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洛阳纸贵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洛阳纸贵问题。

分享

浏览

2922

文章

13

洛阳纸贵说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儿?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的意思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洛阳纸贵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文苑·左思传》。《晋书·文苑·左思传》中记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从这以后洛阳城里的富贵之家竞相传抄《三都赋》,洛阳的纸张也因此变得昂贵。

洛阳纸贵的用法

我们通常在使用的时候用它的寓意,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我们可以造句:此书出版必将洛阳纸贵,亦为古陶瓷学界之盛事。

洛阳纸贵的近义词是有口皆碑。“洛阳纸贵”和“有口皆碑”都是比喻人人普遍称赞。但“洛阳纸贵”侧重于作品为世所重,“有口皆碑”侧重于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主人公是西晋的文学家左思。左思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因此他父亲对他很失望。左思知道后坚持不懈地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洛阳纸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它的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之后他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了《三都赋》,并且获得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张华与皇甫谧的好评。

此后,《三都赋》很快在洛阳被传阅开来。大家为了能够拜读左思的《三都赋》,纷纷买纸抄阅,一时之间竟然使得洛阳的纸价上涨,这也就是洛阳纸贵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由什么典故而来?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说的是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处】

《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典故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由此便有了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中国的许多成语都是由寓言故事改编而来的,例如成语“洛阳纸贵、三人成虎、兔死狐悲”等等,就是如此得来的,接下来就跟你们分享一下“洛阳纸贵”的故事。

详细内容

1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2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3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4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5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这个典故的原型人物是左思。后喻作品为世所重,有价值,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左思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问世后,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成语“洛阳纸贵”的典故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意在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左思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洛阳纸贵,汉语成语,拼音是luò yáng zhǐ guì,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出自《晋书·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元康年间依附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五岁。

《三都赋》刚作成之时,并没有获得当时士人的青睐。但左思自己认为他的作品不逊于汉朝时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由于害怕自己的作品因为一人的褒贬而被埋没。左思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自己的作品,张华浏览其作品之后,都认为这是一篇佳作,可以媲美班固张衡的作品。左思再次将自己的作品请教当时的名士皇甫谧,皇甫谧观看过后很喜欢,并欣然为其作品提笔写上了序言,自此《三都赋》的名声盛起。由于西晋都城洛阳的权贵之家都竞相传抄《三都赋》,于是使洛阳城纸价迅速上涨,都是因为《三都赋》。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与哪部著作有关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关。“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原有意思是:当时大家都在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导致当时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后来这个词就引申为某人的著作很受欢迎,广为流传。

《三都赋》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作品。晋朝的左思,是人们很熟悉的文学家。他才思敏捷,很受后代学者的称道。但是,当初他举家迁到洛阳,拟定撰写《三都赋》的时候,并没有被人看重。像陆机这位以《文赋》而著称的大家吧,他甚至口出狂言,说什么那“赋”“就是写出来,也只能拿来盖酒坛子”。然而,工夫不负有心人,笔耕十年,左思终于实现了初衷。那洋洋洒洒的作品不但赢得了名士皇甫谧的好评,欣然为之作序,而且还有中书著作郎张载和中书郎刘逵分别进行了注疏。司空张华读了此作,更称赞它简直可以与班固和张衡之作相媲美,说是可以“使读之者,尽而有餘,久而更新”。

所以“洛阳纸贵”并不是说洛阳的纸价很贵,而是形容别人的文章很优秀。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1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典故: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2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3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4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洛阳纸贵出自哪里?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主人公指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洛阳纸贵”这一成语出自《晋书·左思传》中的:“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可译为:“于是洛阳城中的富贵之家都开始竞相传抄《三都赋》,洛阳的纸张因此变得昂贵。”在现代,该成语广泛形容某一著作比较有价值,流传度较广。

相传,文学家左思从小生长在一个世代学习儒学的家族之中,家族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但是,左思小时候十分贪玩,不爱学习,只到有一天家人与上门拜访的客人闲谈说到:“左思现在所通晓的事物,还比不上我小时候多,看来以后是没多少出息。”从此,左思按下决心开始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的钻研写作。在少年时期就完成了《齐都赋》的创作。

后来,他又开始潜心研究历史,钻研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等内容,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写成了《三都赋》,并从此受到大家的爱戴。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故事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

父亲见儿子身材矮小,说话结巴,常常和别人提到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经过十年终于写成。但左思出身寒微,所以赋写成之后,也不是一下子出名的。后来经过了当时一些权威人士,如皇甫谧为他作序,张载、刘逵为他作注之后,才轰动了文坛。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导致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洛阳纸贵》的故事也就由此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与哪部著作有关 洛阳纸贵与什么有关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与左思写的《三都赋》有关。左思写了《三都赋》之后,人们都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造成纸张供不应求,导致纸价上涨,才出现了“洛阳纸贵”这一成语。

“洛阳纸贵”的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十分顽皮,也不爱读书。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可别提他了,小儿左思一点都不爱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听到之后,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之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三都赋》。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但在左思小时候,父亲见儿子身材矮小,说话结巴,常常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经过十年终于写成。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看后,认为是佳作,又请当时名士皇甫谧看,谧观后还为之作了序言,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使纸价上涨,“洛阳纸贵”便一时成了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洛阳纸贵的典故与哪个人物有关 洛阳纸贵和谁有关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纸贵典故与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有关。左思写就《三都赋》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由此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因此有了“洛阳纸贵”一说。“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比喻著作的价值高、流传度很广。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左思小时候不爱读书,被父亲认为以后不会有出息。左思听到后很难过,从此勤奋向学,长大后的左思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左思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家学氛围浓厚,父亲左熹从小对左思和左芬兄妹二人进行儒学教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少年时他就写成《齐都赋》,显示出文学方面的才华。后来,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一时间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竟然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展开阅读全文