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为什么放了吕后(优秀20篇)

浏览

4101

文章

223

篇1:项羽是怎么打赢巨鹿之战的?项羽为何能打赢巨鹿之战揭秘

全文共 302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项羽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人真的超级厉害的,他的带兵打仗的能力简直就是爆炸了,被人誉为是战神了,这么厉害的人其实之所以厉害我们也还是需要去研究研究的,话说巨鹿之战的时候项羽面临具体的压力,那么最后项羽还是打赢了,那么项羽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一战,是决定大秦帝国命运的一战,意义极大。强大的秦军何以会失败,项羽何以能以少胜多呢?我试着分析解答。

1、章邯发动伐赵之战,在战略上是大错。

章邯是秦之第一名将,率兵镇压东方叛乱后,接连击破起义军之核心力量,楚王陈胜、齐王田儋、魏王魏咎先后败亡。项梁立楚怀王后,成为反秦起义军中实力最强者。然而,在定陶之战中,项梁被章邯所击杀,楚政权风雨飘摇。

正在攻略陈留郡的项羽、刘邦获悉项梁死讯,大惊失色,放弃攻城,匆匆东撤,把都城从盱眙迁往彭城,严加守备。吕臣守卫彭城东,项羽守卫彭城西,刘邦守卫砀县。倘若章邯乘胜而进,项羽、刘邦等能否守得住彭城,确实令人怀疑。岂料这个时候,章邯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认为项梁既死,大柱倒了,楚政权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消灭北方的赵政权,以免反秦势力死灰复燃。

在复活的东方六国中,燕、韩两国毫无实力,楚、齐、魏被章邯打残了。在章邯看来,只有赵国威胁比较大,故而他放弃继续攻打楚政权,率王离、苏角等将领,引兵北渡黄河,直扑赵国。如此一来,给了楚政权予重振旗鼓的机会。很快章邯就会发现,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赵国,而是项羽。

2、赵国的殊死抵抗,拉开巨鹿之战的序幕

在诸反秦势力中,赵国算比较强的。赵国有两个能人,一个是张耳,一个是陈余,都是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

此时章邯手上的兵力已超过四十万,大军直趋赵境,如泰山压顶。强弱立判,赵国丞相张耳、大将陈余率军迎战,大败而逃。首都邯郸是保不住了,张耳与陈余遂拥赵王赵歇,退入巨鹿城。章邯入邯郸城后,把城内百姓尽数迁往河内,拆毁城廓,以绝后患。

巨鹿之战,将决定赵国的命运。

为了守住巨鹿,赵国的防御还是比较积极的。赵将张耳守城,陈余则率数万人驻扎于城北,称为河北军,以作为机动部队。巨鹿城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易守难攻,加上内外呼应式的积极防御体系,章邯兵力虽强,要攻破巨鹿也非易事。章邯令王离等部将包围巨鹿城,自己主力部队驻扎城南。在章邯看来,只要围困几个月,巨鹿粮尽援绝,不攻自破。

对于秦军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粮食运输。只要不缺粮,巨鹿指日可下。为了确保粮道畅通,章邯修筑一条甬道,凭借高速车道,可确保粮食源源不断运抵前线。一切看上去都无懈可击,只是章邯错了一件事,他低估楚国的力量了。

3、各路援军奔赴巨鹿,天下命运系此一役

倘若巨鹿失守,赵国灭亡,那么秦灭六国的故事还会重演一遍。因此,各方反秦势力都明白,巨鹿一定要救。

楚政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发兵救赵。除了楚军之外,其他诸政权也纷纷派兵相援,包括齐将田都,燕将臧荼等。

上将军宋义是个颇有谋略之人,也是有野心,自认为谋略无人可及。他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秦军全力攻赵,即便胜了,军队也疲惫不堪,到时正好以逸击劳;倘若不能打败秦军,也可趁机引兵西进,一举捣破秦都。

宋义的战略对不对呢?应该说,有一定合理性。这种按兵不动以待时机的策略,在古今战例中多有体现,比如赵奢破秦阏与之役,西汉周亚夫平七国之乱,都曾运用过此策略。

那么,他错在哪呢?

错在他根本就不想救赵。他的意思是让秦军破赵后,再战秦军。这种动机是不纯的,对反秦战线的联合是有害的,是纯粹自私自利之举,也是他与赵奢、周亚夫两位名将不能相比的地方。以秦之强,反秦诸力量倘若不能联合对敌,势必会被一一击破,这是毫无疑问的。

项羽当然不干了,他把宋义给杀了,自任上将军,楚军的立场便从观望转向主动出击。

这时又有几支义军加入援赵之列。魏王魏豹、齐王建(战国最后一位齐王)的孙子田安都派部队增援巨鹿,张耳的儿子张敖在代郡收罗一万多人,也赶回巨鹿。应该说,各路援军的人数还是不少的。

4、项羽并非莽撞之人,而是打得非常聪明

我们印象项羽就是一马上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似乎谋略不足。我曾细细分析过项羽的征战史,认为他在大的战略上比较差,特别是后来楚汉争霸表现得很明显,但是他的战术一直是第一流,很难有人超过他。要知道项羽也是读过几天兵书的,对战争的领悟能力之能,非他人所能及。

项羽很快就发现敌军的弱点所在:粮食。打仗时人多当然是优势,章邯四十几万大军,光这架式就能吓死人。但是人多有人多的问题,吃饭问题不是小问题。章邯是聪明的将领,他修甬道来解决运粮问题,十分高明。项羽也很高明,我就绝你的甬道。

争夺甬道之战,便成为秦、楚大战的序幕。据《史记》的说法,“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数绝”二字,可见双方是多次交锋,甬道数次易手。在楚军的猛攻下,围困巨鹿城的王离部开始断粮。

人是铁,饭是钢,要是没有吃的,再强大的军队也会立马崩溃。这时,项羽已经觉察到,反击的机会成熟了。

5、置之死地而后生

项羽派悍将英布、蒲将军率前锋部队两万人率先渡河。章邯闻讯,急派军前来阻击,英布与蒲将军奋力击败秦军,为后续部队渡河打下基础。此时,赵国大将陈余又派人前来请求项羽火速进军,项羽乃命令全体楚军悉数渡河。这一战,非但关系到赵国的生死,也是秦楚兴亡的关键。秦军最精锐的部队与楚国最精锐的部队都聚集于此,势必是一场昏天暗地的大血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必死的决心,哪来超凡的勇气?项羽下令,破釜沉舟,烧毁帐篷,所有将士,只随身携带三天干粮。前面是四十万的虎狼敌人,后面是滔滔河水,过了河,别想着有热腾腾的饭,别想着有温暖的帐篷。往后退,只有死路一条,要生路,就得把前面的敌人杀光,杀出一条活路。

当时前来救援巨鹿的各路援军,见到秦军漫山遍野的营垒,谁也不敢发动进攻。甚至在项羽发起绝地反击时,他们仍然小心谨慎,按兵不动。英雄与凡人的区别就在于此,英雄能造时势,而凡人永远随波逐流。

不过,要说这些援军一点用处也没有,也是不对的。他们至少可以袭击秦之粮道,同时章邯也得分兵防着他们啊,还是有点用的。

项羽的楚军虽然人少,但是有几个优势:第一,秦军人数虽多,但围城既久,久攻不克,士气凋零。而楚军则是新锐之师,以逸待劳,劲头十足。第二,秦军粮食供应不上,面黄肌瘦,战斗力大打折扣;楚军数绝秦之粮道,应该抢了不少粮食,吃得膘肥体壮。第三,楚军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前进才能生存,虎狼之性被激发出来;秦军兵疲马困,没有斗志。第四,外围反秦之援军不断聚集,人数越来越多,对秦军士兵心理上也产生巨大的压力。

应该说,项羽不是光靠匹夫之勇,他是有胜算的。他对自己麾下子弟兵的战斗力是非常了解,也充满自信。这支英勇无畏之军队,是可以以一击十的。事实也是如此。项羽猛攻围困巨鹿城的王离部,楚军呼声振天,以一当十,如猛虎下山,勇不可挡。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无人可挡。楚军与秦军交锋九次,大破秦师,杀秦将苏角,俘秦将王离,秦将涉间自焚而死。

章邯虽是百战名将,也只得仰天长叹,败逃而去,这时他最后悔的事,应该就是当初实在应该一鼓作气,攻下彭城,灭了楚政权。

当时救援巨鹿的十数路义军,无不惊骇于项羽之骁勇。当战场的尘埃散去,项羽以楚国上将军之名义召见各路义军首领,所有人入了辕门之后,跪倒在地,不敢仰视。当他们亲眼看到项羽虎啸天下的英雄气概,谁不惊恐,谁不折服呢?巨鹿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之一大奇迹,而项羽作为灭秦之英雄,将永载史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项羽公平分封天下,为何天下的诸侯还是要群起反对呢?

全文共 173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战国时期过后的天下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这块蛋糕该去如何分配才是最公平的呢?估计换做是谁来分这块蛋糕恐怕都是不公平的,项羽也绝对不会例外。天下之所有是由项羽来分封的,主要凭借的就是项羽灭亡了暴秦,有着巨大的功劳。项羽因此功劳而成为天下诸候之长。项羽分封的原则是什么呢?当然是功劳。

项羽不仅分封了18路诸候,甚至连楚怀王也封了,楚怀王可是当时天下名义上的共主,让一个名义下的诸侯,去封一个名义上的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

项羽的分封如下:

1、楚怀王熊心封为义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理由将义帝迁到郴县(今湖南郴县),不久派人杀害义帝;

2、项羽封自已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灭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3、刘邦被封为汉王,分封理由:首进关中灭秦,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

4、秦国上将军章邯被封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项羽,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5、秦国长史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6、秦国都尉董翳被封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被项羽迁封;

8、赵国国相张耳部将申阳被封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9、韩王韩成被封为韩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被项羽扣押不能回封国;

10、赵国大将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内,数有战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11、赵王赵歇被封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被项羽迁封;

12、赵国国相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有贤名,随项羽入关,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

13、项羽部将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14、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随项羽入关,都城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15、楚国上柱国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无终(今河北蓟县);

17、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蓟县(今北京西南);

18、齐将田市被封为胶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19、齐将田都被封为齐王,分封理由: 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20、原齐王建之孙田安被封为济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 都城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除以上分封者,还有以下有功者,项羽没有分封到:

1、陈馀,原是赵国大将军,巨鹿之战后与张耳闹翻,救赵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独立武装,参与反秦有功。

3、田荣,反秦诸侯之一,当初田荣被章邯攻击危急时,项梁救了田荣,后来项梁危急时,田荣去不救项梁,项羽因此而怨恨田荣。

而对项羽的分封明显不满意的,除了有陈余、彭越、田荣外,还有刘邦。刘邦是依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本来刘邦是希望分个关中王,毕竟在所有反秦诸侯中,除了项羽功劳最大外,就数刘邦功劳较大。

项羽分封结束后,各诸侯陆续回到封国,仅仅过去一个月,田荣因为不满意项羽的分封,率先在齐地造反,田荣还联络在分封中不满的陈馀与彭起一起造反,又没过多久,刘邦开始在关中造反,一东一西,项羽前往齐地平反,陷入齐地深陷,无法脱身。

项羽在分封中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平公正,项羽的分封是有异心的,对于田荣,明显是因为田荣不救其叔父项梁而没有封的,项羽封在齐地的三个王都不如田荣的功劳大,能力也不如田荣,田荣当然要造反了。并且项羽很顾忌齐地,因为齐地离项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项羽分封对于刘邦来说,也是有私心的。对刘邦的分封呈现堵截状态,三个秦国降将封在关中,围堵刘邦,秦军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对着刘邦的出川必经之路,而项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东边围堵刘邦,刘邦是项羽最大的防范对手,而且项羽还不给封刘邦最希望的关中王,所以刘邦要造反了。

当然了,天下诸侯主要是田荣、刘邦、陈馀、彭越这几人造反,其它诸侯并没有造反,而是被动的卷入后面的楚汉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徐州戏马台:追忆项羽的遗踪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徐州戏马台:追忆项羽的遗踪

徐州戏马台:追忆项羽的遗踪

来到徐州古城,寻访“第一胜迹”:戏马台——项羽的遗踪,真是我向往久矣!

沿着项王路步行不远,俄而“戏马台”映入眼帘;拾级而上踏进朱墙山门,还有二十三级石阶待君登攀,——“二十三”,一个辉煌的象征,这正是项羽举旗起义的华年。一级、一级……登临“广袤百步”的平台,放眼展望——顿觉景物参差,气象万千。

徐徐步入东院——“楚室生春”,仰首便见将军雕像屹立中庭:伟岸的身躯紧裹铁甲,身披着大氅飘飞临风;铜盔下面是一张年轻的脸庞,气宇轩昂透着几分从容;重瞳的双目向南远眺,是眺望云龙,还是遥远的江东?……

江东,江东,记否当年釜破舟沉,八千血性男儿曾令鬼哭神惊?……然后是北上,北上,直至巨鹿鏖战,摧枯拉朽,终使一个暴虐的王朝奄奄毙命……这一幕幕威武的史诗活剧,在院殿一幅幅壁画上栩栩重映;伫足凝望,仿佛历史交迭闪回;盘桓遥想,犹使人心潮涌腾。

毗邻西院名为“秋风戏马”,秋风萧萧隐喻着江河日下。壁画上“鸿门宴”刀光剑影,放虎归山预示着让鼎汉家……相对的院殿内上书“大幕天垂”,大幕下的“霸王别姬”是汤沐黎的名画;英雄的悲剧如此摄人心魄,历史本身就是“莎士比亚”。

再向西行,是依山而建的百米长廊,廊壁上镌刻有咏(戏马)台的诗章;千百年曾引来多少名士骚客:谢灵运、张籍、苏轼、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凭吊,他们感喟,他们吟唱,为遗迹胜景,更为失败的项王。默念诗词,观赏书法,令人感怀,引人遐想……乍见池中有一怪石耸立,形似骷髅,又似将军头像,它正对“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诗句,可谓是巧妙呼应,使人叹赏。

出了追胜轩沿着山石攀登,抬头便见“风云阁”六角碑亭,碑上“戏马台”是万历时的书迹,亭檐上嵌刻着“从此风云”……遥想两千两百一十年之前,一位二十六岁的将军在此登临,身着盔甲益显其英姿勃发,极目望尽这九郡之都的彭城。近处营台——满目是楚旗飞舞,俯观山下——烟尘里万马奔腾。将士们忽尔举觞纵情欢呼,酒酣中将军高高擎起了雄鼎……这一切如云烟早已散尽,眼前不见战旗猎猎,也不闻军马嘶鸣。然而恍惚中犹感将军的气息,在山石、在泉池、在苍绿树丛……而且仿佛有一双眼睛在遥遥凝视,凝视着高楼林立的现代彭城;他那重瞳的双目没有一丝肃杀之气,却映出了几分惊讶几分深情……

戏马台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第一胜迹”,可能在于它是唯一留存在地面之上的遗迹。由于千百年来因黄河改道而无数次遭洪涝淤塞之灾,古彭城尚存的遗物已在今日徐州的12米以下了。如今的戏马台海拔高度近70米,也就是说项羽当年因山而筑的戏马台高为82米,这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几层高楼;可以想见,在如此高台上,俯视山下万千将士策马练兵,气势会是何等的恢弘和豪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阿房宫是项羽烧的吗?

全文共 1510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阿房宫这个名字只是个临时的,意思是靠近山阿的宫殿。若建好会改名,没有改名则印证了阿房宫没有建好。《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的应该是咸阳宫:”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和考古队在秦咸阳宫旧址发现大量火烧遗迹的结果相符合。说项羽烧了阿房宫,确实是冤枉他了。

提起秦始皇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我们一定会想到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项羽。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阿房宫只剩下遗址,即使是这样,也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阿房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咸阳市东南的阿房村一带,到两市的距离都约为15公里。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阿房宫的宏大壮丽、富丽堂皇在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估计有很多人为阿房宫而惋惜,若不是被项羽烧掉,留存到现在的话,又是一个世界奇迹。但是,项羽真的烧了阿房宫吗?

战国后期,秦国国力强盛,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10年左右的时间内以雷霆之势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为了控制诸侯,保证胜利果实,将各国宗室数十万迁至都城咸阳。又过了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咸阳,都城就显得有些过于拥挤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决定在丰镐之间建造更大的朝宫,即后来的阿房宫。

为修阿房宫,召集70余万劳役,开工建设。不过还没等建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在东巡途中驾崩了。事发突然,阿房宫建造工程被迫停工,劳役都被拉去骊山赶修秦陵。秦陵修好以后,继位的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结果刚过几个月就碰到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一片乱糟糟,部分劳役也被拉上战场去充当生力军了。到秦二世被杀,阿房宫修建工程就彻底停工了,阿房宫也就成了烂尾工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阿房宫这个名字只是个临时的,意思是靠近山阿的宫殿。若建好会改名,没有改名则印证了阿房宫没有建好。而且《史记》中也没有项羽烧阿房宫的记载,既然没建好,怎么烧?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和秦朝灭亡相隔时间并不长,也就几十年光景,相关记载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的应该是咸阳宫:”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和考古队在秦咸阳宫旧址发现大量火烧遗迹的结果相符合。说项羽烧了阿房宫,确实是冤枉他了。

那为何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项羽烧了阿房宫呢?825年,唐敬宗李湛在位,唐朝内部藩镇飞扬跋扈,外部吐蕃等势力频频入侵,内忧外患,形势十分危急。而李湛则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还大兴土木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杜牧写《阿房宫赋》目的是为了劝谏当时的统治者,希望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不要重蹈秦朝覆辙,否则国之不存,再富丽堂皇的宫殿也会湮灭。

杜牧发挥超常的想象力,极力渲染阿房宫的辉煌壮丽,运用了艺术手法,这样形成的反差才够强烈,达到劝谏的目的。至于说阿房宫被项羽烧掉这种说法,杜牧或许也是道听途说而来,并未做过考证。

还记得元代张养浩的那篇《山坡羊·骊山怀古》吗?“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同为文人,他也许也是受到了杜牧《阿房宫赋》的影响。

阿房宫没有建成,但是《阿房宫赋》名扬天下,结果项羽就彻底背上烧毁阿房宫的黑锅,一直背了一千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项羽失败的原因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回顾历史,我认为项羽的失败与以下几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富气势却小肚鸡肠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但在打败秦王朝之后,却舍不得将许多职务任命给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兄弟,缺少激励机制,终使士气低下,人心涣散,也就江河日下。

第一、欲称霸却不识人才

因此刘邦说“项羽有一个谋士范增而不能用,这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一个不识人才的领导,注定事业不会长久,不会做强做大。

第四、有雄才却目光狭隘

项羽说过,“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就是说富贵如果不还乡,就象穿着很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行走,就没什么意思了。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只想眩耀给别人看,说明这个人不是信心不足,就是虚荣成嗜。信心不足,就是水平欠缺的一种表现,虚荣成嗜,则是不够务实的表现。好表现,某种意义上说是目光狭隘,站不高,看不远。

第五、重情义却疏于践行

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姫的经典历史镜头直到今天,还让许多人为之扼腕。一个斗士,战死疆场,本无可厚非,但既然爱上一个女人,就要做好保护工作,当好护花使者,为对方着想。项羽完全可以带着虞姫登上停靠在岸边的小船溜之大吉,但这个时候,他脑中只有自己,没考虑到身边还有一个需要他保护的女人。爱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在关键时刻经不起考验,那之前的情绵意长、关心爱护全当是哄人的伎俩。

第六、讲面子却流于形式

项羽失败,令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为之叹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做诗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只是希望通过总结这样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避免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出现类似项羽这样让人痛心的结果。

总而言之,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每个人可能会持有分别不同的观点。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第二、性残暴却妇人之仁

项羽性情残暴,杀人如麻,但事到关键时候,却在“鸿门宴”下不了手杀刘邦,刘邦因此得以逃脱,这无异于放虎归山,为日后留下了隐患,终使自己葬身刘邦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此人砍掉项羽腿被封俣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此人砍掉项羽腿被封俣

大家都清楚,隋朝是杨坚建立的,而杨家的来源就是杨喜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才让杨家如此显赫。大刘邦,项羽灭掉秦国之后,都想自己称王,之后就有了楚汉之争。刘邦是比较聪明的,擅长谋略,并且思维比较灵活,项羽。他就依靠蛮力,不会使用头脑。韩信就曾经说他是对小事斤斤计较,对大事残忍粗暴。

传说项羽每打下一个地方,就要把城里的人都杀光,还曾经拿刘邦的父亲威胁他要刘邦投降,以至于在后来刘邦说,谁要能拿到项羽的头,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得到很大的赏赐,所以项羽在乌江自杀之后,汉军就开始为了赏赐疯狂抢夺项羽的尸体。有一个小兵杨喜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拿着这条腿换了一个赤泉侯。但是他和其他封侯的人做法不一样,他开始非常注重自己孩子的文化教育,还注意自己做事很小心谨慎。这种做法就为以后杨氏隋朝埋下了铺垫。

当时很多的诸侯发达以后开始胡作非为,导致灭门。杨氏因为行事低调,认真学习,一直都保持有现在的地位。杨家后人更加聪明,出了好多的将相王侯,四世三公的人就是杨家人所担任的。就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关西孔子杨正,他就担任过三公。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出名的谋士,比如杨修,更是有一位杨氏后人杨敞的博学多才被汉昭帝得到重用,成为宰相,从此杨家就更加辉煌了,可见杨家有多少的人才。

不止如此,杨家还出过一位皇帝,那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不仅把汉人的土地抢夺回来,还把分裂好久的中国统一到一起,建立了和平美好的天下,就是隋朝。抗战期间做出了好多正确的决策,坚持朴素的原则,百姓也都生活安稳,国家也是和平安定,开创了美好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项羽为什么要杀刘太公,而刘邦又为什么不制止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要杀刘太公,刘邦为什么这么淡定

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大家熟读历史,会知道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比较无奈。在故乡的时候混吃混喝,从来也没有给份子钱一点不会觉得脸红,这其实就是一种滚刀肉的性格。这种性格怎么可能会任由项羽逼迫呢。

更何况刘太公也并非是自己亲生父亲,刘邦怎么可能不舍得放弃,刘邦的骨子里本来就是冷血的,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的逃脱,居然将自己的儿女扔下去。刘太公被项羽抓走,刘邦的想法自然是能救就救,如果不能救的话,不如就恶心项羽一次。

如果想要去要挟别人手中的东西,必然就需要让对方重视,否则没有任何的意义。当时刘邦也会拥有着数十万大军的期望,在此时自然就不会妥协。如果项羽将刘太公作为人质,刘邦表现出比较在乎,这就会让项羽得寸进尺,有的时候摆出这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反而就能够给父亲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项伯在鸿门宴之前会来到刘邦阵营,大蒜救自己的好友,结果被刘邦摆了一道,和刘邦成为了儿女亲家,接下来好多时间都会包庇刘邦脱险。在此时也会意识到项羽性情比较残暴,不大可能会夺得天下,因此就一直想要去帮助刘邦,想要给项目是一组留下一条后路。在此时必然就不可能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被杀,这是项羽的叔叔,在阵营中也会有一些说话的余地,而且也是一个核心人物。在刘邦表示出根本不在乎的情况下,项羽的叔叔去保下一个根本就不是特别重要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项羽的武器有多重?为什么古人能拿的起来现代人却拿不起来?

全文共 174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的武器到底是什么样子,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是没有办法得知了,毕竟年代久远,不是所有人的武器我们都能见到。而在一些小说当中,各种主要角色的武器动辄就是上百斤,虽然说古代的计量方式与现代不一样,但是那也是一个不小的重量,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武器就绝不是一般的武器,那么,项羽用的武器究竟有多重呢?

提到项羽,我想许多人都十分的熟悉,他被称为西楚霸王,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曾经统领军队,灭了当时的秦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武力十分出众而闻名遐迩的著名武将。从古至今,与他相关的各种故事有很多,对于他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即便如此,现在还是有许多人对这位英雄在历史上的故事十分的感兴趣,甚至许多大众所玩的游戏当中也少不了他的名号。

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都有许多的英雄人物,而他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有一些文学诗人写过许多的文章赞颂他,觉得他有着十分无畏的英勇气概,而在这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自然还是他那一身与生俱来的神力。有资料曾经记载,在他青年时期,他就能够将重达千斤的巨鼎举起来。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巨鼎可是十分实实在在的重量的,要放在现在,估计10多个人也不见得能够轻而易举做到,而他一个人就可以。

我们都知道许多有名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是很趁手的武器装备,而这位项羽的武器则是一个重量将近150多公斤,酷似月牙的兵器,叫做天龙破城戟。据说这和武器是由陨石制成的,长度5米还多,这样一把又重又大的武器是如何才能舞得起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觉得十分的难以揣测,因为我们现代人根本拿不起来这样一件太过于沉重的武器。这也不禁让我们感到疑惑,难道说现代人还比不上古代人吗?

回顾历史上面的各路英雄人物,其实除去项羽以外还有许多天生拥有着神力的英雄人物,他们不仅拥有超出常人的力气,并且还能将类似于这样的一些又大又重的武器使用的毫不费力。我想许多人一定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都有看过,在古代他们比试武力,其中一项就是比一比,看谁能够拿举得动更重的鼎。当然大多数平常人是根本无法轻易将其举起,但是像他们这样的英雄何止轻而易举。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将古代的一些计量单位转换至现代的算法,发现也并没有那么的夸张。但是流传下来的这类似于这样的武器,却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代人的力气有多大。不过对于类似于项羽这样又重又大的武器到底是如何能够为项羽所用呢?

后来也有一些人解释说,也许在那个时候也是熟能生巧吧,毕竟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以这样的武器作为自己的防身利器自然从小就要将其运用得十分熟练,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样的说法是怎么认为的呢?

在电视剧之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拿起很重的武器,耍起来非常简单,就像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一样,但是,一说起武器,动辄就是几十斤,上百斤,比如吕布方天画戟,据《荡寇志》记载,重40斤;张飞丈八蛇矛重63斤;关羽青龙偃月刀,重82斤;而古代兵器中最重的,莫过于项羽虎头盘龙戟,约重129斤,当然,在清朝,还有一种兵器,叫做红夷大炮,重达3000—5000斤。

古人的兵器那么重,他们究竟是怎么拿得动的?为什么对于现代人来说,一袋米,一袋面都是很重的重量,古人却像拿着羽毛一样呢?请大家看下去,一定会很长见识。

难道古人真的比现代人结实那么多吗?实际上不是的,古人也是人,他们也是吃五谷杂粮的,做什么都是有度的,电视剧里一般都是在渲染一个人的武功高强,才会说他的武器非常重。

事实上,古人的武器那么重,一般是因为这几个原因,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天生神力。

第一个原因是,古人练武功,体力比较好,古人一般练武功,每天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自然体力比现代人好很多,要知道,现代人可是恨不得整天都瘫在沙发上,正是因为如此,拿着几十斤的武器,实际上也是可能的,毕竟要打仗,没有这么重的武器,也没办法打击敌人。

第二个原因是,古人一般要用重武器,才能镇得住敌人,你以为他们想拿那么重的武器吗?当然不想,但是,在古代,马背上打仗,如果没有那么重的武器,别人一招,就能把你打趴下,所以,他们是用这么重的武器,企图一招制敌,就能大大减轻自己的战斗压力。

这就是原因,为什么古人的兵器那么重,实际上,现代人也是可以拿动的,经过锻炼之后,能够激发人的潜能,自然是可以的,你认为你能拿到多少斤的武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项羽鸿门宴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史记。项羽本纪》:羽在鸿门,沛公军灞上,沛公至鸿门谢,项王留沛公与饮”而故名鸿门宴。只是项羽宴请刘邦,所以又称做“项羽鸿门宴”,该宴被史学家,军事家称作“宴无好宴,暗藏杀机”的宴席,但作为饮食文化和文学人物描述,可谓是传神之作,我们排除“宴无好宴”的及历史对鸿门宴各种评论,单就古为今用,挖掘先秦两汉饮食文化着眼,用现代美学、现代包装、现代调料,融古今烹技,展现我国著名鸿门宴的风采。

项羽鸿门宴席共有凉菜1-2道,热莱15道,汤点3道,主食5种·,共计35道。凉莱代表为百果千珍、羊腊鹿惰、白糟豕条等。热菜代表为:红焖驼蹄、阿胶栗枣、范增银鱼、白壁鳕鱼、玉斗凫雁、霸王三鞭等。汤点是:莼菜鳜鱼清汤、竹荪汤、江陵皮蛋羹。主食是:柿子、核桃、山栗面窝窝头、芸豆蒸面、黄米汤圆、陕西拨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项羽发动巨鹿之战时多少岁?巨鹿之战胜利后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乱世出英雄,不过秦始皇在完成全国统一后,按理说已经不存在什么乱世了,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位灭秦大英雄,他就是项羽。不过项羽的一生并不算很长,最活到了30岁,起码在他这个位置上来说并不算长寿。其实要说项羽巅峰期的开始,那肯定就是从巨鹿之战开始计算了,当时项羽只有25岁便击败了秦国的大将,使得秦朝已经名存实亡。可惜后来项羽又花了5年时间同刘邦对抗,最后却成了战败的一方。项羽的巅峰期没想到过的如此之快,他本有机会成为第二位秦始皇,开启新时代的大门,为什么最后他会败给多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刘邦呢?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子孙,也算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孩子了。项羽小时候并不是一位非常爱学习的孩子,他的父亲项梁不管是教他读书还是教他习武,项羽都显得耐心不足,经常学一半就不想学了。不过项羽似乎从小就心存大智,认为读书和习武都只能对付少量的敌人,要学就应该学可以万人敌的东西。所以项梁就开始教项羽兵法,刚开始项羽还显得兴趣十足,但时间一长也不愿深究。所以项羽从小的经历同大多数人可能都一样,有点眼高手低。

不过项羽从不会惧怕权贵。项羽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时,就对自己的父亲项梁说:“秦始皇并不是不能被取代的。”结果项梁马上堵住项羽的嘴,这种话如果传到秦始皇耳朵里那肯定是要全家陪葬的。不过项梁也因此对项羽刮目相看,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萌生出这种想法的人,绝对都是能成大器者。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项羽父子也举兵响应,项羽独自带领一众部队杀了近百卫兵,当时项羽只有23岁,历史的大门也正式向项羽打开。

公元前207年,项羽发动巨鹿之战,算是整个秦末起义中最关键的一战。当时项羽只有五万兵力,而秦军有四十万部队。不过项羽此次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亲自率领主力渡过漳水,而且规定每人只能带三天量的食物,势必要与秦军站个你死我活。后来项羽的士兵跟着士气大涨,以一当十杀破了秦军的阵势,最后秦军感到万分恐惧很多士兵闻声而逃,秦军大败。此后项羽打出了自己的名声,那一年项羽只有25岁。

按理说的,当时项羽完全有能力接替秦王管理全国,为什么项羽却被刘邦给击败了呢?首先是刘邦不服项羽,所以主动开战,不过项羽在此期间屡破刘邦大军,只是没有将他赶尽杀绝。后来项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依然延续了前朝的分封制,导致有些诸侯感到不满因此起义。项羽虽然人年轻,但思想并不先进,依然还是采取老一套的办法,导致后来多面受敌,在坚持了数年后被刘邦击败。可能这时候项羽会后悔,小时候没能好好读书,不然刘邦想赢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皇帝都喜欢丑化对手 项羽形象为何比刘邦要高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总爱丑化对手,为何项羽形象却高过刘邦?

古代皇帝都会比较喜欢丑化,项羽的形象会比刘邦高,是因为项羽和刘邦都属于反秦义军,如果将项羽妖魔化,这就会使得整个反秦义军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合法性。

项羽之前也同样是反秦义军的首领,两人也同样是结义兄弟,而且也曾经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刘邦的封号甚至也是项羽所封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最终才会成为西汉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西汉官方将项羽显得特别差劲,那么作为曾经的兄弟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不是意味着连自己也不是一个东西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为了一个笑话,也会影响到整个大汉帝国的合法性。

从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来看,司马迁在写刘邦的时候,就应该把刘邦写得比较仁慈爱民,比较英明神武,总之群主所应该具备的一切品质都应该在他的身上出现。相反如果把项羽写得特别残暴,好勇善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也不合适,如果司马迁这样写,这也就意味着底层百姓只要能够善待百姓,只要能够聪明勇敢,是不是也就有机会可以成为一个皇帝呢?

换言之,司马迁的这种写法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帝王的命运,只看你能不能够抓住机会。在皇权时代,如果胆敢表达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不是也就否定了皇帝的家天下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可怕的存在。甚至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谁能够当皇帝这和才能无关,这和道德也没有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天意,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真相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是什么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不肯江东的故事如下: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大战,刘邦一方由韩信指挥作战,项羽方战事不利,韩信再让士兵们唱楚歌,让项羽的士兵思乡厌战,最后项羽军大败,携800骑往南边逃跑,等到项羽跑到了乌江边上时,项羽觉得自己没有颜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

不肯过江东的出处

“不肯过江东”出自是宋代女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除此之外,辛弃疾的《浪淘沙》 中,亦有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的表达。

项羽是谁

项羽原名项籍,在秦朝末年成立起义军,反抗秦朝。在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而后刘邦从汉中出兵,与项羽军对峙四年,掀起楚汉之争。最后项羽在垓下之战为刘邦所败,逃到乌江后自刎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吕雉有没有被项羽睡过?三个方面分析肯定没睡过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说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非常的有意思,那就是这个吕雉不是被项羽俘虏过嘛,而且时间长达2年之久,大家也知道的年轻时候的吕雉的魅力还是非常大的,那么大家就想了,这个项羽到底有没有睡过这个被俘虏的吕雉呢?这个问题也值得一研究的呀,问题挺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看看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吧!

要看这个吕雉到底有没有被项羽睡过,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分别如下:

1、同为人质的刘邦父亲

其实和吕雉一起被俘虏的还有这个刘邦的父亲,所以项羽在营中的一些言行,理论上刘邦的父亲应该是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的,如果吕雉真的被睡,那刘邦的父亲也会知晓一二,那这个事情暴露了的话,那这个吕雉的前途就玩完了,而刘邦的父亲也一定会被灭口,要不刘邦不直接硬打过来了,但是刘邦的父亲还是好好的,所以理论上在军营中项羽没有睡吕雉,起码没有这样的风声出来。

2、虞姬和吕雉的关系不一般

大家也知道项羽爱这个虞姬是肯定爱的,爱得死去活来的,而这个吕雉也是一位社交高手,被俘虏之后就和这个虞姬勾搭上了,迅速的成了姐妹,那这个项羽总不能在自己爱人眼皮底下搞一些什么奇怪的事情吧,所以有这一层关系,大家也是懂的呀,吕雉很安全。

3、吕雉的真实作用

再看这个项羽为什么要俘虏这个吕雉,其实就是为了牵扯这个刘邦了,让刘邦在打仗的时候投鼠忌器了,所以这个时候的项羽怎么能睡吕雉呢?你把吕雉睡了,那就失去了这个人质的作用了,所以为了大局项羽不会这样做的。

所以我堂堂千古第一单挑王项羽,怎么会做出睡对手老婆的事呢?这显然不可能了,不符合英雄的气质,而且项羽很专情的,只爱虞姬一个人,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尊重我们的英雄项羽了,所以答案是否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项羽自刎乌江在哪里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自刎乌江,在今天安徽和县东部的乌江镇的长江边上,那里有一条长江的支流叫乌江,由于那个地方的长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说项羽不肯过江东。

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项羽却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羽自刎乌江是在哪个省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自刎乌江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霸王祠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上,左濒滔滔长江,乃西楚霸王项羽垓下兵败,溃退至乌江自刎处。霸王祠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项羽庙。

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项羽军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不够,又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蒙恬实力到底有多强?蒙恬与项羽谁更厉害?

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是秦朝大将,戍守北境抗击匈奴,对于稳固秦朝的边境功不可没。项羽是秦汉之际,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名将,更是被后世称赞神勇无双的西楚霸王。两个人虽然时代相差不多,只可惜蒙恬最终为奸臣赵高所害,没能继续守卫大秦边界,更是无缘见到名扬千古的项羽,不得不说,这其实也是一种遗憾。那么,如果两个人都还在世,进行一番较量的话,谁会更厉害一些呢?

蒙恬是秦国将领,家中更是世代效忠秦国,从爷爷蒙骜开始,父亲蒙武,然后就是蒙恬和弟弟蒙毅。正是因为他们对于秦国的忠心,所以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与同时期的老将王翦王家比起来,蒙恬的主战场并不在六国,他并不像王翦那样致力于灭掉其他国家,而是在秦国统一之后,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也就是现在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那一带。

不仅如此,蒙恬还监督修造长城和直道。长城恶魔都知道,那是古代的防御军事,有了长城,才能够对外族进行抵抗,在古代,长城可以说一直发挥着作用。只不过秦国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叫修建,而应该是修缮,将原本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上是明朝时期又修的长城。

而直道,同样也是为了抗击匈奴而修建的浩大工程,联结关中平原和河套地区,全部用黄土夯实,总长达到736公里,同时也克服了交通闭塞的困境,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恬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例如造笔、造筝等,当然了,这些也都只是传说,笔的历史自然是要早于蒙恬的,即便他与笔有关系,最多可能也就只是对它进行了改造,而筝很可能也是这样,只不过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找不到确切的诞生时间,而民间又对某个人有特殊的情结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编造出一段故事出来,寄托自己的怀念,或者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

而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父亲姓名不详,有多种流传的版本,只是因为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无从确认到底是谁。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现在江苏苏州一带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他率军东渡,救下赵王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项羽以少胜多的杰作,经常为后人所景仰。毕竟,就算同处于项羽的境况之下,也不见得有人能够重复项羽的辉煌。

鸿沟协议,是项羽和刘邦订立下来的约定,项羽因为腹背受敌加上粮草不济,只能把自己手里的刘邦的家眷还给他,以此换取两分天下的盟约。谁料,刘邦却在之后撕毁盟约,意图一举消灭项羽。虽说其中有不少波折,但是项羽最终还是被逼到了乌江畔,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说是孤军奋战的项羽,在一个人斩杀了近百名汉军之后,自知结局已定,自刎而死。

也正是因为项羽最终没有听从乌江亭长的建议,渡江回到江东,所以后世也无不钦佩他的大义。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汉武帝眼皮底下写《史记》,还是把项羽列为“本纪”中的一员,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心里,项羽虽然败给了汉高祖,但是他仍然配得上是一位帝王。

蒙恬和项羽,都是英雄人物,蒙恬被后世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原因就在于它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保得北境的安宁,项羽被清朝一位名家之女李晚芳赞道“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更有李清照的诗表达了怀念与敬佩。这两个人,可惜无缘得见,如果能够碰见,从身份上来说,当然是敌人,但是也只有势均力敌的双方,才会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触吧。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对于军队的统御能力上来看,蒙恬还是略胜一筹,不论是小规模还是大规模的战役,蒙恬应该不输项羽。毕竟镇守北境十余年的资历不是白来的,而且,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加上地域风俗的原因,他们应该并不像中原地区一样统一,而是比较分散,试想如果这些分散的部队,今天这个来骚扰,明天那个来攻打,后天大家结个盟一起来,岂不是很考验主帅的统帅能力?

而在这方面,项羽之所以不及蒙恬,是因为他虽然有过两次后世津津乐道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与秦兵对抗,彭城之战又用巧记击溃刘邦,由此看来,项羽似乎更适合以“非常理”的方式取胜,而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作战中都会遇到。

但是从单打独斗来说,蒙恬肯定是打不过项羽的。毕竟,项羽可是一个能够举起大鼎的勇猛之士,而且乌江畔,项羽与仅剩的二十八位兵士斩杀汉军,一个人就杀了近百人,当然这个数据未见得就很准确,但是比起“六百多人”的说法,多少更靠谱一些。而且,项羽最终还不是被汉军杀死的,而是自己举刀自刎,因此,论单打独斗的功夫,蒙恬绝对打不过项羽。

只不过,两位名将毕竟没有什么交集,只是这样的推测,也不能代表他们的实力,如果他们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战,或许对于后世来说,将是更精彩的一段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什么失败了?诸侯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灭秦后本有机会成为第二个秦始皇,但项羽却依然想使用封侯制,最后还引来各路诸侯的不满。为什么项羽分封八路诸侯就失败了呢?虽然项羽年轻,但想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分封诸侯本来就是一个不靠谱的东西,从周朝开始大家都明白诸侯国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并不稳定。而刘邦想的就是统一,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项羽之败,并不在於鸿门宴没杀掉了刘邦,而在於诸侯们对项羽的不满与背叛。按理说,项羽分封天下,将天下的大半都分封出去了。而以项羽灭秦的贡献,也只王了九个郡而已,并不算过分。为何诸侯们却认为项羽分封天下不公,而生背叛之心呢?

首先,项羽分封诸侯缺少名分。其时,项羽虽已经是事实上的诸侯盟主,但名义上的共主(盟主)却是楚怀王熊心。据《史纪.项羽本纪》载:..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昔日约定)。”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分封诸侯,不但缺乏名分,其自身力量也严重不足。项羽虽成为诸侯联军事实上的盟主,但其自身也不过一方势力而已。故先得请示楚怀王,楚怀王不配合之后,才不得已自主封王。1)欲自王,先王诸将相。2)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但又疑心刘邦,故采取折中的办法,分刘邦为汉王等等。都说明项羽分王,乃是强力行之,也从侧面反应了各地旧有势力的强大。此后,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便是以项羽违背楚怀王的昔日约定为借口。

再则,项羽封王,乃是一次重新洗牌,打击了“破秦无功”的各地故王势力。项羽封王,其法理依据是按“破秦功劳”的大小而分(即: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之力也)。因而,跟随项羽入关的,都是此次封王的最大受益者,而各地无功的故王(以六国王族之后为主)是受害者。

史载:..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原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张耳),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

陈馀指责项羽封王不公的理由,是项羽将故王都分到了不好的地盘,而将群臣诸将(跟随项羽入关的诸将,而非项羽之诸将)都分到了好的地盘。项羽封王的法理依据是“按功分王”,按照“按功分王”,项羽这种分配是合理的。而陈馀指责项羽封王不公,乃是指项羽这种分配方法,违背了各地昔日的君臣名分。

如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张耳原是赵王歇的国相,赵王歇无功,被迁徙为代王。而张耳因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而被封为常山王、王於赵地。而在当时,秦朝并没能将七国融合为一国,各地仍基本上为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家的认同,这在陈馀看来,显然是乱了君臣名分。

项羽分封诸侯,而致天下再次大乱,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灭秦有功之诸侯诸将与各地故王之间的矛盾。如,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楚怀王熊心),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催)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从中可以看出楚怀王在当时也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故而,项羽使人致命楚怀王,楚怀王不配合;项羽迁徙楚怀王到长沙郴县,楚怀王群臣敢於违抗,项羽更是指使了衡山、临江两位诸侯王才击杀掉了楚怀王。

紧接着,臧荼(原为燕将,项羽封为燕王)之国,因逐韩广(原燕王、项羽封其为辽东王)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而令天下项羽封王体系崩解的,是齐地田荣的反叛。史载: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还与陈馀兵,与之并力击张耳,大破之。迎故赵王歇於代,反之赵。

至此,齐、赵及梁地(战国故魏之地)彭越等三方势力结成反项羽同盟,并直接威胁到项羽的西楚国之安危。项羽被田荣拖入齐地的反抗泥沼之中,从而才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项燕与项羽是什么关系项羽和项燕谁厉害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项燕项羽是祖孙的关系。这两个人全部都来自于项氏家族,全部是一个反秦的将领,甚至连结果都是一样。有人说两人的命运如出一辙。两人之间各有各的实力,比如项羽在个人能力这一方面比较出色,项燕在统兵能力上更胜一。

项燕:

是战国末年的一位名将,在楚国是赫赫有名的。在公元前259年,当时秦始皇嬴政,决定率领60万大军,然后去攻打楚国。当时的出国岌岌可危,但面对眼前的兵力,还是决定奋力一战。当时就让项燕成为主将,其实这就是实力悬殊的对战,可是项燕还是决定决一死战。

楚军多次挑战在多次挑战之后,对方还是没有任何的动静,就这么一直坚持好几天。楚军以为对方可能将长时间留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因此就打算撤军选择去其他的地方。王翦在此时马上就看准时机,让所有的勇壮军士选择突击。当时的楚军都已经决定撤退,并没有料到对方突然的袭击。在这次的突然袭击下楚军无力应对,结果只能够仓促的反击面临失败。在看到兵败之后,觉得无颜面对父老江山,因此选择自杀。当整个军队失去主力时,自然不战而败。

项羽:

在清朝末年是一个很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大将军项燕的孙子。项羽和自己的叔叔一起起义,当时率领了5万的军人对战,40万的秦军。本以为这是一个实力悬殊的对战必死无疑,但在这一次的战争中,秦朝早已名存死亡。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就被称之为西楚霸王,接着就决定和刘邦一起去争夺天下,大概持续4年左右的楚汉之争。可惜在公元前2022年时,项羽在面临失败之后逃亡,来到乌江边上,又决定选择自杀。两人之间的结局是比较相似的,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项羽有着更高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项羽是哪里人?项羽的家族在楚国是什么地位?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的名字,在中国几乎算是无人不知,史书中但凡提到“霸王”,基本上说的就是项羽。项羽本名项籍,是战国时期楚国项氏的后人,史书记载他是下相人,那么这个下相在今天又是哪里呢?项羽军事才能很高,他的祖父项燕也是楚国大将,项家世代也是楚国将领,那么世代为将的项家在楚国又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力呢?

首先,项羽的籍贯。战国时期的楚国下相,就是今天的江苏宿迁。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和刘邦其实也还是老乡呢。刘邦的故乡在徐州,战国时期,徐国小国被楚国灭亡,徐州也就是楚国的地盘,所以说,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国人,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楚国项氏,往上追溯,可以找到它的来源,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项国。项国当然也不是大国,春秋时期被鲁僖公灭国,项国不复存在,但是项地还是有的。虽然项国被灭国这件事情,《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本书中都有所记载,《公羊传》《谷梁传》认为是齐国所灭,但两本书的成书年份、可靠性都比不上《左传》,因此还是以鲁国灭项国为准。

项国,原本也是姬姓诸侯国,灭国之后改项为氏,此后就称项氏。

关于项氏,史书的记载很简单,“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可以想象,他们在朝堂之上所说的话该有什么样的分量。在战国时期,项家最有名的人物莫过于项燕,多年征战,可惜最终还是败给了老谋深算的秦国王翦。

项燕可能是战死,也可能是兵败自杀,无论哪一种,也都算是表明了项燕对于楚国的忠心。只不过,再忠心,楚国一旦不在,一切也都小三了。

项羽的名气,很明显,比项燕要高很多,毫不夸张地说,项羽是从古至今项氏中最有名的人物,他能够在只有几万人的情况下对敌数十万,并且两次取得胜利,这样的胜利是没有人可以模仿的,不仅仅是主将的头脑,还有对于情况形势的准确判断,把士兵的战斗欲和求生欲激发出来,破釜沉舟决一死战。

只不过,人无完人,项羽终究也是有弱点的,他高傲,轻敌,鸿门宴上那么多次绝佳的机会出手灭了刘邦,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优柔寡断,让刘邦就这样溜了,范增气得吹胡子瞪眼,却也无计可施。

项羽身边原本也是有不少人的,可正是因为他的高傲,这些人一个一个离开了,有很多到了刘邦手下,刘邦出身低微,却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他没有太大的才能,但是他的身边都是各种人才,运筹帷幄有张良,领兵打仗有韩信,管理后方有萧何,而他会用人,让他们留在自己身边。

单打独斗,刘邦自然不可能打得过项羽,可是争夺天下向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项羽注定会失败,也注定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项羽为什不肯过河?项羽不想卷土重来吗?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会同情项羽,也都认同他有资格成为“本纪”中的一员。也有很多人会设想,如果当初项羽在乌江边,踏上了那艘小船回到江东,还会不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到时候历史又会怎样发展。但事实是,项羽没有这样做,他宁愿自刎,也不愿意回到对岸东山再起。项羽究竟为什么不愿回去?难道他不想再争夺这个至尊之位了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虽然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而这首诗也成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最真实的写照。可如果再往深层次思考,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呢?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可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为何项羽还是不肯过江东呢?

关于为何项羽不肯过江东一直都是文人墨客以及历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两个观点。

其一,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结束战争,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打算以鸿沟为分界,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其二,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

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两者之间有联系,有学者就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过江,拔剑自刎。这样说很有道理,单纯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虞姬之死就显得论据不足。而这与《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是一致的。“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即便过江,败局已定。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