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西太原是地震带吗合集20篇

随着全球自然气候的变化,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那么久需要我们有地震的防范意识,以下是由问学吧小编整理关于的地震安全防范知识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6918

文章

1000

篇1:地震日震月震星震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经过探测、考察、研究发现,不但地球上有地震,太阳、月球和别的星球也有类似地震现象发生,只不过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太阳上有日震。1962 年,科学家有一次发现太阳表面上下震动着,一次上下震动的周期约为 5 分。以后,又观测到周期 20 分到 160 分不等的各种类型的震动。科学家期望从日震资料中,用数学方法推出太阳核的大小、运转速度和组成,进而解开太阳核运转之谜。

月亮上发生“地震”叫“月震”。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安装了地震仪,这些地震仪记录了“月震”,证实了科学家关于月球上也有地震的推测。

月球上每年约发生近万次月震,而且多发生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最接近地球的时候,说明月震与地球的引力有关。科学家们还发现流星的碰撞也会引起月球的震动,总之,引起月震的原因来自月球之外,这一点和地球相反。

由于月震起因于地球引力和碰撞;所以震级较小,一般为 1~2 级,这样小的震动,若发生在地球上,人们是很难感觉到的。月震震级虽小,但它和地震一样,是透视月球的“X 射线”。

火星上发生的“地震”称为“星震”。1976 年 11 月 6 日,在火星上乌托邦平原记录了一次 3 级左右的星震。火星上 3 个月才记录到一次星震,这说明是因为火星的岩石圈比地壳厚的缘故。

火星震的记录波形与地震记录的波形图相似,这也说明了火星壳的结构及其震波在其中传播的条件与地球相近。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进一步研究“四震”现象,兴起“月震学”、“行星地震”新的研究热,这些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恒星、行星和卫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智利地震的影响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智力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火山喷发,发生海啸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同时,智利是主要的铜矿出口国,还影响世界铜矿的价钱。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从这一天到5月30日,该国连续遭受数次地震袭击,地震期间,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5月21日的9.5级大地震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这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智利2万人死亡。几天之后,地震的能量穿过太平洋,在太平洋西岸掀起了海啸,又给日本和菲律宾的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与此同时,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智利沿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600公里~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地震激发的海啸也是罕见的,15小时后海啸的大潮波传到夏威夷群岛,22小时后传到日本东海岸,造成巨大损失。这次海啸在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2015年09月17日6时54分左右,智利中部海岸附近发生里氏8.3级地震。地震导致智利两大铜矿场暂时停产,两者合共年产量达60万吨,消息刺激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17日亚洲交易时段升至两个月高位。

今天小编就智利地震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强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国哪些城市在地震带上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美国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有洛杉矶、西雅图、波特兰、安卡雷奇、夏威夷等等。美国50个州中的39个处于中度至高度的地震风险中,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地震很有可能发生在美国。 地震多发区在美国西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美国地质勘探局20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这一区域在地震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因为这一地区不论是在城市规划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都没有任何准备。而且,该地域还有15座核电站处于断裂带上。

美国东岸的纽约市,波士顿,费城,华盛顿,迈阿密;美国中部的芝加哥以及美国南部的休斯顿不在地震带上。

今天小编对美国哪些城市在地震带上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浅源地震破坏程度大不大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那什么是浅源地震呢?浅源地震一般是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它发震的频率最多,对人类的影响也最大,若以释放的能量多少来比较,百分之八十五是浅源地震。在大陆上,浅源地震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地震灾害主要由浅源地震造成,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浅源地震破坏程度大不大吧?

当然大的,浅源地震相对来说破坏性大,范围较小,深源地震破坏性较小,但范围大,而且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1、汶川8.0级大地震就是浅源地震,危害极大。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2、丽江大地震也是浅源地震。

3、2011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也属于浅源地震,7.1级的这次地震是玉树较大地震中的第二次地震,震源约为14千米;最深的为30千米,所以伤害性很强。

4、2011年10月土耳其当地时间23日,地震重灾区凡城,当地时间昨天13时41分(北京时间18时41分),土耳其东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震都会形成堰塞湖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地震都会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形成有四个过程,一是原有的水系;二是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三是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四是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出现,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有可能导致重大洪灾。灾区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后果严重。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对于危险性大的堰塞湖,必须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逐步的降低水位,以免造成大的洪灾。水被蓄高,具有了很大的势能,一旦堰塞湖的湖口破裂,水的势能化为动能,就具有很大的动能,因此破坏性增强,方案由疏通导渠,逐步排水,并且炸开堰塞体。在排险的同时,堰塞湖要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

于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漳扎镇M7.0级地震就形成了堰塞湖。据阿坝州政府8月9日凌晨发布通报称,九寨沟景区盆景滩以上、火花海以下形成堰塞湖。为了安全,九寨沟景区从8月9日起停止接待游客。

今天小编对地震都会形成堰塞湖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后需防范哪些次生灾害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级地震会怎么样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震级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世界上最大的震级为9.5级.它是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出来能量的大小,按几何倍数增加,地震每相差两倍,能量释放则相差1000倍,每级之间相差31.6倍。其中二级地震释放能量为6.3×10^7焦耳。有时为了更便于形象理解,有人将地震震级与TNT当量进行了换算。所谓TNT当量一般是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1千克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约为4.19兆焦,就是4.19×10^6焦耳。二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7焦耳,约是15千克TNT当量,属于弱震。当发生2级地震时,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

今天小编对2级地震会怎么样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强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山西阳泉在地震带上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看,阳泉地区的地震活动以北纬38°线为界,南部多于北部。北部最大震级为4.5级,而南部则为5.5级,并且囊括了本区的4个5级以上地震,小震和微震活动从1967年山西台网建成以来到1996年的三十年记录资料表明,在180个可定震中的地震有70%都分布在38o线以南地区,这与该地区正好处在山西中部太原——石家庄纬向地震带与北东向晋获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有关。

从历史上看,阳泉地区未发生过6级以上大地震,这主要是因为本区东西两侧是较为破碎的山西断陷盆地地震带和华北大面积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区交界线上的太行山前地震带,这样的构造特征就决定了本区不利于聚集起足以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能量,且5级以上地震的频度也不高。尽管阳泉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如山西地震带、太行山前地震带那样强烈,但也不是一个平安无事的安全岛。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至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对阳泉这样特殊构造特征的地区,也应加强对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警惕已有断裂的扩展和产生新的断裂,并提防发生大于历史记载最大极限的地震。

今天小编对山西阳泉在地震带上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庆历史上发生过地震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靠大巴山和东南部连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重庆很少发生地震,基本不发生,一般是四川和云南地震波及到重庆。从重庆的地质构造条件来看,一般不具备发生像汶川地震那样规模的地震来。

重庆历史上的5次地震均发生在华蓥山断裂带上。1856年发生的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地震是黔江小南海的6.3级地震,其次分别是1989年渝北统景的5.2级和5.4级地震,1997年荣昌的5.0级和同年在荣昌发生的5.2级地震,2001年荣昌发生的4.9级地震。

近两年地震发生较为频繁,2016年8月11日11时49分,重庆市垫江县(北纬30.27度,东经107.38度)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垫江县城震感明显。震中位于垫江县黄沙镇,距垫江县城约6公里,距主城区约115公里。2016年12月27日08时17分在重庆荣昌区附近发生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成都、乐山、宜宾等地网友称有震感。

今天小编对重庆历史上发生过地震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突发地震必须谨记的救护知识

全文共 3477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时间10月23日13时41分(北京时间18时41分),土耳其东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在视察灾区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表示,已经有138人在地震中死亡,350人受伤。据估计,伤亡人数将超过1000人。

面对如此难以抗拒的巨大天灾,人们群策群力,投入了所有的人力物力全力进行救援。面对地震的来袭,人们容易惊惶失措,那么在灾害发生的紧急情况下,如果医疗救援还没有实现,如人员药品短缺或供应不足等,此时,如果我们掌握一些自身救护方法,不仅能在灾害中自救,更加能给即将到来的医疗救援提供最有效的前期治疗准备。

几种受伤情况的急救方法:

1、颅脑损伤

急救者应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返流到气管,造成窒息。如血液沿鼻腔和耳道流出,切勿用棉球、纱布或其它物品堵塞,以免造成血液返流,引起颅内压升高,细菌也趁机逆行至颅内引起脑膜炎。此时,急救者应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轻擦流出的血液,保持局部清洁,并将病人送往具备开颅手术的医院。途中密切注意病人的神志,呼吸和脉搏。

2、颈髓损伤

颈后锐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等症,提示伤员颈髓受伤。对这类伤员应倍加小心。急救关键是立即用颈托,一时无颈托,可临时用敷料、硬板纸或塑料板做成颈圈固定其颈部,勿让头颈左右前后摆动,谨慎搬运伤员以防截瘫。因为地震后很多伤员因为现场抢救时搬运不当造成高位截瘫。高位截瘫对伤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搬运伤员时一定要用硬质担架,有条件时应该使用颈托。在条件不具备时可用门板或桌子搬运,切忌扶着伤员走或“1人抬手1人抬脚”的搬运方式,也不应该用软担架。

3、脊椎骨折

身体被撞击、挤压时,由于脊椎过度屈曲或直接受外力作用而脱臼或骨折,若搬运不当可立即造成脊椎管内的骨髓损伤,使受损部位以下肢体瘫痪。正确搬运是由3~4人平托伤员至木板上,再用绷带固定身体。如现场只有一个急救者,应跑到伤员的后面,两手穿过伤员腋下,扶住伤员上半身,并将伤员的头枕部靠在急救者的肩上或前胸,或用一布条绕胸穿过两腋下,然后慢慢地将伤员向后拖拽,并将其仰卧在木板上固定。

4、胸腹部损伤

胸部受到挤压、碰撞时易发生肋骨骨折。此时不要过多挪动胸部和用手触摸。如肋骨骨折者,应用无菌敷料包住伤口,并用绷带裹紧胸部,限制肋骨活动;若肋骨骨折而形成开放性气胸,可在胸部损伤处闻及随呼吸发出的吮吸声,此时应立即进行胸部损伤处密闭包扎,以防空气进入胸腔造成肺脏压缩。对于腹部开放性损伤造成内脏脱出的患者切忌立即还纳。

5、锐器插入体内

切勿拔出因锐器如刀插入体内后,肯定刺破了局部血管、神经和肌肉。而这时,锐器正好嵌在创口内,起到了临时“止血”作用。如将锐器拔掉,则创口立即暴露,可引起出血,如止血不止,很可能导致出血性休克;同时,细菌也会趁机进入创口而会引起感染。正确的处理是先将两块棉垫安置于锐器两侧,尽量使锐器不能摇动。然后可用绷带绕肢体将棉垫包扎固定。这样在运输病人时,不会使锐器脱落出伤口。

6、严重挤压伤

地震后,若伤员被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其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容易发生挤压伤,表现为肌肉缺血坏死、肢体肿胀,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致命。对于这类伤员,应该立即解除其压迫,患肢不应抬高,应该避免患者活动,即使是能够行走的患者也应该限制其活动。对患处肌肉切勿在患处按摩、热敷、结扎,以免局部产生的肌红蛋白和毒素吸收到血液,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也禁用加压包扎,以避免加重肢体的缺氧。可以给患者饮用少量碱性液体。伤员被重物挤压引起肢体肿胀或青紫时,正确的做法是在患处用冷毛巾或冰块湿敷降温,尽量减少其吸收。

7、四肢骨折

立即用夹板,如无夹板,可木棍或树枝等临时固定骨折处,注意其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二关节距离。

随着急救自救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老百姓对于灾害自救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这里还要提示广大网友,在以往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些急救自救方法,存在着认识及操作误区,在地震灾害自救时应严格避免。

常见的救护误区:

1、头部外伤(颅脑损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忌堵塞

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埋窒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2、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3、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4、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5、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6、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7、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8、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9、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10、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也不受人们控制,尤其是强烈的地震,难免有伤亡。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就是我们在面对灾难时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强大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四川历史上的大地震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看,四川是中国地震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四川的地震大多分布在东经104度以西地区,主要集中在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松潘-较场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理塘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等。有明确文字记载、震级在七级或超过七级以上的地震有过10多次。

四川历史上的发生过的地震

1)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公元814年4月6日),发生在四川西昌一带;

2)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公元1216年3月24日),发生在四川马湖一带;

3)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536年3月29日),发生在四川西昌北;

4)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725年8月1日),发生在四川康定一带;

5)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公元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再次发生大地震,不过,震中南移;

6)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公元1786年6月10日),发生在四川泸定一带;

7)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816年12月8日),发生在四川炉霍一带;

8)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公元1850年9月12日)。发生在四川西昌、普格间,被砸死的有20652人;

9)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公元1870年4月11日),发生在四川巴塘一带;

10)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893年8月29日),发生在四川道孚乾宁一带;

11)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日(1904年8月30日),发生在四川道孚一带;

12)1933年8月25日迭溪地震,7.5级,二万多人死亡,发生在茂汶县迭溪。

今天小编对四川历史上的大地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震急救措施

全文共 1504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也是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当地震发生后,我们首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然后想办法自救,那么大家知道地震如何自救吗?地震的自救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 。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2]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3]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地震急救措施

一、地震后的个人自救方法

一次大震发生后,到处是断坦残壁,危楼及倒房构成的瓦砾堆。在没有外来人员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项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斗争。时间就是生命,从历次大地震的经验得知,地震发生后,一天内扒出的人,救活率可达80%,第二吞们有30-40%,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地震对人身的伤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压后,要做到。

1、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要有勇气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是自救过程中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

2、被压埋后,注意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及意外事故,尽量活动手和脚,消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3、被埋压后,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设法爬出去,无法爬出去时,不要大声呼喊,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叫,或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求救。

4、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食物和水,并计划使用,乐观等待时机,想办法与外面援救人员取得联系。

二、地震后的群众互救方法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工作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减少伤亡。震后救人的原则是:

1、在互救过程中,要有组织,讲究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首先通过侦听、呼叫、询问及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判断被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在开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点点拨,不可用利器刨挖。

2、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互救中,应利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4、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应保护支撑物,清除埋压物,才能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5、清除压埋物及钻凿、分割时,有条件的要泼水,以防伤员呛闷而死。

6、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保护通风,递送食品,静等时机再进行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庭地震安全知识

全文共 1412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是对人类最具威胁性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家庭要如何防震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家庭地震安全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地震安全知识——遇到地震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地震,根据房屋结构的不同及距震中远近,从地震初动到房屋倒塌会有十几秒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避震。

1、如果在平房里,能直接跑到室外是最安全的。如果来不及,可迅速趴在床边、躲在桌旁(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如果房屋开始倒塌,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后再撤到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处在楼房的一、二层,无危险坠落物掉落,可迅速跑到楼外避震。如果来不及或处在较高的楼层,要及时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或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躲避。如厕所、厨房、墙根、储藏室、坚固的桌下、床边、农村土炕炕沿下、低矮而坚固的家具旁及房间内侧的墙角、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等。

3、选择好躲避处后应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采用蹲下或坐下姿势,脸朝下,双臂护头,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

应急注意事项

1、遇震不要惊慌,要从容镇定,不盲目乱跑。

2、不要待在床上,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在楼梯间躲避,也不要乘坐电梯,更不要跳楼。

3、应远离吊顶、吊灯下,无支撑物的空房间内,外墙、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水泥预制板墙、门柱旁边等危险处。

4、如同时遇到燃气或有毒气体泄漏,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逆风躲避。

5、躲进房间后,要把门打开,以便于逃生或他人救援。

6、在教室内遇到地震时,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指挥,快速撤离。来不及撤离时,可迅速躲到课桌下,双手抓住桌腿,也可躲在课桌、实验台旁边,或躲避在教室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并用双手保护好头部。

看过“家庭地震安全知识“

家庭地震安全知识——地震征兆

1、地下水异常。指井水、泉水等出现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水位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柚竭或涌出等异常现象。人们总结成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生活中家畜及蛇、老鼠等动物在地震来临前都有所预感,会出现反常现象。人们总结成谚语: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3、气象异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久旱不

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等。另外,地震前往往会看到浮云在天空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地震中心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4、地声异常。指震前从地下发出像炮响雷鸣、重车行驶、大风鼓荡一样的声响。如果在震中区,3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前往往可听到。

5、地光异常。指震前出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银蓝色、白紫色等混合色光亮。光亮形态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地光多在震前几小时至几分钟内出现,往往持续几秒钟时间,出现的范围也较大。

6、地气异常。指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白、黑、黄或无色的雾气。雾气往往伴有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7、地动异常。指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往往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

8、地鼓异常。指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9、电磁异常。常表现为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家用电器出现异常,尤其是收音机失灵。还表现为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可产生在火山喷发的前夕,亦可在火山喷发的同时。其特点是震源常限于火山活动地带,一般深度不超过10公里的浅源地震,震级较大,多属于没有主震的地震群型,影响范围小。火山地震一般较小,为数不多,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通常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就是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分别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的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之间的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带是地球上另一个巨大的火山地震带。当两个大板块碰撞挤压时,就可出现高山、高原,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地震、火山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因地层构造发生变化,能量迅速释放而形成。

今天小编对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有哪几种类型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1833年中国云南省崇明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1833年中国云南省崇明地震造成重大损失。云南省东部从南到北串珠似排列的坝子(高原盆地)是富庶的农业区,人口较稠密,经济发达,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属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最南段,历史上曾发生过30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1833年9月6日中午时分发生在崇明县杨林一带的地震破坏最严重,震中烈度达到11度,死亡万余人,距震中400多公里的滇西保山和四川省西昌、盐源、贵州省六技等地都有人感觉到震动。

这次地震的破坏面积达到20万平方公里左右,最严重的是崇明、宜良两县。崇明县城垣倾记过半,城乡20座寺庙、亭阁崩颓倒塌,永济石桥(五孔)摇平,聚川桥、专龙桥、镇水桥、锁水桥坍塌。杨林庙宇民房几全倒尽。全县倒塌房屋8万余间,死亡6700余人。城乡普遍地裂地陷山崩,回族坟墓裂开尺许。地裂缝带自崇明县北的寻甸车湖海尾村起向南延伸90余公里至澄江县阳宗附近止,崇明县罗邦忖、兔街、狗街、董官营、龙街、鱼枝木村等忖地裂缝首尾相接,缝宽几十厘米至l米余,杨林营山和鱼枝本村有人和牛掉入地裂缝中被夹死,董官营地陷成塘。山坡上石头飞腾,河塘中水簸上岸,人被震倒,河岸边的人被抛掷过河,可见震动之猛烈。

宜良县城内房屋倒塌十之八九,县西北村邑更重,片瓦不存。庙宇、民屋、学宫、书院尽倒塌,三元宫变为废墟,十三层的文笔砖塔塔顶震落,石佛像被甩出。山崩地裂阻塞河流,河流改造,泉池枯竭。县西部的前所、凤鸣、汤池、辉回邑等村伤亡惨重。全县倒塌房屋数千间,死亡数千人。

澄江、寻甸、昆明、呈贡、晋宁、路南、个旧等县市灾情亦十分严重。昆明城垣多圯,城楼半倾,东寺塔倒塌,西寺塔顶落身裂,城南官渡妙湛寺西塔倾倒,东塔震裂,万里坊、斗母阁、西山三清阁、玉皇阁、官渡文明阁、土主庙、文庙、武庙、凤鸣山上的金殿太和宫和新修的殿宇、牌坊、茶座等二三十处寺庙倒塌,民房倒塌7400余间,死亡611人,伤234人。巡津街土桥、大板桥震裂,西山岩崩,滇池水沸。个旧民房庙宇多现塌,观音桥、骑龙桥、锁龙桥被震垮,乍甸庙宇崩颓,民房倒塌近半,锡、铜各厂?炉房也多拥塌,死亡285人,伤100多人。澄江死亡1237人,寻甸死亡1023人。

滇东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虽不如滇西频繁,但自1833年大地震之后,已有150多年没有发生较严重的地震灾害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危险性勿庸置疑。因此地震研究工作在倾注于滇西的同时,万万不可忘却了滇东日愈迫近眉睫的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它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从南美洲的南端开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那么,大家是否了解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成因呢?

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其东部是由于纳斯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潜没于向西移动的南美洲板块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以及细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则潜没于北美洲板块之下。向西北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的东北部分潜没于阿留申群岛弧之下,较西的部分则潜没于堪察加-千岛群岛弧之下;太平洋板块的南面部分情况较复杂,一些面积较小的板块从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布干维尔岛、汤加和新西兰与其碰撞。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及阿尔卑斯带之间,东北部的岛屿包括新几内亚靠近环太平洋火山带;南部及西部的苏门答腊、爪哇、峇里、弗洛里斯岛及帝汶岛则靠近阿尔卑斯带。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和自然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疆哪些城市在地震带上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世纪以来,新疆境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104次,其中7级地震14次;8级地震2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天山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以及西昆仑地震带。

新疆的地震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域:

乌恰-喀什地区(包括巴楚-伽师)。是中国大陆主要的强震活动区,历史上曾发生过1902年阿图什8级大震。1900年以来平均2.5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尤其是1996年-2003年期间,在伽师附近连续发生12次6级地震,形成了近些年中国大陆6级地震集中活动区,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也是最严重的。

乌什-柯坪地区。是新疆6级地震的主要活动区,上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地震22次,约5年发生1次6级地震,地震活动水平高于天山地震带其他区段。

南天山东段(包括库尔勒-轮台-库车-拜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1906年和1949年库车2次7.3级地震和6次6级地震。最近20多年以5级地震活动为主。1998-1999年经历了一组5级地震活动。

北天山地震带(包括乌鲁木齐-西部边界)。曾是新疆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之一,二十世纪上半期发生过3次7级地震和10余次6级地震。

阿尔泰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大,但频度相对较低。2003年9月27日,在阿尔泰北部边境的俄罗斯境内又发生7.9级地震。

今天小编对新疆哪些城市在地震带上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由什么造成 地震是什么灾害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灾害伤亡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倒塌以及地面破坏造成的。地震灾害会造成各类建筑物与设备、设施的损坏,也会造成交通和通讯中断,甚至破坏生命线工程设施。地震灾害也可能间接引起火灾、爆炸、瘟疫等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的分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七类:超微震(震级小于1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和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注意什么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紧急避险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地震来临时我们应对的相关措施,欢迎阅读。

地震来了怎么办:5个应对措施

1保持镇定、头脑清醒。

防止因过度紧张或情绪激动而造成的损失;沉着冷静面对突发事件

如果有可能的话,尽可能跑到室外安全的地方,开阔、结实的地面

但是不要你争我抢,要保持秩序,否则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事情

2不要在风扇、点灯或可能掉落重物的地方,远离窗户、玻璃等

3如果没有时间逃到外面,就应该在室内找到一个容易支撑起三角空间的地方,注意空间不要太大,防止塌下

4身体应采取蜷缩的方式,自己尽可能降低重心;保护自己的身体。

5抓牢身边的牢固的东西。

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应对地震5个要点

1,如果是在平房,应迅速头顶保护物跑到屋外;来不及跑时可以躲在桌下、床下或其它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者衣服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2,如果是住在楼房,则应迅速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适用电梯,更不能跳楼,待强震后迅速有序撤离。准备梯子、绳索以备被关在室内可以逃离。

3,身处闹市的话,则应注意保护头部,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玻璃窗、广告牌、门柱、墙壁都是需要躲避的危险物,不能作为扶靠的对象。

4,如果在汽车行驶中,则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杠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停车,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以免妨碍遇难人群和救援车辆通行。

5,不幸在野外的话,应尽快找固定岩体的高处集中避险,不要让自己在低洼地带,并找出火种点燃火堆,在海边的话还应该防范海啸,迅速找到安全地带避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震防震减灾知识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震减灾的能力。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地震防震减灾知识,欢迎阅读。

避震减灾的基本原则

☆就近躲避。

☆选择室内结实、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高层楼房:注意不要乘坐或躲到电梯里,不要跟随人群向楼下拥挤逃生,不要盲目跳楼逃生。

☆公共场所:不要盲目拥向出口,要听从指挥,有秩序撤离,若被人群拥挤,应双手交叉抱在胸部,保护自己。

☆乘坐公共汽车时: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车、将车停在路边;乘客应紧抓座椅,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并用衣物护住头部;不要车没停稳就从窗户跳车。

☆驾车时:把车开到远离道路的地方停下;不要紧急刹车;不要在桥上和桥下停留。

☆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宽阔的地方趴下或蹲下。

☆郊外避震:避开山崖、陡峭的山坡、山脚等危险地带。

☆井下工作时:不要慌忙拥向井口逃生,应在有支撑物的巷道内避震,不站在井口、井内交叉口、井下通道的拐弯处。

☆学校避震: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就近躲避,千万不要跑到建筑物下面躲避。

地震防震减灾知识

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家庭防震减灾准备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只有十几秒的预警时间,所以在平时做好家庭防震准备非常必要。

1准备食品和水

2加固房屋

3把墙上的悬挂物和高大家具商的物品取下来,或将其固定。

4清理杂物,保持门口、楼道畅通。

5将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放在安全地带。

6清理阳台护墙,把花盆等杂物取下来。

7及时清理墙角杂物,平时多留意家中的安全三角地带,如桌旁、床边、沙发旁等,以便震时藏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震时遇到火灾的正确处理方法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火灾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应该注意:女士如果穿丝袜之类的东西请脱掉,因为丝袜这类的物质燃烧容易附着在皮肤上。

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的补充,促旺火势。当身上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更有效。

按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面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

今天小编对地震时遇到火灾的正确处理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过后怎么防止传染瘟疫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