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算术的起源【精选20篇】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陨石的相关知识。

浏览

214

文章

1000

情人节的起源和习俗

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2月14日是情人节。相爱的人们会在这一天互赠糖果、鲜花或其它礼物。关于情人节的来历,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西方情人节的起源传说有哪些?西方情人节又有哪些习俗?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西方情人节的起源和习俗,仅供参考。

情人节情侣礼物推荐一:爱心抱枕

情人刚好是在冬天,这时候买两个爱心抱枕刚好。抱枕上的LOVE字样也宣誓着你是我的另一半。寒冷冬天,两人一起在家抱着枕头依偎着看电影也是很浪漫的。

西方情人节习俗

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又名“圣瓦伦丁节”是个需要谨慎小心的日子——对于单身的人和浪漫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情人节”清早一起床你就该从钥匙孔向外窥探。据传说记载,如果你所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在独行,那么你当年就会独身;如果你看到两个或更多的人同行,那么你当年肯定会觅得情人;如果你看到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的话,那你就会在“圣诞节”以前结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绝少有公鸡母鸡出没,城区空地上也不会有鸡的踪影,所以若能看见一对鸽子或一对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情人节情侣礼物推荐二:情侣对戒

我把我所有的美好都分给你一半,相爱就要分享一切 ,共同佩戴的情侣对戒是我们感情的见证,爱情让世界如此美好,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希望你在我的身边,天生就是一对。你可以定制一对一生只送一人的乐维斯情侣对戒,向她浪漫告白。

西方情人节的习俗

浪漫情人节国外风俗习俗各不同每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情侣们在这天互送鲜花、巧克力或贺卡来表达爱意。

近些年来,伴着情人节在世界范围的风行,不同国家的情侣在情人节这天也拥有了各自不同的表达爱意的方式。法国巴黎法国巴黎原本就号称“浪漫之都”,情人节这天,无论是埃菲尔铁塔下的广场还是在圣心大教堂附近,到处都是情侣们相互依偎的身影,他们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尽情享受着情人节的快乐。

意大利罗马罗马近年来开始风行一种特别的情人节仪式,即在情人节这天,情侣们要到罗马闻名的米尔维奥桥上,将一把象征着心心相印的锁挂在桥上的路灯柱上。

之后,情侣们把钥匙丢到桥下的河里,以示二人一生永不分离。美国纽约很多情侣选择在情人节这天远离尘世的喧嚣,到纽约闻名的中心公园,乘着马车,怡然骄傲地观光游览。巴西里约热内卢情侣们在情人节会前往闻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

据当地人介绍,这几年前来科帕卡巴纳海滩欢度情人节的情侣们很多都是从国外慕名而来的。新加坡政府把情人节当作推动年轻人约会、结婚的好机会,政府自XX年起每年2月举办“浪漫新加坡”活动。今年内容包括电影马拉松、通宵购物、寻宝以及在高165米的摩天观景轮上约会等等。

印度情侣们会在情人节这天前往位于北部城市阿格拉附近闻名的泰姬陵拜谒,因为在当地人看来,泰姬陵就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最好见证。

情人节情侣礼物推荐四:情侣衫

情侣衫也是情侣秀恩爱的必备神器。情人节这天,你们一起穿着情侣衫,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一起享受情人节的快乐,多么浪漫的事情。

传说7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ValentinesDay ,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传说8

据说瓦伦丁是最早的__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__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这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__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10

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情人节情侣礼物推荐三:情侣手机壳

手机套上情侣衫,随时随地秀甜蜜。如果是能为对方特意定制卡通形象的情侣手机套就更好了。在朋友面前同时拿出手机的时候,看到你们如此恩爱,肯定会让他们羡慕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有关中秋节的起源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吗?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中秋节文人赏月的由来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猜你喜欢: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犹太人起源于哪里?犹太人的历史揭秘

全文共 278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犹太人,相信大家对这个民族不会很陌生了。犹太族是古代闪米特人的一个分支,与阿拉伯人是同源,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闪米特,有着闪米特种。根据犹太教的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都属于犹太人。

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狭义上来讲则要追溯到在“种族"范畴上的历史。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1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400万人左右,其中63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7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当尼罗河和两河流域闪耀着璀璨的文明之际,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也在繁衍生息。作为活跃在广袤中东大地的新兴力量,他们曾游牧与阿拉伯半岛,辗转于大河文明之间,在摩西和约书亚的带领下最终定居于迦南。

马克思将这个民族称为「早熟的民族」,这群「圣书之民」创立了最古老的一神教,有着完善而独特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民族统一体。

犹太人在人类历史上可谓是「别出一格」,不少人将他们称之为「智商最高的民族」,但其独特性还体现在他们的命途多舛上。

过早失去国家

犹太人的建国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扫罗承摩西和约书亚之志而称王,其军事才能帮助他打败了诸多的异族。大卫王击倒巨人歌利亚而名声大噪,并最终取代了扫罗,深刻地改变了犹太人国家的历史。

但很快,犹太人的辉煌便难以维系了,他们的国家分裂为两个政权。北方的那个政权叫「以色列」,其内部的斗争和政权的腐化给了亚述王萨尔贡二世以可乘之机,最终于公元前722年灭国。

南方的国家叫「犹大」,虽然经济发达不如北方的兄弟,但占据着有利防守地形的他们存活的更为长久。不过,他们也只是在埃及和新巴比伦王国之间的夹缝中生存罢了。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入耶路撒冷,刺瞎犹太人国王齐德启亚的双眼,并将其臣民被掠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这次打击对于犹太人是致命的,他们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他们日后的流浪生涯埋下了伏笔。波斯居鲁士大帝曾帮助犹太人返回故土,但他们也仅仅是在波斯君主庇护下的可怜虫而已,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亚历山大和继业者们纷纷登场,迦南之地成了枭雄们的战场。继业者们对犹太人有少许的宽容,但后来的罗马人就没有那么友好了。

从古犹大国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帝国灭亡,到现代以色列国建立的二千多年中, 犹太人一直是个丧失主权的民族 ,特别是犹太人两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均被镇压以来,使得犹太人不仅失去主权,而且失去家园,成为一个浪迹天涯的民族。

在世界任何地方,无论他们到达得多早,生活得多久,作出的贡献是多大,他们永远被看成外乡人。

宗教信仰

犹太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神教」,他们对此非常骄傲,其他一切信仰他们都不放在眼中。耶和华是犹太教信仰中的神,犹太民族认为上帝启示过他们并许下誓约,认定他们是上帝选中的子民。

这种排外思想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其他一神教的鄙夷,尤其是从犹太教中脱胎的基督教。基督徒在早期也曾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但其具备犹太教所不具备的优势。

随着罗马帝国陷入危局,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在狄奥多西大帝时期,基督教更是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哪怕罗马帝国身死,基督教在罗马教会的推动下依旧是茁壮成长,慢慢地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流信仰。

由于「师从」犹太教,基督教在排斥其他信仰这一点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基督徒将耶稣死亡的原因从罗马人身上转移到了犹太人身上,各种邪恶的罪名都给了犹太民族。

在长期的反犹教育下,基督徒们屠杀犹太人愈发的成了家常便饭。罗马教会对于屠杀犹太人更是采取默许的态度,这也直接助长了屠杀犹太人事件的发生几率。

在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时期,屠杀犹太人几乎成了基督徒们的必修课程,让人想起斯巴达人每逢出征都要先向「希洛特」宣战一般。这场声势浩大的东征运动本是以「解放」耶路撒冷为目标,但犹太人却成了第一批受害者。

经济因素

犹太人经商赚钱的能力是全世界公认的。当年移民至欧洲的犹太人中,部分人从事高利贷行业。高利贷本来被基督教禁止,但犹太人的债主不只是王公贵族,连主教、枢机主教,甚至教宗本人也从犹太银行家借钱。

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要缴纳比基督徒更高的赋税,但他们却靠高利贷和其他只有他们能做的行业而生活得很好,不免遭到全社会嫉妒。一般情况下,犹太人被驱逐后,财产会被巧取豪夺;但是,欧洲人又会允许犹太人「有条件的返回住地」,前提是他们缴纳一笔「居住权购置费」。

犹太人在经济上的实力更引起了欧洲商人和手工业行会的不满,他们非常支持打击犹太民族的政策,这样一来就可以减轻他们自己的压力。

1290年,英格兰君主爱德华一世曾大规模驱逐于对犹太人。

犹太人的高利贷得罪了王室、贵族和教会,爱德华曾试图迫使这些「异端」改宗,但最终失败了。他也想图将犹太人的经济活动引向手工业等领域,但这遭到了国内经营者们的强力反对,失去财路的部分犹太人由此走向了抢劫的道路,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

国王忍不可忍,加之社会各领域需要他来平衡,犹太人便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牺牲品。1290年的航船将犹太人送出了英伦三岛,直到克伦威尔时期,犹太民族才被允许返回英国。

民族主义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近代兴起的民族主义也对犹太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欧洲人的民族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近代之际,民族主义变得愈发强大,各个国家充分利用民族主义,以推动自身国家的独立、革命亦或是改革。当纳粹取得德国政权后,整个德国认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对他们的一种羞辱,这也导致了德国民族主义经历了一种变态发展。

希特勒宣称雅利安人才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民族,而犹太人的「反常」使得本就不具有理性色彩的纳粹主义愈发癫狂,由此而对犹太人展开疯狂的迫害和屠杀。

纳粹政权疯狂的的政治迫害、恐怖的集中营、大范围的屠杀,令整个犹太民族遭受了空前的灾难。难怪诸如爱因斯坦等天才会远渡美国避难,纳粹集团的极端政策就是作茧自缚。

与穆斯林交恶

二战后,犹太人在西方国家同意下回到了曾经的故土建立国家,但这为长期定居于中东地区的穆斯林们所不容。

相较于基督徒,穆斯林通过「米勒特制」等方式实施某种程度上的宗教宽容,只要犹太人不反对穆斯林、按时纳税,他们就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

自古以来,中东就是战乱频发之地,二战结束也没能改变这一点。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和自身的强大,多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都能取胜。但以阿双方均难以完全消灭对方。

持续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人民生活难以得到安全的保障,这种状态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犹太人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历史上的悲惨命运也令人叹息。

如今,曾流离失所两千年的犹太人已经建国几十年,现在他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与周围伊斯兰国家相处,如何走出「上帝选中的子民」的幻觉,如何更加开放融入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全文共 169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起源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端午赛龙舟活动端午赛龙舟活动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端午节农历的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七夕节起源时间

全文共 2500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发源于中国,又名乞巧节和七巧节,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你知道七夕节起源时间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七夕节起源时间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七夕情人节各地习俗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的习俗

1、投针验巧

Ingenuitytestbyfloatingneedle(投针验巧)

Ingenuitytestbyfloatingneedleisoneofthecommoncustomsonthefestival.

Putsomewaterinavesselandleaveitintheopenairuntilitiscoveredbyafilmofdust.

Thencastaneedleorthinstrawonittoseethepatternoftheshadowatthebottom,soastotesttheiringenuity

验巧方法

“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2、穿针乞巧

PleadingforSkillsbyThreadingaNeedle穿针乞巧

Inordertopleadforskills,threadinganeedle(穿针乞巧)isthemostlong-standingmeans.

Itteststhespeedofthreadinganeedleunderthemoon.

Itissaidthattheneedlesusedinthecontestaretheseven-holeneedleoftheHanDynastyorthenine-tailneedleoftheYuanDynasty.

Withmoreholesthanordinaryneedles,theyareratherhardtohandle.

验巧方法: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3、喜蛛应巧

CobwebastheDeterminant(喜蛛应巧)

Pleadingforskillswithcobwebisanothercommoncustominthefestival,inwhicheverybodyputsaspiderintoalocketandwaitsuntilthenextmorningtoseeifthereiscobwebandifany,howitlooks.

Theonewithamostroundcobwebofthemostmeshwillbethewinner.

验巧方法: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猜你喜欢:

七夕节起源时间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白人起源于哪里?白人起源于中国吗?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在宗伯学中认为,白人起源于华人中的那些白化病人,最早白化病人与我们华人是同类,与黑色人种不同。早在上古时期,一颗陨石撞击到了中原地区,以河南山东为中心,形成地陷,名叫雷泽。雷泽出现最早的华人人类,轩辕黄帝、伏羲氏、女娲氏等都出自雷泽。

在轩辕黄帝时代,中华百姓社会科技发达,用麻布制衣,饮用热水和吃熟食,人口开始大量增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国家。华人从生食改成吃五谷杂粮,不需要拼力咀嚼生肉,五官骨骼渐渐平滑,皮肤渐渐变黄,如同麦色。

而世界其它地区属于未开化之地,饮食卫生状况极差,生吃血肉,引发疫病,出现大量白化病人。这些白化病人皮肤惨白,有如僵尸,甚至隐隐透出粉红色,眼睛出现绿、蓝、灰等各种杂色,全身毛发也变成金黄色,现代科学已经知道白化原因为缺乏黑色素引发这些病症,然而古人并不知道。他们携带病变基因传给下一代,如果和他们结婚,子女极有可能出现类似病状。

这些白化病人相貌古怪,因为害怕阳光直射、不敢见人而躲在黑暗之处,更加显得行动鬼祟,华人开始排斥这些白化病人,把这些人驱赶到深山之中。这些人全身裹布,不敢向南,渐渐向北方和西方寒冷地区扩散,即欧洲高加索人的祖先,这些人运气不错,不仅在苦寒地带治好了白化病,而且还适应了当地气候,形成后世的白人。

白人就是熏商人、熏育戎狄人,他们后来扩散到欧洲,保留了生吃牛羊肉等古代习俗,如烤牛排、羊排喜欢半生半熟。吃生肉需要强咬合力,骨骼粗硬,面部轮廓棱角突出。根据西方几百年前保留下来的画图显示,当时西方白人眼鼻獯恶,面目狰狞,犹如恶鬼。查阅一百余年的老照片,西方女子大鼻深目,与现代差异巨大。后因现代西方开始食用五谷杂粮与熟食,不再用力咀嚼,面目渐趋温和平缓。

周武王时期,熏商人残余逃往大兴安岭以北地区,以放牧捕鱼为生,还保留了熏育戎狄人饮食特点,喜欢生吃鱼肉和牛羊肉。

熏商男子与华人女子生育之混血人被流放到日本琉球等地,他们至今还保留了吃生鱼片的古熏商习俗。

华人男子与熏商女子生育之混血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跟随混血人中的士族被迁居到朝鲜半岛,他们也保留了生吃鱿鱼、海鱼等饮食习惯。还有另外一部分混血人定居中原。他们的后代子女皮肤白皙,现代华人中许多男性和女性天生皮肤白皙,即遗传了古代熏商人的肤色。而麦色皮肤则属于古代真正华人的遗传。

作者宗伯正曜,治学师从先师孔子(周朝尊号鲁姬丘子、子姬孔子,姬姓,鲁国大宗伯,清康乾篡改《史记》等典籍改为大司寇,子姓),立身师从先师卧农先生(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阳躬耕陇亩而自号卧农,并非世间流传的道号卧龙),赞宾介师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88年(戊辰),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遐园西廊岳飞手书《前出师表》碑文之下。

上古参周宗伯经学(古文经学)师从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75年(乙卯),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畔观澜亭。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末期,拜师仪式一切从简,因此缺赞宾介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藏戏起源于八世纪多少年代,藏戏起源于八世纪哪个年代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起源于八世纪年代二十年代。

藏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对藏族的戏剧的总称,藏戏包含多个艺术品种以及流派,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戏剧系统,因为藏戏源于藏族的一些宗教艺术,所以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表演形式有诵、唱、表、舞、白等,藏戏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它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戏曲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剧种,经过历史的演变,藏戏的主要流派为新派的蓝面具派以及旧派的白面具派等。藏戏于2006年被列为我国非物质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白色情人节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09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白色情人节,大家肯定听说过这个节日。就说这个节日是日本流传过来的节日,并且在亚洲的许多地区都很流行,但是这个节日的起源确实欧洲,那么白色情人节是哪个国家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白色情人节的起源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送礼首选

如果是女生送男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实用的白色情人节礼物。围巾虽然它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配饰,但却是几乎每个男士都需要的物品。

白玫瑰白色给人的感觉是纯洁、真挚、专一献给世界上历尽诱惑荒凉,仍留存初心的爱人——爱得纯良真挚如孩童的人们,是你们让爱澄明晶莹,没有条件,没有金钱牵绊,没有利益纠葛,我只看到你,用全心付出,毫无保留。此花是深远而温柔的本心,灵魂里幽暗细微的快乐。如同和所爱之人一起,慢慢地听听雨,喝喝茶,爱慕厮守,接受无条件的深深爱意。

当面对社会现实时,我们会发现这种纯粹爱情的脆弱,门当户对,物质条件成为一道道门槛,拦住了一对对向往这种纯粹爱情的情侣。一生只送一人的玫瑰满足了女人所有的对爱情的向往、对浪漫的追求。一辈子只能送给一个人,没有办法更换,这个浪漫的概念使它成为女人最想得到的礼物。

永生花的花语是永不凋谢的玫瑰,永不落寞的爱情。永生花的诞生让白色情人节的花变得永恒。每次看到这束花,就可以回忆起情人节的那一份甜蜜。

起源介绍

其实,“情人节”与“白色情人节”最早起源于三世纪时的罗马。罗马皇帝在2月14日救了一对因为原本因违反恋爱结婚禁令而要被处死的恋人,罗马皇帝为了纪念这一天而设立了情人节。而在一个月后的3月14日,这对获救的恋人宣誓恋情将至死不渝,为纪念这天于是另订为白色情人节。而此节日就从欧洲开始流传到世界其它地方。

而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2月14日原本是女孩子对男孩子诉诸情意的日子,由女孩子送情人礼物给男孩子但是渐渐发展到最后,已经不分彼此,现在的情人节由谁主动送礼物已经不重要了。

现在,“白色情人节”在日本、台湾等地已非常流行。在日本,如果一方在2月14日当天收到异性送的情人礼表达爱意,而且对对方也有同样的好感或情意时,就会在3月14日回送对方一份情人礼物,那表示今年,彼此已经心心相印了。

送礼物攻略

对于那些充满浪漫细胞的节日控女生那就要另当别论了,不仅要送礼物,而且还要下上大工夫使你的礼物更有爱、更有创意,否则又会拿你不够爱她的老段子说事。下面为你奉上礼物清单:玫瑰花花束、爱心巧克力、我爱你的心形抱枕、甜蜜diy照片拼图、创意竹简情书等等。

还有一个聪明办法,就是事先探探女友的口风,不经意的问一句白色情人节还要礼物吗?如果对方果断的拒绝那就不必破费了,就算日后再反悔你也有了把柄,如果有这方面的要求那就要尽量满足她,推荐你送一些比较流行的女性配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健身操的起源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健身操是控制中年以后体重迅速发胖较好的健身项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健身操的起源,供大家参考!

健身操的起源

健身操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英文原名“Aerobics”,意为“有氧运动”、“健身健身操”。

80年代初,美国健身、影视明星简·方达根据自己的健身经验和体会,1981年编写出版了《简·方达健美术》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这对健身操运动在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健身操运动于80年代初传入我国。

健身操可分为“竞技健身操”和“健身健身操”。

竞技健身操观赏性好、有一定难度,它对健身操运动有很大的推广作用,但它不太适合大众的健身。我国最早在于1987年5月北京举办了首届“长城杯”健身操邀请赛,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健身健身操有许多风格:一般健身操、爵士健身操、踏板健身操、搏击健身操、瑜珈健身操等。健身健身操根据不同的年龄、锻炼目的、持器械与否、锻炼的部位等的不同,还可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锻炼年龄分为:儿童健身操、青少年健身操、中老年健身操。

根据锻炼目的分为:康复健身操、保健健身操、健美健身操。

根据徒手与否分为:徒手健身操、持轻器械健身操。

根据锻炼部位分为:颈部、胸部、腰部、腿部、手臂、腿部、臀部等的局部健身操。1至5分钟的工间操、广播操等不能称为健身健身操。真正有健身效果的健身操通常指“有氧健身操”。

有氧健身操的特点:锻炼者每周参加一般3次左右的锻炼。每次锻炼要求保持在12分钟以上、并且是连续不断的健身操运动,锻炼者的心率保持在自己最大心率的60%至85%左右。

有氧运动心率:(心率=220-年龄)*(60%-85%),无氧运动心率:(心率=220-年龄)*85%以上

有氧操课程结构:准备活动(5-10),基本部分(15-30),力量或垫上(10-15),放松伸展(5-10)。

有氧健身操运动的特点:有氧健身操有氧运动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活动时间长、强度适中、能有效控制体重、能有效提高练习者各种身体素质,健身操运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四季都能开展,对人体的心肺功能、耐力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健身操的特点

健身操可分为健身和竞技两大类。

健身为主的健身操目的在于健身锻炼,而竞技健身操目的在于根据规则进行训练,最终为了参加比赛。男子健大操注重肩、胸、背、腹部的训练;女子健身操注重上胸、腰、腹、臀部的训练。青年男女健身操力度强、幅度大、消耗多、优美大方且富于时代特点,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凡属健身健身操一般具有5个特点:

①练习动作简单易学能懂,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

②强调动作对称且重复练习;③强调大幅度动作练习;

④集体练习为主;

⑤具有明快的节奏,形成动感和韵律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

全文共 3653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起源发展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_中秋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目录

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节最广的传统风俗就是中秋节吃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赏月

在中秋节之夜,除了吃月饼,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祭月

中秋节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周朝,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逐渐流传到民间,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宋代诗人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首诗写的就是中秋节观潮的风俗。

博饼

中秋节博饼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传说是郑成功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命部将洪旭发明的。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而在江南地区民间有在中秋节晚上制灯船的习俗,然后把做好的船灯放于水中,流向远方,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走月

走月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须做的一个风俗活动。在古时候,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另外,在古时候,走月还有添丁之寓意。但凡没有生儿子的已婚妇女,在中秋节的晚上,都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供兔儿爷

在古时候,家家户户过中秋节请兔儿爷是一个传统,就如同过年放炮一样。请回的兔儿爷要摆在显眼的桌上,称玉兔为“兔儿爷”、“兔奶奶”。并且会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谢它带给人间的福祉,希望“兔儿爷”能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如今,我们很少能在市面上见到兔儿爷,一般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立夏的节气起源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关于立夏的节气起源!

典籍记载

立夏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其他史料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重大事件

立夏节起义

1929年5月6日(农历立夏节),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地区(现金寨县),爆发了以民团起义为主并和农民暴动相结合的武装起义。它是继湖北省黄麻起义之后,在大别山区爆发的又一次武装起义。

节气起源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寒露节气的起源最新

全文共 2239 字

+ 加入清单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其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寒露节气的起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寒露的风俗

1、寒露登高,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2、寒露吃梨,梨在寒露时会大量上市,是寒露节气中最好的水果。梨具有养阴补液、润肺止咳、养血生肌、清热降火之功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3、饮菊花酒,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描写寒露的古诗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代: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曦聚更难。

秋日时节,戴察观寒露感慨聚散。

萧索稀疏的桐叶上, 白白的月亮照着树叶,露珠将将凝结在一起。寒风飘摇,夜色凉寒,莫嫌我一再的观看,等到天亮了,再想聚在一起,就更难了。

天亮了,露水难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夜晚相聚,天明,各奔东西。

寒露节气的起源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常年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寒露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1、适时添加衣物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2、朝盐晚蜜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寒露的节气名字中虽然带了一个‘寒’,但其实还是秋季哦,代表着气温真正下降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添衣服。

寒露节气的介绍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是哪国人最先制作出了牛奶巧克力 巧克力的起源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瑞士人最先制作出了牛奶巧克力。瑞士人在巧克力中加入了奶粉,赋予了巧克力奶油般柔滑的纹理,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块牛奶巧克力。

是哪国人最先制作出了牛奶巧克力

瑞士人最先制作出了牛奶巧克力,直到现在牛奶巧克力一直是瑞士的专利产品。制作牛奶巧克力可分为两大类:大多数制造商使用炼乳作为配料;而在美国和英国,则用奶粉和糖的混合物作为配料。

巧克力的起源

最初的巧克力是印第安人用可可豆制成的饮料,当巧克力流传到欧洲之后,法国的厨师将焦糖倒在杏仁上,外面再用巧克力包裹,从而制作出了杏仁巧克力。后来,荷兰化学家范·霍腾发明了从可可豆里提取可可油的方法,为巧克力的规模化生产铺平了道路。1847年,世界上第一块固体巧克力问世。此后不久,瑞士人又在巧克力中加入了奶粉,赋予了巧克力奶油般柔滑的纹理,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块牛奶巧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元旦的起源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元旦即将来临,你们有了解过元旦吗?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元旦的起源变化吧。

元旦有什么起源变化呢?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 已经沿用4000多年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16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古尔邦节的来历 古尔邦节起源于什么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来历与易卜拉欣的故事有关,据说他梦见真主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想要表示对安拉的忠诚需要将自己的儿子献祭,当易卜拉欣正准备动手时,安拉用牲口代替了其儿子的牺牲,于是才有后来的古尔邦节和宰牲习俗。

有关古尔邦节的来历

古尔邦节的宰牲,这背后有一个传说故事,与伊斯兰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有关。

传说很久以前,易卜拉欣夜里梦见真主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如果想要证明自己对安拉的忠诚,必需要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易卜拉欣自然相信,当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准备把儿子依斯玛义杀死时,安拉感受到易卜拉欣的忠诚,便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易卜拉欣之子的牺牲。

以后每年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之后相沿成俗。直到伊斯兰教成立,先知易卜拉欣被尊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然后延续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十二平均律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557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平均律(创造者:明仁宗第六代孙朱载堉),亦称“十二等程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那么,十二平均律的起源是什么?

十二平均律是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朱载堉(公元1536-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是明仁宗后裔、郑恭王朱厚烷之子。他不重爵位,潜心学术研究,著述宏富。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他写成 《律学新说》 ,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巴赫著十二平均律律是指音阶中每个音的音高规律。至少在西周初期,中国就在一个音阶中确定十二个律了。

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它把一个音阶分为十二个相等的半音,使各相邻两律间的频率差都是相等的。故称十二平均律。在十二平均律发明之前,中国自春秋时期起,一直使用三分损益法确定管或弦的长度和发音高低之间的关系。由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的十二个律,相邻两律间的长度差(或频率差)不是都相同的,因此这种律又叫十二不平均律。

同时,比基音高(或低)八度的音,只能约略地比基音高(或低)一倍,而不可能正好是一倍。如基音do的相对频率是一,高八度的do音的相对频率不是二,而是略高于二,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数。这种情况不适宜进行"变调",也不便于演奏和声。十二平均律则彻底取消了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差数。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现代的乐器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十二平均律的诞生,对世界音乐文化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人发明十二平均律,已经是朱载堉之后半个世纪的事情了。

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其数学意义如下:

八度音指的是频率加倍(即二倍频率)。因此在八度音中分为十二等分乃是分为十二个等比级数,其结果就是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2开12次方,即1.059463倍。

在朱载堉发表十二平均律理论之后52年,Pere Marin Mersenne在(1636年)其所著《谐声通论》中发表相似的理论。

德国作曲家巴赫于1722年发表的《谐和音律曲集》 (另或译为 《十二平均律曲集》 英文:《The 48》),有可能就是为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所著。

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对世界音乐理论有重大贡献。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同样的理论。19世纪末,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曾按朱载育发明的这种方法时行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朱完全相同。

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同时存在。因此,也就出现异律并用的情况。在历史上,南朝宋、齐时清商乐的平、清、瑟三调和隋、唐九、十部乐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宋人临五代周文矩 《宫中图》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时,琴上所用应是纯律,签上所用当为三分损益律,琵琶与阮是平均律。

可见,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并用的情况。在现存的许多民间乐种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乐器的合奏。因此,这种三律并用就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的一。

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比五度相生律的半音大,比纯律小。因此,使用十二平均律奏和弦不纯,奏旋律导向性不够,所以在乐曲的演奏中,尤其在乐队多声部合奏的时候,实际上是多律并用的,根据实际情况,在演奏过程中,偏向一种律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芭蕾舞起源于哪个国家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芭蕾舞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 。

15世纪末,芭蕾舞由意大利传入法国,芭蕾舞成为法国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661年,自幼酷爱芭蕾的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创办了第一所芭蕾舞蹈学校——皇家舞蹈学院 ,开始对舞蹈训练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 。17世纪后半叶,芭蕾艺术开始走出宫廷,登上舞台,成为剧场艺术,芭蕾舞发展进入新时期 。19世纪末,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台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将古典芭蕾推向了鼎盛时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立秋节气习俗起源

全文共 2090 字

+ 加入清单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节气习俗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节气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生命的起源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起源应该追溯到与生命相关的元素和化学分子的起源。因此,生命的起源过程应该从宇宙形成之初开始,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

大约66亿年前,银河系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它的碎片和松散物质经过长时间的聚集,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的一员,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然后,冰状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重力势能,然后转化为动能和热能,导致温度上升。此外,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具有变暖效应,因此早期地球处于熔融状态。在高温地球的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了分化,重元素下沉到中心并凝结成核心,较轻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形成环状结构。这个过程花了很长时间。原始地壳出现在大约38亿年前。这个时间与月球表面大多数岩石的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与宇宙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生命的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来自“大爆炸”后的元素进化。数据显示,前生物阶段的化学进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太空中还有广泛的化学进化产物。在星际进化中,一些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在星际尘埃或浓缩星云中形成,然后是生物大分子,如多肽、多核苷酸等。是在地球表面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经过前生物进化的几种过渡形式,地球上最终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到目前为止,生物学的进化已经开始,今天地球上已经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地。各种证据表明,液态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一些目前生活的极端嗜热古菌和产甲烷菌可能最接近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它们的代谢模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35亿年前来自西澳大利亚瓦拉沃纳群体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最早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从天文和行星时代进入了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更多的生物出现。直到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量结壳后生动物才出现。因此,寒武纪之后的地质时代被称为显生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重阳节的食俗文化_重阳节的起源及习俗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久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食俗文化,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有哪些食俗文化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老人吃了重阳糕就不会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给老人吃重阳糕,让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3.大枣

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冬季的补养佳品。

4.核桃

核桃是补脑的最佳食品,亦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食疗品,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疗效。老年人常吃核桃,能够头脑清晰、耳聪目明。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习俗

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 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

吃羊肉面

“羊”与“阳”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温,特别是冬季天冷时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吃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喝清茶

吃的东西太多了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消化过滤肠道,只有茶,健康,绿色饮料。

重阳节的禁忌

忌房事

“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在这个时间点,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

忌煮饭

过去传说”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重阳节是老人节,这天是过节,所以要让老母亲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就拿这个俗语来吓唬人。

忌送菊花

因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合适。

忌说节日快乐

重阳节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阳节里的祝福是“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八哥犬的起源讲解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八哥犬外形可爱,但是样子是呼和我们中国的土狗不一样,那么想要知道八哥犬的知识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这种狗狗的起源知识吧!

八哥犬

巴哥犬(详情介绍)

八哥犬可不是一般的狗狗,巴哥起源于中国,在古代曾是朝廷中贵族的宠物,在宋朝十分流行。后来流传到中国各地,西藏的僧侣也在寺庙中饲养巴哥犬(详情介绍)。相传,在古代,八哥犬还被用来当做礼物,在各国的外交上发挥了很强大的作用。

狗狗作为使者这是,是不是很稀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早在公元前200年的汉朝时,中国便有与西方通商。中国与葡萄牙在1516年、与西班牙在1575年、与荷兰在1604年分别建立了贸易关系。在康熙皇帝的时候彼德大帝曾派大使前往中国,据说当时负责迎接俄国使团的中国特使本人非常喜欢狗,也养了不少,由于俄国人对这种有趣的小狗也十分感兴趣,所以当俄国使团离开时,便赠予了一两只作为礼物。

但是真正将巴哥引入欧洲的,恐怕是那些葡萄牙和西班牙水手以及一些同样意识到这种小型狗在欧洲具有广阔市场的荷兰商人。当时养巴哥一直是王宫贵族的专利据有关资料表明当时这些人甚至使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将这种狗从宫中诱出,并曾有外国人为此而受罚坐牢。

随后,这种快乐的小狗成为很多欧洲君主的掌上明珠,并在英国上层阶级掀起了养巴哥的热潮。

最后提醒各位铲屎官,据研究推测,当时最早的巴哥体形还要比现在的巴哥大些,四肢也较细长,而我们现在看见的现代巴哥应该说主要是经过英国人的部分改造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