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的生殖七下生物知识点(20篇)

浏览

6129

文章

1000

土壤生物活性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土壤生物又被比拟为土壤养分循环的“转化器”、环境污染物的“净化器”、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调节器”。可以说,没有土壤生物,土壤就失去了活性,就没有了生产能力。那么土壤生物活性如何提高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土壤中的有机养分和矿物营养,需要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生物的活动因土壤中水、气、热等条件的变化而受到直接影响,使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物化学活性的强度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微生物化学活性较弱。大多数微生物在常温下,适宜湿度为最大持水量的60%~80%,湿度加大,空气减少,有机质好气分解过程变成嫌气积累过程。

生物情况的改变,直接影响养分的变化。只有土壤温度、湿度和空气适宜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才旺盛,才能使土壤潜在养分迅速转化成速效养分,供植物利用。超过或低于最适温度,则由于有效养分减少或缺乏,甚至在土壤空气少的条件下,嫌气微生物占优势,便会使养分朝着相反方向转化。

因此,耕作时应考虑到土壤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状况下,土壤生态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保持其自身的平衡,当人为适度干预时,这种平衡在总体上得以延续,但人们对土壤生态系统干预过度时,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这将影响到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病虫害加重。因此在耕作制度上,首先采取深耕与浅耕(旋耕)相结合,隔年深耕一次,耕作层保持在25cm左右。

其次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辅,中微量元素作为补充,其中以天然麦饭石矿物肥与化学螯合态的中微肥交替施用,更有利于补充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形成种地与养地相结合。

第三尽可能对作物实行轮作,如茄果类与豆类、茄果类与叶菜类、豆类与根菜类等轮作,通过轮作可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及线虫病的发生或危害。

第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及保护地条件(抢茬),把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安排在适宜的环境阶段,经过贮存或延后(长)采收,通过科学管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节能型日光温室由种植越冬一大茬,改种秋延迟和冬春茬栽培,使最寒冷季节处于作物苗期或中后期换茬阶段。对大拱棚或中拱棚,早春种植叶菜,春夏季种植茄果类或瓜类,春、秋淡季供应对提高经济效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保护生物多样性途径可以分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以及加强宣传教育。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2.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也叫迁地保护。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

3.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建立了种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告知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

今天小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赤潮是生物吗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海水中含有大量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这些藻类大多含有毒素,当其大量繁殖、集结时,会使海水呈赤红色,故称其为赤潮。那么赤潮是生物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l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不但是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过程,同时也是海域被污染、被毒化的过程。贝类、螺类摄入这些有毒的藻类后,自身不中毒,但能将其毒素储存在体内,人若吃了这些贝、螺,就会中毒。

赤潮也是属于海洋灾害的一种,那么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体现在哪,会继续为大家介绍的,想要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核辐射能让生物变异吗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自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就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核电站内高放射性污水的问题,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决定把低放射性的污水排入太平洋,以此来让出存储空间。那么,核辐射能让生物变异吗?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核辐射会导致生物变异

当生物受到核辐射后,DNA遭到破坏而产生外形的变化,这一过程要花很长时间。如果辐射影响到了生物的遗传基因,那么这种变异的过程则更长。这种情况下,生物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变异可能会出现在下一代身上。

外形上发生的变化不可预测,这要看生物的哪一部分基因遭到了破坏。比如毛发的颜色、皮肤的结构、骨骼的形状、腺体的功能等,都有可能。

细胞分裂时,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首先复制。新生的细胞要根据DNA的指令生产蛋白质,才能完成细胞该承担的任务。但是DNA受到射线影响发生变化后,生产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不同。这就是生物个体在受到辐射后发生变异的表现形式。比如控制人体肤色的DNA片段被破坏,那么身体再生产皮肤细胞时,新的细胞也许就会变成其他颜色。

通常来讲,发生变异的生物看起来都是“不正常”的,比如身体比例不匀称,或者身体颜色不适合本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在大自然的选择中生存下来的,发生变异的生物由于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者因为个体的机能出现异常,都比较难生存下来.当然,变异对生物不一定全是坏的,如果放射性物质正好改变了生物的某种缺陷,对于生物来说也是“因祸得福”。

生物在放射性物质面前都是“平等”的,所有生物都没有“防辐射”的特殊能力。但是发生变异的情况却不尽相同。生理结构比较单一,基因也相对简单的生物,被强制“改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像哺乳类动物这种高级动物,某段DNA被破坏后,产生的变异也许从外观上不易被察觉。

温馨提示:

当发生核裂变时,您想知道您周围核辐射是否安全,建议您使用核辐射检测仪测量一下,它可以清晰显示当前所在场地的辐射剂量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世界前十大生物入侵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外来入侵物种会打破生态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世界上十大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包括亚洲鲤鱼、蛇头鱼、葛根、野兔、八哥、缅甸蟒蛇、甘蔗蟾蜍、东灰松鼠、杂交蜜蜂、老鼠等。

一般而言,外来物种的进入分为无意引入和有意引入两种途径。无意引入指人们在旅途中无意识地将外来物种携带进来;而有意引入的外来物种,通常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像大米草、福寿螺等,人们可能追求其经济价值而有意地大量引入本地。不少外来物种,由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大量人工养殖,也是造成物种入侵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中,约58%是作为有用植物引入的,并且约50%是引进后扩散的。

实际上,中国已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受害国之一。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已入侵到我国的有51种;近十年新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物种有24种,常年大面积造成危害的物种有120种。外来生物在严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同时,还给中国带来了年均超过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像牵牛花、小龙虾、牛蛙、巴西龟都是破坏力严重的外来生物。

今天小编对世界前十大生物入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生物入侵的四大危害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入侵的四大危害包括经济损失、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威胁健康等四个方面,下面带您简单了解一下。

1.经济损失

中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外来生物入侵者制造的麻烦。2001~2003年,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而现在损失已经高达2000亿元。

2.物种灭绝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由于缺少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3.破坏生态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4.威胁健康

如40年前传入中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今天小编对生物入侵的四大危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酵母菌和霉菌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重点难点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因为通过本实验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协作共进的机会。

3、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具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

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

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理解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生物菌可以改良土壤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土壤的组成是固相、液相、气相三类物质,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健康的土壤中包括45%左右的矿物质、25%左右的空气、25%左右的水、5%左右的有机质和1%左右的微生物。

生物菌是可以改良土壤

1.首先,微生物菌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壤的“造就师”。

微生物通过代谢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以及分泌的有机酸等酸性物质,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的释放及螯合,有效打破土壤板结,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并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有机质、腐殖酸和腐殖质的生成。

2.其次,微生物菌是土壤的“养分转化师”。

当前土壤中出现的板结、酸化、盐渍化、土壤贫瘠、地力衰竭等问题,主要是由于肥料在土壤中长期积累、残存、得不到有效分解和营养转化。生物菌能够活化土壤有机与无机养分,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增加养分的有效性。

3.再者,微生物菌是土壤的“清洁师”。

微生物在其繁殖和代谢过程中,可以降解土壤中残留的化肥、有机农药、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等,在其理化反应中对上述污染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固定、转移以及新的无害化合成,把他们分解成低害甚至无害的物质,降低土壤污染的程度。

4.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例如抗生性微生物,它们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可以防治和减少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对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今天小编对生物菌可以改良土壤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其他的改良土壤的方法有哪些等更多的土壤污染安全小知识还请关注,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从指静脉技术看生物识别应用的发展

全文共 3043 字

+ 加入清单

一.前言

2015年7月,一则来自高考考场的新闻吸引了安防业内人士的眼球:据《法制晚报》报道,为防替考行为发生,今年内蒙古高考考生须全部通过指静脉验证才能入场参加考试。结合4月新闻报道的南京某银行安装指静脉存取款一体机,以及去年2月日本厂商向兰州银行交付的指静脉ATM机,同行不禁感慨:以往向金库、监狱、高端办公室主推的指静脉识别设备,终于也像曾经的指纹识别设备一样,从高安全场景特殊应用,逐步渗透了到百姓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

指静脉技术是什么?它和指纹有什么区别?会不会替代指纹应用?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结合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简述指静脉技术

指静脉识别技术源于日立医疗机构的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经过近红外线照射获得的手指静脉图像都不相同,从而为基于手指静脉进行身份认证创造了条件。经过10余年的优化完善,日立将该技术固化到指静脉识别模块中,并进行全球推广。前文提到的指静脉ATM机、指静脉录入仪,以及我们在日常项目中用到的指静脉门禁、考勤设备,很多都是基于日立指静脉模块开发的。日立作为这一技术的发明者,也代表了当前全球指静脉识别技术的最高水平。

与指纹等传统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指静脉技术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指静脉识读依据是采用近红外线照射手指血管获得的静脉图像,是不会外泄的身体内部特征,因而不会像指纹一样被轻易提取,也不存在工作中不慎划破手指、表皮破损导致指纹无法识别的情况;指静脉图像要求必须有血流经过,从而保证指静脉是绝对意义上的活体识别。

像这种依托身体内部特征识别,且必须是活体识别的技术,我们称之为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与指静脉具有同样特点的,还包括虹膜识别。在客户交流和产品推广中发现,指静脉、虹膜一类的高端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往往被安装在核心防护区,以及高层领导办公室,既加强安全级别,也可以方便领导使用,彰显高端气质。对于高层领导来说,指静脉这种“伸手即按”的使用方式和传统指纹识别非常接近,而虹膜识别需要扫描眼睛,容易让人产生排斥感和一定程度的恐惧感,因而在高端应用场景,指静脉似乎比虹膜更易于推广。

指静脉虽然在技术上与指纹相比有很大优势,但其体积比指纹识别设备大,价格也要高一些,使得指静脉在短时间内仍将以项目亮点和卖点的形象出现,较少有机会遇到像指纹识别设备一样大规模的批量应用。加之指纹识别已经从最早的高安全防范,逐步进化为日常生活工具,向手机解锁、指纹门锁等更接近民用化的方向发展,指静脉要在近期完成对指纹的升级替代,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事实上,各种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其应用特点和匹配的场景,彼此往往是互为补充关系。指纹和人脸识别虽然安全级别上没有虹膜、指静脉高,但用户体验和接受度比较好,而且设备成本低,适合作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用到的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推广,马云刷脸支付就是其中典型的应用。我们最早接触虹膜技术很多都是在电影大片里面,这也恰恰表明高规格、高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价值和附加值都更高,更适合在对安全级别要求很高的场景中应用,日常场景中虽然可以用,但推广难度会比指纹等常见技术要困难一些。

三.指静脉的应用

虽然指静脉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在专业安防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其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很多担心指纹识别技术安全级别不够,或需要更高规格防范的场景,均采用了指静脉识别技术。

在某省银行门禁系统改造项目中,金库和枪械库是防范的重点,用户考虑到指纹可能产生造假、识别率降低等异常情况,为安全起见,全套系统均采用了指静脉识别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驾校考试系统是最早引入指纹识别的考试系统之一,目前不仅在理论考试需要录入指纹,有些地区在实际操作考试中也要求核对指纹信息。如果驾考系统被指纹膜、假指纹渗透,不仅损害了颁证机关的权威性,也会给道路交通埋下安全隐患。正是看到了指静脉技术采用身体内部特征,不可复制的特点,已经有一些驾校在评估用指静脉替代指纹作为实际操作考试身份识别的可行性。

除了金库、监狱等高安全防范等级的场景外,安检和边检也是对身份认证有严格要求的重要领域。在某安检项目中,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安防行业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凭借强大的视频监控技术,品类齐全的摄像机,以及高端生物识别技术,为客户配备了一套集成Smart IPC、指静脉识别、身份证读卡、液晶屏显示的人员通道。该项目采用证件识别、生物识别、视频分析识别等多重认证方式,实现身份确认、刷卡抓拍照片、人员信息与监控图像叠加、后台名单比对等功能,将门禁出入口系统、安检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在同一套平台中高度集成,统一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安检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

四.互联网+生物识别

在以边检通道为代表的诸多集成项目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而是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可控的应用环境。生物识别技术与报警、门禁、监控等传统防范技术一样,只是手段和工具,解决用户关切的问题,满足客户需求,才是整套系统最核心的目标。在公共安全防范领域,指纹、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与门禁、报警、监控等传统防范技术,加上平台统一管理,并与大数据,互联网+相结合,构建真正安全、便捷的防范和识别体系,将会是未来生物识别和安防系统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的时代,当传统生物识别与云计算,大数据相结合,将对原有的技术方案、推广模式,乃至业务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以近来风头正劲的Face++为例,该产品通过云计算平台对人脸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极大的扩展了样本数据,提高了识别准确率,将传统单机方式人脸识别率的85%左右提升到了接近98%,甚至有报道称已经超过人眼识别率。与此同时,由于采用云计算方式,该应用对前端设备自身的运算能力要求非常低,可以大幅降低前端设备成本,为产品进入更多应用场景,形成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优化算法,提高准确率,降低成本”的良性循环。

可以想见,基于云计算提高算法可靠性,降低前端设备成本的模式不止适用于人脸识别,也同样适用于指纹、指静脉,乃至视频智能分析等众多要求较高运算能力的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传统门禁、报警事件触发进一步融合,形成更智能、更准确、更有特色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对不同安全防范级别的要求。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海康威视安检人员通道项目,已经有客户提出除了集成的指静脉识别功能,还要基于人员通道上叠加的Smart IPC对接Face++应用,形成指静脉与人脸识别相复核的高安全边检通道方案。该方案的最终落地,无论对于边检人员识别管控,还是企业自身安防和考勤,都会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结语

从指静脉唯一性的发现,到指静脉识别技术的发明,成熟,推广应用,再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基于云计算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生物识别技术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路径。在这些生物识别技术从破土而出到人尽皆知的过程中,安防行业是其重要的成长环境,为基础技术的成熟稳定创造了非常多的应用场景,促进了技术的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则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不仅影响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影响着整个安防行业,乃至IT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相信,依托互联网发展大环境,聚焦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小场景,在不断优化应用体验的同时,切实提升重点场景的安全防范级别,生物识别技术必将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外来生物入侵情势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外来生物入侵者。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而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20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中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

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牛蛙等。环保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

今天小编对中国外来生物入侵情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1)、流动的组织——血液(描述血液的成分)

﹡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组成: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成分主要是水,还有血浆蛋白、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作用:①运载血细胞,②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含铁的蛋白质),作用: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有细胞核,形态较大,数量少,作用:防御、保护、吞噬细菌;

﹡血小板:无细胞核,形态微小,形状不规则,作用:止血、凝血。

﹡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过少叫做贫血。白细胞数量增多意味着体内可能有炎症。

(2)、血管的管道——血管(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血管管壁特点管腔血流速度功能

动脉壁最厚,弹性大大最快把血液从心脏送向全身

静脉壁较厚,弹性小较大慢把血液从全身收回心脏

毛细血管壁最薄最小最慢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心脏结构:心脏四腔相连血管:右心房—上、下腔静脉(流静脉血)、右心室—肺动脉(流静脉血)、左心房—肺静脉(流动脉血)、左心室—主动脉(流动脉血),(静脉连心房,动脉连心室)。

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最厚。

房室瓣和动脉瓣保证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

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

﹡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液。

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3)、简述血液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体内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

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输血与血型

﹡人类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万能献血者:O型;万能受血者:AB型。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一次失血1200~1500ml危及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真菌动植物人类危害

细菌和真菌中某些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在活的动植物和人体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成为病原体,致使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

有些腐生细菌能使食品腐败变质;有些真菌如青霉、曲霉,使食品、衣服等发霉变质、长毛腐烂等;还有一些曲霉如黄曲霉能产生黄曲霉素,使人致癌。

大型真菌中的蘑菇,有些种类本身含有毒素,称毒蕈(毒蘑菇),如毒蝇鹅膏、毒伞、花褶伞(“狗尿苔”)等,误食了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光合作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立体种植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延长应的目的。

(3)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显著增强.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在温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施有机肥料(农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喷施储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化学方法产生二氧化碳等。

(4)其他方面

植物光合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对水、无机盐、温度、光照等方面的要求,农业生产就能获得丰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全文共 1580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节细胞生活

知识点目录:

1、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的生活需要什么?

2、细胞的物质有哪些?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哪些?作用?

4、细胞核的作用?

5、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形状像什么?

6、细胞是什么的统一体,细胞怎样产生新细胞?

测试题

1.1、医生给危重病人吸氧、点滴葡萄糖,归根到底是让病人得到()

A能量B二氧化碳C尿素D无机盐

1.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2.1、在细胞中控制物质的进出。

2.2、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氧气,这和细胞中的哪个结构关系密切()

A细胞膜B细胞质C叶绿体D线粒体

2.3、叶绿体中的能吸收光能,这些被吸收的光能在叶绿体中转化、变为储存在中的化学能。

2.4、下列细胞结构中,能控制二氧化碳等物质进出细胞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核D.线粒体

3.1、把菠菜放入沸水中煮沸几分钟,沸水便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这说明菠菜细胞被沸水烫死,细胞内的物质流入水中。把菠菜浸在冷水中,冷水却不会成为菜汤,这是活细胞中的哪种结构阻止了物质的外流()

A.细胞核B.细胞壁C.细胞质D.细胞膜

3.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A.叶绿体B.线粒体C.细胞质D.细胞核

3.3、小李穿的白裤子被绿色的菠菜弄脏,将裤子上的绿色除去的最佳材料是()

A.普通洗衣粉B.酒精C.沸水D.肥皂水

4.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决定这种遗传现象的结构位于()

A、细胞壁B、细胞核C、细胞质D、细胞

4.2、克隆羊多莉长得非常像()

A.供细胞核的母羊B.供无核卵的母羊

C.代孕的母羊D.A、B、C三种羊的一部分

4.3、下图为克隆羊"多莉"的培养过程示意图:

(1)"多莉"不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它

的身世和三只羊有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成"多莉"的细胞核来自________羊,将核放入________羊的去核卵细胞中,组成细胞D,诱导其分裂成胚胎后,再移入________羊的子宫内。

(3)"多莉"虽然由丙羊生出,样子却和________羊最为相似,面部毛色为________色。这是因为该羊提供的是________。由此可知遗传信息是储存在细胞的________里。

5.1、在5.12汶川地震中,对当时没有亲人认领的遇难者的尸体进行处理之前,除了对死者编号、拍照之外,还提取死者的DNA样本。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A、细胞壁B、细胞核C、细胞膜D、细胞质

5.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

5.3、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有机物,DNA主要存在于下列哪种结构里()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6.1、细胞是、和的统一体。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知识点答案:

1.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的生活需要什么?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中的物质有哪些?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哪些?作用?

叶绿体可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线粒体可把化学能转化成生物体所需的能量

4.细胞核的作用?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5.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形状像什么?

DNA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

7.细胞是什么的统一体,细胞怎样产生新细胞?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测试题答案

1.1.A1.2.细胞

2.1.细胞膜2.2.C2.3.叶绿素有机物2.4.B

3.1.D3.2.A3.3.B

4.1.B4.2.A

4.3.(1)甲羊、乙羊、丙羊(2)乙甲丙(3)乙白细胞核细胞核

5.1.B5.2.DNA5.3.D

6.1.物质能量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缺氧生物处理机理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污水处理是水污染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厌氧/缺氧技术为核心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因其能耗低、污泥产量低、成本低等突出的优点,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工程界的普遍重视。那么缺氧生物处理机理是怎样的呢?生物处理是指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固体废弃物安全小知识。

缺氧生物处理机理

缺氧生物处理是指限制性供氧或者不供氧,但通过加注含有硝酸盐的混合液,使混合液的氧化还原电位维持在一定水平,确保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将硝酸盐反硝化生成为氮气,同时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

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污水生物处理时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微生物代谢由分解代谢(异化)和合成代谢(同化)两个过程组成,是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复杂生化反应的总称。微生物可以利用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作为营养源,这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通常称之为底物或基质。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在生物体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而进行生物化学变化的物质都被称为底物。

分解代谢是微生物在利用底物的过程中,一部分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降解并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作生物氧化。合成代谢是微生物利用一部分底物或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微生物细胞的过程,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是由分解代谢提供。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实际上是微生物将有机物作为底物进行分解代谢获取能量的过程。不同类型微生物进行分解代谢所利用的底物是不同的,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自养微生物则利用无机物。

有机底物的生物氧化主要以脱氢(包括失电子)的方式实现,底物氧化后脱下的氢可以表示为:

2H→2H++2e-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最终电子受体的不同,分解代谢可分为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呼吸又可分为好氧呼吸和缺氧呼吸两种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及其原因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根本原因。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3)环境污染。

(4)外来生物入侵。

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且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全文共 3014 字

+ 加入清单

显微镜基本构造

光学显微镜由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反光镜,载物台,镜臂,镜筒,镜座,聚光器,光阑组成。

显微镜分类

光学显微镜

通常皆由光学部分、照明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无疑光学部分是最为关键的,它由目镜和物镜组成。早于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光学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明视野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有与光学显微镜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它有着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的对物体的放大及分辨本领,它将电子流作为一种新的光源,使物体成像。自1938年Ruska发明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至今,除了透射电镜本身的性能不断的提高外,还发展了其他多种类型的电镜。如扫描电镜、分析电镜、超高压电镜等。结合各种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可对样品进行多方面的结构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显微镜被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图像。常用于生物、医药及微小粒子的观测。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台式显微镜,主要是指传统式的显微镜,是纯光学放大,其放大倍率较高,成像质量较好,但一般体积较大,不便于移动,多应用于实验室内,不便外出或现场检测。

便携式显微镜

便携式显微镜,主要是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数码显微镜与视频显微镜系列的延伸。和传统光学放大不同,手持式显微镜都是数码放大,其一般追求便携,小巧而精致,便于携带;且有的手持式显微镜有自己的屏幕,可脱离电脑主机独立成像,操作方便,还可集成一些数码功能,如支持拍照,录像,或图像对比,测量等功能。

数码液晶显微镜,最早是由博宇公司研发生产的,该显微镜保留了光学显微镜的清晰,汇集了数码显微镜的强大拓展、视频显微镜的直观显示和便携式显微镜的简洁方便等优点。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亦称为“扫描穿隧式显微镜”、“隧道扫描显微镜”,是一种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它于1981年由格尔德·宾宁(G.Binning)及海因里希·罗雷尔(H.Rohrer)在IBM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两位发明者因此与恩斯特·鲁斯卡分享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它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4K)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在纳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

利用自然光源镜检时,最好用朝北的光源,不宜采用直射阳光;利用人工光源时,宜用日光灯的光源。

镜检时身体要正对实习台,采取端正的姿态,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右手记录、绘图。

镜检时载物台不可倾斜,因为当在五套载物台倾斜时,液体或油易流出,既损坏了标本,又污染载物台,也影响检查结果。

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视野,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漏检,不重复。

显微镜的重光为对光,接物镜的转换及光线的调节。观察寄生虫标本时,光线调节甚为重要。因为所观察的标本如虫卵、包囊等,均为自然光状态的物体,有大有小,色泽有深有浅,有的无色透明,而低倍、高倍接物镜转换较多,故须随着镜检时对不同标本和要求,需要随时调节焦距和光线,这样才能使观察的物象清晰。在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强,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线宜弱;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

1.对光:(1)将低倍镜转至镜筒下方与镜筒成一直线。

(2)拨动反光镜,调节至视野最亮无阴影。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光源强时用平面,较暗时用凹面,需要强光时,将聚光器提高,光圈放大;需要弱光时,将聚光器降低,或光圈适当缩小。

(3)将待观察的标本置载物台上,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下降至接物镜接近标本。于转动粗调节器的同时,须俯身在镜旁仔细观察接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

(4)左眼于接目镜观察,同时左手转动粗调节,使镜筒徐徐上升以调节焦距,使视野内的物象看到上时即停,再调微调节器,至标本清晰为止。

2.接物镜的使用及光线的调节:

显微镜一般具有三个接物镜,即低倍、高倍及油镜,固定于接物镜转换盘孔中。观察标本时,先使用低倍接物镜,此时,视野较大,标本较易查出,但放大倍数较小(一般放大100倍),较小的物体不易观察其结构。高倍接物镜放大的倍数较大(一般放大400倍),能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结构。

寄生虫的蠕虫卵,微丝蚴,原虫的滋养体及包囊,昆虫的幼虫,均使用低、高倍镜。组织细胞内的原虫,则使用油镜。使用低、高倍镜观察,如在低倍镜下不能准确鉴定所见的物体或其内部构造时,则转高倍镜观察。使用油镜观察,一般加一滴油后直接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进行镜检观察。

3.低倍、高倍、油镜头的识别:

(1)标明放大倍数10×,40×,100×,或10/0.25,40/0.65,100/1.25。

(2)低倍镜最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最长。

(3)镜头前面的镜孔低倍镜最大,高倍镜较大,油镜最小。

(4)油镜头上常刻有黑色环圈,或“油”字。

4.低倍镜换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线对好后,移动推进器寻找需要观察的标本。

(2)如标本的体积较大,不能清楚查见其构造因而不能确认时,则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再旋转高倍接物镜于镜筒下方。

(3)旋转微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

(4)调节聚光器及光圈,使视野内的物象达到最清晰的程度。

5.油镜的使用方法:

(1)原理:使用油镜观察时,需加香柏油,因为油镜需要进入镜头的光线多,但油镜的透气孔最小,这样进入的光线就少,物体不易看清楚。同时又因自玻片透过的光线,由于介质(玻片-空气-接物镜)密度(玻片:n=1.52,空气:n=1.0)不同而发生了折射散光,因此射入镜头的光线就更少,物体更看不清楚。于是采用一种和玻片折光率相接近的介质如香柏油,加于标本与玻片之间,使光线不通过空气,这样射入镜头的光线就较多,物象就看得清楚。

(2)油镜的使用:

a.将光线调至最强程度(聚光器提高,光圈全部开放)。

b.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滴香柏油1小滴(不要过多,不要涂开)于接物镜正下方标本上。

c.转动接物镜转换盘,使油镜头于镜筒下方。

d.俯身镜旁侧面在肉眼的观察下,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香柏油内,轻轻接触玻片为止。

e.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徐徐上升至见到标本的物象为止。

f.转动微调节器,使视野物象达到最清晰的程度。

g.左手徐徐移动推进器,并转动微调节器以观察标本。

h.标本观察完毕后,转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起,取下标本玻片。立即用擦镜纸将镜头上的香柏油擦净。

6.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之前,应熟悉显微镜的各部名称及使用方法,特别应掌握识别三种接物镜之特征。

(2)寄生虫学实习中所观察的标本,大多数为无色和颜色较浅,因此必须注意光线的调节。

(3)新鲜标本观察时,须加盖玻片,以免标本因蒸发而干燥变形或污染侵蚀接物镜,同时可使标本表面匀平,光线得以集中,有利于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花和果的结构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花和果的结构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对此细细分析。

花和果的结构

花的结构: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

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花蕊,

它有雄蕊(花药、花丝)和

雌蕊(柱头、花柱、子房)两种。

花的结构还有:花柄、花托、花萼、

花瓣、花冠。,

果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构成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后

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

(双受精:植物的花里,雄蕊上的花药产生花粉,花粉里有精子细胞;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植物开花后,花粉传送到雌蕊柱头的过程叫做传粉。花粉形成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伸入子房里的胚珠后释放精子细胞。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极核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在这里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最终会发育成胚,它是下一代植物的幼体。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变异基因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变异基因

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变异基因。

于是后代的表现中也就突然地出现祖先从未有的新性状。

例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家族在她以前没有发现过血友病的病人,但是她的一个儿子患了血友病,成了她家族中第一个患血友病的成员。后来,又在她的外孙中出现了几个血友病病人。很显然,在她的父亲或母亲中产生了一个血友病基因的突变。这个突变基因传给了她,而她是杂合子,所以表现型仍是正常的,但却通过她传给了她的儿子。

基因变异的后果除如上所述形成致病基因引起遗传病外,还可造成死胎、自然流产和出生后天折等,称为致死性突变;当然也可能对人体并无影响,仅仅造成正常人体间的遗传学差异;甚至可能给个体的生存带来一定的好处。

突变(即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通常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原因可以是细胞分裂时遗传基因的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辐射或病毒的影响。

突变通常会导致细胞运作不正常或死亡,甚至可以在较高等生物中引发癌症。

但同时,突变也被视为物种进化的“推动力”,不理想的突变会经天择过程被淘汰,而对物种有利的突变则会被累积下去。中性的突变对物种没有影响而逐渐累积,会导致间断平衡。

编辑推荐:变异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海洋灾害小知识。

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平衡(即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的重要媒介。光合作用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photosynthesis)。是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赤潮在发生初期,赤潮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的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严重的造成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所以说赤潮生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有关人士认为,为避免赤潮现象反复成灾,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加强对赤潮现象的研究,提高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赤潮预警机制,尽量减少赤潮灾害带来的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以上内容是由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能更好,大家其实还可以了解更多的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在其中您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后果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灭绝,这几个字一出现,就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令人想起了世界末日,地球灾难等等。脑洞大开的普通人总是幻想着有一天地球又会出现一次生物大灭绝,然而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后果是什么?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

生态破坏小知识:

三叠纪(Triassic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纪,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始于公元前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公元前1.95亿年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此次灾难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提醒您:当发生物种灭绝后,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这样才能保护好动物能生活下去,另外我们也要学习一些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知识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