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算术的起源(汇编20篇)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陨石的相关知识。

浏览

217

文章

1000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1夕节的别称

七夕节也叫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七夕节也叫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七夕节也叫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七夕节也叫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七夕节也叫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也叫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节也叫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七夕节也叫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2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古时候七夕节的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干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足球起源于哪个国家 足球起源于哪里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是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东周时期的齐国,当时名为“蹴鞠”,到了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人们把蹴鞠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格兰。传说在11世纪,英格兰与丹麦之间有过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英格兰人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一个丹麦人的头骨,出于愤恨,他们便用脚去踢这个头骨。不过他们发现头骨踢起来脚痛,于是就用牛膀胱吹气来代替它,这就是现代足球的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生命是起源于海洋吗?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因为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海水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杀死生命。地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

因为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海水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杀死生命。地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大约38亿年前,当地球土地还是贫瘠的时候,生命——最原始的细胞——开始在咆哮的海洋中繁殖。它的结构与现代细菌非常相似。经过大约1亿年的进化,海洋中的原始细胞逐渐进化成原始单细胞藻类,这可能是最原始的生命。由于原始藻类的繁殖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为生命的进化创造了条件。这种原始单细胞藻类经历了数亿年的进化,产生了原始海绵、海绵、三叶虫、鹦鹉螺、蛤、珊瑚等。海里的鱼出现在大约4亿年前。

海潮是由月球的引力引起的。当潮水来临时,大海向海岸吹去。退潮时,大浅滩暴露在阳光下。一些最初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已经在陆地和海洋交界处的潮间带进行了锻炼。同时,臭氧层的形成可以防止紫外线的破坏,使海洋生物有可能登陆。有些生物会在陆地上生存。与此同时,无数原始人在这一巨变中死去。留在陆地上的生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适应了环境并逐渐发展起来。大约2亿年前,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出现了。哺乳动物也在陆地上出生,其中一些回到了海里。大约300万年前,出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生物形态的起源

全文共 2592 字

+ 加入清单

大自然具有多种机制,使细胞组织成为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如用最简单的方法分类——按照体积的大小,人的位置便是在离最大顶端的百分之 0.001 的地方。鸟、鼠、蜂或许看上去不大,其实它们也处于离顶端的百分之一之处。其余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昆虫和小虫,它们的平均长度仅仅三毫米——“这样大小的东西,就是掉在汤里,我们也很少注意到”。要详细描述多样化配方,为期尚远。然而,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着和其它生物,诸如昆虫、蒲公英、黑猩猩同样遗传程序的控制,这一事实使我们继续有希望能对演变有个一般性的理解。

有些科学家只想对实际过程略加澄清。有的却想发现生物界的牛顿定律。本世纪早期,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动物学教授达西·汤普逊(D′ Arcy Thompson)在他关于多细胞有机体成长的专著中写道,有生命物体的进化必须受几何所规定的框架的限制。今日的生物学家,许多都会认为这是条死胡同,认为该学科的大步进展不是出诸笔墨,而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观察。

尽管如此,在生物学实验研究激增的同时,理论学者也在背后悄悄地致力于了解,这些生命图案如何在时间上编织出来。从理论上我们不仅可以得到酵解和细胞钟所表现的时间上的图案,我们也可以同样取得诸如条纹、点子、山形纹等的空间图案,这些可以看作为驻波:虽然组成花案的彩色分子本身可能在作剧烈活动,整个图案是固定不动的。此种可能性早被杜灵在他 1952 年的一篇论文中认识到。关于形态起源——有机形式的发展,杜灵的看法近来有人研究是否可以用来解释诸如斑马的条纹、金钱豹的点子,以及身体各部分的初始分化。

要使一个图案从亿万个运动不已的分子混合体中出现,其所需要的配料在本书第六章讨论过。其一是扩散;化学浑汤不同的部分到底是经过扩散彼此才“交换信息”。另一个是化学反应。分子一面扩散一面起反应,反馈出现,于是花样产生。为了对这些空间结构作数学模拟,非线性动力学必须描述不可逆化学反应的速度,同时要顾及各种化学配料不同的扩散率。因此,杜灵的基本途径现今称为“反应-扩散理论”。第六章提到的“可激发性”可能也很重要。

生在淡水里的水螅,有人说有一百个、有人说有五十个、有人说有九个头。虽然古希腊的大力神,借助于其驭者,终于结果了它的性命,它的一个低贱的远房亲戚现今仍然健在,并且在对形态发生的研究中作着贡献。从水螅身上一、二毫米的一小段,就可以长出整个的水螅。这惊人现象早在 1744 年就被出生于日内瓦的动物学家特兰布利(Abraham Trembley)注意到。它为形态起源的研究,提供一个虽非典型、确是方

便的系统。如果从水螅头附近取出一小片组织,放在身体的另一个部分,

48  小时以内就会长出一个新头;那个新头甚至可以拿走,它自己又会再长。“局部组织受到某个物体的感染了”,马普病毒研究所的马因哈特(Hans Meinhardt)这样写道。马因哈特对此形成图案的能力,在杜灵式反应-扩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按他所说:“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关于简单有机体成长的控制,水螅将会提供一幅颇为完整的图画。”

水螅中图案的形成似乎取决于两个因素:短程的化学激发(经由自催化)和远程的抑制。产生出的非线性导致许多有机体所共有的图案特点。典型情况是:一小片组织开始与其周围稍有不同,开始释放少量的“激发剂”,由于自催化,激发剂的浓度很快地增高。局部的高浓度触发抑制信号的制造,这是另一种生物分子,它散布到周围的组织,使别处不生产激发剂。这些所谓“形态子”的浓度分布轮廓,实际上告诉细胞它相对于特殊组织的位置,从而决定此细胞演化为头细胞还是尾细胞。例如,要看是昆虫身体的哪一段,结果是腿还是触角。一般认为,激发和抑制不仅模拟初始图案的发展,并且对请如鬃毛、毛发、羽毛、树叶重复式结构的间隔,也扮演重要角色。反应-扩散理论已被运用于四肢软骨的排列,羽毛鳞甲的分布,动物的体纹,以及蝴蝶翅膀上的复杂花纹。是否成功,尚有争论。反应-扩散式方程可以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图案。杜灵的母亲写道:“他给我看了一些(图案),问我它们像不像牛身上的斑点。它们的确很像,以至于现在我一看到牛就想起他的数学图案。”

动物的这种图案一般规定在壳或子宫里的胚胎上面。图案形成的精确时刻和当时胚胎的大小,是决定动物终身穿戴的花纹的关键因素。数学模型启示我们,为什么处于哺乳动物体积分布谱两端的象和老鼠,它们身上颜色比较均匀一致,而不太大也不太小,像短鼻鳄鱼、金钱豹、斑马,它们身上的花纹就会很不寻常。此类模型表明,金钱豹的尾巴太细,装不了斑点,斑点都合并为条纹。的确,按照牛津大学数学生物学中心的詹姆士·默里(James Murray)教授所说,数学模拟可以解释为什么“世上有身上是斑点、尾巴是条纹的动物,而没有这个样子反过来的动物”。

然而,用杜灵不稳定性来描述图案形成有个大问题,那就是:该不稳定性从来还没有在任何实验中真正出现过。对有些似乎控制发育的物质,有人建议它们是“形态子”:哈佛医学院的一对夫妇小组得到很好的证据,证明视黄醛酸会触发鸡胎中的一团细胞,使它们成长为腿或者翅膀;而座落在曲宾根的马普生物演

在胚胎时期决定的动物身上的花纹,各动物的大小有关。老鼠体

积太小,因此多数身上没有班点。体积大的动物,好比象,也倾向于全身一个颜色。用数学我们可以预言,面积不够大时,班点就要变条纹:右下方的楔形图说明,猎豹身上和尾巴上花纹不同。

化学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得到证据,证明果蝇胚胎的发育受 bicoid 蛋白梯度的影响。可是这类例子不符合杜灵关于花样产生的图像。其理由本书第六章已经略为提及。杜灵的反应-扩散理论无法描述自组织所有可能的机制。加州伯克利的吉姆·默里(JimMurray)、奥斯特(George Oster)和其他人提出了一个与此有关但性质不同的处理方法。他们用一个类似的模型,但里面采用直接测量的生化量和细胞密度,他们叫这“力学-化学”方法,因为细胞受到的化学和力学影响都考虑到了。此模型可以和已知量或实验可测量挂钩,它是否正确因而比较容易检验。默里使用了一个力学-化学模型,对短鼻鳄鱼身上花纹是在怀孕期哪个时刻规定在胚胎上,作了精确的预言,这个具体结果可以直接检验。此种措施进一步的运用将帮助我们了解,创伤如何自我治愈,正常发育期中四肢的软骨布局如何规划,以及是何种因素导致先天性缺陷和畸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乌龙茶名称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716 字

+ 加入清单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那么,乌龙茶名称起源是什么?

关于乌龙茶名称起源有几种传说:

①该茶原产福建沙县吕华山,因此山终年云雾缭绕,形如乌龙盘踞,故所产茶就叫“乌龙茶”。

②乌龙将军狩猎偶得。据传当年福建安溪驻军参将勇猛善战,肌肤黝黑,人称乌龙将军,素喜狩猎、制茶。有一次出猎发现了一种新的茶树,就采了一些放在背篓里。经过一天的狩猎,背篓里的茶叶也随着颠簸了一天。回家后他又忙于处理猎物,茶叶到了第二天才制成干茶。一试但觉此茶香浓甘醇,回味无穷,于是将此茶种以及制作方法传授当地茶农。后人为纪念他的贡献,就把该茶命名为乌龙茶。如今在安溪还有他狩猎的塑像呢。#

③ 猎户栽培精制而成。据传安溪猎户胡良在一次打猎时因天气炎热,就随手采了路边的野茶遮盖猎物,回家后忙于处理猎物的他忽然闻到一股清香随风而来,令他神清气爽,追寻之下发现异香来自遮盖猎物的野茶。他就取少许茶叶泡水喝,只觉满口留香,口舌生津,饥渴疲劳顿消。过后他专门去采野茶,却发现茶汤苦涩难以入口。经过苦思,顿悟初次茶叶经过一整天曝晒,并在背篓中颠簸摩擦,于是他模仿这种条件再制,终于获得如第一次所喝的茶。后来他大量种植该种野茶并完善制作方法,然后教给了当地乡亲,乡亲们就叫这种茶为“胡良茶”。因闽南语中“胡良”与“乌龙”发音相近,后人便传为“乌龙茶”。

乌龙茶泡茶器具

名茶与茶具总是珠联璧合的。范仲俺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阪中翠涛起”;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都是用赞誉茶具的珍奇来烘托佳茗的优美。历史上品饮乌龙茶的茶具十分考究,备有一套小巧精致的茶具,称为“茶房四宝”,即潮汕炉--广东潮州、汕头出产的陶磁风炉或白铁皮风炉;玉书碨--扁形薄磁的开水壶,容水量约250毫升;孟臣罐--江苏宜兴产的用紫砂制成的小茶壶,容水量约50毫升;若琛瓯--江西景德镇产的白色小瓷杯,

一套四只,每只容水量约5毫升。当今泡饮乌龙茶的茶具仍然脱离不了这“茶房四宝”,只是有所变化,更趋实用化、方便化。普遍使用的“茶房四宝”有小电炉、钢质开水壶(也有电炉与开水壶配套称为“随手泡”)、钢质茶盘(或塑料茶盘),“白瓷盖碗”(钟形,高5.5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4.5厘米;这种盖碗放茶叶、嗅香气、冲开水、倒茶渣都很方便)和小茶杯,这样才具备泡饮乌龙茶的条件。三、泡饮技艺

乌龙茶的泡饮具有独特的技艺,在泡饮的过程中也别有一番情趣。其泡饮技艺共有8道程序。

首先是烧开水,水温以“一沸水”(即刚滚开水)为宜。水烧开时,要把盖碗(或茶壶)、茶杯淋洗一遍,这样既卫生又能加温,然后把乌龙茶放入盖碗(或茶壶)里。用茶量盖碗为5-10克,茶壶视大小而定,小茶壶约占茶壶容量的四五分,中茶壶约占三四分,大茶壶约占二三分。这些动作包含着兰道程序,即“山泉初沸”、“白鹤沐浴”和“乌龙入宫”。

接着提起开水壶,自高处往盖碗或茶壶口边冲入,使碗(壶)里茶叶旋转,促使茶叶露香;开水冲满后,立即盖上碗(壶)盖,稍候片刻,用碗(壶)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这是第四、五道程序,称为“悬壶高冲”、“春风拂面”。

泡一二分钟后(泡的时间要适当,太短,色香味出不来;太长,会产生苦涩味),用拇、中两指紧夹盖碗,食指压住碗盖,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并列的小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以免散香失味。斟到最后碗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这样,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也蕴含着主人的深情厚意。这是第六、七道程序,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茶水一经斟入杯里,应乘热细吸,以免影响色香味。吸饮时,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是第八道程序,称为“品啜甘霖”。

冲第二遍茶时,仍要用开水烫杯,泡二三分钟后斟茶。接下去冲第三遍、第四遍……泡饮程序基本一样,只是泡茶的时间逐道加长些,但要根据茶的品质优劣而定,好的乌龙茶如铁观音,冲泡七八遍仍有余香。

人们的生活节奏虽然已经加快,如能在工作之余,闲暇之隙,沿习传统,品饮佳著,不仅可以调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无限的生活乐趣,达到绝妙的艺术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婚姻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3766 字

+ 加入清单

婚姻的词语解释为:嫁娶的事。嫁和娶都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述。那么,婚姻的起源是什么呢?

人类的婚姻家庭形态是一个能动的历史因素,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有人类至今,它大体经历了群婚和个体婚两大历史阶段。而在群婚之前,曾存在过一种与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关系时期。这是由当时人类(300万年前的猿人)的生存条件所决定的。那时猿人仅仅会使用石块和木棒,却面对严酷的生存竞争,他们得以生存的唯一优势就是群体的团结。因而唯有成功地排除了两性关系上的动物妒忌本能,才有可能实现自然界最伟大的进化——从猿到人的飞跃。

两性关系的这种极原始的状态,已找不到直接的证据。但在中外的神话传说中却不乏蛛丝马迹。《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埃及的神话说亚孟神做了自己母亲的丈夫;印度的神话也说婆罗门同自己的女儿萨拉伐斯匹配。而在公元前8世纪成书的古希腊的《神谱》中说:地母该亚与其子天神乌拉诺斯匹配,生下六男六女。几个文明古国的神话传说竟不约而同地反映出一幅人类先民的血亲杂交图景,应该说不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人们对蛮荒之世的一种蒙眬的记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开始产生一定的劳动分工,精力旺盛的青壮年经常外出采集、狩猎,有经验的老年人则留在住地打制石器,磨削骨器。这使年龄相当的同辈男女有经常接触的机会,从而逐渐排除了上下代之间的两性关系。这是对两性关系最初的限制,由它产生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婚姻形态——群婚制。

最初的群婚是血缘群婚。其特征是实行血缘群体内的等辈通婚,而排除不同辈分之间的两性关系。即凡同辈的兄弟姐妹,也就是婚姻中的配偶。如我国汉、彝等族都传说自己是伏羲兄妹婚配传下的子孙。学术界普遍认为,血缘群婚存在于猿人阶段。当时的人类已能用火,以狩猎采集为生,过一种原始共产制的群居生活。人们的生活单位称为“血缘家族公社”,或称“血缘公社”。

人类婚姻家庭的进一步发展,是逐渐排除亲兄弟姐妹间的婚姻,继而逐渐排除一切母系血亲间的婚姻。即由血缘群婚(族内婚),发展为氏族群婚(族外婚)。这一巨大的进步,导致人类的体质由猿人进化为智人;人类的社会组织也由血缘公社发展为母系氏族公社。

氏族外婚开始是两合群婚,即甲氏族的男子与乙氏族的女子匹配,反之亦然。但并非个体婚配,而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群体婚姻。氏族群婚的发展趋势是:通婚范围的逐步扩大和通婚对象的逐步缩小。一般是发展为环状联婚。此种婚制在澳洲、非洲和亚洲都有发现,它的本质是单向的姑舅表婚,即舅舅家的女儿必须嫁给姑母的儿子;姑家的女儿则绝不能返转回嫁给舅家为媳,因而需要三个以上的通婚集团才能构成这种婚制。我国景颇族的姑爷种、丈人种,就是环状联婚的遗制。

氏族外婚最终导致在群婚中孕育的对偶婚逐渐取代群婚制。当成对的偶居趋向稳定时,就意味着群婚已向对偶婚过渡。这种情况发生于母系氏族的晚期。但对偶婚尚处于群婚遗俗的包围之中,它是一种不稳定的个体婚,由配偶双方组成的对偶家庭也缺乏独立的经济生活,而仍然依附于母系家庭公社。即最初的对偶婚是男子出嫁,女子则娶进丈夫,并终身与自己的母系亲人居住在一起。对偶婚阶段,女子与男女一样有离婚权,再婚对双方都不困难。

对偶婚给家庭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除生身的母亲之外,又确立了生身的父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家庭经济中日益举足轻重,家长也逐渐由女性变为男性。而最具震撼性的变革是:由女娶男变为男娶女,进而变对偶婚为一夫一妻制,变母系制为父权制。

一夫一妻制出现之初,并非就与个体小家庭相联系,而是包含在由一个男性祖先的直系后裔组成的父系家族公社里。在生产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成为经常现象后,人类最初的阶级分化也随之发生。父系家庭公社遂演变为家长奴隶制家庭。此时妻子的地位便一落千丈,成为丈夫生儿育女的工具。男娶女嫁的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遂成为普遍通行的婚姻形态并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表明: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过许多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杂乱无序到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和对偶婚的发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平等的。而自私有制的发展,颠覆了原始共产制并形成阶级社会以来,以男子为主体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是古已有之的永恒现象。其实它不仅与人类的婚姻史大相径庭,与我国现实民族婚俗也相去甚远。如前所述,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各自具体的历史条件有别,社会发展的程度也颇不平衡,致使各民族婚姻习俗异彩纷呈,从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中富有情趣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般说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实行男娶女嫁的一夫一妻制。同时,在一些民族中也有招赘婚。另外,在藏、普米、门巴、珞巴等民族中,有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后者——一夫多妻制,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绝大多数民族中都广泛流行,它成为民族上层和富有者的特权,也是某些缺乏子嗣的家庭采取的补救性措施。但无论哪种情况,一夫多妻都意味着妇女已沦为生儿育女的工具。一夫多妻制除少数姐妹或母女共招一夫,从而出现母系承继外,多数情况是父子相承。

在保留原始公社遗制的独龙、怒、傈僳〔lisu栗粟〕、景颇、佤、鄂温克、鄂伦春、拉祜〔hu户〕等民族中,对偶婚和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尚未最终完成。对偶家庭原本是包容在母系的大家庭中,也有的延续到早期的父系大家庭。

云南宁蒗〔lang浪〕县永宁区的摩梭人,解放前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封建领主制,但由于历史发展的跳跃性——由母系氏族越过父系氏族和奴隶制,直接进入封建领主制,其家庭婚姻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的原始走访婚形态,其生产、生活单位也不是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而是纯粹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家族,它不包括男女成员的配偶。

母系家族是单系的血缘组织,一旦女子娶进丈夫,对偶家庭就产生了。同一个母系家族的若干对偶家庭,就组成为母系家庭公社。在云南拉祜族中,曾有过由25对配偶组成的庞大的母系家庭公社。

正是伴随着对偶家庭的产生,结婚仪式才应运而生。因为已经有必要向社会宣布,也要求社会尊重一个新家庭的诞生。而在走访婚状态下,人们举行了成年仪式,就自然地卷入婚姻生活,无所谓结婚或离异,更无需举行任何仪式。对偶家庭的结婚仪式还十分简单,拉祜族男子带着简单的农具出嫁到女方,就算举行了婚礼。彝族中的阿细人,男子随女子下地劳动,就表明他们的婚姻已经成立。有了结婚仪式,离异也就需要一定手续,开始同样是很简单的。傣族是由提出离异的一方给对方递一对蜡条。布朗族则是割断一根蜡条,或砍开一根木桩,就可以分道扬镳了。

在摩梭人、佤等许多民族中,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均伴随着由妻方居住改变为夫方居住,进而变母权制为父权制。这一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兴的父权制与没落的母权制相互消长的过程中,产生出种种相互对立的习俗,如走婚与嫁娶;逃婚与抢婚;不落夫家与强迫坐家;婚前的性自由与审新娘等等。尽管母权制依赖传统的力量,对父权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反抗,父权制无疑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在许多民族的民俗中留下了他们节节胜利的印记。诸如以改变命名的习惯来改变传统,独龙族和布朗族就在不远的过去,才变母与子女联名为父子联名。而在仡佬、壮、高山、傣等族的历史上,都出现过一种奇特的“产翁”风俗,即当妻子分娩后,丈夫立即爬上产床,以模仿妇女生育和哺乳的姿态,来表示婴儿确系己出。此种强化父子血缘关系的戏剧性手段,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曾发现。而普米族的“审新娘”和布依族的“戴假壳”习俗,则反映了父权对母系遗俗大兴问罪之师,不惜以强权逼使妇女就范。在父权制下,买卖婚、交换婚和转房婚等婚姻形态随之应运而生。

买卖婚多以聘礼的形式出现,原是男方对女方丧失一个成年劳力提供的补偿,后来与出身门第和女子的美丑巧拙联系起来,在一些民族中聘礼达到相当大的数额,使贫困的男子终身无力娶妻。用自身劳力来偿付妻子身价的服役婚或以姐妹换妻的交换婚是他们有限的选择。而对于统治阶级,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新的联姻来扩大势力的机会,门当户对自然成为择偶的首要条件。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妇女都已沦为交换和买卖的对象,她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完全失去了自由婚姻的权利,只能任人摆布。即使丈夫亡故,她也是夫族的一笔动产,必须在夫族中“转房”而不允许外嫁。就是男子婚姻也取决于父母之命而没有自主权。

上述的诸种婚姻形态:由任意的走访婚到包办的买卖婚;由多偶制到一夫一妻制,这些在我国的民族婚俗中同时并存,加以各族婚俗的千姿百态,使我国的民族婚俗犹如一座风俗画的长廊,又好似一座有无数珍藏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将看到:有的民族婚恋自由,更多的则由父母包办;有的民族婚礼热烈而隆重,有的则不拜天地,也不入洞房;有的婚礼欢歌满堂,有的却哭声不断;有的男娶女,有的则女娶男。无论如何,各民族的婚姻习俗,都渗透着传统性、群众性,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使之包含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乡土气息。透过民族的婚俗,将有可能从一个侧面了解社会历史的脉络。

我国各族的婚姻家庭形态都处于发展之中,在1949年以后,各民族的一夫一妻制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改善,它还将继续发展,直至两性间实现真正的完全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宋朝流行观看女子相扑?相扑起源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们提到相扑,脑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可能就是一个200多斤的胖子。其实相扑这项运动的起源并不是日本,而是中国,早在宋朝流行女子相扑。宋朝的皇帝都比较爱玩,喜欢新鲜古怪的事物,所以听说还有女子相扑就非常想见识一下。《史记》中也曾记载过类似相扑的运动,都是在一个小场地内,进行角力的比较,谁能率先把对方推出圈内谁就能获胜。所以其实相扑这项运动的历史,可以说非常悠久了。

宋朝虽然军力疲弱,但是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文上都比较发达。物质条件上的富足也让人们转而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一言以蔽之,宋朝人很会“玩”,而且从上到下,整个社会都呈现出这种娱乐化的特色。比如相扑在宋朝就相当受欢迎,而且包括女子相扑。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相扑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至少在先秦时期就有类似相扑的运动。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蚩尤头上有角,和黄帝相争的时候就用角来顶人。人们根据这个传说衍生出一种运动叫做蚩尤戏。玩法就是头戴牛角进行角力。

《汉武故事》中记载:“角抵,昔六国时所造。”《汉书·刑法志》也有“秦更名角抵”这样的记载。说明角抵这种运动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据说角抵就是由蚩尤戏分化而来。宋人的《事物纪原》中记载,角抵就是相扑,而且在汉朝时期已经在宫廷中非常流行,汉武帝就喜欢此道。

女子相扑其实并不始于宋朝,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后主孙皓就在后宫中玩起了女子相扑。孙皓让宫女们带着精美的金步摇进行相扑,在角力的过程中金步摇很容易被损坏,孙皓再命人继续制造。

到宋朝的时候,相扑已经从宫廷里走向市井中,而且同样受到官方的支持。一时间民间的相扑高手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包括女相扑艺人。她们往往还有个响亮的名号,比如嚣三娘、黑四姐等等。宋朝还有大型的相扑比赛,叫做“露台争交”。能参加露台争交的都是各地的相扑高手。取得第一名可以受到丰厚的赏赐,甚至还能博得一个武官出身。

不仅老百姓对相扑戏乐此不疲,宋朝皇帝也对此非常感兴趣。有一次宋仁宗赵祯在宣德门召见各种艺人,要求他们表演技艺。其中就有女子相扑手。宋仁宗对此非常满意,可是司马光看不下去了,特意为这件事向他上《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劝谏。

上书中说,宣德门是国家的象征,不应该在这个地方看民间表演。而且宋仁宗带着妃子和命妇一起观看女子相扑也不合适。其中还特意强调女子相扑是“妇人臝戏于前”。从这一点上来看,宋朝的女子相扑还是相当暴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宇宙起源和进化的新理论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有机体和其他物质—能量构型似乎是有效地相互联系着的,它们的联系也规定了进化轨迹,在多样性中注入了一致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些联系是否能够规定宇宙本身的进化。

这不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一个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那样一个机械的宇宙,即使某个有序化原则适用于整个宇宙系统,这个系统的有序也不会是其部分的秩序之和——宇宙的秩序不同于物质—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所获得的特殊秩序。

事实是,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特别明显地非随机有序的,单是机遇本身不会产生使宇宙能够产生某种复杂性的宇宙常数。人类不仅看到了这种复杂性,而且实际上说明了这种复杂性。这些宇宙常数被精确地调谐,以保证生命的进化,对这一事实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让我们来看看,作为适用于宇宙起源和进化的最新理论的亚量子全息场和量子真空相互作用假说是否能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是怎样起源的?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至于地球是如何起源的,更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在大约50亿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太阳星云开始收缩,形成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

关于地球是如何起源的,更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在大约50亿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太阳星云开始收缩,形成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开始形成。新生的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死亡世界。不稳定的地质结构使地壳持续剧烈运动。这时,这颗年轻的星球正在不断地摇晃和火山爆发。在这种碰撞和冲击中,地球在阳光的照射下完成了从无机世界到有机世界的自然进化。几十亿年后,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当地球在4亿年前进化时,地球已经充满了活力。不仅海里有大量的鱼和贝类,陆地上还出现了行走和爬行的动物和昆虫(包括恐龙)。大约2亿年前,早期人类出现了。至于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动物是自然形成的(自然的产物)还是人造的产物(外来的人造地球和物种),目前的争论已经复活。

然而,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在加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七夕节起源时间

全文共 2500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发源于中国,又名乞巧节和七巧节,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你知道七夕节起源时间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七夕节起源时间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七夕情人节各地习俗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的习俗

1、投针验巧

Ingenuitytestbyfloatingneedle(投针验巧)

Ingenuitytestbyfloatingneedleisoneofthecommoncustomsonthefestival.

Putsomewaterinavesselandleaveitintheopenairuntilitiscoveredbyafilmofdust.

Thencastaneedleorthinstrawonittoseethepatternoftheshadowatthebottom,soastotesttheiringenuity

验巧方法

“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2、穿针乞巧

PleadingforSkillsbyThreadingaNeedle穿针乞巧

Inordertopleadforskills,threadinganeedle(穿针乞巧)isthemostlong-standingmeans.

Itteststhespeedofthreadinganeedleunderthemoon.

Itissaidthattheneedlesusedinthecontestaretheseven-holeneedleoftheHanDynastyorthenine-tailneedleoftheYuanDynasty.

Withmoreholesthanordinaryneedles,theyareratherhardtohandle.

验巧方法: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3、喜蛛应巧

CobwebastheDeterminant(喜蛛应巧)

Pleadingforskillswithcobwebisanothercommoncustominthefestival,inwhicheverybodyputsaspiderintoalocketandwaitsuntilthenextmorningtoseeifthereiscobwebandifany,howitlooks.

Theonewithamostroundcobwebofthemostmeshwillbethewinner.

验巧方法: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猜你喜欢:

七夕节起源时间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元宵节的来历与起源_元宵节的由来

全文共 2112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元宵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起源,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的由来吧!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而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 Festival 而为人所知。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五八一─ ~ 六一九)才出现 ,算 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 ,而要到唐以后灯才成为元宵的主要标帜。一般认为元宵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开其端 。不 过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并非年年举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说在汉武帝之时。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节或佛 教的燃灯法会的说法也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如下文「习 俗」一节所述,元宵大约是从三世纪开始 ,慢慢形成的一种节庆 , 在南北朝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 , 但成为后世元宵主要节日的花灯和百戏要到隋炀帝才开其端,炀帝也是一个把元宵庆典官式化的皇帝。

★元宵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1.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2.道教的“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3.东汉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4.起源于“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花灯的寓意介绍★

★元宵节的儿歌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起源多和“辟邪”有关的原因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

重阳起源多和“辟邪”有关的原因

东南商报讯:眼下提到重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老人节”。而在几千年历史传承中,重阳被当作“老人节”不过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追溯重阳起源,更多还是跟所谓迷信的“辟邪”有关。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对这种月份和日期数字相同的日子,像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等,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是崇拜,或是敬畏。

具体到九月九的重阳,更多流露的是一种敬畏感。从数字上来说,九是最大的,两个九相遇更是达到了顶峰,过了这个最高点,也就意味着将要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究竟是好是坏?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代桓景拜费长房为师修道。有一天费长房跟桓景说,九月初九不是个好日子,建议他在这一天带着家人离家到高的地方去,以免受到影响。桓景很听师父的话,到了这一天就带着家人离开,等回来以后发现家里的家畜、家禽全都死了。

古人在登高时还有“插遍茱萸”的习惯,因此重阳也被称为“茱萸会”。三国的曹植曾说其“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意思就是它气味辛辣,排斥他物,不像桂和兰这般是“贤人”,而是“小人”,但也正因此有了辟邪之意。

其实,茱萸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常绿小乔木,初夏开绿白色小花,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可做中药。宁波目前没有大规模种植,省内一般在浙西如临安等地比较多见。

登高、插茱萸,是重阳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习俗,而究其根源,则是为了避祸和辟邪。

这样的追根溯源听起来有点迷信的味道,其实并不尽然。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往往是和节气紧密结合的。比如春节,一定是和立春这个节气结合在一起的。重阳对应的节气则是寒露。

寒露这个节气,光是听名字,就能感觉到一种秋天萧瑟的气味。这个节气最为明显的特点是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二气不和,造成一种萧条的局面,万物也逐渐进入到秋收冬藏的时节。

选择在此时登高,目的就是降低阴阳不调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离开地面那种压抑的环境,呼吸到新鲜空气,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提高免疫力。

当然,登高也会给人们带来很强烈的心理作用,每登一个高台阶,都会让人产生往前走的信心。

发展至今,很少有人会想到“登高辟邪”,更多提及的是“登高辞青”。这个时节,萧瑟之意尚不明显,更适合用秋高气爽来形容,也恰好与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时的“踏青”说法相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渔夫帽的起源是什么?渔夫帽有哪些类型?

全文共 155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渔夫帽,我想大家了解的不算太多吧。因为当下,“streetfashion”的流行,棒球帽到了人手一顶甚至几顶的地步。那些走绅士路线的老派风格,虽然看不上棒球帽,但也绝对不会用上渔夫帽,因为他们还有大量的毡帽,礼帽,高尔夫帽可以选择。但渔夫帽难道就没有用武之地?我想不是的,街头嘻哈风格的人士可是人手一顶呢!下面就由本网的小编为大家介绍渔夫帽的起源是什么?渔夫帽有哪些类型

渔夫帽的起源是什么

本义为“水桶帽”的渔夫帽起源于爱尔兰多尼戈尔,在以前经常被用来遮挡暴雨和烈日,向下倾斜的帽檐设计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作为一种功能性户外帽被渔夫们使用,而谁也不曾想到渔夫帽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演变成为时尚单品。现如今大多数渔夫帽的设计也是延续了当年的特性。蓝白相间印花渔夫帽和脚上的蓝色漆皮厚底鞋相呼应,以白色连衣裙为主所营造的女性优雅被超长印花丝巾和渔夫帽中和,碰撞出一丝街头的味道。也是因为渔夫帽的特质,在战争时期,渔夫帽便被军队改良设计,加深其帽筒,易于士兵们使用。漆皮质系带渔夫帽能很好地修饰脸形,搭配内里同色系套装,收敛花纹在视觉上带来的复杂感,由繁至简。

渔夫帽有哪些类型

Crusher圆台形结构,渔夫帽的常见款式。

Boonie美军在越战中的标配帽款,此帽通常会配上一条可调节的绳索,方便挂在身上携带。

BellHat上半部采用更贴合头部的曲线型设计知名HIP-HOP明星LLCOOLJ常用佩戴款。

最受欢迎的渔夫帽材质有哪些

渔夫帽以柔韧的帽身,可以随意放进外套口袋而被人们所喜爱,早期以色列国防部队和越战时期美军所佩戴的帽子都与渔夫帽外形和材质非常相似,而渔夫帽发展至今已经远不止软性涤纶190t这一种材质。

Top8麻质,黑色针织背心和黑色百褶铅笔裙无疑尽显女人味,搭配脚上的流苏拖鞋和迷你编织手提袋与宽帽檐麻质渔夫帽更是增添许多度假气息。

Top7棉布质,白色百褶裙的校园小清新在黑色牛仔外套的搭配下增加些许硬朗,黑色棉布质地的渔夫帽和绛紫色口红烘托出少女的酷劲儿。

Top6麂皮质,高腰磨边牛仔阔腿裤展现优越的长腿和纤细的小蛮腰,搭配咖啡色丝绒上衣丝毫不减活力,黑色麂皮渔夫帽增添俏皮感,不同材质交织的造型充满复古情韵。

Top5漆皮质,同款oversize短袖衬衫和短裤露出一线Bra和平坦的腰腹,不仅展现了姣好的身段又略带俏皮,而画龙点睛的两笔来自橘红色的漆皮质渔夫帽和同色系的口红,实在是美不胜收。

Top4PVC质,一袭素白色的造型被一顶PVC材质的绿色渔夫帽剔除平淡无味,丰富了造型颜色的同时,不仅吸人眼球又充满趣味。

Top3牛仔质,黑色螺纹背心被花瓣形帽檐的蓝色磨边牛仔渔夫帽衬得格外柔美,眉间的眼镜展现出女性的知性美,充满了法式风情。

Top2亮片式,白色oversize衬衫和破洞牛仔裤的极简主义搭配麂皮酒红色高跟鞋营造女人味,腰间系上外套提高腰线,在视觉上拉长双腿,平衡“男友力”,亮片式渔夫帽为造型增加复古时髦感。

Top1丝绒质感,一袭黄色连身裤搭配logo拖鞋显得活力又随性,而丝绒质地的渔夫帽却为这份随性增添一丝优雅感,十分耐人寻味。

怎样正确佩戴渔夫帽

深色搭配请选择亮色系渔夫帽打破沉闷,渔夫帽固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与时尚感,可如果在整体都偏深色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能点亮造型的颜色,以此增添活力和亮眼度。

圆脸方脸请选择窄帽檐渔夫帽,花瓣形渔夫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少女气息,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脸形,把花瓣形帽檐换为窄帽檐不仅更有品格,而且更显脸小哦。

请一定选择正确的发型,不管是竖条纹oversize系带衬衫还是卡其色阔腿裤都被过多的头发夺去了目光,渔夫帽的类型尽管选择正确,可整体看起来却没有精神,这个时候考虑把头发束起来是不错的选择。

渔夫帽在如今越发受人喜爱,不论是其柔软多变的材质或是琳琅满目的款式都是日常搭配和扮靓扮酷的首选。还等什么,赶紧成为最潮最炫的那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绍酒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绍酒又称“老酒”,“料酒”或“甜酒”等,其色泽澄黄或呈琥珀色,清澈透明,故又称“黄酒”。那么,绍酒的起源是什么?

酒的起源,由来已久."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战国策·魏策》上的说法。根据这一说法,夏禹时代不仅有酒,而且相当多,仪狄只是技艺略胜一筹,"作酒而美"而已,郭沫若先生就持这一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以中国史稿》)此外,有关酒的起源,还有上天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等,然而无论哪种说法,酒的历史距今都在四五千年以上。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酿酒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产量、质量、档次、品种以及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美化人民生活,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促进国际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酒从诞生之日起,与人民的生活就结下不解之缘,出生之后有满月酒,逢年过节有年节酒,朋友来访有接风酒,离家远行有饯行酒。至于有酒的社会活动则更多了,出征打仗有誓师酒,得胜凯旋有庆功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成了众人皆知的事实。酒的历史既久,留下的历史记载也多,由先秦到清末,历朝历代都有文章留下。

绍酒文化

清人《浪迹续谈》中就有:“绍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若隔火温之,酒虽胜而性热,于口体非直。”绍酒有四大名品: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和香雪酒。他们对于饮什么酒需配什么菜下酒也很有一套。加饭酒大都以冷盘配蟹下酒。深秋时节,城里酒楼生意兴隆,所谓“秋深菊秀蟹肥时,把盏持螯品绍酒”。善酿酒常配甜菜糕点;元红酒需以鸡鸭肉蛋相佐;而香雪酒,不少绍兴人夏天用来兑汽水饮。在绍兴人的佐酒菜中以“糟鸡”和“盐煮笋”两款最为出名,糟鸡是取肥嫩线鸡一只,清汤煮熟,冷却切块,擦盐,置入坛内,用陈酒糟覆盖,一周后食用。鸡香味鲜,佐酒下饭无不适宜。九十年代后沪上不少宾馆将绍酒起了个别名叫“上海宝石“,他们在绍酒中放入冰块,加冷水稀释,调入鲜柠檬汁或者樱桃,饮时口感舒适,如同清泉入腹,酒香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外乡人只要说到绍酒,马上会想起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小说十有八九提到绍兴酒和绍兴的酒风俗。其中《孔乙己》开头是这里写的:“鲁镇酒店的格局和别处是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有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喝酒的人靠柜台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鲁迅入骨三分的刻划当年绍兴街巷酒肆的风物人情。南宋陆游的诗是这样描述绍兴的酒市:“城中酒垆千百所,平时酒价贱如水。”清袁宏道在《初到绍兴》一文中说:“家家开酒店,老少唱吴歌。”绍兴人凡有婚宴寿庆必要喝酒,婚宴上,一杯酒一对新人同喝一口表示“合欢”。饮完酒后掷酒杯于床下,一仰一合,意味着翻云复雨,阴阳和谐,大吉大利。新婚夫妇今后要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绍兴人对酒的情有独钟,在生活上处处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出生要喝酒,建房要喝酒,迁居,房事,驱灾,中榜,告捷,寿庆等等都要喝酒,以酒助兴,以酒助乐,酒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记载得最早的要算是《国语》中的《越语篇》,越国兵败,越王为增强国力,奖励生育:“生男,二壶酒,一犬;生女,二壶酒,一豚”。《吕氏春秋》中有,越王伐吴,父老献酒,勾践以酒投江,与众将士迎流共饮。士卒战气百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箪醪劳师”。

绍兴酒晶莹澄澈,馥郁芬香,已成酒中珍品。除了悠久的酿酒工艺之外,还和鉴湖的水质大有关系。清《浪迹续谈》中有:“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人如法制酿,而水既不同,味既远逊。”现在江浙各地均有酒厂礼聘绍兴师傅,采用优质糯米,如法炮制绍酒,但是色、香、味等远逊于绍兴当地产的绍酒,皆因无鉴湖水之故,他们的名称也就只能称:“苏绍”或者“仿绍”,而不能称“绍酒”。

绍兴人不仅对酒的质量、品味、色泽特有讲究,而且酒的容器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青铜器,就有不少杯、碗、壶等酒具,做工细腻形象逼真,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酒器,都显示了较高的造艺。其中有一只模仿女性生殖器形的酒具,形象真实,尖唇、侈口,表现了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很高的审美眼光。

在绍兴人家喝酒场面,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他们的行酒令,酒喝到兴头上,高声劲呼:“独占鳌头”、“两相情愿”、“连中三元”、“四季发财”、“五指登科”“六六顺”、“全家福”!等。行拳猜令,气氛热烈,输者罚酒,当众满樽,举杯痛饮,一醉方休。不知道这种沉淀于民间的酒风俗,是否就是我国的国粹——酒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神经漫游者》——赛博·起源

全文共 2259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空间,这个词实际上是机器人和空间的结合。它起源于威廉·吉布森1982年在omnl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熔化铬合金》。然后它获得了科幻文学的三大荣誉(星云奖、菲利普·迪克纪念奖和雨果奖)——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自1984年以来全球售出的6500万册《神经漫游者》。

在这一点上,科幻小说有一个独特的流派,赛博朋克。

简而言之,赛博朋克主要以计算机构建的虚拟空间为背景,故事发生在另一个由技术和理性构建的世界。

在威廉·吉布森之前,有伟大的菲利普·k·迪克,弗洛文奇大师写了《真名》和《深渊中的火》,然后是尼尔·斯蒂芬森写了《雪崩》,理查德·摩根写了《复制》

然而,当提到开创性的作品时,第一个被提及的,不可回避的,必须是“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先生不仅创造了神奇的词赛博空间,还颠覆了最初经典的科幻套路,让读者觉得焦点不再是故事本身。他描绘了一个充满冲突的陌生而又深刻的世界,这使人们沉溺于其中而忘记了回归。

即使书被放下,迷幻和质感的金属气味仍然会影响大脑。

秩序与黑客

秩序和黑客是“神经漫游者”的核心。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与巨大的社会秩序冲突始终存在。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社会秩序更加冷漠和高度有序。与大团体相比,个人真的很可怜。

团队的对手永远是同级别的敌人。在本书的未来描述中,这些群体中的大多数都是巨大的群体。它们就像蜂窝结构。即使有更多死去的领袖,下一级的候选人也会立即填补,而不会对这个庞大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一个接一个,他们是秩序的化身。

黑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或许他们可以被称为网络战士、虚拟杀手和赏金猎人。他们有一些类似中国古代侠士的特征,他们也崇尚自由,愿意挑战秩序。在网络世界中,他们的任务通常是代表另一方窃取一种力量的秘密。

与真正的突击队和商业战相比,网络黑客的战斗方法要新颖得多。他们用数据作为武器,小心翼翼地撬开目标的严密防御,成败在此一举。他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任何时候,在贫民窟,在公寓里,在拱廊式的大厅里,被人注视着。这让黑客们充满了迷人的大众气质。

在这本书里,高级黑客使用精神漫游,把他们的精神意识放入网络数据,精确控制和无情的举动。然而,他们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水平线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的。脑电图中的一条直线会导致脑死亡,而一条连续的水平线会导致身体死亡并且永远不会醒来。

总的来说,黑客代表个人,是普通人,行事隐秘,喜欢冒险。

相反的秩序又冷又强,大多数时候又无情又残酷。

英雄故事,由此诞生。

网络世界与社会的关系

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几乎是一体的两面。社会现实在内部被放大和扭曲,网络空间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外部世界。它看起来像一面被剥去了美化的镜子,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残酷和冷酷。

脱离现实社会的物质限制,把精神放入网络空间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膨胀感和自我怀疑。这不是病态的,而是在有限的实体和理论上无限的世界之间穿梭的体验。

1980年,在美国经济停滞的时候,威廉·吉布森写了《神经漫游者》。里根总统主张减少商业管制,随之而来的是大银行并购的增加以及商业巨头对市场的巨大影响。当时,住在温哥华的威廉·吉布森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并在网络世界中展示了他的担忧和预测。普通科幻作家可能会以此为起点,聚焦于改变世界的英雄冒险。他恰恰相反。

他不想过去解决这个问题。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感觉到吉布森从头到尾都没有写浪漫的英雄。在他建立的理性世界中,只有大亨才能决定和影响大亨们的事务。黑客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拯救一个心爱的女孩——这非常非常困难。然而,读完之后,你会有那种现实的理解:这是现实世界的发展方向,只有你才能永远拯救自己。

沉浸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想象世界中,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阐述。这不是一个幻想世界。这是真实世界的反映。即使你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黑客,图灵警察在这里,你也可以逃得远远的。

这个冷酷的核心让整个故事变得不同。他用最复杂、最神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充满了极客的对比和美感。

一个神经质的流浪者的胡言乱语

在网络空间,人们之间的距离无限缩短,生活在美国,财产在欧洲,贸易在亚洲。因此,基思,这个故事的主角,“被废除的神经漫游的黑客”,经常出没于大街小巷。但有趣的是,当这些人彼此接近时,他们充满了极度的不信任。千叶县女友琳达的背叛,神秘的瑞安,前特种部队采购员负责人,甚至人工智能...主角面对着无数的谎言。

这种近距离的疏离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情绪,这与网络空间中的大多数人看起来疯狂但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事实不谋而合。更令人惊讶的是,吉布森过去甚至不想缓解这种情绪。无论主人公是无助还是无助,他都冷眼旁观——就像网络空间本身一样。

这就是神经质流浪者和大多数科幻作品的区别。它不试图解决一个大问题,打一场大仗或完成时代的变化。它的焦点根本不在这里。它展示了网络空间的生活。它充满了想象力和详细的描述。吉布森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写细节和真实的场景,让人们在现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的是,《黑客帝国》是受这个想法的启发,用吉布森的冰冷程序制作的,非常成功。

《神经漫游者》的整篇文章充满了跳跃感,这恰好是它的魅力所在——仿佛人们正在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之间行走。

这本书就像黑客提倡的那样,毫不妥协,追求自由。这种独特的内外结合形式凸显了迷人的气质。也许吉布森不是在写黑客故事,他是在讲述网络空间与各种人和智能的交叉互动。换句话说,他的主要角色是赛博空间。

至于结果,那不是他所考虑的。每个人都能看到他们期望的,不是吗?

就像他随意而自然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以及起源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很多人都知道有植树节,却不知道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以及起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中国植树节的由来和它的起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植树节的意义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

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本文是由节假日网植树节频道大家为您提供的《关于植树节的由来!》,祝大家在植树节能像春天的树丫 丫,沐浴温暖的阳光,享受和煦的春风,事业步步高!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 “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植树节起源

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而近代植树节则最早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五一劳动节的起源一览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劳动节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当时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汉口等地向群众发送介绍“五一”的传单,唤起工人反对剥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五一劳动节的起源,欢迎阅读!

1劳动节的意义

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精髓所在。所以,人们才这么注重劳动节。

劳动不仅有关人的健康和智慧,也有关人的快乐和美好。劳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劳动锻炼和造就了我们人类。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充满幸福的。

中华民族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墨家就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自食其力。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教民农作”,教给人民耕作方法。《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

李大钊曾说,我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劳动者的权益给予法律和制度上的保护保障。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劳动神圣。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建国以来,无数各行各业劳动者艰辛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祖国经济的繁荣富强。

2劳动节的习俗

中国劳动节的习俗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美国劳动节的习俗

美国政府后来在设立劳动节时,自行规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劳动节,所以美国人的劳动节不在5月,而在9月。

每逢9月的劳动节,美国人可以放假一天,全美各地的民众一般都会举行游行、集会等各种庆祝活动,以示对劳工的尊重。在一些州,人们在游行之后还要举办野餐会,热闹地吃喝、唱歌、跳舞。入夜,有的地方还会放焰火。

俄罗斯劳动节的习俗

自国际上设立劳动节以来,俄罗斯一直比较重视这个特别的节日。“五一”这天,俄罗斯全国放假,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及群众性游行。

一般来说,“五一”游行的队伍要先穿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宽阔的中心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和庆典。同时,俄罗斯各地的各种俱乐部还会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人们的节日情绪很高。

3劳动节的起源

十八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等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条件,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了罢工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少林武术的起源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武术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项特有的运动,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比较受到人们的欢迎以及喜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供大家参考!

少林武术简介

少林是中华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汉族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

少林武功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

相传著名的达摩祖师在 “少林寺”面壁修炼十年的漫长岁月中,言传身教创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开始就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内涵,具有修身养性,善化人性,清净无为的武德。

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禅”等武功相辅相成,达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少林武术的起源

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五乳峰下。

少林寺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而建.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张灯结彩,三十个身著短装,精神奕奕的健壮武僧,分成十五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

除了行拳图外,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棍棒的壁画,南北两壁有少林武术的“锤谱”,画面突出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势,冲拳、拨掌对练。

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的练功房,地堂上还有四十八个寺僧“站柱”的遗迹;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直径约四、五十厘米的锅底状圆坑,一个个间隔约二米半,据说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练少林武功的真实史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们相当熟悉的节日了,在我国的历史中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别称

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端午,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称为龙的节日。端午时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粤人将端午期间下的雨水称之为“龙降水”或“龙舟水”,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习俗

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补与佐餐佳品。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江南一带,端午午餐要吃十二红,顾名思义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因其蛋黄鲜红,故为十二红之一。清袁枚《随园食谱》对高邮鸭蛋称赞有加,高邮咸蛋也因之声名大振,越来越多的地方仿效十二红,也就有了端午的咸鸭蛋。

据介绍,鸭蛋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属于平性食物,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鸭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鸡蛋相当,而矿物质总量远胜鸡蛋,尤其铁、钙含量极为丰富,能预防贫血,促进骨骼发育。咸鸭蛋中各种矿物质的更是丰富,特别是身体中迫切需要的铁和钙在咸鸭蛋中更是丰富,对骨骼发育有益,并能预防贫血。

端午节吃的咸鸭蛋,一般是用清明前后的鸭蛋腌制的。开春以后,鸭子吃的活食多。民谚说,清明螺,肥如鹅。鸭子吃了这些营养丰富的活食,产的蛋最饱满,气室特别小,营养最好。新鲜的鸭蛋有些腥味,经过盐腌制,腥味去除了,而且营养更容易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接吻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接吻俗称亲嘴,打本儿,亲吻是指用嘴唇触碰其他事物,通常是另一个人。那么,接吻的起源是什么?

传说,在古代罗马帝国时代严禁妇女饮酒。男子外出归来,常常先检查一下妻子有没有饮酒,便凑到她嘴边闻一闻。这样沿袭下来,便成了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欧美人士的接吻礼,一般也只限于夫妇、情人或是长辈对晚辈。然而,吻,在另外一 些国家和地区,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还表示尊敬和关心。

例如,非洲有些地方的居民,以吻酋长走过的地面为荣。吻,还有贵贱之分。例如,古罗马时期,罗马皇帝容许最高级的贵族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而平民百姓只能吻皇帝的膝盖、脚背。

在苏联的沙皇时代,赐人以吻乃是表示最高的奖赏。而在比利时的里兹镇附近有一个桑朗村,此村就是闻名的世界秃头精神中心,他们以互吻一下对方的秃头为乐。

少女初吻必读:

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个事实:当两人交往进入初吻阶段时,一定会有点害羞、尴尬、不自然,如果不会的话,就不算是初吻了。不过,倒是有以下几个原则,可以让这一梦幻时刻水到渠成。

1 、保持冷静:许多人都满心期待自己的初吻,能像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李奥纳多和女主角一般那么热烈。其实,越是在意,就越容易紧张失态, “ 顺其自然,保持冷静 ” 绝对是千古不变的第一要点。

2 、两唇相接:让你的唇压上他的,然后略为张开嘴(当然还有牙关!)你们的舌头就会相互碰触。让你的舌头跟着他的轻柔地移动,并闭上眼睛 …… 这时,你可以把手放在他胸前或腰上,或是用手指在他头发间游移。

3 、调整呼吸:接吻时,最怕上气不接下气,尤其在吻得深、吻得意犹未尽时,更容易呼吸不顺。切记,在喘不过气时,缓缓地闭上你的嘴,吻吻他的脸庞,再让两唇相接。这样一来,还可以吻上好几分钟。

4 、温暖回应:为了让初吻后的气氛缓和一些,降低吻后的那一小段空白时光,你可以对他微笑,或紧握他的双手,表示刚才的吻真是美好极了。假如初吻并不如你先前预期的那样浪漫,那也不必懊恼,第一次嘛,难免失手,善用上述各项秘诀,一定让你吻技突飞猛进!

最后你只需记住:完美的初吻只有电影上才看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接吻方式,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行了。

少男初吻必读:

以下 10 种男性是公认的 “ 杀手 ” ,让人亲完一次,就绝对不想再来一次。赶快检查自己有没有以下毛病,别不小心成了别人眼中的 KISS 终结者!

1 、真空吸尘器:这种人在亲吻时吸气的方式,简直好像扫扫卫生的吸尘器,轰轰烈烈的,动静很大。这种人最好少见为妙,谁愿意和吸尘器交往呢?

2 、吸血鬼:这种人不知道是缺血还是有病?表示爱意时会狠咬对方嘴唇,直到把对方嘴部咬出血来。这种人需要的不是情人,而是一个可以用来撕咬的玩具。

3 、狮子大开口:当他张大嘴时,你不得不想:他的目标是你的嘴,还是你的鼻子、额头以及内脏?

4 、清道夫:这种人接吻的方式就像清道夫一样,不过他的工具不是扫把,而是你的舌头!他会彻头彻尾地帮你清除嘴里的菜渣,如果你喜欢对方在你口中仔细搜索,那他就是你理想的情人。

5 、流口水的邋遢鬼:满脸都是对方的口水,想起来就会觉得恶心,如果你的情人属于这种类型,记得穿件长袖的衣服,或干脆带条毛巾,以随时擦掉沾上的口水。

6 、扎入的大胡子:满脸胡子,看起来是很有男人味,可是一扑到他怀里,可够你受的。

7 、大暴牙:如果你想象得出亲吻铁窗是什么滋味,就不难想象和暴牙的人接吻会是什么感觉。

8 、木头人:这种人完全没有反应,乏味,你会觉得镜子都比他热情可爱得多。

9 、滑溜如鳗鱼:他的舌头扫动得很快,你根本不知道接着它会移到哪里?不过,你会想它最好留在自己的嘴里,好让你喘口气。

10 、马拉松式接吻:这种人一接吻起来,就要耗上好一阵子,不吻几个小时,就不会罢 “ 嘴 ” 。不过,就连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热情拥吻,也要停下来吃饭睡觉啊,你说是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的饮茶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饮茶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中国的饮茶起源是什么?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 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中国的饮茶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

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餔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中国的饮茶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 ,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地位。

中国的饮茶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