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一共有多重(实用20篇)

浏览

563

文章

1000

篇1:地球运动吗?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时期,许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算是一个最愚蠢不过的问题了,怎么能对这个问题还抱有疑问呢?我们看到的地球绝对是“静止不动”的,问这种问题的人看来是思想有问题了。那为什么仍然会有人提出这类问题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宇宙空间的一切物质都是处于运动状态中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跨越天空,从西边落下。月亮也一样。群星似乎都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绕着大圈旋转。离北极星较远的星体也同样沿着与地平线交叉的足够大的轨道运行。它们都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天空中的这些运动并没引起多数人的好奇,对他们来讲,“地球绝对保持静止不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宇宙中的物体都围绕着它转动,每天转一圈儿,周而复始。那为什么还有人要怀疑这个“客观事实”呢?一些人则又提出是否有这种可能,就是天空是静止不动的,而地球在它下面旋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疑问似乎不值一驳,这简直再明显不过了,像地球这么庞大的天体当然是不会运动了。

你坐过火车没有?如果坐过,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即在你旁边有一列火车,突然,你看到旁边这列火车起动了,并且慢慢地向后退去,你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火车不朝前走而向后跑呢?不一会儿,隔壁这列火车后退得越来越远了,连火车头也跑到你的车窗后面去了。此时,你若注意观察一下车窗外的风景,就会吃惊地发现,景物也在向后退!你马上就会明白,原来是你自己的火车在向前开,而旁边的那列火车在原地根本没动。只要你坐的那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平稳的,你就说不出到底是哪列火车在前进,哪列火车是静止的。因此,由于我们没有感觉到地球是在运动,也就认为它是静止不动的。

和我们相比,前人落后得多,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坐这么平稳的火车旅行的滋味,所以也就没有上述的感觉和体会。过去的人,只有靠走、跑,或是行走在颠簸泥泞的路上,或是骑在一匹飞奔的马上,所有这些产生的都是一种不规则的运动,因此也就使人们提不出类似上述所提到的问题,即“我们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火车上。假设你是坐在火车后面,观察到相邻的那列火车慢慢向后退去。现在验证一下是隔壁那列火车运动,还是你自己坐的这列火车在动。你可以沿着另一方向观察。通过火车车窗,你能看见对面的车站和城镇街道,如果你发现这些景物也是在向后退,那你就会明白,是你自己的火车在动,而不是相邻的那列火车在动。地球和天空也同样类似于这种情况,只不过无法借助于自然景观的帮助。

就我们所知,大约在公元前 350 年时,第一位提出地球在转动,而不是天空在运动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希拉克雷第斯。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重视这个观点。1609 年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利用一架很原始的望远镜观察天空时,发现太阳上有一些黑色的斑点。在他夜以继日的观察中,他注意到那些黑色的斑点在缓缓地绕着太阳移动,于是他认为:太阳是绕着一条看不见的轴线缓缓地旋转,他称之为自转。这条轴线被称作是它的“自转轴”,完成一圈自转需 27 天左右。

他想:既然太阳能自转,那么地球为什么不能呢?为什么不能 24 小时转一周呢?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强烈的反对。1633 年,天主教强迫伽利略当众违心地重申了教皇的观点,即“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可是这一举动使保守派们没有捞到任何好处。1665 年,意大利籍法国天文学家詹·多曼尼克·卡西尼当众指出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24.5 小时, 1668 年,他声明木星的自转周期是 10 天。以后,科学家们开始猜想地球也在自转:它是以一种有规律的、平稳的方式进行自转的,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然而,地球自转的这个事实并不是建立在其他星球自转为条件的基础上的;当天文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宇宙是多么浩瀚无际(下面我们会提到)时,“地球静止不动,整个宇宙空间围绕着它转”这种理论就越来越不成立了。

1851 年之前,没有人能够形象地向公众展示天体是如何自转的。后来,有一位名叫珍·B.L.傅柯的法国物理学家,将一座很长很重的摆钟悬挂在教堂的天花板上,让它左右摆动,摆钟的底部有个钉子,正好可以在教堂洒满沙子的地板上划下痕迹。这座摆钟在同一平面上一小时又一小时地持续摆动,可是钉子在地板上划下的痕迹却慢慢地不时地变化着方向,正如同地球在摆钟下方转动一样。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地球在转动。现在,人类可以飞上月球,从那儿,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地球的确是在不停地转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生命基础物质很可能来源彗星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一项新的实验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最终回答生命如何起源于地球的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创造出包裹在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星际冰晶粒子,并发现这些粒子可以在太空环境中制造生命的关键成分。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新证据”,证明生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在外层空间产生的,并通过陨石或彗星到达地球(在最初10亿年的形成过程中)。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主学院的研究人员与来自法国和中国台湾的学者合作,使用w.m。这些冰晶粒子是在w . m .凯克太空化学研究实验室冷却到5K的超高真空室中复制的。

他们发现,当这些粒子暴露在高能电子形式的电离辐射下(模拟宇宙射线),它们会合成各种磷含氧酸,如磷酸和二磷酸。

“磷化氢对地球上的生物是致命的,”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魏一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生安德鲁·特纳(Andrew Turner)说,“但在星际介质中,外来磷化氢化学物质可以促进罕见的化学反应途径,并引发生物相关分子的形成,如磷的含氧酸,这可能最终导致我们所知的生物分子的进化。”

这份开创性的研究论文题为“磷氧代酸的星际合成”,发表在9月份的《自然通讯》杂志上。除了安德鲁·特纳,夏威夷大学马诺阿校长学院的化学教授拉尔夫·凯泽也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据研究,磷酸和二磷酸是分子生物学中形成生命基本物质的两个基本成分,也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携带遗传信息的DNA位于染色体上。与细胞膜中的磷脂和细胞中作为能量载体的三磷酸腺苷一起,它们形成了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的自我复制物质。

“在我们的实验中,涉及激光的复杂分析与质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相结合,最后检测到磷含氧酸,这些物质可能是在彗星的冰晶中形成的。67P/Chulumov-Gerasimenko就是这样一颗彗星,它所含的磷被认为来自磷化氢,”拉尔夫·凯泽补充道。

研究小组说,在通过陨石或彗星到达地球后,磷的含氧酸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之前就进入了磷化学。因此,了解这些磷含氧酸的合成对于揭示生命起源之前水溶性磷化合物的起源以及它们是如何整合到生物体(不仅包括陆地生物,还包括潜在的宇宙生物)中的非常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如何形成的

全文共 1657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地核的形成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后,岩石变软,铁马上沉积到地心。铁释放出来的重力能又进一步使地球变暖。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颗。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地球有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从那以后,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臭氧层形成。臭氧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为止。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原始地球形成之后,地表温度慢慢升高。因此,地球从表面开始变暖。这个时期的地球,越靠外侧温度越高。随着温度继续上升,表面物质开始熔化。这些熔融物质类似火山岩浆,覆盖在地球表面。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元素裂变与年代测定

存在于太阳系的元素同位素中绝大部分是稳定的元素,在整个太阳系的历史里,其存在量不变。但是,一部分叫作放射性元素的元素不稳定,它们以一定速度裂变成别的元素。因为这种放射性裂变是热反应,所以成为包括地球的各种行星内部的热源。另外,由于元素的裂变速度不受周围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的年代。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科学家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的内核。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9]。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被认为是46 亿年左右。太阳系行星也都是这个年龄。另外,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亿年前的,这些测定有赖于岩石中微量铀、铷、钾等元素的放射性。铀、铷、钾等放射元素具有10 亿年以上的半衰期,为测定地球的年龄提供了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工业废气的排放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能源结构调整,我国化工行业结合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开发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化工废气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地区的化工废气污染得到控制和缓解,工业废气排放现状是怎样的呢?化工废气,按照所含污染物性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含无机污染物的废气,主要来自氮肥、磷肥(含硫酸)、无机盐等行业;第二类为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气,主要来自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农药、燃料、涂料等行业;第三类为既含有机污染物,又含无机污染物的废气,主要来自氯碱、炼焦等行业,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工业废气的排放对地球影响有哪些?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称,2012年空气污染造成约700万人死亡(部分人死亡原因与室内/外空气污染均有关),也就是全球每八位死者中就有一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2、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④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天文知识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每天都呼吸着地球的空气,享受着地球给予我们的一切,然而我们对我们脚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地球天文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地球天文知识

1、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29%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3、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4、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5、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6、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7、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看过“地球天文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谷歌地球怎么用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人喜欢用谷歌地球,它看到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以看各种地形地貌,确实不错。那么谷歌地球怎么用?很多人都不太会使用,接下来详细介绍如何使用谷歌地球?

谷歌地球怎么用?

1、打开谷歌搜索,点击左上角“地图”,切换到地图界面。

2、比如在地图搜索栏里输入河南正阳县,回车。

3、看一下我们得到了河南正阳县的地图,图像中“A”的指示就是正阳县行政区。还可以拖动左边滑块调节地图比例。

4、接着我们看一下正阳县的卫星地图,点击右上角的卫星图标,可得到正阳县的卫星像。

5、这时的卫星图标变成“地图”图标,再点击“地图”就可返回地图界面。

6、用此方法可以看到世界任何一下地方,有的城市分辨率高,可以看到房屋的屋顶,比如看一下矣菲尔铁塔,可以看到铁塔上的游客,很好玩。

谷歌地球怎么用?以上就是使用谷歌地球方法,注意的是在使用谷歌地球的时候网速不能太慢哦,要不然不好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 地球到底怎么了?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

南北极科学考察研究表明:南极与北极海域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变化对于南北极气候影响很大。

笔者曾经在《极地探险》一书中计算过南极海冰变化对于南极气温的影响,指出:近10多年的卫星资料表明,冬季,南极海冰面积于1974年最小,1977年最大,两者相差约400万平方千米。

海冰面积影响气候的变化

极区海冰面积的大小从两方面来影响气候的变化。第一,改变极区的海水-海冰-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这是因为,海冰覆盖面积大时,极区海域的水面减小,从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反之,水面增大,从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增加。第二,改变极区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这是因为,冰面的反照率要比水面的反照率高得多,海冰覆盖面积大时,极区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小,反之,吸收太阳辐射大。

由上可以看出,南极或北极海域海冰面积变化对于南极、北极海域的气温变化影响很大。

另外,研究表明,南极或北极地区海冰面积的变化基本上代表了南半球或北半球海冰面积的变化,因为南半球或北半球海冰基本上集中在南极或北极地区。

为什么北半球风雪交加?

根据笔者在《极地探险》中的计算,今年冬天在北极地区堆积的冷空气显然更强。

北极地区有了强冷空气堆积,这就像在我们的北面有了一个大冷空气库,这个冷空气库的冷空气奔向何方,那就要决定于今年冬天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分布状况。

研究表明,如果在乌拉尔山地区有稳定的高气压区,则其下游(即东亚地区)就是稳定的东亚大气低压槽,盛行偏西北风,我国必然受强冷空气影响。

天气实况表明,今年入冬以来,北美洲和欧洲受到的强冷空气比我国影响更大。

为什么南半球酷暑难熬?

南半球地区两年冬天海冰面积比平均值大大偏低,正好与北半球相反。这样,南半球海域的海洋(包括海冰与水面)输送给大气的热量大大增加。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史上最大的生物辐射,原来是它主导的!

全文共 3461 字

+ 加入清单

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时代,在4.84.43亿年前,紧随寒武纪之后。奥陶纪是地球历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大规模海侵的时代。那是一个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相对激烈的时代。这也是气候差异和冰川发展发生的时代。

在奥陶纪,无脊椎动物如甲鱼等出现在脊椎动物中,但海洋中真正的主角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在那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是海洋生物中最重要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又发生了生物辐射事件,即所谓的“奥陶纪生物辐射”。

从演化水平和分类水平来看,虽然这次大规模的辐射不如“寒武纪大爆发”,但其辐射规模却远远大于后者,后者是寒武纪的3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主要体现在生物门一级的大辐射,而奥陶纪的大辐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有序、科、属一级的生物。

奥陶纪动物群主要由钙质甲壳类腕足动物、三叶虫、半棘皮动物、棘皮动物、苔藓动物、棘皮动物等组成。此外,奥陶纪增加了大量的底栖生物游荡、生态分层和群落复杂性,食物链变得更加复杂和完善。

图1显生宙海洋演化动物群和奥陶纪生物辐射(照片来源:根据詹2017年版杰克·西普科斯基,1978,1981等。)

奥陶纪,各种无脊椎动物“星”竞相发展

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浅海空前繁盛,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以鹦鹉螺为代表的头足类逐渐取代了稀有的虾类,成为海洋中的新霸主和食物链的顶端。

鹦鹉螺是海洋生物诞生以来最大的“身体”动物,最长可达4米。这是奥陶纪真正的海怪。它的头两边都有眼睛,中间有一张嘴,嘴巴里有颚和有齿的舌头,类似鹦鹉的嘴,所以它被称为鹦鹉螺。嘴巴周围有许多长手腕,手腕上有吸盘。他们可以打猎和爬行。鹦鹉螺始于寒武纪晚期,在奥陶纪达到顶峰。

图2奥陶纪巨型鹦鹉螺(照片来源: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铅笔石动物看起来精致可爱。它的形状很奇怪,有些是树状的,有些像张开翅膀飞翔的大雁,有些像张开的弓,但最奇怪的是网兜状的细网笔石,它的表面布满各种网眼,中间形成一个空腔。

笔石非常类似于今天海洋中的杆壁虫,可能属于半角闪石。铅笔石有两种生活方式。原始的石笔动物就像一棵树,固定在海底,然后向上生长。更高级的笔石动物主要以漂浮方式生活,依靠笔石蠕虫的触角摆动和过滤海水中悬浮的有机物。奥陶纪和志留纪是笔石最繁荣的时期。有时在一个标本中可以看到数百种单独的笔石动物,这表明当时海洋中笔石动物是多么丰富。

图3笔石化石(照片来源:张远提供)

三叶虫在寒武纪已经非常繁荣,新的类型在奥陶纪进化。海洋痞子中的三叶虫有扁平的身体和坚硬的头,很容易挖掘。由于大量食肉鹦鹉螺的出现,一些三叶虫的胸部和尾部有许多针用于防御。其他三叶虫也进化出非常聪明的脊椎动物结构来抵抗新出现的天敌鱼类的捕食。

奥陶纪牙形刺极其多样,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那时,大海是牙形刺的天堂,大量牙形刺生活在那里。

奥陶纪腕足动物也极其丰富,总属数是寒武纪的6倍。华南资料表明,早奥陶世晚期,腕足动物辐射始于浅海细碎屑沉积区,晚奥陶世早期,腕足动物辐射占据了更深的海水环境。

图4腕足动物化石(照片来源:詹)

在此期间,海洋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多样化。

奥陶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与生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在台地环境中,有深穴居的双壳类、浅穴居的多毛类、一些腕足类和三叶虫类、低级无柄底栖腕足类、双壳类等。高级固着底栖棘皮动物、苔藓动物、珊瑚、树状笔石、水平软舌蜗牛、底栖游荡三叶虫、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等。,形成从海底到海面不同高度的生态分层。

此外,在陆架水域、海洋水域和斜坡环境中还有游动的头足类动物,以及漂浮的笔石、可疑来源、几丁质和放射虫。因此,在奥陶纪,从海底到海洋表层水,从海岸到深水斜坡带,生态空间被有效地占据,每个生态空间都有相当丰富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图5奥陶纪海洋生态关系食物网(照片来源:·董等,2009)

在奥陶纪的各种生态类型中,底栖生物是主要类型。例如大量爆发的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苔藓植物、珊瑚和海绵,它们在海床上方的不同水层中移动和进食。与此同时,内生菌的数量也开始增加,一些动物(如鳃亚纲动物)可以挖洞或在海床下12厘米以上的深度钻孔。

奥陶纪,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开始兴起,如大型游泳生物——头足类和浮游笔石,它们进化迅速,在不同深度的海水生态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

食物链关系“洗牌”

随着奥陶纪的到来,生物界已经建立的食物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不再是统治寒武纪时代的稀有虾。随着稀有虾的减少,它们已经被体型更大、游泳速度更快、更适应环境的食肉头足类动物取代,如直角石足类动物。它们的后代是现代海洋中的章鱼、鱿鱼和鹦鹉螺,这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它们还以其卓越的游泳和捕食能力在海洋霸主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摄食模式而言,奥陶纪海洋生物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大量不同的滤食性生物。

它们以悬浮物质或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如海底浅层的一些枝角类、珊瑚类和磷壳腕足类过滤器,海底表面的大多数枝角类、单板类和腹足类过滤器,海底下层的钙质甲壳类腕足类过滤器,带有纤毛环,珊瑚和苔藓虫以不同高度的触须为食, 海百合和海百合能以触须(2100厘米)在海底上层为食,这是由于在有纤毛触须的开阔水域和海洋水域中存在着长茎、笔石等过滤物,从而形成海底。大量滤食生物的爆发和食物摄入生态分层的扩大是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重要特征。

奥陶纪增加了一些食肉动物,如头足类动物、帽足类动物、无颚鱼类和在海底移动的海星等。他们中的一些人直接利用各种食肉器官来积极捕猎。

此外,植食性生物也显著增加。除了寒武纪出现的表层和介形类外,在奥陶纪还加入了海胆、一些腹足类、介形类和软壳节肢动物(如核桃虾),以底栖微生物群落为食。与此同时,以海底沉积物淤泥为食的生物继续繁殖,如三叶虫、一些腹足类和介形类。

总的来说,许多底栖和远洋食肉动物的出现以及食草动物群体的增加改善了奥陶纪海洋生物的食物结构。

因此,奥陶纪海洋生物可能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复杂的食物网或食物链。

根据对笔石孔口装饰的功能分析,专家得出结论,笔石可能是许多其他化石物种的食物,其中最有可能的捕食者包括头足类和节肢动物。近年来在浙江和瑞典发现的残体笔石标本,以及在美国奥陶纪地层和瑞典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带有水疱寄生痕迹的笔石标本,为笔石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捕食是三叶虫食性的一种原始方式,主要局限于早寒武世类型。奥陶纪的种类主要包括颗粒摄食和滤食性,因此尽管奥陶纪三叶虫可以在海底自由移动,但它们可能不是食肉动物,而是更有可能捕食的动物。

大多数奥陶纪腕足动物是底栖无柄动物,以过滤食物为食。它们也更有可能成为猎物。美国晚奥陶世地层中的腕足动物化石保存了头足动物留下的疤痕。在浙江西部和江西东部的晚奥陶世腕足动物中,也有寄生在活着的腕足动物壳上的角状环石的例子。

此外,在美国石炭纪地层记录中也发现了头足类动物捕食腕足类动物的证据,早在奥陶纪就可能建立了捕食和被捕食之间的关系。在瑞典,奥陶纪的腹足动物也有被捕食留下疤痕的证据。

地形、地质和洋流的变化是奥陶纪生物大发展的原因。

继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奥陶纪是另一个生物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无脊椎动物的竞争性发展。那么,生物学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表明,早奥陶世,随着气温上升和海平面上升,扬子地台逐渐被淹没。氧气含量高的紫红色泥质灰岩沉积覆盖整个平台。在氧化的同时,原来的平台地形被“改造”成一个相对平缓的斜坡,增加了不同的生态位,为相关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此外,由于区域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一些来自陆地的岩石碎块进入海洋,增加了海底的营养物质,从而为不同物种的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营养来源,导致了奥陶纪第一次生物大发展。

后来,随着华南板块在晚奥陶世向北漂移,沿着冈瓦纳大陆海岸出现了从南极到赤道的寒流,也被称为“冷舌”。受此影响,冷水流给华南板块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海洋生物的分化和繁荣,从而形成了凉水动物群,被记录为一套凉水碳酸盐岩。因此,赤道“冷舌”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背景机制之一。

总之,奥陶纪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为古生代生物的伟大发展打开了帷幕。

谁控制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辐射?》

参考:

1.詹,金吉硕,。2013.奥陶纪生物辐射研究:回顾与展望。科学通报,58 (33),3357–3371。

2.荣家峪,黄冰。2014.生物灭绝研究三十年。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4,28。

3.董,詹,范娟新,,刘晓。2009.奥陶纪生物辐射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系列D:地球科学,39,129-143。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人笔记本怎么样 地球人笔记本测评介绍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人们不断在追求高配置的笔记本,因此有很多的电脑厂商都开始纷纷为这些游戏发烧友生产高配置笔记本。地球人笔记本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追求,那么地球人笔记本市场行情如何?评测结果怎么样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地球人笔记本市场行情

一、地球人笔记本市场行情

地球人笔记本在市场上的行情还是非常可观的,因为它的定位是游戏级的,这对于广大的游戏发烧友来说无疑是福利,但是它的价格是比较昂贵,对于一般的游戏者来说,小编建议大家如果家庭困难的话,不建议购买这样的笔记本,但如果你的家庭比较富裕,这样的笔记把最适合你玩游戏,而就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中等家庭的收入还是能够支付起家的笔记本,所以它的市场行情也是比较好的。

地球人笔记本

二、地球人terrans force t7笔记本配置

这款电脑采用17.3英寸的屏幕尺寸,可以达到1920×1080的分辨率,那和处理器采用英特尔i7处理器,内存容量可以达到16GB,硬盘的容量达到一题,因此它的运行非常的流畅,而且它的显卡容量可以达到6GB,因此这款电脑一直以来就以游戏本著称,其性能非常的强悍,这款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大概是7000元左右。

地球人terrans force t7笔记本

三、地球人terrans force t7笔记本评测

据很多网友介绍,这款游戏版电脑是全新的游戏版,从外观上大家就可以发现,它属于发烧级的游戏吧,同时它还继承了p5的优点,又有黑色的雾面机身和橘色的对称轴线的设计风格,在视觉上对人来说也就非常独特,而就它的配置来看,它搭载了的酷睿处理器,另外该系列的游戏本采用了一度的芯片组,能够支持蓝光或者是刻录光驱,以及它有非常高清的摄像头,但是体积又比较小,因此非常适合游戏发烧友去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在距地球179光年的行星大气中,天文学家发现了水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3日的报道,天文学家在寻找外星生命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在距离地球179光年的行星HR 8799c的大气发现了水,但缺少甲烷。

一个天文小组在夏威夷莫纳克亚的凯克天文台进行了观测,发现气态行星HR 8799c的大气中有水,但缺少甲烷。这颗行星位于人马座,是围绕恒星HR 8799运行的四颗行星之一,其大小是木星的七倍,距离地球179光年。

团队成员将高分辨率光谱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相结合,以避免地球大气的模糊效应,拍摄了这颗行星的照片,并使用光谱分析仪分解了这颗行星的光,以获得大气中化学物质的指纹。

尽管天文学家已经拍摄了十几颗外星行星的照片,但HR 8799是迄今为止唯一拍摄的多行星太阳系。目前,专家希望对离恒星更近的小行星重复这一过程。

凯克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旨在寻找类地行星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例如水、氧气和甲烷,它们标志着生命的可居住性。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即将投入使用的30米望远镜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总是听说小行星撞地球,它们都是从哪来的?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由白金汉大学科学家比尔·纳皮尔领导的一组天文学家坦率地说,在过去的20年里,在太阳系内外有数百颗大型彗星,这一发现意味着这些古老的恒星对地球文明造成了真正的破坏。

大型彗星,也称为半人马,跨度为30至50英里(50至100公里)或更长。它们运行在非常不稳定的轨道上,穿过太阳系气态巨行星形成的轨道,即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土卫六非常像半人马座,过去被土星的引力捕获为卫星。

对半人马进入太阳系内部的速度的计算表明,大约每40,000到100,000年,将会有一个新的轨道通过地球的轨道转移。行星引力场偶尔会把这些古老的彗星变成我们的地球。

与此同时,在地球附近的空间,它们可能会分裂成尘埃和其他更大的碎片,与彗星碎片一起涌入太阳系内部,这无疑会影响地球。

“如此庞大的彗星群造成的碎片将导致长期和间歇性的轰击,持续时间可长达10万年。”白金汉大学和阿玛天文台的纳皮尔教授和他的同事说。

地球上的大规模灭绝/地质边界事件显示了这样一种模式,正如高层大气中尘埃和流星体的水平所示

公元前10800年和公元前2300年环境动荡的具体情况也与这一彗星群的新概念相一致。

“在过去的10,000年里,地球经历了一些间歇性的攻击,包括尘埃、流星体和因2P/恩克彗星解体而被困在木星轨道上的彗星碎片。”科学家说。

napier教授和他的合著者已经从不同的科学领域获得了未报告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模型。

例如,几乎所有由阿波罗带回并在月球岩石中发现的亚毫米陨石坑都不到30,000年,这表明自那以后太阳系内部的尘埃数量大幅增加。

“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还需要跳出地球的外围,在木星的轨道上寻找半人马。”发表在《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杂志上的论文的第一作者纳皮尔教授说。

“如果我们是对的,那么这些遥远的彗星将构成巨大的威胁,现在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们。”

蝌蚪君编译自sci-news,译者橙,转载必须注明来自蝌蚪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地球粉底液适合油皮吗 红地球粉底液适合干皮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粉底液是一款比较滋润的粉底液,打造出来的妆效也是偏奶油肌的,因此在肤质上面其实是更加适合干皮和混合性肌肤使用的,油皮想要用的话建议搭配控油的妆前乳。

红地球粉底液适合油皮吗

不太适合。

粉底液更加适合干皮或者是混合肌的人使用的,这款也是很适合痘痘肌,不会出现闷痘的情况,不建议油皮使用的,因为这款粉底液没有什么控油的效果,所以不太建议油皮使用。

红地球粉底液适合干皮吗

适合。

红地球粉底液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干皮救星,它上脸是奶油肌的质感,不拔干不卡粉,很水润好推开,延展性就更不用说了,干皮用它,冬天上脸完全不干很润!是非常适合干皮的粉底液哦。这款真的妆感超好的,按压出来虽然不是很水润,但是点涂是不干的,而且比较轻薄,有点隐形毛孔的效果,遮瑕的效果相对而言会比较差,但是在用一下遮瑕产品就好了,基本上的瑕疵就会遮住了。

红地球粉底液色号怎么选

红地球粉底液有两个色号F400色是象牙白,F401色是自然白。

这两个色号的颜色是比较接近的,F400适合黄一百肤色的女生,自然白皙色,是很自然的白,不会有假面感。F401是比较适合黄二白肤色的女生,皮肤不够白的黄皮女生用这个色号会非常自然。

红地球粉底液怎么样

最近两三周都在用红地球这个粉底液!好用的!这个粉底色号选择比较少,我本身比一白白一点,用400有点暗,不过上脸之后反而中和了我脸上的泛红整体妆效是比较自然的素肌感。

开始感觉它不遮毛孔,后来发现用海绵蛋从上往下稍微推的方式上鼻子那里,就能遮的很好。中性皮,上班用它的话10个小时会出油蛮多的,但是用纸巾压一压就还是完整的,不会脱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月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月食可以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三种。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

因为造成月食的主要原因是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在月球表面的光芒所造成的阴影,而这个阴影是呈弧形逐渐遮挡住太阳光的。所以从影子的形状看,是一个圆弧状,从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当整个月食达到“全食”时,遮挡阴影呈圆形。以此便可推断地球是球体形状。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月全食的过程可以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1.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2.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3.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4.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5.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今天小编对月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怎样观看日食最安全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了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打算把热量排放到太空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大气层对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是透明的,而天空辐射冷却法利用了这一原理。资料来源:ESCOBAR STUDIOS/GETTY

安德鲁·马斯特森说,天空辐射冷却系统是一种可以消除多余热量的方法,效率高,而且不会加热周围的空气。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冷却模型,该模型可以在沙漠气候下将一栋两层建筑的室内温度降低20%,而不消耗太多的电和水。

该系统使用一种称为辐射天空冷却的方法,将红外线直接从屋顶板辐射到大气和外部空间,从而使室内温度低于环境空气温度。

辐射天空冷却方法的物理原理在很多年前就被发现了,但是辐射天空冷却引起的能量交换只能应用于晴朗干燥的夜晚。在白天,当商业制冷需求最高时,大量太阳能反射和热能耗散的不可避免的结合导致该原理的低效。

然而,斯坦福大学的伊莱·戈尔茨坦领导的一个小组在《自然能源》杂志上报道说,使用辐射式天空冷却技术的液体冷却板可以比空气降低液体的温度,而不会造成液体损失,同时消耗几乎为零的能量。

通过建立模型,戈尔茨坦和他的同事发现这些面板可以冷却其中的水流,水流温度比外部环境温度低5度。该模型显示,在拉斯维加斯等地运行的大型商用空调系统的冷却器下安装该面板,室内温度可以降低21%。

新面板的设计和构造非常简单,包括丙烯酸外墙、聚苯乙烯罩和保温层,以及水流中的热交换面板。

通过向大气层、大气层外和外层空间发射和反射红外辐射,该系统有效地利用其内部结构作为远程辐射器。

这解决了与空调系统相关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冷凝器冷凝废热,废热立即加热其附近的空气,从而降低效率。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杰夫·史密斯和安格斯·温柔在他们的评论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在仲夏以更低的成本、更低的停电风险、更低的企业关闭风险和更高的能源成本实现室内舒适温度。较高的能源成本是由于电力需求的急剧上升。

在早期的研究和开发中,史密斯和温柔说大型设备(如购物中心和机场)顶部的冷却设备将加热屋顶以上10米的空气。

简单地更换屋顶材料,使屋顶材料反射更多的阳光,降温效果会非常显著。两位研究人员表示,当这种方法在澳大利亚实施时,有时可以节省冷却系统运行所需能量的一半,这是屋顶热流减少、空调性能提高25%和通风改善的综合效果。

这种效率的提高是紧迫和关键的。戈尔茨坦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目前的冷却系统消耗了世界15%的电力,也排放了世界10%的温室气体。

他们写道:据估计,到2050年,对冷却的需求将增加十倍以上。提高冷却系统的效率是迎接21世纪能源挑战的关键。

尽管斯坦福大学的设计需要进一步扩展到现实世界,史密斯和温柔表达了他们的赞赏。

他们说,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的精致设计展示了一些真理——深远而广泛的成果需要不懈的追求,而对现有设计的简单升级也许是可能的。

蝌蚪工作人员编译自《宇宙杂志》,译者李·,经授权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上的水来自外星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不仅是地球有这么多水

水可能通过撞击地球表面的彗星和小行星到达地球

在白矮星的大气中发现了一些证据

研究人员发现,小行星的含水量相当于地球含水量的30%-35%

艺术家想象充满岩石和水的小行星被白矮星的强大引力撕裂。太阳系中类似的天体可能会给地球带来大量的水。

最新研究发现,就像地球一样,许多其他行星系统的水可能来自小行星和彗星。

沃里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行星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含有大量水的证据。

这项研究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水可能是由小行星或彗星带到类地行星上的,从而创造了一个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沃里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博士罗伯托·拉迪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太阳系中有许多富含水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并非太阳系所独有。宇宙中有许多这样的小行星。因此,许多行星,像地球一样,会有很多水。

“人们过去认为地球是干燥的,但我们的研究强烈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今天地球上的海洋是富含水的彗星或小行星影响的结果。”

沃里克大学的天文学家在加那利群岛的威廉·赫歇尔天文台观察到,SDSS J1242+5226白矮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氢和氧。这一发现证明了一颗富含水的小行星曾经解体,最终它所含的水被转移到这颗恒星上。

研究人员发现,这颗小行星与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差不多大,直径约900公里。“在SDSS J1242+5226白矮星上发现的水量相当于地球上海水总量的30%-35%,”拉迪博士解释道。

富含水分的小行星或彗星对行星或白矮星的影响会将大气中的氢和氧混合在一起。这两种元素在SDSS J1242+5226白矮星上都被大量检测到。

沃里克大学的鲍里斯·根斯克教授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氧气是一种相对较重的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沉淀下来。因此,在小行星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无法再看到空气中的氧气。

“相反,氢是最轻的元素;它总是漂浮在白矮星的表面,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探测到它。许多白矮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氢。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围绕其他恒星的富含水的小行星或彗星比围绕太阳的要多。

(原文来自eurekalert.org,由小蝌蚪君编辑,转载时请注明蝌蚪职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最深的海洋有多少米?在地球那个角落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日常生活在这个极大的蓝色星球,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七,很多人都对这一极大的又深不可测的深海充满了好奇心,而蓝色的海洋也充满了不明等待我们去探索。很多人应当都是有这一疑惑,那便是最深的海洋有多少米?

一、探索海洋深处的恶性事件

日本还将用海沟号对海沟最深处开展调查,此次的调查目地是以便合理的预测地震。日本是坐落于板块边界的國家,强烈的板块运动让这一國家常常会出现地震灾害产生。假如能对深层次日本海岛最深处的海沟开展一系列合理的调查,日本生物学家觉得可以用那样的方式 合理预测分析板块运动和地震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是怎么形成的_地球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 358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地球形成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结构

大气圈

地球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万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

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5500~6000°C。

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地球形成的原因

形成说法

1.彗星碰撞说:这种学说认为很久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1749年)。

2.陨星说:这种学说认为限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的)。

3.宇宙星云说:17%年,由法国人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他认为星云(尘埃)积聚,产生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

4.双星说:这种学说认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过第二颗恒星,所有行星都是由这颖恒星产生的。

5.行星平面说:这种学说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统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绕而产生。

6.卫星说:这种学说认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卫星大小相等。也可能存在过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休,它们构成了大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以上众多的学说当中,康德的陨星假说与拉普拉斯的宇宙星云说,虽然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弥漫物质《星云)。因此,后来把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而且被相当多的科学家所认可。

但随粉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星云假说’也基露了不少不能自圈其说的新问题: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根据天文学家观察到的事实,在太阳系的系统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质,的99.87%,角动,只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这个奇特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太阳系角动,分布异常问题。星云说对产生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束手无策”。

另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大空星体互相碰拢的现象,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一颗卫星P78-1拍摄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头栽入了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彗星冲向太阳并被吞噬的悄景,12,J%时以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1887年,也发生了一次“太空车祸”,人们观测到一颗彗星在行经近日点时,彗头被太阳吞噬。1945年,也有一颗彗星在近日点“失踪‘。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还认为,地球之所以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转,是地球形成1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千米、重达10’,亿吨的小行星挽斜的……既然宇宙间存在天体相撞的事实,那么,布封的”彗星磷撞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于是新的灾变说应运而生。

我们知道,地球起源的学说一直层出不穷,但地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仍是一个谜,希望科学家早日揭开这个谜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保护地球的标语 保护地球的名人名言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1、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2、树立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3、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4、请不要向天空吐烟,那是地球妈妈的笑脸。

5、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6、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7、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8、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9、保护地球,给后代一个蓝天、碧水、绿树的世界。

10、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再过几天,又有一颗小行星将和地球“擦肩而过”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9月1日,一块直径4.4公里(2.7英里)的巨大岩石将穿过地球。这是美国航天局自1998年建立近地天体站以来发现的最大的近地天体。

但是人们不必担心跑去打开庇护所。小行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18倍。因此,这颗小行星不会对我们的星球构成威胁。然而,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次访问仍然是一个研究这颗将要绕地球运行的小行星的好机会。

1981年,天文学家谢特·约翰·博比·布斯在澳大利亚的斯丁斯普林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并以19世纪著名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名字给它命名。

除了太大,我们根本不用害怕可爱的佛罗伦萨之星。

这颗小行星将离地球700万公里(440万英里),不会再靠近了。自1890年以来,这颗小行星从未如此靠近地球。再过2500年,我们才能再次如此接近地球。你想感觉它离地球有多远吗?请看下图。

地球和佛罗伦萨之间的距离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JPL-加州理工学院

今年早些时候,一颗名字不太好听的小行星2017AG13经过地球,我们侥幸逃脱。那时,它离地球的距离只有地球和月球距离的一半。

2017AG13非常小,只有15-34米(50-111英寸),接近2013年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爆炸的小行星的大小。如果它撞击地球,那么它的影响将和那颗小行星一样。

一颗名为2012TC4的类似大小的小行星将在十月离地球更近。它将悬挂在我们上方50,000公里(31,000英里)处,仅占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13%。

这颗恒星比上面提到的两颗有更多的能量,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核弹。

然而,比较所有靠近地球的小行星,佛罗伦萨是最大的一个。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保罗·乔达斯说:“据估计,尽管有许多已知的小行星接近地球的例子,但与9月1日到达的佛罗伦萨相比,这些小行星相对较小。”

“佛罗伦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近地小行星探索以来,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最大的小行星。”

如果运气真的不好,小行星真的撞上了地球,它几乎肯定会引起气候变化,足以摧毁一个小国。

毕竟,这次访问不是威胁,而是利用雷达成像技术的机会。例如,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研究这颗小行星的表面可以显示出10米(30英尺)的细节。

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佛罗伦萨的形状、大小和组成,我们就能更多地了解它的轨迹或结构的重要信息,这将有助于我们调整我们未来的战略发展,以避免灾难性的碰撞。

目前,大约有1825颗潜在危险的近地行星在美国宇航局的追踪之下。

这些外太空小行星的最小轨道相交距离为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公里(460万英里),大小超过140米(约500英尺),这使得佛罗伦萨看起来像一个小点。

我们感谢美国宇航局增加了小行星的名单并跟踪它们的运动。然而,目前,如果像这样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我们仍然不知道全面避免悲剧的方法。

白宫确实有处理类似事件的计划,但是目前还没有可行的技术来防止佛罗伦萨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

在一个伟人想出天才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最好关注天空,尽可能多地了解占据太阳系一角的小行星,并警惕悲剧。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晴空燕,转载必须得到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行星撞地球的几率大吗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与行星一样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极少数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和地球的轨道是相交的,如果在一个特定时间,小行星和地球同时运行到了轨道交点处,就有可能发生撞击地球事件。那么小行星撞地球的几率大吗?

其实,每天都有无数“宇宙不速之客”光临地球,但由于它们体积较小,往往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就化为流星烧毁,不会给地面生物造成危害。而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机率会比较小。天文学家在计算后认为,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地球,约10万年才发生一次;直径大于2公里的小行星撞地球,约50万年发生一次;直径大于6公里的小行星撞地球,数亿年才可能发生一次。

据了解,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以造成规模巨大的破坏,直径每增加10倍,其爆炸威力就会增加1000倍以上。比如,直径超过一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全球灾难,而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地球区域性灾难。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直径15公里,约1亿兆吨,撞击地球后造成恐龙灭绝。因此尽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机率很低,人类仍然不可不防。

今天小编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