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恐龙的头骨(优秀20篇)

作为曾经在地球上的绝对统治者,恐龙对于我们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从一些相关资料、或者一些影视片里,都有过关于恐龙的具体描写,不过即便如此,依然还是会有一些和恐龙密切相关的冷知识,是让大多数人都未必知道的,让我们恐龙的头骨!

浏览

1970

文章

326

篇1:恐龙为什么会成为中生代的陆地霸主?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提出恐龙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恐龙早期数量非常稀少,仅占陆地脊椎动物种群数的1%~2%,但三叠纪末期发生了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许多动物类群退出了地球生命舞台。恐龙家族借助这一机会,很快占据了陆地脊椎动物种群数的50%~90%,成为了陆地霸主

恐龙在三叠纪中期出现后,逐渐成为陆地霸主,开始了漫长的统治时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是:恐龙凭什么登上霸主宝座?

有人认为,恐龙家族有着同时期其他陆地脊椎动物无法比拟的身体结构和更发达的大脑,凭借更强壮的身体,更快的奔跑速度和更高的智慧,恐龙逐渐战胜了其他动物,成为了地球陆地主宰者。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些说法站不住脚。同时期的一些陆地四足动物其实和恐龙一样,也能够直立行走,奔跑速度也不慢,从身体结构上并不比恐龙差。

一些科学家提出,恐龙实际上是“机会主义者”,它们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仔细分析三叠纪的化石记录,就会发现恐龙种类的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并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稳定的增加。相反,恐龙数量是在大约2亿年前,也就是它们出现几千万年后,才急剧地增加的。恐龙在其诞生的早期,数量非常稀少,仅占陆地脊椎动物种群数的1%~2%,但三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许多动物类群退出了地球生命舞台,从而产生了很大的生存空间。恐龙家族借助这一机会,迅速发展,很快占据了陆地脊椎动物种群数的50%~90%,成为了陆地霸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恐龙血型 到底是什么血型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Hh阳性血型,孟买型。在这个世界上,人口虽然是众多的,但是人的血型一般也就是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这4种血型都是较为常见的,是属于abo血型的系统,是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的血型,还有一些人的血型是较为稀有的,就例如熊猫血则是属于rh血型系统而在提起另外一种较为稀奇血型的就是恐龙血型,恐龙血又是什么血型呢?

恐龙血型是什么

恐龙血型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血型,也就是指孟买型是Hh血型系统之中的Hh阳性血型,是较为少见的一种血型,最早的时候是在1952年的印度孟买所发现的,所以也被称之为是孟买血型,在1961年的时候又发现了相似,但是又不一样的血型,这种血型被称之为是类孟买型。在这种人的血型之中,红细胞尚无或仅有少量的ab抗原,而红细胞上h抗原则是属于缺失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被判断行o型血。

近期所发现的案例

很多人都觉得RH阴性熊猫血,就是较为少见的一种稀有血型,那么还有一种更为稀有的也就是孟买型或类孟买型特别的稀有,被称之为是恐龙血型,在近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心学,这就成功检测出来了一例恐龙血型像最早期是在孟买所发现的,像是这种血型是非常少的,在日本发现的频率为1/30万,此血型的人群比例只占有3‰,非常的稀有,也特别的罕见,目前为止,在全球也就只有百例恐龙血型的人。

输血会困难吗

因为孟买型或类孟买型血型是较为罕见的,所以也极其的珍惜,输血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一但是出现问题之后,输血就特别的不容易,特别容易出现血型,诊断错误,漏诊,误判,而内孟买个体是作为受血者的时候,主要则是采取同型h,抗原缺乏的血型,以及自体输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恐龙时代的跳蚤是不是长得很大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跳蚤是一种非常小的昆虫,它是一种害虫,不仅危害动物的健康,对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和卫生健康都有极大的影响。那么在恐龙时代,几乎每一种昆虫的体型都非常庞大,跳蚤是不是也很大呢,那个时候,有巨型跳蚤吗?

恐龙时代的跳蚤也长得很大吗

蚤目是昆虫纲中一类外形高度特化的昆虫成虫无翅体小且侧扁。跳蚤是蚤目中的一种外寄生昆虫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通常体长只有1 ~ 3 毫米。

中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内蒙古宁城中侏罗世(距今约1。65 亿年)和辽宁北票早白垩世(距今约1。25 亿年)的一些巨型跳蚤化石体长约1。5厘米有的种类甚至可超过2 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跳蚤。这些中生代的跳蚤和现生跳蚤一样无翅且雌性个体通常大于雄性。不过它们的体形不侧扁而更接近于背腹扁平;触角短却具有更多的节数;具有很长的刺吸式口器;足很长生有各种栉状刚毛但后足不像现生种类那样是跳跃型的爪很长;胸部和腹部长有大量向后的鬃毛。

巨型跳蚤足部长有栉状刚毛体表长有密集向后的鬃毛表明它们适于寄生在具毛的脊椎动物体表。与这些巨型跳蚤同一时代的哺乳动物和带毛恐龙都有可能是寄主。如果寄主是哺乳动物巨型跳蚤可能主要隐藏在寄主的巢穴中适时吸吮血液因为那时的哺乳动物体形都很小这么大的跳蚤难以隐藏在其体表。如果寄主是长毛的恐龙跳蚤则可能寄生于其体表巨型跳蚤长而尖锐且具锉状小齿的口器可以穿透这些恐龙较为坚韧的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恐龙就在你身边,它就好像一只宠物一样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曾经是这个世界的霸主!是的,你可以想象你和侏罗纪恐龙生活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如果你坐在几英尺远的地方看着它睡觉,这种感觉是不是奇怪的美妙和平静?当你想远离他们的时候,你可以四处看看。在你的左边是一辆红色和白色的吉普车,在你的右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宽松的阳光。

巨型恐龙在你面前醒来了!注意,不会伤害你的。它慢慢睁开眼睛,移动沉重的脚步。你本能地感到恐慌吗?他可能对你很好奇。他用他的蓝色大眼睛面对你的四只眼睛。你是否觉得你不再害怕,并且想伸出手去触摸它?

是的,这个场景发生在虚拟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中,它是《侏罗纪世界》的一个配套作品。通过虚拟现实艺术家费利克斯和保罗的设计(以及工业光魔的一点帮助),你可以在《侏罗纪世界》上映的几周内使用三星Gear虚拟现实,然后你可以在家虚拟参观侏罗纪公园。在电影上映期间,粉丝们可以免费在Oculus商店得到侏罗纪公园的虚拟现实片段。

费利克斯·拉朱奈斯说,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侏罗纪公园的大门将向市民开放,他们可以自由进入参观恐龙。通过虚拟现实体验,你可能会感到一点恐怖,但更多的是带给你一种奇妙的感觉。你将能够更接近地球的前霸主,然后对你身边的生物有更清晰的了解。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希望你第一次看侏罗纪公园的电影时能有兴奋的感觉。是的,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下车看到腕龙时的兴奋感觉!通过良好的渲染,他们会看到恐龙看起来如此真实!

至于他们是如何创造这种现实感的,费利克斯说,对于我们和工业光魔公司来说,这是一次对新体验和领域的探索,我们以前从未尝试过。将每秒60张栩栩如生的恐龙图片与360度的三维真实电影环境相结合,我们可以创造出最逼真的恐龙!

最后,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好莱坞看到成熟的虚拟现实体验?费利克斯表示,大多数虚拟现实硬件和平台内容将在2016-2017年发布。在未来,你会看到更多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行业中的发展和应用。他认为,一些好莱坞制作已经在慢慢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但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市场接受。他认为今年他不会在好莱坞看到成熟的虚拟现实体验,但它很快就会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恐龙真的灭绝于小行星撞击吗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在生物演化史上的6500万年前,有过一次巨大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灭绝。这次灾难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天外来客撞击了墨西哥湾,形成了一个深似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巨坑,而且又使数十亿吨的碎岩石溅到大气中或被气化。这一时期正处于白垩纪初期和三叠纪晚期交替的阶段,学术上称为K-T时期。

但是,有科学家对这次大撞击能对地球生物带来的那么大的影响有些怀疑。K-T时期是标志着地球演化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阶段之一。这阶段导致地球上70%~75%的生物灭绝,也包括恐龙。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次撞击产生了这么大的后果呢?最近,美国、墨西哥和欧洲国家的一些科学家正在尝试用检测大撞击发生地点的岩石来探个究竟。

2003年年初,科学家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岸的普尔托渔村提取了岩石。天外来客把这里的地面撞成了一个巨大的坑,它至今被埋在约1千米厚的沉积岩下。科学家每天将钻头钻入地下深处,取出岩石样品,最终到取得当时大碰撞的岩层为止。这是被一个小行星撞击的岩石层,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2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马上被气化,或被反溅到空中。检测这些岩石将有助于科学家断定这些散落的物质对地球生物有多大的危害。

这些岩石都包括哪些呢?其中,可能有石灰岩。石灰岩是在海洋生物的贝壳沉入海底时硬化形成的。

如果小行星碰撞石灰岩,撞碰所产生的热量则会使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升入空中,使地球温度迅速上升,造成多种野生动物灭绝。

这次撞击所产生的热量还会将硬石膏岩石变成二氧化硫气体。这种气体则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二氧化硫云。小行星的碰撞所抛出的岩石尘埃和硫化云结合,会使地球变得昏暗且极为寒冷,大多数植物死去,并且“饿死”许多以植物为生的生命。天空中的硫酸,以酸雨的形式落到地面,让水和土壤带有毒性,使更多的动植物毁灭。

科学家在进行钻探取样过程中还找到了其他的岩石——溶岩和角砾岩。这两种岩石可以帮助科学家判断这次撞击的强度。溶岩是在撞击产生的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物质,而角砾岩则是撞击产生爆裂后从空中落下的石块。通过测量这些溶岩和角砾岩的大小、构造和数量,科学家希望计算出有多少碎片被蒸发掉,从而来测定撞击强度。撞击强度越大,碎片就越多,在空中释放出的能改变气候的气体就越多。

一般来说,认为恐龙灭绝于这次大爆炸的科学家被叫做“灾变论”者。他们相信,小行星的撞击产生了一次极为强烈的大爆炸,产生了足以杀死地球上大多数生命的致命的硫酸云。

而持不同看法的科学家则被称为“渐变论”者。他们是从动植物化石来研究过去的。渐变论者断定,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已处于一个极为可怕的环境:海平面下降,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火山爆发的岩浆覆盖了全球,岩浆的喷发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喷入大气层。也许,这个小行星的撞击是恐龙和许多其他动物在这场生死之争中的最后一击。

那么,到底是“灾变论”正确,还是“渐变论”正确?岩石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新生儿该怎么睡才有利于头骨发育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说小孩脑袋睡平了富贵,年轻人说扁头容易大饼脸。婴儿的睡姿真的能影响头骨形状吗?如果有影响的话,新生儿该怎么睡才有利于头骨发育呢?中国的传统老人喜欢让刚出生的婴儿躺着睡,但是地心引力容易把头往下拉,所以中国孩子大多头比较扁。外国家长常让婴儿趴着睡,所以外国小孩大多圆头高鼻子,长大会更好看。

睡姿为啥会影响头型

婴儿睡姿会影响头骨形状,这与新生婴儿头骨软有关。一般刚出生的婴儿头颅比较软,随着月龄的增加,骨骼逐渐钙化,颅骨才渐渐变得坚硬起来。因此,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如果头部某方位长期承受重量的压力时,比如固定仰卧的话,那娇嫩的后脑勺长期受压,慢慢就会变成扁头。其中早产儿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因为相对头颅骨发育不好,更容易变形。

趴着睡容易造成窒息

仰睡既然会让头扁,那么趴着睡真能让头型变美吗?趴着睡——胸部和腹部放在下面,背部和臀部向上,脸颊侧贴在床面,这个姿势的确看上去最不易产生扁头。但由于新生儿头颈肌肉无力,自己转动头部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床褥过于柔软,宝宝在睡眠过程中一旦将头埋在其中,则很容易发生窒息。

据了解,西方国家此前的确崇尚让婴儿趴着睡,但到了1992年开始就广泛呼吁婴儿应当仰卧睡觉,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造成婴儿猝死综合症最大的危险因素即为趴着睡,尤其是吐奶、咳嗽的婴儿绝对不能趴着睡。

长时间的侧睡也不好,除了脑袋容易睡斜,孩子的面部也会出现情况。专家说,一直一个方向侧睡,位于上部和侧面的肌肉容易下垂,也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大小脸”。

俯、仰、侧卧各有特点

俯卧,通常是宝宝最喜欢的一种睡觉姿势,将身体的胸部和腹部放在下面,背部和臀部向上,脸颊侧贴在床面,这个姿势最不易产生扁头。但由于宝宝头颈肌肉无力,特别是在3个月以内,宝宝自己转动头部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床褥过于柔软,宝宝睡觉时一旦将头埋在其中,很容易发生窒息。

仰卧,呼吸通畅,看似安全,但我们知道宝宝非常容易回奶,在睡梦中一旦发生回奶,仰卧很容易使回奶出来的奶堵住宝宝的口鼻,引起窒息。同时,长期采用仰卧也最容易造成后脑勺扁平,形成小扁头。

侧卧,宝宝侧卧,通常是将小脸转向一边,身体侧卧,这样睡梦中万一发生回奶,奶液顺着嘴角流到口腔外,不易发生口鼻堵塞,比较安全。同时侧卧不会使枕骨(后脑勺)受到挤压,较少出现正扁头,但如果长期固定一侧方向睡觉,也容易出现“歪扁头”。

小编提醒:婴儿要经常更换睡觉姿势

一般来讲,宝宝采用两侧适时交替的侧卧是安全而理想的睡姿,且头形轮廓优美。同时,针对宝宝好动的特点,可以正确选择和使用枕头,来固定宝宝睡眠过程中的身体和头部。刚出生的宝宝平躺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婴儿头大,几乎与肩同宽,侧卧时头和身体也在同一平面,因此,这个时候没有必要使用枕头。

3个月以上的宝宝,头与身体比例发生变化,此时,可以开始使用枕头。小枕头的高度只需3-4厘米就可以了,枕头不要太软,要吸汗、透气。外面应该是纯棉软布的,里面可以填充荞麦、木棉等。6个月以上的宝宝头形基本固定,头颈部的肌肉已经发育良好,宝宝睡觉的姿势可以自由一些,可让宝宝自己选择一个他觉得最舒服的睡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恐龙灭绝的锅,不能全让小行星背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研究表明,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可能不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元凶。

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探讨了天空中外来物体的撞击(现在被认为是由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奇虚鲁伯陨石坑的撞击造成的)和地球另一边(今天的印度)大规模火山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参与这两项独立研究的科学家表示,与火山爆发相比,尚不清楚这次撞击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恐龙和许多其他生命形式的大规模灭绝。

在其中一篇论文中,科学家揭示了白垩纪末期印度火山爆发的确切时间,那是在大规模灭绝之前的6600万年。在数百万年的喷发中,火山喷发的岩浆流过印度数百公里。这一过程导致了多层溢流玄武岩,即今天的德干陷阱,也称为德干玄武岩。这个地形位于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这是地表最大的火山地形之一。有些区域的厚度超过2000米。

该论文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行星科学家保罗·雷恩在一份声明中说:“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这些火山爆发发生在撞击后的5万年,也许是3万年。”

他还补充说,考虑到研究的误差范围,可以认为这些火山爆发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大致同时发生,“这是撞击事件恢复岩浆流动假说的重要证据。”

火山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论文还揭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他们新确定的年龄显示,大约75%的德干深色岩石的熔岩在撞击后喷出。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够证实这一点,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新发现,因为之前的研究表明,只有20%的熔岩是在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后产生的。

科学家使用一种被称为氩-氩年代测定的精确年代测定方法来测量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期间形成的岩石。在地质记录中,这些岩石所处的地层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即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的界线。

在新的论文中,研究小组根据他们以前的研究结果确定了撞击的确切时间。根据从美国蒙大拿州收集的岩石分析结果,撞击发生在66552000年之前,误差为正负8000年。

在2015年对印度岩石样本的研究中,他们还解决了德干深色岩石的年代测定问题。研究表明,至少在一个地方,火山爆发发生在撞击事件后的5万年内。现在,这些科学家已经在总共19个来自德干黑岩其他地方的岩石样本中确定了相似的时间。

如果大部分熔岩在撞击后爆发,将对灭绝过程产生巨大影响。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德干黑岩的大部分熔岩在撞击事件之前爆发,产生的气体可能导致全球温度上升约8摄氏度,这将迫使物种适应更温暖的环境。然后,来自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的尘埃会阻挡太阳,导致全球气候突然变冷。

新的情景表明,气候变化可能在火山爆发达到顶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气体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缓慢地从地下岩浆房中流出,就像我们今天在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和墨西哥的博博泰帕特火山看到的那样。

“这改变了我们对黑暗岩石在K-Pg灭绝中的作用的看法,”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目前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考特尼·莱格说。“可能是德干高原的火山爆发没有起到作用——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低——或者是火山在最小的喷发中产生了大量气体,导致了气候变化。”劳奇此前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当然,这项研究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火山产生的气体可能导致气候变冷和变暖。此外,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能实时测量大规模洪水玄武岩(如德干暗色岩)的产量——最近一次这样的喷发发生在1500万年前的西北大西洋。

第二项新的研究也使问题复杂化了。研究人员计算了德干深色岩石的喷发时间,得到了略有不同的结果。这两个研究小组分析了不同的矿物质。此外,一组侧重于熔岩流本身,而另一组侧重于熔岩流之间的沉积物。这两项研究的详细结果发表在2月21日的《科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恐龙并非甜食终结者,后代蜂鸟逆袭祖先

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蜂鸟

美国林务局摄影师:美国林务局

鸡不是很挑剔的食客。任何可能含有食物的东西都值得一尝。但是让鸡在甜点和种子之间选择,它们每次都会选择后者。这很奇怪。许多动物,包括我们这个对糖充满热情的种族,分泌唾液来获取糖——因为甜食富含能量。新的研究发现,许多鸟类对糖不感兴趣,因为它们从祖先恐龙那里继承了基因。

大多数脊椎动物能尝到甜味,因为它们有一组叫做T1R的基因。其中,T1R1和T1R3检测氨基酸,传达“好味道”的感觉。同时,T1R2-T1R3组合将检测到糖并给我们甜味。

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莫德·鲍德温(Maude Baldwin)研究了从鸡到鹞的10种鸟类的基因组,发现食虫和吃谷类的鸟类都有能够检测昆虫或种子中氨基酸的基因,但它们都没有负责品尝甜味的T1R2基因。这些现代鸟类是从兽脚亚目食肉恐龙进化而来的,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鲍德温认为古代鸟类失去了T1R2基因,因为它们不需要检测甜味。

然而,糖是蜂鸟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每天可以消耗比自身重量更多的花蜜。他们可以在0.25秒内品尝到水和糖溶液的不同。他们也喜欢人工无糖甜味剂,如赤藓糖醇和山梨醇。如果没有甜味基因,这怎么可能?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鲍德温克隆了对甜味不敏感的雨燕、鸟类近亲、蜂鸟和蜂鸟的味觉感受器。实验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她发现所有的鸟通常都缺乏甜味的T1R2基因。T1R1和T1R3受体只能感知雨燕和鸡体内的氨基酸,就像其他物种一样。但是在蜂鸟中,同样的受体可以感知糖、甜酒和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但不能感知氨基酸。

鲍德温发现蜂鸟T1R1和T1R3基因的突变导致它们转向甜味。这种基因突变出现在正向进化选择中,比我们预期的随机概率高得多。

蜂鸟有来自恐龙的共同选择基因,这种基因可以感知肉的味道并将其转化为糖受体,这是大多数现代鸟类没有的能力。

在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潦草笔记中,他曾经认真考虑过动物面对新环境时如何判断它们能吃什么和不能碰什么。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味觉的进化:“根据我的理论,口腔中的真正味道必须从一些习惯性的食物中获得,然后转化为一种可遗传的特征。”

鲍德温的实验结果证明达尔文是正确的。也许缺少甜味感受器的原始蜂鸟经常捕捉昆虫来吃。他们第一次不小心尝到了一些花蜜。T1R1和T1R3的细微突变使它们能够品尝含糖液体,并为它们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与食虫动物相比,能够吮吸花蜜的蜂鸟个体在进化中逐渐占据上风。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其他吃花蜜的鸟类,如太阳鸟或吸花蜜的鹦鹉,以及吃水果的唐老鸭,以查明它们是否经历了与蜂鸟相同的基因突变,或者是否是另一种机制导致它们喜欢甜食。

(原文来自arstechnica.com,原作者汉娜·罗兰,蝌蚪王编译。请注明转载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无价之宝!盘点那些和恐龙有关的奇特化石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艾尔沙奇海盗

马哈拉诺比斯北盾龙

今年6月,一个新的恐龙化石将在巴黎的阿奎特拍卖行被拍卖。恐龙化石于2013年在怀俄明州出土,高2.6米,长9米,完整度为70%。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5亿到1.48亿年前。拍卖行工作人员对其估价为120万至180万欧元(930.8万至1396.2万元人民币)。我没想到恐龙化石会如此昂贵,但这没什么,因为过去一年发现的一些与恐龙相关的化石可能是无价的,因为它们非常罕见。

天鹅颈恐龙新品种

如果恐龙的脖子像天鹅,前肢像鳍,它会是什么样子?去年12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种新的恐龙物种。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的坎巴时期(大约7500万到7100万年前),现在生活在蒙古。研究人员给这种全新的物种命名为埃利希·哈扎德海盗。

当意大利地质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使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扫描对埃瑞克卡海盗化石进行非侵入性研究时,其许多精致的鸟样特征变得明显。大多数这些奇特的特征在非鸟类的猛禽中是找不到的,但水生或半水生的爬行动物群和鸟类群却找到了。

黑兹卡海盗有一个细长的脖子,占他们身体长度的一半。它们也有许多适合吃鱼和鳍状前肢的小牙齿。有些人认为这些特征证明恐龙是一种新的两栖兽脚类恐龙物种。它们在陆地上行走,腿的姿势类似于短尾鸟,但它们用鳍状的前肢在水中移动,并依靠它们的长脖子获取食物。

类似装甲堡垒的恐龙木乃伊

众所周知,埃及有木乃伊,但是你知道恐龙也有木乃伊吗?所谓的恐龙木乃伊是指带有软组织化石的恐龙骨骼,这种化石极为罕见。然而,去年五月人们有幸看到了这样一具恐龙木乃伊。这是保存完好的玛哈拉诺比斯北盾龙前半部分的木乃伊化石。这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精美的恐龙木乃伊。自从2011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被发现以来,它已经经历了五年的艰难修复。

马哈拉诺比斯的北盾龙长5.5米,重1吨多,重装甲。它看起来像一个移动的装甲堡垒。因为它没有被外力破坏,几乎北盾龙的每一个甲板都保持了它的原始形态,甚至它的胃内容物都保存完好。这主要是由于北邓龙在死亡后被海底沉积物迅速掩埋,而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尸体。

除了保存精美的外部结构外,北盾龙的化石还揭示了它的皮肤色素,表明它活着时是红棕色的,这是第一次恢复除无羽毛恐龙以外的恐龙的身体颜色。北盾龙背部微红,腹部较轻。在研究论文中,古生物学家特别分析了北盾龙的体色,认为它具有“隐形”的功能。许多动物(包括一些恐龙)在体色分布上有相似的伪装策略,在光照下会削弱它们的立体感,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角像牛一样的恐龙的远亲

二叠纪末,在地质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之后,三叠纪生物进化模式开启了一个疯狂的实验模式。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奇怪而独特的组合,包括2017年发现的印度狍子。白龙在分类上属于主要的龙类动物。虽然它不是恐龙,但它与恐龙的祖先有关。

白龙出生于2.47亿到2.42亿年前。它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动物之一。它以植物为食,体长4米,体重100至200公斤。它类似于现代世界中的大型牛类动物。这只“大家伙”有点像今天的巨蜥,只是它的眼睛上方有一对短而弯曲的前角,身体前部的肩膀突出,背部线条弯曲起伏,还拖着一条长尾巴。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看起来像犀牛和科莫多巨蜥之间的“爱情结晶”。

因为它们是素食者,所以龙头上的角绝对不是用来打猎的。古生物学家认为狍子头上的角是雄性的视觉展示,也应该是雄性互相争斗的工具,所以只有雄性狍子才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谁弄歪了地球--恐龙灭绝之迷新解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一种新理论,为恐龙灭绝描绘出如下图景: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或彗星剧烈撞击地球,致使埋藏在海底的甲烷大量被释放,甲烷燃烧产生狂暴大火,最终将恐龙活活“烤”死。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有多种假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外星撞击论”。该理论认为,6500万年前一块外来天体撞击到如今的墨西哥湾地区,导致了恐龙在地球上的绝迹。但外星撞击地球后,究竟引发了什么后果直接导致恐龙灭绝?美国科学家就此给出了新解释。

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华盛顿海军研究所一个科研小组的负责人赫德尔在接受该刊采访时说,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海平面500米以下的沉积层中所含的腐败植物产生出大量甲烷。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时,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传遍全球,导致蕴藏在沉积层中的甲烷进入大气。富含甲烷的大气有可能在闪电的触发下被点燃,引起漫天大火,导致恐龙灭绝。研究人员称,在美国佛罗里达海岸外,曾在海底发现裂解的白垩纪晚期沉积层。他们认为,这种裂解很可能是甲烷释放的结果,因而可为新理论提供佐证。

其他一些科学家对赫德尔等的新理论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这一假说不能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大火中灭绝,而一些早期哺乳动物却得以继续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

全文共 2674 字

+ 加入清单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位于中俄界河黑龙江中游南岸太平沟河口与二号亮子之间的嘉荫龙骨山上,这里地形地貌属台地类型。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山势平缓,依江而立,博物馆总面积4650㎡,是一座集科普、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博物馆。

嘉荫是中国最早发现并经科学记录的恐龙化石挖掘地。也因埋藏大量古生物化石而令它蜚声中外。1902年,俄罗斯人将在此挖掘的恐龙化石组装成一具高4.5米,长8米的完整恐龙化石骨架,定名为“黑龙江满洲龙”,至今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内,这具恐龙化石骨架被世人称为“神州第一龙”。

嘉荫龙骨山出土的恐龙化石属平头鸭嘴龙亚科,是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的典型代表,同时又是恐龙接近灭绝时期的产物,对研究恐龙灭绝这一千古之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恐龙化石伴生的鱼、龟、鳄等动动物化石的发现为当时恐龙生活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981年嘉荫龙骨山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重点保护,1998年4月再次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时,颁布实施《嘉荫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9月成立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隶属县政府。2004年修建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并于2005年6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是我国自四川自贡、云南禄丰、江苏常州、内蒙二连浩特四家后第五家恐龙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座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以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陈列精美,科研成果丰硕而倍受中外学者所青睐。馆的形状呈锐角三角形和圆穹形结合的几何体,平面倾斜,锐角直指苍穹;一边平行垂向大地,延伸到地层深处。这种设计理念象征着神秘的恐龙文化孕育于天地之间,从遥远的远古时代走来,抖落尘封的尘土,向现代的文明社会展示它们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和几乎瞬间的衰败,给人类以无限的启迪和遐想。特殊的现代几何造型建筑与这片古老苍茫的“神州第一龙”发祥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碰撞、迸发出激烈的智慧火花,激励着人们去探索那未知的领域。

2002年神州第一龙化石发现100周年之际,来自中、美、韩、英、日、德、俄七国古生物专家和地质专家在我县展开了《黑龙江流域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并在我县的乌拉嘎镇又发现了大规模的恐龙化石群,这里面不仅有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甲龙的骨骼化石,在黑龙江省内还首次发

现了恐龙皮肤和足迹化石印记。黑龙江电视台对此进行了3个小时的现场直播报道。

目前嘉荫恐龙山挖掘出土的化石已组装成13架恐龙骨架,分别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吉林大学博物馆,伊春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其中馆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内的一架长1l.24米,高6.48米的恐龙骨架,曾在国内外多次展出,起到了很大的轰动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嘉荫恐龙化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但是这组骨架在1994年11月15日在吉林市展出时,不幸被大火烧毁。据专家考证,这里埋藏的恐龙化石多达数百具,是一座大型恐龙墓葬群。经研究,这里的出土的恐龙化石大部分属于鸭嘴龙亚科,是恐龙家族中一个新属种,其繁衍时代为白垩纪中晚期。它是6500万年前最后一批在地球上生存的恐龙之一,目前仅在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内发现。

馆内共分八大展厅,分别为地球厅、综合厅、环形厅、动态厅、娱乐厅、植物厅、岩石厅、人文厅、影视厅。展厅内共有8架恐龙骨架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公园出土的各种恐龙骨骼化石,如牙齿化石、恐龙足迹和皮肤的印记化石以及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及第三纪动植物化石等。

地球厅展示:银杏树叶片、湖底生物、火山岩石等展品。加之半圆形墙体设计和水蓝色的装饰以及六个地球模型,介绍大陆板块六次漂移过程。

嘉荫鸭嘴龙陈列于馆内主展区环形厅,这是嘉荫自恐龙化石发掘以来组装成的第十二、第十三架恐龙化石骨架。被誉为是*二龙。此展厅主要运用实物、立体图板配以文字说明,来展示嘉荫地貌特征和围绕中国神州第一龙发掘和整理作为介绍。

恐龙演化设于综合大厅,按照地质年代分三部分,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三叠纪——鹦鹉嘴龙。鹦鹉嘴龙真骨率高达70%以上。鹦鹉嘴龙常生活在河湖边沿的高地上,过着群居生活,以植物为食,是东亚地区早白垩世特有的一类小恐龙,鹦鹉嘴龙的化石曾先后在我国的内蒙古、山东、新疆、辽宁和河北等地以及蒙古戈壁、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都有发现。

侏罗纪——原角龙长约2—3米,高1米,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蒙古地区,以粗糙的树叶和其它植物为食。

疾走龙是恐龙中兽脚类的驰龙类,体长约2米,肉食恐龙。由于骨骼较为纤细,所以行动特别利索,常在不停的走动跳跃中掠食和游戏,疾走龙的生存时代为白垩纪的晚期,主要分布在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等地。

白垩纪——甲龙,俗称“坦克”龙,因为它们的头和身体被一个甲胄的盒子包围着。

嘉荫龙骨山出土了霸王龙的部分骨骼化石,是嘉荫发掘到的恐龙属种之一。这说明霸王龙是同鸭嘴龙、甲龙、疾走龙等恐龙一样,6500万年前最后一批在地球上生活的恐龙之一。白垩纪晚期是霸王龙最繁盛的时期,生存地点为世界各地,在北美和蒙古产出化石最多。

古植物展厅展示的是均为嘉荫地区发掘到的古植物化石。这些古植物对于研究我国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提供了有利证据。

矿物岩石厅展示的是嘉荫矿物岩石种类,分别为黄金、褐煤、麦饭石、玛瑙、等百余件展品。

动态展厅是集声、光、电、景于一体仿古恐龙生活的场景。它是以恐龙时代的环境为实景,配以4具动态恐龙和两台幻影成像机。整个展厅为中央封闭式、四周采用环形通道,这样的设计营造了仿远古大地的情景,使游客产生身临其境的零距离接触感觉。

人文展厅:运用文字、图片、模型等方式阐述了嘉荫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城镇风貌以及物产资源。

娱乐厅可以使游客自主参与各种恐龙相关的游戏项目,查找整个博物馆的相关信息,查询有关恐龙的详尽信息。

影视厅为游客提供较为丰富的恐龙知识影片和神州恐龙博物馆的相关信息。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有专业的化石签定部门及修复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防火、防盗等各项安全设施完善。

中国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国家AAA*旅游风景名胜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黑龙江省环境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少年儿童体验教育营地。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城西11公里处

乘车线路:在伊春乘开往嘉荫的班车,再转车小巴或出租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通古尔恐龙墓地

全文共 1674 字

+ 加入清单

通古尔恐龙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通古尔恐龙墓地位于二连浩特东北9公里处,是一处看起来颇为荒凉的地方,蒿草遍地,这里就是闻名世界的恐龙化石产地。现在此地建有恐龙博物馆。早在7000多万年以前的中生代,这里曾是地球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王国。从恐龙之乡出土的这些较完整的各类恐龙骨骼化石,包括恐龙蛋化石和鳄鱼化石等,为人们了解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苏尼特右旗出土了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身长21米,高6米,被定名为查干淖尔龙。据分析,距今7000万年前,通古尔曾树木葱郁、湖泊广布,是一个爬行动物的王国。随着地球的剧烈变迁,山崩地裂,天翻地覆,在这里生存了一两千万年的恐龙和许多爬行动物灭绝了,这里便成了世界著名的动物化石宝库,通称为“通古尔”高地、“恐龙墓地”。

早在十九世纪初叶,通古尔就吸引不少国家的考察队和探险队。据专家介绍,内蒙古是马的故乡,在距今1000多万年前,通古尔盆地就已生活着马的始祖三趾马了。迄今为止,在通古尔一带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亚洲似鸟龙、欧洲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从1959年开始,中国的地质、考古、古生物学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较完整的鸭嘴龙类“巴克龙”骨架以及小型食肉恐龙化石。最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石标本,堪称世界罕见的珍品。近年来在苏尼特右旗境内的查干淖尔碱矿附近挖掘出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是目前亚洲最大、最为完整的恐龙化石。经专家鉴定,这具恐龙化石属晰脚类,是恐龙家族中最大的一种,身长21米,高6米,体重近百吨,现已定名为“查干淖尔恐龙”。

通古尔是我国闻名于世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它是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第三中亚考察团1928年发现的,1930年他们在这一地区做了大规模的发掘。

通古尔(Tung-gur)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地理名称,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方位,它是(L,E,spock)1929年根据当地两个井名提出的,我们对通古尔查访核对,发现这一地区有南北两口井,分别叫古林呼都格和冬呼仁呼都格。

现通古尔的含义是泛指整个通古尔地层分布区域,一个西北部高出于周围地面的一个平台,向东和向南该平台逐渐和周围地表融合,通古尔组地层不再出露,仅在其东、南角,因有一盐湖形成陡壁再现通古尔组地层,平台的西北部高出周围地表40余米,形成陡壁出露很好,这也是化石最集中的地区。

通古尔组的底部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在本地区没有出露,唯一有下伏地层的是赛汉高毕苏木东北25公里处。含有(Lophiomeryx)化石的渐新世地层,但亦未见它与通古尔组的直接接触,通古尔在曼德琳出露最好,通古尔组为一套湖泊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未见底),顶部遭剥蚀常为后期的砂砾岩层所覆盖。根据以往的研究,通古尔动物群共包括27种,其中以铲齿象最多,也最为著名。由于化石门类较多,地层层序简单,时代清楚,通古尔动物群很快被国际上确认为东亚中新世纪晚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动物群。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团曾试图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敖尔森查布),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当时大部分标本化石在"文革"中也失散了,敖尔森查布的考察仅为通古尔增加了两个新种类。

现通古尔动物群化石标本,几乎全部收藏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个层型地点在我国,然而所收藏的通古尔动物群化石标本却极少,这是十分遗憾的。

198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锡盟文物保护管理站联合组成了内蒙古通古尔考察队,以中年知识分子著名教授邱占祥为队长(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一九五九年中苏考察团成员)对达布哈尔、准乌古尔南、敖尔森查布、曼德琳查巴、墨尔根、呼尔郭拉金三角架西北约2公里及郭尔呼拉金敖日格勒进行了发掘考察。

此次收获最大的是小哺乳动物化石,美国第三中亚考察团和中苏古生物考察团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哺乳动物的采集上,小哺乳动物化石收获甚少。只发现六种而且材料不多。我们通过应用筛选法采集了近3吨砂样,发现了大量的牙齿,计近2千件标本,将原有的六种又增加了22个新种类,其中最少有3种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恐龙究竟是什么动物?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侏罗纪公园》和《迷失世界》的孩子们可能不会忘记电影中巨大而可怕的恐龙。这些家伙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的地球上。幸运的是,那时没有人。否则,他们不是这些巨人的对手。

看过《侏罗纪公园》和《迷失世界》的孩子们可能不会忘记电影中巨大而可怕的恐龙。这些家伙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的地球上。幸运的是,那时没有人。否则,他们不是这些巨人的对手。

我们知道科学家通常将动物分为各种类型,如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和卵生动物。那么,那些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现在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

恐龙出现在中、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非常繁荣。这个时期被称为中生代。恐龙是这一时期地球的“统治者”。因此,中生代常被称为“恐龙时代”或“爬行动物”时代。

因此,恐龙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家族的一员。

恐龙分布广泛,它们的踪迹遍布世界各地。非洲和中国曾经是恐龙的故乡。我国最著名的恐龙是马门恐龙、骑龙、巨型山东龙、尖嘴青岛龙等。

大多数恐龙都非常大,重达几十吨,比如真龙和腕龙就非常大。很小,小得可怜,大约有一只鸡那么大,像一只飞龙。

中生代的恐龙有很多种,包括食肉恐龙、食草恐龙、杂食性恐龙、四足恐龙和两足恐龙。当然,它们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卵生的,它们的皮肤覆盖着鳞片或骨板。

你知道恐龙现在是什么动物吗?

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陆生爬行动物或直立行走的爬行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着恐龙「嘴脸」的鸡?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些恐龙进化成现代鸟类的过程中,前者的口鼻逐渐进化成喙。这对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是你可能会探索进化的奥秘。最近,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改变基因组成的方法培育了一批实验性的鸡胚,这些鸡胚将来会长得和它们祖先的脸相似。具体来说,它们将不再有今天鸟类常见的喙,而是将改变它们的形象,看起来像上图中的凤尾鱼模型。

这样,科学家将能够研究进化的分子基础。鸟类在骨骼结构和遗传模式上不同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最终长出喙),这对化学的发展有很大价值。当然,你也不用担心,像《侏罗纪公园》这样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蟑螂和恐龙谁出现的早?

全文共 148 字

+ 加入清单

蟑螂

在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距今约3.2亿年)蟑螂就出现了,而恐龙直到2亿4500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才出现。

蜚蠊目的化石显示,在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距今约3.2亿年)蟑螂就出现了,而恐龙直到2亿4500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才出现。

晚侏罗——早白垩世(恐龙时代)的丽卡拉套蠊化石,和现在的蟑螂并无二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恐龙=灰色版+加大号的蜥蜴?

全文共 2744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一种中生代灭绝的动物,比人类祖先早了最短的时期(第三纪),自从发现它的化石以来,出于好奇,一直带着极度的“贪婪”和耐心寻找它的原貌。然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只是偶尔完整的骨骼或冰冷的残肢。我们怎样才能还原或推断出整个画面?恐龙真的是不会消失的大蜥蜴吗?

理想主义常常把不可逆转的现实放在虚幻的创造者或神身上,所以“没有出路”或“老天空中有眼睛”的期望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作为地球上生命的唯物主义进化,它是用自然留下的经验证据一个接一个地推翻或幻灭理想主义的假设。恐龙已经灭绝了,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皮肤或毛发的颜色呢?这种奢望必须通过完整的化石薄膜或毛发的印记,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渐放大大自然留下的小线索,从而实现人类的梦想。

灭绝动物的特征是它们至少在昨天从地球上消失了。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和我们的人类同胞,我们有丰富的图像或文字记录来记录那些在地球上留下足迹的人,如毛里求斯的渡渡鸟、澳大利亚的象鸟、袋熊等。然而,恐龙,一种奇怪的动物,比人类祖先早出生几年,在人类祖先还没有怀孕的时代就死去了。它与人类没有交集。所有这些都让人类不知所措。

人们如何推断灭绝动物的颜色?

始祖鸟羽毛化石的颜色(与真实颜色有很大差距)

灭绝动物的体表颜色是恢复动物时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如果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完全忠实于可靠的化石证据,那么恐怕所有的化石动物都会恢复到无色或灰色而没有任何皮肤图案,因为动物在被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会在死亡之前失去许多生物特征。

贝壳化石

然而,从一些特别保存的化石中发现,许多灭绝动物的体表在它们的一生中也有颜色,只有保存在化石上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例如,一些发现的甲虫化石有多彩的狮身人面像,贝壳化石和羽毛化石也有彩色图案(这些不是原来的颜色)。我们如何推测或判断这些灭绝动物的皮肤和毛发的颜色?一方面,它是基于人类传统思维的推理,其中许多是习惯性的或经验性的,但有时也有很大的偏差。另一方面,它指的是在分类或习性上与灭绝的动物非常接近的活着的动物,这是"讨论现在和古代"的原则。

按照传统的思维,大型动物的颜色通常是暗淡的,这往往会削弱其他动物的注意力。在身体颜色恢复方面,考虑了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大象的皮肤颜色,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大型恐龙来说也是如此。

霸王龙的身体颜色很亮,而鸭嘴龙的颜色更深。

对于大多数活着的水生动物,所谓的背侧和腹侧表面是隐藏的,即腹侧表面是亮的,而背侧表面是暗的。这样,当从上面看水时,因为水通常是深蓝色或绿色的,没有触底,而且颜色相对较深,水生动物的背部也是黑色的。从水面下往上看,天空穿过水面,颜色相对较浅,所以水生动物的腹部也很轻,不容易被水中的天敌发现。这种反隐藏可以使动物接近环境,从而得到伪装。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过去的水生动物包括鱼、鱼龙、蛇颈龙等。,也有类似形式的反隐瞒。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量三叠纪鱼龙、神龙或蛇颈龙的复原图与海洋生物的复原图比较接近。

恢复海洋中鱼龙的颜色遵循反隐藏的原则。

一些动物身上的图案和斑点可以识别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或者有助于破坏动物的轮廓,从而帮助它们在捕食者面前伪装自己。例如,非洲斑马身上的纵向条纹在食肉动物的视线中很难快速分辨,因此斑马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在一些大型食草恐龙的肤色修复中,一些条纹通常会被修复,这就是这方面的灵感。

从始祖鸟化石中发现的始祖鸟颜色的不同版本中,哪一个更接近现实?

对于颜色鲜艳的动物,它们明显的生理结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式使动物对异性更有吸引力,并传达有关健康、生殖状态和成熟的信息。例如,公鸡的鲜红色冠和垂肉,蜥蜴皮装饰和头顶突出物等。因此,在修复中生代的一些恐龙时,它们的特点往往是色彩鲜艳,装饰耀眼。霸王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恐龙毛皮的颜色是如何恢复的?

大多数大型恐龙化石是以零散的骨头形式发现的。然而,有一些特殊的埋葬环境和小型多毛恐龙的化石,它们不仅保存了恐龙的骨骼,还保留了羽毛的痕迹。例如,在中国辽宁省西部中生代火山灰覆盖的生物环境中,保存了大量的动物毛发痕迹。因此,面对碳化的羽毛痕迹,科学家可以用先进的分析和比较方法来分析这些羽毛痕迹的原始颜色。

因为恐龙的皮肤很难保存,即使保存下来,也不可能有原来的皮肤成分和颜色。因此,恐龙专家一般会参考爬行动物的身体颜色来恢复恐龙的身体颜色。当然,他们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恢复身体的颜色。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恐龙都是灰色的,有些非常鲜艳,比如红色或蓝色。无论如何,没人见过活着的恐龙,也没人能说它们身上的颜色绝对是错的。

因此,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恐龙皮肤颜色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来自于对类似动物的参考甚至推断,这具有很大的假设性和不确定性。只有少数小型兽脚类恐龙,即那些被保存下来的已进化成鸟类并在科学界引起激烈争论的羽状恐龙,能够通过从毛发标记中提取黑色素并与活着的鸟类的羽毛颜色进行比较来推断出单个羽状恐龙的颜色,并被同行们所认可。

附近鸟类龙的化石保存

如果有一种恐龙的颜色已经被科学证实,那它就是赫歇尔的附近的鸟龙。2009年,在辽宁西部,中国古生物学家发掘出一个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其许多细节肉眼清晰可见。化石是由一种长有羽毛的恐龙——赫歇尔附近的鸟龙形成的。一组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开始研究这块化石。他们在化石的羽毛上发现了29个斑点,用细针从化石中挑出样本,然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视电子显微镜下仔细搜索。最后,他们在化石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黑色素。黑素体是一种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色素细胞。它含有棕色、黑色、红色、黄色和其他色素。是大“管家”决定了动物的颜色。因为不同颜色的黑素体的形状和密度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化石上发现的黑素体的形状推断出动物表面的颜色。研究人员将化石中的黑素体与现代鸟类羽毛中的黑素体进行了比较,最终发现了赫歇尔尼安德特人全身羽毛的颜色。

近鸟龙色彩复原图

2012年,相关专家用同样的方法修复了小盗龙羽毛的颜色。这种颜色明显不同于之前修复的附近的鸟龙的体表颜色。最初的小盗龙身上覆盖着黑色和棕色的身体羽毛,就像乌鸦的羽毛一样。这样,许多长有羽毛的恐龙出现在白垩纪时期,它们身体羽毛的颜色非常不同。后来,科学家讨论了恐龙羽毛颜色的功能。他们认为,这种黑色素体羽毛的颜色差异比有飞行能力的鸟类出现得更早。羽毛不能帮助恐龙飞翔,但只能用来展示或吸引异性。

小盗龙的化石保存

要恢复恐龙皮肤和毛发的真实颜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受到化石保存环境和发现化石的数量和类型的限制,更多的原因可能还是来自太久以前。更多有助于恢复的证据或线索不再存在。即使是新的手段或方法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就像恐龙灭绝之谜将被解开一样。

小盗龙体表颜色恢复图

延伸阅读: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有错误的知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当今世界上最小的恐龙

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有在电视网络上见过恐龙,我们印象中的恐龙都是个庞然大物,你们有没见过和鸡一样大的恐龙呢? 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大众文化

美颌龙经常出现在儿童读物中。长期以来,美颌龙因为它们的体型小而著名;而在至少一个世纪之后,才发现、叙述大部分的其他小型恐龙。

美颌龙出现在电影《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以及《侏罗纪公园III》(Jurassic Park III)。在《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中,美颌龙被错植为三叠美颌龙(Compsognathus triassicus),结合美颌龙的属名以及原美颌龙的种名;原美颌龙是美颌龙的三叠纪远亲,出现在《侏罗纪公园》的原著小说。美颌龙通常在英文中被昵称为“Compys”。它们通常被叙述成小群体动物,这行为来自于《侏罗纪公园》的原著小说。但没有科学证据显示美颌龙与原美颌龙有这种社会行为。

世界上最小的恐龙

一谈到恐龙,我们都立刻把它和“庞然大物”这个词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科学家就发现了一种恐龙化石只有我们常见的鸡那么大,是不是很奇怪?科学家把这种体形很小的恐龙叫做“美颌龙”。美颚龙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体型最小的恐龙,它的身体的长度在1米左右,它的尾巴很长,相当于身体长度的1/2。

它的臂高只有20厘米,远远地看上去,既像一只好看的公鸡,又像一只美丽的鸟,像这么小的恐龙真是远远出乎我们的想象,然而它的的确确是存在过的,它还是一种肉食恐龙,主要的食物是一些小动物,比如:蜥蜴、蚯蚓以及其他种的昆虫,等等。

美颌龙

(学名:Compsognathus)又称细颚龙、细颈龙、新颚龙、秀颚龙,是一属小型的双足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它约有火鸡的大小,及生活于1亿5000万年前晚侏罗纪提通阶的欧洲。古生物学家已发现两个保存良好的化石,一个于1850年代在德国发现,另一个是在将近一个世纪后于法国发现。美颌龙是几类确知其食性的恐龙之一,在两个标本的肚中都有小型的蜥蜴。在葡萄牙发现的牙齿有可能亦是此属的。它的名字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κομψος”(意即美丽)及“γναθος”(意即颚或颌)。

美颌龙的化石是较为完整的骨骼。现时的已承认种只有长足美颌龙(C. longipes)。不过,在1970年代于法国发现的较大标本,曾被认为是另一个种,而被命名为C. corallestris。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以前,美颌龙被认为是最小型的恐龙,并且是始祖鸟的近亲。因此,美颌龙是在古生物学以外较为人所知的恐龙之一。

分类

美颌龙科的名称来自于美颌龙,这科包含了大部份生存于晚侏罗纪至下白垩纪在中国、欧洲及南美洲的小型恐龙。多年来美颌龙都是唯一的物种,直至近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几个相关的属。支缘包括极鳄龙、华夏颌龙、小坐骨龙、中华龙鸟、侏罗猎龙及棒爪龙。单爪龙曾一度被归类于此科,但这已于1998年被否定了,而单爪龙与美颌龙科的相似性是趋同演化的后果。美颌龙及它的近亲在虚骨龙类中的演化位置不明。在2004年,兽脚类专家托马斯・霍兹(Thomas Holtz Jr )、 Ralph Molnar 、菲力·柯尔(Phil Currie)等人认为美颌龙科是最原始的虚骨龙类,而其他科学家认为该科是属于手盗龙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恐龙真的灭绝了吗 恐龙到底灭绝了吗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一般来说指的就是中生代的大部分爬行动物,这些爬行动物总的来说差异其实挺大的,但共同点是现在都不见了。

6500万年前一颗陨石的撞击导致恐龙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彻底的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才给后来的灵长类的动物出现,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而出现了人类。而同期活下来的鳄鱼,龟,蜥蜴等并不被承认为恐龙。从这个常见定义上,恐龙是灭绝了。

实际上理论上讲恐龙并没有灭绝,一个最实际的例子,我们平时看到的鸟类,绝大部分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恐龙鱼的风水学应用 恐龙鱼的鱼缸摆放位置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在水族里有活化石之称。和龙鱼、肺鱼一样属于“活化石”的大型鱼类。恐龙鱼体格强建,生长中速。饲养恐龙鱼并不难,小鱼、小虾之类的活饵和鱼虫均可接受,冰冻南极虾、鱼粒之类的食物也可餵食,基本上它们不挑饵食的。

恐龙鱼的风水应用-恐龙鱼的鱼缸摆放位置

恐龙鱼的风水学应用

恐龙鱼的体形都是筒形,身体上有菱形硬鳞,恐龙鱼身体的结构比较柔软,被誉为水族中的活化石。恐龙鱼有哪些风水讲究?

五行缺水的人要经常保持恐龙鱼鱼缸在最佳状态,有恐龙鱼死亡的话,要马上换水换鱼。因为鱼能够带动水的流动,代表有情局,有情的水波才能真正带来水的五行。假如不养鱼,只纯粹用泵去制造流动,或只放一塘水,那是一种激昂或静止之水,缺乏有情,水太猛烈或欠流动,效果均非最理想,因此要水的人要水来救,仍以养鱼为首选。

在恐龙鱼鱼缸的选择方面,最好是长形或是圆形,不规则形和三角形的恐龙鱼鱼缸不谊采用,恐龙鱼鱼缸摆放的高度不宜过高,水平面不要超过人的心脏高度,因为人心属火,恐龙鱼鱼缸有水,水克火于人不利。

同时,恐龙鱼鱼缸位置摆放也不应低于膝部,形成脚踏水的状态,会冲财运。在风水学中,恐龙鱼鱼缸是一种补运的工具,摆放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挡煞和旺财功效。如果,你是生辰八字中缺水的人,还可以通过养鱼来补运。相反,如何是生辰八字中忌水的人,则不不宜养鱼,以防财运流失。此外,恐龙鱼鱼缸不能摆放在沙发背后,因为恐龙鱼鱼缸载水,水是靠不住的。

恐龙鱼的品种介绍

恐龙鱼按样貌来分类:

第一类是金恐龙、青恐龙:

这几种恐龙除去颜色和大小之外基本一样,头部比较短圆,上腭比下腭长一点,长相比较Q一些,背鳍一般为8个(青恐龙除外,6个),体形都比较小,30厘米左右。

第二类是大花恐龙、刚果恐龙王和斑节恐龙:

这三种似乎是上面的种类和恐龙王之间的过渡类型,头部比较扁一些,上下腭几乎等长,刚果和大花背鳍一般8个,斑节11个,前两者是大型恐龙,后者为中型恐龙。

第三类是3种恐龙王:

包括:黄金恐龙王、鳄鱼恐龙王、虎纹恐龙王。它们是恐龙中的王者,都是超大型品种,体长均可以超过60厘米,其扁平的头部,突出的下腭说明它们是凶猛的掠食者,背鳍一般为11个或以上。

第四类是草绳恐龙:

这个家伙比较怪诞,体形比一般恐龙细长的多,头型类似于第一类,胸鳍退化,但没有腹鳍,成鱼体长:60公分左右。

恐龙鱼的鱼缸摆放位置

恐龙鱼身体的结构比较柔软,因此对生活环境的大小要求不那么苛刻,对于30厘米左右的小型品种,60厘米的缸就可以了,但为了其良好的生长水体越大越好,对于恐龙王、大花恐龙这类大型品种,就得用大型水族箱饲养了,要想其能生长到50厘米以上,最好准备一米五以上的缸。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鱼缸中给它们造景,铺点底沙,放块沉木之类的(沉木是个好东西,据说能在水里放出的使鱼心情稳定的化学物质,其本身也可以给鱼提供藏身之处),也可以放些PVC的空心管供其躲藏。

鱼缸不宜摆放的太高,如若鱼缸离地1.4米(约四尺)以上是不合适的。因为按照风水的说法,当你坐下鱼缸高过你的头时,会“淋水头”,会有带来“灭顶之灾”的可能家中供奉神位的下面也不宜摆放鱼缸,尤其是供奉财神的下方,千万别摆鱼缸。因为鱼缸存储着大量的水而且有的鱼缸中的水还在不断的流动,故鱼缸带有化财为水的意思。

恐龙鱼简介

恐龙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在水族里有活化石之称。和龙鱼、肺鱼一样属于“活化石”的大型鱼类。恐龙鱼体格强建,生长中速。饲养恐龙鱼并不难,小鱼、小虾之类的活饵和鱼虫均可接受,冰冻南极虾、鱼粒之类的食物也可餵食,基本上它们不挑饵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恐龙无处不在主旨归纳 恐龙无处不在的主旨归纳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无处不在》的主旨: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是紧密相连的,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促进不同领域的科学有新发现或新结论。全文就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科学发现论证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再次确证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

《恐龙无处不在》的作者

《恐龙无处不在》的作者是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还是一位科普作家,一生写下无数科普文章,本文《恐龙无处不在》就是来自·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文章。

阿西莫夫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阿西莫夫医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这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