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吕后和项羽做过没有实用九篇

浏览

2579

文章

9

篇1:如果没有刘邦 项羽是否能建立像汉朝一样的统一的王朝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英勇神武,但他残暴好杀、不懂得笼络人心、忽视根据地建设,使得他无法像刘邦那样统一天下,建立起像汉朝一样的伟大王朝。历史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轨迹,而刘邦和项羽也不例外。他们的不同命运,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谜题。

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千古传世的人物,一个开创了210年的汉朝基业,一个却在垓下之战中节节败退,最终乌江自刎,结局可谓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1.项羽的残暴好杀使得他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一再受阻。公元前206年,项羽害怕二十万秦军造反,竟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军。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残暴。而当他攻入咸阳后,更是烧伤抢掠,把秦朝宫殿内的财宝和美女都据为己有,最终将秦都咸阳化为灰烬。这种野蛮的行径,与统一天下的君王相距甚远。相比之下,刘邦虽然也历经战乱,但他善于利用人才,晓以大义,收纳豪杰,收拢天下英才。他的手段虽然不光彩,但至少没有让人人自危自保。这种对人才的赏罚分明,为刘邦建立统一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羽不懂得笼络人心,缺乏刘邦所具备的团结合纵的能力。他对待人才的赏赐十分吝啬,对士卒不加爱护。正如俗话所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拿出真金白银,让人为自己效劳,岂能获得忠心耿耿之人?刘邦则不然,他重金重赏,用重金招揽陈平,使其运用反间计在楚营大获成功。而离间了项羽和大将钟离眜后,项羽开始对其谋士产生怀疑,导致后续的重大军事会议都不让范增参加。结果范增负气出走,使得项羽失去一名得力谋士。相较之下,刘邦则能够广纳贤士,如陈平、张良、萧何等,这些人的智谋和忠诚为刘邦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3.项羽对根据地建设的忽视也成为他无法统一天下的致命弱点。秦朝时期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是我国最优越的地区,拥有这些地区,秦国才有了统一六国的资本。项羽偏爱乡土情结,非要定都彭城(徐州)。徐州易攻难守,容易遭到外敌入侵。相比之下,咸阳更是理想的定都之地。项羽的这种战略失误,使得他不断陷入长途奔袭,颠沛流离的境地,从战略上已然处于被动地位。刘邦则不同,他坚守三秦根据地,一步步稳扎稳打,最终成功统一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 两人为何始终没有孩子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虞姬常年陪伴项羽身边为什么始终没孩子

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始终都没有孩子,也是因为两人根本就不想要孩子,项羽一直都非常的忙碌,没有任何的闲暇时间。

两人之间没有孩子,其实还是说的过去的,项羽是相信自己妻子家的人,还有只相信自己家族的人,以前只有正室才可以被称之为妻子,虞姬只不过是一个小妾。也就是因为如此,虞姬没有任何的一男半女,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反驳这种做法,项羽这一个人特别的霸道,如果知道皇后一直都在处理自己的小老婆,那么可能早就已经把皇后杀了。

这也就意味着两人之间为什么没有孩子,完全就是根本不想要孩子,在那一个充满狼烟的世界,一直都会处于水深火热的阶段,项羽也并不想要浪费自己的精力,也不想要在有了孩子之后可能就会留下弱点。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才会如此,当然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绝对的避孕手段,所以总是可能会有一些漏网之鱼,除了这一些之外还有一种可能,这就是项羽的生育能力逐渐的丧失。

不仅仅是和虞姬之间没有孩子,项羽和其他的一些女子之间也没有孩子,项羽才只有2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起义的阶段,死的时候都已经30岁,可没有想到居然连一个孩子都没有。确实也会让大家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有人会认为这或许可能就是因为不想要留下孩子。

对于那时候打仗的人来说,如果有太多的弱点,那么自然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在当时的险恶环境中也有可能会导致生育功能受到影响,不过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无非只不过是一种猜测,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项羽的出生也会让刘邦完全不敢乱写,一个混混出生的人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项梁给的机会,如果随意乱写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人骂翻天了。

项羽在死后刘邦早就已经没有了顾忌,能够轻松的夺得汉朝的江山,因此也会逐渐被关注。很多人也会比较好奇刘邦到底是怎么去记录楚汉之争的,按照刘邦的个性,好像很有可能就会选择落井下石吧,但是刘邦完全没有选择这么做,这确实也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大家都会知道,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常胜将军,连续获得几十次的胜利也没有出现失败,虽然说老百姓可能并不喜欢项羽如此骄傲自满,但是大家还是从心里佩服项羽,如果刘邦没有按照事实说话,必然就会让所有的老百姓有所看低。

老百姓也可能会觉得刘邦简直是趁人之危,那么这对于今后的整个国家发展也会有许多的影响,再者项羽虽然已经死了,但是项羽这一个人对自己也会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所以不如就借这一个机会卖最后一波人设。

谁都知道刘邦和项羽就是死对头,可是非功过根本就没有人评判,只有他们两个才知道作为旁观者,老百姓的内心必然就会倾向于项羽,因为项羽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弱者。如果刘邦能够表现出惋惜,他自然就可以得到众多老百姓的拥戴,所以刘邦在此时才会亲自扶棺,表现出深明大义也同样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其实无非也就是想要保证自己。

刘邦是一个小混混出身,如果自己乱写的话,必然就可能会背负千古骂名,所以刘邦完全不敢冒险,但是如果可以的话,刘邦一定会选择美化自己一番。项羽就是一个高大自傲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为什么会成为李清照的偶像?估计也是因为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吕后被抓后为何没有和项羽有绯闻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与历史上第一个皇后吕后没绯闻

第1个原因就是吕后本身原因,另外一个就是项羽性格,根本就不可能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因此两个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绯闻。

男人之所以会迷恋美女,完全是因为美女拥有着比较出色的颜值,这自然就会比较好色,可是吕后本来就不是一个大美人,必然也能够有效避免一些绯闻故事。根据历史记载,吕后比刘邦小的16岁,可是要比项羽大了整整10岁,当时被抓时已经35岁。

在那个年代,35岁早就已经可以成为当奶奶的年纪,同样也会有两个孩子,由此可见相貌还有身材都比较一般,必然就是人老珠黄,这对于项羽来说没有任何的诱惑力。

项羽根本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项羽本来就是一个拥有霸王气概的人,浑身上下都会散发一种贵族气质。潜意识中还会拥有一种江湖侠气,宁愿天下人负他,也不可能会做这一些不正义的事情。而且始终都会知道,如果去伤害这些被抓之人,侮辱这些被抓之人,自己手下的将领肯定也不会服气,而且也会让自己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刘邦和项羽之前也曾经是结拜兄弟,必然也会知兄弟之妻是不可以调戏的,这个道德底线,项羽根本就不可能会违背。因此项羽一直到死也没有想过会霸占吕后,甚至也没有选择把刘邦家人去杀掉,这本身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原本有很多次机会全部都可以杀掉刘邦,可是却总是因为结拜之情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放过对方,这才导致自己最后失去了一条性命。当然那个时候的项羽身边也会有着绝世美人,在此时必然就不可能会选择霸占一个年龄比自己这么大,而且也没有美色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上章邯有多厉害?如果没有项羽秦朝还会灭亡吗?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章邯,是秦朝时期的名将,而项羽,是推翻秦朝统治的一把手,这两人曾经有过交战,交战的结果当然是以章邯的失败而告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章邯本人并不是什么厉害人物,相反,章邯其实也是一员大将。那么,章邯在历史上又有多厉害?如果历史上并没有项羽这个人,那么秦朝是否还会被推翻呢?

章邯是大秦的最后一个名将,单从章邯在巨鹿的表现来看,就远胜王离。

王离是王翦的孙子,而王翦是灭楚的名将,项羽的亲爷爷项燕就是被王翦弄死的。但王离率领的秦军精锐围困巨鹿城几十日,不能下,而后与项羽率领的楚军作战,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巨鹿之战中,章邯所率领的秦军,虽有小败,但却没有伤筋动骨,二十万秦军几乎是毫发无损。

要知道,章邯率领的秦军,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各方面素质都远逊于王离所率领的秦军——王离的秦军是秦将蒙恬带出来的,这支军队把凶悍的匈奴赶到了漠北。

虽然王离在巨鹿一败涂地,但王离也并不是草包,他出身于军人世家,长期担任蒙恬将军的副手,应能在秦末名将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个名将,率精锐的秦军,在与项羽的作战中,和章邯所率的秦军,表现出天差地别,可见章邯乃是秦末罕见的悍将。

章邯刚一出关,就打败了楚军大将周文。

周文并不是一般人,他曾是项燕的帐下负责占卜之人,又曾在楚国丞相黄歇手底下做事,通晓兵法,颇具领导才能,陈胜给了他将军印,他一路西进,同时招兵买马,到武关时,兵卒已经几十万,战车几千辆。

周文如此声势浩大,竟被章邯一击即溃,而章邯所率领的军队,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

击败周文后,章邯又迅速地击败了邓说、伍徐、魏咎、蔡赐、陈胜、项梁等人,个人声望达到巅峰。而后开始急速坠落,巨鹿之战后,章邯降了项羽,受封雍王后,又被汉军围困在废丘,汉军败于彭城,回手就给了章邯一下子,章邯死翘翘了。

从章邯的经历上看,应当说章邯是很厉害的,但章邯的厉害,也仰仗于骊山囚徒的凶猛和秦帝国高效的组织能力。

章邯的二十万士卒被项羽坑杀后,章邯便失去了一只脚,而刘邦萧何全面拷贝了秦帝国高效的组织能力后,章邯又等于失去了一只脚,这时候的章邯,空有头脑,却心有余力不足,是以章邯以雍王之尊却败于在彭城吃了败仗的汉军。

一旦敌人抓到章邯两个弱点中的任何一个,章邯乃至其他秦军将领,都很容易失败。

巨鹿之战中,项羽之所以能够一举击败王离,就是因为项羽破坏了秦军的高效组织能力,项羽派出英布破坏了秦军的粮草供应,王离军得不到粮草,自然打不过带足干粮还不要命的楚军。

同样的,秦军在巨鹿大败之后,章邯没能得到秦政府的及时援助,加上秦二世和赵高有可能杀掉章邯,章邯便选择了投降,一代将星进入陨落的隧道。

只要看到我刚刚说的这一点,便不会大肆夸赞项羽在灭章邯时的作用,也不会过分夸大章邯的能力。

如果巨鹿之战上统军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章邯照样有可能被搞。如果秦政府一直信任章邯,秦政府一直能一如既往地高效运转,项羽再能,也无法撼动章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子婴没有政治势力,项羽为什么还要杀了他?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时期,各种政治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最有名的自然是秦始皇、项羽、刘邦这些开创式和领头式的人,而一些不是那么重要,出场次数也不多的人,就显得没什么存在感,就比如秦三世子婴。这个人,在整个楚汉历史中可以说很弱,没有什么实力,然而项羽还是把他杀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连刘邦都可以放过,为什么不放过子婴呢?

项羽没有政治眼光,而且刚愎自用,就一个谋士亚父范增,老人家的话也未必听。只图一时爽快,灭了嬴氏全族,自此再无嬴姓,还一把火烧了秦宫室,说是阿房宫,现在考证可能不是,又搞坑俘,坑杀二十万投降的秦军,就只留三个降将。后来盲目分封,为自己败亡埋了祸根,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胡亥的侄子----扶苏之子子婴。《秦始皇本纪》“立二世兄之子公子婴为秦王。”(《六国年表》作“高立二世兄子婴”),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因为当时扶苏已死,胡亥无子,子婴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孙最有资格继承帝位,所以这种说法最正确。

二是秦始皇的弟弟。《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其实,这种说法不攻自破,始皇帝只有一个弟弟,名叫成蟜,他在秦始皇当皇帝时就死了,其余的两个假兄弟(嫪毐与赵姬媾和所生之子)不到两岁时就被秦始皇摔死了,所以胡亥死时,其兄弟都已经作古了。

三是秦二世胡亥的哥哥。这一派认为《六国年表》的有关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婴”应该理解为“赵高拥立秦二世的兄长子婴为秦王。”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因为秦始皇死时,只有复苏和胡亥两位公子存活,所以赵高、李斯、胡亥要密谋除长以立幼,只要嫡长子扶苏或者其他比胡亥年长的始皇帝之嫡子活着,胡亥就没有资格即位,胡亥之所以能够继承帝位,之所以名正言顺,那就是因为他就是当时始皇帝存留在世间的唯一的年龄最大的嫡子,由此可知,包括扶苏在内的胡亥的17个哥哥都已经死了。

这几种说法当中,“二世兄(扶苏)之子子婴”一说较为流行。迄今为止,从东汉班固到近现代,多采用此说。学界中大都支持支持第一说,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典,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之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扶苏之长子)。

历史上,无辜而死的好人多了去了。何况子婴是政治人物,不能单纯用好坏来形容。对项羽来说,秦是灭他祖国,杀他祖父项燕和叔父项梁的仇人,他又是快意恩仇的英雄,为什么不能用最惨烈的手段报国仇家恨?像刘邦那样,老父要被烹了,还能厚颜无耻的说“分一杯羹”,被追兵追赶能忍心抛弃亲生儿女。像刘秀那样,兄长无辜遇害,还能饮酒作乐迷惑旁人,能为了政治利益不顾结发妻子而另娶他人。这样的人有帝王之术,能取得政治成功,但两千年来项羽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项羽为什么没有当皇帝?项羽推翻秦朝后为什么只做了西楚霸王?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一般常理来说,一个朝代被推翻之后,推翻者多数情况下就应该是下一朝的建立者。这种思维自然是来源于封建体制,并且也是古代体制中离现在比较近的一种。但是在秦汉时期,秦朝项羽推翻之后,他却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意思,反而只是做了一个西楚霸王,这不禁让很多人不理解,明明可以称帝,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项羽是现在很多人心中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推翻积压在人民身上的重负秦朝,使得无数人从这当中解脱出来,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救世主一般的人物,在现代也是无可替代的。

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十八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也就是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对他号令天下有所帮助。在分封之前,他自己自立为西楚霸王,以这样的身份去分封,在我们看来,其实已经与皇帝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名义上不是罢了。可是项羽没有称帝,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根本没有这样想过。

分封制的时间很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战国时期,都采用的是分封制,权力分散,各自为政,虽然这样的结果就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但是毕竟已经实行了数千年,秦国突然取消这种制度,采用中央集权制度,这原本就让很多六国遗民觉得很不满。秦国人自然不会,因为他们在秦国范围内已经适应了。

因此,项羽虽然推翻了秦朝,但是思想上却还是落后了一大截,在他看来,他的追求就是先秦时期最高的荣耀,是诸侯这样一个身份地位,顶多再加上最大的诸侯,却从来没有想过,统领天下,废除诸侯的局面。

只不过,项羽虽然顺延的这种制度,思想上落后,却并不是要守卫这种制度,从他的“西楚霸王”就能看得出来了,他是要把楚国、把自己放在一个最重要最高的位置上面,而不是与其他人平等。但是这样,也就相当于把自己置于战国中秦国的位置上了,必然引起其他各国旧贵族们和反秦大军的不满。

于是,分封刚结束才几个月,战火重燃,项羽也终于被逼到乌江畔,自刎而亡。在他之后的刘邦,因为出身平民,很多事情看得比项羽更加透彻清楚,他知道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因此,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分封异姓王。

可以说,刘邦的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从权力分散到权力集中,汉景帝开始削弱藩国,汉武帝基本完成,后世的朝代,都沿用了中央集权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项羽在鸿门宴上可以杀掉刘邦 为什么没有动手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杀掉刘邦,一旦在杀掉刘邦之后,或许人心不服,还有个原因是项羽性格上的缺陷。这些理由必然就会导致项羽没有选择下手,自然也会给自己留下隐患,结果就非常的清晰。

项羽没有理由杀刘邦

根据之前的约定,谁能够占领关中,自然就会被马首是瞻。刘邦当时虽然早就已经占领函谷关,可是根据历史的记载。在进入到函谷关之后什么都没有做,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保存好,等到项羽把这些东西都拿走,自己一点点都没有要。古代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一直都需要讲究名正言顺,那个时候的刘邦做事如此的有情有义,项羽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杀掉对方。

杀了刘邦人心不服

如果项羽真的选择杀掉刘邦,当时项羽刚刚打败,秦军各路的诸侯自然就会听从项羽的派遣,可当时选择杀掉刘邦,必然会让人不服。刘邦本身就没有任何的过错,为什么非要选择杀他呢?仅仅只是凭借着一时的猜疑,就马上选择痛下杀手,这必然就会让人心寒。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项羽可以天下无敌,照样双拳难敌四手,肯定会精疲力尽。当时虽然会有40万大军,可是却仅仅只有10万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一旦在选择作战时,可能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项羽性格的缺陷

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如果论单挑项羽,或许可以天下无敌。项羽是一个生性比较孤独之人,在鸿门宴,刘邦一直都在示弱,因此他就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地痞流氓,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威胁。鸿门宴上其实有很多的机会都可以直接杀掉刘邦,只是很可惜项羽是一个目光短浅、性格优柔寡断之人,这才导致放过刘邦,给自己留下了隐患,最终结果是乌江自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项羽分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给自己找一个富庶的地方?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之际,项羽曾经分封天下诸侯十八路,按照周朝曾经的分封制,将天下都分封了出去。或许很多人都以为,在他分封之前,会先给自己选择一块好地方,但是从后面的结果来看,他选择的并非是富庶之地,也不是坚固之地,而是一个四战之地,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项羽不要,偏偏要这样一个地方?项羽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项羽率诸侯将相入关之后,主盟分封诸侯,自王梁(魏)、楚地九郡,而都於彭城。而旧时以郢都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故国名为西楚。而从地缘上来看,西楚之地为四战之地,既无险可守,也非当时最为富庶繁华之地。那为何项羽却钟情於西楚之地,而自王於西楚呢?

其一,其时天下并没有完全混同,而形成同一国家的意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虽然使得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但秦朝的短暂统一,不可能将六国故地几百上千年融合而成的国家认同给彻底扭转过来。我们至今自称“汉”人(族)而不称“秦”人(族),就是此方面的原因。秦末楚汉之际,天下各地仍基本上为战国时期的国家认同。故天下反秦之时,六国故地也纷纷拥立各自王族之后以复国。而项羽为楚人,又是贵族出身,其称王也当然就会选择楚地。

其二,其时楚人的主体已位於西楚,故项羽王於西楚。至战国中后期,楚国频频遭受秦国的侵扰,楚人除了一小部分选择南迁(今湘、赣)之外,其主体部分则选择向东迁徙,先徙都於陈(今河南淮阳),后徙都於寿春(今安徽寿春)。渐与当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而形成了淮楚。

秦末楚汉之际,楚怀王熊心先都於盱台(今江苏盱眙),后迁至彭城(徐州)。其后,韩信被徙为楚王时,都於下邳(今江苏睢宁、邳州),西汉刘交之楚国,亦以彭城为都,皆属淮楚之地。

而南楚之地,为楚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郢楚)。其时,南楚之地的楚人实质已经很少,其地百姓基本上为秦人迁徙而来(秦国早期扩张,要地不要人)。项羽欲将楚怀王(义帝)迁徙至长沙郴县(临近楚国故都郢),楚怀王不愿意迁徙的很大方面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楚人已经很稀少的缘故。

而东楚之地(吴、越),归属楚国的时间较晚。至今,江淮(楚)与吴越的文化,仍是泾渭分明,这还是受两千多年,北人(以临近江南的江淮人为主)多次大规模南渡避难的影响。而两千多年前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项羽乃是楚人(今江苏宿迁),并非吴、越土著。其虽起兵於吴地,却发展壮大於江淮地区,项羽也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但项羽东归,并没有回江东,而是都於彭城。都说明项梁、项羽只是曾经客居於江东而已(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实则上就是项燕兵败身死之后的楚军残部力量),而唯有西楚才是楚人力量的源泉。故而,项羽也只能选择王於西楚之地。

其三,西楚之地,虽无险可守,但毗邻中原,便於项羽称霸天下。自春秋时期起,楚国就梦寐着北上争霸,但楚国的核心区(郢楚,今湖北江陵)离中原较远,实则不利於楚国北上争霸。而西楚之地与中原毗邻,便於项羽称霸中原、主宰天下。项羽王於西楚之地,又割取魏(梁)地一部分,再废掉韩王成,即是欲并韩、魏之地以为己有。届时,项羽将据有中原之腹心,并有足够的实力以掌控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