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棋逢对手典故(精选20篇)

浏览

4740

文章

852

篇1:春秋有哪些成语典故?春秋10个经典成语典故介绍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春秋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为此后中华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春秋是东周的前半部分,一般被认为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一共经历了294年。实际上春秋所迸发出的各种思想流派可能花上一辈子的时间都研究不完,其中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也被后人不断完善改进。当时也有很多著名的事件发生,有些事件变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成语。下面就为大家介绍10个在春秋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01

董狐之笔

出自《春秋·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之笔”这个成语常作为史家秉公直书的典范。人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要敢于揭露和批判。

02

举棋不定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下棋博弈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道放在哪一处为好,这样注定不会取得胜利。更何况是面对国君废立这样的大事情呢?

03

天经地义

出自《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夫理;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我们要遵循社会当中的道德规则。如果大家都按规则行事,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就可以避免。

04

国运盛衰

出自《春秋·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那些没有优势而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会加紧治理国家,开疆辟土。那些没有灾祸战乱的国家,反而会失去城邦。

05

欲盖弥彰

出自《春秋·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或为了得到名声而没有得到的,或是为了掩盖真相,反而使得罪行暴露的更加明显。

06

城下之盟

出自《春秋·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大败绞国,迫使绞国在城下与楚国签订条约后返回。

07

退避三舍

出自《春秋·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战于城濮,文公令退三舍避之。”晋国与楚国会战于城濮,晋文公让自己的部队后退三舍之地避开楚军。

08

厉兵秣马

出自《春秋·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郑穆公派人去杞子驻地察看,发现他们正把行李扎好,磨好刀枪,喂好战马,为打仗做好准备。

09

不自量力

出自《春秋·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去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使得别人信服,也不去估量自己的力量能否承受。

10

灭此朝食

出自《春秋·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齐顷公说:“我要把这些送死之敌消灭干净,再吃早饭!”他不但没吃早饭,也不等战披上防护甲,就急不可待地登上战车,发出进攻的命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跨栏跑项目起源于哪里?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跨栏跑又叫做障碍跑,是在一定距离内跨过规定的高度和数量的栏架、技术性较强的短跑项目,现代田径运动中的跨栏跑起源于17-18世纪的英国,是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的游戏演变而来的。

当时英国的畜牧业相当发达,放牧羊群的牧童经常越过羊圈,跳进跳出,相互追逐、嬉戏,后来他们又在平地上设置几道同羊圈差不多高的栅栏,比赛看谁能跳过这些障碍并跑在前头,这就是跨栏跑的前身。

1864年英国将跨栏跑列为正式田径比赛项目,如今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中分为男子11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女子10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

男子11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106厘米,4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91.4厘米,女子1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84厘米,4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76.2厘米,栏数都是1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快来看看!东床快婿的典故是什么?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东晋时期,郗鉴武将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东床快婿的意思: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雅量第六》:"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日: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王氏谱日:“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闭门思愆典故出处介绍 闭门思愆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一直都是非常顺利,从出仕到最后病逝都是自带光环的人,如果说三国里被神化最高的人可能就是诸葛亮了。但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受刘备重视,也是从各种小事开始做起,毕竟刘备的起点也没曹操和孙权那么高。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是心中抱负满满,想要上位的人,所以对于一些传统的东西就需要有人出来改造反省了。

本文要介绍的这个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来敏传》注引《诸葛亮集》,发生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涉及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来敏。原文如下:

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先帝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无所礼用。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后主既位,吾闇于知人,遂复擢为将军祭酒,违议者之审见,背先帝所疏外,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当年先帝平定益州之时,就有不少评议者认为来敏在众人中制造混乱。不过由于当时局势未稳,先帝也就宽恕了他,只是采取了不礼聘、不录用的方式。后来刘巴提议由来敏担任太子家令,先帝虽不高兴,但也没有狠心拒绝。

之后我主(刘禅)继位,我没有知人之明,就又将来敏提拔为辅军将军和军祭酒,不但忽视了评议者的正确意见,也违背了当初先帝疏远他的初衷。我自以为能以敦促、劝勉的方式令其改过自新,能用正确的道理来进行劝导,但事实证明此举毫无作用。如今我只好上表撤销他的所有职务,令其在家中自我反省。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诸葛亮所说的“闭门思愆”,意思与成语“闭门思过”一样,都是关上门自我反省的意思。这个成语也是诸葛亮首创。

来敏是何许人也?此人称得上是名门之后,其先祖是东汉开国名将来歙,其父来艳曾经担任过朝廷的司空,来敏与当时的益州牧刘璋也是亲戚。除了家世显赫之外,来敏本人也很有学问,其本传中称他“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称得上是位名士。

来敏这个人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经常口出狂言,妄议朝政,故此数次被罢免。诸葛亮的这篇《罢来敏教》便是将来敏的失误公诸于世,以儆效尤。

不过,虽然是谴责来敏,但诸葛亮在文中也对自己的缺陷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这便是文中提到的“闇于知人”和“背先帝所疏外”,来敏只不过是诸葛亮用人失误的例子之一,他看错的又何止来敏一人,廖立、马谡都是诸葛亮力荐和重用之人,但结果一个不顾城池安危独自逃跑,一个刚愎自用丢了街亭。究其缘由,都是诸葛亮“闇于知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说到识人,刘备比诸葛亮就高明的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典故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不许百姓在谈话时说与“登”同音的字。谁要是触犯了这个忌讳,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都因此遭到了鞭打。元宵佳节即将到来,按照惯例,州城里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前来观灯。由于出告示的官员害怕触犯忌讳而挨打,就把告示上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外地来的人纷纷收拾行李,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看了这张告示,气愤万分,忿忿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指有权有势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江郎才尽什么意思?江郎才尽典故介绍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千百年来,“江郎”一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就没有消停过,小编知道“江郎才尽”这词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和本领已经枯竭了,再也拿不出任何东西了。那么大家知道“江郎才尽”的意思真的是这样的吗?它的故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增长大家的知识。

1、成语释意

江郎,指南朝梁文人江淹。「江郎才尽」则指江淹晚年才思减退,所作诗文皆无佳句。#典出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后用「江郎才尽」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无法再创佳句。

2、成语辨析

【近义词】黔驴技穷、江淹才尽

【反义词】出类拔萃、初露锋芒

3、成语典故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上文就是关于江郎才尽的意思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驱径入什么意思?长驱径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当年进攻襄樊,水淹七军还擒于禁斩庞德,一路势不可挡。这时候徐晃站了出来,挡住了关羽势如破竹的攻势,还将关羽击败,不然关羽可能就要一举拿下樊城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胜利,关羽才始终不甘心想要扳回一城,时间上一拖,孙权背地里联合曹操一起除掉了关羽。长驱径入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就和关羽还有徐晃之间的战役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徐晃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徐晃。原文如下: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徐晃扬言将向围头屯发动进攻,却秘密进攻四冢。关羽发现四冢即将被攻破,亲自率步骑五千出战。徐晃迅速发动进攻,关羽败退。徐晃率部一路猛追,突破了敌军的防御阵地并冲进了关羽的军营。关羽大败,有不少手下将士投沔水而亡。

曹操在战后下令说:“敌军营区防御工事多达十重,徐晃将军冲进敌阵大获全胜,攻克敌军营垒,斩杀敌军首级。我用兵三十多年,以及所听说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都没有人像徐晃将军那样进军迅速而进展如此巨大的。匡况且樊城、襄阳被包围,其难度超过了当年的莒县、即墨。徐晃将军的功绩,也超过了孙吴和司马穰苴。”徐晃获胜返回摩陂时,曹操亲自在军营外七里处迎接,后以酒宴为徐晃庆功。曹操举起酒杯劝酒,对徐晃表示:“能保全樊城和襄阳,都是将军您的功劳。”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长驱径入”,意为进军迅速而顺利。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襄樊之战期间。关羽率部围攻襄阳和樊城,曹操派出的于禁大军被劝谏,襄阳和樊城的局势愈发危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徐晃临危受命,率部与关羽作战。在战斗的过程中,徐晃巧施良策,不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还解了襄阳、樊城之围。徐晃在此役中展示的冲了沉着冷静之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善于把握机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难怪就连曹操也对此自愧不如。至于到关羽,此战的失利意味着围攻樊城和襄阳图谋的彻底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死不瞑目什么意思?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认识,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了。但是你知道死不瞑目的典故出处么?这次就为大家专门讲讲死不瞑目背后的故事。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合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这些诸侯当中只有孙坚一人肯全力出战。而孙坚在此次战役中发生了一件事,诞生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人公是孙坚。原文如下:

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讫,引军还,住鲁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董卓畏惧孙坚的勇猛善战,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和亲,让孙坚列出自己的亲属名单,许诺将他们分别晋升为刺史、郡守等职务。孙坚表示:“董卓违反天命,毫无道义,颠覆皇室。我今天不诛灭你的三族、将你悬首以示全国,就算是死了也部门闭上自己的眼睛,哪里还会与你这样的人和亲呢?”

于是,孙坚率部进军大谷,距离洛河仅九十里。董卓随即迁都西入函谷关,放火烧毁京城洛阳。孙坚又率部占领该城,修复汉朝皇陵,平整、封塞被董卓掘开的陵墓。整修完毕后,便率部返回鲁阳。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孙坚口中的“死不瞑目”,意为死了也无法闭上眼睛,比喻虽死而心犹未甘。这也是由孙坚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时值关东联军讨董之际,联军将领曹操、王匡等人先后被董卓击败,关东诸侯畏惧董卓,纷纷避而不战。声势浩大的讨董之战一时间忽然停顿下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长沙太守孙坚来到了前线。在与董卓所部经过几次战斗之后,孙坚发现了对手的弱点,并随后在阳人地区取得大胜,斩杀董卓手下都督华雄,并击败了吕布。

孙坚的连战连捷让董卓非常恐慌。于是,董卓便派遣李傕等人前来进行拉拢。而孙坚的回答也非常干脆,不杀董卓死不瞑目,董卓的图谋破产。为了避开孙坚的锋芒,董卓不得不将汉末朝廷从洛阳西迁至长安。可以说讨董之战的胜利几乎是孙坚一人的功劳。

只可惜数月之后,关东诸侯出现内讧。孙坚加入了袁术集团,与袁绍、曹操等人发生武装冲突,结果死在了袁绍的盟友、荆州牧刘表之手。假若孙坚不死,汉末局势将会更加复杂,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势能否形成,都将是个巨大的问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吉大利什么意思?大吉大利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打算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完全是出于政治因素。孙权原本是想以此拿回荆州,而且还能顺便让孙尚香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刘备也明白孙权此举真正的目的是为何,期初还一直犹豫不决,但诸葛亮此时却告诉刘备不需要担心太多,这是一桩双赢的亲事,让刘备大胆前往东吴。此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大吉大利”便和此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究竟发生什么了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发生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期间,主人公为诸葛亮。原文如下:

玄德曰:“吾年已半百,鬓发斑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范曰:“吴侯之妹,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常言: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今皇叔名闻四海,正所谓淑女配君子,岂以年齿上下相嫌乎!”玄德曰:“公且少留,来日回报。”是日设宴相待,留于馆舍。至晚,与孔明商议。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主公便可应允。先教孙乾和吕范回见吴侯,面许已定,择日便去就亲。”玄德曰:“周瑜定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孔明大笑曰:“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时值刘备之妻甘夫人因病去世,周瑜秘密向孙权建议,以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为由,把刘备骗到江东囚禁,以此逼迫刘备归还荆州。孙权同意了这一建议,并派吕范荆州提亲。吕范向刘备说明来意后,刘备没有轻易答应,到了晚上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自己已经算过一卦,是大吉大利的征兆,表示刘备可以放心大胆地前往江东,并能顺利地与孙权的妹妹成亲。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表态时说出的“大吉大利”,意为非常吉祥、顺利。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一定记得,小说中“三气周瑜”的故事非常精彩,讲的是诸葛亮与周瑜斗法的那些事儿,本文介绍的这则成语故事便是其中之一。其实,这些故事所围绕的都是一件事:荆州。那么,历史上诸葛亮与周瑜真是因荆州之争发生过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故事吗?

说起问题的答案还真的有些复杂。首先,对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迅速夺取荆州数郡,周瑜是非常不满的,认为这必将对东吴集团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曾向孙权提出过这样的建议:“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目的很明确,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

不过,孙权对周瑜的建议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三国志•周瑜传》载:“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而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更是明确地提到:“(孙权)进妹固好。”这个意思也非常明确,为了维系和加强孙刘联盟,孙权主动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期间也并未出现所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形。而后来周瑜也没有与诸葛亮连续斗法并被活活气死这么一说,周瑜是因病去世的。

那么,为什么小说家要将这一段原本孙刘两家共赢的结亲变成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斗法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作者才将原本在历史上器量恢弘的周瑜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窄、不顾大局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饮啖兼人什么意思?饮啖兼人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典韦是曹操的头号保镖,据说典韦本人就是一位壮汉,饭量都是普通人的三倍左右。有一次曹操赐给典韦美酒,几口就被典韦一饮而尽了,典韦嗜酒如命,曹操也觉得他为人非常好爽。典韦非常忠于曹操,把一个保镖的职责发挥到了极致,典韦死后曹操也是痛哭流涕,为典韦感到惋惜。这次向大家介绍的成语“饮啖兼人”就和典韦有关,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的作者,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典韦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至建安初年,主人公为典韦。原文如下:

(曹操)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并将其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率领亲兵数百人在自己的大帐周围巡逻。典韦强壮勇武,他所率领的都是从各营中挑选出来的精兵,每当遇到战事时,他们总是冲锋在前,去攻击敌军的营寨。典韦也因为战功被晋升为校尉。

典韦天性忠厚稳重,常常白天站在曹操的身边侍卫,夜晚就住在曹操营寨的附近,很少回到自己所处的地方。他很喜欢喝酒,酒量和饭量都比一般人多两倍或数倍。每次曹操赏赐他酒食,他总是大吃大喝,左右两手不断地进食,要几个人增添酒食,才能赶上他吃喝的速度。曹操夸奖他豪壮。他喜欢用大号的双戟及长刀这类的兵器,因此军中有人戏称他“帐下壮士有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

今天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饮啖兼人”,意为酒量和饭量超出一般人两倍或数倍,形容人的酒量和饭量极大。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典韦是汉末兖州陈留郡己吾县人氏,早年以侠义闻名,后来加入了陈留太守张邈的军队。兖州争夺战爆发后,兖州大部被张邈占领,众多官吏背叛曹操,而典韦却出人意料地离开张邈加入了曹操阵营,这让曹操大感意外并异常欣喜,并将典韦安排在夏侯渊帐下。在随后进行的战事中,典韦屡立战功,又被晋升为司马、都尉、校尉等职。到了后来,曹操干脆让典韦担任了自己的卫队长。

说起典韦的武艺,在高手如云的曹军将领中堪称佼佼者。他不仅只身杀死众多敌军,而且救过曹操的命。到了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率部投降。原本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巨大胜利,只可惜曹操色迷心窍,与张绣的婶娘私通,引发张绣的愤怒,举兵反叛,偷袭曹操。为了掩护曹操安全撤退,典韦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洛阳纸贵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左思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洛阳纸贵,汉语成语,拼音是luò yáng zhǐ guì,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出自《晋书·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元康年间依附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五岁。

《三都赋》刚作成之时,并没有获得当时士人的青睐。但左思自己认为他的作品不逊于汉朝时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由于害怕自己的作品因为一人的褒贬而被埋没。左思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自己的作品,张华浏览其作品之后,都认为这是一篇佳作,可以媲美班固张衡的作品。左思再次将自己的作品请教当时的名士皇甫谧,皇甫谧观看过后很喜欢,并欣然为其作品提笔写上了序言,自此《三都赋》的名声盛起。由于西晋都城洛阳的权贵之家都竞相传抄《三都赋》,于是使洛阳城纸价迅速上涨,都是因为《三都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神出鬼没什么意思?神出鬼没典故介绍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率军北伐,演义将诸葛亮和司马懿变成了宿敌关系。诸葛亮本有机会再上方谷一把火彻底除掉司马懿,最后却因一场大雨导致计划失败。而司马懿此后不再主动出兵,而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也宣告失败。实际上诸葛亮北伐并没有遇见过司马懿,这段情节只是杜撰出来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神出鬼没”,就和北伐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司马懿)即提兵急回。军心惶惶乱走。张翼随后掩杀,魏兵大败。张郃、戴陵见势孤,亦望山僻小路而走,蜀兵大胜。背后关兴引兵接应诸路。司马懿大败一阵,奔入寨时,蜀兵已自回去。懿收聚败军,责骂诸将曰:“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众皆羞惭而退。这一阵,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

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后人有诗叹曰:“悍勇张苞欲建功,可怜天不助英雄!武侯泪向西风洒,为念无人佐鞠躬。”旬日之后,孔明唤董厥、樊建等入帐分付曰:“吾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汝等切勿走泄:司马懿若知,必来攻击。”遂传号令,教当夜暗暗拔寨,皆回汉中。孔明去了五日,懿方得知,乃长叹曰:“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和阴平两郡。魏明帝曹睿闻讯后,派司马懿前来交战。诸葛亮施展疑兵之计,突然率部后退,司马懿紧紧追赶,结果中计,被诸葛亮杀败。但就在此时,诸葛亮突然得到消息,猛将张苞病重身亡。诸葛亮放声大哭,病情加重,只得撤军,返回汉中养病。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神出鬼没”,意为像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淮南子》中的“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这也就意味着此次战斗不过是诸葛亮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之间的较量,与司马懿并无关系。按照《晋书·宣帝纪》的记载,此时的司马懿尚在荆州地区与孙权对峙,又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西北战场呢?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病重身亡的张苞,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而且也是蜀汉名将张飞之子。不过,他在历史上的事迹与小说的描述大相径庭。据《三国志·张苞传》载:“长子苞,早夭。”所谓的“夭”,指的是不到十八岁。这也就意味着张苞尚未成年并已经去世,从来也没有上过战场。小说中出现的所有有关张苞的事迹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

张飞有几个儿子,这一点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中介绍。该回提到:“时有张飞部将吴班,向自荆州来见先主,先主用为牙门将,使佐张飞守阆中。当下吴班先发表章,奏知天子;然后令长子张苞具棺椁盛贮,令弟张绍守阆中,”这个描述符合历史的真实。《三国志·张苞传》载:“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不过,张飞的这个儿子并不像父亲张飞一样与曹魏势同水火。据《三国志·后主传》载,伐蜀之战末期,位高权重的张绍曾经前往邓艾军营投降,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刘禅被迁往洛阳时,张绍随行,后来被司马昭封为列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始料不及什么意思?始料不及典故介绍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221年,刘备亲自率领四万人马进行伐吴,夷陵之战就这样爆发了。当时蜀汉和东吴之间的边界在巫山附近,刘备派出吴班、冯习等人率领三万部队作为先锋,誓要夺取峡口攻入东吴境内。蜀军起初士气正旺,孙权一边对面刘备,又担心曹魏趁机发难,于是派出使者想曹丕提出修好。这次介绍的成语“始料不及”,就和夷陵之战其中的一场战役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关兴、张苞、沙摩柯和甘宁。原文如下:

(韩)当回顾众将曰:“谁敢冲突蜀兵?”部将夏恂,挺枪出马。先主背后张苞挺丈八矛,纵马而出,大喝一声,直取夏恂。恂见苞声若巨雷,心中惊惧;恰待要走,周泰弟周平见恂抵敌不住,挥刀纵马而来。关兴见了,跃马提刀来迎。张苞大喝一声,一矛刺中夏恂,倒撞下马。周平大惊,始料不及,被关兴一刀斩了。二小将便取韩当、周泰。韩、周二人,慌退入阵。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齐掩杀过去,吴兵大败。那八路兵,势如泉涌,杀的那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却说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马,正遇一彪蛮兵,人皆被发跣足,皆使弓弩长枪,搪牌刀斧;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吴王闻之,哀痛不已,具礼厚葬,立庙祭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御驾亲征,率领御林军来到前线,与东吴大将韩当、周泰对阵。在两军的交锋过程中,张苞刺死夏恂,关兴斩杀周平,吴军大败,溃不成军,落荒而逃。正在养病的甘宁得知敌军到来,上马迎敌,最终被蛮王沙摩柯射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始料不及”, 意为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小说中出现的这段战斗场面,都是作者的虚构而并非历史的真实。尽管夷陵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这段描述中出现的关兴和张苞二人却从未上过战场。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于小说中出现的夏恂和周平二人,也是坐着为突出关兴和张苞的神勇而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并非真实的三国历史人物。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蛮王沙摩柯,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参与了夷陵之战。据《三国志?先主传》载:“(陆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三国志?先主传》称:“(刘备)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可见沙摩柯原本是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不过,小说中提到的甘宁死于沙摩柯之手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因为按照《三国志?甘宁传》的记载,甘宁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已经病逝。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死而复生参加夷陵之战了。

说完了历史上的沙摩柯,再来谈谈他在小说中的表现。在小说当中,提到沙摩柯的地方一共有三处,首先便是此次射死甘宁,之后是击败东吴将领淳于丹,最后是被周泰斩杀。有部分武评爱好者认为沙摩柯是容易被忽略的蜀汉猛将,武艺很高。其实,这个结论是不对的。甘宁之所以不敢与沙摩柯单挑,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沙摩柯的长相特别,书中说他“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此时的甘宁有病在身,原本就精神恍惚,见到沙摩柯这副模样,不敢交手也是正常的。至于说到沙摩柯的真实武艺,他与周泰的交锋最能说明问题。小说第八十四回提到:“时有蛮王沙摩柯,匹马奔走,正逢周泰,战二十余合,被泰所杀。”

在蜀汉早期名将中,除了黄忠和沙摩柯之外,还有一位以箭法著称的将领,他便是益州名将严颜。在小说第六十三回中,严颜曾经一箭射中张飞的头盔。此后,他在与张飞有过一次单挑。书中描述到:“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入去,扯住严颜勒甲绦,生擒过来。”以严颜的武艺,张飞仅用了十个回合便将其生擒。而沙摩柯的对手周泰并非小说中的一流高手,在张飞手下能不能撑过十个回合都是个疑问。两相对比,沙摩柯的武艺比不上严颜。有武评爱好者说沙摩柯的武艺能在蜀汉前期武将中位列前十,这让五虎将及李严、关平、魏延、周仓、严颜等人情何以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代代相传的意思 代代相传的典故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dài dài xiāng chuán

【释义】 指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

【故事】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园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的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出处】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近义词】世代相传

【例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任何力量也不能使它泯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乐不思蜀”由什么典故而来?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讲的是蜀后主刘禅甘心为司马昭所虏不思复国的故事。后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典故

一日,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百标兵奔北坡是什么典故 八百标兵的故事来由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八百标兵奔北坡”来源于民间绕口令,全文如下: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炮了兵了并了排了北了边了跑。炮了兵了怕了把了标了兵了碰,标了兵了怕了碰了炮了兵了炮。

绕口令简介

绕口令又被称为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绕口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绕口令的结构方式有对偶式和一贯式两种。对偶式两句对偶,平行递进;一贯式的绕口令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句句深入。

绕口令有哪些

1、牛郎恋刘娘,刘娘恋牛郎,

牛郎连连念刘娘,刘娘连连念牛郎,

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年年恋牛郎,

牛郎念刘娘,刘娘念牛郎,

娘恋郎来郎念娘,郎恋娘来娘念郎。

2、嘴和腿:

嘴说腿,腿说嘴,

嘴说腿爱跑腿,

腿说嘴爱卖嘴。

光动嘴不动腿,

光动腿不动嘴,

不如不长腿和嘴。

3、板凳与扁担: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在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和珅一生中有3大对手,其中2人徒有虚名,只有1人压了他30年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知名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让人们清楚认识到我国清朝时期皇帝乾隆、臣子纪晓岚与和珅之间的关系。

剧中的铁三角关系让人看了啼笑皆非,而纪晓岚同和珅之间的斗智斗勇也让我们观众看得乐此不疲!

王刚饰演的和珅诙谐幽默,让我们一时间竟忘了他是个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他仗着乾隆对自己的宠信而为所欲为,旁人根本“办”不了他!

今天我们所说的就是和珅的事儿,尽管他“贪得无厌”而无法被人动得,但此人也是有除了皇帝以外,惧怕的对手的。

01 所谓的对手“纪晓岚”不过是后人杜撰的故事

许多观众看了与和珅有关的影视剧,都会认为他的对手是伶牙俐齿的纪晓岚,事实上并非如此。

参照正史而言,纪晓岚在清朝时的官职不大且与和珅的年龄差距较大。

和珅任职《四库全书》正总裁时,纪晓岚不过是个总纂官,前者为后者上级,另外,和珅开始贪污是在乾隆四十五年而彼时的纪晓岚已是五十六岁的老头子了!

和珅那时的年纪比纪晓岚要年轻二十岁!

除了官职的高低和年龄的差距,双方被乾隆赏识的程度也不同:纪晓岚一介文弱书生还曾被乾隆骂是“娼优文人”,而和珅则不一样,乾隆认为他懂治国且能力大,是难能可贵的人才。

所以,不被宠爱的纪晓岚自然是不敢如电视剧里那般“明目张胆”与和珅斗嘴的,反之,他还挺欣赏拥有那些治国谋略的和珅。

综上来看,纪晓岚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情节不过是后人杜撰的艺术加工,纪晓岚事实上根本没有同和珅去斗的资本,更谈不上二者相互压制了。

看到这里,有朋友或许留意到上面所说的和珅“开始贪污”之字眼,没错,一开始的和珅并非是个实打实的贪官!

我们可以先从清乾隆年间的历史来了解他的腐败之路,也能从中瞧出他真正的对手到底是谁。

和珅随着权力的增加逐步走上贪污之路

封建王朝的集中专权很容易滋生腐败势力,这帮国家蛀虫会为了中饱私囊而使国库空虚,有时候他们累积的财富甚至比皇帝拥有的都多!

细数历朝历代的贪官,和珅这个名字肯定会出现在“榜册”。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珅可不是生来就为贪官,最初的他也曾是踌躇满志的清廉人士。

出生于宦官家庭的他自小比寻常百姓有更多的读书机会,这也使他成长为一个聪明能干,学识丰富的才子。

刚进入宫中为官的和珅不仅聪慧还能吃苦,起初可谓是在“清清白白做事和做人”,和珅初做官时亦算循规蹈矩着清廉办事,还曾查办过不少贪官。

既是为官之人也就自然懂得察言观色讨人欢心,故而在他23岁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时被皇帝发掘赏识,自此和珅成为乾隆跟前的大红人。

人到了位高权重时会面临愈加多的利益选择,就极易被诱惑牵着鼻子走,和珅亦如是,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宠臣,他从清廉的神坛上跌落一脚买入腐败的泥沼。

恃宠而骄的他开始拉帮结派与自己的敌人勾心斗角,在此期间可以说敛财无数。

当然这一切都是背着乾隆皇帝所做,而蒙在鼓里的乾隆还把自己疼爱的格格嫁给了和珅的儿子。

这使和珅的身份一下又变尊贵起来,面对此时此刻已然为皇亲国戚的他,诸多攀附权贵者对和珅的巴结也愈演愈烈。

权力的扩大和欲望的衍生成正比,和珅再不是那个一心想做清官的人,他猖狂地进行各种投资,不断地拉拢人心累积财富。

当他最终落网时,官员自其家中搜到的财物甚至比皇宫还多!

刘墉接触和珅是从“审贪”开始,亦算不上对手

接着就来说说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对手刘墉,俗称“刘罗锅”,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影视作品《宰相刘罗锅》中的主角。

但是现实中的刘墉和纪晓岚一样,其实与和珅并没有过多的接触,直到乾隆驾崩后,他才因彻查贪案同其“打交道”。

刘墉自打中进士后便一直在外地当官,况且不在皇城脚下做官的念头达二十年!

虽然最后他确实被调到了京城做官,但和彼时和珅的官职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早就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而刘墉在京城还未扎稳脚跟。

对于锋芒毕露的和珅,刘墉和其他官员一样也是能避则避不去招惹,而这种“明哲保身”的方式显然更利于自己韬光养晦。

乾隆去世后,嘉庆帝即位,这位皇帝早就对和珅这个贪官恨之入骨遂抓之并关进大牢,其后便由刘墉审理其案。

时任宰相的刘墉到了此时才有机会与和珅正面交锋,所以说他是和珅此生的对手也不恰当,其审理和珅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并不存在二人是对头的“长久历史”。

阿桂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与和珅“相斗”的对手

接着,我们便要说到和珅此生真正的对手了,那个压了他30年的人物——章佳阿桂。

此名虽然于大众而言很是陌生,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与之斗了这么久的“大人物”!

这个阿桂是一名身居高位的武将,本人性格耿直爽快,在别人都惧怕和珅之际唯有他丝毫不畏惧,更甚者曾在朝堂上呵斥过对方。

阿桂敢于这般做也是因为他同样被皇帝恩宠着,加上他平步青云的时间比和珅早,官职亦高得多,故而和珅在其面前不敢过多放肆也不敢大贪特贪。

就这样和珅被阿桂整整压制住30年之久,但凡他在的地方和珅就不会太造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阿桂的存在是遏制和珅贪念的有效“法宝”,那不影响后者暗地里偷摸着受贿,只是明面上他不会让阿桂知晓并抓住把柄。

嘉庆二年,随着乾隆的离世和珅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得到了该有的惩治。

综上所述,刘墉和纪晓岚并非和珅实质性的对手而是“徒有虚名”,他的第三个敌人阿桂才是与之相斗,令其生有畏惧之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危于累卵什么意思?危于累卵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结束后,原本会是曹魏的一个大好时机,所以曹丕打算起兵伐吴。但是朝中有不少老臣都反对出兵,这让曹丕感到很没面子,就处死了一人,但那些有声望的老臣还是不敢动。危于累卵这个成语比较冷门,可能很多小伙伴听都没有听说过,那这次就是一个能学习的绝佳机会。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危于累卵的意思,还有背后发生的故事,当然就和曹丕起兵有关,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略》,时间是在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主人公名叫霍性。原文如下:

王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曰:“……兵书曰‘战,危事也’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愚谓大王且当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卧,功业可成。而今创基,便复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扰,扰则思乱,乱出不意。臣谓此危,危于累卵……诚愿大王揆古察今,深谋远虑,与三事大夫算其长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复受重任,虽知言触龙鳞,阿谀近福,窃感所诵,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丕即将出征讨伐东吴,度支中郎将霍性上奏劝谏道:“……兵书上说‘战,危事也’。因此战国时期六国激烈交战,而使得秦国坐收渔利;豳王不争,使得周朝的道义兴盛。微臣认为大王应当将重心放在朝中,以柔道自守,不与他国相争,抗威如卧虎,功业自然可以成就。可是现在基业刚刚创立,就要再次起兵。战争是凶器,一定会有凶扰,凶扰就会出现思乱,祸乱也会意想不到。微臣称这些为危,就像堆起的鸡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微臣诚恳地希望大王观察古今,深谋远虑,与三公仔细斟酌。臣受惠于先王(曹操)的恩遇,如今又被大王委以重任,虽然深知此言会触怒龙鳞,但又不愿一味地阿谀奉承来博取名利。”

曹丕看完这道奏章后,勃然大怒,派人将霍性逮捕,最终将其处死。不过,没过多久,曹丕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霍性口中的“危于累卵”,意为堆起的鸡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比喻极度危险。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

曹丕南征东吴,是在孙权刚刚获得夷陵之战胜利后不久。对于曹丕的这个决定,贾诩、王朗、刘晔这些曹魏元老都表示反对。但为何曹丕却偏偏对持同样意见的霍性痛下杀手呢?这大概是因为曹丕刚刚继位,急于树立威信,而对贾诩、王朗、刘晔这样的元老们不敢发作,就找了霍性这样一个小人物来立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无所不可什么意思?无所不可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结各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当时袁绍担任盟主,他和跟曹操的兵力并不是很多,所以一直都挺被动,而且也不敢轻易消耗兵力。当时虽然大家表面上是盟友,但背地里想的都是各自为政,丝毫没有团结的心思。但曹操是个城府非常深厚的人,在出击之前便同袁绍商量好了对策。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无所不可便出自曹操口中,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时间是在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主人公是曹操。原文如下: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袁绍与曹操一块起兵征讨董卓。袁绍曾经问曹操:“如果此次征讨董卓无法成功,哪里可以成为据守之地?”曹操反问道:“足下的意见如何呢?”袁绍回答:“我想南据黄河,北靠燕、代,兼有戎狄的兵马,向南去争夺天下,应该可以成功吧?”曹操则说:“我要任用天下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用道义来统率他们,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到的。”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无所不可”,意为没有什么不能做到或实现的。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汉代荀悦所撰《前汉记·武帝纪一》中的“蚡事魏其侯无所不可,而爱数顷田?”

这则成语故事的发生时间正值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董卓之际。虽说袁绍是关东诸侯的盟主,曹操也是联军中作战最为卖力的将领之一,但两人却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实力都不强。曹操的军队组成除了临时招募的青壮之外,只有家族中的部分部曲。而袁绍的情况更惨,尽管名满天下,但手下并没有多少兵马。再加上关东诸侯各自心怀鬼胎,袁绍对征讨董卓战争能否胜利也充满了怀疑的态度,故此才有了“若事不辑”这么一说。

不过,显然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对局势即将出现大乱都有清醒的认识,两人也都打算利用乱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因此才有了两人之间的这么一次谈话。

从后来的结果看,袁绍也的确实现了“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的战略构想,握有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成为中原实力最为强劲的诸侯。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却做到了“任天下之智力”,两人都是按照当初的构想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实力。从客观角度来看,袁绍的发展比曹操更为成功。至于为何他会在后来与曹操的争霸中败北,这里面充满了多种偶然因素。因此,用这个记载中两人的谈话来断定优劣是不合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4节气谷雨的典故具体介绍

全文共 1743 字

+ 加入清单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雨量增多,蕴含着“雨生百谷”的意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24节气谷雨的由来和典故

24节气谷雨的典故

这谷雨二字为什么用它做节气名,还得从仓颉造字说起。

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汉字的苦难,辞官外出,遍访九州,回到家乡杨武村,独自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造了三年,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玉帝听到这件事,大受感动,决定重奖仓颉。奖啥呢?奖了个金人。

那一天晚上,仓颉正在甜睡,忽听有人喊他;“仓颉,快来领奖。”仓颉迷迷糊糊地挣开眼睛,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他不知这是啥缘故,急忙坐起来四下里看。这一看不要紧,却看见地上立着个金人。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搞的,哪儿来的这金人?莫非是在做梦?正想着,东邻西舍的公鸡呜呜啼叫,不一会天亮了,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又一想,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样的奖励。于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第二天,他叫来全村的小伙子,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黄帝宫中。黄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捡的,并说这是天下之物。理应为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捡得,不敢占为私有,特来晋献。黄帝深知他的人格高尚,笑着收受了。可是,过了四五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

却说仓颉正在酣睡,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仓颉,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繁星,知道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呼地入睡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半个时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是玉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报告给黄帝。他走到半路,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相互说清情况,又一块去见黄帝。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白水人民都把这一天做为祭祀仓颉的节日。

谷雨节气的由来

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这个春季将尽、夏季将至的季节,池塘里的浮萍开始生长,春茶也在这个时节前后采收。此时此刻,给人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正所谓“一年之季在于春”。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

谷雨天气特点

风沙

按照二十四节气,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就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并不消停。但是4月底到5月初,气温毕竟要比3月份高得多,出现大风、沙尘天气比较常见。

春旱

淮河流域是江南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在民间有个说法,在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气期间,雨水紧缺,谷雨期间,海南岛、川西、广西西部、西北、华北的人们更加渴望雨水,一般年景,晴天多、日照强、蒸发大、多风沙、空气干,此时的雨水更是贵如油。

强对流天气

在4-8月份是一年中强对流天气的高峰期,一般来说进入5月份后,在南方的许多地区会出现局部的冰雹、狂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而且频率会明显的增多。

大暴雨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江南一带,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也就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前汛期。有的局部地区还会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随着雨量的明显增多,长时间的降雨天气还有可能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