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浣溪沙原文及译文19篇

在微信编辑的过程中,有人想直接插入转载文章的原文链接,这时候该如何插入呢,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有所帮助。

浏览

999

文章

25

三峡郦道元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1

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苛政猛于虎翻译 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苛政猛于虎》是《礼记·檀弓下》的一篇,原文译文为: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成语“苛政猛于虎”,意思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今朝有酒今朝醉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1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自于唐代罗隐的《自遣》,下一句是:明日愁来明日愁。

原文

《自遣》唐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

译文

得到的时候就放声高歌没有就由他去吧,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明日的忧虑就等明天再烦愁。

3

【注释】

得:指得到高歌机会。

失:指失去这个机会。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今朝:今日。

4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自遣》就是其中较有名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局事帖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局事帖其实大家也知道的,真的是超级值钱超级值钱的,属于国宝级别的文物了,那么有的人说了,买不起文物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文物上面的内容啊,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这个局事帖的原文以及译文是什么,对这个感兴趣的老哥们可以一起来看看,需要的一起来学习吧!

局事帖原文

题识:局事多暇。

动履禔福。去远诲论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印文:曾巩再拜

局事帖译文

听从无党乡贤好的建议,已经有三年过去了。自己放任于他乡,整天忙于官场琐事,哪里还能有什么快乐!朝廷指定的任期已越来越近了,而接替我的官员依然没有半点消息,早晚都在守望,能离开这旷日持久的外放,当然是得益于贤者帮助。夏秋之交,将便道来府上当面致谢,以表示我的感激之情。希望你多多保重,并早日得到升迁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桃花源记》译文和原文是什么?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过故人庄译文及注释 过故人庄原文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过故人庄》译文:老伙计准备丰盛的饭菜,请我去他的农场做客。绿树成荫,环绕着村庄,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城郭外隐隐若现。推窗对着农场的菜园,喝着酒,聊着农事。我还会在九九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来这里看菊花。

《过故人庄》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蜀道难翻译和原文拼音 蜀道难译文和原文拼音

全文共 2216 字

+ 加入清单

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蜀道难》原文拼音

yī xū xī!wēi hū gāo zāi !

噫吁嚱!危乎高哉 !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

cán cóng jí yú fú,kāi guó hé máng rán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ěr lái sì wàn bā qiān suì,bù yǔ qín sài tōng rén yān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xī dāng tài bái yǒu niǎo dào ,kě yǐ héng jué é méi diān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dì bēng shān cuī zhuàng shì sǐ,rán hòu tiān tī shí zhàn xiāng gōu lián。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shàng yǒu liù lóng huí rì zhī gāo biāo ,xià yǒu chōng bō nì zhé zhī huí chuān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huáng hè zhī fēi shàng bú dé guò,yuán náo yù dù chóu pān yuán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qīng ní hé pán pán ,bǎi bù jiǔ zhé yíng yán luán 。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mén shēn lì jǐng yáng xié xī,yǐ shǒu fǔ yīng zuò cháng tàn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wèn jūn xī yóu hé shí huán ?wèi tú chán yán bù kě pān !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dàn jiàn bēi niǎo háo gǔ mù,xióng fēi cí cóng rào lín jiān 。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yòu wén zǐ guī tí yè yuè,chóu kōng shān 。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shǐ rén tīng cǐ diāo zhū yán 。

使人听此凋朱颜。

lián fēng qù tiān bù yíng chǐ,kū sōng dào guà yǐ jué bì。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fēi tuān pù liú zhēng xuān huī,pīng yá zhuàn shí wàn hè léi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qí xiǎn yě rú cǐ!

其险也如此!

jiē ěr yuǎn dào zhī rén ,hú wéi hū lái zāi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jiàn gé zhēng róng ér cuī wéi 。

剑阁峥嵘而崔嵬。

yī fū dāng guān ,wàn fū mò kāi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suǒ shǒu huò fēi qīn ,huà wéi láng yǔ chái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zhāo bì měng hǔ,xī bì cháng shé,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mó yá shǔn xuè,shā rén rú má。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jǐn chéng suī yún lè,bù rú zǎo huán jiā。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shǔ dào zhī nán,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cè shēn xī wàng cháng zī jiē!

侧身西望常咨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韩诗外传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节选: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小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背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从此之后,孟子就不会再遗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文天祥传的过零丁洋中的爱国名句 过零丁洋的原文译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原文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生一世一双人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1

原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译文: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

2

一生一世一双人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性德曾多次表达过他愿意追随卢氏而去的心情,如这首《画堂春》表达了他和卢氏虽不能同生,但却能同死的愿想。

3

创作背景:

论者进行了猜测。这是一位“入宫女子”,并指此女子即性德表妹谢氏,谓其未入宫时,易与结为夫妻,入宫之后等于嫦娥奔月,便再难回人间,解作悼亡之作最近事实。

4

一生一世一双人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生活。它代表了爱情的坚贞。在古代比较难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因为大多都是一夫多妻制。都在古代的,一生一世一双人,是非常难得的。现在的法律要求我们一夫一妻制。但是如果夫妻之间相处不和睦,是可以离婚的。所以还是非常难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想要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祝愿。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能和你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另一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今夜偏知春气暖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1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出自刘方平创作的古诗《月夜》是一句诗句,原文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

作品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3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4

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匠石之齐原文及翻译 匠石之齐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匠石之齐》翻译

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头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了个够,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社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匠人石醒来后把梦中的情况告诉给他的弟子。弟子说:“旨意在于求取无用,那么又做什么社树让世人瞻仰呢?”匠人石说:“闭嘴,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而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相去太远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人成虎的译文 三人成虎翻译原文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假如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呢?”魏王说:“那我就要感到质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我们都知道大街上是不会有老虎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的距离,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远远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三人成虎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的寓意

在生活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我们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遇见这种事,如果我们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很容易犯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要留清白在人间原文有译文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1

要留清白人间这句诗出自明·于谦《石灰吟》。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译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曾某不才,于少保的那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4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于易水送人一绝的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1

原文: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2

《于易水送人一绝》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3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4

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三国志王肃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王肃传的译文

全文共 187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的原文: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译文:王肃,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颖善辩,广泛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出仕萧赜政权,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等职。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自己的专长,也没能通晓它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高祖。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谈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策略,很切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畅谈到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南征。高祖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有时让身边的人退避与他对坐交谈,到夜半不肯停止。王肃竭心尽力献出诚心,没有丝毫隐瞒。不久就被授予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辞谢伯爵之位,高祖答应了他。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为长期干旱没有下雨,停止膳食三天,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左右亲近的人询问百官为什么上朝。王肃回答说:“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己安宁。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了灾害。”高祖派左右亲近的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然位居万民之上,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朕一定反思自责。”当晚就降下了大雨。

高祖讨伐淮北,命令王肃讨伐义阳(萧鸾),没等攻克,萧鸾便派遣将领裴叔业侵犯涡阳。刘藻等人去救援,被裴叔业打败。王肃上表高祖请求另派军援救涡阳。高祖拿到表章看后内心黯然,说:“应该是因为刘藻等精兵刚刚失败,王肃认为战事像前次一样很难取胜的缘故(才上表)。今天的计策,只有作取胜的打算(才能成功)。”王肃于是解除义阳之围,率军奔赴涡阳,裴叔业于是领兵退去。王肃因为打败裴叔业的功劳,提拔为镇南将军,被封为汝阳县开国子,给予三百户的封地。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共同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王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王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澄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让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王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反,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多次驻扎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有司上奏认为王肃忠心大度,皇帝下诏赐王肃谥号为宣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听邻家吹笙古诗翻译 听邻家吹笙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听邻家吹笙》的译文:吹笙的声音好像是隔着彩霞而来的,不知是出自墙外的哪一家。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怀疑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听邻家吹笙》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郎士元。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唐代〕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赏析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不知墙外是谁家”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全诗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

《听邻家吹笙》的作者

《听邻家吹笙》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郎士元。郎士元字君胄,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忆江南的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1

江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望蓬莱”、“江南柳”等。

2

原文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3

译文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4

《忆江南三首》的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忆秦娥的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1

秦娥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词作。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

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4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过拍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昭昭牵牛星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1

昭昭牵牛星原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2

昭昭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3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4

创作背景

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