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宁寺遗址(汇总20篇)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宁寺遗址,供大家参考!

浏览

4080

文章

1000

篇1:砂锅梁遗址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砂锅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夏、商

砂锅梁遗址位于酒泉玉门市小金湾乡东南3千米处的戈壁上,因地表陶片密集,故名。面积15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

1976年发现。遗址中心有高大的砂丘。文化层保存较好处大约在1.5~2.0米左右,包含物丰富,有木炭、陶片等。在遗址上曾发现有陶窑残迹,并采集到成组的完整陶器,可能属于墓葬中的随葬品。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石器及少量铜器残片和铜珠颗粒等。

砂锅梁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包含物丰富,文化内涵相对单纯,对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发现的冶铜或铜器加工遗物,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冶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栏桥遗址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栏桥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栏桥遗址位于陇南市西和县蒿林乡栏桥村,大多被房屋覆压,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灰层、灰坑、墓葬等。从采集陶片特征分析,栏桥遗址属仰韶文化、寺洼文化聚落遗址。

该遗址1974年发现,197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北京大学历史学考古专业师生和西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寺洼文化墓葬9座,出土陶、铜、石器200多件。栏桥遗址是研究西汉水中游聚落分布、文化谱系的重要资料。

蒿林乡:西和县辖乡。1949年设申家乡,1958年改为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旗公社,1983年置蒿林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西汉水两岸,距县城55公里。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0.9万。大(桥)蒿(林)公路只通农用车。辖蒿林、杜林、魏王、周沟、杨庄、申集、李家山、邱家老庄、段庙、唐石、大苏、何家山、张沟、团结、寺申、赵沟、席山17个村委会。山区产小麦、玉米、马铃薯,河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仇池国遗址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仇池国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仇池国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据《水经注》、《仇池碑记》(见《陇右金石录》)、《资治通鉴》记载:汉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杨氏以此为据点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经晋到隋六个朝代,灭于隋开皇元年(581),传世十八位,立3主,统治386年,南北朝时曾统辖陕、甘、川三省边境六郡十八县。仇池原名仇维山,因其上有池改称“仇池”,又名“百顷城”。该位于仇池山,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793米,其山四面陡绝,三面环水,壁立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所据,面积约4.8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有石碾槽、铜戈、匕首、驽机、镞和釜等。原城址已夷为平地,但现存遗迹对研究仇池国的历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仇池村:仇池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

时代:秦—清

地址:宝鸡市凤县留凤关镇连云寺村、长坪村、田坝子村

保护范围:(1)陈仓古道碑:为碑刻四周延伸10米;(2)陈仓古道墓:为墓葬东西长约4米,南北宽约3米,面积约12平方米;(3) 长坪村城隍庙及戏楼:古建筑四周延伸10米;(4) 庄房坝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5) 庄房坝西北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6) 椿树坪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7) 大石崖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8) 塔坝僧人墓塔:墓葬四周延伸10米;(9) 塔坝和尚灵塔:墓葬四周延伸10米;(10) 睡佛洞碑刻:碑刻四周延伸10米;(11) 田坝清墓:墓葬四周延伸10米;(12) 庄房坝墓群:墓葬四周延伸10米;(13) 吴家湾墓群:墓葬四周延伸10米;(14) 陈月元墓:墓葬四周延伸10米;(15) 任本琰墓:墓葬四周延伸10米。

建设控制地带:(1)陈仓古道碑:A区四周延伸20米;(2)陈仓古道墓:A区四周延伸20米;(3) 长坪村城隍庙及戏楼:A区四周延伸30米;(4) 庄房坝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5) 庄房坝西北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6) 椿树坪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7) 大石崖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8) 塔坝僧人墓塔:A区四周延伸20米;(9) 塔坝和尚灵塔:A区四周延伸20米;(10) 睡佛洞碑刻范:A区四周延伸20米;(11) 田坝清墓: A区四周延伸20米;(12) 庄房坝墓群:A区四周延伸30米;(13) 吴家湾墓群:A区四周延伸30米;(14) 陈月元墓:A区四周延伸20米;(15) 任本琰墓:A区四周延伸20米。

2014年,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十里铺大坪遗址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里铺大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里铺大坪遗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二十里铺村南侧的二级台地上,台地北部有一条大致呈南北向的沟壑将遗址分成东西两部分。遗址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850米,分布面积约25.5万平方米。台地中东部断崖上存在多处房址和文化层遗迹,堆积厚度约0.3—0.8米,距地表深约0.7—1.1米。目前采集的各类标本有残石器、动物骨骼、陶片等。陶片有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可辨识器型有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主,属齐家文化遗存。该遗址面积较大,保存相对较好。

二十里铺村:二十里铺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平新光遗址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永平新光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平新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永平县城东部的新光街两侧,新建的东西大街(博南路)横穿遗址之上。总面积4000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于1993年5月,客运站、交警大队建房挖基槽时,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经州文物管理所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机构领导及专家共同现场考察了遗址,为此,省州文物部门及县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文物保0》的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原则,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发掘。并依法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该遗址的抢救发掘。先后发掘五次,长达三年之久,共发掘2700平方米。

考古队由省州县三级联合组成。

第一期:发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东大街南侧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第二期:1994年3月进行东西大街北侧300平方米的发掘。5月,为了确保地下文物安全,避免遗址遭到破坏,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即东西大街以南,集中分布有两片。一是老街派出所院后,公路路坎上面台地,面积350平方米;二是县交警大队办公室住宿楼以东,客运站大楼以南的院心部位,面积700平方米。

第三期:1994年10月发掘新华书店建房地址400平方米的面积。

第四期:1995年11月,为配合公路稽查站建房发掘300平方米的面积。

第五期:1996年1月,为配合东大街畅通又发掘700平方米的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金昌三角城遗址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金昌三角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西周至春秋

三角城遗址位于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北侧,面积约430万平方米。属沙井文化。

1924年发现,1979年~1981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武威地区展览馆对该遗址多次发掘清理。遗址以城址为中心,东、西、北三面分布有墓葬区和祭祀坑。地面随处可见属沙井文化的夹砂红陶片。已清理墓葬585座,出土金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卜骨、贝币、毛、麻织品及皮革等文物共2112件。

三角城遗址是一处集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墓葬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为一体的大型遗址。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延续时间较长,对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河西走廊史前文化以及先秦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江湾遗址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江湾遗址为城固文物保护单位。

江湾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西三公里的博望镇三里桥办事处江湾村。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

江湾遗址是1976年农民耕种时发现。1979年——1981年,城固县文化馆文物组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约150米,文化层厚约0.5米,并征集石器10件,其中石斧6件,石锛5件,圆块形石器一件及夹沙陶片等。这批石器器形较小,磨制精致,最小的长约8厘米,最长的不过13厘米。石斧剖面呈扁圆形,其中一件是利用棒形的天然河卵石制成,刃部经过磨制,其他部分仍保留河卵石的原始胎面。石锛皆小型,磨光、斜刃。陶片从口沿辨认呈灰色或灰黑色,外部口沿有一周宽3——4厘米的红色宽带,其下部与器内颜色相同,类似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红顶碗。后岗类型是仰韶文化在豫北、冀南的一个文化类型,过去在陕西境内未曾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共罗城宝元寺小组活动遗址——宝元寺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罗城宝元寺小组活动遗址——宝元寺位于犍为县罗城镇新光村二组。

1927年,中共荣县县委建立后,纷纷建立了农民协会,开展抗捐抗粮活动,对毗邻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29年10月,中共荣县留佳场支部书记刘羽军,党员李志新、张青云、刘承志、林绪光先后到犍为县罗城、金石井、南阳、竹山、大同、新盛等地秘密发展农协会员200多人,建立“工农红军犍为罗城农协分会”,向志诚担任农协主席,张启贤任文书,但槐清(宝元寺槐清和尚)管钱粮,农会积极分子戴述先管武装。农协下设13个小组,每个组由10至30人组成,唐小哉、向志中、税其方、戴怀清等积极分子为组长。1930年3月,由刘羽军、林绪光介绍向志诚、张启贤、但槐清3人入党,建立犍为县第一个党小组——罗城宝元寺党小组,向志诚任组长,党小组直属中共荣县留佳支部领导。党小组建立后,以宝元寺为联络站,积极发展壮大农协组织,组织发动穷苦农民开展各种活动,配合荣县“秋收暴-动-”。1930年上半年,荣县党员黄大可、刘羽军、林绪光、余伯川、张清云、李自新、刘承意等先后到罗城宝元寺、长埂山、二龙岩、丛林山等地召开秘密会议,宣传马列主义,宣讲中国革命形势、党的政策、任务等,教育农协会员提高觉悟,夺取地方武装的-支弹药、粮食,武装农协会,建立苏维埃政权。由于开会频繁,影响大,农协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犍为县政府注意。罗城团保局积极组织--队伍,成立10个防共团,昼夜巡查,对宝元寺严加监视。1930年荣县“八·一三”农民秋收暴-动-失败,宝元寺联络站暴露,但槐清被捕并押送乐山,10月14日,但槐清被杀害。但槐清在押往刑场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1931年上半年,向志诚、张启贤被捕入狱,关押在犍为监狱后被取保释放。二人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宝元寺党小组结束活动。

宝元寺已损毁,无利用级别和保护级别。

新光村:新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苍溪县)

红军渡——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遗址。红军渡原名塔山湾渡口,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军渡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的塔山湾,国道212线从渡口之上贯穿而过。塔子山山高林密,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后山低缓,叶茂林深。渡口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口,森林茂密、滩头平坦、江面狭窄、水流缓慢、对面地势开阔,利于战前隐蔽和渡江登陆。1935年3月28日,为了迅速贯彻党中央“渡江西进”的战略方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以及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亲临前线,观察敌情,寻找渡口,选定此处为强渡嘉陵江主渡口。

解放后,为纪念红军渡江胜利,将渡口取名“红军渡”并勒石以志。1980年7月7日,四川省政府公布“红军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0月,徐向前元帅题“红军渡”3字。1987年一座高9米,长13.1米的红军渡江冷锻铜塑群像在这里落成。划定了200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区,建六角琉璃瓦仿古亭、拱桥、平台,修整了当年红军先头部队隐蔽渡江的石室;塑像东南广植花草树木。如今红军渡已成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纪念馆内展出的革命文物众多,已收集到的有962件,其中,馆藏级别文物792件(三级布币670件,二级布币60件,三级刀20把,三级红樱枪19把,三级手榴弹23枚);石刻标语1015幅,全面展示不同内容的256幅;红军时期的纪念遗物55件(公文包23个,布袋21个,船模11具),最有影响的是“红军印”(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钱衣裳”(国家一级文物)。

谭家大院,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部,红军渡遗址内又一重要地点。谭家大院位于苍溪塔子山后山下,是红四方面军取得渡江战役伟大胜利的重要军事指挥所。张国焘与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等同志在此直接指挥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苍溪红军渡遗址现建成红军渡风景区,由红军渡红色文化旅游区、武当山生态公园旅游区和嘉陵江杜里坝水上游乐区三部分组成,占地3000余亩。景区总规布局为“一线、两环、三区、四园”。“一线”即:嘉陵江黄金旅游线,“两环”即景区内环线和相邻景点外环线,“三区”即红军文化旅游区、武当公园旅游区和嘉陵江杜里坝水上游乐区,“四园”即红军渡纪念园、武当公园、中华百家姓氏追踪园、相思书法碑林园四个主题公园。在成都理工大学规划专家的研究提炼下,景区总规规划要打响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品牌,以强渡嘉陵江战役为主题,突出“红土地、绿山水、梨乡情”特色,树好“嘉陵江上红军渡,生态庭园梨乡情”旅游形象。充分利用紧邻朱德故里、背靠古城阆中的优势,积极融入到川东“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川北三国文化和嘉陵江流域自然风光旅游的大格局之中,共同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富有特色的地域旅游网络。

保护范围:以“红军渡渡口遗址”标志为中心,向东外延5米至国道212线,向西外延15米至嘉陵江江心;以老“红军渡碑”为起点,向南外延57米,向北外延57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碑廊纪念碑”为中心,往东75米至崇霞宝塔山脚,往西12米至国道212线,往南50米,往北140米至苍溪石油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屈家山地道遗址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屈家山地遗址为凤翔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山地道遗址位于陈村镇紫荆村五组西南350米处的屈家山(紫荆山)上,山顶较平坦,四周坡地。地道为拱顶式土洞,洞口开在南侧高约10米的断崖根部,洞宽2.5米、高2.2米,长约2000米。地道沿山势呈西南至东北走向,绵延不断与村舍相通。地道蜿蜒曲折,布置射击口、瞭望口、通气口。墙体文革标语清晰可见,地道内还设置会议室、政策研究室、作战室等设施。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防止外来侵袭,凤翔县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开挖备战地道运动。紫荆村屈家山地道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地道,属于特殊年代的遗物。屈家山地道对研究凤翔军事防空准备史和文革期间人民劳动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紫荆村:紫荆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荔县永丰粮仓遗址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大荔县永丰粮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公元589年,南北朝对峙结束,隋统一全国,在沙苑建立了永丰粮仓。

《续朝邑县志》载:“唐高祖自河东引兵而西济河至朝邑,舍于长-,休甲养士,仍资永丰仓为用,后尝命太宗镇此。”《大荔县志》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诏永丰仓出十五万石米付同州,减时价十千粜于百姓。”

据地名资料考察,原朝邑县的仓西村,就是因为在永丰仓之西而得名;仓头村,也就是因为在永丰仓之前(头)而得名。两村虽已搬迁,参阅本书之朝邑县地理图,仍可知其遗址的大概方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北丈八寺遗址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北丈八寺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丈八寺遗址位于户县天桥乡丈八寺村北堡一带,与丈南遗址一脉相连,东有涝河流过。上限为周代,下限在汉代,以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据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调查,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米,文化层厚2.1米。

从遗迹看,东为先民居住区,西为墓葬区。在南北3号路面靠村附近发现有大量的灰坑、墓穴。出土有兽骨、鹿角、铜钱及壶、罐,还有红、灰色夹砂陶片和云纹瓦当等。1981年在村南发现合葬20具人骨骼的殉人坑,坑北发现有汉代空心砖。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1、火星山仙人楼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缘火星山岩溶孤峰之东腰台地。台地中西部为仙人楼岩厦,东部为两个小型岩厦。在岩厦台地之上约4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石器、陶片和动物遗骸。

石制品中,除两件半月形无孔石刀和石纺轮外,均为打制。有刮削器和琢坑石器。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灰陶。器物有盆、罐、钵、缸和带鋬耳器。轮制为主。纹饰有划纹、印纹、剔刺纹和戳点纹,以粗绳纹和凹凸线纹为主。动物遗骸有牛、马、犀牛等。

依据遗址内绝大部分石器为打制而又有颇为进步的磨制品,陶器似有先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都有先民居住。

2、山邑岩子脚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北山邑坝西南岩子脚村岩溶山包之上。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1987年2月、8月两次调查中、发现石制品、陶器残片、哺乳动物骨骸等。石器有磨制梯形石斧、敲砸器和打制有肩钺形石斧等。陶器主要为夹砂黑、灰陶,也有红陶,火候略高,手制为主。有杯、壶、盆、罐、钵等,均为平底器,特点是器型小、胎薄。纹饰有划纹、印纹、戳点纹、绳纹、篮纹、横直斜线纹等。

姚关盆地地处澜沧江东忙怀型文化和怒江西岸忙怀型文化的结合部,确切年代待定。

3、马家岩房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北山邑坝西南侧岩厦台地及其岩下坡麓台地,东距岩子脚遗址约500米。岩厦覆盖面积约100平方米,坡麓台地现为村庄压盖。在1987年8月调查中采集石器、陶片和哺乳动物骨骸若干。石器有砾石手锤、敲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和一件磨制梯形斧残件,确切年代待定。

4、狮子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施甸坝北端,由旺镇西南侧狮子山向东延伸的二级台地。遗物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1981年11月和1987年1月两次进行调查,并经探沟试掘。文化层厚40—60厘米,内含石、陶器和红烧土粒。石器有条形、舌形、梯形石斧、石锛、长方形单孔石刀、石纺轮、雕刻器、钻孔石环等;陶器有夹砂红、黑、灰陶,器壁较薄,器型为鼎、豆、平底罐、折腹盆、弧腹和近直壁敛口钵,纹饰有刻划三角纹、水波纹、人字形纹和横直线纹等。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5、松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太平兴华湾子铺北1公里的松山山顶,包括湾子铺、松山、杨自高坟地和老黑雀洞四个相距各200米左右的地点、前三处为片状流水地貌的山梁缓坡,老黑雀洞为溶洞。面积约5000平方米。1987年3月、8月两次调查,发现石器47件,夹砂红褐陶70余片。石器中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单平面砾石手锤、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磨制石斧等。打制石器型制、特征与蒲缥塘子沟比较接近。陶器均为夹砂红陶,质甚疏软,器型有罐、盆、缸、钵等,均为手制、素面、厚薄不匀。火候低。时候略早,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6、团山窝新石器遗址

位于施甸坝中部西侧西山山麓,向东延伸的仁和团山窝马鞍形小山梁上。遗物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0—120厘米,内含大量陶片、烧结土、炭屑和石器。地表陶片散布尤多。采集石斧、有肩石锛、单孔石刀和刮削器、砺石等数10件;夹砂红陶、红褐陶130余片;牛牙化石1枚。石制品通体精磨,规整精致。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火候较高。大部分为平底器、圈足器、侈口器、敛口器。除少数特殊器物和构件系手制外,均为轮制。器物工整,器壁匀薄;纹饰繁缛细密,主体纹饰为划纹和印纹。

该遗址石、陶器均为怒江流域已见之最进步者,更兼有父系氏族社会标志物男性生殖器崇拜物陶祖,其年代可能晚至距今4000年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缸缸洼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缸缸洼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

缸缸洼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三组东南6.6千米处的沙漠腹地,因地处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出有陶罐(俗称“缸缸”),故名“缸缸洼”。面积约42.6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

1987年发现。文化堆积厚1~2米,地表散布有大量夹砂红陶、彩陶和石器残片。采集有彩陶罐、石刀、石斧等。中部沙梁上残存陶窑4座,灰层中包含有木炭。遗址西部为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东部风蚀台地上有铜渣、铜器残片及碳釉结块。

缸缸洼遗址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是四坝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对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和序列具有重要意义。缸缸洼遗址发现的铜渣等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铜器制作及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莲花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莲花遗址为城固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东1.5公里的博望镇莲花办事处廉家庄村与莲花池村一带。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是一九七三年底县文物部门在全县普查文物时发现,经县文物工作者调查,该遗址高出周围地面0.1——1米,其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约600米。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地、县文物部门联合进行了试掘,共开探方2个,面积41平方米,出土的有石斧、石锄、石凿、石球、陶纺轮、蚌壳、鱼骨、兽骨及大量夹沙泥质红陶片和少量泥质灰黑陶片。从陶片上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钵、盆、壶、瓮、缸、尖底瓶等。遗址发现两个圆锅状灰坑。从出土的大量草拌泥红烧土块中发现有类似芦苇编的篱笆和木桩痕迹。据此断定,莲花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但遗物中的石锄和外红内黑的陶片,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是不多见的。

莲花池村:莲花池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刘李沟遗址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刘李沟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李沟遗址

时代:隋唐、五代

地址:三原县西阳镇刘李沟及以西贾家坡村、苏家坡村、李家坡村、孙家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三原县与铜川市边界,南至台地南缘,西至孙家坡村西侧生产路,北至84528部队驻地。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20米。

2008年,刘李沟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阳镇:西阳镇位于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三原县城东北6公里处,208省道,107关中环线穿境而过。西距包茂高速2KM,东距西禹高速15KM,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镇共辖11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26036人,耕地33000亩。2009年被陕西省列为关中百镇建设示范镇。 近年来,西阳镇党委、政府立足农业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雁掌坪遗址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雁掌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雁掌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镇焦沟村西,清水河南岸台地上,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遗存。地表及断崖上暴露有泥质及夹砂红陶罐残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200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输油管道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有石刀、带孔石斧、陶刀、纺轮等生产工具,以及彩陶壶、尖底瓶、红陶单耳罐、红陶盆等生活用具。

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东至焦家沟西崖边缘以西50米,南至贺家崖山根以北100米,西至万崖沟东崖边缘以东50米,北至清水河石咀下(河滩)南缘以南200米。

焦沟村:焦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鱼化寨遗址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鱼化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化寨遗址位于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现存4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2003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鱼化寨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750多平方米,发掘出环壕2条、房址70座、灰坑窑穴170多个、墓葬58座,出土可复原的陶器100多件、各种生产工具和装饰品400余件。据考古钻探、发掘及整理结果分析,该遗址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即仰韶文化早期为主,个别遗迹单位可晚至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对研究关中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9月16日鱼化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化寨村:鱼化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明宫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景观中心地下,采用半地下结构设计。这是一座以展示唐代大明宫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分序厅、千宫之宫、如日之升、万国来朝、守望辉煌几个展厅展出了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关资料以及大唐皇家使用的用具、器皿等。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大厅中央陈列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前后的模型沙盘。馆内展出了兽面纹方砖、团花纹方砖、菱格草纹方砖、鸱尾、石螭首、三彩马、石刻飞兽、白石象、文官俑等文物267件(组),均为唐代文物精品。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

类型:古迹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25-30分钟

电话:029-82200808

开放时间:

9:30-18:00,17:0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60元门票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