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德国与法国的关系【通用5篇】

提起法国你会想起什么?浪漫、浪漫还是浪漫?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法国旅游攻略2016年,去法国感受极致的浪漫之旅。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德国与法国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6589

文章

5

篇1:德国和法国早年是什么关系?两国国王竟是兄弟?

全文共 1788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面积不大,国家却有很多,这也跟欧洲复杂的历史有关。其实在千年以前,欧洲土地上并没有那么多国家,也是由几个大国统治,而在早年法国德国土地上,他们的国王还是兄弟关系。其实欧洲内斗才应该是最严重的,国王的儿子为了争王位还有领土开始自相残杀,谁也不让这谁,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习俗让欧洲人变的不怎么团结,明明是一个族的族人也成了对手。所以现在在欧洲某一组人也会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名族的统一。这次就拿德国、法国还有意大利为大家将将早年的欧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在扑克牌里,K的地位非常高,这是国王(King)的简称。能在扑克牌里当上“K”,都是国王级大佬。黑桃K是古以色列王大卫,方块K是罗马终身执政官恺撒,梅花K是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而红桃K,则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

扑克牌其实和中国有关。唐朝时有一种叶子戏的纸版,因类似树叶,也称叶子戏。南宋时期,叶子戏流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对叶子戏进行改良,形成了扑克牌,出口转内销回到中国。

查理大帝并不知道自己身后几百年,成了扑克牌的红桃K,还是个没胡子的国王。当时雕刻红桃K时,本来是有胡子的,结果雕刻工一时手滑,把胡子给凿掉了……

中国的“王侯将相本无种”,在欧洲基本不适用,查理往上溯很多代,都是国王。祖父马特尔是法国抵抗阿拉伯入侵的英雄,阻止了法国的阿拉伯化。父亲是著名的矮子丕平,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欧洲的王位传承和中国很不一样,当时流行兄弟瓜分地盘。公元768年,唐朝的安史之乱刚平息不久,丕平就驾崩了。死前,丕平决定由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加洛林王朝。

这是江湖规矩,查理就是不情愿也没办法。但惊喜出现在3年后,卡洛曼突然死去。卡洛曼的的地盘自然被29岁的哥哥查理给收了。

查理的继位,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都是重大事件,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走向。

如果用中国帝王来对比,查理更像汉武帝。汉高、吕、文、景奠定了大汉帝国的雏形,由汉武帝发扬光大。查理的祖先们已把法兰克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王国,只不过查理并不满足现状,他还得到更多。

当时的法兰克疆域,大致在西欧,以法国、瑞士、比利时为基本盘,外加德国西部,荷兰南部部分地区。查理看了看地图,说我还要得到萨克森,也就是现在的德国北部。还有一点,萨克森的信仰和查理不一样,他要求萨克森服从自己的信仰。萨克森人当然不愿意,那就用武力征服,被查理杀死的萨克森人,占萨克森人总数的25%。查理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打了32年,最终还是在公元804年征服了萨克森。

查理可以说是中世纪版的法国拿破仑大帝。为了他的法兰克帝国,查理对巴伐利亚、意大利,布列塔尼,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征服,远人不服者,诛!

查理大帝天生就是为了武力征服天下,这一点和汉武帝很像。他们在位时间都长,汉武帝在位54年,查理大帝在位45年。汉武帝一生的主题几乎就是征服,查理大帝也一样,他的一生在54场出征中度过。

当时的欧洲在查理之前就没有抵抗法兰克的实力,查理的出现,更加快了欧洲的统一进程。法兰克帝国的疆域,北到易北河(德丹边界),东到奥地利,南到意大利。而欧洲也认可了查理的征服,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对外宣布查理已是罗马皇帝,加冕称帝,君临天下。

公元814年,72岁的查理大帝因在打猎时得了病,不久死于宫中。

继位者是路易一世,查理之子。路易一世并没有把偌大的帝国瓜分成若干分。但他有点像刘表、袁绍,不是很喜欢前妻生的长子洛泰尔,而是想把家业交给次妻生的幼子,人称秃头查理。公元840年,路易一世驾崩后,皇位还是传给了长子洛泰尔,但他的两个兄弟路易和查理并不认可,结盟对付大哥。

法兰克王国内乱开始。这场兄弟阋墙打了3年,但1+1大于2,洛泰尔最终撑不住了,同意了两个弟弟的要求——分家。

公元843年,三兄弟坐在谈判桌上,对祖父查理大帝留下的帝国进行分配。洛泰尔虽然保留了法兰克国王的称号,但他的地盘只限于意大利中北部,莱茵河以北地区,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路易获得了原来萨克森部分,也就是莱茵河东岸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而最小的兄弟秃头查理,则分到了法兰克王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的法国(不包括东部狭长区域),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东法兰克王国形成了现在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形成了现在的意大利。而西法兰克王国,则是法兰西的前身。

从这个角度讲,查理大帝红桃K,是法国、德国、意大利三个欧洲大陆强国共同的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德国入侵波兰时为何法国不帮忙?与马奇诺防线什么关系?

全文共 2505 字

+ 加入清单

1939年9月,波兰被纳粹德国打灭国了,这是欧洲历史上德国与波兰第四次瓜分波兰,并且终于消除了东线的隐患,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危险,为下一步全力进攻法国创造了条件。消息传来,德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人们上街狂欢祝贺,并将英、法两国的无能作为嘲笑的话题。

原来,战前英、法两国与波兰结成军事同盟,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德国民众对未来的局面不免揪心起来。但让他们放心的是,德军进攻波兰,英、法两国无动于衷。同时,也证明了英、法两国的警告,无非是虚张声势。因为,英、法两国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

欧洲各大国在经历了一战,以及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国力衰减;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人们普遍存在厌战情绪,渴望和平的心情,甚至达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这也是德国崛起后,英、法两国采取妥协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正所谓“恩威并施”,一味的妥协并没有遏制德国的野心,英、法两国又显示出强硬的一面,不仅与波兰结为军事同盟,而且对德国发出了警告。正因为目的依然是避免战争,也预示着他们的警告和宣战,更多的是“雷声大,雨点小”。

果不其然,在德军入侵波兰的第3天,英、法两国在其警告中,虽然要求德军立即撤军,否则将履行对波兰承担的义务,但没有限定撤军的日期。也就是说,他们对和平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正因为如此,也注定了他们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当德国无视警告,根本不予理睬时,恼羞成怒的英、法两国才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这才对德国宣战并开始专心于战争的准备。然而,英、法两国与波兰在地理上并不接壤,不可能直接派兵进入波兰,只能通过法国或比利时出兵策应盟友。

令人奇怪的是,法国110个师无动于衷,眼睁睁地看着波兰灭亡,而英国更是在波兰灭亡后3个星期,才派出了4个师到法国。战争准备之慢,不得不怀疑他们的实力和诚意,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称之为“象征性的帮助”。说白了,还是没有准备好。

而此时的德国,将全部主力都投向了波兰,在西线的齐格菲防线上只有23个步兵师,以及同样虚张声势的意大利。换句话说,部署在法国“马奇诺防线”的110个师,完全有能力在德军背后“插上一刀”,逼迫德国放弃进攻。那么,为什么法国错失了进攻德国的最佳时机呢?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如果说英国出兵还有隔着海峡,“鞭长莫及”的理由,那么与德国毗邻的法国也一动不动,实在是没有可推卸的理由,让所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又称作“静坐战”。难道法国人傻吗?不,他们有自己的打算。

首先,没有主导欧洲的能力。自“鲁尔危机”过后,法国认清了自己在一战后,有英国在中间“搅和”,不可能成为欧洲大陆的“老大”,反而会处处受到节制。于是在外交上紧跟英国的脚步,甚至沦为“跟班”也在所不惜。

尽管英、法、波三国结为军事同盟,但主导战争进程的是英国人。对德宣战是英国在先,法国附和,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更何况,在没有英国人参战和指挥的情况下,擅自进攻显然是没有把“老大”看在眼里,这不符合法国的战略需要。

其次,德军的实力,不容小嘘。“闪击战”首次在波兰战役中亮相,简直就是摧枯拉朽式的横扫。全世界为之震惊,各国为德军的强大而感到阵阵不安,无论是单兵军事素养,还是坦克、飞机的数量和质量,在当时的欧洲“无人能及”。

在法国看来,凭法军的实力,突破齐格菲防线有能力的,但波军主力仅5天就被德军分割包围,损失比达到60:1;当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德军实力强大,法军根本不是对手,再加上波兰迅速灭亡,也没有留给法军更多的反应机会。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立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的伎俩破产,而苏联参与瓜分波兰,让法国更加确信苏、德两国有共同对抗的意思。本就犹豫万分的法国,更加不敢擅自进攻,因为亡国的可能性更大。

尽管英、法两国结为军事同盟,但英国陆军的实力远比不上其海军,更何况“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旦贸然行动,英国凭险可以据守,而法国只能是亡国。“一静一动”,后果截然相反,法国人不傻,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考虑得更谨慎。更让他们坚持“以静制动”的底气,来自“马奇诺防线”。

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尽管战后成为人人嘲笑的国际笑话,但在当时却体现了法军的战略指导思想。一战的经验教训,让法国人设计出的最坚固防线,不能说是无用,毕竟在“矛与盾”的攻防中,“矛”的可选择性更大,况且是锋利的“矛”。

一战中,随着武器的换代升级,靠人海和勇气获得胜利已不可能,最终双方陷入持久的堑壕战、阵地战,谁也突破不了谁。无视士兵生命的做法,让法国将领们摒弃传统的进攻理论,在防守上下功夫,以坚强的防御消耗对手的锐气。

尤其是在凡尔登战役中“一战成名”的贝当元帅(当时是上校),就十分抵制在枪炮中让士兵去冲锋。他不允许向易守难攻的阵地发起进攻,取而代之的是节节防御,特别是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的确挫败了德军的攻势,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长期担任法军总司令期间,贝当将坚持防御,放弃进攻做到了极致,这就是“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90公里,纵深达14公里,也就是说,一旦对方突破第一道防线,法军还能在纵深再次组织防御,以此不断地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

法国耗费50亿法郎,相当于一年的财政预算,打造出一个完备的防御系统。里面一应俱全,火车、指挥部、医院,甚至还有小型电影院,储存的粮食、弹药足以让部队坚持3个月,成为当时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防线,也是后来德军绕道的原因。

不过,由于建造成本过高,再加上法国认为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只修了法、德边境段。当然,这也是单纯防守的最大弊病,任何一段没有防御,就有可能成为对方攻击的弱点,既然不能全面防御,就谈不上是最好的防御。

有人认为法军的军事指导思想,比德军落后20年。这句话,有点“事后诸葛亮”,作为一战后军事思想发展的两个方向,一个将“盾”做到了极致,一个将“矛”磨得更利,简单地用“落后”二字显然缺乏严谨,毕竟德军没有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

不管怎么说,马奇诺防线让法国上下产生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想当然地认为万事无忧。正是过于信赖这条防线,让其放弃了任何进攻,将战役的主动权交给了德国。在他们看来,进攻就是找死。说到底,有该防线在,法军不可能进攻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力如何?与德国比谁更有优势?

全文共 1246 字

+ 加入清单

在欧洲西方大陆中,自古以来法国的国运似乎总是差那么一丢丢。在拿破仑时代,愣是被欧洲十几个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干翻在地;到了普法战争,被新兴崛起的德国差点给打灭了;到了一战,虽然是答应了,但是整个国家被打的满目疮痍;到了二战,一个月就被人家给打灭国了。而今天,德国还是那个德国,除了军事差了点,依然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回望这段历史,一战的胜利成就了法国这个老牌帝国最后的荣光,实现了对德国的20年压制。法国虽然打赢了一战,但是并不是靠一己之力,还有英国、美国这两个帮手。那么一战时的法国实力又是几何呢?

如果没有普法战争的失利,法国的实力肯定会比一战时要强大那么一点。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法国除了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处总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赔偿德国50亿法郎,因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法郎。农业方面,丢掉了67.4万公顷可耕地,4.3万公顷豪林,3.2万公顷葡萄园。

普法战争让法国元气大伤,工农业发展步伐慢了下来,国内投资兴业步伐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增强,截至1914年法国对外资本输出高达60亿法郎,对外投资的金额是对内投资的3倍。法国的资本输出与英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借贷的方式发放给殖民地和外国政府,或购买别的国家公债,以此掠夺高额的债务利息。

据估算,一战前夕,法国的食利阶层已超过200万人,连同家属总人数要超过500万人,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大量的资本用于放高利贷,势必会影响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

1900年,法国工业总量占世界比重从1870年的10%降到7%,1913年又降到6%,勉强接近德国的一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生铁产量还不到美国的1/6,为250万吨,钢产量不及美国的1/10,约180万吨,大量的煤炭依赖于进口。

当然,法国也不是一无是处。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05年,法国投入了50亿法郎,建设了一批道路、运河、港口、铁路等公共工程,包括20万公里的大小道路,200公里运河,3万公里铁路,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工业的发展,只不过横向比较美、德两国,发展缓慢。

进入20世纪以后,来自沙俄大量军事订货,阿尔及利亚、印度支那和象牙海岸等法属殖民地兴建铁路的刺激,法国的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治金、电力、汽车、化工、制铝、电机和机器制造、人造丝工业等都有显著的增长。

1913年,法国汽车产量为4.5万辆,铝产量为1.35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化学产品和人造丝产量次于德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法国的时装、化妆品、丝织品和葡萄酒一直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商业信誉很高。

当时的法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有着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地,1914年法国殖民地面积达106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总人口超过5500万,为法国提供了广阔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

一战爆发后,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损失极为惨重。战争结束后,法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只有占有的50%,用了数年的时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是和平时光不过十来年,二战再度爆发,这回法国就彻底歇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法国PSA裁员减薪德国欧宝工厂 惊动德国总理出面调解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据外媒报道法国PSA汽车集团在收购后,风波又起。在PSA对欧宝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后,有开始了新的减少成本的工作计划,PSA决定降低欧宝德国爱森纳赫工厂员工的薪水,但是在物价和消费水平对非常高的德国,工人当然会奋起反击。

因此,这个事件还使得德国总理出面进行表态,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称期望PSA集团(标志雪铁龙集团)能履行该集团去年在收购欧宝(Opel)时做的承诺。为此欧宝管理层迫使工会领导人放弃4.3%的薪资上涨,但是对于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的欧宝,对PSA来说很难恪守诺言,虽然新的SUV车型Mokka将会在该工厂生产。但是没有钱才是最关键的,虽然总理一再表示会处理好这个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战时期法国有所衰弱?法国女人为何会崇拜德国?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说很多国家都被德国和日本海扁了一顿,但是即便是自己弱小,但是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消灭法西斯,为了人类正义的事业,这些爱好和平的人们虽说面临着失败,但也是虽败犹荣,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鲜血为心中的正义踏出了不一样的印记。不过在这一段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的光荣历史里,有一个国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从战时到战后的胜利,这个国家几乎沦为笑柄,悲哀成为了这个国家二战史的主旋律,它就是法国

法兰西国在中国人印象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曾经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得清政府只能乖乖割地赔款,到后来又是八国联军侵华,让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西北,在欺负近代中国的土匪榜单上法国赫然在列,可见当年的法兰西国有多强大。清政府始终把法国视为西方最可怕的一头巨兽,大家心目中的拿破仑那也是世界级人物的存在,希特勒更是他的忠实粉丝。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二战时它破坏了整个世界大战主旋律的悲壮色彩,让世界人民感到一丝可笑,如今米国的特朗普也时不时调侃法国二战的表现,就连他们的国民在二战胜利后没有任何喜悦感,一切照常。

根据记载法国在二战开打之前拥有300万绝对正规的陆军部队,都是整编制的军队,拥有坦克、飞机还有各种山炮的配合,就好像我们后来解放战争时所调侃的一样,国军始终以拥有德式装备和美式装备为荣,而法国刚好处在两者之间。虽然装备差了一点,但却被完整的装备在这个300万人的军队,可想而知当年那支军队的战斗力。但可惜的是拥有300万现代化军队的法兰西,它却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力量,面对德意志的进攻,他们选择了投降。

法国投降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也彻底打压了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气势,因为在东亚战场中国凭借70万装备劣质的军队与日本军国主义死磕淞沪战场,打破日本人灭亡中国的企图,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只要团结起来抗击到底这场战争一定会获得胜利。但法国却让所有人失望了,它拥有300万军队,几十倍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数量,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闪电战的攻击之下全线溃败,也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蒙上了一层阴影。

眼睁睁看着德军士兵进入法国巴黎,当时孤悬海外的英国人彻底崩溃,在亚洲战场上抗击日本人的中国军民也曾感到一丝恐慌,因为亡国灭种似乎就在旦夕之间,而被我们寄予厚望的西方强国居然一个照面就被灭了,战斗力还不如千疮百孔的旧中国,这对于反法西斯斗争来说是一次打击,也使得希特勒斩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欧洲大陆就此沦陷,而英国人很快就陷入到了孤岛危机之中。

但这还不是历史的全部,根记载,法国还出现了更加让人不齿的表现,那就是当时法国被占领后,面对入侵之敌应更加仇恨才对,但有相当一部分法国人保持冷漠的态度,国家存亡与他们无关,德军进入巴黎时法国人民还夹道欢迎,这是什么操作?甚至还有不少的法国女人非常青睐德国军人,她们陶醉于德国军人的魅力,大量法国女人自愿成为德军士兵的妻子,德军投降后在法国留下了20万‘混血儿’。

正如高晓松在晓松奇谈里讲到的那样,德国军人用魅力征服了法国的女人,用战争实力征服了法国男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最悲惨的场景,偌大的法国不堪到了如此地步。若不是英国人撑住了战场上的局面,可能整个欧洲就已经废了。

幸亏高傲的法国士兵们并没有死绝,戴高乐将军坚决否认了法国政府的投降宣言,他带领法国人民继续抗争,这也算是二战欧洲惨淡背景里的一盏明灯了,他用自己的行动鼓舞了大家继续抗争法西斯,也证明了法国虽然陷落但从未屈服。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法国的陷落是对反法西斯阵营最大的一次打击,因此我们也能总结出来,在战场上其实国家的强大与否并不影响局势的最终走势,最重要的是国家尊严和意志,更多的是反抗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