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溥仪即位 慈禧驾崩(汇集20篇)

浏览

2691

文章

225

篇1:李莲英有多会做人?慈禧为什么如此宠爱李莲英?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慈禧太后的人,可能都听说过李莲英这个名字,他是慈禧时期的太监总管,也是提到慈禧的时候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历史上有很多受到统治者宠信的宦官,李莲英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与其他很多受宠的宦官所不同的是,李莲英虽然受宠,却从来不是仗势欺人的人,不单单是慈禧,很多后宫之人甚至是前朝大官,都对李莲英有好感。那么,这个李莲英究竟是有多会做人呢?

清末著名的大太监,那是非李莲英莫属,只要是和慈禧有关的电视剧,都离不开李莲英这个形象。就这么个小太监,为何会受到如此宠爱?来看看他风光背后的故事。

由于生活所迫,李莲英在七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专门净身的地方净了身,其实凡是当太监的,多数都是生活所迫,但凡有一点活路,谁又愿意遭这罪,而且净身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都死于这个过程。

李莲英7岁被净身,两年后他的父亲李玉才托人将他引荐入宫。由于李莲英相貌俊俏,嘴还甜,就被留在了储秀宫,当时住在储秀宫的正是慈禧,当时她还只是个懿贵人。那个时候宫里的女人,无论是太后还是嫔妃,发式都是千篇一律,慈禧感觉非常厌烦,有几个老太监给慈禧梳了几次京城流行的新式发型,但是慈禧还是感到不满意。

这件事被李莲英看在眼里,他经过长时间的苦练终于掌握了几种发式的梳理方法,然后他毛遂自荐给慈禧梳头,果然大获成功,赢得了慈禧的好感。

赢得慈禧好感后,李莲英就开始顺多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26岁的李莲英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

李莲英在太监这个行业里步步高升,但他对人始终谦逊温和,与他的前任安德海可不同(因安德海嚣张跋扈,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其实李莲英也是从安德海被杀这事上领悟到,奴才就是奴才,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李莲英的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

李莲英不仅小心翼翼的侍奉慈禧,也是千方百计的讨慈禧欢心,当慈禧放生鸟鱼时,他挖空心思安排鸟和鱼在放生后又回来的情景,然后他在旁边对慈禧说:“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鱼鸟都舍不得走呢。”慈禧听完,是高兴的不得了。其实这都是李莲英训练出来的,把鸟鱼饿一天然后打开让其飞出,然后又在笼篓里放入食物引其而归。像这样讨慈禧欢心的例子数不胜数,也真是难为李莲英了。

李莲英不仅会讨慈禧欢心,也极力讨朝中大臣欢心,其实,后期的李莲英已经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臣已经没有人敢惹这位大太监了,但是李莲英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李莲英在陪同醇亲王巡视北洋水师时,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不见一个来访的人。这让醇亲王大为感动,对这位首领太监更是刮目相待。

而李莲英在与左宗棠外出时,更是亲自给左宗棠洗脚,感动的左宗棠回京后在慈禧面前对李莲英大为称赞,高兴的慈禧连连说:“我没白疼他,我没白疼他。”

就连光绪皇帝也时刻记得李莲英的好,当时慈禧和光绪在出逃返京的路上,因为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侍候的太监对他也不尽心,光绪在睡前太监无一人在殿内值班,殿内也没有被褥可盖,当时可是冬天啊,弄得光绪只能在灯下坐着。

李莲英发现后当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奴才们罪该万死!"并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让光绪使用。光绪后来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安达(对太监称安达,是一种尊敬或巴结的意思),我活不到今天。"写道这,感慨光绪这个皇帝混到这份上,也真是可怜啊,李莲英都有被褥可盖,堂堂一国之君竟连个被褥都没人管。

不要以为李莲英只讨好位高权重的人,对于一般妃嫔宫娥、女官命妇,只要有人犯错,惹太后不高兴了,他总是尽量替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所以在太后左右人人对他都有好感,说小李子是个干练敏实、溢美隐恶的好人。

从以上的事件可看出,李莲英受宠爱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心灵嘴甜会讨主子欢心外,他对所有人谦逊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身为慈禧身边红人的李莲英,还能主动服侍亲王和大臣,这一点实在难得,可以说,风光背后的李莲英,也是充满无数心酸历程的,面对宫里那无数的勾心斗角,时刻谨小慎微,能做到基本所有人都说他一个好,属实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太监李莲英 在慈禧死后还活了三年 他的结局如何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李莲英的命运充满了曲折和变数。他虽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享有权势,但权力的脆弱本质使得他在慈禧去世后陷入困境。他的晚年生活虽相对安稳,但死因及其影响仍然是历史谜团。

太监在历史上虽然是特殊的存在,但其权力常源自皇权,失去皇帝庇护后便常陷困境。李莲英的命运同样如此,他的地位依赖于慈禧的支持。慈禧一去世,李莲英陷入困境,他的权力被剥夺,且无法自保。

李莲英之所以知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与慈禧太后的紧密联系。慈禧太后统治晚清政治长达半个世纪,李莲英一直得到她的青睐,这也使得他的能力备受肯定。慈禧名声不佳,李莲英也因此声名狼藉。

李莲英在宫廷中迅速晋升,年轻时已成为首领太监。他甚至被赐予二品顶戴花翎的荣誉(尽管太监品级通常最高为四品),这是前所未有的。权势背后也带来嫉妒。慈禧去世后,李莲英失去了支持,他的权力烟消云散。

与历史上其他太监类似,李莲英的权力源自慈禧太后,失去她的支持,他的权势也随之消失。慈禧去世后,他面临巨大困境,甚至连生命安全都不保。他不是一个轻举妄动之人,他早已见惯了宫廷权谋的残酷。他为自己做了两个安排,以保全自己。

1.他舍财保命

李莲英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了国家,以示对皇权的尊重。他坚称这些财物实际上是慈禧赐予他的,本属于国家,因此归还国家是理所应当的。这一举动在历史上并不常见,然而,这使得他在退休后得以维持相对安逸的生活。

2.他深居简出

离开皇宫后,李莲英极少外出,甚至不为人所知他的居所。尽管他名义上的住所是彩和坊,实际上他很少露面,保持低调。这种谨慎有助于他保持相对平安。

李莲英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他死于痢疾,但这一说法存在疑点。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可能被革命党所杀,但这在事实上并不可信。还有一种说法称他可能被另一太监小德张所杀,但也缺乏确凿证据。

无论死因如何,1966年打开的李莲英墓的发现表明他并非自然死亡。他的评价始终备受争议。尽管他曾在慈禧的庇护下得以繁荣一时,但与历朝历代的一些祸国殃民的太监相比,他的影响或许并不那么恶劣。李莲英的一生映照出了宫廷政治的复杂和权力的脆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溥仪为什么不会说满语?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溥仪也真的是有太多的话了,也非常的悲剧,要是想说他,那得说一年,今天给大家说说溥仪的一个小问题,话说这个溥仪本是大清的皇帝,而且满清统治了中国接近300年,当时满语还是国语,但是这个溥仪竟然不会说满语,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回到北京后,他的工作安排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考古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知道后,跑来问溥仪愿不愿意做他的助手,研究清朝的历史。清朝的历史记载大都是满文形式记载的,溥仪肯定懂得满文,结果溥仪只回答了五个字:“我不懂满文”,郭沫若尴尬而去。至于溥仪是否真的不懂满文,我们不置可否,不过肯定不精通满文了。

1、清朝推广国语满文为何没有成功?

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根据蒙古文创造了满文,1632年皇太极又改进了满文,区别于蒙古文,并将满文定为国家法定语言,但也就少量满人精通满语。

满清统治着也是不遗余力的推行满语,不过清朝满语的使用有这样一个规律,顺治之前,清朝的官方文书大都以满文形式颁布,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满汉双语颁布国家法令,嘉庆以后,汉语有逐渐取代满文的趋势,很多法令中没有满文了。我们现在看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奏折中,皇帝们大都是用汉语批改奏折,很少用到满文,皇帝自己都不用,沟通是个大问题。

满文普及的有很大难度。满文因为是根据蒙古文创造出来的,时间非常短,很多满族人本来都是学习汉文或者蒙古文两种文字,既然是蒙古文创作的,熟悉蒙古文的人肯定好学一点,但绝大多数的2、汉人是不会蒙古文的,普及满文的汉人基数非常大。

满文创造时间较短,肯定没有什么满文教材,相对应的满文文献资料也没有。如果想要普及必须安排大量人员翻译汉语的各种文献和普及教材,这是一项巨大的人文工程,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跨度也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同时要培训大量的满文师资力量,清政府是负担不起的,皇帝们也不愿意负担这样高额的费用。

清政府采取慢慢普及的方法,上层官员必须学习满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清朝政府规定,凡是中进士的官员必须学习满汉双语,考试合格后才能留在北京做官,不合格的外放外地做官,这一招让很少一部分汉族官员学会了蒙语,他们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深入学习研究。

反观满清入主中原后,很多满族人自发学习汉语,他们觉得满语是拼音文字,不如汉语好掌握,此消彼长,推行的满语却慢慢停滞下来,而有着几千年底蕴的汉语在清朝官方流行起来,很多满洲贵3、族都学会了汉语,反而满语不会了。

每个人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普通老百姓不会满文,在实际的生活中,满族人要想顺利沟通生活必须学习汉语,既然绝大大多数人用汉语,他们也就都经常用汉语了,满语也就是摆摆样子而已,有时可以装装逼,吓唬吓唬人。

4、溥仪为何不会满语?

1912年9月10,退位的溥仪已经六岁了,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请来了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等人教授汉文,伊克坦教授满文。

溥仪学习满语9年,对他来讲学习满文是一种被迫承担的义务,学习只是走走样子,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溥仪没有兴趣,也就根本不学习了,溥仪自己就说只学会了很少的满文,主要是皇帝用满文说的一些简单语言,比如满语的“平身”、“起驾回宫”这类的日常用语。

满文老师伊克坦去世后,溥仪就再也没有学习满语,实际满语在当时已经失去了实际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溥仪死后有没有谥号?为何至今得不到认可?

全文共 2134 字

+ 加入清单

溥仪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经历也是非常的传奇的了。溥仪虽然曾经是皇帝,但是很显然他和古代其他的皇帝有很大的不同的一点,那就是清朝之后不再是一个封建王朝,因此很多制度也和之前有很大的不同。古代皇帝死后,都会给他们上谥号,以此来评价他们的一生,那溥仪死后有没有谥号呢?溥仪死后他的家族曾经给他上过一个谥号,但是为什么却一直都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泱泱中国几千年,始于黄帝而终结于满清最后一位宣统帝。宣统帝溥仪,三岁时候承袭帝位,中间历经几度被贬又重建帝制,甚至还有过被俘虏和成为战犯的经历,一生跌宕起伏,使其与历代皇帝相比别具一格,颇富传奇色彩。1、生于忧患的末代皇帝,死后连谥号都没有

112年前的12月2日,溥仪在一个寒冷且阴雨绵绵的冬天走向了那个绣有龙纹的宝座,此时主持太和殿的他只有三岁。文武百官跪在堂下,他面对黑压压的顶冠,还有些哭闹。也许迷迷糊糊的正是他职业生涯最初的状态,此时光绪病重、慈禧病重,他尚没有能力主持朝政。

三年后,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大清国不复存在,懵懂的溥仪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12岁时,张勋重建清国,他再次被推到历史的前台,但仅仅42天后,他再次被迫失去皇权。

从此,溥仪也只是普通人一枚,唯一不同的是,大家对于末代皇帝的好奇心,让大家对他的平民生活有了更多的关注。直到62岁,他因为患有肾癌去世,葬于北京,大家对其的身后事也特别关注。因为但凡是皇帝去世,一般都是有谥号的。

皇帝的谥号,只能是死后才会有的,一般是后人给自己的祖先加上的称号。商朝时,谥号称作庙号,黄帝死后安详太庙,这个庙号就是根据其一生功过为其在职生涯做的总结性的评价。因此,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纵观历史,一般只有在位时业绩突出的皇帝才有资格拥有私人订制的庙号。

而清朝十二帝,只有溥仪没有庙号。从努尔哈赤到康熙,他们的庙号前面两个字基本都是“祖”或者“宗”,分别为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从这方面看,基本上肯定他们在位时对国家及百姓的功绩,业务能力较强。2、为日作证东京法庭,伤透庭外国民心

1946年8月16日这一天所发生的事,对于溥仪的一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无法磨灭的污点,也可说是他作为被操纵的傀儡出演的平淡无常的一场戏。

这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在进行东京审判,大清末代皇帝溥仪,这个身份作证日军侵略中国东北的见证人,似乎理所应当。他也的确痛诉了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的过程,讲述自己14年来作为傀儡的痛苦生涯。尤其是谈到自由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场猴戏,言辞激烈,情绪激动,日方用武力威胁他不得不屈服。

虽然大臣都是中国人,但实际上日本人担当实务官员,自己的人身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管。而后,被告方日本的辩护律师布莱克尼提供了一份溥仪用黄娟所写的信件,内容就是溥仪向日本当局求助,希望能够帮助其重新建国。溥仪在庭上坚决否认这个事情,直言这是一封伪造信件。

但事实上,他撒谎了。后来他作为特赦的战犯恢复了自由,大家一直相信着他的陈词。直到他自己承认,他的确掩盖了一部分事实。所以,他实际上并不是被迫的傀儡,他也曾主动与日方联系,并且以签署不平的条约为条件,请求日本当局进入中国,帮助他继续实现伪满洲国的统治。

同为末代的失去国家之君,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或许是他的正面榜样。一般朝代走到衰败,他们接棒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各种颓丧之相,限于自身能力无可挽回局面,最后甚至不得不亲手葬送祖宗基业,结果也颇为人叹息无奈。

但崇祯却很有志气,被李自成攻下北京时,他选择了自杀。但根据史书记载,崇祯还是个很勤勉的君王,至少出发点上说,心中还是想做点事情。但是溥仪说谎的性质就不同了,那对于特殊时期被压迫和肆虐的民众来说,是一种实质性的背叛和伤害。3、家族定谥号宪宗,不被认可终夭折

爱新觉罗家族的人还是没有忘记溥仪,其家族在他离世后想给他封一个谥号,对他的人生是一种纪念和缅怀。可做这件事的是当时尚在台湾的皇室后裔,这个做法就带着其他色彩。

他们给溥仪选的谥号足有23个字,内容是“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而北京的爱新觉罗家族,也为溥仪选了个谥号,那就很简洁明了了,就是庙号“恭宗”,谥号为“愍皇帝”。但是当时的民众都不同意,认为以溥仪的生平来说不配享有谥号和庙号。

一方面,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特殊时期对于侵入分子的纵容和包庇,当时的事情还未久远,很多民众内心的愤懑情绪尚比较高亢。

另一方面,就溥仪个人而言,既无德行政绩,也无人品诚信。作为皇帝,他并不算称职,一直没有掌握过实权。并且一封向日求助的信,让民众看到了他是非善恶不分的糊涂,也让大家对他本人更加失望。因此,两个谥号最后都是夭折了,现在也很少人知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的句子表述出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与无奈,无边的离愁,身边环境的凄冷,总在夜深人静时更让人感觉凄苦可怜。

溥仪也已经故去很多年,他本人也写了一些自传,讲述他一路的辛酸苦辣,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他的一生回首溥仪的一生,虽是富贵无边,却也是孤独寂寞的。生在皇室家族,他是无奈的,生不逢时,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一生尝尽离别伤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战后溥仪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溥仪的第一笔工资买了什么?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溥仪作为一个王朝最后的君主,他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色彩。自从溥仪1912年退位之后,这便是标志着我国清王朝正式灭亡了。溥仪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只有溥仪是我们真实见到过的,其他的只是存在于史料之中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与其他人一样,成为了一名普通公民,也会拥有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溥仪的第一份工作时什么吧。

所谓一朝有着一朝的天子,新出现的朝代通常都会对前朝的末代君主会非常残忍的,在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亡国之君结局都是凄惨无比的。与历史上的相比,溥仪的结局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刚刚建国的时候,溥仪生活在监狱之中,可以说是不愁吃穿了。经过一系列的再教育之后,溥仪便获释了,而且后来还取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安度晚年。

获释后的溥仪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与其他平民一样,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为了生活,溥仪开始利用着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赚钱了。对于溥仪这位当过皇帝的人,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相当期待的,毕竟是新生活的开始,多少是有些激动的。溥仪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看来也算是非常不错的,也比较舒适,主要就是负责一个区域的浇花工作以及打扫卫生的工作。溥仪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表示非常的欣慰,做事的时候也非常的勤奋,没多久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

这份工作还没做多久溥仪便被调到了附近的一座温室当中工作,这是一个繁育温室。相比前面的浇花保持卫生的工作,这个工作更加的舒服了,因为只需要细心照料温室当中的植物一上午就可以了,下午的时间自己支配。终于1960年3月份的时候,溥仪获得了自己有生以来通过自己双手获得的第一份工资,溥仪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资非常的珍惜,但是同时也是让他犯难的事情。因为以前做皇帝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全是由下人帮忙操办的,溥仪自己从来没做过,对于一个没有理财概念的溥仪来说确实有些困难。

溥仪的第一笔工资高达60元,在我们现在人的眼里60元不算什么,然而在当年可是高收入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普通人靠着40元就能养活一大家子的人了。当时的溥仪还是单身呢,一个人生活,可以说工资是非常宽裕的。在溥仪的反复琢磨下,他想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为自己打造一床新被子。因为溥仪在早年的生活里充满着太多的不和谐,使得他睡觉质量非常的不好。当溥仪用自己能力给自己弄了一床被子后,使用的第一晚是溥仪多年以来睡的最踏实的一晚。对于这件事情,溥仪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这是他有史以来花钱花的最踏实的一次。

溥仪在工作第二个月的时候就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李淑贤,当时的李淑贤是一名护士,两人仅仅认识了不到2个月便结婚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了,两人后来过的也是非常的幸福。溥仪在温室这边工作了将近4年之后便被调到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这份工作使得溥仪的工资增长到100元每月,可以说这么多钱再加上妻子的工资,两人可说是生活的非常惬意了。直到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为尿毒症而病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慈安太后是谁?她和慈禧太后谁厉害?

全文共 1974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人眼中,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总是一个“权威”,任何事情似乎都会由慈禧太后来作主,她垂帘听政很多年,早已经把大权牢牢握在手中了。不过与她同一时期的还有一个慈安太后,她虽然比不上慈禧有名,而且同治帝还是慈禧的亲儿子,但是在身份地位上面,慈禧始终比不过慈安,这究竟是为何?慈禧太后为何赢不了慈安太后?

1.慈安太后俗称东太后,是咸丰帝皇后。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大阿哥载淳(即同治帝)即位,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后联同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除顾命八大臣,与慈禧太后一同垂帘听政。由于东太后是皇后、西太后是嫔妃,因而所有的一切东太后都有优先权。本文摘自:《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作者:加藤徹(日),译者:董顺擘),将揭示咸丰皇帝去世后两宫太后的关系。

辛酉政变的“四人组”之中,西太后唯一比不上的就是比她小两岁的东太后。咸丰帝在世时,东太后为皇后,西太后为贵妃。因其身份的差别是决定性的,即使二人同时成为皇太后,直到最后这一差别也未消除。

如果根据儒教的思想,皇后为正妻,嫔妃为侧室,两者间有天与地般权威上的差别。同治帝的嫡母始终是“母后”东太后,而不是“帝母”也就是生母西太后。同治帝即位后,“母后皇后”即东太后,因新皇即位即刻被封为皇太后。而“圣母皇后”即西太后则晚一日被封为皇太后。万事都是有规矩的。座席的位置、陵墓的规模等等,所有的一切东太后都有优先权。

2.同治帝赠予嫡母“慈安”、生母“慈禧”的徽号。慈安太后住在东宫,慈禧太后住在西宫,因此俗称东太后和西太后。在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中,与西相比,东为上。麻将用语中“庄家”被称为“东家”,也是由此而来。

大正天皇的嫡母是昭宪皇太后,而大正天皇的生母柳原爱子则没有成为皇太后,只是得到了正二位的位阶。与日本皇室典范相比较,清朝的祖制更为温和,因此作为生母的西太后也能顺利成为皇太后,但西太后必须甘于低于嫡母东太后一个级别。

东太后性格文静,据说接见大臣时笨口拙舌,几乎什么也说不了。对于当时的妇女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问题只在于她不能读写,用很难的书面语书写的公文。但是,她绝非无能,实际上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女性。

垂帘听政时,根据咸丰帝的遗训,东太后保有“拒否权”。对于大臣呈上的奏折,她可以做出裁决,下达敕谕时,上方要盖有东太后持有的“御赏”的印章,下方要盖有同治帝持有的“同道堂”的印章,两方的印章合在一起才算有效。如果东太后拒绝盖章,奏折的议案就不能通过。

同治帝“同道堂”的印章,由西太后代替年幼的儿子盖下,但那始终是代行。西太后自己并没有从咸丰帝那里得到印章。因此,就连西太后也不能与东太后对立。

3.另外,“御赏”、“同道堂”两个印章,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开始亲政才不再使用,此后在宫中保管,并流传至今。这两个印章与清朝的公用印章相比,个头小,雕刻的字体也不能称为上乘。其与当代中国的酒店商铺中作为礼品出售的印章差别不大。这两个印章,原本是咸丰帝用于书画落款的私印。国政上使用这样的私印史无前例。作为自己充满温情的遗物,咸丰帝特意选择了即使是妻子和幼子那样的小手也可舒服使用的小个头的私印。

从保有“御赏”印章这件事似乎也可以知道,东太后并不是西太后的傀儡。不仅如此,西太后有很多次都输给了东太后。

4.女人之间的战争容易变得很隐秘微妙。西太后表面上终生尊敬东太后,自己甘心居于第二的位置。可是,她的内心明显地对此怀有不满。

例如,在陵墓的建造上,对于东太后,西太后也表现出了不正常的情感。不是俗话说“人死万事空吗?”但是就像咸丰帝都在恭亲王生母的葬礼仪式上耍花招那样,在旧中国的价值观中,墓地对于本人以及子孙来说是地位的象征。

同治五年(1866年)西太后命令周祖培建造自己和东太后的墓地时,不过三十二岁。大臣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费用对风水等情况进行事前调查后,然后才开始建造陵墓。这项工程花费的时间达十年以上。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二十日,东西两太后的陵墓同日竣工,面积为二千二百六十五平方米,规格相同。但是,建造费用上,东太后的陵墓花费白银二百六十六万五千两,西太后的陵墓花费白银二百二十七万两,东太后陵墓高出了百分之十七点四。东太后地位更高一事,在陵墓的建造费用上也能显示出来。

两人陵墓的建造位置也反映出了地位的差别。东太后的陵墓在西侧,西太后的陵墓在东侧。在中国的礼法上,东为大,地位更高。因此,如果只从陵墓的位置来看,好像西太后看起来地位更高。实际上,在野史中,有民间的说法称,西太后欺骗了东太后,说给其选择的是风水更好的地方。然而事实是,因为东太后是咸丰帝的正妻,所以其陵墓应该建造在靠近咸丰帝定陵更近的西侧的地方。而西太后是侧室,所以其陵墓应该离得更远一点,在东侧建造。这就表示西太后的级别低于东太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受历史文化气息:慈禧太后行宫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当年督办衙门听说慈禧太后要来避暑,便重金聘请高人设计太后行宫,但由于慈禧太后未成行而没有开工。据说现在的慈禧太后行宫是根据当年的图纸所建。传说,慈禧太后的行宫的修建还与当时她的一个老情人有关。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本期鹤岗文化来为你解答。

慈禧太后行宫是清光绪年间,为迎接慈禧太后到观都金厂“胭脂沟”视察而建造的。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现今还大体上保留了当初的风貌。清后期,由于国家衰败,国库亏空,宫内侈华,支出庞大,朝廷急于开采黄金,以充盈国库和维持宫廷的侈华生活。慈禧遂决定大力开采黑龙江流域的砂金矿。

1887年,清政府在太平沟设立观音山金厂,1889年升格为观都金厂都办衙门。观都衙门督办由六品命官袁大化出任,由于朝廷的重视,以太平沟为中心的采金业迅速兴起,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观都金潮”,太平沟由此成为黑龙江这条黄金古道上的重镇。由于砂金生产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被偷、藏、走私、贪占等在所难免。

为严防砂金流失,朝廷采取了许多措施,派重臣亲信,官员轮换,制定生产戒律等等,但尽管如此,慈禧还是不放心,又派来一些“特差”(实为特务),监督生产。

其中有一个叫谢三宝的“小白脸”是慈禧多年的老情人。由于此地距京城路途遥远,谢三宝一年才能回一次京城述职,谢回京城向慈禧秉报了这里的黄金生产情况,同时也讲到了太平沟繁华景象,秀丽风光,令慈禧心驰神往。由于耐不住离别后的相思之苦,加上谢三宝对太平沟的描绘和对黄金的贪欲,慈禧动议要到太平沟以巡察为名避暑休闲娱乐。

对此,谢三宝更是心领神会,求之不得,就向袁大化提议,要在太平沟为老佛爷建一座行宫,以备慈禧大驾光临。袁大化哪敢怠慢。就拨出银两,选择八仙阁道士庙东侧,这块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风水宝地,为慈禧建造了这座行宫。但此后,由于大难频频,国事缠身,慈禧终于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来此与谢三宝幽会,留下了千古的情感遗憾。已令到此游览的后人们,感慨不已。

你可能会喜欢: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沙漠离你有多远:天漠告诉你

齐齐哈尔独特的方言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珍妃?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为何要杀光绪的爱妃珍妃

珍妃得罪了慈禧太后,所以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就决定解决她。珍妃虽然能够得到皇上的宠爱,但是很可惜也同样得罪了慈禧太后,因此最终的结果比较明显。

慈禧原本也给皇上安排了自己的侄女,希望能够延续家族的繁荣,但是皇帝非常的反感,那么深受宠爱的珍妃必然就会让慈禧太后很生气,认为这就是阻碍家族的挡路石,原本也是非常喜欢的,现在就已经由爱生恨。慈禧太后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反对改革,可是因为康有为等人一直胆大妄为,甚至擅自的激化帝后之间的矛盾,还试图去剥夺老人,种种的行为都让慈禧太后对光绪有一些不满,甚至痛恨改革,所以慈禧太后就需要把误导光绪走上错路的人全部的清除,其中就包括珍妃。

这些原因就导致珍妃必死无疑,在八国联军进入到京城时,太后临走之前就把这个女人给杀了。许多人都会觉得珍妃是被慈禧太后扔到井里面导致死亡,所以故宫的珍妃井也成为一个比较经典的观光点。在这里也会有一个疑惑,在如此危险重重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杀人,而且下人根本就不可以去触碰主人的身体,因此珍妃被杀,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相呢?

这里面会有多个版本,一个版本认为慈禧太后决定带着皇帝去西安,结果皇帝还非要带着珍妃走。慈禧太后认为有一些不方便就打算把珍妃留下来,可是慈禧又认为珍妃特别的漂亮,如果被洋人侮辱,这简直是愧对祖宗,所以就决定杀掉他。

另外一个版本是珍妃不愿意离开,甚至认为皇上也应该留下来,于是慈禧太后暴怒之下,就决定把珍妃杀死,这两个版本都有记载,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摆明了就是想要杀人,而且的确是将妃子扔到井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慈禧四大特殊爱好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太后的特殊爱好

慈禧是清朝的一个重要人物,晚清在慈禧的手中发展很差,大部分的钱财并不是被用到军事扩充,也不是被用到国家发展,而是用在慈禧太后自己的手中。今天主要给大家聊一聊慈禧太后的特殊爱好,慈禧一生的爱好可以说会有很多。

众多癖好中还有两个癖好,让她的儿子儿媳都会非常不好意思。其中一个就是喜欢听情戏,自己听不说,还得拉着儿子儿媳一起听,这就会显得很尴尬,而且每次听完以后,自己都会把最帅的几个唱戏的单独留在房中给她表演,这真的是令人费解。另外一个就是让儿子跟儿媳感觉尴尬,她不知道从哪儿听到的,喝人乳可以让自己变年轻。因此,她也不觉得和别的人若会感到害羞。不仅如此,她还让自己的儿子跟她一起喝,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除了这两个,还有其她的让大成宫女感到尴尬的癖好。慈禧太后喜欢拉冰床,她想的法子让自己在每个季节都开心,冬天那么冷的天,她折腾宫里人拉着她在冰床上玩,她穿的暖和,但是太监们又非得卖力的拉着她。还有一个就是慈禧太后喜欢在冰上撒钱,让太监们跟宫女们去抢,并且,还不允许让太监和宫女们穿鞋,也就是光着脚在冰上面去抢钱。

还有一个就是慈禧太后在散步的时候,碰到雨天不打伞,并且她也不让那些陪着她的宫女护卫打伞都得陪着她淋湿,这也是令人费解的一个癖好。

还有一个就是她在睡觉前必须要在旁边放一个苹果,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并且自己的寝宫也摆放有很多苹果,每晚都要从中拿一个放在她的枕头边上。这样特殊的癖好,也许是,因为苹果有能够让它快速入睡的作用,又或者是自己对苹果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慈禧方便时旁边站个宫女口里面喊水是要干什么?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又看到一则关于慈禧的故事,话说这个慈禧在方便的时候有做一件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让宫女是有站在慈禧旁边看慈禧方便的,这虽然有点尴尬,但是是真实的,而且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宫女啊要在口里面含一口水,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

慈禧太后生活奢侈品味高端自然不用说了,这个晚清最高统治者,没有她做不出的事,就连拉个屎都要宫女陪在旁边“观阵”。其实说白了,这些所谓的宫女在旁边就是伺候老佛爷的。

慈禧大便那可不是一件小事,宫里为了慈禧每日“出恭”那是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说擦屁股用的手纸,都是特制的白棉纸,慈禧的“宫房”也是专业师傅,用上等好料专门为她打造的,有木质的和瓷器的。里面还有配备专业的香料,以免慈禧大便的时候被臭味呛着。

而且伺候她的侍女都是经过专业训练,才可以站在慈禧太后身边的,一般的宫女根本没这个机会,别看是伺候慈禧太后拉屎,这些侍女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才来的慈禧太后身边的。所以就是慈禧太后拉屎这个臭味,一般人还想闻都闻不到呢。

慈禧大便身边站着的侍女嘴里含水的是怎么回事呢?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含水无非就是为了给慈禧太后擦屁股用的,因为清朝那会的棉纸质量不是很柔软,跟现在的卫生纸根本没法比。所以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保证柔软亲肤的作用。怎么处理呢?就是宫女用嘴里的水往棉子上面喷水,当然这也是技术活,喷多喷少要有分寸,保证纸不黏糊还不硬,然后在用特制的熨斗烧热了熨一下,保证棉纸不黏糊还不硬,不干不湿正合适。这样才能给慈禧太后擦屁股用,大概这就是最早的“湿巾”吧!

别人拉屎撒尿是个讲究的手速度,因为味不好闻,谁不想赶紧拉完好出来啊!可是咱这位“老佛爷”人家拉屎可是一种享受。有人伺候不说,还可以趁着“出恭”的机会,好好把玩一下自己的“宫房”,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宫房”是一个檀香木雕刻的,上面是一个壁虎造型,据说壁虎的头被慈禧盘的油光铮亮。

一般人拉屎有人看着都不好意思拉,可是慈禧居然会堂而皇之的当着服侍她的宫女,慢慢享受着这份快乐,真是与众不同啊!难怪人们都是慈禧太后是个人间少有的老妖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慈禧是哪个皇帝的老婆?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咸丰皇帝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1853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1857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爱新觉罗·载湉继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溥仪继位为帝,尊慈禧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17点,慈禧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慈禧太后为什么不学武则天自己当皇帝?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慈禧没有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慈禧太后没有选择学习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封建礼数思想的束缚,另外和女人不得干政后宫政策有关,还有一个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一定的联系。

清朝伴随着理学思想,对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禁锢,当时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早就已经进入到下降的阶段,对于这一种社会地位,女子也会心甘情愿也就是因为如此,慈禧太后根本就不可能会让自己成为皇帝。

从有了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之后,各个朝代全部一直都会尽可能的规避,另外也会制定一个比较严格的后宫管理制度,就是为了有效预防女人干预朝政,预防出现第2个武则天。清朝也同样会如此,会有效制定一些比较严格的后宫管理制度,禁止后宫干预朝政,慈禧自然也不可能会违反这一个规定,因此也只不过是选择垂帘听政。当时就算是垂帘听政,也同样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更加不要说成为皇帝,如果自己成为皇帝,很可能朝廷大乱。

那个时候洋人还是比较看好光绪皇帝的,光绪本身对于西方的思想没有任何的排斥,但是慈禧太后就会比较排斥西方,这里就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关系虽然说没有任何的权利,但是这也是大清朝认可的皇帝,会具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慈禧太后成为皇帝,这必然就会导致政治的局势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洋人在中国的利益,那个时候洋人必然就会选择出兵。在这里人们就会看到腐朽无能的清朝,在和洋人多次的战争之后,早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对洋人比较恐惧的心态。慈禧太后虽然说一直都会比较猖狂,但是在面对这些洋人时,根本就不敢多做什么。

另外慈禧太后时期政局也并不是特别的稳定,更是出现内忧外患的现象,时机也并不是很成熟,当时还会有农民起义,到处都是不断的战争,整个朝廷都会出现摇摇欲坠的现象,在此时慈禧太后怎么可能会有心思成为皇帝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慈禧究竟有多奢侈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究竟有多奢侈

根据当时太监总管的叙述,慈禧太后仅仅是一天的普通开销就要花费四千多的银两,相当于当时皇宫里边半个月的总开销,在当时都能够买下一艘德国的巡洋舰了,一年的开销甚至足够办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了。

再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当时的慈禧一顿饭就要吃上百道菜,并且都是上好的食材以及顶级的御厨,基本上要用到六张桌子才足以放下这么多道菜,最差的一顿饭所用到的银两也足够普通百姓生活好几年了。

慈禧爱美是人尽皆知,对于慈禧来说穿着非常的讲究,光是袜子就需要软绸制作,并且一年基本上就要用三千多双,而衣服更是相当奢侈,有次去奉天的时候,行李中光是衣服就占用了一个车厢,大概有两千多件衣服,几十双的鞋子,这些足以说明当时的慈禧可谓是奢侈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慈禧中年还怀孕了吗?真相到底如何?

全文共 2283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中年时期是否怀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咸丰帝早已经死了。咸丰死的时候,慈禧才只有26岁,那么慈禧人到中年如果真的怀孕的话,那说出来可就是真的非常不好听了。但是,至于慈禧是否真的中年怀孕,本身就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真是假,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都是没有确切的证据的,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1.慈禧中年怀孕是怎么回事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时,慈禧才刚刚26岁。正是女人如狼似虎的年纪的慈禧,闹出点后宫淫乱的事,甚至于不小心还怀了孕,似乎也是可信的。所以,很多的野史把慈禧中年怀孕的事写得是有鼻子有眼。其实,这是一个谣言,以讹传讹罢了。那么历史上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慈禧46岁时患了重病,腹部鼓胀,形似怀孕,太医们束手无策,广发诏令寻全国名医。薛福辰应诏入宫并治好了慈禧的病。

公元1880年,大清朝廷突然向全国发出了一条上谕,内容是:

癸卯谕军机大臣等:面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圣躬欠安,已逾数月,叠经太医院进方调理,上未大安。外省讲求岐黄肪理精细者,谅不乏人,着详细延访,如有真知其人医理可靠者,无论官绅士民,即派人伴送来京。“

原来是46岁的慈禧突然患了重病,因多年脾胃病加重,腹部鼓胀,隆起呈怀孕状。宫中御医证治为血蛊病,但按照这个病来用药却是始终不见好转。

这血蛊,也称为血鼓。因跌仆坠堕后误用补涩所致腹胀膨满之证。

《证治汇补》中说:“坠堕闭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

太后的病老是不见好转,可急坏了宫里的人。于是,四处找医生来医,但都没有效果。为了让慈禧的病尽快的得到好转,朝廷就向全国发了这样一条谕旨。2.慈禧怀孕是不可信的

既然敢于向全国发出求医的上谕,说明慈禧是真病了,皇宫里的太医们不会连是不是怀孕都分不清楚。就算是太医们看懂了原因,不敢说。可是慈禧46了,也是生过小孩子的过来人,不会也犯迷糊吧。所以民间传说和野史中说她怀孕,这在历史上是肯定不可信的。

朝廷发出了命令,各地自然是要积极响应了。如果某个地方找的人治好了太后的病,那肯定是一个巴结慈禧的好机会。

6月23日,薛福辰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等的保荐下,来到了京城。

薛福辰,江南名医,自学医术五六年,竟然精通了多家医术。本来,这一年他是要去赴任广东雷琼道,调授督粮道,但因被推荐给太后治病未能成行。

薛福辰到了京城后,为慈禧诊治的结果也是血蛊病,但他开的药方却与其他医生不同。他用了疏通滋补的药物,而不是仅用治血蛊的药,所以很快奏了效。

因为给慈禧治好了病,薛福辰名声大涨,在京城诸多王公大臣均向其求医问药。慈禧病好后,亲自写了”福“字和”职业修明“的匾额来赏赐给他,调补直隶通永道。直到光绪十五年,他自己请求离职。离职后当年7月去世,享年57岁。并没有民间传说的他被追杀不得不假死的情节。

慈禧中年寡居,又得了这样一个形似怀孕的病,还闹得全国皆知。当然会被一些好事者添油加醋的加以改编,直至以讹传讹了。

虽然,因为慈禧的原因,弄得大清王朝到处割地赔款,把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大家都很讨厌她,但历史还是要讲求真实的。3.慈禧之死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东华门,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同年10月6日,慈禧发卒数万人,带行李车3000辆,从西安出发,出潼关经河南、直隶,历时三月于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为了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间宣布实行“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1908年,由于慈禧通过照片外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法案,退还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之后,英、法、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退还中国之庚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对兴办教育事业颇有效果,应当肯定。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嗣,经她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叶赫那拉氏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葬于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东陵,定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谥号共22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慈禧太后为什么那么讨厌珍妃?珍妃又是怎么进宫的?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珍妃就是一个苦命的女子,珍妃的死因也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实,珍妃最后是被慈溪太后给推下井淹死的,慈禧太后生前非常讨厌珍妃,可以说,珍妃进入皇宫就是注定要死的,为什么慈禧太后这么讨厌珍妃?说白了,就是因为珍妃太受光绪帝的喜欢了,当时光绪帝已经喜欢到珍妃到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界,导致当时慈禧太后的亲戚冷落,实际就是慈溪太后的利益受到了影响。为此苦命的女主最后被暗算致死,也是一桩悲事。只怪当时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掌管一切。到现在,故宫里面依然有一处地方叫做珍妃井。就是为了纪念珍妃而留下供后人观赏用的。那么,有不少人问宫中这么阴险,珍妃又是怎么进宫的?其实,珍妃还是慈溪太后带进宫的,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在当时,慈禧太后要开始张罗为光绪帝选妃子的事情了,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参选的人一共有5人,慈禧太后计划只打算招3人进宫,五人中便有一个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也就是慈禧太后亲弟弟的女儿。这样的目的肯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侄女当上皇后了。

当时的光绪帝没有实权,一起都是听从慈禧太后的安排,后来,如愿以偿,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当上了皇后,正当光绪帝要选择另外两个女孩子的时候,慈禧太后觉得这两位女孩子的家世大,进宫势必会影响自己亲侄女的地位,于是,便要光绪帝选择了珍妃姐妹。就这样,珍妃就顺手被慈溪太后带进宫了。

进宫后,光绪帝便深深的喜欢上了珍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孙殿英盗墓的时候,是怎么对待慈禧太后的?

全文共 212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距离我们年代比较近的盗墓贼,孙殿英,想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孙殿英的本职并不是盗墓,但是他却因为盗墓而出名,最出名的事情就是盗了清西陵。孙殿英盗过慈禧的墓,也正是因此,一直流传着一种孙殿英在盗墓的时候,对慈禧有过侮辱行为的传言。那这些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孙殿英到底是怎么对待曾经不可一世的显赫尊荣的慈禧太后的呢?

孙殿英盗墓,把棺材中的慈禧太后翻了个底朝天,因为慈禧太后去世后,陪葬品既多又珍贵,所以那些东陵大盗扒开慈禧的衣服找珍宝,甚至还把慈禧的嘴巴都撬开了,为的是找口含的珍珠。

孙殿英,小名金贵,河南永城人,因小时得过天花,得名“孙大麻子”。孙殿英为人侠气,曾为庙道会头目,先后投靠北洋军阀姜桂题和“庙道会”会首领李凤,1922年加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丁香玲部,从此步步高升,任过旅长、师长,后为奉系军阀张宗昌收编,任十四军军长,成为了一个土匪加小军阀的头目。

清朝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西北30公里处,占地80平方公里,从1661年修建,历时240多年,陆续葬有5个皇帝、15个皇后以及妃子、阿哥、公主共百余人,尤其以慈禧太后陵墓的奢华吸人眼球。慈禧垂帘听政那么多年,个人搜刮的钱财无法计数,那些珍宝珠玉也无法计数,而死后高规格埋葬,陪葬的珍宝件件价值连城。

据说,慈禧太后身上穿的是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上面缀着大珠420颗、中珠1000颗、小珠4500颗,大小宝石1135块,慈禧太后凤冠上的珍珠更是价值上千万两,还有更加昂贵的九玲珑白玉宝塔,嘴里面含着的一颗夜明珠,值钱1000多万两。这如何不让人垂涎欲滴?

1928年,孙殿英被蒋介石收编,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当时,正好有个土匪首领马福田,他在打东陵的主意,纠集一批土匪到东陵盗墓。孙殿英一看土匪都干这个一本万利的营生,不如自己干,所以借口剿匪,把马福田给剿了,然后,孙殿英利用驻扎蓟县马伸桥之机(马伸桥与东陵只有一山之隔),以军事演习的名义,调动一个团到东陵,外面全部封锁,“关门盗墓”,大肆盗掘东陵,重点盗取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以及慈禧太后的定陵。

孙殿英盗墓,先用炸药炸开慈禧陵地宫,将陪葬品搬运一空,然后打开慈禧棺椁,扒下慈禧太后的衣服,取下碧玺莲花和珍珠凤冠,剥开慈禧的口,从中取出夜明珠,随后把慈禧扔在了撬开的棺材板上。为了将这些无比珍贵的宝物运输出来,孙殿英以“体谅地方疾苦,不忍就地筹粮”为名,向遵化当地征调了大车30辆,30辆大车最后就将这批不可计数的宝物运了出来,不但自己,也让很多权贵据得到了好处。

孙殿英作为国民党收编的将领,竟然光天化日之下盗墓,一时全国舆论大哗。为了平息民愤,摆平官方,孙殿英从东陵赃物中挑选了两把最富贵的九龙剑,一把送给蒋介石,其他再分送各级权贵,最后,利益共沾,事态平息。

一个73岁的老太太,在棺材躺了20年,即便不是一堆白骨,在棺材被打开那刻,尸身也会因为与空气接触而迅速氧化继而发黑萎缩。就这么一具发黑的恐怖尸身,竟能引出不少传说。

也不知道是孙殿英的幸运还是不幸,如果不是孙殿英在1928年贪心清东陵慈禧太后等人的陪葬品而盗墓,从而引发了震惊世人的慈禧太后盗墓案。以孙殿英小军阀的身份,他只是当时很多军阀中的一个而已,谁也会在意他,关注他,但他因为偷盗慈溪墓葬而被我们熟知。

唯有孙殿英最是令人咋舌,原先是庙道会的会首,就是神棍的意思;后来挖掘清东陵,成为著名的东陵大盗,全国也是有一号的人物。

孙殿英小的时候因为得过天花,因此外号孙大麻子,从小就和他父亲一样,喜欢打抱不平,但是他的父亲为了给人出头与旗人争执而入狱,最后还被打死在狱中,所以,孙殿英去清朝的统治是极为不满的。

再加上他属于穷苦大众出身,在旧社会要是老实点可以给人当下人,养家糊口,如果不老实,那就只能走一些不法之道了,所谓,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想要挣的多,必须走一步险棋啊!

但是,孙殿英却投奔了庙道会,这是一个很神秘的组织,可以利用宗教和风俗,从中谋取一定利益,没错,孙殿英不但成功加入了组织,后来更是成为了会首,也就是组织里面的扛把子。

只是当时流年不利,有的老百姓穷的都吃不上饭了,谁还去给你捐款,最后孙殿英带着他的道友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后来被河南陆军收编,也就是时匪时兵,当然,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有时候当兵的还不如当土匪的。

孙殿英的一举一动和他的行事作风,是典型的军阀作风。无论是他的盗墓,还是作为军阀在各大势力之间时叛时降,亦或他在抗战初期的英勇抗日和后期的投敌做汉奸。都充分得表现出,孙殿英显然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所以他不可能是为了祖先而报仇的。

孙殿英在盗墓之后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闭口不提自己觊觎陵墓中的宝贝,而是将重点转移到了当时社会普遍对满清统治者的仇恨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孙殿英的确得到了一部人的支持。

姑且不论孙殿英是否为了攀附名人祖先,即使孙承宗真的是孙殿英的先祖,以孙殿英的行事作风,他也不可能会为了替祖先报仇而侮辱慈禧太后泄愤,因为,这么做简直太"亏待"自己了。我们都一致认为他只是为了盗取慈禧身上的无价珍宝。

但是,虽然孙殿英和冯玉祥做的事情,固然有反清进步的一面,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为了窃取宝物的初衷,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抢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他是溥仪兄弟 在位仅三天 并未被列入清朝十二帝 活到1942年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仅在位三天的皇帝——爱新觉罗·溥儁。当时,清朝正处于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危机,国家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拯救国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由于各种种种原因没能得到实施,国家依旧一蹶不振,面临极大的危险。在此期间,大臣们提出对太后进行刺杀的计划,但最终被慈禧所知,一伙大臣遭到了严惩,光绪帝被囚禁在皇宫中。

在大臣们的发起下,慈禧太后决定让爱新觉罗·溥儁继位。并且在盛大的禅让典礼上,溥儁得到国民和大臣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却很快就面临外患,各国公使不满其登上皇位,联合起来追杀慈禧和光绪帝。为了保护光绪帝,慈禧发动了西北行宫之变,一时间大雪封路,孤军奋战。而这位新上任的皇帝,却只当了三天就不得不下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爱新觉罗·溥儁还是被认为是清朝的皇帝,他的这段历史从此被记录在史书中,成为人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一章。而他一生也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在下半辈子中也度过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虽然它的立国之路有很多矛盾和困难,但清朝最终成为了一个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对于爱新觉罗·溥儁而言,他的这三天就如同一颗流星,虽短,但却令人震撼,让后人能够从这件事情中看出清朝的巨大成就,亦可让人品味他人生中短暂但闪亮的瞬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溥仪的弟媳是谁?她有什么风流韵事?

全文共 155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有人问小编这个溥仪弟媳是谁,其实问这个答案的人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了,因为这个溥仪的弟媳还是非常有说法的,下面我们也一起来分析看看吧,话说这个溥仪的弟媳还是有很多风流韵事的,对这些感兴趣的别错过了,一起来揭秘试试!

溥仪的弟弟溥杰,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任妻子叫做唐怡莹,是满清贵族少女,后来草草离婚。

第二任妻子叫做嵯峨浩,是日本贵族少女,相伴了一生。

嵯峨浩是日本侯爵嵯峨公藤的孙女,是侯爵嵯峨实胜与夫人尚子的长女,同天皇有亲戚关系。

她从小受过好的教育,毕业于女子学习院高等科。

嵯峨浩没听说过有什么绯闻,在和溥杰相亲之前是一个很老实羞涩的23岁女孩。

他们的婚姻其实是政治婚姻,是日本军部的命令。

所以嵯峨浩和溥杰结婚前没有感情,但婚后则感情不错,生了两个女儿。

嵯峨浩嫁给溥杰并非什么好事,因为溥杰身份特殊,是溥仪的弟弟。

除了很多中国人将溥杰当做叛徒,试图杀死他以外,关东军希望将溥仪干掉,让溥杰成为满洲国皇帝,因他的孩子有一半日本血统。

这种情况下,嵯峨浩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相夫教子。但在关东军表示出害死溥仪,让溥杰上位的意图时。

嵯峨浩和溥杰果断秘密拜访关东军司令,提出如果溥仪横死,他们两人就会一起服毒自杀。

关东军司令大惊,加上溥杰没有儿子,最终停止了害死溥仪的计划。

1945年日本投降,溥杰和溥仪一同被捕,押赴苏联。这边,嵯峨浩和一群女眷历经千辛万苦,才脱险回到日本。

随后,嵯峨浩在日本细心照顾孩子,并且不断要求和溥杰见面,这样就等了16年。

在大陆同意溥杰和嵯峨浩见面后,1961年嵯峨浩毫不犹豫的来到中国,陪伴丈夫溥杰渡过余生。

这样的女人,现实中可不容易找到。

另外就是唐怡莹了。

唐怡莹,是满洲镶红旗的贵族少女,原名他他拉氏。她的两位亲姑姑都嫁给光绪帝做妃子,即珍妃和瑾妃。

20岁的唐怡莹同17岁的溥杰结婚,当然也是没有感情的父母之命婚姻。

然而,婚后溥杰对唐怡莹相当不喜欢。

一则说唐怡莹有着满族女人的性格,强硬霸道,经常和溥杰吵架。每次吵架,唐怡莹一定要吵赢才行,还经常骂溥仪是窝囊废。

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名存实亡,溥杰对这个悍妻相当厌恶反感。

当时满清早已垮台,溥杰和唐怡莹也是普通公民,只是家里很富贵罢了。

溥杰身份特殊,经常在社会社交界走动,唐怡莹也跟随他。

然而,很快就出事了

1926年,溥仪和唐怡莹夫妻在北京饭店认识了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已经是北方的领袖,也有风流少帅的名字。

根据张学良回忆,唐怡莹很快成为他的请人,溥杰和他的婚姻也就迅速瓦解了。

张学良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了如下的话:“我跟溥杰很要好,我跟他太太有关系。是他的前妻,她后来跟溥杰离婚了。她是满人,她父亲当过清朝驻西藏大臣。她几乎成了溥仪的人,可是瑾妃说这个人不能当妃子,因为她的性情很淫荡,最后就没有选上。她姓唐,有一次,我与朋友们在北京饭店吃饭,在座的我的一个亲戚对我说,那边有俩人在吃饭,想认识一下我,我就过去了。见了面,是溥杰和他太太。然后,他们就说第二天请我到他家里去吃饭。这没有什么好客气的,我就答应了。第二天到他们家里去时,一下子把我惊呆了。这位溥二奶奶拿出这么厚的一本粘好了的新闻剪报,都是近几年来报纸上有关我的消息的剪贴,这就证明她早就对我有心嘛。就这么着,我就跟她偷了,以后差一点娶了她。”

“不过,后来我发现这个人完全是玩假的,我最恨人作假。她有点才气,能写能画,作诗能文,什么都会,我很喜欢她。可是,后来我发现,她画的画是人家改过的,作的诗也是人家替她改的。后来,我们就没有联系了,听说她在香港定居。”

需要说明的是,唐怡莹给溥杰戴绿帽,溥杰对他还是负责的。

在溥杰跟随溥仪逃到东北之前,安排了唐怡莹的生活,让她去了香港,之后两人离婚。

日本有部老电视剧,叫做流转的王妃,只有4集,说的就是嵯峨浩的故事。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甲午战争慈禧为何要投降?假如不投降又有什么结果

全文共 290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甲午战争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都还没怎么样,最后这个慈禧投降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慈禧为什么要投降啊,如果假如的话慈禧不投降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众所周知,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沦为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期的清朝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统一完整的,但是实际上有一部分主权是已经丧失了的,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掌权人,慈禧一女人当家,一生奢华无度,对清朝的统治属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已经积重难返了。

1、以残躯战豺狼

千疮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强的半个殖民地,列强们秉承着“你给我钱,我就不打你”的标准,在大清朝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这样的情况,让明治维新以来崛起的亚洲强国日本看在眼里,随着日本资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点暴露出来之后,日本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日本来了一场豪赌,赌上日本的国运,搏击一次“天朝上国”的清政府,成则前途似锦,败则一蹶不振。

面对日本的搏命拼杀,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弹丸”之地的小国威胁,他们此时才意识到,这个多年臣服于自己的“倭国”,原来如今也都这么猛了,不过,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强不足以敌,这日本还不能打吗?于是清政府这一次决定与入侵的日本军队一决雌雄。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中国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也是为什么列强们只敢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尽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发展的不错,但是和清朝来比,还是太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当时的大清朝比起来,并不占优势,而且远远的落后于清朝,如果单纯对比国民产值的话,悬殊更大。当时的清政府年国民总收入高达30多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日本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总收入大约在5000多万两,而清政府每年总收入在7000多万两,这个数字看起来,日本确实很强,只是清政府还有其他收入3亿多两。

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里呢?为何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没有用到战争中去呢?这才是中日甲午海战迅速落败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财政大权归中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四处军需变得入不敷出,怎么办呢?财政大权下放,让地方想办法募集兵勇,自己想办法征集钱粮。这一幕似曾相识,没错,正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的一幕。

连年战乱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员各自为政,再收缴税收的时候,地方开始隐匿一些名目不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小金库。这些隐匿下来的财富,正是从清政府全国国民总收入中获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其他”收入。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员的小金库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无力征讨。

即便如此,7000万对5000万,清政府与日本的战斗还是占据优势。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情况。北洋水师备战的时候,向户部申请的2、3百万两白银,最终只批了150万两,就这一百五十万两还迟迟送不到前线,直到战争打起来还没有全部到位,只有开战时给的18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一个可笑的数字,当年年羹尧打一个游牧民族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军费。

战争打的是国力,且不说北洋水师与日本的军事配备,单单是这个数字的军费,就让这场战争成为了一个笑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战却反其道行之,战争马上开打了,第二天的饭还没有着落,这样的战争谁愿意去打呢?好在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人士,硬生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也给了日本有力一击,让日本有点慌了神,他们没想到列强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顽强,早知道如此,他们断不敢拼上全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

3、清政府的个人“腐败”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战远超出预期,这样下去,一旦战败,他们的统治地位就将不保,此时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赶紧筹集资金,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在整场战争中也仅仅支持了3000万两白银而已。日本则消耗了8000万两之多,而日本的终极预算是惊人的1亿6千万两,原本这个数字对于清朝也没什么,可惜腐败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终战败投降。

日本获得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惨胜,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动万分,在等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人长长出了一口气,慈禧也长长出了一口气。日本人的叹息是松了一口气,他们这一次豪赌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赢了,获得了巨额赔偿之后,这波侵略战争就不亏了;慈禧叹气也是松了一口气,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钱不算什么,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毁灭了她的大清统治政权就行,多拿点钱没什么,随后再压榨百姓就有了。

为什么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并不是无端的猜忌,在《马关条约》中有2.3亿两赔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8000万两白银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内付清才行。也就是说,清政府赔款有钱,但是支援战争前线却在如此之久的时间内只拿出了3000万两,让人气愤。

5、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会怎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战争界的“马拉松”,这是一场拼耐力的战争,也是一场拼国力的战争。

如果宁死不降,结果也不会太好,日本的预算军费还有很多,而此时的清政府却腐败的拿不出一文钱支持国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会登陆,慈禧就会和八国联军入紫禁城时一样,选择逃跑,或者会选择迁都,总之她会落荒而逃,置百姓于不顾。

日本登陆,他们的目的就是抢钱,抢很多很多的钱,这一点从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就能看得出来,日本是抢钱最多的国家,因为日本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资源,缺钱。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间力量,化整为零,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战争继续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战争”提前到来,而此时的世界局势与“二战”不同,日本想以战养战的策略恐怕不会如“二战”时期一样顺当,毕竟在中国的利益牵扯多国列强,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让日本一家独大,这一点从“三国逼日还辽”就能看出来。

如果在登陆战之后,日本不能抢夺大量的白银和资源运回国内,此时的日本恐怕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毕竟此时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战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最终恐怕会在列强的钳制下,退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

6、慈禧投降的本质

大清软弱无能?不,大清这么多年的统治,加上大清朝开疆扩土,说大清朝软弱无能,说慈禧一无是处就太过“一叶障目”了。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慈禧太后并非一个愚蠢女人,执政40多年就足见其高明之处,她之所以选择投降,并非看不到日本国内情况,也并非看不到最后会战胜日本的事实,只是慈禧太自私,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放弃民族大义。

清政府殊死搏斗战胜日本,会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个大敌,如此一来,慈禧当为英雄也不为过。只是这样一来,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将会失去如今的地位,也会在乱局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将战争延续后会发生什么,而是太过清楚延续战争后自己会失去什么。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来,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于未来中华民族如何,她一个死人自然不必去管,这个烂摊子就留给子孙后人吧。

综上,中日甲午海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很可能会在列强的钳制下,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国内矛盾爆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则会在混乱的局势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会因此提前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慈禧陵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定东陵是咸丰皇帝的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一在普祥峪,一在菩陀峪,两陵并排,表面看来规模、形制完全相同。与帝陵相比较,后陵没有大碑楼和石像生,建筑布局相仿,然规模较小。

两座陵寝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属上乘,但慈禧还不满足。东太后慈安驾崩后,西太后大权独揽。她于1895年下令拆除三大殿重建,并严令原材料不得有丝毫迁就。重修工程持续了13年。重修后的慈禧陵墓是清代皇陵中最豪华的一座陵寝。

慈禧陵三殿的梁枋都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这是木料中之上品,木质坚硬,纹理细密。

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内金龙和玺彩画,在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三殿内外彩画共有2400多条金龙,分为行龙、卧龙、升龙、降龙、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我们知道,代表皇权最高威严的紫禁城金銮殿(太和殿)内只有六根贴金明柱,而慈禧陵三大殿64根柱上都缠绕一条斗立体铜鎏金的盘龙,龙首向下,龙尾向上,在龙须上设弹簧,随着空气流动,龙须自行摆动,美妙无比!三殿墙壁也不同于其它后陵,内壁雕刻成五蝠捧寿,四角盘肠,万字不到头图书馆案,全部筛扫红、黄金。整座殿堂金壁辉煌,其精美,豪华令人膛目,据档案记载,令三殿用叶子金就达4592两1钱4分3豪。

慈禧陵墓的石雕图书馆案堪称一绝。隆恩殿围以汉白玉石栏,在所有栏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前“飞”,龙在后“追”的图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龙一凤相间排列的传统格局,而是在柱头上全部雕刻翔凤,而龙则雕在柱身上,里、外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图案,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殿前的龙凤丹陛石更是石雕中之珍品,丹陛石的图案布局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在雕刻手法上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凤足、凤冠、龙须、龙爪等10处透雕,增强了图书馆案的立体感。总之,丹陛石图案新颖,风格独具,凤舞龙飞,栩栩如生,可谓石雕中的珍品。

慈禧陵墓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金券正中汉白玉棺床上安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棺椁分两层,里为棺,外称椁,均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慈禧陵的地上、地下建筑,尤其是那众多的石雕,把慈禧太后实际统治中国48年,控制两个皇帝(同治、光绪)的一生政治经历和飞扬跋扈的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

慈禧把自己的陵寝建得富丽堂皇,她的葬礼竭尽奢华,她企盼到了阴间能继续过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她死后仅仅20年的1928年,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案”。慈禧陵还有乾隆的裕陵,被军阀孙殿英的士兵掘开。在地宫中,棺椁内和慈禧身上的世所罕见、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她的遗体被扔出棺外,惨遭不忍睹。现在棺椁内保存的是慈禧太后的一具干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