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镇宁双明洞摩崖石刻(通用20篇)

韩国明洞很著名的是个购物天堂,有街边美食一条街,在街边你可以吃到炒年糕,黑轮,还有各式各样的粥,去明洞必吃的街边小吃,还有更详细的明洞街边小吃攻略。

浏览

5708

文章

511

篇1:草庵石刻泉州草庵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草庵石刻泉州草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庵石刻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晋江市,石刻主要雕凿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好的摩尼教遗址。

草庵始建于宋代,元代时进行了改建,它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庵内依崖壁凿成圆形佛龛,并利用岩石的天然色彩浮雕成摩尼光佛。佛像高约1.5米,宽约0.8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相貌庄严,身体四周还镌刻有佛光四身的纹饰,雕工精致,风格独特。这尊摩尼光佛像是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佛石雕像,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摩尼雕像。

草庵石刻的发现,对于研究摩尼教的面貌、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流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文物局)

作为摩尼教(明教)在世界上的最后消亡地,晋江草庵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明教遗址——晋江草庵。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后,认为草庵摩尼教寺是他们15个国家考察活动中的“最大发现”。

草庵位于泉州晋-山镇苏内村,始建于宋末,初为草筑故名,元初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

草庵寺建在一高台上,后依巨石作壁。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雕像,雕刻于公元1339年。光佛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绿色,手部呈粉红色,服饰呈灰白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世称“摩尼光佛”。

1923年,佛教僧人瑞意和广空法师筹资修复草庵摩尼光佛殿堂。1932年,在殿堂东建成“意空楼”。按照《摩尼光佛法仪略》中《寺宇仪》规定,摩尼教寺院只能建经图堂一,斋讲堂一,礼忏堂一,教授堂一,病僧堂一。这五堂为法众共居,精修善业。法国学者伯希和认为,这五堂的用途是:经图堂用于储藏经典和图像,斋讲堂用于吃斋讲道,礼忏堂用于礼拜忏悔,教授堂用于教授宗教,病僧堂用于居住病僧。

1938年,在重建后的草庵殿堂大门石柱上,广空法师题刻楹联:“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近代高僧弘一法师集《华严经》句题联:“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

关于草庵的创建年代,弘一法师撰书《重兴草庵记》云:“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弘一法师认为草庵肇兴于宋代,当有所本。近年来在草庵发掘出一批“明教会”瓷碗,可证实弘一法师的论断是正确的。

在草庵遗址前方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宋代完整的黑釉碗,碗内阴刻有“明教会”三字,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末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宋元时期,泉州的摩尼教活动比较公开,也非常活跃。据悉,摩尼教传入中国时又称“明教”。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公元694年传入中国。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于是遣散教众,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

地址:泉州市晋江市华表山麓

类型:古迹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595-88124388

开放时间:

9:00-13:30;14:20-17: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阁石刻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小阁石刻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阁石刻,位于北镇市河洼村北一座孤山上。据考证为辽代石刻。

石刻在小阁庙宇遗址后的一座山峰崖壁之上。山峰顶部有一人工砌筑的平台,平台南北长7.5米,东西宽4.5米。平台东侧有24级台阶可通其上。台面表面暴露有砖瓦等建筑饰件,也发现有开凿的圆形柱础坑。在平台北部自然凸起的崖壁上,面南开凿一长方形佛龛,龛内浮雕有石佛像三尊。头螺髻,面目圆润而慈祥,耳宽大而垂肩,身披袈裟而袒胸,盘脚坐在石座之上。中间一佛两侧各雕一立胁侍,作阿难像。石刻造像粗扩而简练,从其造型和排列形式考查,当为辽代石刻。在该石刻北50米处的凸起崖壁上,另凿有两个佛龛,其内浮雕有观音站像。在观音像前平坦石面上,雕有一方形跪拜石。跪拜石之下开凿有一石室。石室北壁上同样浮雕一坐佛。在观音雕像东侧崖顶上,雕有一圆形如柱石的基座,中有一孔,疑为祭坛。现小阁石刻造像保存十分完好,仅有部分残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石鼓摩崖石刻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石鼓摩崖石刻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以来,石鼓山上陆续发现了摩崖石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自那时起,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对摩崖石刻进行了抢救和保护。据考证,石鼓山山体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露天“摩崖石刻”。据统计,在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岩壁上以及朱陵后洞内外,保存有历代摩崖石刻40余处,其中唐刻3处,宋刻7处,元刻3处,清刻9处,年代不详刻石21处。许多石刻仍保存完好。这些石刻刻工精细,包括隶、楷、行、草等,书体繁多、流派纷呈。

石鼓摩崖石刻跨越1000余年,大部分记载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游历石鼓山的感悟,其中还有不少官吏为官任职的记事,保存较好的石刻有“西奚谷”、“江上清风”、“蒸湘”、“介崖”、“高山流水”以及部分记事刻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阮鹗墓石刻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阮鹗墓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枞阳县山西北麓的“黄龙出洞地”,有一座占地面积近四千平方米的墓地。整个墓地,从前往后,由牌坊、墓表碑、神道碑、华表、神道及其石雕像、拜台、祭台、坟冢、墓圹、墓后碑等部分组成,因势造形,因形起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

墓地上的明代石刻,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价值颇高,安徽省内少见。神道两边的12件用整块汉白质石料雕琢而成的石雕群像,用料考究,体积硕大,集线刻、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于一体,技艺高超,精雕细琢,刀法复杂细腻,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是一个集人工之力、自然之力、历史之力共同雕塑的一尊尊精美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名为“阮鹗墓石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阮鹗墓石刻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保护范围:以墓冢为中心,东、西各17米,南19米,北9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各27米,南15米,北120米。

阮鹗,字应荐,号峰,今松园乡山阮家享堂人。曾受业欧阳德门下,研究王阳明之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提升为御史,巡按顺天。进士王联检举中丞胡缵宗诽谤皇帝,世宗大怒,革胡职;鹗独辩明胡冤,王联以诬告罪处死。当其督学顺天在涿州校试诸生时,倭寇迫近京城,鹗率诸生登城助守。寇退,他奏御寇十策,皆被采纳。 不久,阮鹗改任浙江提学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茶石缘—浅谈石刻壶艺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茶石缘—浅谈石刻壶艺

壶的欣赏重点是在它的造型与别具一格的风韵中,细细玩味它精致细腻的工艺。赏壶就如同哲学一件雕塑品,所不同的是,一把壶可以因为个人的长期使用、把玩,而自然焕发出一股情味,在增添一分浑朴的润雅与一份与众不同的欣赏价值之外,更加深了品茗的雅趣。

我国很早就有石雕,但多以建筑雕刻、陵墓雕刻、宗教造像等艺术形式存在。取石头雕刻成茶具,是一种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创新。石茶具的题材非常丰富,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皆可入石。

中国的传统石雕艺术,也在石壶上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工法利落挺健,恰当发挥原材料的天然色彩和质地具有的美感,构思巧妙,主题明朗,技巧熟练。形形绰绰,达到"远看形色,近看雕工"的效果;每一款、每一壶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寓意深远,既古朴大方,有很深的文化韵味,又兼有现代的气息。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中,以天然的原石制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壶是新材料在茶文化领域中的运用,在工艺美术领域中又是别开生面的石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雕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石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石文化,石壶就是石文化中精彩纷呈的一页。

一枚艺术性强的石壶,给人的视觉效果实际上是一幅立体的画,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观赏,它应该是一幅完整的画,这应该从绘画构图的审美角度去鉴别石壶的艺术价值。石壶艺术目前已形成三大艺术风格。一是以紫砂茶壶艺术为源本,各种石材的运用,主要是传统雕刻艺术风格。

二是以传统雕刻艺术为源本,发展形成了现代写实雕刻艺术风格。三是以自然的观赏石造型为源本,进行适当加工,保留原石原味,有现代抽象寓意的自然造型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黎明洞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明洞位于汕尾市城区捷胜镇西南一公里许的小山岗。因水土流失严重,现成巨石叠垒的小石山,山上有块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扁平如盖的巨石,与其他10多块较小之石覆盖成一个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石洞。石洞南北,各有一个2米高、1米宽的岩扉,成为石洞的天然门户。北门门额上横刻“阃外光华”四个大字,下有一联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洞里地面呈三角形,洞顶至地面距离为2至4米间,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可容20多人住宿,是一个绝妙的天然石室,也是游人理想的野营好处所。

黎明洞以前叫“石厝洞”,廖天佐隐居此之后,才署刻洞名为“黎明洞”。廖天佐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卒于清代康熙年间,是陆丰县甲子镇人。廖天佐很有才华,10多岁就中秀才,但后几次乡试却因主考官索贿有偏而不第,此后即抛绝求取功名之念而隐居这石洞中。他盼望明王朝能结束黑暗朝政而喜见黎明,故命隐居石洞为“黎明洞”,并自称“一窑天居士”。但明末朝政-,积重难返,深使他失望。北门横额的“阃外光华”四字,意指此处处于南粤海陲,黑暗朝政管辖不到,倒别有一线光华。他更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志士,他曾作《迁图说》,慨怒控揭清王朝的为断绝福建东南和粤东沿海人民支援郑成功抗清而强行将他们迁入内地的暴行的“迁海令”。并因此而名气大增。但他义不图禄,最后隐姓埋名,不知所踪。

廖天佐还在他的棋盘西面的4米高的石壁上,刻着他有意留与后人揣度的一首缺字五律:水尽山穷处,天空雪囗时。桴因观海泛,酒囗傲游赍。留石非供囗,临题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悠哉和《毛诗》。

景点位置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捷胜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新立石刻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新立石刻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立石刻,又称狮子岩。疑似为守卫辽代陵寝而建。新立村东独立山峰上,东西南三面陡壁,北面可攀。两段甬道,二道石门之后可达平台。平台后部石筑房身,据说曾是三间座南面北的卫士房,紧靠卫士房后为山寺石壁,有两间座北面南的殿堂,现存的石壁上有一佛二菩萨坐像浮雕,佛两侧各有一侍。平台四周的砖墙垛口尚存。高台远眺东南,县城双塔、鼓楼、万紫山尽收眼底。西北望去,望海诸峰一一在目。高台下通山大路可由北面--。平台居高临下,四面陡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台南下部,巨石如狮,故称狮子岩瞭望台。

保护范围:以新立石刻平台中心为基点,东20米,南、北各40米,西30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4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Ⅰ类建设控制地带外40米以内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九鲤湖摩崖石刻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九鲤湖摩崖石刻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鲤湖摩崖石刻位于仙游钟山镇院前村九鲤湖风景区,年代为宋至民国。

简介:现存摩崖石刻41方,分为景迹题刻、游览题咏、登临记事等类别。其中有宋代陈谠、吴迁、陈显谟、赵希孟、丘铎,元代施田,明代林有恒、郑纪和民国严家淦等人题刻。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体皆备,是研究宋至民国的书法艺术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范围:摩崖石刻单体周边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九鲤湖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县石门石刻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石门石刻位于高县庆符镇,分布在长10米,宽2.5米,距地面高4米的巨壁上,从左至右横向排列,共12龛,总字数约1200字。

现可辨者多系明清文人咏颂石门之险的佳句。石刻记载的内容充分说明了石门古道因其险峻而成为重要的军事关隘,在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军事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庆符镇:【基本情况】庆符镇幅员面积 109.02 平方公里,辖 23 个行政村, 3 个社区居委会, 284 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 51200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8838 人。 2003 年末,新老城区总面积已达 2.17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 56 万平方米。现已形成八街一桥 10 条小街,街道总里程 11.7 公里。规划区内城市化水平已达 47.8% 。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仙岩洞摩崖石刻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岩洞摩崖石刻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仙岩洞摩崖石刻位于三门县浦坝港镇,年代为明至民国。

仙岩洞摩崖石刻位于浦坝港镇仙岩村以北石笋山的仙岩洞内。仙岩洞晋时称“法云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为“百花清洞”,据传说此洞系仙人所凿,故又称“仙岩洞”,有“台州海天胜境”之誉。

洞口朝南,高25米,深50米,宽27米,四周绿树翠竹遮天蔽日,依山有石阶可达洞口平台。平台约200平方米,筑有石围栏,围栏望柱上雕有明清时期留下的狮子、白象、兔等各种瑞兽及仙桃等图案,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迎面是正门,额书“第一洞天”,两侧对联为“忠祠崇福地正气长存,丹室辟洞天仙踪犹在”。

洞壁留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文信国公大忠祠”时留下的“八仙”“三世尊”等石刻浮雕以及“仙境”“海天胜景”“海角仙涯”“卫乡保国”等摩崖石刻。这些浮雕及摩崖石刻形象逼真,气势宏伟,造型古拙,线条粗犷有力,神态静谧肃穆,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瑰宝。尤其洞左壁的八仙浮雕,近两米高,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姿态各异,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形象生动逼真。

洞内还立有明嘉靖四十三年礼部主事临海陈锡撰文《临海仙岩洞新建宋文信公碑记》、清乾隆庚辰年大学者齐召南撰文《重修仙岩洞大忠祠碑记》、清宣统三年陈卧冈撰文《重修仙岩洞大忠祠碑记》三通,虽有部分断裂,但保存基本完好。另保存有清江南奇士齐周华所书的“忠”“义”木匾。

仙岩洞的石雕雕凿于明清两代,历史悠久,是三门县不可多得的一处石雕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1981年12月4日,被公布为三门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浦坝港镇:2013年,撤销浬浦镇、小雄镇、沿赤乡、泗淋乡建制,合并设立浦坝港镇,调整后,该镇辖1个居民区、9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三角塘村盐城路3号,面积26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1万。三门县辖镇。1949年设里浦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建里浦公社管理委会员,1983年改乡,1987年改里浦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28公里。省道岭(口)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金刚石”摩崖石刻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金刚石”摩崖石刻为连云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石”摩崖石刻(清)

“金刚石”摩崖石刻位于宿城街道万寿山南麓西侧,清道光十五年(1835)两江总督陶澍题勒于一突兀石壁上,文曰“金刚石”,楷书,刻面长3.6米,高1.2米,字径约40厘米。该石刻与万寿山抗日石刻群、仙人屋景点、仙人屋石刻群、宿城水库游览区浑然一体,人文与自然景观积淀厚重。

宿城街道:2013区划调整:撤销宿城乡,设立宿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行政区域面积为21.39平方公里,人口4525人,辖夏庄居民委员会,东崖屋、高庄、宝山、大竹园、留云岭5个村民委员会连云港市连云区辖乡。1948年设宿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8公里,距连云港港口4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0.5万。过云(山)宿(城)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胜观音阁石刻造像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永胜观音石刻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东郊壶山西麓,是滇西名胜之一。清代永胜黄恩锡进士有诗云:“览胜灵源活,凭栏眼界空;窗开山色里,人坐水声中;径湿疑飞雨,林寒不借风;夕阳樵客至,担插野花红。”这里环境幽静,风光秀丽,尤以宋代摩岩石刻观音像闻名遐迩,现已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步入寺区,迎面所见是凤凰展翼似的慈云坊,潺潺急流的乌龙池,古木蓊郁的香炉峰。走过观澜石桥,便见两山横夹,一水中分,峭壁悬岩,茂林丛竹,观音阁、人天阁、真武阁依山临水分布,栖霞阁、摩云亭、修真阁、三圣宫错落山腰,二十多座殿宇亭阁组成一处佛道同归的建筑群。

正殿观音阁,依岩就势而建,全为土林结构,三柱落地,斗拱叠架,外作重檐二层,巍然耸立。阁内巨石上刻有观音像,据传是宋代北胜州高土司从中原购得吴道子画像,命工匠按原本摩岩石刻并建盖寺庙的,至今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明代以来,远近游客常来拓摹此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人许炎因见原像较高,摹像只能张贴大堂之中,斗室小舍不便容纳,于是石刻小像一块,放置原像之旁,给拓摹者以方便。为了显示灵源观音像的拓本真迹,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以为明证,此章今藏永胜县文化馆。

方国瑜先生在《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中说,“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像之较古者”,“昆明圆通山有碑来,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烧香拜佛,祈祷敬奉;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刻石塑像,题咏抒怀。人天阁前有一石碑,书有“灵源”两个大字,旁注行书小字13行,系乾隆年间云南巡抚谭尚忠题书,说明以黄山谷“灵源大士人-”诗句而改箐名。观音阁旁有一摩岩古碑,醒目楷书“洪济”二字,草书李卓吾题的《漕溪》五方古诗二十句,诗为观音蒙难、慈航普渡之意,系明代万历年间永胜刘瑞琪书、马如麟刻。此外,还有清末皇家书法有觉罗明图和云南名士剑川人赵藩在永胜时所遗的中、苍洱王纲以及肖坤的七言律诗,还有姚州举人赵鹤清撰刻的“流水自古今,野云知去来”等等,内容各殊,字体有别,为灵源山水凭添了许多风韵。

灵源观音阁是永胜城区唯一留存的佛寺,自古以来香火鼎盛,游人众多。1988年政府拨款、各界集资整修,其貌焕然一新。近年又建集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灵源山庄,提供人们进行钓鱼、野炊、烧烤、卡拉OK、象棋、扑克等多项活动。

2013年5月,永胜观音阁石刻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兴龙山倒挂寨石刻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龙山倒挂石刻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兴龙山倒挂寨石刻位于磁县白土镇羊城村北龙山顶。兴龙山倒挂寨石刻是邯郸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土镇:河北省磁县白土镇乡镇概况镇0驻白土村。面积48.5平方千米,人口2.20万人。辖20个村委会:白土一街、白土二街、白土三街、白土四街、白土五街、白土六街、大水头一街、大水头二街、大水头三街、青碗窑、南涧城、吴家河、杨花庄、张二庄、北羊城、池上、五合、新合、三义、上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位于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东约百米处,九龙山中部山体的西南山坡上。

石刻刻于盛唐,造像共有大小石佛洞龛6处。自南往北,第一龛为卢舍那佛像,刻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年),第二龛雕菩萨立像一尊,第三龛雕菩萨一尊,第四龛雕文殊菩萨乘坐狮子之上,第五龛刻普贤菩萨乘坐白象之上,第六龛刻立佛一尊。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保存完好,其佛龛造像的凿刻方式,反应了中原北方地区佛教造像窟龛的发展演变过程,是研究当地风俗民情和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85年被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龙祠摩崖石刻群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龙祠摩崖石刻群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祠摩崖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之巅马耳峰东南约100米处,海拔429米。龙祠为上、下两个天然石洞,经人工加工而成,石刻分布在上洞内外岩壁上。龙祠为宋金时官民祈雨之处,直至清代,香火不断。石刻共有9处,尚有字迹可辨认的8处,其中宋刻6处,金刻1处,清刻1处。石刻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研究我国古地理、古气象、古生态环境、古民俗以及古代书法提供了可信的实物资料。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龙祠洞口为准:东至龙祠洞口外50米处,南至洞口前30米处,西至电视台环山公路边,北至洞口山崖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澹园石刻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澹园石刻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澹园石刻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东庄山,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清代。

保护范围:石刻四周向外延伸30米。

田洋村:田洋村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北郊。全村有1200多户,总人口4100多人,辖11个自然村,分别为前宅、浮莲、双笕、郊边、东洋、桐屿、上坊、上田、湖厝宅、上厝里、石门,21个村民小组。村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5个,现有党员100名。全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农田2000亩。年均村财收入1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1378元;村民以打工和种植为主,田洋甘蔗、草莓等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岗背摩崖石刻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岗背摩崖石刻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岗背摩崖石刻位于濠江区玉新街道岗背社区西南小丘上,年代为宋,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2014年10月10日,岗背摩崖石刻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玉新街道:玉新街道地处-南岸,东至马窖街道,西与潮阳区、河浦街道接壤,南至滨海街道,北临-。面积13平方公里,下辖玉石、岗背、燎原、灯塔、黎明、下衙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1047人。2008年街道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9474万元,比增22%,其中工业总产值24022万元,农业总产值5452万元。完成工商总税762万元,比增93.89%。 街道确定了“坚持解放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洲岩摩崖石刻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三洲岩摩崖石刻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明德庆三洲岩摩崖石刻位于德庆县九市镇三洲岩洞内。石刻始于宋,盛于宋、明,清后少见。在原有174人次题刻中,宋明石刻占106题,其中名人石刻有60多题,大部分题刻见载于清光绪《德庆州志·金石》,因风雨侵蚀剥落及其它原因,现仅存86题。最早的为宋庆历三年(1043年)转运使马寻与皇祐二年(1050年)祖无择题刻。重要的有皇祐五年(1053年)元绛记载壮族首领侬智高攻打康州,熙宁元年(1068年)南琴的武后更造字、周敦颐题名,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题名等石刻,现仅存南琴的题字。所存石刻以明代居多,宋代仅存6题,较有代表性的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龚辉所题的“瑶华洞天”,明成化九年(1473年)广东按察使吕洪的题诗以及“石庢”、“第一岩”、“三洲洞”等。石刻字体篆、隶、楷、草俱备。

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市镇:九市镇位于粤西中部西江中游北岸,西距县城22公里,东距肇庆市区70公里。西江水路,公路国道321均从镇内经过,交通便利。全镇面积152.6平方公里,其中圩镇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0亩,山地面积134453亩。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98个自然村,人口为298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17人,圩镇常住人口2811入。 [经济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桂林石刻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桂林石刻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近城的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桂林碑林)、虞山、象鼻山、文庙等30余处名山洞府。“桂海碑林”的龙隐岩和龙隐洞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

石刻群以摩崖为主,包括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现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龛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龛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无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也居全国宋代题刻之最。著名的石刻有:唐《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元佑党籍》、清刻《五代贯休画十六尊者像》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文体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序跋书札等。书体篆、隶、行、草俱全。造像均为佛教内容。

桂林石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制巨大,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广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桂林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峡山摩崖石刻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峡山摩崖石刻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峡山摩崖石刻位于清远市清城区清远峡北禺,尤其集中在飞来寺西和飞泉洞一带。由于年久风化和修寺筑路中移动损坏,不少石刻已湮没。现存摩崖石刻56题,其中宋代1题、明代21题、清代31题、民国以后3题,有题名、题字,题诗等,其中以题字最多。碑刻19通。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转运判官陶定在前葛稚川炼丹的崖上题“葛坛”二字,每进径0.32米。现存最早的碑刻为元代县尹杨观的《广州路清远县峡山广庆寺新建飞来殿记》碑,碑高1.50米、阔1.20米,共1126字。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重修飞来古寺碑》,碑高2.00米、阔0.95米。两广总督阮元补书唐罗隐篆书“云台”二字碑(碑高1.20米、阔0.64米,字高0.40米、阔0.30米)。以及诗人吴应棻等一批文字精炼幽雅、书法潇洒苍劲的诗碑等。民国版《清远县志》多有收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