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有世界历史吗(汇集20篇)

近几年,因为人类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环境,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要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下面是关于世界卫生日广播稿,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263

文章

167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1、经济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总体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A、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启示(建议):

(1)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机制,这都打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的途径,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3)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工农业协调发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哥伦布航海简介

全文共 2311 字

+ 加入清单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

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六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召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成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二十九度线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2400公里的日本。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这个错误竟使船队得以一直在“贸易风带”中连续航行。

在从未经历过的大洋上航行,而且一直看不到陆地,这使得船员们个个提心吊胆。似乎只有哥伦布胸有成竹,但他不对船员许任何诺言。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他记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自己看的,一丝不苟的记录实际航程;另一本是给船员们看的,所记航行距离比实行航程少许多。这样,在他到达预计目标之前,可以使船员们忍耐下去。

这时新的问题发生了,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四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罗盘失灵,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

在这水天一色的迷茫世界中,哥伦布不断地做着鼓舞士气的工作。9月16日,在海员们的眼中出现了“万蓝丛中一点绿”,他们兴奋极了,以为马上就要到绿色如茵的亚洲大陆了,拼命地向绿色的地方驶去。等他们到近处一看,顿时大失所望,哪里有什么陆地,原来是浮游在水面上的大片海藻。用绳子测量一下海深,几百米的长绳还碰不到底,说明附近不可能有陆地。后来人们知道,这一海域位于北大西洋的环流中心,风浪小,水流平缓,马尾藻不能飘到远处,就在这里停积下来,繁衍后代,结果就出现了这大约45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大草原”,人称“巴尾藻海”或简称为“藻海”。哥伦布一行在这“大草原”中艰苦地航行了三个星期。

离开这讨厌的“草原”后,人们依然见不到陆地的影子。为了分散大家的恐惧和不满情绪,哥伦布让人们注意观察船四周的水草。宾森兄弟看到一些海草很象陆地上的草,不久之后发现有鸟飞翔,又赶上一次无风天下的小雨,这些都是附近有陆地的征兆。9月25日黄昏,马丁?宾森自平特号船尾楼上报告说发现陆地了。于是船队就向那个方向驶去,但第二天曙光初照时,进入人们眼底的依然是大洋与天空。船员们的失望立即转化成对指挥官的不满,甚至一部分人开始醖酿叛乱计划。宾森兄弟获悉后,坚决主张将他们处以绞刑,哥伦布则表示,只要他们能再坚持几天,就可以原谅他们。同时,他也给船员们发了一些钱,借以安顿大家的情绪。

10月7日,哥伦布根据鸟群飞行的方向判断,将航向改为西南,几天之后发现船只周围漂着手杖和芦苇,夜里还发现远方似乎有微弱的亮光。10月12日一大早,忽然听得平特号发出一声号炮巨响,按预先约定,这意味着已经发现了陆地。

从他们驶离加纳利群岛算起,到登上第一块陆地为止,共历时37天。

哥伦布以为自己的梦想快要实现了,因为他终于横渡大西洋并发现了“亚洲”陆地。

实际上,他们到达的地方并不是亚洲,而是西半球的美洲。他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佛罗里达东南820公里巴哈马群岛中的瓜那哈尼岛(后改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到达瓜那哈尼岛的这天早晨,“总督”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服装,另外两名船长分别扛着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举行了仪式。把两面旗帜升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哥伦布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然后率众匍匐在大地上,感谢上帝给了他们好运气。红棕色皮肤的岛上居民们,则好奇而困惑地观看着这群白皮肤的不速之客的“表演”。

就这样,哥伦布终于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个月的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1)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要趋势(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各国积极寻求国际经济合作。

2.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3.影响:

有利影响:(针对所有国家)

(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相竞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不利影响:(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1)容易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措施: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2)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2.取得成就:

(1)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2)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动荡的中东地区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动荡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字

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明了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楔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发明的,因为文字的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人们称字为“东方的拉丁语”。

腓尼基的字母文字:

大约公元前2000多年,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四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佛兰德战役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与协约国军队于1914年和1918年在比、法边境佛兰德地区进行的两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战役结束后,战线从利斯河延伸到伊泽尔河。德军计划攻占法国加来海峡港口城市,摧毁英军补给基地,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协约国军队决心坚守伊普尔、迪克斯迈德、尼乌波特一线,相机收复比利时全境和法国北部。10月20日,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3个军对伊普尔实施主要突击(见伊普尔战役),对伊泽尔河实施辅助突击。22日,德军强渡伊泽尔河,并在西岸设防。28日,比军打开尼乌波特海水闸门,水淹德军。30日,德军被迫撤退。伊普尔地区的作战行动到11月20日结束。此役,双方均未能达成战役企图,西线从此进入阵地战阶段。

第二次战役1918年4月皮卡迪战役结束后,德军决心攻占交通枢纽阿兹布鲁克以及卡塞尔、凯梅尔高地,歼灭英军主力,迫使英国退出战争。4月9日,德第6集团军在炮兵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从拉巴塞和阿尔芒蒂耶尔之间突破英第1集团军防线。次日,德第4集团军在阿尔芒蒂耶尔和梅西讷之间对英第2集团军实施突击,两天推进12公里,攻占梅西讷高地和帕尚达埃尔村。英军弃守阿尔芒蒂耶尔。英国政府和盟军指挥部对此惊恐不安,急调战略预备队增援。12日,英法援军投入战斗。14~15日,德军被迫暂停进攻。17日,德军发起新的突击,经数日苦战于25日占领凯梅尔高地,但对卡塞尔高地的进攻毫无进展。29日,战役结束。此役,德军投入42个师,损失8.6万人;协约国军队投入35个师,损失11.6万人。德军虽在战术上取得成功,但未能达到预期战役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2月11日,离威尔逊回国还有三天,国联事务委员会开了一整天的会。

法国提出了建立一支国联军队的修正案,威尔逊说这"既不合规也不实际"。会议在没有做出决议的情况下休会。第二天,塞西尔冷冷地指出了法国人面临的窘境:

"法国人是在向美国人叫板,顺带也在针对英国,告诉这两国法国不接受眼前的礼物,是因为东西还不够好。他直截了当地警告法国人,如果国联建立不起来,那剩下的方案只能是英美结盟"。

布儒瓦让步了,但他还是要做一下无望的挣扎。一个月后,他提出建议,称国联还是要有自己的军事参谋团。

他小心翼翼地说,参谋团可以向国联提供信息,谋划方案,这样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国联不至于措手不及。

威尔逊大发雷霆。他后来告诉自己的医生格雷森:"法国代表简直不可理喻,一遍一遍地重申那些已经讨论烂了的、不能更改的事情。"

布儒瓦也很不满,他告诉普恩加来说,威尔逊是个独裁者,万万不可相信。"他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

到了2月13日,第一份草案已经就绪了。威尔逊很高兴,因为这一天是他的吉日,而且草案总共有26条内容,也就是两个"13"(13是威尔逊的幸运数字)。

国联大体上成型了:

这是一个所有成员国参加的大会,有一位秘书长,还有一个五巨头勉强占多数的执行委员会(由于美国后来没能加入国联,所以这一条并不成立)。

国联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强制仲裁权或裁军权。不过公约也指出,国联所有成员国都有义务尊重彼此的独立和领土。

由于大国担心小国可能会联合起来投票否决它们,所以还加了一个条款,规定国联的大多数决议必须得到一致通过才能作数。

后来人们把国联的无用都归咎于这一条。

德国现在被排除在国联之外。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异常坚决,它的盟友准备让步。

实际上,威尔逊支持把德国看成一个需要改正错误的有罪国家。"从道德上说,世人有权力要求德国裁军,这个国家应该交到有思想的一代人手中。"

这样一来,德国就处在一个非常古怪的地位上,既要同意《凡尔赛和约》里建立国联的条款,但它自己又无法成为其中的一员。英国和美国后来都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

《凡尔赛和约》也体现了人道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一些要求。它做出了一项保证,即国联将考虑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法庭。

它还加入了若干条款,反对非法贩运军火,反对奴役行径,支持国际红十字会扩大影响力。

它还建立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为工作条件设定国际标准。这是中产阶级改革人士、左翼政党以及工会期盼已久的东西("八小时工作制"是这些人的主要口号)

2月14日,威尔逊在巴黎和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递交了国联公约草案。国联事务委员会成员十分自豪,他们拿出了一份既能实际操作又能鼓舞人心的文件。

"战争带来了许多可怕的事情,"威尔逊总结道,"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非常美好的事情。"他于当晚离开巴黎返回美国,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出席和会的主要任务。

不过公约本身还未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法国人还是想在里面加入一些有关军事的内容,日本人之前警告称要加入一条涉及种族平等的条款。

该条款有很大争议,有关德国前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托管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决定了美国美洲政策的门罗主义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日本人的祖先实为云南的少数民族

全文共 1667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此后,日本学者们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说法。

持“彝族说”的理由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孟兰盆节”,即在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说”的理由是,有日本人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特别是在诸神中,日本族最有权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烟”都为女性,亦同是太阳神;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

“傣族说”的看法仍出于鸟越宪、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学者。对于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日本人恰有这一人种胎斑的类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也与云南和泰国内地相同……(《云南日报·大观周刊》2000年11月15日报道)

1996年开始,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日本《产经新闻》1999年3月19日报道)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大化改新

1.文明初现: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统一:5世纪,本州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

3.大化改新

(1)背景

①国内:六七世纪时,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七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政变成功,孝德天皇上台执政。

②国际:中国隋唐制度先进。

(2)时间:7世纪中期

(3)人物: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4)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5)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玻利瓦尔

全文共 2716 字

+ 加入清单

西蒙·玻利瓦尔是南美洲北部地区民族独立战争中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也是整个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中最为杰出的领袖。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功勋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光荣称号。

1783年7月24日,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的一个大地主、大资本家家中。在他的家里,除拥有大片种植园和1000多名奴隶之外,还有金矿、糖厂、房产以及呢绒商店等。与其他地主资本家一样,他的家庭既是压制人者,又是被压制者。对奴隶,他们压榨、剥削、奴役,凭借他们的金钱过着剥削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又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歧视、压制。所以,这些土生地主资本家迫切希望推翻殖民统治,挣脱殖民枷锁。

1799-1806年,玻利瓦尔先后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吸收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道路。1806年,玻利瓦尔回到祖国,立刻投身于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1810-1812年,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成立,玻利瓦尔因积极革命而成为领导人之一。第一共和国失败后,他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斗争。1813年,他率领革命军解放了加拉加斯等地区,打败了殖民军,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向可恨的奴役者宣布一场决死战!"正是在这时,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称号。不久之后,第二共和国又失败了。玻利瓦尔不得不流亡于牙买加、海地等国家。

当玻利瓦尔来到海地的时候,此时的海地已经挣脱荷兰殖民者的统治而独立了,所以他请求海地总统佩蒂翁支持他的革命斗争。他的愿望满足了,佩蒂翁非常支持推翻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活动,当即答应送给玻利瓦尔7艘船和大批武器弹药,玻利瓦尔非常感谢,表示要像海地那样,赶走殖民者。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1816年3月,玻利瓦尔率领一支200多人的爱国部队,乘风破浪,来到委内瑞拉北海岸的奥里诺科省登陆。这次登陆,玻利瓦尔吸收了前两次共和国失败的教训。他要率领战友们彻底赶走殖民者,他对战友说:"我们不仅要解放委内瑞拉,还要解放新格兰纳达(现在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被西班牙人奴役几百年的地区。我相信,只要南美大陆上的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经过准备,他们决定先袭击加拉加斯,然后占领它,再进军内地。但是,加拉加斯是军事要地,有西班牙军队重兵把守,经过激战,玻利瓦尔的部队伤亡惨重,不得不立即撤退,这次袭击又失败了。

之后,玻利瓦尔认真总结经验,宣布了废除奴隶制的法令,号召全体黑人起来为争取自由而斗争。这样,就赢得了大量黑人的支持。同时,他还决定,没收西班牙王宫和反动派的财产,许诺分给革命军战士土地,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并保证分土地给他们等。这些措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大大加强了革命斗争的实力。

军事上,玻利瓦尔也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战略战术原则,他们不再去攻击大城市、与敌人硬拼,而是把部队引入了奥里诺科河流城的东部地区,对战斗非常有利。

1818年10月,位于奥里诺科河下游的安哥拉徒城热闹非凡,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成立了。此时的玻利瓦尔激动异常,现在的革命爱国军队已今非昔比,黑人、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小资产阶级都极力拥护并积极参与了抗击殖民军的斗争,草原牧民也组成抗敌队伍,与他们一道共同战斗,力量大大加强了。

玻利瓦尔信心更强、斗志更坚,他决心率领各阶层人民坚决推翻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的独立与自主。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立下誓言:"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缚我的祖国的枷锁,我的心将不安宁。我的手将不倦地打击敌人!"此时此刻,他仿佛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了。

1819年5月,玻利瓦尔率领2000名革命军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他们的目的是突袭新格兰纳达地区的西班牙人并占领这个地区。安第斯山横卧在委内瑞拉和新格兰纳达之间,由委内瑞拉到新格兰纳达的通道早已被西班牙军队占领,玻利瓦尔只好率军走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战士们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顽强地走着,有时他们不得不手抓野藤、脚登险石,一个个轮流而过,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革命军由平原初到山地,因空气稀薄,呼吸困难,不少人走到悬崖峭壁时,头晕目眩,甚至有人一头栽落万丈深渊,为了社会的独立、人民的富强,贡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终于翻过了安第斯山,战士们欢呼雀跃,精神抖擞,准备以更加坚强的力量去打击殖民军。在新格兰纳达的一片高原谷地上,他们突然发现了敌人,玻利瓦尔立刻组织战士们向敌人发动突袭。随着"冲啊!"的呼喊声,革命军战士如猛虎下山,冲向敌人。

面对从天而降的革命军,西班牙军队惊慌失措,匆忙拿起武器应战。但还未等他们转过身,就被革命军一枪打死了。不少还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的西班牙人转眼之间成了革命军的俘虏,其中有不少军事指挥官。

这次袭击大获全胜,玻利瓦尔乘胜追击,立刻向波哥大进军。波哥大的西班牙守军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艰苦的鏖战。最后,玻利瓦尔终于取得胜利,占领了波哥大,解放了哥伦比亚地区。

接着,玻利瓦尔率军回师委内瑞拉,以强大的攻势横扫委内瑞拉全境,西班牙军望风而溃,不堪一击。玻利瓦尔把军队开进首都加拉加斯,随即解放了全国。

委内瑞拉解放后,革命军南下厄瓜多尔,与西班牙军队进行了英勇奋战,又大败殖民军,革命军占领了首府基多城,厄瓜多尔宣布解放。

至此,南美洲西北部地区获得了解放。玻利瓦尔看到,应该建立更为牢固的革命阵地,组成坚强的抗敌部队,所以1819年12月,新格兰纳达、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共同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被选为总统和最高统帅。不久,革命军又多次出兵,扫清了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境内的殖民军残余势力,南美洲北部地区得到彻底解放。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以后,玻利瓦尔仍然致力于抗击殖民军的革命事业。为解放秘鲁,他率军与西班牙军队进行了浴血奋战。秘鲁当时是西班牙势力最为顽固的地区,所以玻利瓦尔经过艰苦的战斗,以巨大的代价才取得了胜利。所以当秘鲁东部(又叫上秘鲁)被玻利瓦尔解放以后,就改名为玻利维亚,目的是纪念这个国家的解放者。

玻利瓦尔一生参加过大小472次战役,为南美洲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也为世界人民抗击殖民侵略树立了榜样。

但是,玻利瓦尔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革命时提出的不少口号、诺言都没有实现,如虽宣布废除奴隶制,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农民也未得到土地,甚至战士也长期拿不到军饷。而且,玻利瓦尔忽视了革命军的团结,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他就把南美洲另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圣马丁排挤出革命阵营,使革命受到重大损失。所以,玻利瓦尔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

1830年5月,玻利瓦尔辞去大共和国总统职务,同年12月17日,因病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全球化趋势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1、原因:⑴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主流。⑵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2、特征: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表现:⑴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⑵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例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海尔公司成为跨国公司。

5、影响(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仞剑。⑴有利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⑵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大。因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又有弊。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6、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关系的复杂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各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由于又相互依存,因而在面临严峻挑战时,会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7、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A、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限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要重视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8、中国是怎样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A、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限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重视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9、随着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哪些问题: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人口增长的控制;太空、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毒品、艾滋病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

10、解决问题的对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一,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协调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第三,增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各国之间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11、在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民族独立运动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1、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中国、朝鲜、越南北部等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独立。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也取得显著成就。1998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1位。

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官僚体制僵化,基础设施落后。

2、非洲独立运动

1952年,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应被迫承认埃及独立;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故称非洲独立年。

20世纪90年代前期,纳米比亚独立,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约500年的历史结束。

1994年,黑人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人欧洲殖民者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最终结束。

3、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展开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77年,美、巴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20世纪50年代初(恢复到战前水平时间),

3、持续繁荣时间: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

4、欧洲的联合:20世纪60年代

①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联邦德国成立)。作用: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欧盟建立: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欧盟内部表现: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力求一致。

二、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④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2、日本崛起:

①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②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③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④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3、日本谋求国际政治地位: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七八十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2)对中国的启示: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全文共 1437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国家,不管你对它有何成见,你研读日本19世纪以来的历史,却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就这一点来说,你不能说它不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由于近两三百年中日战争的关系,我们对日本国有成见。很不幸,有了这种成见,我们不能看清日本的长处,犹如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变色眼镜。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接受老一辈日本鬼子残忍、毒辣、无人性的教育,成年后又接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宣传,这当然是必要必须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可是,我们的思想不能到此止步,要警惕成见束缚我们的理性。我们需要时时刻刻警惕、提防历史可能重演,也要问一下中国应从中汲取的教训。

这个教训,有人说过了,叫做“落后就要挨打”。对不起,太空了,对比日本,这个教训可以具体地说,中国是一个不善于学习的国家,至今还是如此。

中日两国有着漫长的交往历史。在过去2000多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双方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国是先生,日本是学生。日本通过进贡贸易和派遣学者使团,满怀热情地吸收着中国的语言、文学、哲学、法律和政治体系。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到亚洲有三个国家,日本和韩国、越南,日本是学习得最好的也是保存得最好的,有些方面的传统我们自己都甩掉了!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一个绝招,就是学习过程经济中断,把自己孤立起来,把来自己中国的文化营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口味加以消化。我想,日本国的学习不会没有争论,但争论不会有教条的、抽象的原则,一切都以国家利益至上。正是在这样,在十九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到来的时候,日本就毅然地转向西方学习,而中国这个时候还是恪守着祖宗之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昵?在过去,西方也曾向日本输入过医药、枪炮,这个时候日本国看中的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就抛下中国追求先进生产力了。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日本不惜改革,发展私人商业和手工制造业,建立交通和通讯系统,让人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行相对友善的经济政策,维护民族的统一。子工业文明要求有新的游戏规则,就是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之适应。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并从1890年开始了议会政治体制,虽然其后有日本军国主义的控制,但1945年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复苏和增长,和上世纪50---60年代的快速增长,都说明日本在多个世纪不断学习中,已培养出了良好的商业和工业传统,以及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习惯,这是日本历史与现在的主流。

若想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具有国际比较的视野。我不是亲日派,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但是卢梭说过:“人类的真正感情,最不应该让成见给束缚了。”我感觉我们应当学习日本国,要“心平气和,虚心体察,平心考查一切不合己的事实与证据,抛开成见,跟着证据走,服从证据,舍己从人。”日本的一个教授提出过一个产品架构理论,他说工业产品的制造有二个基本方法,每种是模块型架构,其特点是制作统一的部件和组件,以及相互之间实现轻松连接。第二种是磨合型架构,其目标是创造出单一的、独特的产品,通过产品设计、部件生产和组装的持续互动来完成。模块化生产非常有弹性,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有一定质量要求的产品,但经常会陷入过度竞争、价格战以及低利润的陷阱,在研究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差异化。相反,磨合型生产可以达到非常高的产品品质,但花费的时间和资金则要高很多。

日本则是一个传统的磨合型架构的国家,中国在模块化生产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严重依赖对仿造的工业产品的改进,而不是真正的创新。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格局新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格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形势,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这使世界处在新的大战和核战争的威胁之中,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中,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进而要升级为“星球大战”的高科技战争计划,使世界紧张局势加剧。

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发生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东西方面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如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在新旧世界格局交替的过程中,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仍会较长时间存在下去。争取和平和发展,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演变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改革

措施:政治方面——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方面——1.针对国民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解;

3.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一、国际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

②建立时间:1942年1月,

③参加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④会议召开地点:华盛顿。

⑤建立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⑥内容: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2、雅尔塔会议:①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②时间:1945年2月。③主要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④主要决议内容: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

1、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

2、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1942年7月--1943年2月)。

3、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①时间:1944年6月6日。②标志: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③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4、二战的胜利: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亚洲战争结束。二战全面结束。

三、二战的影响、原因和性质:

1、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二战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①、这场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联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乌耳姆战役

全文共 2050 字

+ 加入清单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终于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当上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之后,便继续实行他庞大的战争计划。

他首先准备的是进攻英国,因为英国曾因法国与之争夺殖民地而公开与法国宣战。拿破仑在登基之前就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集结了12万军队,并声称:他即将成为英国议会、英格兰银行和伦敦的主人。这种强大的攻势促使形势急剧变化,第三次反法联盟在英国的积极努力下迅速结或。库图佐夫率10万俄军、麦克率25万奥军,另外10万俄瑞联军以及强大的英国舰队分别在法国四周虎视眈眈,法国处境极为不利。鉴于这种情况,拿破仑迅速改变策略,暂时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同时,他认真分析了眼前局势,他认为俄军向西挺进,其目的是与麦克会合,一旦会合成功,将形成一股强大力量,使法军难以应战,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破坏俄、奥军队会合。

拿破仑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使他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拿破仑清楚地知道,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原则。所以他首先收买普鲁士、使普鲁士保持中立,然后使原先准备参加反法联军的小国巴伐利亚等与自己结盟,这样,就使自己减少了不少对手。

一切就绪以后,拿破仑在1805年8月26日下令部队向东挺进,要争取时间去破坏俄奥会师,结果法国17万大军只用了20余日便赶到了目的地--莱茵河畔。

拿破仑一方面派大军飞速东进,另一方面他却不断出现在巴黎,报纸不断发布他的消息,这又是他的计谋,目的是让敌人相信他没有率军远征。另外,他还把大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佯装进攻英国。这样,果然使敌上了当。法军迅速飞向莱茵河,奥军却毫无察觉,相反,麦克却把战线进一步拉长,这对拿破仑各个击破的原则很有利。

麦克自认为拿破仑短时间不会赶往莱茵河,所以他让部队抢先占领黑林山的各个要道,并进驻乌耳姆,准备迎击法军先头部队。当拿破仑知道麦克这种布置后,便决定从乌耳姆以东突破奥军防线,然后强渡多瑙河,插入奥军背后,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奥军与俄军会合。

拿破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多瑙河,部队向对岸突进。而此时刻麦克都毫无防备。当消息传来时,麦克一点也不相信,他说:"这是不可能的,法军至少还须20天的路才能到达这里!"这时,同行的斐迪南大公感到事情不妙,便劝麦克迅速撤军,回到安全地方,以免被法军吃掉。而麦克都不以为然,他相信法军大部分仍远离自己,而俄军很快便会到达。结果,这一判断最终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法军大部队在总帅拿破仑的指挥下,渐渐包围了乌耳姆,使奥军成了瓮中之鳖,插翅难飞。

这时,俄国军队也赶到了莱茵河边。拿破仑派大将缪拉率军拿掉乌耳姆,但缪拉有勇无谋,在作战过程当中,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差点使法军功亏一篑!原来,他在实施对乌耳姆的进攻时,命令部队在多瑶河北岸进攻乌耳姆的第六军,然后进至南岸,这样在防守上面就出现了漏洞,奥军一旦从北面突围,就会溜之大吉了。

果然,狡猾的麦克发现了这点,他立即组织部队由北面突围出击,但一个突然的事件使他犹豫起来。在他正在商议突围方案时,舒尔曼斯特进来了。麦克和他的大将都不认识他,因此,舒尔曼斯特先作了自我介绍。

"将军,我叫蒙代尔,我有好消息要报告您。"

"什么好消息?"

"英国人在布伦港登陆了,已迅速向巴黎进军。法国元老院有人号召人民推翻拿破仑,我想,这消息对您非常有用,您不想坐失良机吧?"舒尔曼斯特意在让麦克放弃突围,一举击溃法军,夺得胜利。

麦克果然心动了,问道:"真的吗?"

"千真万确!"

"那么,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消息?"麦克想从舒尔曼斯特的口中了解点什么。

"您不相信我是吧?告诉您吧,我虽是法国人,但我恨那个恶魔,因为他让我们古老而高贵的姓氏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我要用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报复他,我希望上天能够帮助人们去打败他,让他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直至生命!"

听了舒尔曼斯特的话,麦克犹豫不决,他不想放弃这个打败拿破仑的绝好时机。正当麦克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张法国报纸使他定下了打败拿破仑的决心。报纸上有法国巴黎爆发反对拿破仑的革命消息。麦克一看大喜,认为拿破仑已经众叛亲离,盖世之功唾手可得。

可惜麦克打错了如意算盘,原来舒尔曼斯特是拿破仑派来的间谍,拿破仑发现了缪拉的失误,便派舒尔曼斯特去诱骗麦克上当。至于那份法国报纸,是拿破仑估计到麦克不会轻易上钩而想的又一骗局。

法军慢慢收紧了包围圈,17万大军兵临城下,这时麦克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伴随着东方升起的太阳,法军开始了总攻,拿破仑下令所有火力一齐射向乌耳姆,刹那间,万炮齐发,乌耳姆笼罩在火海之中,最后奥军阵营里升起一面白旗,麦克投降了。受降仪式上,麦克率领他的16员大将,在白旗的引导之下,缓缓到拿破仑面前,相继放下了武器,之后3万多官兵依次列队投降。拿破仑及其士兵骄傲地欢呼:"法兰西万岁!"乌耳姆一战,是拿破仑精心运用快速作战战略取得的成功一战,"兵贵神速",古今战争皆如此。这次战役,再次显示了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语系简介

全文共 2355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人们一般把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九大语系

1)汉藏语系,

2)印欧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乌拉尔语系,

6)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7)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

8)南亚语系,

9)达罗毗荼语系。

此外,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主要的世界七大语系,介绍:

19世纪,欧洲的比较学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种语言,发现有些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便把这些语文归为一类,称为同族语言;由于有的族与族之间又有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称为同系语言,这就是所谓语言间的谱系关系。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语系有七大类: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等语族。印度语族包括梵语、印地语、巴利语等。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阿富汗语等。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波罗的海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阿尔泰语系下分西阿尔泰语族、东阿尔泰语族。前者包括突阙诸语言以及前苏联境内的楚瓦什语,后者包括蒙古语以及前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

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下分闪语族和含语族。前者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后者包括古埃及语、豪萨语等。

德拉维达语系又称达罗毗荼语系。印度南部的语言都属于这一语系,包括比哈尔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等。

高加索语系这一语系的语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带,主要的语言有格鲁吉亚语、车臣语等。

乌拉尔语系下分芬兰语族和乌戈尔语族。前者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等,后者包括匈牙利语、曼西语等。

此外还有一些语系,如非洲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沙里—尼罗语系、科依散语系,美洲的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语系,大洋洲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密克罗尼西亚语系。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语言,从谱系上看,不属于任何语系,如日语、朝鲜语等,就是独立的语言。

在近两个世纪里,各国学者把全世界形形色色的语言分成各种语系如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等,但还有一些语言至今系属不明,如分布于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接壤地区的巴斯克语、古代两河流域使用的苏美尔语等。那么,这些不同的语言和语系是怎样起源的呢?说同一语系语言的居民共同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语系及其居民之间是否在远古彼此就有联系呢?全世界数十亿人所说的成千上万种语言是否有一个共同起源呢?这些问题在过去是无法准确回答的,也曾被视为科学的"禁区"。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考古学、语言学的进展,我们终于看到了解开这些"世纪之谜"的希望的曙光。这是各门科学相互渗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断进步的结果。

印度语族(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吉卜赛语等等)

伊朗语族(波斯语、库尔德语、阿富汗语等等)

斯拉夫语族(俄语、塞尔维亚语、波兰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等等)

亚美尼亚语族(以亚美尼亚语为主)

波罗的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等等)

日耳曼语族(德语、丹麦语、瑞典语、荷兰语、英语等等)

拉丁(罗曼)语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等)

希腊语族(以希腊语为主)

克尔特语族(以爱尔兰语为主)

阿尔巴尼亚语族(以阿尔巴尼亚语为主)

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这个语系以中国为中心,略向西南辐射,讲话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地理分布上较为集中。下分四个语族,即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

阿尔泰语系。以现在中、俄、哈、蒙交界的阿尔泰山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亚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下分三个语族,即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朝鲜语、日本语的主要成份,属于这个语系。

闪含语系。分布于西亚北非地区,分为两个语族,即西亚的闪语族、北非的含语族。

班图语系。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整个黑非洲地区,拥有数千种语言,大部分是部族语言。代表性语言是斯瓦希利语。

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大洋洲各国。中国台湾岛的高山族语言,即属于南岛语系。

其他的语系还有达罗毗图语系(印度半岛南部)、南亚语系(中南半岛南部)、芬兰-乌戈尔语系(主要在芬兰和匈牙利)、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高加索山脉一带),分布地区较狭小,对世界交往的影响力有限。

还有人这样分的世界23语系

语系有共同来源的一些语言的总称。同来源的语言叫做亲属语言,语言谱系分类就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与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历史结合起来,分成语系,语族和语支。语系分类法对了解语言,民族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在文化地理学中,都采用语系分类法划分语言和民族。据法国科学院推定世界有语言2796种,国际辅助语言协会估计为2500种。在地理学研究中,通常把语言做为划分民族的重要基础。战后有将语系进一步详细划分的倾向。有的学者将世界划分成23个语系,将原有八大语系进一步细划,如将原来的闪含语系分成闪语系与含语系两种;汉藏语系中又划出南亚语系;增添了许多原来设有包括的语系,如苏丹语系,班图语系,印第安语系等。目前的23语系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语系,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芬兰语系,乌戈尔语系,萨莫底语系(俄罗斯北极地区),突厥语系,蒙古语系,通古斯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安达曼语系,南亚语系,马来、玻利尼亚语系,澳大利亚语系,巴布亚语系,苏丹语系,班图语系,古非洲语系,古亚洲语系,诺依达语系,印第安语系,属性不明的语系(曰语、朝鲜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