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一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知识点优秀20篇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大的海洋生物是鲸鱼,那么最大的鲸鱼-蓝鲸到底有多大呢?接下来就由小编带你们拓宽下知识面吧。

浏览

5743

文章

1000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带来多方面的益处,例如,它为我们提供原材料,还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超过60%的世界人口直接依赖植物来获得药材。在过去一个世纪,人们将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农业用地,并利用生物多样性,从中得到了许多益处。尽管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变化的活动使不少人获益,但社会因此需要承担的成本往往大于所有惠益。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为庆祝5月22日发表的一个声明中指出:气候变化预计将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之一。联合国气候小组2007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1.5至2.5摄氏度,那么在目前已评估过的动植物物种中,可能将有20%至30%面临更大的威胁。报告还显示,除此之外,生态系统将面临更加难以承受的变化。最近的气候变化,如某些地区的气温升高,已经有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的分布、种群大小、繁殖或迁徙的时间,以及病虫害爆发的频率。预计到2050年,气候变化可导致许多生活在某些特定地区的物种灭绝。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可能会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流失的罪魁祸首。

今天小编就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圈中的动物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的主要类群

基础知识

一、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1.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通过肌肉和刚毛来完成运动。

2.体壁分泌黏液,保持湿润以保证呼吸。

3.环节动物的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4.常见种类:蚯蚓、水蛭等。

二、蝗虫是节肢动物的代表。

1.蝗虫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体表坚硬具有外骨骼

运动结构:三对足,两对翅,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前翅革质起保护作用,后翅膜质适合飞翔。

感觉结构: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触角分节。

呼吸结构:进出气体的结构为气门。

2.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分节,体表具有外骨骼。

3.节肢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体表有外骨骼,运动器官发达等。

三、鱼类--鲫鱼

1.身体呈梭形,适合游泳。

2.体表具有鳞片;背部体色深灰黑色,腹部白色,是一种保护色。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侧线作用: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四、鸟类

1.体形:流线型。

2.飞行器官:前肢特化为翼。

3.肌肉:胸肌发达。

4.骨骼:具有龙骨突,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

5.消化:消化系统发达,直肠极短。

6.呼吸方式:双重呼吸,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7.体温:恒定。

五、哺乳动物

1.体表:被毛,保温有作用。

2.体腔: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3.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适于切断、磨碎食物。

4.呼吸:用肺呼吸。

5.体温:恒定。

6.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7.生殖和发育:体内受精,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宇宙中有没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是是地球上的统治者,虽然人们没有见过恐龙,但是,人们根据一些化石以及其它足迹足以推断出,大部分的恐龙身形巨大。

体重更是重达几十吨,在当时,称霸一方,但是后来就灭绝了,地球上既然有如此庞大的生物,会不会也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呢,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星体。

人们对于它们的认知还是非常薄弱的,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即使在宇宙中存在生物,那也仅仅比人类大几倍而已,由于引力不同,火星的引力是地球的38%,因此,可以推算出。

如果火星上真的有生命的话,会比人类高达3到4倍,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它很有可能是一个球形,并且日常的一些活动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而人类更是看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灭了哪些生物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年龄为45.5亿年,而生命出现在36亿年前,地球上被人类记录过的物种大约有175万个,其中包括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实际上存在的物种可能达500万到5000万个,那么历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灭了哪些生物?

生态破坏小知识:

1.奥陶纪

奥陶纪历经6500万年。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2.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3.二叠纪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

4.三叠纪

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此次灾难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5.白垩纪

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

提醒您: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现在物种灭绝的越来越快,我们只有做好预防然后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另外也可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DNA分子特性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又称去氧核糖核苷酸,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DNA分子特性

稳定性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的碱基对,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稳固地并联起来。另外,碱基对之间纵向的相互作用力也进一步加固了DNA分子的稳定性。各个碱基对之间的这种纵向的相互作用力叫做碱基堆集力,它是芳香族碱基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现在普遍认为碱基堆集力是稳定DNA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再有,双螺旋外侧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同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可以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斥力,因而对DNA双螺旋结构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多样性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例如,一个具有4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4种,即10种。

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一个DNA分子的碱基对都有其特定的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排列顺序包含着特定的遗传信息,从而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总结: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热带雨林生物食物链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然而热带雨林生物食物链都有哪些?

生态破坏小知识:

热带雨林里有很多高不见顶的树木,浓密的绿叶和各种藤蔓纠缠在一起,在这层层叠叠的包围下,有无数场好戏正在上演——那边,一只蚁鵙正在吃自助餐,他挑中了圭亚那粉趾,可怜的小蜘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成了蚁鵙的美餐。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生活着众多千奇百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生物,它们捕食、被捕,构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

提醒您:破坏食物链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而且环境是导致破坏食物链的最大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破坏食物链有什么后果等问题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赤潮生物如何预防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赤潮(redtide,redwater,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有害藻华进行替代harmfulalgalblooms)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通常分为有害赤潮与无害赤潮。其中,有害赤潮又分为有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与无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那么问题来了赤潮生物如何预防?请大家仔细阅读下文。

赤潮的生物防治: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

科普小知识:科学家早就知道,水温越高,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便越少——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的氧气重新回到了大气。由于海水中的氧气越来越少,海洋生物已经开始感觉到窒息。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研究人员也正在试图监控海洋中的氧气含量。其中2008年公布的一项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海洋中的低氧水域一直在扩大,造成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便是来自于河流中的农业污染物。其他的研究则表明,随着海洋脱氧情况越来越严重,它将引发一个反馈圈,一连串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叠加将极大地延长这一效应。

以上海洋灾害小知识,有提供,下一篇文章还是有小编为大家讲解,如果您想了解关于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不防过来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功能: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温暖、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一)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二)呼吸的全过程:

(三)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目多、总面积大。

2、肺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有利气体通过。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共两层),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赤潮是生物吗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海水中含有大量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这些藻类大多含有毒素,当其大量繁殖、集结时,会使海水呈赤红色,故称其为赤潮。那么赤潮是生物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l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不但是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过程,同时也是海域被污染、被毒化的过程。贝类、螺类摄入这些有毒的藻类后,自身不中毒,但能将其毒素储存在体内,人若吃了这些贝、螺,就会中毒。

赤潮也是属于海洋灾害的一种,那么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体现在哪,会继续为大家介绍的,想要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海底火山周围有什么生物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海底火山,是大洋底部形成的火山。海底火山的分布相当广泛,海底火山喷发的溶岩表层在海底就被海水急速冷却,有如挤牙膏状,但内部仍是高热状态。

绝大部分海底火山位于构造板块运动的附近区域,被称为中洋脊。尽管多数海底火山位于深海,但是也有一些位于浅水区域,在喷发时会向空中喷出物质。在海底火山附近的热气喷发口,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那么,大家是否了解海底火山周围有什么生物吗?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科学家近日利用装备声呐装置的机器人潜水器在加利福尼亚湾中发现了十个活跃的海底火山口.这些海底火山口分布于下加利福尼亚洲和墨西哥之间的水域中.尽管人类此前已经对该水域进行了无数次探索,但也直到近日才发现这些冒着黑烟的海底烟囱.

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在这种几乎不适宜生命存在的恶劣环境中,竟然有大型海洋有机生物群活跃于海底火山口附近.这些海底有机生物群、冒出滚滚浓烟的海底黑烟囱、宏伟的火山拱门和3D珊瑚礁构成了一幅奇特的海底景观。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和自然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保护生物多样性途径可以分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以及加强宣传教育。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2.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也叫迁地保护。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

3.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建立了种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告知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

今天小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生物病害有哪些类型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多数病害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生物病害有哪些类型吧?

一、经济作物类细菌病害:

1、棉角斑病,棉红叶根腐病;

2、花生青枯病;

3、油菜黑腐病;油菜软腐病、油菜细菌性黑斑病;

4、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

5、甜菜软腐病、甜菜细菌性根癌病、甜菜细菌性尾腐病(根尾腐烂病)、甜菜细菌性斑枯病;

6、芝麻细菌性角斑病、芝麻青枯病;

7、烟草青枯病、烟草角斑病、*烟草野火病、烟草软腐病(空茎病);

8、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

9、甘蔗白条病;

10、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11、胡椒细菌性叶斑病;

二、其它作物细菌性病害:

1、桑青枯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

2、茶树细菌性根癌病;

3、黄麻细菌性斑点病;

4、萱麻青枯病;

5、红麻青枯病;

6、苜蓿细菌性叶斑病、苜蓿细菌性茎疫病、紫云英细菌性黑斑病;

7、药材类细菌性病害;

8、花卉类细菌性病害。

以上是小编介绍的生物病害有哪些类型的内容,病害对于生物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的病害种类的知识,那就继续关注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是哪5次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生命能够追溯到大约35亿年前的一种单细胞物种。从那时起,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增加,数百万个物种由此进化而来,那么历史上5次生物灭绝是哪5次?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

生态破坏小知识: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0%的物种绝灭。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事件: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

事件:突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提醒您:物种灭绝的越来越快,我们只有做好预防那么才能保护好动物们,另外在日常时我们也可以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然而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你了解吗?

生物变异小知识:

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的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例如,四倍体葡萄的果实比二倍体品种的大得多,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体的品种几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人们常常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来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将来就可以发育成多倍体植株。目前世界各国利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已经培育出不少新品种,如含糖量高的三倍体无子西瓜和甜菜。此外,我国科技工作者还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作物----八倍体小黑麦。

单倍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例如,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像蜜蜂的雄蜂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在自然条件下,玉米、高粮、水稻、番茄等高等植物,偶尔也会出现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它们在育种上有特殊的意义。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方法相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提醒您: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都在问,因为只有找到原因才能避免变异,然而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因为环境是导致变异的原因。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宠爱之名玻尿酸蓝铜胜肽保湿修护生物纤维面膜怎么样?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宠爱之名是全球华人美容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专业医学美容保养品,宠爱之名推出了新款面膜,宠爱之名玻尿酸蓝铜胜肽保湿修护生物纤维面膜怎么样?宠爱之名玻尿酸蓝铜胜肽保湿修护生物纤维面膜好用吗?

宠爱之名玻尿酸蓝铜胜肽保湿修护生物纤维面膜怎么样

产品介绍

面膜革命领导品牌宠爱之名经典产品柔润保湿修护生物纤维面膜,从开卖至今,一直是明星、造型师推荐的上镜必敷产品,国内外获奖无数。而宠爱之名研究团队发现,随着空污日益严重,纯粹保湿已经不够,还需要给予肌肤再生和修复的能量。因此特别将原本的保湿面膜升级,研发出全新革命再进化的集中保湿面膜-玻尿酸蓝铜胜肽保湿修护生物纤维面膜,具有尊贵肌因修护成分蓝铜胜肽,激发肌肤再生能量;玻尿酸激活分子Exo-H,长效补水、抓水、锁水;珍稀矿石孔雀石,给予肌肤矿石完美修复,配合生物纤维面膜材质,将三大肌肤修护因子深入肌里,30分钟近似类离子导入效用,让肌肤瞬间饱满新生,展现肌肤能量奇迹!使用方法

1.彻底清洁脸部后,撕开面膜包装。2.面膜共有三层,取出中间具弹性、呈透明状的生物纤维面膜。3.将面膜潮湿的一面(与半透明纸膜贴合的一面)完全服贴于脸部。4.15~20分后,将面膜取下,不需冲洗,即可进行一般之日常保养。由于生物纤维面膜导入精华效用显着,建议每10天使用一次即可。

一般滋润面膜或补水面膜(纸膜类的)揭去纸膜后建议用手按摩2至3分钟,这样可以使刚刚从面膜中得到的营养充分吸收。

宠爱之名玻尿酸蓝铜胜肽保湿修护生物纤维面膜使用方法

⑴使用前,最好在做面膜前先洗净面部,或在按摩后以热毛巾敷面2分钟后再开始敷面。用温热的水让毛孔打开,排出皮脂和污垢,面膜营养成分就更容易被吸收进皮肤了。⑵干性皮肤或气候干燥时,可以先拍柔肤水,清洁面膜用后需要清洗,应敷在爽肤水、柔肤水前面,滋润面膜则应用在爽肤水、柔肤水后,棉布型面膜用在爽肤后、润肤前,用后通常无须清洗。⑶以手指将面膜均匀涂于脸部和颈部,但要注意面膜必须距离眼睛和口周0.5厘米左右,以防眼睛和嘴唇涂上面膜而受到刺激,引起不良反应,与发髻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⑷敷面后脸部最好不要作大表情或扯动,要等敷面剂完全干了为止(约20至30分钟),以免影响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生物知识点: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1、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

天然磷脂以卵磷脂(磷脂酰胆碱,PC)为主,来源于蛋黄和大豆,显中性。

合成磷脂主要有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E(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S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其均属氢化磷脂类,具有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成品稳定等特点,是目前国外首选的辅料。

2、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什么豚草是生物入侵者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豚草的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300-62000多粒。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豚草的生长很快,在七八个月的生长期内,很快就可以长到2米左右,比一个成年男子还高。

豚草原产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是一种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在南纬30度以北到北纬55度的地区均有分布。它的生命力和生态可塑性极强。这种植物对土壤的要求非常低,无论酸碱、干湿,它都可以存活、生长。目前,豚草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

豚草的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豚草在中国并不是个新闯入者。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30年代,它就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它在全国的19个省市内都有发现,东北、华中、西北、西南都有分布,表现出蔓延之势。北京首次发现豚草踪迹是在1985年。据分析,北京首次发现的豚草可能是混在饲料中被携带来的,豚草特别喜欢在水沟边扎根,所以水的流动也是其种子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今天小编对为什么豚草是生物入侵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细数荷兰猪的五种生物特性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荷兰猪

相信饲养荷兰猪的主人们一定都是被荷兰猪那萌萌的外表所吸引的吧,他们吃东西的可爱样子,有多少人能受得了呢。小编今天就来告诉你饲养荷兰猪也要注意他们的生物特性,这样才能养出健康的荷兰猪宝贝。一、喜群居,头大,颈短、耳圆、无尾,全身被毛,四肢较短,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有尖锐短爪,有抓人的习惯,不喜于攀登和跳跃,故可放无盖小水泥池中进行饲养。习性温顺,胆小易惊,有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喜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二、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均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和气温突变等均极敏感,故在空气混浊和寒冷环境中易发生肺炎,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亦易流产。三、豚鼠是草食性动物,嚼肌发达而胃壁非常薄,盲肠特别膨大,约占腹腔的1/3容积,粗纤维需要量比家兔还要多,但不象家兔那样易患腹泻病。四、豚鼠食量较大,对习惯了的食欲旺盛,但对变质的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或废食,甚至引起流产。对抗菌素也特别敏感,投药后容易引起死亡和肠炎,如使用青霉素,不论剂量多大,途径如何,均可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甚至使其发生死亡。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霉素治疗时应特别小心。与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间少食少动。五、豚鼠属于晚成性动物,即母鼠怀孕期较长,为63(59~72)天,胚胎在母体发育完全,出生后即已完全长成,全身被毛,眼张开,耳竖立,并已具有恒齿,产后一小时即能站立行走,数小时能吃软饲料,2~3日后即可在母鼠护理下一边吸吮母乳,一边吃青饲料或混合饲料,迅速发育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过度放牧对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过度放牧对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最明显,主要表现为草本植物高度降低,植株变稀疏,枝叶减少。过度放牧可使草原盖度由45%左右下降到18%左右。在内蒙古锡盟的羊草草原中,正常的草场与重度退化的草场相比,草群盖度由37%下降为12.2%。

据松嫩平原羊草草原调查资料,轻牧区羊草群落盖度为80%,过牧区的盖度下降为21%。由此可见,草原植物种群盖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种群盖度的下降导致了土壤裸露面积增大,促进了土壤表面的蒸发,土体内水分相对运动受到不利影响,破坏了土壤积盐与脱盐平衡,增加了盐分在土壤表面的积累,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不耐盐碱植物的消失,土壤的裸露面积进一步增加,更多的盐分累积在表土,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裸露碱斑出现,植物消失殆尽。

松嫩平原羊草草原的调查资料表明,轻牧区的地下生物量为497g˙m-2,地上生物量为275g˙m2;过牧区的地下生物量为203g˙m-2,为轻牧区的40.85%;过牧区地上生物量为85g˙m-2,仅为轻牧区的30.91%。与轻牧区相比,适牧区地下生物量降低了29.98%,重牧区地下生物量降低了50.70%,过牧区地下生物量降低了59.15%,地下生物量平均降低了46.61%。与轻牧区相比,适牧区、重牧区和过牧区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了34.18%,46.55%和69.09%,平均降低了49.94%。由此可见,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大幅度地降低。

今天小编就过度放牧对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过度放牧会有什么影响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可以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潜在使用价值,下面带您简单了解一下。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消耗性利用价值:指直接消耗性的,即不经市场交易的,自然产品上的价值。例:农民上山砍柴、猎取野物、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多利用这部分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价值,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1)为生物多样性的消耗性利用价值和生产性利用价值提供支持系统;

(2)涵养水源和防治水土流失;

(3)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种间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的贡献;

(4)生物多样性在调节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的贡献;

(5)生物多样性在美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精神及历史的价值也是相当大的,世界上,自然观光性质的旅游业每年创造120亿美元的税收。

3.潜在使用价值:例如,据近期的调查,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今天小编对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外来生物入侵的过程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外来物种入侵过程通常会经历4个时期: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期、扩散期。在引入和逃逸期间,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以前没有这个物种分布的区域,有些个体,经人类释放或无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去。接下来,外来物种开始适应引入地的气候和环境,在当地野生环境条件下,依靠有性和无性繁殖形成自然种群,从而进入种群建立期。

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种:①自然传播——种籽或病毒通过风、水流或禽鸟飞行等相关方式传播;②贸易渠道传播——物种通过附着或夹带在国际贸易的货物、包装、运输工具上,借货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散性的流转而广为传播;③旅客携带物传播——旅客从境外带回的水果、食品、种子、花卉、苗木等,因带有病虫、杂草等造成外来物种在境内的定植与传播;④人为引种传播——由于人们对引入地的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所引物种造成被引种地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物种灭绝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今天小编对外来生物入侵的过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