燥一些,没有太多的水分,那里的土壤也是比较厚的,以前,很多河南人也住在窑洞里面。

4

内蒙古

还有很多窑洞分布在内蒙古省内,那里的地势较高,黄土较厚,所以窑洞非常的多,以前,也有很多内蒙古人就住在窑洞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陕西窑洞文化,建筑艺术的一大奇观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是陕北农民的象征。具有十分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本期小编就带你去陕西文化探索陕西窑洞文化的神奇。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虽然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你可能也喜欢:

历史悠久的陕西陶瓷文化

陕西婚俗,陕西传统结婚风俗

陕西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与众不同的陕西方言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史家寨窑洞民俗园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史家寨窑洞民俗园位于阜平县城东北20公里处。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晋察冀边区和冀晋区(后改为北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分布在史家寨及其附近村庄山坡上的一排排窑洞,便是当年边区机关的旧址。1943年秋,日寇对阜平县进行了三个月的“大扫荡”,大量房屋被毁。在住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发扬延安精神,亲自挖窑洞住。当地群众也积极参加。从1944年1月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大部分窑洞基本完成。机关住下后继续挖,一直挖到抗战胜利。窑洞大多为土窑,少量为石窑。两米多高,三米深,木制门窗。另外还有一些土坯楦窑,外面看像排平房,里面为拱形屋顶,没有木料。

史家寨村西山跟有石窑洞8个,是晋察冀分局驻地。副书记程子华、秘书长-

住在这里。史家寨村下二里处的漕沟有土窑洞14个,为边区抗联会驻地。史家寨村对面鹞子河东的大东沟有窑洞15个,还有一排简易平房,为边区-驻地。家北村大东沟有土窑20个,为边区城工部驻地。家北村歪脖子沟有窑洞80个,为晋察冀边委会驻地,主任宋劭文、副主任张苏也住在这里。边区政府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并从这里迁移到张家口市。在这里召开过1944年底至1945年初的全边区群英大会;1947年冬又在此召开边区土改和整党大会,-、-、聂荣臻等人都参加过这次大会,都住过这些窑洞。家北村黑枣树沟为边委会伙房。黑枣树沟与歪脖子沟中间的山梁,挖了个隧道式山洞,既是防空洞,又是到伙房的通道。家北村太平庄,建造十间简易平房,为边区“大礼堂”,是当时最大的建筑。家北村二十亩地,有土石窑洞30多个,为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驻地,院长王裴然也住在这里。庙儿台村西黄土岗,有土窑洞100多个,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驻地。当时聂荣臻到了延安,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在此居住。庙儿台村大教场有窑洞10个,后沟有窑洞25个,三亩地有窑洞6个,这3处为边区招待所,经常有国际友人居住。庙儿台村上北头岸(河儿峪沟口)有两排土坯楦窑共100多间,是晋察冀边区党校驻地。庙儿台村上河儿峪沟中的当家沟、走道沟共有窑洞30多个,边区运输队(亦称县驮骡队)曾在此居住。史家寨村西五里远的雷堡村,有窑洞30多个,为晋察冀日报社驻地,总编辑邓拓住在这里编辑出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红土山村有窑洞20个,还有几间楦窑。槐树庄村的大角扇里有窑洞20多个,葡萄岸、杨沟有窑洞4个,这些地方都是报社下属单位驻地。从雷堡村至史家寨大东沟,东西8里,从红土山村至史家寨村下漕沟,南北6里,方园近50平方华里地带中的史家寨、雷堡、庙儿台、家北、槐树庄、红土山6个村庄中的大小17道山沟里,共挖有石窑洞400多个,建土坯楦窑100多个。1983年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史家寨窑洞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史家寨窑洞群所在地自然风光优美怡人,四季皆宜观赏山上美景。山场已有千余亩的观光果园,桃树、苹果树等品种丰富,收获季节果实累累。整个山林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以窑洞群为载体来开发整片山林,形成以水果、林业景观为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红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域内,距乾陵14公里,福银高速及312国道直径圆区。项目总占地二万亩,一期开发4300亩。以西北地区独有的黄土高原峡谷沟壑地貌为背景,结合保护完整的百年下沉式古窑洞,以特有的“住”文化为特色的极地生态度假庄园。

黄土高原海拔1000米,峡谷沟壑,山塬伟岸,远望高塬山孪叠嶂,土柱漏斗,斧刀直壁,褶皱丰富,沟谷险峻、游人可达顶峰,一揽群塬。

峡谷探险:以等驾坡存在于1.35亿年前的白垩系时代原始地貌为载体,构造褶皱,断裂横层,塬壁峭立,植被葱郁,峡谷沟壑,弯曲通幽,两壁山塬造型各异,险情妙趣横生。

夕阳西下,映照金色黄土大地,人们吟唱着“太阳颂”,迷人晚霞,翩翩起舞……让游人真正体会大自然恩惠和山风野色之秀美,花果悠悠飘香,心旷神怡,沁人心肺,领略黄土高原特有魅力,更蕴含着深厚的黄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博大精深。

天井窑院:世界最大窑洞群落,被称为“人类居住始祖活化石”的等驾坡村落保留下来的百年凹穴式古窑洞,在这里可观赏到村民现时生活的动人场景,体验黄土地农家生活的乐趣。

窑洞建筑体系符合了社会发展主动适应自然发展规律这个前提。本案创造出更适于现代人居住的新型地下建筑,伴随着人类对节约土地、降低能耗、保持生态平衡、寻求可持续发展聚居环境认识的提高,人类必然转向亲和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创造“天人合一、物我相应、与大地谐和共生”的美好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常行村民兵抗日窑洞保卫战斗遗址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常行村民抗日窑洞保卫战斗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常行村民兵抗日窑洞保卫战斗遗址

常行村民兵抗日窑洞保卫战斗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抗日战争

地址:壶关县东井岭乡常行村

抗日战争时期,常行村处于敌、伪、顽交汇地区,也是0领导的抗日政府的前沿阵地,在0的领导下,为了长期坚持对敌斗争,更有效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1943年冬季,利用本村三面靠山,地下开采煤炭的“旧坑道”这一优势,在村西南山的窑洞中,修筑了“民兵战斗洞”,还从村中开了一个口子和战斗洞巷道相通,在原来旧坑道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修筑,筑成一条四里多长的“爪”字形坑道和窑洞,坑道和窑洞共留三个出口(即村中、南山和西山),一个通气孔(另一个井窑),在村中的窑洞口上修筑了一座碉堡。窑洞和碉堡的修建,成为常行村党支部领导群众,坚持抗敌斗争,防御日寇扫荡的坚强堡垒。常行村民兵和干部群众,就在这所窑洞内坚持了长达四昼夜的闻名太行、闻名全国的“常行窑洞保卫战”。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西省壶关县城南40千米处常行村中。该窑洞系旧煤窑(窑)改造而成,深2000米,宽窄不等。洞内设弹药库,粮库,临时办公室。同时有三处风口及一处隐蔽出口。洞口建有一座高8米,长宽各4米的砖石雕堡一座。新中国成立后为记念该遗址新建展厅,办公室,会议室,宿舍等房屋17间。四周山丘环抱,苍松刺槐成荫,景色迷人。

1939年,日寇侵占壶关城,-27军占据壶关南部地区。常行村成为我抗日前沿阵地。常行村民兵战斗队经常出动袭击日寇,敌我矛盾尖锐突出。日寇对常行民兵恨之入骨,恃机报复。1944年农历7月21日凌晨,日寇一小队从凌川县城出发带领伪山西剿共第二师及投敌的-保安五中队,共500余人包围了常行村,村委会主任徐顺海,民兵队长张小保得到情报后,由张小保带领全村十七名基干民兵到村外阻击敌人,掩护群众安全到1943年利用旧煤窑修筑的地下坑道--窑洞。敌人进村扑空后更加疯狂了,他们采取从风口往窑洞放毒气、用烟熏等残暴手段,企图置群众于死地。在这外无援兵内少粮弹的情况下,我抗日民兵于日军生死搏斗了四天四夜,直到25日壶关县武委会、独立营和区干队配合各村民兵打退了日寇,才把群众从窑洞内解救出来。

常行村民兵坚持四天四夜的辉煌战绩受到了上级党委的赞扬。1944年11月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召开的"太行区群众会"会上授予须顺海、张小保"腹心地区一等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杀敌英雄"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徐顺海、张小保分别于1951年、1960年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每人授予半自动-一支。当时他们用过的部分刀-现仍展览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这次战斗在我国民兵战斗史上均属典型战例。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拨专款对碉堡及房屋进行了全面维修。

常行村:常行村位于壶关县城东南35公里处,版土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共157户,430余口人,耕地面积1290亩,粮食总产量21万公斤,人均收入1800余元,无霜期120天,党员36名,全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米脂窑洞古城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米脂窑洞古城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米脂古城主要以东大街、北大街为主骨架,其它巷道呈不规则网状分布于大街两侧,形制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东大街由十字口至东门长约480米,两侧店铺林立,是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门长约340米,两侧建筑多以住宅为主。全城设有东、南、北3座城门,现仅存北门。

古城的窑洞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数建于明、清两朝。窑洞四合院的形式据称由当地大户人家首创,后来普通百姓争相模仿,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窑洞古城。

在这些或奢华、或普通、或简陋的窑洞四合院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里辛勤劳作,休养生息。当地人不知道的是,在默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他们已经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了下来。

窑洞古城这一独特的中国生土建筑模式,首先引起了西安美院建筑环艺系师生们的浓厚兴趣。系主任吴昊教授指出,当代建筑普遍缺少地域文化色彩,忽略创作研究,设计过于商业化,结果导致很多城市建设千篇一律。而充分发挥本地自然材料特性的窑洞古城,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生态意义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最符合我们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建筑文化范畴的典范。

大成殿,位于米脂老城东大街,是县里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现在,它是东街小学的仓库,殿里遍布灰尘,塞满杂物。李自成行宫博物馆原馆长申长明老人指着地上一块字迹虽已模糊、但仍能辨认,被用来当做台阶的石碑遗憾地说,“这块碑记录了清朝康熙大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在竟然被当成了台阶石,真让人心酸啊牎”

站在殿外,原本可以毫不费力地仰望到远处葱茏的文屏山。然而,现在殿外不远处一座尚未完工的六层高楼将仰望的视线阻挡得严严实实。据县文体事业局局长乔雄波介绍,这块土地原本属于县自来水公司,后来被拍卖给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商品房,即将竣工。他说:“我们也知道这样会严重破坏窑洞古城的整体风貌,可是我们没有法律依据去阻止施工。”

现在的窑洞古城,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三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西安美院在米脂古城详查细测了70多个院落,发现已有7处瓷砖贴面和14处大的破损。

据了解,窑洞古城遭破坏由来已久。其中,在文革开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破坏,是纯粹性破坏,现在很多窑洞人家门口的残破石鼓就是那时的“杰作”。而改革开放之后的破坏则以“建设性破坏”为主,名为建设,实为破坏,最为可惜。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老城

乘车线路:米脂县乘出租或步行至东大街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黑窑洞土法炼钢炉遗址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窑洞土法炼钢炉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土法炼钢炉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黑窑洞村境内南山坡上。遗址坐西向东呈一字型排列,共有冶炼炉159个,大部分已坍塌残破,较为完整的有50多个。冶炼炉最大的高8米,直径14米;最小的高2.5米,直径2.7米;多为宝塔状,炉内有烟道,烟道有1个或多个不等,冶炼炉内膛用土坯砌筑而成;一些较大的炉体在山梁高处挖地开坑而建,并开有1个或多个拱形门洞,用于加料、点火、清渣,底部设有多个通风炉道;还有一些炉体10个连成一体。整个冶炼炉群绵延两公里多,颇为壮观。这些炼钢炉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0年停工,一部分建成后还未曾使用过。由于这些炼钢炉所处地区附近出产铁矿石和煤,具备良好的冶炼条件,所以当年在梨园河两岸上下50多公里的地域内共建有炼钢炉近千处,面积约50平方公里。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24小时开放

景点位置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黑窑洞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庆阳窑洞民居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当地居民完整保留了传统黄土窑洞的居住形式,已成为今天庆阳民俗之旅的重要参观内容。 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这就是古代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挖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 今天,在庆阳各地,随处可见这种古老的居落形式。人们靠沟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叫“崖庄”;从塬面上向上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窑洞,好象一个地下四合院,叫“地坑庄”。这种独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自有妙处。 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景点位置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境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窑洞酒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窑洞酒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的特产。“老窑洞”以陕北高原窑洞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品牌内涵,以原产陕北红高粱为基料,用现代技术融合当地传统勾调工艺,酿制成绵甜净爽、口感地道的“老窑洞”米脂特色佳酿。

陕西闯王酿酒总厂位于陕西北部米脂县城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建厂,至今已三十六年。二00九年由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米脂闯府宏远酒业有限公司是企业改制后的管理公司。

米脂古称“银州”,因盛产小米,“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小米得名。米脂小米是我国四大名米之一,获得有机认证。米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上曾涌现出我国“四大美女”之首貂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众多杰出人物,素有“文化县”、“英雄县”、“美人县”之美誉,米脂闯府酒更是当地著名白酒生产企业,它曾于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月分别获得“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受消费者欢迎的最佳产品”以及陕西省总工会等五部门三秦质量万里行“质量信得过产品”等殊荣。

老窑洞酒是陕西闯王酿酒总厂二0一一年强劲推向当地市场的一款系列高、中档白酒。老窑洞酒精心选用当地优质小米、高粱及深井纯净水作原料,采用470多年前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延续下来的传统工艺,固态低温发酵,续渣六甑混蒸,结合现代科学管理,截头去尾,精心酿造,选用茅台、泸州等地高档调味酒勾兑而成的纯粮美酒,酒体中无食用酒精、香精及任何添加剂。它无色透明,醇香芳郁,甘润爽净,谐调典雅,回味悠长,深受当地消费者喜欢与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别具特色,匠心独运的陕北窑洞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窑洞陕北人民特有的居住方式,形成了陕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考证,窑洞最早出现于周代,经过数千年历史风雨的洗刷,这个文明还是流传了下来。本期延安文化带你来看看陕北的窑洞。

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汉族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汉族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独立式实际上是窑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凉。它与一般四合院没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构檐廊,屋顶覆土成平顶。

你可能也喜欢:

气势壮观的医宗圣地:铜川药王山

关于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是哪国的

一池三山的起源,它们分别指的是哪些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

全文共 6058 字

+ 加入清单

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发祥地,远古西王母文化遗存的民俗事象,在泾川一带广为承传,窑洞民居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可想而知,西王母在神化以前,这个半人半兽的部落酋长,处于原始荒漠时代,只能穴居栖身。在泾川回山之右的瑶池山崖下,至今还遗存有古代窑洞的遗迹,民居窑洞就是“穴处”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泾川先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黄土地上,为抗寒避风,依山傍水挖窑洞居住,世代劳作、繁衍、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的记载。窑洞民居对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了应该起的作用。

泾川黄土深厚,以农立县历史悠久。要发展农耕必须定居,因农耕受天时和空间的制约,安居才能乐业,民居窑洞就带有农耕文明的烙印。从远古到现在,泾川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就与这黄土地上的山、川、塬、峁相伴而生,相居而安,黄土窑和窑洞年年岁岁与人结下不可分离的缘份,这也是与西王母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穴处”事象演变和延伸的印证。

泾川大地黄土层深达100-200米,这深厚、绵软的黄土层便成了先民们唯一居住的选择。泾川的川区开化早,据出土文物旁证,泾河川和黑河川在3至1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遗迹,如在泾明乡(泾河川道)牛角沟出土了“泾川智人头骨化石”,在黑河川区、梁河乡上梁村、茜家沟村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石斧。足见泾川先民们,不单要择黄土厚、温暖避风、有水喝的地方挖窑栖身安家,还得要进行原始初级农耕,创造工具,繁衍生存。泾川的川道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生长快。特别是川区有河有水,所以先民们首先在川区依山傍水处挖窑筑庄,定居生活。泾川冬春多风雪大寒,所以开挖窑洞多靠北山,向阳避风,在山根或山坡平台处,就截面垂直挖齐个崖面子,等距挖三只窑,平处就是院子,或开敞或打院墙安大门,平出平进,这就是明庄。这类窑洞明庄,多见川区、山区、塬边和靠沟边的村庄。

明庄就崖高土干地势好而建,但一定要距河水溪水近,饮水方便;塬边庄子或沟边庄子,一定要距沟里水渠或泉水近而建。先靠向阳高崖处垂直挖下崖面子,再根据崖面子和院子大小,均等的挖三只或五只土窑,土干就一次性将窑洞高低长宽挖成;土太湿就先挖小点儿,住上人,过三五年土基本就干到了,又将窑洞的高深宽度挖一次定型。挖窑多少,要根据地盘大小和土质而定。一般明庄窑洞高3-4米,深5-10米,宽3-4米,土质干硬,高宽深都可加大一些,以坚固实用为准。窑帮一定等距平行,窑顶楦成半园式拱形,支撑力度均称稳定。用挖出的软土,打成土坯,干后砌成窑肩子,根据窑口大小安上门窗,做成土炕。有的还在窑内做土炕的位置,挖个和炕宽度一样的小窑,这就是“炕窑”。把土炕做在炕窑内,冬天特暖和,但大个子人要在炕上站起来,既伸不直腰又必碰头。这种炕窑可增加窑洞的宽度。这类窑洞庄子就是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家”。

明庄修造时出土便捷,边挖边将土倒在山下或沟里;排水通畅,顺山势改引水道下川或下沟。“明庄”开敞,向阳干燥。俗语说“土窑好比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这类“明庄”连户连片修建,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大小村庄了。泾河川从王村的朱家涧、章村、上雷村、完颜村,到城关的阳坡村、水泉寺村、兰家山村、东庵村、凤凰村、蒋家村到罗汉洞乡丈八寺村、张姚村、景家村下至泾明乡的蒜李村、牛角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台上,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明庄土窑和架板式的层层土窑村子。在黑河川道,上至七贤关,下至梁河乡的茜家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处,尽是一村村、一片片密密麻麻被烟薰黑的无人居住的大、小窑洞,这道川开化早但现在距繁华地方太远了,显示出古老落后荒凉,多数人家都迁到大塬上或别处去了,留下了古老幽黑的土窑洞和古代的庄名、地名。

历代人口大增,生计不敷,大量的人口就向塬上和山区迁移。泾川的先民们是十分珍惜耕地的,他们爱惜土地胜于今人,他们让塬区大片土地种粮,大量的人口集中挖土窑修庄,居住在塬边(沟内要有水)、沟边、依地势靠塬临沟修成明庄,这就形成今天的塬边、沟边村庄。这类塬边村庄和临沟村庄,至今还能在泾川境内完整地看到。如北塬党原乡的党张村、东吴村、西吴村、丁寨村,合道乡的柳寨村、高崖村,玉都镇的尹家洼村、建马村、王寨村、柏林村、摆旗村,丰台乡的五冢、西头王、焦家、俭边村,南塬高平乡的胡家峪村、东坡村,飞云乡的东高寺村、西高寺村,城关的天池村,窑店乡的庙头村等,这些远古遗存下来的这类窑洞村庄,至今地貌十分完整,并为当代人居住利用。

泾川川区和塬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生存矛盾日渐突出,一大批人口就向荒野的山中迁去,开拓新的生活范围。首先在山阳面靠山挖窑居住,开荒修地农耕生存。这就开始了泾川先民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挖山不止的平山造田的伟大工程,这是泾川先人的重大发明。千百年前,落后的社会环境,原始粗笨的工具,加上大自然的肆虐,但先民们子而孙、孙而子世世代代挖山修田。正是他们,将泾川四塬三川所有面山、沟沟、洼洼、峁峁、梁梁上的凡能种作物的荒山,挖修成一条一条的梯田、条田、种上作物,挖窑住下人,世代艰辛劳作,从不休止。这是泾川先人开创的世界级的改土工程,是先民们万代不朽惠及子孙的巨大功劳。展眼泾川任何一个山上平展整齐一层一层的梯田,令今人无不神往惊叹,泾川黄土地上这一浩瀚的人类奇迹。泾川的山山条田,印记着先民们勤劳朴实的民风和改造自然创造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些山间庄子土窑层层梯田,今天在泾川到处可见。今天的改土造田,是泾川先民挖山造田的后续。

地坑庄多见泾川的四个塬区,这是典型的全封闭的民居。在平塬上挖一个四方平形地坑,一般深为8-10米,或正方形或长方形,看地形水路而决定。边挖地坑,边用特制小镢头,挖成一排排水波浪式花纹的崖面子,在正面子上挖三只窑,中间大于两侧的,砌窑肩子时,下部按门窗,门上口至窑顶半园处,必开个高窗眼,透气通风。住人的窑一般开一个高窗眼,若装粮或做厨灶,必开两个下大上小的高窗眼,一是通风空气流畅,二是夏季开敞不返潮。侧面对称两面各挖两个窑,住人、推磨、养牛、放农具。侧窑中间,一定要打水井,因塬上距沟渠太远,水井一般深60-70米,转动弯把轳辘,缠绕长井绳吊水。井上方一般农家还立设一个小木牌位,-“井泉龙王之神位”,一年四时八节,还烧香表敬奉。吃水是生活的头等大事,敬奉井上龙王神,是缺水区的人们把有水、有雨寄托于神灵的古代民俗。地炕庄院心,必挖一个渗坑,雨天靠渗坑把院中的积水渗入地下。下院及边角,还挖几只小窑,养猪鸡,作厕所。地坑到上面平处,在地坑角开挖一个50-60度坡度的拐弯巷道出入上下,在巷道90度拐弯处必安大门,一般庄子在大门旁边还挖一个拐窑,因旧社会动荡不安,匪盗多有,如有歹人要入庄抢劫,就会将崖背上场里打碾粮食的碌碡,从巷道口滚下,凭惯性冲力,一下就会把大门冲开,修成90度的拐弯巷道,歹人是轻易冲不开的。另外,一有动静,庄内人就马上藏在大门内旁边的小拐窑内,相机对付。一般地坑庄的坑上边,都有1-1.5米高的小墙,一可防挡人畜失脚落坑;二可堵挡风尘卷入地坑,雨水不能流下地坑;三起防卫作用。旧社会,塬上一般贫苦人家因无力买砖瓦盖房,绝大多数居住这类地坑庄子,特点是一个家当一坑装,安全紧要,冬暖夏凉,独门独院。但这类地坑庄修建费时费工,每挖一锨土,都得人用小背斗,一背斗一背斗从巷道背上来,倒在坑上平处;修一个庄子,挖周围大小的窑洞,背上来的土足倒一个小土山,多年用不完。解放前殷实富裕人家,多在平塬上修四合院,周围修上瓦房,但院中间挖一个地坑,也挖一个拐弯的巷道上下,巷道必安门。粮食、细软财物、女眷一般都在地坑内,外人随意是不得下地坑去的,一般来人、外事接待,都在四合院的上房和厢房安置。来客吃饭也是从地坑经巷道,一盘一盘一碗一碗端上来,在客厅招待吃喝。农作物一般在地坑崖北场里,或大门外场里打碾、晒粮。粮食都用黑毛线织的口袋装了(口袋为长条形,一般装五斗合200斤)扛在肩上,下巷道,在窑内的粮囤里,分类贮藏。泾川境内现保存下来的地坑庄还有500多处。

半明半暗庄多见于泾川塬区的塬边、沟边村庄,或大路胡同的两旁。此类庄子背靠高盖楞,挖下面子,再在崖根取1.5-2米浅窄坑,靠正面子挖三只土窑,上面前半部是平院,上下出入靠一条不太陡的坡道行走,有的在上面平院侧面各修三间房或不修,上面半圈打上土围墙,安上大门,门外是场或菜地。这种半明半暗庄,特点是独门独院,既有土窑,又可在院侧修房,比地坑庄宽敞明亮,少阴暗潮湿。这种庄子在泾川境内现存不少,且已连片成大庄大村了。如窑店乡坳心的南胡同,飞云乡西门焦家胡同,高平乡上程村、东坡村、杜家村、黄家铺乡的惠家洼村、丰台乡的丰台墩村、五冢村,玉都镇的太阳墩村、下坳村、郭路村、郭马村,党原乡的陈刘村、赵家村,合道乡的合道村,荔堡镇的南李村、杜问城村、庙李村等,城关的天池村,这类民居占泾川境内住宅的30%左右。

高窑和窨子(暗窑)是民居的附属建筑。旧社会,兵荒马乱,匪盗出没,民不聊生。人们为适应当时战乱时局。而设计了防卫避难的“高窑”和“窨子”,在庄子正面子上两只窑中间,比窑高的地方,挖一个小型高窑,窑口密封,只留气孔或出入孔,在主窑侧挖-阶通道上去,或在外面崖面上搭上长梯子上去,上去抽掉梯子,外人是无法进入的。高窑一般是暗藏家中贵重财物,或在高窑中-,监控歹人入宅抢劫的动态,紧急时可采取对付措施。正因为高窑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人们才在崖面子高处修造应用。修窨子只留气孔,出入口在人不易发觉的暗处开通,平时用箱柜或木料柴草掩挡隐盖,紧要时才取开封口入内隐藏。解放前,-抓兵,不少人就是藏在古庄子上的窨子里逃避兵祸。殷实人家旧社会修庄挖窑洞,都在庄子内暗修成窨子,以防不测。有的土窑中的窨子不但藏贵重财物,还把通道一直涌到沟底里,一有情况,人入窨子就从沟底逃跑了。有的地方,还在几个庄子后面挖窨子互相串通,有如当年的“地道战”,这类窨子主要是宗族亲房互通互防。如玉都镇向庄村就有七八个地坑庄子,窨子地道互通。但现在已推倒填平不复存在。又如杜问城、雷家沟马家山、泾明宋家有1-2里长的地窨子。这些地窨子修于何年何月,都不得而知。

箍窑是地坑向房屋过渡的建筑,箍窑就像泾川远古人用一块一块木板箍一个园水桶一样。箍窑就地取材,不用木料,造价低,用土地上的黄土,打成一头宽一头窄的土坯,干后加泥,宽的一头始终放在外沿,窄头一直放在里沿,用泥一页一页粘合,一圈一圈地箍成半园形窑洞样式,基墙等距平行,到一丈高处,就慢慢箍成半园式的顶,几百圈的重合,就是一个箍窑。干后用土填成两檐出水的房顶,盖上青瓦,外形完全象瓦房,内部则象土窑。由于土坯长度都在38公分左右,所以箍的窑都在42公分左右厚,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箍窑的使用期,只要箍的技术好,又常年保持干燥,一般平均在50-70年之间。箍窑技术难度大,非专业匠人不行。泾川先民创造的这种土房,既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显示出了人们更新和发展的心态。在泾川县丰台乡湫池村,就多见一个民居院子中,从先人修的四方地坑,上面箍成箍窑,现在又盖起了崭新的玻璃门窗的现代瓦房。从土窑民居,到现代文明的居室,是西王母居住民俗文化的延伸。

崖窑是明清遗留下来的民间以村落或族为主体的古代堡子。(城堡)地形选三面临悬崖,一面通村庄的险要地段修建,堡内周围沿悬沟边,修几十个或几百个窑洞,在兵荒马乱之时,人们就带上粮食、水,老小男妇一齐进入堡子窑洞内居住,城门紧闭,土城墙上派精壮人把守,城墙上备有大刀、长矛、石头、檑木防备。这种古堡子不同于官家城堡,一村或数村的人进入堡子就是一家人一条心。沿深沟悬崖边沿的窑洞之间,一般都互相串通,有的窑洞只留气孔,窑口密封,窑内互通接应。有的崖窑就挖在周围的半崖里,村中人上去搭云梯,上去抽掉梯子,任何强敌是上不去的。但贼人若采取长期围攻的办法,粮食、水等生活品断绝,就是最大的危机。在一个地方,几个村子联建一座堡子,在当时就是最安全的防御体系。有的村庄人少,没有古堡子,人们就自个在深沟半崖,挖个崖窑,全家用梯子上去长住,躲避兵贼匪祸。泾川境内遗存的这类古堡子和崖窑不下一百多处,有的还保存完好,如丰台的南北堡子,丰台北山堡子,丰台墩堡子,荔堡庙李、南李堡子,梁河乡陈家堡子,玉都镇尹家洼堡子,高平乡杜家村堡子,飞云乡西高寺堡子等。玉都摆旗村城里堡子现在还遗存有古代的堡子窑洞,其中有十多只大窑,深达30米-50米,高6-8米,虽已多年无人居住,但这些古遗迹还保存了下来。

“红窑”是各大沟内红崖悬壁上的破烂窑洞,也是泾川土地上最古老的窑洞。从山体蹋陷横断面和县崖横断面都可看出,黄土层下面是100米左右的红土层(群众称红胶土),再下面就是石头土层,风化岩层至河床层。

红窑一般距沟底几十米左右,在沟底只能仰望高处幽黑的破窑口,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红沟土崖多数已成了齐森森的悬崖绝壁。在几十米高处的这类红窑,有的被蹋土埋没的只剩下半截窑口,有的被野藤灌木堵住了窑口,有的只剩下轮廓遗迹,只有从高山或远处,才能完整地看清红窑地貌。

泾川地处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过渡地带,自周秦至后代明清历史上多次拉锯式战乱在此发生,先民们为躲避战乱,在偏僻的深山大沟水渠旁挖窑生存度日,红窑比古堡窑洞历史悠久。泾川现存的红崖绝壁上的红窑,大都零星的,三三两两的,证明那时境内人口稀少,民居还没有形成庄子和村落。由于数千年山洪的冲刷,使当年在沟底崖根的土窑,随着沟底逐年越冲越深,土窑就挂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上了,留下了泾川先民当时生存的历史痕迹。这些远古的现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的红窑,今人是无法轻易上去的,多数成了猫头鹰、鹁鸪、红嘴乌鸦的安全巢穴。在境内各乡村的深沟里,这类红窑还不少于500多处,能真切地看到遗存的原貌。这些红窑遗存,是先人适应当时战乱环境求生存的历史见证,也印证了西王母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

泾川人修庄子挖土窑,正面子上总是排列单数窑洞,三只或五只,决不排成双数。这可能与人类始祖三皇五帝排位,以及古代西王母宫殿、庙堂和后代官府、衙门公房的建筑排列单数之俗有关。就是今日民间妇女做衣衫钉钮扣,也是奇数,三、五或七,绝不会做成双数。

泾川的窑洞民居,把人们从远古洪荒时代,载入文明、进步、发展的时代,对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甚大,西王母民俗窑洞文化是昔日社会发展的载体。在土窑洞中,先民们用有限的生命,前赴后继,跨越了历史长河,创造了世界级的挖山改土工程,在与大自然拼搏的漫长岁月里,为泾川后人留下了层层山中梯田。泾川有近百种达世界级的名优小吃,绝大多数是土窑洞中的奶奶、妈妈、嫂子们发明创造的,先民们在窑洞中创造了各种各样适宜农耕的生产工具,发展了农村、保障了生存。女性先民在窑洞中创造了纺线、织布,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布艺服饰。泾川窑洞孕育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至今在国内外各种岗位上,创造着新的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窑洞的特点及其好处 窑洞主要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窑洞特点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冬天时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而窑洞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宽敞、舒适。窑洞住起来不仅舒服,而且还节能。

窑洞主要有什么特点

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何家寺窑洞庙宇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何家寺窑洞庙宇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寺窑洞庙宇位于庆阳市环县小南沟乡汪天子村。依山开窑建庙,有窑洞4孔。其中一孔窑洞有少量壁画。另一孔窑两侧堆塑有庙宇建筑,层次分明,鳞次栉比,柱、椽、瓦、滴水刻画细腻。窑洞两侧有大小泥塑神像16尊,头、胸部残缺。该窑洞庙宇既有壁画又有雕塑,尤其是雕塑技艺精湛,展示了工匠非凡的技艺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陇东地区明清时期雕塑彩画的重要实物材料。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庙院东墙外侧以东10米,西至庙院西墙外侧以西10米,南至庙院南墙外侧,北至庙院北侧山崖山脊线以北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阿里窑洞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古格王朝时期,阿里窑洞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民居建筑而存在的。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许多窑洞确实是当时民居建筑。如在札布让以南约90公里的达巴遗址B区就是一个大的居民区。“山体朝南的一面从上至下开凿有5层以上的窑洞,总数有200多眼,密如蜂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窑洞作了勘探,它们的形状有单室、双室以及三室以上不同式样。洞内用土胚砌出灶台、壁炉、仓池等,洞窟的壁上开凿出灯龛和壁龛,不少洞窟的壁上都遗有一层厚厚的黑色烟炱,表明这里曾经长期居住过。”另外,在札布让和皮央遗址的洞窟中曾发掘出农作物遗骸,其种类有小米、青稞、稷、油菜、芜菁等,这些农作物至今仍是阿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种属。在札布让遗址中还发现了铁锄、铁犁、铁镰、木锨等农业生产工具;皮央遗址的洞窟0土了石砧、石臼等粮食加工用具。这充分说明,这些窑洞有很大一部分是当时的民居。

古格王朝时期的这些特殊的民居建筑具有十分明显的军事防御风格。在选址上,窑洞大多建在台地的山腰地段或十分险要的地段,如在多香遗址,众多的民居窑洞就建在山腰上,山脚下的台地和山坡上才是众多的佛教建筑;达巴遗址的民居则同众多碉堡,防卫墙等建筑均建在两座山脊上,地势十分险要。事实上,民居建筑本身就成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完全融入其中。居民平时放牧和耕作,并为统治阶级当差;战时则参加战斗,时刻保护着统治阶级的安全。

古格窑洞民居的另一防御性能主要表现在:窑洞建筑排列紧凑、集中,便于快速传达信息和人员集结,这本身就是对敌人的一种威慑。没有绝对的把握,任何敌人都不敢轻举妄动。仅在古格的东嘎遗址、皮央遗址2处,窑洞就有千座,假如以每一窑洞平均容纳5人计算,当时住在这里的居民便有4000人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