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优秀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68

文章

183

施甸蒋氏祠堂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施甸蒋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蒋氏祠堂

“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这是木瓜榔村的蒋氏武略祠大门所见的两幅楹联,楹联暗示出“耶律”、“阿”、“莽”、“蒋”四姓氏之间存在的关联。蒋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经破败,门口的这两幅楹联因地震损坏有一半几乎不能辩识;祠堂正中挂着“武略祠”的匾额,匾额的左上写着“契丹建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后裔太阿苏鲁任元末万户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长官司首任长官后封为承直郎武略将军”。由此可见,这个蒋氏祠堂是为纪念先祖阿苏鲁而立,并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但“阿”姓又如何演变为“蒋”姓的呢?

在施甸有“汉家蒋”、“阿莽蒋”两个蒋氏,其中“阿莽蒋”自称为契丹的后裔。记者在施甸见到了对自己姓氏史颇有研究的蒋启坤先生,蒋先生告诉记者,其先父蒋蔚复曾收藏过不少族谱和家谱资料,其中《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的“青牛白马”图最能说明问题,据蒋先生的描述,该图正中是一棵高大的青松,两侧是并排的4棵小青松,大青松的左前方画有一条河,一男子骑白马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右前方也画有一条河,一女子骑青牛,同样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据孟志东等专家们的解读,山是木叶山,大青松象征的是契丹人的始祖,四棵小青松代表契丹后来的八部,两位男女意味着生育契丹的夫妇,左前方的河为土河、右前方是潢河。这个解读与史籍所载的契丹人起源传说基本相符。

从1995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课题,而云南契丹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墓葬中提取标本,并从标本中提取DNA,与此同时,课题组在保山市的后庄村、龙洞村和施甸的木瓜榔村、大竹棚村采集蒋姓人氏的血样100份,并提取DNA,通过DNA测序检测,最后的结论是,在进行分析过的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具有与契丹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后裔,而云南保山、施甸的“蒋姓”人氏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结合历史资料判断,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由此,施甸契丹后裔的确认问题最终画上了一个0的句号。

地址:施甸县木瓜榔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李金镛祠堂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李金镛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金沟林场长满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山坡上。建于1998年,2007年重建,祠堂门前有长阶通到山脚,两侧苍松翠柏,绿草茵茵,整座祠堂为木质结构,雕梁飞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史海钩沉的感觉。

沿着台阶向上步行,踏进庭院,迎面便是正祠堂,门上方檐下面镶嵌着镏金的“李金镛祠堂”匾,两侧门柱对联:“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堂内供奉着李金镛身着官服坐在虎皮座椅上的塑像,左右是名人题写的匾额、挂联,记录了李金镛的生平,牌位下是采金人供奉的祭器等。正堂两侧对称的东西厢房为功德馆和幕僚馆,展示着李金镛、袁大化等人的生平简介,漠河金厂发展史,开采黄金的工艺流程,使用的机器、工具、文物等。

李金镛(1835-1890)字秋亭,号御翼,江苏无锡人,早年随父经商,后用银两捐得官位,为同知。因清正廉洁,赈灾有功,从直隶调长春任知府。1887年4月,经李鸿章举荐,又从长春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事宜。他带员弁数十人到漠河后,获得了建矿的第一手资料,并制定了《筹议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并积极奔波于天津、上海、烟台等地,募集资金、招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军火,对办矿的筹划极为周到慎密。1888年10月,李金镛带领同僚和矿工近千人抵达漠河,首先组建了漠矿营操练军队,后创办金矿,祭山开工。

李金镛对沙俄盗匪不卑不亢,足智多谋、大义凛然,致使沙俄畏惧其威势,使漠河金矿成为近代最为成功的矿业而名扬全国。

李金镛对矿业外事日理万机、呕心沥血、百般辛劳、积劳成疾,于1890年8月14日病故于漠河,时年56岁。

“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这是世人对李金镛为官清正,实业兴边,驱寇爱国,稳固疆域的功德颂扬。

因李金镛被称为“金圣”,所以以往的淘金者在淘金前必先来此拜祭,此处已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李金镛(1835-1890年),字秋亭,号丽卿。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人。清末大臣。少时务农,膂力过人。家乡地势低洼,常有水患。他热心地方公益,于咸丰五年(1855年)发起集资整修杨家圩、界溪圩堤岸。不久赴沪经商,与人合资开设招商客栈,与-巨商交往,结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他将经商所得常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咸丰十年带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因战争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上宝祠堂群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上宝祠堂群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宝祠堂群位于县城东北面约四十公里的马安乡上宝村。为宝溪钟氏宗祠,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保存好有钟氏宗祠、东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绪、民国等历代均进行过维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布,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分“专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余祠堂均座西朝东。祠堂均为砖木结,穿斗抬梁构架,硬山顶,马头墙,清水墙面。前厅大部分设有装饰富丽的藻井。有的大门为牌楼式上饰各种人物、花草纹砖雕和灰雕;有的大门为檐廊式。具有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宝村:上宝村位于于都县马安乡东北部、319国道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山川相映,钟灵毓秀。上宝村在几百年的岁月里,钟氏聚族而居,依靠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村中宗族活动遗址随处可见,特别家族谱牒和遍布村巷的上保宗祠,更是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2003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上宝村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上宝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贯寺李家祠堂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贯寺李家祠堂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镇贯寺村,清至民国家祠建筑。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东西厢房、牌坊门构成。堂屋三开间,单坡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三开间,单坡硬山顶;明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大门楼,两侧次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小门楼,大小楼之间有四座相连的单檐双坡悬山顶小夹楼,通宽13米;牌坊门楼为仿木构建筑砖雕砌筑,除雕出结构外,还有二十四孝图、八仙、瑞草瑞兽等图案,雕工精细,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

贯寺村:贯寺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杭头宋氏祠堂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杭头宋氏祠堂为临沂市文物保护单位。

杭头宋氏祠堂位于苍山县向城镇杭头村西南,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该祠堂初建于明崇祯九年九月(1636年),由宋氏九世祖宋之普、宋之韩等人筹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宋氏十五世祖宋献章等人修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后重修。该祠堂现存房屋9间.正殿3间,坐北朝南,设有走廊,全是木质顶柱,正殿内正面为后来修建的神龛,供奉宋氏先祖牌位,神龛右侧有万历年、民国二十四年立宋氏先祖墓碑。正殿为砖木结构,屋顶硬山式,上覆灰色筒瓦,瓦头有猫头等纹饰、正殿门两侧有“册”形窗户。东西配殿各3间,结构同正堂;门楼,砖木结构,屋檐起脊,饰祥瑞饰图案;院内南墙两旁各嵌有修祠捐款、地着名录碑,并立有一块“罗先生墓碑”。该祠堂为苍山望族宋氏遗留的古建筑,保存东西23米,南北26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临沂市古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以及明清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杭头宋氏祠堂是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头村:杭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鸿北王氏祠堂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鸿北王氏祠堂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鸿北王氏祠堂位于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年代为清。

二○○九年六月十九日,鸿北王氏祠堂被公布为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祠堂后殿西北角为基点,向东延伸260米,向南延伸480米,向西延伸140米,向北延伸100米。

鸿畅镇:禹州市辖镇。1968年建鸿畅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区20公里。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5.4万。禹(州)神(垕)~公路从镇中穿过。兰河纵贯境内。辖孟大沟、李金寨、刘家沟、张湾、贾湾、朱西、朱东、许家沟、东高村、藏风沟、葛家沟、杜北、杜南、岗沟石、新杨楼、涧头河、王沟、谢庄、老君堂、杨河、山底吴、张庄、岗刘、柏村、三管赵、冀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仁里下祠堂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仁里下祠堂为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仁里下祠堂

坐落在绩溪县瀛洲乡仁里村村中,建于清代,坐西北朝东南,祠堂名为“敬爱堂”。分前、中、后三进,占地面积687平方米,前进门楼,面阔五间。歇山屋顶,砌封火墙,抬梁式构架,设拱轩顶,中开仪门。斗拱承挑出檐,三合土地坪。门楼后是庭院,条石地坪,东西两侧是廊,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屋顶,抬梁构架,三合土地坪,寝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屋顶,抬梁穿斗并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前檐及东西稍间有石雕栏板11组,条石踏步登上寝楼,有天井。祠堂内的额枋、雀替、驼峰雕刻非常精美,艺术价值较高。2011年6月21日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保单位,批准文号为绩政【2011】46号;2016年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宣政秘【2016】219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木顶寨张家祠堂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木顶寨张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木顶寨张家祠堂位于通江县云昙乡木顶寨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9年,木顶寨张家祠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祠堂本体四周向外延伸30米为保护范围。

建筑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云昙乡:通江县辖乡。1952年置云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42公里。面积34.9平方公里,人口0.7万。通公路。辖云昙、蒲家坪、印顶寨、木顶寨、神口河、穿石梁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宗祠与祠堂的区别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祠堂就是宗祠,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祠,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如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由尊明祠(五间祠),澄碧苏公祠,丛兰苏公祠,逸云苏公祠和何求苏公祠等五所明清祠堂组成。

尊明祠 又名兹德堂,俗称“五间祠”,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头进和中座,面积1107.2平方米,整所祠堂从形制到建材都保留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建筑总宽32.45米,中座深三间,七架粱加前后各四步梁,纵深达14米,这尺度在省内现存的五开间,七架梁古建筑中实为罕见。

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对尊明祠的评价是:其建筑梁架及石柱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形制为民间祠堂中少见的五开间,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其大殿建筑风格雄大而不失优雅,细部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何求苏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内尚存明代古井一眼。现存祠堂面积386.28平方米,硬山墙,龙船脊,祠堂两旁有门巷。一座砖石结构的牌坊把天井隔成两半。牌坊双面石刻坊额,前面坊额“世承天宠”,是明代诗人学者,南园后五子"之一,陈村人欧大任题赠,其上款苏顺为北厅房的十三世祖,受封“儒林郎”,与欧大任是亲家;背面坊额“博学鸿词”,是刘庶“为乾隆元年部举鸿博古侪苏老先生珥题”。苏珥号古侪,北厅房二十一世祖,是广东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乾隆元年曾被荐举而没有赴京应试。

逸云苏公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两进,总宽10.88米,深16.8米,建于清代中后期,为碧江苏氏北厅房的私伙祠,镬耳山墙,灰塑博古脊,建筑主体完好。头进水磨青砖外墙,凹肚式大门。后座大堂仅设两根金柱,瓜柱抬梁式梁架前端借助次间前檐墙承托,结构有别于常见的祠堂四柱大厅。厅内红石祭坛,仍十分精美。

丛兰苏公祠建于清代中期,与澄碧祠隔一小巷,两所祠堂在巷内有侧门互通。丛兰词面阔三间,进深三座,总宽11.4米,深34.3米,面积381.1平方米,后寝已坍塌。丛兰词的建筑布局与澄碧祠十分近似,但规模略逊。中座大殿的金柱柱质呈花瓶状,雕刻精美。

正门仍保留着苏鹤题写于清嘉庆十一年(1767年)的石门匾,可见其建筑年代晚于澄碧祠。

澄碧苏公祠

澄碧苏公祠

澄碧苏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堂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三座,总宽12.75米,深37.14米,面积473.53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砖雕墀头。头进设塾,花岗石方柱弓梁,雕刻精细。外山墙两旁为对称的外巷,均设巷门楼,形似青云巷。

碧江社区:碧江社区居委会位于北滘镇镇区东北5.8公里处,是顺德的“东大门”;辖区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共有12个居民小组,社区常住人口28000人,其中户籍人口14827人。据县志记载:碧江源于宋代建村,古称“迫岗”,因村内土岗有二岩石相互挤迫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并沿用至今。碧江原属番禺紫泥司龙头堡,明景泰三年(1452年)划入顺德县治,民国期间属第三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通城黄家祠堂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通城黄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通城县苏维埃驻地——黄家祠堂。黄家祠堂在塘湖镇荻田村。

1931年2月,在此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30人,正式选举产生“通城县苏维埃”。此后,黄家祠堂遂成为县苏维埃驻地,一直到1936年。

荻田村:荻田村位于通城县城东部20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2922人。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凝聚着厚重的红色历史,令人肃然起敬。开国元勋罗荣桓元帅于1927年8月20日在这里组织发动了通城县农民-,夺取县城,拉开了湘鄂赣边界和鄂南秋收-的序幕,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县级革命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这里曾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涌现出了黄全德、金旺炳、王高升等大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僧格林沁祠堂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格林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僧格林沁祠堂在东城宽街47号。又称显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二门l间。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现为宽街小学。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僧格林沁(?一1865),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1834年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都统。在镇压捻军中,被义军杀死。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

景点位置

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47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胡氏故居及祠堂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胡氏故居祠堂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故居及祠堂

时代:清

地址:富平县庄里镇西关59号

保护范围:民居、祠堂整体建筑及院落。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5米。

2018年,胡氏故居及祠堂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庄里镇:庄里镇位于富平县城西北13公里,为历史名镇、渭北工业重镇,2002年又被列入全国小城镇建设百名示范镇,面积98平方公里,辖23个村、126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总人口6.38万,有陕西压延设备厂、陕西省水泵厂、陕西省钢球厂、省煤田地质水文斟探队等中省企业9个,总投资15亿元,年产6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浙江光宇集团富平水泥有限公司落户庄里,目前,征地工作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槐荫赵氏祠堂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槐荫赵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槐荫赵氏祠堂,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中央。民国二十四年(1935),赵承绶出资、赵戴文主持,由娘娘堂原祠迁建现址。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厢房面宽九间,中为门洞,深六椽,硬山灰瓦卷棚顶,原匾已毁,于2001年新书匾“三晋世族”。正面祠堂面宽九间,进深七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黄琉璃剪边灰瓦心。内设神龛五间,满摆各世神位。祠堂于2001年揭顶维修,梁架未动。西纠首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斗栱耍头龙形,左右伸出花牙子。纠首房左右各有耳房二间,深三椽,硬山灰瓦顶。东面新建碑廊房,新碑3通,金明昌二年(1191)石经幢1座。

信息来源:忻州网

槐荫村:槐荫村背靠龙山,前临滹沱河、小银河,二水合流,风景奇秀,气候温和湿润,海拔740米,春天来的特别早,被誉为“槐荫春绿”。整个村庄坐北向南,地形狭长,东西长达4公里,村民院落分布在高岗深沟之中,其间有明清建筑的院落多处,文物古迹多处,特别是村中间坐落着1934年就建成的学校,学校随地形高低分为五层,七个院落,布局高低相间,错落有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20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兰村祠堂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兰村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泸溪县兰村的祠堂,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乡间的绿野上。它们虽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仍体现了湖湘建筑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湘西地区的特点。

兰村的祠堂都是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体四面围绕,其内为木结构屋架。

高耸的青砖围墙,将外界的杂乱尘世阻隔在外,更增添了几分家族祠堂的庄重气氛。两侧的封火山墙处理也很有湘西的地方特色。正门入口的立面也十分讲究。门洞外用灰浆砌筑门套,大门上方两侧的墙体上有铁壁虎一对,做成避邪图案或宝瓶、花瓣等形状。这些构件都表达着劳动人民对家族的尊重,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祠堂内部布局上,稍微讲究的祠堂入口处为亭阁木构建筑,等级差一点的则为门廊。中间为开敞天井,后部为议事和祭祖用的大堂。大堂两侧各有小间,供储藏祭祖用具及祖宗牌位。

有些祠堂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毁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可以依稀看到往日的辉煌。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家族内部的许多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进行,而到祠堂参加祭祀仪式则是这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共同祭祀,话着的人与祖先或多或少地在心灵上得到了沟通,同时也增强了宗族成员的同源意识,使相互之间更加亲近和团结。

这种场所以围绕家族活动为目的,这正是几千年来祠堂兴盛不衰的原因。处在兰村小村落中的祠堂,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也不失精致,可见对“家”的重视和眷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张秋马家祠堂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张秋马祠堂为阳谷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秋马家祠堂年代为清,位于阳谷县张秋镇东街。

2014年,张秋马家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秋镇:张秋镇位于县城东部。张秋之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北宋设张秋镇。1940年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县建镇,先后设张秋区、张秋人民公社。1984年设张秋镇至今。 张秋镇位于阳谷县城东二十公里,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北与阿城镇毗邻,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其中回族1780人。闻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阳冈坐落在辖区内,京杭大运河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午汲胡家祠堂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午汲胡家祠堂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午汲胡家祠堂位于武安市午汲镇,年代为清。

午汲胡家祠堂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午汲镇:地处武安市西南,紧邻城区,总面积72平方千米,辖28个行政村,10500户,36000口人,耕地3600公顷。2003年人均纯收入4564元,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7亿元。午汲镇地理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309国道、邢都两条公路,邯长铁路穿境而过,镇域西部有丰富的铁矿石、煤炭、石灰石资源。近几年来,午汲镇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积极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山宁氏祠堂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古山宁氏祠堂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古山宁氏祠堂位于邵武市沿山镇古山村,时代为清代。

古山宁氏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山村:名称来历:因村部驻地上在远古山时期就有好几座遗传在当地闻名的山:狮子山、象鼻山、旗山、遥平山等因而得名为古山,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7°21′00.8″,北纬27°18′25.3″,海拔高度238米,地处邵武西北部,东与沿山村接壤,西邻百樵村,南与三元村交界,北邻里居村、危家戈村。部驻古山中央地段,本村共有2条主要交通要道,分别为中央主街—古山街、古兴路、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自贡陈家祠堂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自贡陈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贡陈家祠堂位于自贡市贡井老街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760m2。于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位于贡井老街顺岩碥33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正厅、厢房廊楼、戏楼构建而成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其建筑精巧玲珑,木雕、石雕、泥塑美轮美奂,是清代川南地区民居宗祠的典型代表。该祠堂曾作为清朝荣县贡井分县第82任县丞居所,是中国古代首批工业生产专设行政区划和自贡因盐设市的珍贵历史物证。

陈家祠堂是一颗建筑艺术明珠。祠堂整体为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构架,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等雕刻雕塑艺术一应俱全,镂雕、阴刻、浮雕多种技法并用,山门、戏楼,大殿上的石雕、木雕均异常精美,尤以戏台眉板上的木雕为精华。雕刻物上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山门采用青绿色调为主,戏楼、大殿木雕则施青、绿、金色,空档处施红色,其图案有线纹、花卉、人物场景,及龙纹、楷体书法等。雕刻内容少见佛、道,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有关礼教的也较少,反映了生活在异乡的移民谋生的艰难和思想的自由。此外,还有不少现已失传的传统剧目及“剧照”。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外1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20米,西、北分别至保护范围外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元好问祠堂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元好问祠堂为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好问祠堂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南北大街北部84号。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创建于清道光年间,20世纪50年代及2006年维修,现存为清代。中轴线上有西大厅,两侧南北各存有碑房11间。祠堂主人元好问(1190-1257),金元时期文坛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现存西大厅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式,为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大厅右侧檐下有“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碑1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应松祠堂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高应松祠堂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应松祠堂

位于长乐市古槐镇洋布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知县王遵道建,全称“锦屿高氏忠烈祠”。清代及民国时期均有修葺。前后两进,保留明代祠堂建筑规制,尚存牌匾10余块。

1986年,长乐县(今长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应松(1212~1276)高应松,字筼亩,屿头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应松少时端重有志,勤奋好学。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举人,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擢礼部员外郎,翰林院权直。理宗死,历度宗,至恭帝赵。赵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主国政。元统帅伯颜领兵攻宋,从襄阳顺汉水入长江,沿-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