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膑墓遗址(最新20篇)

浏览

4086

文章

1000

篇1:观音山战斗遗址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军战场遗址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南渡乌江经过龙里。4月6日先头部队由开阳县进入洗马河一带。4月7日红军主力进入龙里。8日,左路军佯攻龙里,于今响水河景区内的播箕堡前与敌滇军孙渡手下龚顺壁旅十四团遭遇,经激战敌败退播箕桥南岸对峙。红军向观音山急进,在哨关田与滇军十八团遭遇急战。敌军飞机轰炸元宝、哨关田、王关等地,红军牺牲15人。红一方面军曾在观音山与敌激战4小时。1936年1月红二、六兵团在观音山会师。观音山革命战斗遗址于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灵龙寺遗址龙山松林十里竹溪蔡伦庙遗址永协营遗迹古驿道遗迹国翁岭宝合岭龙架岭九子同根疏林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蟒头山明代庙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蟒头山位于宜川县鹿川乡与寿峰乡交界处,海拔1427米,距县城48公里。山上有明代嘉靖年间始建的圣母殿、玄帝庙、西岳庙、土地庙等庙宇,还有南天门、献殿、神井、乐楼等建筑,它以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悠久的宗教文化而闻名遐迩。文革时期,蟒头山庙宇、神像、文物、建筑等遭到严重破坏,庙会也随之中断。2007年至2009年,宜川县人民政府募集资金对山上的古建庙宇文物进行了全面修复。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秦郑国渠遗址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秦郑国渠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于1930年主持修建的。

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西旱坪遗址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西旱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吉家庄西南1公里。是一处史前和商周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1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陶器,饰绳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等生产工具,均属齐家文化。另有周代夹砂灰陶绳纹鬲、豆、细颈瓶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古代史有重要价值。

洛门镇:武山县洛门镇是陇东南商埠重镇。位于天水市西部,距武山县城14公里。镇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物产丰富。陇海铁路、316国道纵贯全镜,省道洛礼路横穿南北,素有"旱码头"之称。镇北5公里处有建于北魏的水帘洞石窟,镇东南10公里处有西北第一的温泉山庄,人文环境优越,是休闲、旅游之佳处。 洛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东西旱坪遗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帕恰卡马克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

帕恰卡马克遗址(Pachacamac)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兴起,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533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毁坏。它位于利马以南20余公里处的“鲁林谷地”,在秘鲁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帕恰卡马克遗址原为前印加时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庙,后被印加王国征服,成为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以庄严、肃穆、雄伟而著称。恰卡马克是土坯和干打垒的泥土建筑群。地基由石块铺垫,墙壁上有一排上窄下宽的梯形窗式装饰。其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被称为太阳宫(或太阳庙),高6层,背靠大海,建在山顶上。大殿背后建有观象台,观看太阳出没并据此制定农历。

在太阳庙另一侧的低洼处还建有月亮宫。印加时期这里集中了邻近地区的美女。她们从9岁起被选入宫中,学习各种技艺。长大后,出落得最美丽的可被选为王妃;相貌稍逊者则作为宫女或教师。月亮宫内的通道犹如迷宫,宫内还修有水池、水渠供美女们沐浴。

秘鲁利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龟兹古城遗址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龟兹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龟兹国是古西域国之一,居民擅长音乐。古城位于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我国汉唐时期,中央政府都以龟兹为政治中心,设立政权机构,管理西域地区。

龟兹为我国古代西域大国都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任都护时曾迁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和唐显庆2年(公元657年)曾两度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辖4镇、16府、72州之地。

古城周长近8000米,北墙2000米,南墙1806米,东墙1646米,西墙约2200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可辨认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全城成不规则正方形,城墙高约2~7米,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个。198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曾在此城进行过发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铜件、汉五铢钱、龟兹小钱、开元通宝等。

新疆阿克苏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为南郑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川陕省红江县坝溪区(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南郑县碑坝镇坝溪村李子垭。

一九三三年初红四方面军在-的带领下,由鄂豫皖西征南下经汉中入川,解放了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旋即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了川陕革0据地和川陕苏维埃政府,全面领导工农杀土豪,分田地,二月红七十师王树声师长,张广才政委来碑坝建立了0红江县坝溪区和川陕省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坝溪武庙。苏维埃政府建立,对人民武装力量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使碑坝地区成立了川陕苏区的牢固大门。一段时间,县经济委员会(县财政局,工农银行)也设在了碑坝,并办起了工农纸场,铧场。大兴集市,制货币,发展工农业生产。当时,军民同心协力,在支援红军消灭四川军阀田颂饶,杨森,刘湘,邓西侯,刘存厚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坝溪区苏维埃政府初设在李子垭武庙,和坝溪乡苏在一起,后搬到碾子坪,又搬李子垭。

1934年12月底的一个夜晚,反动头目赵天俊,朱有守带着匪偷袭李子垭坝溪区苏维埃住地,5名红军伤病员和少共书记鲜奎模,朱仕秀,共74人惨遭杀害,区苏维埃政府所住武庙,三进三出百余间瓦房也被敌人烧毁。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和红31军政委张广才,在这被烧毁的遗址上同苏区其他干群栽植枞树,青松,柏树74株,以示74位烈士革命精神挺拔不屈,坚贞向上。

该遗址于1981年3月被南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卡约文化遗址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卡约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卡约村遗址

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卡约村内及北部。李家山乡统辖整个云固川,云固川河发源于金蛾山,上游分为东西两河,两河之间是一南向北高南低鱼脊形的大缓坡川地,当地俗称为鳖跌沟。东西两河由北向南流至卡约村南汇成一河,卡约村坐落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处。卡约村遗址是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的,是卡约艾化的命名地。遗址面积较大,除包括整个村庄外,还延伸到村北耕地。遗址可分南、北、西三区,南区基本都压在村庄之下,大部都是农民庄院,南边缘处有少量的墓葬,北区为纯居住区遗址,西区是葬地。南区在庄院墙基下见有较厚的灰层和烧土外,很多庄院墙内都夹有杂骨和碎陶片。北区距村庄约40米,地势略高,70年代前保存完整,并于195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秋为扩大耕地,用推土机将遗址推平,填人北部小沟内,1982年复查时尚未耕种,地面上到处是碎石、杂骨、陶片,文化层已裸露,见有灰坑、红胶泥掺细砂铺设的房屋居住面和残灶等遗迹,部分地区已见生土层。1983年已耕种小麦,遗址随之消失。西区是葬地,安特生曾在此发掘墓葬数座。由于历年取土致使西部破坏无余,东部则压在村庄之下。198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曾在东部农民庄院内,清理残墓葬1座,系长方形立坑偏洞墓,单人二次扰乱葬式,随葬陶器3件及一些装饰品。卡约村遗址不但是卡约文化的命名地,从卡约文化分布情况看,云固川内的卡约文化遗存非常密集,是卡约人聚集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色中华》报社遗址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红色中华报社遗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中山街。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初为周刊。

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社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中山街原民教馆复刊,出版第241期,为四开油印,不久与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办的《苏维埃报》合刊,仍名为《红色中华》,报社由任质斌主持工作,1936年春,向仲华任社长。报社设在子长县瓦窑堡中山街原民教馆内。

1936年6月,《红色中华》报社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7月抵达保安(今志丹)。

《红色中华》报社旧址现仅残留一墙角,原址北面后院现建有坐东面西一间旧砖平房和一间旧砖瓦房,南面前院临街是1991年老城改造时修建的4间商业门面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固原古城遗址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固原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筑,同样显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进程和悠久的历史。

固原城,地外宁夏南部山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内城的缘起已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应是乌氏城,而得以沿袭且发展起来的城就是现在的固原古城,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钟鼓楼、禹王庙铁塔、文澜阁等。

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

东城门三道,万历时建,冠名者两道,一日安边门,一日保宁门。

南城门四道,也是万历时建,有名者两道,日镇夷。

西城门两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一道,日威远。

北城门一道,万历时建,日靖朔。

这是固原城发展和演化2000年后格局上的最后定型。固原博物馆复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历史缩影。这座规模宏大的砖包城雄踞原州,享誉北方,成为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的名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位于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天然氧吧的南岸南山生态带黄山风景区,地处南山森林地带的最东端,两面环江、地势起伏、层峦叠嶂,古树名木数量位居重庆首位,遗址面积4053平方米,总占地500余亩,每一处遗址都是一处特色景观。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是抗战遗址与原生态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综合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且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综合性抗战遗址博物馆旅游景区;是山城一枝独秀的旅游奇葩;是重庆旅游立足重庆走向世界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胜地。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在原“重庆黄山陪都遗迹”(重庆黄山干部疗养院)基础上拟投资2亿元(一期工程6000万元)根据《文物保0》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博物馆建设项目被列为重庆市十大文化精品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和2005年重庆市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项目,于2005年10月19日由重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为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揭牌重新对外开放。

重庆南岸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观光小火车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国家遗址公园观光火车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明宫遗址公园在今西安市北郊的龙首原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宫是唐初规模较大的一座皇宫,位于当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整个公园遗址范围非常大,坐着观光小火车是最方便快捷的游览方式,观光小火车涵盖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精华的部分,而且车内还有讲解,可以更详细的了解整个遗址公园的内。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向北500米左右观光车售票处

开放时间:

9:00-18: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观光车)形似小火车,每次30元/人 包括环绕整个景区一圈(约20分钟一班车,各停靠景点随时上下)

交通

乘2、17、22、38、46、104、209、216、263、309、409、517、703、801路公交车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站下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直道遗址淳化段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秦直道遗址淳化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是秦始皇两项震惊中外的规模宏大的国防建设工程之一。万里长城闻名遐迩,被誉之为世界奇迹。但对能与其媲美的千里直道人们似乎忽视了它的存在。

为了抵御外患,巩固扩大秦帝国之疆域,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委派大将军蒙恬为统领,太子扶苏监军,率20万大军镇守边关,同时承担修筑直道之重任。到公元前210年,仅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

秦直道始于秦云阳林光宫(即汉甘泉宫所在地),向北沿子午岭经榆林、内蒙东胜县西,直抵今包头市西的九原县。途中飞渡黄河,横跨陕甘两省,穿越14县,全长约900公里。而且,走向尽求其平直,故谓之“直道”。于是,途中逢山劈岭,遇石凿道,临沟填谷。其间,劳役之苦难以想象。道宽一般为30米,最宽处达60米左右。可并排行驶10至12辆大卡车。其最宽最大处,可作现代中型飞机降落之跑道。差不多每郡设站,每个站口犹如一座足球场。时有民谣说,“郡郡通直道,县县送粮草”。可见它是当时北方交通之大动脉。如今,当你置身于子午岭的最高处,极目远眺,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中,直道如一条绿色巨蟒,向北蜿蜓伸展,飞架于“群峰”之中。其壮阔之势,堪称空前绝后。

如此宏伟之举,后世多有记载与评说。大文学家司马迁走过秦直道,他在《蒙恬传》评语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土堙谷通直道。”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相似记述。

直道的开通,不仅沟通了南北,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之交流,也充分显著了秦始皇的圣威。一旦有战事报警,从林光宫到阴山脚下,只需三天三夜,秦军便会迅速出击。“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到了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曾率骑18万之众,旌旗千里,浩浩荡荡,沿直道而上直指阴山之北的草原,堂而皇之的炫耀雄威。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率10万唐军北征,沿直道北上,窥视匈奴之动向,从此匈奴族很少南下。

在境内,秦直道由甘泉宫起,由此北行经英烈山之村西,过“马槽梁”,偏东北上黄花山,过山间的“鬼门口”。这时峭壁险峻,为古之关卡要冲。向东北便为蜿蜓坡道,此地为“艾蒿湾”。进入初夏,阵阵浓香扑面。此湾向前乃“乏牛坡”。坡虽不陡,却直且长,步步登高,人畜于此皆气喘吁吁。上了此坡,便为“蝎子掌”,此地山高谷深,有民谣说:“冬走寒风刺骨凉,夏走油锅火鏊上”。正是它的形象写照。由此往前至“箭杆梁”沿北坡而下,至旬、淳、耀三县交界的七里川,便入旬邑境。直道在境内虽然仅约10公里,但凡到过这里的人,是深知其艰难曲折之程度的。

这条曾经名扬中外的千里直道,直至明清以后,才逐渐被冷落。追忆历史,我们不禁对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的伟大奉献肃然起敬,至为叹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老鼓楼衙署遗址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鼓楼衙署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南宋至清

类型:古遗址

地区:重庆市渝中区

批次:第七批

该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6亩,现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建筑结构为穿逗排架房屋,屋面小青瓦,装板墙面和抹灰墙面,地面青石、三合土,花格窗、木板门,正堂装有贴金箔的照面雕花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刻,在室外有贴金撑拱、雀替、看枋、花牙子。该建筑最具独特的是三波六铺水,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也只有二波四铺水,该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一处最为珍贵而独特的古建筑,反映了重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景观价值。巴县署,俗称巴县衙门,现作重庆市渝中区的街名。属西三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原县署前出老鼓楼街一段称衙门口街,后抵坐山,上去是左营街,右抵文华街,左靠重庆府经历署。县署撤掉,辟作巴县衙门街,与中大街、西四街平行,前出老鼓楼街,后靠山坡,上面是左营街和公园,两旁有小巷,分别通征收局巷与文华街。巴县署是重庆城内最重要的官署。是古代重庆的区域军事、政治中心。据《巴县志》:“旧在重庆府治右,依山东向。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张 冉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王尔鉴重修。清制,县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正中为大堂、二堂,三堂在后,两庑为花厅、签押房。二堂后为官眷所居,正堂右为大厨房,正堂左为典史(吏)署。大堂前为大坝,大坝右为监狱、茶馆,左为衙神祠、马王庙、朝天驿,大坝前为仪门两座,仪门习称二门,出仪门为甬壁,甬壁左右为东西辕门,习称头门。出衙门口,向左为老鼓楼街,向右为鱼市口。抗日战争初,老鼓楼、衙门口、鱼市口等街拼为林森路的一段,现为解放东路的一段。巴县衙门旧址于2003年,由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静宁古城遗址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静宁古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静宁古城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古城镇邹河村古城社。据《静宁州志》载:“刘沪进城章川,收美田数百顷以屯兵。”据考此城址即为宋与西复对抗时期刘沪所筑的章川堡。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30米,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存四分之三的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08—0.1米,城墙残高3.5米,基宽3米,设东、南、北三门。依地势东北较高处有村民10余户,其余为农田。采集有耀州窑绿釉瓷片和豆青釉、影青、黑、白釉瓷片。

邹河村:邹河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青江驿遗址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青江驿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江驿遗址位于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驿村青江驿街道。

青江驿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至青江驿街道双界公路东侧20米,南至312国道北侧20米,北至通社便道,东至双界公路东侧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太平店镇:太平店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南接静宁县高界镇。国道312线和建设中的罗(汉洞)—定(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会宁县城30公里。现辖12村93社4448户21060人。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居住。全乡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64亩,其中梯田6.9万亩,农业作物以豌豆、扁豆、荞麦、莜麦、小麦、玉米为主。境内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二阴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董家坪遗址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董家坪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董家坪遗址

董家坪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150公里处长武县洪家乡公主村。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58年发现,遗址地势西高东低,为缓坡台阶地,东西横距100米,南北纵距1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发现3处大型袋状灰坑,长约2~5米,深约2米。另外在该遗址区北部断崖上亦发现条状文化层。出土器物有泥质红、灰陶罐,夹砂红陶盆和灰陶罐以及带流刻槽碗等。

董家坪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150公里处长武县洪家乡公主村。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58年发现,遗址地势西高东低,为缓坡台阶地,东西横距100米,南北纵距1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发现3处大型袋状灰坑,长约2~5米,深约2米。另外在该遗址区北部断崖上亦发现条状文化层。出土器物有泥质红、灰陶罐,夹砂红陶盆和灰陶罐以及带流刻槽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旬阳汞矿遗址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旬阳汞矿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旬阳汞矿遗址

时代:秦汉—清

地址:旬阳县小河镇公馆张良村至红军镇庙湾村

保护范围:东至东沟右坡,南至小蜀公路北坡,西至大胡家沟汇入北沟处,北至油房湾。

2018年,旬阳汞矿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河镇:小河镇地处旬阳县城以北镇旬公路48公里处,东与公馆乡、南与赵湾镇相连,西与桐木乡、仁河口乡接壤,北临镇安县,素有旬阳“北大门”之称。该镇于一九九六年十月五日撒区并乡时建镇,由原小河区小河口乡和康坪乡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4347户、16414人,均为汉族,有耕地19456亩,人均1.3亩。海拔高度在4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1、火星山仙人楼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缘火星山岩溶孤峰之东腰台地。台地中西部为仙人楼岩厦,东部为两个小型岩厦。在岩厦台地之上约4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石器、陶片和动物遗骸。

石制品中,除两件半月形无孔石刀和石纺轮外,均为打制。有刮削器和琢坑石器。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灰陶。器物有盆、罐、钵、缸和带鋬耳器。轮制为主。纹饰有划纹、印纹、剔刺纹和戳点纹,以粗绳纹和凹凸线纹为主。动物遗骸有牛、马、犀牛等。

依据遗址内绝大部分石器为打制而又有颇为进步的磨制品,陶器似有先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都有先民居住。

2、山邑岩子脚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北山邑坝西南岩子脚村岩溶山包之上。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1987年2月、8月两次调查中、发现石制品、陶器残片、哺乳动物骨骸等。石器有磨制梯形石斧、敲砸器和打制有肩钺形石斧等。陶器主要为夹砂黑、灰陶,也有红陶,火候略高,手制为主。有杯、壶、盆、罐、钵等,均为平底器,特点是器型小、胎薄。纹饰有划纹、印纹、戳点纹、绳纹、篮纹、横直斜线纹等。

姚关盆地地处澜沧江东忙怀型文化和怒江西岸忙怀型文化的结合部,确切年代待定。

3、马家岩房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北山邑坝西南侧岩厦台地及其岩下坡麓台地,东距岩子脚遗址约500米。岩厦覆盖面积约100平方米,坡麓台地现为村庄压盖。在1987年8月调查中采集石器、陶片和哺乳动物骨骸若干。石器有砾石手锤、敲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和一件磨制梯形斧残件,确切年代待定。

4、狮子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施甸坝北端,由旺镇西南侧狮子山向东延伸的二级台地。遗物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1981年11月和1987年1月两次进行调查,并经探沟试掘。文化层厚40—60厘米,内含石、陶器和红烧土粒。石器有条形、舌形、梯形石斧、石锛、长方形单孔石刀、石纺轮、雕刻器、钻孔石环等;陶器有夹砂红、黑、灰陶,器壁较薄,器型为鼎、豆、平底罐、折腹盆、弧腹和近直壁敛口钵,纹饰有刻划三角纹、水波纹、人字形纹和横直线纹等。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5、松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太平兴华湾子铺北1公里的松山山顶,包括湾子铺、松山、杨自高坟地和老黑雀洞四个相距各200米左右的地点、前三处为片状流水地貌的山梁缓坡,老黑雀洞为溶洞。面积约5000平方米。1987年3月、8月两次调查,发现石器47件,夹砂红褐陶70余片。石器中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单平面砾石手锤、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磨制石斧等。打制石器型制、特征与蒲缥塘子沟比较接近。陶器均为夹砂红陶,质甚疏软,器型有罐、盆、缸、钵等,均为手制、素面、厚薄不匀。火候低。时候略早,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6、团山窝新石器遗址

位于施甸坝中部西侧西山山麓,向东延伸的仁和团山窝马鞍形小山梁上。遗物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0—120厘米,内含大量陶片、烧结土、炭屑和石器。地表陶片散布尤多。采集石斧、有肩石锛、单孔石刀和刮削器、砺石等数10件;夹砂红陶、红褐陶130余片;牛牙化石1枚。石制品通体精磨,规整精致。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火候较高。大部分为平底器、圈足器、侈口器、敛口器。除少数特殊器物和构件系手制外,均为轮制。器物工整,器壁匀薄;纹饰繁缛细密,主体纹饰为划纹和印纹。

该遗址石、陶器均为怒江流域已见之最进步者,更兼有父系氏族社会标志物男性生殖器崇拜物陶祖,其年代可能晚至距今4000年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秋林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遗址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秋林二战长官司令部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秋林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遗址

秋林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位于宜川县秋林镇,现为秋林粮站。该旧址共有窑洞36孔,是陕西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日本侵略军围攻吉县,-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阎锡山率部同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等于3月20日由小船窝西渡黄河,驻扎秋林镇,主要机关单位驻扎达数年之久。1939年12月6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在此与阎锡山调解新旧军武装冲突。1940年2月25日,党中央派留守处主任肖劲光和八路军副参谋长王若飞在此地同阎锡山进行谈判。1939年3月,臭名昭著的“秋林会议”在此召开,拉开了阎锡山公开-的序幕。目前,该旧址保存完好。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彭德怀(1898-1974)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湘潭县人,原名彭得华,1898年10月24日出生在湘潭县石潭乡乌石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受苦难,养成倔强、刚直的性格。1916年春,他怀着扶弱救贫的理想,投入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