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洲杯是什么(最新20篇)

大家对南美洲的印象还停留在热情的巴西吗,今天问学吧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南美洲国家吧!

浏览

8049

文章

50

篇1:美洲杯起源于什么时候?首届在哪里举办?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起源于1916年,当时南美足协还没有成立,东道主阿根廷为了庆祝国家独立100周年组织了这一赛事,当时参加这届杯赛的还有巴西、乌拉圭和智利,但最终夺冠的却是乌拉圭,组织举办这项赛事的阿根廷只获得亚军,巴西则只拿到了季军。就是在这届美洲杯举办期间,参赛四国与南美其他国家联合成立了南美洲足联。

1916年7月9日南美足联成立,1年后他们就接管了这项赛事,随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在1930年以前,巴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也都在美洲杯上首次亮相。然而,由于南美各国足协之间矛盾频生,这项本来一年一办的赛事,在上世纪30年代却仅仅举办了3次。自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尽管美洲杯举办的次数有所增加,但举办时间却并不确定,有时候1年一次,有时候2年一次,有时候则是4年一次,甚至1959年还举办了两届,地点分别在阿根廷和厄瓜多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欧洲杯美洲杯世界杯区别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里?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美洲世界杯区别如下:

1、举办方不同

欧洲杯:欧洲足球锦标赛简称“欧锦赛”,也称“欧洲杯”,是一项由欧洲足球协会联盟举办,欧洲足协成员国间参加的最高级别国家级足球赛事。

美洲杯:美洲杯是一项由南美足联成员国参加的最重要国家级足球赛事,赛事前身为南美足球锦标赛,亦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足球赛事。

世界杯:国际足联世界杯简称“世界杯”,是由国际足联举办的足球赛事,象征足球界最高荣誉,并具有最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足球赛事。

2、参与队伍不同

欧洲杯:欧洲杯的参与队伍包括欧洲足协成员国。

美洲杯:美洲杯中,南美足协的10成员国必定成为每届赛事的参赛球队,从1993年开始邀请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协会球队参加,譬如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美国、洪都拉斯、牙买加、海地、巴拿马等。

世界杯:任何国际足联会员国(地区)都可以派出代表队报名参加这项赛事。

3、举办时间不提供

欧洲杯:欧洲杯1960年举行首届,其后每四年举行一届。

美洲杯:美洲杯赛事举行的时间不固定。由于南美足协只有 10 支球队,所以本赛事也是仅有的不举行资格赛的洲际赛事。

世界杯:世界杯每四年举办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被美洲欧洲非洲围绕的大洋是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欧洲非洲所环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大西洋也是地球上的第二大洋。

大西洋南北延伸,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南北对称和气候带齐全是鲜明特征。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各海区间气候又有差别。

大西洋东西两侧岸线是互相平行的。南部岸线平直,其中内海、海湾较少,北部岸线曲折,沿岸岛屿众多,海湾、内海较多。岛屿和群岛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大陆岛屿。大西洋赤道带是低气压带,风力微弱且风向不定,称为无风带。大西洋地带的上升气流强盛、多形成对流性云系降水,年降水量很丰富,为大西洋中部的多雨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美洲杯几年举办一届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杯4年举办一届。

美洲杯是一项由南美足联成员国参加的最重要国家级足球赛事,赛事前身为南美足球锦标赛,亦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足球赛事。1916年7月2日至7月17日,第一届美洲杯于阿根廷举行。

南美足协的10成员国必定成为每届赛事的参赛球队,从1993年开始邀请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协会球队参加,譬如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美国、洪都拉斯、牙买加、海地、巴拿马等,1999年,因美国队的退出,于是邀请了日本队。2019年邀请了卡塔尔和日本。

赛事规则:12支球队分3组进行分组赛(A,B,C三组),每组4队,采单循环制,胜得3分,平得1分,负得0分。小组各队将依据下列准则排名: 分组赛中总得分 分组赛中总球差 分组赛中总入球数,若有队伍的上述数据完全相同,则需按以下方法定名次: 分组赛中有关队伍的对赛得分由筹委会进行抽签,每组前2名及2支最佳成绩第3名球队将晋级1/4决赛。两支最佳第三名球队,计算方法与上述小组排名准则相同。 由八强至决赛以一场决胜负,法定时间90分钟战平,无须加时30分钟,直接互射十二码决胜负。 由2011年起,八强至决赛以一场决胜负,法定时间90分钟战平,须加时30分钟,再战平需进行点球大战决胜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美洲驼和羊驼有什么不一样的,你分得清楚吗?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驼和羊驼是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大小不同、耳朵不同、背部不同、别称不同、体色不同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大小不同

美洲驼和羊驼的大小相比,一般美洲驼要比羊驼大很多。

2、耳朵不同

美洲驼的耳朵比较长,有点弯,而羊驼的耳朵比较短,是直的。

3、背部不同

美洲驼的背部是直的,适合运输,而羊驼的背部是弯的,不适合运输。

4、别称不同

美洲驼的别称是无峰驼,而羊驼的别称是草泥马。

5、体色不同

美洲驼的体色一般为白色,也有纯黑色、褐色和白色中杂黑或褐色斑点的,而羊驼的体色比较多,有白色、黑色、棕色等颜色。

羊驼为偶蹄目、骆驼科、羊驼属动物,一般栖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每群羊驼有十余只或数十只,由一只健壮的雄驼率领一起生活。它们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高山上的棘刺植物为食。而美洲驼生长在安第断山脉高原地区的一种偶蹄类动物,被人们驯养来驮运东西,也是草食性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洲为什么又叫新大陆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他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将当地人称为印地安人,后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于1499~1504年间到南美洲的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仑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因此称为新大陆。

大家都知道,美洲被称为新大陆,那么为什么要命名美洲为新大陆呢?下面就来说说美洲为什么又叫新大陆。

详细内容

1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亚美利加”是从一个探险者的名字而来。

2

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3次西航。他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可他自己以为到了印度,就把发现的岛屿叫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3

后来,有一个名叫亚美利哥的意大利探险家于1499~1504年间到美洲探险,并到了南美洲的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仑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德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德国地理学家华尔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哥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由此一直沿用迄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美洲大蠊与蟑螂的区别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大蠊与蟑螂的区别是,体态差异,体色差异,前胸背板差异。

1、前胸背板差异。蟑螂前胸背板有2条黑褐色纵条,美洲大蠊前胸背中部有黑褐色蝶斑,中线向后延伸似小尾,前缘有黄色“T”形小斑,后边缘呈黄色,色斑较宽。

2、体态差异。蟑螂体长约10-15mm,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小蟑螂,差不多跟人的尾指般大小。美洲大蠊体长约为27-40mm,也就是常见的大蟑螂,它跟我们人的大拇指般大。

3、体色差异。蟑螂体色为茶褐色,雌虫色略深,美洲大蠊为红褐色。

蟑螂的生命力比美洲大蠊的顽强,也是最难杀灭的蟑螂种类。一般蟑螂在北方出现的比较多,美洲大蠊在南方比较多见。对于如何杀灭这些蟑螂,要根据具体的场所采用不同的灭蟑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美洲大蠊虫是什么虫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大蠊虫是蜚蠊科中体积最大的昆虫。成虫体长29到40毫米,红褐色,翅长于腹部末端。触角很长,前胸背板中间有较大的蝶形褐色斑纹,斑纹的后缘有完整的黄色带纹。

美洲大蠊原产于非洲北部,公元17世纪前后经由船只带到美洲,并于18世纪被人在美洲发现。食性广泛,喜食糖和淀粉,污染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是世界性卫生害虫。在南方地区为室内优势品种,主要生存于下水道、暖气沟、厕所、浴室及酿造厂、酱品厂等阴暗潮湿的环境,善爬行,飞行能力差。

美洲大蠊喜好黑暗、隐蔽的环境,白天多隐匿在避光的缝隙、墙角等阴暗场所,夜间出来活动,在美洲大蠊生活的场所,夜晚突然开灯,就可看到它们四处逃逸。所以我们在饲养美洲大蠊时,在饲养缸中放置一些折叠纸板、纸筒以便遮光并供其栖息。美洲大蠊喜好聚集,尤其是低龄若虫常常群聚在一起,这可能与分泌的信息素有关。栖息时往往栖息在生活空间的最下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美洲板块的范围有多大?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板块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

板块构造论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又被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包括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南美板块包括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各大板块是不断移动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运动的结果就是地壳受挤压形成山脉和谷底,地壳受拉张形成裂谷,挤压和拉张使地壳上升或下降,从而引起海陆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19美洲杯小组赛赛程时间安排表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2019巴西美洲小组赛的比赛将于6月正式展开决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赛程时间安排表吧!

操作方法

1

2019巴西美洲杯分组球队:

A组:巴西、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

B组:阿根廷、哥伦比亚、巴拉圭、卡塔尔

C组:乌拉圭、智利、日本、厄瓜多尔

2

2019年美洲杯小组赛A组赛程时间安排表:

美洲杯小组赛第1轮 2019.06.15 8:30 玻利维亚vs巴西

美洲杯小组赛第1轮 2019.06.16 3:00 秘鲁vs委内瑞拉

美洲杯小组赛第2轮 2019.06.19 5:30 秘鲁vs玻利维亚

美洲杯小组赛第2轮 2019.06.23 8:30 委内瑞拉vs巴西

美洲杯小组赛第3轮 2019.06.23 3:00 玻利维亚vs委内瑞拉

美洲杯小组赛第3轮 2019.06.23 3:00 秘鲁vs巴西

3

2019年美洲杯小组赛B组赛程时间安排表:

美洲杯小组赛第1轮 2019.06.16 6:00 阿根廷vs哥伦比亚

美洲杯小组赛第1轮 2019.06.17 3:00 巴拉圭vs卡塔尔

美洲杯小组赛第2轮 2019.06.20 5:30 卡塔尔vs哥伦比亚

美洲杯小组赛第2轮 2019.06.20 8:30 阿根廷vs巴拉圭

美洲杯小组赛第3轮 2019.06.24 3:00 阿根廷vs卡塔尔

美洲杯小组赛第3轮 2019.06.24 3:00 巴拉圭vs哥伦比亚

4

2019年美洲杯小组赛C组赛程时间安排表:

美洲杯小组赛第1轮 2019.06.17 6:00 乌拉圭vs厄瓜多尔

美洲杯小组赛第1轮 2019.06.18 7:00 日本vs智利

美洲杯小组赛第2轮 2019.06.21 7:00 日本vs乌拉圭

美洲杯小组赛第2轮 2019.06.21 7:00 智利vs厄瓜多尔

美洲杯小组赛第3轮 2019.06.25 7:00 日本vs厄瓜多尔

美洲杯小组赛第3轮 2019.06.25 7:00 智利vs乌拉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航海时代的殖民者为什么先去美洲而不是非洲?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欧洲科技的发展,16世纪欧洲便进入到了大航海时代,有着能够跨越大洋的实力。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大量的殖民者便开始向着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着三个方向开拓。但是为何这些欧洲能宁愿大量地进入未开化的美洲或是距离较远的亚洲,而不是离欧洲较劲的非洲呢?

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首先选择美洲而不是非洲,有经济、政治和气候这三个因素的考虑。这些因素让美洲大陆本身对于欧洲人来说,更有吸引力。气候因素

一切的决定因素来自地理位置所产生的气候不同。

对于非洲来说,其大陆的大部分面积分布在赤道附近。也就是说,在拥有抗生素、现代化的机械开发工具之前,人类对这些地区的开拓都是代价高昂的。

所以欧洲人对于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探索和开发,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不仅有了工业时代的蒸汽动力帮忙,也得益于日益提升的医学水平。当然在抗生素出现之前,这些地方的热带传染病,还是非常致命的。一直到今天,非洲内陆还是疫情高发地区,并可能有新的病毒出现。

相比之下,美洲的环境真的优越了不少。南北两面,大面积的土地位于温带地区。不仅土地肥沃,而且开发方便。所以,即便是16-17世纪的欧洲人,也可以在当地开垦土地,开采矿山。优越的气候条件,还适合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这样一来,开发美洲的总体收益更高,盈利更快!

非洲地区,当时符合这种种植环境的地区,基本没有。只有几个大西洋沿海岛屿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于是,欧洲人早期在非洲建立的小据点,基本上就是靠普通贸易、奴隶贸易和航海中转站形式维持。经济因素

顺着前面说到的气候因素,大家都可以明白,早期开发美洲说能产生的经济收益,远远大于非洲的。这让更多的冒险家和公司,愿意在美洲投资,而不是去非洲送死。在非洲的投资,基本上只是为了维持去往东方的贸易线路。

此外,欧洲早期开发非洲西海岸的诱因之一,是西非当地出产的金矿。但在美洲发现巨额储量的白银后,这些西非金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前者可以由欧洲人控制的矿工,直接从殖民地开采出来。后者则必须从沿海贸易商站,向沿河的当地人收购。欧洲人直接管理的奴隶和矿工,开采效率无疑远在非洲部落民之上。

以至于今天很多人都只记得美洲白银,而忘记了真正的原始动力--西非金。但这也是世界进入16世纪后,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有非洲金的葡萄牙人,在远东需要依靠日本的银矿储量。坐拥美洲矿山的西班牙人,就可以直接走太平洋航线,将大量白银从南美送到菲律宾。政治因素

最后,从气候与经济因素延伸开来。我们就会发现,在欧洲人探索非洲的早期,适合的气候地带,其实都已经被较为强势的土生文明所占据了。

其中,与欧洲气候最为接近的北非地区,基本是穆斯林的世界。地中海东部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埃及。他们的军地还驻扎在北非的很多重要城市,在当地设立总督,或者扶持傀儡政权。欧洲人打这里的主义,就等于同整个奥斯曼开战。这样的成本又太高了。无论是葡萄牙人15世纪对休达的进攻,还是哈布斯堡帝国在16对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进攻,都得不偿失。

当然,在东非沿海地区,还是有一些奥斯曼人无法顾及的贸易港口与黄金集散地。但这些地方,也往往只是服务于印度洋贸易的据点,没有向内陆挺进的动力。

非洲内陆地区,唯一与欧洲人有来往的就是东非的埃塞尔比亚。信仰基督教的他们,一度需要利用欧洲人的帮助,抵抗沿海的穆斯林进攻。但宗教教义上的分歧,与排外情绪,最终让埃塞尔比亚人重回封闭状态。即便是在19世纪,欧洲大部分势力也对这里兴趣不大。

结合这些原因来看,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大都选择去美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届美洲杯吉祥物合集?美洲杯是什么?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历届美洲吉祥物:小加德尔(阿根廷 1987),蒂科(巴西 1989), 瓜索(智利 1991),乔克利托(厄瓜多尔 1993),小牛犊(乌拉圭 1995),塔图(玻利维亚 1997),塔瓜(巴拉圭 1999),亚美利科(哥伦比亚 2001),查斯基(秘鲁 2004),瓜斯基(委内瑞拉 2007),苏里(阿根廷 2011)。

历届美洲杯的举办地点及吉祥物:

1987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阿根廷,吉祥物是一个脚踩足球的小男孩,名叫小加德尔。

1989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巴西,吉祥物是一只棕腹鸫,这只可爱的小鸟名叫蒂科。

1991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智利,吉祥物是由红白蓝这三种智利国旗的颜色,勾勒出一位带球突破的骑士。名叫瓜索。

1993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厄瓜多美尔,吉祥物是根喜气洋洋的小玉米,这只小玉米叫做乔克利托。

1995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乌拉圭,吉祥物是一头魁梧健硕的牛犊,名字叫做小牛犊。

1997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玻利维亚,吉祥物是一只机灵鬼怪的犰狳。这只犰狳名叫塔图。

1999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巴拉圭,吉祥物是一只长相憨厚的草原西貒,名叫塔瓜。

2001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哥伦比亚,吉祥物是一位身着与哥伦比亚国旗一样颜色衣服的外星来客,名叫亚美利科。

2004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秘鲁,吉祥物是一位奔跑在印加帝国辽阔疆域内的信使,名叫查斯基。

2007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委内瑞拉,吉祥物是一只色彩艳丽的金刚鹦鹉,这只鹦鹉名叫瓜斯基。

2011年美洲杯举办地点为阿根廷,吉祥物是一只身着阿根廷球衣的鸵鸟,这只鸵鸟名叫苏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美洲王蝶:4000公里不迷路 靠太阳辨方向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2月底3月初,在墨西哥的米却肯州,天气一天天变热。即使是茂密幽深的冷杉林也抵挡不住热浪的袭击,树林里各种花朵枯萎了。这时,著名的美洲王蝶就要开始返回故土加拿大了。一个蝶群蝴蝶的数量十分可观,大约有40万至50万只。它们从墨西哥出发,经过大约4000公里的长途飞行,到达加拿大。这些美丽精灵张开的翅膀长度可以达到10厘米,当蝶群飞过时,犹如一片云彩,遮天蔽日,景象蔚为壮观,但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许多不便。所以,王蝶途经之地,许多人出门远游,以避开这些“长途旅行家”。

美洲王蝶大约在每年3月底回到加拿大的故乡。王蝶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然后在11月—12月间,当寒风吹起,其他蝴蝶都进入蛰伏状态时,它们则重新踏上返回墨西哥的漫漫旅途。

美洲王蝶的迁徙并不仅限于美洲大陆,由于它们卓越的长距离飞行能力,在20世纪,王蝶甚至飞越太平洋到达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群岛等地。

很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一个问题迷惑不解,美洲王蝶是如何飞行4000公里的距离而从不迷路的?生态学家证实,昆虫没有能够分辨光线方向的器官。一年多前,加拿大皇家学院的两位科学家分析指出,在王蝶的飞行过程中,太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王蝶神经中枢的“阳光感应器”让它们准确无误地辨认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美洲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的后裔嘛?有什么关联?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印第安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就是那些遥远美洲的神秘民族。这些人分布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地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固守着一些非常原始的简单生活。说起印第安人的祖先和起源,目前有着很多种说法。但是被普片认可的是,印第安人是冰河时期,经白令海峡,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的蒙古人种的亚洲人。

印第安人黑发长而直、黄皮肤、具有亚洲人特有的铲形齿、还有黄色人种独有的婴儿臀部青色胎记特征,从外观上看,印第安人活脱脱就是中国人的翻版。印第安人关于天狗吃月亮的传说,还有龙文化以及羽蛇文化等与中国古文化有太多的相似处,如出一辙。印度安人祭祀的程序以及祭品,也都和中国的习俗相似。

人们在印第安古代文明里,发现了和中国中医学相似的风、火、和气致病说。例如印第安人认为火是百病根源,火多为胃火,向上蔓延至喉咙,口腔以致糜烂发炎。有书君觉得就像一个中国的老中医在讲解致病机理。印第安人是不是中国人,这个有待商榷,但是可能性极大。因为印第安人是美洲的最初居民,他们的祖先是在两三万年前的时候从亚洲迁徙到美洲的。

当时的白令海峡还是白令陆桥。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使用印第安语,自称是太阳神的孩子。在印第安神话中诸神来到地球上,一股馨香扑鼻,几声鸟鸣悦耳,但是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在诸神中有一位善良的神,决定留在地球上,给地球带来光明。后来他跳入了火球被火焰吞噬成为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大地,他的后裔留在了地球上就是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其实是在15000年前从西伯利亚地区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的发展速度很快,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遍布到了整个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而当时中国人直系祖先O系基因还没有进入到中国大陆。印第安人是从贝加尔湖一路经过西伯利亚等地区,也就是北线进入美洲的。

中国人的祖先O系是从南方的缅甸、尼泊尔,也就是南线进入中国大陆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且印第安人进入美洲的时间也早得多,怎么可能是中国人的后代。古埃及还用象形文字呢,不能说埃及是中国人的后裔,玛雅人也建造金字塔,不能说他是埃及人的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美洲三大文明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三大文明为: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文明是山地文明。

玛雅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八世纪中后期。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玛雅文明是第一个种植玉米的文明;玛雅文明第一个创造二十进位制;玛雅文明预言第一个指出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属于地球所有;使用独特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美洲大蠊与蟑螂的区别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大蠊与蟑螂的区别主要有体态不同、颜色不同、身体结构不同等等。美洲大蠊体长约在二十毫米到四十毫米之间,相当于常见的大蟑螂,呈两头尖的椭圆形,身体多为红褐色,有黄色带纹,整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蟑螂体长约在十毫米至十五毫米之间,类似于常见的小蟑螂,身体扁平,多呈黑色或褐色,有触角,部分种类有翅。

蟑螂又名黄嚓、曱甴、小强、黄婆娘、偷油婆、鞋板虫、油灶婆、滑虫等,整体来说美洲大蠊也属于蟑螂的一个种类,它们同属于蜚蠊科节肢动物门,而除美洲大蠊外,蟑螂还有美洲蟑螂、德国蟑螂、黑胸大蠊等多种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洲大蠊是不是蟑螂,它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美洲大蠊是蟑螂,美洲大蠊是家栖蟑螂中体积最大的昆虫,它的成虫体长29-40毫米,红褐色,翅长于腹部末端。触角很长,前胸背板中间有较大的蝶形褐色斑纹,斑纹的后缘有完整的黄色带纹。美洲大蠊的食性广泛、喜食糖和淀粉、污染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是世界性卫生害虫。

美洲大蠊在南方地区为室内优势品种,美洲大蠊喜温湿环境,在21~33℃为活跃,而以28℃为最。与此相联系,它们栖生最适合的场所是饭馆、食品加工厂、食品杂货店以及面包房等,但也常侵害其它有食物的场所和地下室、下水道等。它的食性很广,几乎可以靠任何有机物而生存。它爱好腐败的有机物,有时可见群集在垃圾堆和粪便上觅食。在室内,它除了啮食各种食物外,也可咬食书面、衣服、鞋袜子等。当缺乏食物时,它们也可以自相残食或吃掉自己产出的卵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真实哥伦布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对待美洲土著民的?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类历史上总会有一种定论,那就是历史从来就只是胜利者所写的,因为他们想让后人知道所以才会记录。然而往往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才是真实的历史。相信大家对于哥伦布都非常了解了,是他发现了新大陆,整个世界都对他称赞有加,然而这件事情的背后却充满着血腥与暴力。

历史上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让他名垂青史,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他发现时那里已经有1亿多人了,那里还有非洲、玻里尼西亚、古代腓尼基地区,在他之前已经有别的欧洲国家的人乘船到了那里。哥伦布心里充满了野心和抱负,他除了喜欢探险外,更明白想让原住民屈服,一定要剥削他们的财富和劳力。

1492年是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达美洲,那时他也只能随处走走,这也是历史书上所记载的一次。但最关键的一次却无人提到,历史上也没有记载。第二年哥伦布再一次航行时,他准备了总共十七艘船,带来至少一千两百人、大砲、十字弓、枪械、骑兵,和被训练攻击人的攻击犬。

他们到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今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国)后,战力如此可怕,当地人不得不给他们提供食物、黄金、布匹,但女人还是逃不掉被侵犯的命运。当地人被奴役去采金矿、种植西班牙作物,只要有一点小错,就会被惩罚,也许是砍掉他们的耳朵、鼻子,或是双手。

为了寻找黄金,哥伦布大规模捉捕和运送印第安人作奴,回西班牙时,带了五百名印第安人(途中将近半数死亡),还在美洲留下五百名奴。甚至用恐怖凌虐的手法统治当地,将新生儿丢去鍡狗,或是当面抓起孩子砸到岩石上,光是伊斯帕尼奥拉岛就有两万人被杀。

在哥伦布残酷的治理手段下,印第安人经常会集体自杀,甚至杀掉自己的孩子。25年后,这个小岛终于被掠夺完了,原住民从500万(推测)人减少至5万人。而在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也在不断上演同样的事,唯一逃过一命的,只有那些住在雨林深处或山丘上的人了,因为他们很难被发现。这些原住民为何这么残,只因为他们落后,在大型枪砲,还有各种小型枪枝和攻击性武器辅助下,他们拿什么来抵挡?留给他们的只有被殖民和种族屠杀。

但在事后重塑“发现美洲”一事,将最初种种杀人、奴役、性剥削、屈辱的丑陋细节最小化,变成单纯歌颂地理探险与发现,人们否认了土地被占据的动机与现实,让这一类的行为持续,代价需要极长的时间才会彰显,而且有一部分取决于幸存者的反应。

后来美洲处处上演大屠杀,一部分疾病,当地人没有抵抗力,另一部分是无情滥杀,不论是女人、孩童或老人,更被称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种族屠杀。这种事不只发生在美国(北美印第安人老早就被消灭,少数残存下来的人被关在“保留区”),中南美洲各地的原住民至今仍然被屠杀。

在瓜地马拉,美国于一九五三年支持当地政变,重燃屠杀原住民的行动,接下来五十年间,数十万美洲印第安人死于反共战火中,十六世纪以降由西班牙人执行的大屠杀,原住民几乎被消灭殆尽(仅存原本人数的百分之五)。

美国成立之前,这个地带是肥沃的温带土壤,当原住民被屠杀后,新来的欧洲工业体系也能在这里迅猛发展。

所以在历史的背后往往就隐藏了那么多的真相,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这到底是一场可怕的灾难,还是应该让人歌颂的英雄事件呢?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残酷的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经过几“波”迁移,人类才在美洲实现了定居?

全文共 2310 字

+ 加入清单

在最后一次冰河时期,人类从西伯利亚东北部迁移到了美洲。通过分析古代和现代个体的基因组,研究人员揭示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的历史。

偏远的西伯利亚东北部曾经是古代人进入美洲的入口,但现在这里居住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的群体。在晚更新世(126,000年前到11,700年前的冰河时代),西伯利亚的这个地区与北美相连,陆桥和邻近地区形成了一个叫“贝林盖”的地区。狩猎采集者似乎已经跨越了。人们认为人类在30,000到15,000年前迁移到这里。通过古气候模拟和遗传数据分析,西科拉等人认为,至少有一些古代北西伯利亚人在LGM期间迁移到了白令桥南部,他们是美洲第一批定居者(有时也称为“第一批人类”)和大约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群体的共同祖先——作者称这个群体为“古代古西伯利亚人”。东亚人贡献了75%的DNA给古代西伯利亚,63%的DNA给第一批人类。因此,这两个后代在地理上有所不同。作为回应,作者认为它们在大约24,000年前开始分离。

1–3]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进入了白令陆桥,期间以猛犸象等巨型动物和其它动物为生。Sikora团队[4]和Flegontov团队[5]在《自然》发表的两篇最新论文,考察了西伯利亚东北部和北美北部的古代人群的基因足迹,以期揭示他们与现代人群的关系。Sikora团队还考察了在过去的4万年中,这些人群如何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Sikora等人对古代西伯利亚东北部的34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其中两人被埋在俄罗斯的Yana RHS——一个已有3.16万年历史的考古遗址,拥有来自西伯利亚东北的最早人类遗骸;其它个体则来自9800年前至600年前。迄今为止,Yana的个体信息可以说是末次盛冰期(LGM,约2.65万-1.9万年前)前,从西伯利亚东北部采集到的唯一的基因组数据——不过有证据显示,人类早在4.5万年前就占据了西伯利亚中部[6]。

正是因为LGM前的欧亚人基因组数据非常有限,这也为认识当时的人群差异情况带来了挑战。Sikora等人的分析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这些人群分布广泛,且很有规律(不同人群之间存在遗传学差异)。作者还指出,Yana人属于一支研究小组称之为“古代北西伯利亚人”(Ancient North Siberians ,ANS)的群体,这一群体在3.8万年前从西欧亚人中分离出来,此前不久西欧亚人也刚与东亚人分离。

欧亚和北美之间的大陆桥从3.4万年前一直存在至1.1万年前[3

古代人类穿越白令大陆桥的迁徙图。在最后一次冰河时期,一个叫做白令大陆桥的地区连接了西伯利亚和美洲。在照片中,白令陆桥是叠加在现代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浅蓝色部分。西科拉等人,而其他人口仍留在北方-弗莱根托夫等人把他们的研究集中在这些人口的后期历史。更具体地说,作者考察了考古学家定义为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关系,例如大约5000年前穿越美国北极的古爱斯基摩人和800年前在扩散过程中可能取代古爱斯基摩人的新爱斯基摩人。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这些古代人口和讲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纳丁语和其他语言的现代人口之间的亲缘关系。

古代人口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向外迁移,越过了美洲的北极。Flegontov等人?白令岛大桥避难所的人群也有这种起源吗?最后,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和遥远的北美,环境变化、人类迁徙以及文化和基因适应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两项最新研究将为我们探索白令海峡周围的古代人类指明道路。

参考:

1.nogués–布拉沃,d .,罗德里格斯,j .,霍塔尔,j .,巴特拉,P. & Araújo,M. B. PLoS Biol。6,e79 (2008)。

2.皮图尔科,v .,帕夫洛娃,E. &尼科尔斯基,p .卡特。Sci。版本165,127–148(2017)。

3.霍菲克,J. F .,埃利亚斯,S. A .,奥鲁克,D. H .,斯科特,G. R. &毕格罗,N. H .伊沃。25,64–78(2016)。

4.西科拉,m .等人,自然570,182–188(2019)

5.Flegontov,P. et al. Nature570,236–240(2019)。

6.《科学》351,260-263(2016)。

7.胡,等。自然地理。3,118–121(2010)。

8.比图科,V. V. &尼科尔斯基,P. A .世界考古。44,21–42(2012)。

9.法根德斯,新泽西州,等。嗯。Genet.82,583–592(2008)。

10.戈贝尔,t .,沃特斯,M. R. & ORourke,D. H. Science319,1497–1502(2008)。

11.Raghavan,M. et al. Science345,1255832 (2014)。

12.塔姆,E. et al. PloS ONE2,e829 (2007)。

13.Raghavan,M. et al. Science349,aab3884 (2015)。

14.斯克格隆,p .等,《自然》525,104–108(2015)。

这篇名为《第一批到达北西伯利亚和美洲的人类的血统》的原创文章发表在2019年6月5日的《自然》新闻和观点栏目。

自然

自然| doi:10.1038/d 41586-019-01375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斯普林格自然上海办事处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如果需要转载,请发邮件到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所有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20斯普林格自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最初的标题:在最终定居美国之前,祖先们穿过白令桥多少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奥尔梅克文明是怎样的?为何说奥尔梅克文明是美洲文明之母?

全文共 6250 字

+ 加入清单

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地区已知的最早文明,它的出现为其他中美地区的印第安文明奠定了基础。就比如说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托儿泰克文明等等,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奥尔梅克文明、艺术以及宗教的影响。在公元前25世纪,奥尔梅克文明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了,直到公元前16世纪-15世纪早期的奥尔梅克文明出现,主要集中在维拉克鲁斯东南海岸附近的圣洛伦索特诺奇蒂特兰遗址。

奥尔默克文明直到19世纪中叶还不为历史所知。在1869年,墨西哥的古文物家旅游者José Melgar ySerrano发表文章第一次描述了一个奥尔梅克纪念石像的发现现场,这是最早的关于奥尔梅克文化的记录,这座石像现在标记为三个扎波特巨型头像之一,它最早是1850年一位农民在维拉克鲁斯的哈西恩达(haciendain Veracruz)农场清除森林时所发现。José Melgar y Serrano于1862年首次访问这里并于数年后发布了报告。

在19世纪的后半期,奥尔默克的艺术品开始被关注,被确认属于一种独特的艺术传统。而此时考古学家大多认为奥尔梅克是与玛雅人同时代的文明。史密森学会的MatthewStirling在1930和1940年代开始主导了对奥尔梅克遗址的最早的科学发掘,证实了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洲社会最早的文明。

“奥尔梅克”这个名字在阿兹特克人的纳瓦特语(Nahuatl)中是“橡皮人”(rubberpeople)的意思,是指15世纪和16世纪生活在海湾低地的阿兹特克人的名字,该地区的人从公元前16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乳胶制成橡胶。

早期的现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错误地将“奥尔梅克”这个名字应用于在中心地带重新发现的遗址和文物,直到几十年前人们才知道,这些文物不是阿兹台克人所知道的“奥尔梅克”所创造的,而是一种2000年前的文化。尽管身份有误,但这个名字还是留下来了。我们不知道古代奥尔梅克人如何称呼自己。一个表示奥尔梅克文化的当代词汇是”tenocelome”,意思是“美洲虎之口”。

奥尔梅克人进行仪式化的放血,崇拜玉米神、美洲豹等神灵,玩中美洲的球类游戏,这几乎是后来所有中美洲社会的标志。1. 奥尔梅克文明概述

奥尔梅克中心地带在海湾低地地区,在经过维拉克鲁斯的索科努斯科早期开发后,开始进行扩张。该地区以沼泽低地为特征,低矮的山丘、山脊和火山点缀其间。图克斯特拉斯(Tuxtlas)山脉在北部沿着墨西哥湾的坎佩切湾急剧上升。

在这里,奥尔梅克在圣洛伦佐-特诺奇蒂特兰、拉文塔、特雷斯-扎波特和拉古纳-洛斯塞罗斯建造了永久性的城市和寺庙建筑。在这个地区,第一个中美洲文明出现并统治于公元前1400-400年。起源

传统上认为奥尔梅克文明的崛起是在公元前1400年到1200年之间。后来在圣洛伦佐附近的ElManati发现的奥尔梅克遗迹,至少在公元前1600-1500年。

考古上推断,奥尔梅克文化起源于公元前5100-4600年间的塔巴斯科(Tabasco)早期农业文化。因为它们共享相同的粮食作物和农业技术。

今天所说的奥尔梅克文明首次完全出现在圣洛伦佐-特诺奇蒂特兰,公元前1400年左右在那里出现独特的奥尔梅克文化特征。奥尔梅克文明的兴起得益于当地的富水冲积土壤生态,以及由科茨夸尔科斯河(Coatzacoalcos)流域提供的交通网络。这种环境可以与其他古代文明中心相比:尼罗河、印度河、黄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

高度丰产的环境促进了人口的密集,进而引发了精英阶层的兴起,精英阶层创造了象征性产品和复杂奢侈品的需求,这些奢侈品和象征符号定义了奥尔梅克文化,许多奢侈品是由玉石、黑曜石、磁铁矿等材料制成的。

这些矿石来自遥远的地方,表明早期的奥尔梅克人在中美洲具有广泛的贸易网络。最有价值的玉石来源于危地马拉东部的Motagua河谷,Olmec黑曜石来源于危地马拉高地,距离达到几百公里。圣洛伦索和拉文塔

第一个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圣洛伦索,在公元前900年被遗弃,同一时间,Laventa崛起。许多圣洛伦佐的纪念碑建筑在大约公元前950年遭到破坏,这可能表明内部的动乱,或者遭到入侵。另外也可能是环境的变化,比如重要河流的改道。

圣洛伦索衰落后,拉文塔成为olmec文明的中心,持续时间从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400年左右。拉文塔延续着Olmec人彰显权力和财富的文化传统,大金字塔是中美洲同时期最大的建筑结构。即使在今天,经过2500年的侵蚀,它仍然有高于地面面34米的高度。金字塔下面埋藏着很多耗费人力的装饰物品,上千吨的蛇纹石,大型的马赛克镶嵌,经过抛光的玉器祭品,陶器、塑像和金属镜等等。衰落

奥尔梅克文明在公元前400-350年间突然衰落,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奥尔梅克核心区东部的人口急剧减少,这个地区只有稀疏的居民,一直到19世纪。

考古学家认为是环境的改变使这个地区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农业人口,特别使河流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奥尔梅克人的农业、狩猎、运输等活动。这些环境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壳变动或河流淤积。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使火山活动迫使奥尔梅克人移居别处。

最后的奥尔梅克城市被遗弃几百年后,后继的文明在此地开始建立,特雷斯萨波特斯遗址(Tres Zapotes site)位于奥尔梅克核心区的西部边缘,在公元前400年后一直被占据,但这里没有奥尔梅克文化的特征,它与距此550公里的伊萨帕(Izapa)遗址有相同文化特征。2. 奥尔梅克艺术

奥尔梅克文化的艺术特征主要通过玉、粘土、玄武岩、绿石等艺术制品表现,一些奥尔梅克艺术是自然主义风格,比如摔跤手,另外有一些充满想象的拟人化作品,常常是高度程式化的,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某种宗教含义。

奥尔梅克文化的一些代表性艺术品包括巨型石雕头像、玉石面具、方形祭坛、变形人物雕像等等,其中巨型石质头像是奥尔梅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除了表现人物,奥尔梅克艺术家擅长动物肖像,比如鱼型或鸟型器皿。巨型头像Colossal heads

奥尔梅克文明最著名的形象是巨大的有头盔的头像,如哥伦布以前的文献所解释,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碑一直是充满神秘的谜团,人们现在普遍认为,这些头像是统治者的肖像,可能是穿成球手的样子,这些头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两个头像是一样的,头盔状的头饰具有独特的装饰元素,暗示某种个人或群体的象征。迄今为止,共出土了17个巨型头像。遗址 数量 名称编号

San Lorenzo 10 Colossal Heads 1 through 10

La Venta 4 Monuments 1 through 4

Tres Zapotes 2 Monuments A & Q

Rancho la Cobata 1 Monument 1

石雕头像的大小从1.47米到3.4米之间,重量在25到55吨之间。由在Tuxtlas山脉发现的火山玄武岩的单个石块或巨石雕刻而成。估计移动一个这样的石头需要1500人工作三到四个月。

奥尔梅克头像扁平的、厚嘴唇的特征与非洲的一些面部特征相似,据此有人猜测奥尔默克人是移民到新大陆的非洲人。但绝大多数考古学家和其他中美洲学者都否定了哥伦布时代之前与非洲接触的可能。

除了宽阔的鼻子和厚厚的嘴唇之外,头像的眼睛经常显示出内眦赘皮,这些是亚洲蒙古人种普遍具有的特征,而且仍然可以在现代中美洲印第安人中找到。

在20世纪40年代,艺术家/艺术史学家米盖尔·科瓦鲁比亚斯(MiguelCovarrubias)出版了一系列奥尔梅克艺术作品的照片,以及具有非常相似面部特征的现代墨西哥印第安人的脸的照片。玉面具

奥尔梅克人使用硬石雕刻玉石面具,有些面具还带有纹饰。玉石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材料,它被统治阶级用作等级标志。到公元前1500年,早期的奥尔梅克雕刻家掌握了人类的形态。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能够确定奥尔梅克作品的确切年代之前,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各种艺术品中独特的“奥尔梅克风格”。

很多面具是从其他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包括一个特诺奇提兰遗址发现的阿兹特克人所埋葬的面具,它大概有2000年的历史了,这表明这种面具的价值和意义被中美洲后继各文明所继承。方形祭坛

祭坛可能是奥尔梅克统治者的王座,或者是王权的象征,王座正面是坐在壁龛里的王的浮雕像,壁龛后面可能是代表通往地下的洞穴入口,象征某种超自然力量。奥尔梅克风格

深陷的眼睛、鼻孔、强壮而嘴角下沉的嘴,这些特征的组合构成了“奥尔梅克风格”,它结合了人类和美洲虎的面部特征,或许还有鹰的鸟类特征,中美洲人观念中认为鹰和太阳的力量有关联。奥尔梅克的艺术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奥尔梅克的宗教具有显著的萨满和美洲虎特色。

奥尔梅克人相信,在遥远的过去,美洲虎和女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是美洲虎”(were-jaguars)的种族。一个显著的“是美洲虎”的特征可以在很多奥尔梅克艺术品中发现,许多人的额头上有锋利的裂缝,这种尖锐的裂口或许与婴儿头顶凹陷和美洲虎头顶天生凹陷的头部有关。3. 重要的文化创造

作为中美洲的第一个文明,奥尔梅克人被认为是许多中美洲文化的首创者,包括放血和的人祭、文字和碑铭、爆米花的发明、数字零和中美洲历法,以及中美洲的球艺运动。一些研究表明,是奥尔梅克人塑造了诸多中美洲神祗的原型。放血和祭祀 Bloodletting and sacrifice speculation

尽管没有确切的考古记录,但研究人员发现了其他证据证明奥尔梅克在仪式上实施放血行为。例如,在奥尔梅克遗址发现了大量天然和陶瓷黄貂鱼刺和马圭刺,一些文物被鉴定为放血物品。

在后期的玛雅人文化中,贵族和统治者也普遍施行这种仪式上放血行为,或许是向神祗进行献祭的一种方式。

奥尔梅克人的献祭具有推测性,没有证据表明奥尔梅克人实施人祭;没有奥尔梅克或奥尔梅克影响的艺术品明确展示祭祀受害者或人类祭祀场景。但有发掘墓葬中存在殉葬现象。文字

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是西半球第一个发展出书写系统的文明。

2002年在圣安德烈遗址(San Andrés site)的发现了一种象形文字,类似于后来的玛雅象形文字,被称为卡斯卡哈尔块(CascajalBlock),时间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900年之间。

2006年在圣洛伦佐(SanLorenzo)附近的一个遗址发现了62个符号,其中28个是独特的,刻在一个蛇形石块上。许多著名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前哥伦布时代的文字”。中美洲长纪年和数字“0”的使用

碑文上刻有奥尔梅克数字7.16.6.16.18,翻译为公元前32年9月3日(朱利安)。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二个最早的长计数日期。围绕数字的铭文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后奥尔梅克文字。

许多晚期中美洲文明使用的长历法和零的概念,都是奥尔梅克人发明的。因为最早的六件长历法日期的文物都是在玛雅人居住地之外发现的,有三件发现于OLMEC中心地带。这个日历早于玛雅,推测是奥尔梅克人的发明。

来自特雷斯·扎波茨(Tres Zapotes)的石碑C,背面数字和文字

长计数日历要求在其二十进位数字系统中使用零作为占位符,被用作这些长计数日期的零符号,其中第二长的是在特雷斯·扎波茨的石碑C上,日期为公元前32年。这是零概念在历史上最早的应用之一。中美洲球戏

奥尔梅克人很可能是流行于中美洲的球赛的创造者,球赛并被用于娱乐和宗教目的。在圣洛伦佐-特诺赫蒂兰以东10公里的沼泽地ElManat_发现了十多个公元前1600年前的橡胶球。这些球早于公元前1400年在Paso de la Amada发现的球场,不确定它们是否被用于球赛。奥尔梅克核心地带和周边

奥尔梅克风格的艺术品、设计、形象、纪念碑和图案在奥尔梅克核心区外几百公里范围都有发现。4. 语言族属

奥尔梅克语的实际民族语言归属尚不清楚,但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设。例如,1968年,Michael D. Coe推测奥尔梅克人是玛雅人的先辈。

1976年,语言学家Lyle Campbell和TerrenceKaufman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认为许多中美洲语言一些核心借来词显然是从Mixe–Zoquean语传播而来。奥尔梅克人说的可能是一种Mixe–Zoquean语的早期语言。随着这些词汇的传播,奥尔梅克文化和艺术出现在其他中美洲社会的考古记录中。5. 宗教和神话

奥尔梅克的宗教活动由统治者、专职牧师和萨满组成。统治者似乎也是最重要的宗教人物,他们与奥尔梅克神灵的联系为他们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在奥尔梅克考古记录中有大量证据表明萨满的存在。

这些萨满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他们很可能通过吸食麻醉品让自己进入癫狂状态,幻想自己化身神灵获得超能力。一些奥尔梅克的“变形人物”雕像表现了这种萨满的变形。下图可能是表现正在变形的萨满,面部呈现美洲虎的特征,四肢在用力,巨大的手和脚似乎象征美洲虎爪子的力量。

由于奥尔梅克神话没有留下任何可与玛雅神话中的波波尔乌(PopulVuh)类似的文献,关于奥尔梅克神话都是基于对现存的纪念物和艺术品的解释,以及与其他中美洲神话的比较。奥尔梅克艺术表明,在奥尔梅克时代,中美洲的万神殿中已经存在着羽蛇神和雨神等众多的神灵。

奥尔梅克人的神灵包括:龙、鸟神、鱼神、玉米神、水神、美洲虎、羽蛇神、地狱之神。6. 社会和政治组织

目前对奥尔梅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知之甚少,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巨大的头像和其他一些雕塑代表统治者,但没有发现像玛雅石碑这样的东西,它命名了特定的统治者并提供了他们统治的日期。

考古学家根据各种考古现场调查判断奥尔梅克地区的社会集中度相当高,奥尔梅克社会本身是等级制的,首先集中在圣洛伦佐,然后在拉文塔,精英们能够利用他们对水和巨石等物质的控制来行使指挥权,使他们的政权合法化。

奥尔梅克社会被认为缺乏许多后期文明的一些制度,例如常备军或祭司阶级。没有证据表明圣洛伦佐或拉文塔控制了奥尔梅克中心的所有地区,即使在全盛时期也是如此。7. 贸易

奥尔梅克文物和图案在中美洲大部分地区的广泛传播表明了广泛的远程贸易网络的存在。 外来的昂贵材料,如绿岩和贝壳,被大量地交易到很远的地方。

一个重要的贸易品是奥尔梅克人缺乏的黑曜石,奥尔梅克人在许多工具中使用黑曜石,因为加工后的边缘非常锋利和耐用。大部分发现的黑曜石可追溯到危地马拉。

奥尔梅克时期在区域间贸易路线上有了显著的扩张,交换的物质货物种类更多,来源也覆盖广泛的地区。8. 农业生活和食物

圣洛伦佐和拉文塔的城市经过精心设计并且规模巨大,它们被其他中心所复制,这些城市大部分都是仪式中心,而大多数奥尔梅克人居住在与现在塔巴斯科和韦拉克鲁斯(Tabascoand Veracruz)村庄相似的村庄里。

这些村庄位于地势较高的地方,由一些分散的房屋组成。较大的村庄可能建有朴素的寺庙。单独的住宅将包括一个房子、一个或多个倾斜的储存窖。附近建有花园,用来种植草药和食用植物,也被用来种植小规模的农作物,如向日葵。附近种有果树,如鳄梨或可可树。

河岸在洪水期间被用来种植作物,奥尔梅克人可能还实行烧荒,以清除森林和灌木,在旧田地耗尽肥力后提供新的田地。

田地位于村外,用于种植玉米、豆类、南瓜、木薯和甜土豆。根据对Tuxtlas山脉两个村庄的考古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种植对奥尔梅克人变得越来越重要,饮食种类仍然相当多样化。

奥尔梅克人食用河流中的鱼、龟、蛇和软体动物,沿海地区的螃蟹和贝类,鸟类也作为食物来源,水果和蔬菜做为营养补充,另外还有山核桃、负鼠、浣熊、兔子和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