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珍宝岛烈士陵园为什么建在在宝清【合集20篇】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那么你知道去烈士陵园扫墓要注意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烈士陵园扫墓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4885

文章

573

篇1:陈炳奎烈士陵园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陈炳奎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炳奎烈士陵园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漈头村。

陈炳奎烈士,原-名陈祖进,1907年生于福清市阳下乡漈头村。曾任中共福清特支委员、福清县委书记、闽中特委委员等。

1934年,陈炳奎与陈金来、余长钺等领导“南西亭”暴-动-,抓斗土豪地主,把没收的粮食、衣物等分给贫苦农民,震惊了国民党福清县当局。当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制造事端,民族存亡处于紧急关头,陈炳奎日夜奔波于闽中各地,宣传党的“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与-腐朽势力进行顽强斗争。1937年2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陈炳奎给侄儿陈应明写信,向组织报告自己及4位难友(王于洁、黄孝敏、余长钺、潘涛)的被捕经-过和狱中表现。敌人置办上等酒席,以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为诱饵劝降,陈炳奎等5人拍案大骂,踢·-筵席。1937年6月23日,被杀害于福州鸡角弄刑场,时年29岁。

为纪念陈炳奎烈士,中共福清市委、福清市人民政府与2003年决定修建陈炳奎烈士陵园。陵园与福清市漈头革命历史纪念馆同时建设,200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3.5亩。陵园内矗立的“陈炳奎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由原-南京军区副政委孙克骥将军题写。陵园有小路通往福清市漈头革命历史纪念馆,交通便利。

陈炳奎烈士陵园于2005年3月被中共福清市委、福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福州市》)

漈头村:漈头村位于阳下街道东北部,辖区现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36户,总人口1237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获“福建省卫生村”、“福清市党风廉政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漈头村是福清最早的革命基点村,1934年1月0福清县委在漈头村成立,1941年4月福平沿海抗日游击队第八中队在漈头村组建并驻扎,在三个不同的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察哈尔烈士陵园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察哈尔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察哈尔烈士陵园,是华北地区筹建较早,建筑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1948年12月,张家口第二次解放后,原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奉中央人民政府的命令,为了纪念察哈尔省范围内的17000名死难烈士,决定在省会张家口市东山坡筹建革命烈士纪念塔。在这17000名死难烈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著名的1948年平津战役新保安歼灭战和1946年张家口保卫战中牺牲的。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兄弟省市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49年2月开始修建,纪念塔于1951年4月正式落成。隶属张家口市民政局。察哈尔烈士陵园位于张家口市东山坡,占地面积145亩,东西长近500米,南北长230米,成坐东朝西的长方形,绿化率达80%,1990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1日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一百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评为省级先进单位;2009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察哈尔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牌坊、喷水池和烈士墓等。察哈尔烈士陵园由于其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竞相瞻仰、参观的场所。1951年秋,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前来追缅烈士,并敬献了花圈;1952年春,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来陵园祭奠烈士,并致了悼词;1961年春,徐向前、陆定一、杨勇等领导同志来陵园悼念烈士英灵;1981年9月17日,杨成武、刘道生、段苏权等领导同志视察了陵园,并亲笔题写了“永远怀念先烈”的留言。1992年,刘澜涛同志来陵园视察,并亲笔题写了“察哈尔烈士陵园”,表达了党和人民对烈士的关怀和敬仰。烈士陵园于1990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1日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一百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被河北省民政厅评为1996年度省级先进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西沙海战烈士陵园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西沙海战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西沙海战烈士陵园位于崖城镇内,距西线高速公路崖城出口处约1公里,建于1975年,1974年1月19日南越西贡当局不顾我国政府再三警告,悍然出动军舰、飞机,侵犯我西沙群岛,向我巡逻舰艇开枪开炮,我军坚决执行-命令,奋起自卫反击,击沉敌护卫舰一艘,击伤敌驱逐舰三艘,收复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全歼守敌,取得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伟大胜利。

交通

乘25路到天涯海角站

景点位置

海南省三亚市红沙镇欧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陆丰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陆丰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陆丰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陆城龙山北麓,其于1957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的,有烈士墓、纪念碑、凉亭、园林等,建筑规模庄严肃穆。烈士墓建筑面积822平方米,由墓碑和墓室组成。碑高6.5米,宽3.5米,正面书刻“革命烈士之墓”6个大字,左旁刻各个革命时期烈士的名字,右旁刻张威烈士简历。墓室平面圆形,券顶,高3米,安放着181名烈士的骨灰。人民英雄纪念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首组成。碑座用花岗岩石砌成,须弥座,高1.5米;碑身四面各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高5米。周围置栏杆,种植青松等树木,占地400平方米。

陆丰革命烈士陵园是广东省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物建筑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青石镇烈士陵园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青石烈士陵园,坐落在集安市青石镇青石村西北部400米的小山坡上。陵园面积1332平方米。1984年4月,青石镇人民政府在陵园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为三层牌式纪念碑,底座为两层,碑高2米,碑牌高1.5米,宽0.52米,碑额上镶刻红五星,碑的正面竖刻碑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纵队。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碑文为:“一九四六年冬,我第四野战军四纵队进行战略转移,行至辽宁省宽甸县新开岭,全歼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战斗中,我军三十二名战士壮烈牺牲。殉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

这里安葬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辽宁新开岭战役中牺牲的32名烈士。

这里离青石镇较近,交通便利,易于瞻仰,是我市及青石镇政府重要的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集安市委党校

青石村:青石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史湖烈士陵园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史湖烈士陵园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湖烈士陵园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年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5年6月23日,史湖烈士陵园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庄镇:陶庄镇,位于薛城区北部,总面积80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辖30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13个居委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夏商先贤奚仲、仲虺在此留下了永放光辉的足迹。矿产资源丰富,早在元、明时期就有人在此采煤,1920年中兴公司在此开矿,并建有专用铁路运营线,因此,陶庄赢得了“小窑”的美誉,并成为枣庄市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已探明的资源还有石灰石、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凤山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凤山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凤山是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在漫长的革命斗争进程中,3000多名凤山儿女为革命事业光荣献身,涌现了廖源芳、黄伯尧、廖由斌、黄履明、韦氏送、周妈滚等著名烈士。1955年10月,凤山县人民政府在凤阳关岩洞前修建革命烈士墓地。1967年,因修改河道,墓地搬迁到凉风坳扩建为纪念陵园。2004年,“凤山革命烈士陵园”新建工程被列为“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再次择址凤城镇雷峰坳重新修建、扩建一新。陵园由高耸的纪念塔、五厅连体陈列馆、避雨长亭、石围栏、草坪等设施构成,纪念设施较完善,颇具规模及档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头道镇烈士陵园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头道镇烈士陵园,坐落在集安市头道镇南山坡上,占地3500平方米。陵园安葬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六团团长刘仁凤(原名刘云峰),集安县头道镇区联会主任于进德(原抗大山东分校指导员),头道崴子村(今头道村)农会会长林华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0五师三七三团侦察排长李凤春以及王林海等烈士。

1936年6月17日,刘仁凤团长带领抗联小分队到头道区米架子村(今头道镇米架子村)沟里,征集粮草。因汉奸告密,被敌人包围,除一名抗联炊事员(农民打扮)早起去河套挑水,幸免遇难外,其他抗联小分队战士30余名,在刘团长带领下,突围过程中全部壮烈牺牲。解放后,集安县人民政府(今集安市)开始在四新村(原大庙村)西山坡修建了刘团长陵墓。后来,又把陵园迁到了头道镇南山坡,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区联会主任于进德,村农会会长林华春(后被家属迁走)、李凤春、王林海等烈士与刘团长一起安葬在这里,建起了烈士陵园。

头道镇烈士陵园已成为集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信息来源:集安市委党校

头道镇:头道镇位于素有“小江南”之称的集安市北部,与医药城通化市相邻。内辖区18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人口2.9万人. 头道镇幅员面积3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31907公顷,是集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自然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有人参、鹿茸等多种中草药材,优越的投资条件、众多的优惠政策,充足的劳动力,正所谓正通人和。她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文登烈士陵园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文登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文登烈士陵园位于威海市文登区。文登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发生了著名的天福山起义,打响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文登共有烈士7778名,其中著名烈士400多名,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理琪位列其中,理琪烈士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为纪念牺牲烈士,陵园于1952年始建,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烈士墓区等,安葬烈士146名。陵园是山东省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安平县烈士陵园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安平县烈士陵园为衡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县烈士陵园坐落在安平县城内,中心路中段路东,占地面积65亩,内有建筑物九处,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西大门有吕正操同志于1985年亲笔题写的“安平县烈士陵园”七个大字,园内青松翠柏成行,各种树木15000余株,1994年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省民政厅授予“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先进单位”,96年至今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未成年人教育基地”。

安平县烈士陵园有干部职工24名,所长兼书记1名,副所长2名。烈士陵园始建于1945年,占地2.7亩,由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被毁,1970年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迁建于此,后又多次进行扩建。现烈士陵园整体布局为座北朝南,最前面为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广场上耸立着高达18米的红色大理石纪念碑,正文为“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后面左右侧各建一个仿古纪念亭;纪念碑正北为烈士纪念室,建筑面积为1080平方米;内分陈列室和展览室,陈列烈士遗物、遗像共64件,图片105幅,展牌面积1500多平方米。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及被敌杀害的村干部、革命群众共3200多人。每年有大批的党政军干部及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前来瞻仰和凭吊的达5万余人。另外,陵园管理所与学校机关共同组织成人宣誓、集体入党入团、老八路报告会各种教育活动共20多次,受教育者达4万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北安市烈士陵园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北安市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革命烈士纪念塔建于

1949年,位于北安市庆华工具厂区南侧的烈士陵园内,保存完好,并有修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省参议会长于天放在工商界发起捐款修建,1949年8月1日正式举行揭幕仪式。陵园面积56700平方米,纪念塔坐落在陵园中心处。塔基长25米,宽24米,塔高2

5.5米。有两组由低至高的台阶,四周广种松树、杨树、榆树,衬托出纪念塔的雄伟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位于黑山县城北,总占地面积32224平方米,由陵园、纪念馆、101高地三部分组成。

黑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的著名战役,为全歼驻东北的国民党主力兵团,解放全东北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缅怀在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激励后人继承烈士遗志,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役结束后,当地政府和参战部队于1949年修建了“黑山战役烈士之墓”,1979年重修,1984年辽沈战役胜利35周年之际维修扩建成“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陵园由纪念塔、烈士墓群等组成。塔高13.5米,塔身正面阴刻楷书“黑山阻击战纪念塔”,背面刻着原第四野战军政委罗荣桓元帅的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墓群包括一个公墓和六个单墓,共安葬着751具革命烈士忠骨。当年参加黑山阻击战指挥的原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师长贺庆积(1909—1998年)逝世后部分骨灰于1999年安葬在陵园中。

纪念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容分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解放军的英勇作战、黑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人民的积极支援、烈士的丰功伟绩等部分,现保存烈士遗物20多件,图片200多幅,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战争的壮烈场面,纪念馆前还设立了国防教育专栏。

多年来,陵园以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为己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长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清明节、“五四”、“七一”、“八一”以及全民国防教育日等节日和纪念日,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组织到此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在清明节期间,陵园积极创造条件,为来此祭奠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在每年征兵期间,会同县征兵办公室组织适龄青年到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参军报国热情,并在新兵入伍前在此举行新兵入伍仪式,激励他们为国防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陵园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革命烈士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分别于1998年12月、2004年4月命名其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省政府于2007年4月重新命名其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茌平县烈士陵园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茌平县烈士陵园位于茌平县振兴街道田庄。

1974年5月,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茌平县革命委员会在振兴街道田庄(原城关公社田庄)建立了茌平县烈士陵园。茌平籍著名烈士吴亚屋、李玉等人的骨灰移入烈士陵园。

1998年,县政府对烈士陵园进行翻修扩建,陵园保护面积达到7860平方米,其中纪念堂建筑面积568平方米、办公室建筑面积249平方米。陵园北面靠近田地,东面、南面皆是居民房屋,西临一条小路。园内植有柳树、松柏等树木,有小假山一座。纪念堂内陈列遗物3件,存放着32名烈士的骨灰。每年清明节期间,全县都组织悼念烈士活动。

茌平县烈士陵园是茌平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来陵园进行重温入党誓词和入党宣誓活动。

振兴街道: 茌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位于鲁西平原,茌平县城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茌平县农村经济强镇、聊城市十强乡镇、山东省百强乡镇。辖区总面积71平 街道地图方公里,73个行政村,总人口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耕地面积7.5万亩。近年来,振兴街道办事处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区位、资源、产业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窑头烈士陵园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小窑头烈士陵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小窑头烈士陵园位于新沂市东阿湖古镇境内,北临323省道,南瞰葡萄园、草莓园,西依淋头河,东接“状元林”、“汉墓馆”,占地5.6万平方米。陵园主体建筑包括三部分:烈士墓园;纪念碑园;纪念馆园。烈士墓园设八个园区,建造墓碑五百余,安葬自抗日战争以来革命英烈二千多人。一墓一青松,伴英烈长眠,八区八方阵,护百姓幸福。纪念塔园区含抗日英雄雕塑、英烈碑、缅英长廊、纪念塔。纪念塔上“小窑头革命烈士纪念塔”十个金光闪闪鎏金大字由开国上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亲笔题写,塔高19.37米,意为小窑头一带地区开展的抗战自1937年始,塔身由12块巨大的花岗岩组成,取意2012年建成。塔座由三幅汉白玉抗日雕塑和一面塔文组成,碑文由新沂市人民政府撰写。纪念馆园区设有追思亭、英雄石、和平石、纪念馆、捐助碑、服务中心,纪念馆内记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新沂籍英烈和在新沂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英雄,声像图文并茂。陵园凸显抗战主题,旨在弘扬爱国精神,养育英雄情怀,为苏北红色革命基地,是苏北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建设尊崇英雄,顺应自然,注重人文,彰显历史厚重,体现时代气息。20亩数百株百年侧柏将墓区与景点钩连起来,一亭一碑,一石一字,皆是红色印记,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有诗意萦绕。前有毛主席手书,后有周总理题词,字字雄劲,展领袖大爱;左设英雄石,右置和平石,双石对峙,显和平之愿。东建追思亭,西造缅英廊,意在悼先烈,祭前驱;南设精神不死碑,北塑抗日群雕像,旨在育童稚,教后人。其材质也贵,其品性也高:蒙山青石,取自沭河之源头;阿湖矿产,昭示新沂多财富。四百多株百年侧柏,集而成林,召来千鸟竞鸣,又有数十棵近百年桑柳榆槐,散落其间,移步之时,一树即成一景,令人叹为观止。更有引自淋头河之碧水环绕陵园,河内鱼肥虾美,莲动鸬静,河岸之上,春有垂柳扶风,夏有绿树浓阴,秋有果实飘香,冬有梅花傲放,惹人无限遐思,不是园林,胜过园林。置身其中,既能敬先贤,涵养精神,又可赏绿景,陶冶情操。

阿湖为苏北红色革命老区,包括阿湖人民在内的新沂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也赢得了普遍尊重。他们东设“臭狗阵”,西摆“火鸡阵”,消灭日伪近百,可谓智勇双全。今天,为建陵园,阿湖人民再显博大情怀,捐款六十万余,捐地20亩,其情可嘉,其志可勉。走进陵园,英雄情怀定会油然而生,走出陵园,回首望去,你会认定这是英雄之园,文化之园,生态之园,精神之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易门烈士陵园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易门烈士陵园位于易门县陵园路。易门是云南省革命老区县之一。1948年中共易门县委地下负责人孙兰英等领导的上定武装起义,扩大了滇中游击区,易门县成为滇中独立团的发源地之一,是在云南省腹地举行武装起义为数不多的县之一,在云南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1950年开展的征粮剿匪斗争中,易门县是当时斗争最残酷的县之一,有78名烈士牺牲,其中有两位县长。为纪念牺牲的烈士,陵园于1950年始建,2011年进行扩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有烈士墓、烈士事迹陈列室、烈士纪念碑、纪念广场等,安葬烈士500多名。陵园是云南省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一山烈士陵园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八一烈士陵园为襄垣县文物保护单位。

八一山烈士陵园位于襄垣县西营镇西营村西八一山。1942年4月,襄垣县为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英勇殉国的抗日县长徐国华、抗日区长陈培礼等五位列士,在龙王庙原址上修建烈士陵园,并将龙王山改名为八一山。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南北长54米,东西宽15米,占地面积810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烈士碑亭,北部为烈士墓。南部石砌八角水池,池中建木结构八角攒尖顶碑亭1座,内置四方形烈士碑1通,青石质,高1.6米,宽0.53米;碑文行书11行,满行40字,记述了立碑的经过,落款: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王量宏,襄垣县立第一高小教导主任连次华、连如彬。有烈士墓10座,墓碑2通。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营村:西营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坐落于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距蒙阴县城28公里,距临沂城区50公里,离-公路的孟良崮出口2公里,205国道从纪念馆门前经过,为纪念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53年由政务院拔专款修建。2007年在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之际,投资6000万元建成总面积1.36万平方米的新纪念馆,其中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整个烈士陵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纪念广场,第二部分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第三部分是烈士墓区。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学点之一。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古泉村:古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榆社烈士陵园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榆社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榆社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46年,原址在县城北门外,当时占地4.5亩,主要建筑有六角亭一座、广场,亭内立一呈六角状的石碑,下有底座,上有宝顶,造型比较独特。碑上刻130多位烈士的名录,是县城的革命烈士标志性建筑。1989年搬迁于箕城镇板坡村南堰沟,占地126亩。一期工程建有七顶牌楼、两座六角亭,立有青石碑12块,碑面刻有从抗日战争至1989年之前榆社县籍的烈士近1300人。二期工程计划2014年完成,将建有大型雕塑、展厅、纪念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临邑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临邑革命烈士陵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临邑县属鲁西北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冀南七专署、冀鲁边二地委领导抗日的中心和渤海二军分区的后方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曾发生过王楼、于信庄、苏家庙、盘河等战斗,肖华、何郝炬、龙书金、曾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临邑留下了战斗足迹,2000多名优秀共产党员、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将生命奉献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褒扬革命先烈,激励教育后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2012年3月,临邑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慰烈工程,投资1600余万元,将原林子官道烈士陵园、临南王楼烈士陵园、临盘菅寺烈士陵园等3处烈士陵园进行整合搬迁,依托原林子官道烈士陵园新建了临邑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并将全县所有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全部迁入陵园实行集中保护管理。

临邑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1亩,保存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碑)15座,其中,最早的是渤海二军分区和匡五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4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烈士建设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安葬有时任渤海二军分区副政委李恒泉、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兼临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徐尚武、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吴匡五等著名抗日英烈(2015年,民政部公布),以及冀鲁边二专署秘书主任杨洪恩、匡五抗日县大队副大队长李恒昌等抗日战争时期以来的2449名革命先烈。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革命纪念馆内,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史料和油画、雕塑等艺术品,以及场景还原、多媒体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临邑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陵园内还建设有纪念广场、烈士群雕、烈士英名墙、著名烈士雕像和兵器陈列区及人文绿化景观,是集纪念瞻仰、宣传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临邑革命烈士陵园自2013年4月建成启用以来,始终坚持把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定位为陵园功能首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每年清明节、建军节、烈士公祭日等纪念节日和国防教育日,都组织机关干部、青少年学生、社会人士、党员群众开展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团)誓词、敬献花圈花篮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临邑革命烈士陵园的红色教育功能已覆盖周边多个县市,成为鲁西北地区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年接待各地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达2万余人次。并先后被评定为“德州市国防教育基地”、“德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AA级红色旅游景区”。

林子镇:临邑县林子镇地处鲁西北平原,位于临邑县县城北9公里,临南路(临邑县-河北南皮即省道249线)、临碱路、宿田路交叉贯穿全境,与国道104线相接,毗邻利禹路及-铁路和京福高速公路济德段,与全省及全国交通融为一体,南临济南机场,到济南市55公里,北至北京350公里,西北德州市50公里。总面积80.5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村,共2.4万人。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汉沽烈士陵园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汉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位于滨海新区汉沽新开北路,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1976年地震后在原址重建,历经数次维修改造。陵园是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国防教育基地,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沽烈士陵园共分四个区域,分别是位于陵园中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西侧的烈士墓区、位于北侧的国防教育区和革命烈士纪念馆。

陵园中央耸立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巧米,由花岗岩砌成,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镂金大字。每年清明、五四、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驻津部队官兵等社会各界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悼念活动。

汉沽烈士陵园内长眠着120名革命烈士,其中不仅有抗日战争时期盐民游击队牺牲的烈士、平津战役解放汉沽时牺牲的烈士,还有参加抗美援朝在青岛基地牺牲的的飞行员烈士和在汉沽火车站救火牺牲的天津化工厂消防员。墓区中央是1998年修建的杨家泊战斗纪念亭。杨家泊战斗中我军牺牲50余人,20余人受伤,为纪念此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士,特别建造了纪念亭,以告慰英灵,昭示后人。

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展线35米,内有历史图片20幅、烈士画像10幅、油画12幅、历史信件复印件40件、烈士遗物39件。馆内主要展出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资料,重点介绍了在天津战役和解放汉沽中牺牲的部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汉沽烈士陵园地址:滨海新区汉沽新开北路8号,周一至周日8:00-17:00免费开放,联系电话:25693860,电子邮箱:hgIsIy@sina.co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