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388

文章

508

杞人忧天的意思翻译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杞人忧天指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不可能发生的事。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其近义词为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反义词有: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杞国有个担忧天地崩塌坠落,身体没有地方寄托,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人。又有为他的忧虑而担忧的人,因此去开导他,说:“天,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地方没有气体。你伸展四肢,活动呼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何担忧(天地)崩塌坠落呢?”那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应当坠落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会发光的东西,即使坠落下来,也不能对你造成伤害。”那人又说:“那地崩塌了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聚积的土块罢了,充满了四方,没有地方没有土块,你踩踏(在上面),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担忧地崩塌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人消除忧虑,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消除忧虑非常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烛邹亡鸟文言文翻译 烛邹亡鸟文言文翻译主旨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烛邹亡鸟》的文言文翻译:齐景公爱好捕鸟,派遣烛邹管理鸟,然而鸟却逃跑了。齐景公十分生气,向官员下诏,想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出他的罪状,然后按照罪名杀掉他。”齐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烛邹亡鸟》的原文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酒以成礼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酒以成礼的意思是钟毓兄弟乘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兄弟俩。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文章寓意:

酿酒只是为了用于祭祀,表示下民对上天的感激与崇敬。若违背了这一宗旨,下民自行饮用起来,即成莫大罪过。个人如此则丧乱行德,邦国如此则败乱绝祀。

饮酒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饮前先“拜”,“拜”而后饮,就是这种象征性的仪式,表示饮者不忘先王圣训的德义,仍将循从“无醉”的先诫。

后世的酒礼多偏重于宴会规矩,如发柬、恭迎、让座、斟酒、敬酒、祝酒、致谢、道别等,将礼仪规范融注在觥筹交错之中,使宴会既欢愉又节制,既洒脱又文雅,不失秩序,不失分寸。同时也是体现出对尊长的礼让、谦恭、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物破自有时文言文翻译 物破自有时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韩琦在北都担任知州,他的中表亲戚曾送给他一只玉盏,说:“是农民从一个损坏的坟墓中得到的,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他答谢了表亲一百两银子,也格外珍爱这只玉盏。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着锦缎。

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酌酒。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领班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全被摔碎了,在座的来宾无不惊愕,那领班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

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着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随即再对那领班说:“你是不小心的,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

原文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乃开燕,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学奕文言文翻译 学奕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学弈文言文翻译如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另一个人虽然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跟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应该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这篇文言文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介绍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大家都会认为“名师可以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肯定也很会下棋。第二层是第二、三句,这两句点出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完全把弈秋所教的话听进心里去了;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一直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天鹅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客有问陈季方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原文: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简介:

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陈谌知道对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衅自己,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他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而从他回答的话语中,一方面表明了儿子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表现的则是父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竹鸡之性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是: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

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麂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放在麂经过的地方,麂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土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原文:

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拓展资料:

竹鸡之性出自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一文,洪迈,1123年出生,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童子戏蝎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童子戏蝎》文言文翻译是:

管仲客居到商丘,看见旅馆里有个孩子养蝎子取乐。问他的方法,孩子说:“我捕捉到蝎子之后,除去它的尾巴,它就没办法毒害我,因而供我玩耍。”管仲要来看,孩子的器皿中养着十几只蝎子,都很驯服。投给食物便争着聚拢来;用手指撩拨它们,它们就害怕得纷纷逃窜。

看它们那样子,好像很害怕人是肯定的了。于是孩子非常开心,笑喊着拿着蝎子走了。客人对管仲说:“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抵挡坏人啊。”

童子戏蝎原文:

管子客商丘,见逆旅童子有蓄蝎为戏者。问其术,曰:“吾捕得,去其尾,故彼莫予毒,而供吾玩弄耳。”索观之,其器中蓄蝎十数,皆甚驯。投以食则竞集;撩之以指,骇然纷起窜。观其态,若甚畏人者然。于是童子大乐,笑呼持去。客谓管子曰:“得是术也,可以御恶人矣。”

拓展资料:

童子戏蝎应该是蓄蝎为戏,又名《戏蝎》,是选自《因寄轩诗文集》,是一首描写管仲客居到商丘,与旅馆里养蝎子取乐的孩子交谈的文言文。告诫人们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对症下药,就能为我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哑孝子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孝子文言文讲述了一名不会说话的孝子的故事,告诫人们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相反不孝顺父母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也会遭人蔑视。做人要孝顺父母,尽心奉养父母。

全文内容: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乡,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全文翻译

崔长生生下来就哑,品行很孝顺,人们(都)称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不能伸直,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繁殖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人们)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银烛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银烛写的是丰庆这个人为官清廉,为人所敬仰的故事。讲述了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成例巡察各县。当地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十分害怕。把银子熔成蜡烛送给丰庆。被丰庆查出,退还县令并训斥县令的故事。

全文翻译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成例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并不知道这是银子,后来才知道是。

一会,侍者来拿蜡烛,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文章寓意:

人生在世,都会面临很多诱惑。无论做官,还是经商,还是做学问,它们都会不期而遇。所以,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远离那些容易让自己蒙受诽谤的事情和人物,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誉。丰庆不直接揭发县令的行贿之举,反而给对方留下了面子,让他主动辞职,也不失为是做事讲究方法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临江之麋文言文翻译 临江之麋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临江有个人,在打猎的时候捕捉到一只麋鹿,猎人刚把麋鹿带回家,家里的狗对着麋鹿流口水,都想吃这个麋鹿。猎人就非常的不高兴,便过去把那条狗给赶跑了。从此猎人去哪里都带着麋鹿,害怕麋鹿被狗吃了。后来猎人想让麋鹿跟狗一起玩耍。一复一日,麋鹿跟狗天天在一起玩耍,不知不觉中麋鹿已经长大了,但是麋鹿不知道自己是鹿,还认为狗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跟狗一起玩耍一起打闹。因为狗狗很害怕这个猎人,所以每次都假装跟麋鹿是很好的朋友,其实狗狗每次跟麋鹿一起玩耍的时候都在偷偷舔自己的嘴唇。很多年之后,麋鹿走出了家门,看到外面很多狗在一起玩耍,于是麋鹿就想过去跟狗做朋友。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商量着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狼藉。麋鹿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狗狗不是很好的朋友吗?为什么要把自己吃了。

原文:《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游石笼记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游石笼记讲述了对游石笼的描述。文中一再描写石笼所在地,水清石洁,自然天成,又叹惜其埋没,显然是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与牢骚。这类游记在发掘和描状景物、寄情于物方面多有特色,而对知人论世来说,也不无帮助。

原文翻译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五六丈宽,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人挖出来的石臼,有的像仰卧的石槽,有的像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地,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

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足足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熙宁九年,我在龙安时,与一些书生寻找泉流,从而找到了这个地方,于是高兴得忘了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要降临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的体肤饿瘦,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乐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嫦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黄琬巧对讲述了黄琬聪明、机智过人的故事。启示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原文内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全文翻译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相卫文言文翻译 孔子相卫文言文翻译成中文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相卫》的文言文翻译:孔子在卫国当相国,他的弟子子皋担任掌管刑狱的官吏,他砍掉了犯人的脚,让他去守门。有人在卫国国君面前中伤孔子,说:“孔子想作乱。”卫君想捉拿孔子。孔子逃走了,弟子们都跟着逃跑。子皋跟随着跑出大门,那个被他砍脚的守门人引着他逃到门边的地下室中,差役们没有追到子皋。

半夜时分,子皋问断腿人说:“我不能损害君主的法令从而亲自砍掉你的脚,这时正是你报仇的时候,而你为什么缘故肯帮助我逃跑?我凭什么从你这里得到这样的报答?”断腿人说:“我被砍断脚,本是我的罪行应受到这样的处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然而当您在公堂上审理我的时候,尽量在法令规定的范围内争取从轻处理,并指导我按照从轻处理的法令来申诉,您这番心意我是知道的。等到案子已经定罪,您皱着眉头很不高兴,悲伤的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我看见也知道了您的心意。您并不是偏袒我才这样做的。而是您天生的本性中的仁爱之心使您这样做的。这就是我之所以喜爱您而报答您的原因。”

《孔子相卫》的原文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日: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墨子怒耕柱子文言文翻译 翻译墨子怒耕柱子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墨子怒耕柱子》的翻译是:墨子对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呢?”耕柱子说:“我当然将鞭策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策好马而不鞭策牛呢?”耕柱子说:“好马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耕柱子就醒悟了。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荆人袭宋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荆人袭宋讲述了楚国人偷袭宋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随时掌握发展变化了的情况,以制定新的政策。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不停变化的,应该用更深的眼光看待事物。

原文内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全文翻译

荆国的人准备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上做好标志。澭河水暴涨,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原来那时他们做的标志可以走过去,现在水情已经变化上涨了很多了,荆国人还按照标志走,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失败。当今的国君效法先王的治国方略,就像这件事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东坡还宅文言文及翻译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东坡还宅讲述了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到北方,定居阳羡的经历。本文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处世豁达与豪爽的特点。面对可能是花尽毕生积蓄买来的房子,闻得心酸老妇的悲泣,不待思索举以与之,正如他所说的物与我皆无尽也。

原文翻译

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到北方,打算定居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邵民瞻跟从并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拄着拐杖走过长桥,以游山访水为乐。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占卜选取吉日入住新宅。一天夜晚,东坡和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间到了一处村落,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走近倾听,说:“奇怪啊,这位老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一行人,仍旧自顾哭个不停。

东坡问老太太哭泣的原因。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保护并守住不敢有所变动,一直传到我。然而我儿子不成器,竟然把老宅变卖给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来,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不伤心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买到的那一栋房子。

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老太太,慢慢对她说:“你的老房子是被我买来了,你不必太悲伤,现在我当场把这房子退还给你。”于是就叫人拿来房契,当着老太太的面烧了。招呼她儿子叫他第二天接母亲回老屋去,竟然始终没索要回买房的钱。苏东坡从此就回到毗陵,不再买房子,而是借顾塘桥孙家的居住处暂时居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人入山射鹿文言文翻译 熊与坎中人中的熊异在何处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入山射鹿》的译文:有一个人进入山里射鹿,忽然掉入一个坑内,看到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肯定要伤害自己,过了很久,大熊拿出果子分给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这个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

(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个早上,母熊觅食回来,总是分给他一份果子,这个人依赖(母熊给的食物)用来活命。后来小熊渐渐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已经全走了,那人估计(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所以(那人)就没有死。啊,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有人入山射鹿》的原文

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稍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牛郎织女文言文及翻译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天河的东岸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前投梭织布,劳苦操作,织成了云锦天衣。天帝怜念她独居无偶,允许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后却把织作的事情荒废了。天帝恼怒,责令她仍旧回到河东去住,只允许她一年一度和牛郎相会。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这是什么缘故呢?)相传这天牵牛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乌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上走过去,所以乌鹊头上的毛都被踩脱了。

原文: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著。唐太宗:李世民。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